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贝叶经:铁笔在树叶上写下历史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贝叶文化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写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傣族传统文化三个方面。

  贝叶经的前生今生

  贝叶经:傣语称“坦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经典。它是用民间制作的铁笔将文字刻写在经过特制的“戈兰”(贝叶棕树树叶)之上而成。

  贝叶经最早起源于印度。一般认为贝叶经是在公元7世纪前后随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再经缅甸、泰国传入我国云南省西南边疆地区。

  据调查,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德宏一带发现的傣文贝叶经约有四五千卷,其中登记造册的有二千余卷。由于西双版纳的傣族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老族、缅甸的掸族具有相同的族源(百越族群),又共同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其居住地域又山水相连,所以形成了一个东南亚贝叶文化圈。

  非物质文化遗产常被称作民间文化历史的“活化石”,云南贝叶经就是“活化石”之一,被称为“刻在树叶上的傣族文化”,是中国所独有,也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在众多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贝叶经因其独特的制作技艺及其蕴含的傣族文化而独树一帜。它只在中国云南的德宏、西双版纳等地传播使用,有名的《召树屯》(孔雀公主故事)就出自云南傣族南传佛教典籍《贝叶经》。

  保护贝叶经的意义不言而喻。然而现实是,云南会说傣语的人不少,但能看懂会写傣文的人却不多,能写贝叶经的就更少了。

  所幸,云南对“活化石”的保护,一直在进行。

  历史地位:“傣族的百科全书”

  傣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还有自己特殊的记录方式。贝叶经就是其中的一种。

  贝叶是一种名为贝多罗(梵文Pattra)树的叶子,是一种棕榈类的木本植物,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贝多罗树,西双版纳傣语称其为“戈兰”。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兰叶”(即贝叶)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舟。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一片片贝叶作记录世代相传,傣族人民把贝叶经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

  贝叶经,就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

  而流传于我国傣族聚居地区,用傣族文字刻录的贝叶经,除佛经外,还融进了大量的世俗文字,内容多元,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医学、教育、社会、体育、心理、法律、政治、文学等诸多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结构,被看作是傣族文化的“万有文库”、“百科全书”。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仅常识、文化类可民间收藏

  历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林坦”,所有的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这里带走经书。

  对贝叶经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绵纸抄写的唱本、生产生活常识、医药、历法、伦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内容的贝叶经是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的。如果要将医学或故事刻写在贝叶上,就必须在前言后语或中间段落衔接处,加上佛教的经文咒语,使之变成佛经的形式。由于千百年来,傣族人民笃信献经为有福,所以很少出现贝叶经在佛寺里丢失的现象。

  制作方法:繁杂细致经久耐用

  五六百片贝叶订为一匣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贝叶经的制造和刻写方法是:先将贝多罗树的叶子剪下来,用锋利的刀将贝叶一片一片修割整齐,三至五片卷成一卷捆好,放入锅中煮。

  煮时要加酸角或柠檬,使贝叶表面上的皮脱落。一般要煮半天时间,直到贝叶变成淡绿白色,才从锅里取出来,拿到河边用细沙子搓洗干净,七八片或十来片叠在一起,然后一片片晒干压平,经过透风处理的贝叶紧紧夹在两片木匣中间,两头用绳子绑紧,然后用专门的钉子沿木匣两边的小孔将贝叶钻通,再穿上搓好的线绳,按五百至六百片贝叶订为一匣。

  订好后,用刀轻轻把贝叶匣修光滑,并用专制的墨线弓,按照刻写格式,把墨线轻轻打在贝叶上,留待以后刻写。写经的时候要将贝叶放在木架上,然后用一支铁笔刻写,铁笔是一根小长圆木,顶端镶一块尖的铁块,每片贝叶可刻写正反两面,刻好以后,涂上干炭粉,油,再将叶面擦干净,字就清楚地显露出来了。每刻完十来页,内容告一段落之后,叠成一册,再压平,穿孔,穿上麻线,这就是一册贝叶经了。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经本四边涂彩漆和金粉

  长篇的经典十多册或二十多册为一卷,配上布包,席包或木盒,甚为精致美观,贝叶经本做工精细,规格统一,由于经本四边都涂上一层彩漆,抹上金粉,因而给人一种精湛、古朴、大方、美观之感。因它是用铁笔将文字刻写在贝叶上,并涂以颜料,不但字迹清晰,而且擦不掉抹不去。

  由于贝叶经过水煮等工艺特殊处理,可以防虫、防水、防变形,经久耐用。这也是贝叶经可以保存几百年上千年的原因。

  贝叶经所记载的内容、文化涵义博大精深,一片片贝叶成了运载傣族文化的见证。

  忧心:制作工艺 濒临失传

  现在,在傣族人中,会制作贝叶经的越来越少,年轻人几乎都不愿学习贝叶经制作技艺,这门技艺现在面临失传的危险。但正如有关专家所说,傣族人不可能永远在贝叶上刻字。

  据西双版纳州文化馆馆长段其儒调查,现在全州能正常刻写贝叶经的艺人已不到10个。

  为此,近年来州政府投资200余万元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现已出版60卷,余下40卷今年年底出齐。该州还计划在中国佛教学院西双版纳分院挂牌成立贝叶经制作传习基地,为现在还在从事贝叶经刻写的艺人举行拜师仪式。

  保护:《贝叶经全集》今年8月底完成

  为保护、利用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派专人在当地的傣族村寨和佛寺四处收集散落民间的“贝叶经”,并在 2001年决定将贝叶经进行编译、整理,出版成100卷的《中国贝叶经全集》。2002年,西双版纳州政府与云南大学贝叶文化研究中心等共同合作,启动了 “抢救树叶上的傣族文化”行动,着手翻译整理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100卷;2003年,我国启动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贝叶经整理出版工程,并将陆续出版多达百集的《中国贝叶经全集》。

  据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岩香宰介绍,傣族贝叶经传说共有8万多部,目前西双版纳已收集到三千多部。为了整理和出版这些贝叶经,有关方面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府计划投入资金600万元。《中国贝叶经全集》计划出版100卷,包括贝叶经文原件扫描、国际音标、新傣文、老傣文、汉语翻译等部分,以利于人们的学习和研究。

  专家分析,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中国贝叶经主要在傣族聚居地区传承,但其蕴涵的文化内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整理出版《中国贝叶经全集》,既又有利于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又有利于中华文化的整体建设。

  目前,经由40余位专家学者的努力,《中国贝叶经全集》已经出版了60卷,而全套的翻译整理工作将在今年8月30日之前完成。

  来源:生活新报

 
 
 
前五篇文章

下路弘法的祖庭——互助土族自治县白马寺

天上云居,人间仙境的云居寺

千古振风 见证历史

圣积晚钟(乐山寺庙古刹)

三晋古寺

 

后五篇文章

佛教石窟艺术的一颗明珠——浅谈洛阳龙门石窟

觉贤:曲高和寡 行高忤从

罗汉造像的收藏与其深厚佛教文化内涵

明宗后裔两画僧

彭州佛塔群 历史见证者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