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宁静的静宁寺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宁静的静宁寺

  □曾新/文

  还是当娃娃的时候,就听母亲说过,贡井天池山的那边有一座静宁寺,去威远向家岭赶场就要路过这里。她说,庙子很大,也很有来头。至于什么是“很有来头”?母亲说,抗日战争时期,东北迁来两所中学, “宋氏三姐妹”去过这里。后来知道,1940年宋庆龄、宋霭龄和宋美龄视察威远县静宁寺国立东北中山中学和川南慈善总会后,还来贡井视察了设在贡井的自贡市儿童保育院。

  我好想去看看,然而,不知什么原因,竟然几十年过去,静宁寺仍然只是我心中的一道悠古的风景。

  贡井去静宁寺有两条路线可走。一是走老大路;一是乘车。我和友人选择了后者。车到四方碑,我们下了。随即打两轮去静宁寺。途中,我注意到了从四方碑到静宁寺的几公里道路两旁视线所及范围内的民房立面都是处理成粉墙红柱。给人一种“进入旅游地”的赏心悦目感。

  静宁寺的山门上悬挂着“静宁寺”匾(如图)。门票二元,印刷精美,只是不够大气,不过,这门票的背面对寺庙有个简单介绍还可取。其文字曰:

  静宁寺位于四川省威远县向义镇境内,北距威远县城17公里,南距自贡市14公里,建于明末清初,气势雄伟,占地126亩,乃全国及四川规模最大的儒、释、道三教归真寺庙,也是佛教地藏菩萨道场。在抗日战争时期,东北中山中学和东北中学迁址到此,而且还是川南慈善总会所在地……

  我对这些文字很感兴趣,但是也觉遗憾。比如,连我母亲都知道的“宋氏三姐妹”视察静宁寺等史事却没有写上。

  庭院式的寺庙依山而建,令我们不断地拾级而上。到达寺庙最高处时,看见一座石碑,其阳刻隶书碑文曰:朱郑氏之墓。落款曰:静宁寺保护开发委员会。何以立此碑?相传,静宁寺最早由朱郑氏所建。她建庙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香火很旺。峨眉山一和尚云游到此,见了很嫉妒,便说朱是蛇精而把她收了……

  静宁寺的建筑有一大特点——中西合璧。

  寺内大多数建筑都是木串壁、小青瓦、白粉墙,无雕梁,不画栋,即使房檐跳脚偶有雕饰,但简练朴拙,具有明末清初中式建筑特点。

  寺庙靠右方的像教室一样的房舍大都是砖木结构,通往这建筑的两道少说也有10米高的青砖山门,一看就是三四十年代的西式建筑;而汉白玉门楣上深度阴刻“浩气凌霄”四个字和此门背面的门楣“全受全归”的从右致左横排又是华夏文化特征。

  穿过大雄宝殿宽阔的前庭,往前下十数级台阶又是一庭。庭内有一个较大的水池,水池中央有一道石拱桥曰五福桥。这水池却有点神秘,这池水从来就没有干涸过,原因是池底有一个泉眼。既然有泉眼,为何池子又从不满盈呢?是池子暗通寺庙山门外因它而发源的一条小溪沟。溪水终年不绝。

  静宁寺还有一大特点就是儒、释、道三教包容归真合璧。静宁寺西式建筑山门外有一座青砖砌成的十一层塔。其制式和佛塔大不一样。有人说是“道塔”,似无多少依据;不过这座塔也留下了一个与前述不同的传说。说是朱陈氏建寺庙后,香火很旺,佛殿、经堂、膳堂不够用,想扩大,遂来到塔顶上观看地形审视风水,不料从塔上坠下而亡。

  用一个多小时在寺内匆匆转了一圈儿,却没能给我一个完整的印象,真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于是,我只身一人绕过围墙爬到寺庙的后山顶上,想拍一张全景图。但令我感到失望的是站在山顶,除了茂密的树木和高高的围墙外,什么也看不见。正当我在心底慨叹冤枉走一趟时,蓦然发现青砖砌成的围墙上有一个不大的孔洞。遂将相机伸进孔去,一连咔嚓了好几张。

  继之,我将头紧贴在墙洞处,双眼贪婪地扫视着洞里的风景。映入我眼帘的是层层叠叠的鱼鳞样的房顶,古老而残败、寂寞而安详地躺在灿烂的阳光下,好像是一个躺在博大精深之中华文明史怀抱里的衣衫褴褛的遗孤,又好像是一位因疲惫而睡去了的行吟老者——这座曾经喧闹了三百多年的静宁寺一片宁静。

 
 
 
前五篇文章

隆昌寺的钟声

鸿恩寺与双龙寺

关于上金贝古墓暨金邶古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古刹晨钟——夜宿温泉寺

从佛塔的种类看上金贝古墓与舍利塔

 

后五篇文章

普庵寺的古树

三到鸿恩寺

神奇古刹静因寺

石华寺残卷

文人墨刻龙窝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