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风景这边独好——湄潭南部景观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风景这边独好——湄潭南部景观

  作者:喻朝璧

  湄潭县境呈长条形状,紧靠乌江北岸,浩荡奔涌的乌江从南 部插边而过。以茅坪场为中心的 南部江北山区,方圆数10公里, 山峦起伏迭窑,高低落差千米。 每当十冬腊月,海拔1000多米的 茅坪镇已是冰峰雪岭,银装素裹, 而最南边只有400多米的乌江河 谷,却山花烂漫,温暖如春。千变 万化的地质构造形成这方土地峰 峦岭脊交错,河谷深涧相切,暗流 溶洞密布,天然形成众多风格迥 异,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颇具旅 游观光开发潜力。目前,南部各 乡镇已开始行动,一处处引人入 胜的旅游度假区不久将展现在人们面前。

  历史软趣话茅坪

  茅坪多山,尽人皆知。从县城乘车南行25公里,过 了高台镇,即开始爬山。穿定心关,爬长沟湾,上高车哟, 最后翻过云遮雾绕的凤凰山,才到达茅坪场。这里群山 环抱,周围13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6座。然而因此就断 定茅坪不平的话,却实有些枉然。茅坪周围约10余平方 公里,是一块群山包围的台地,有一些低矮的丘陵散落其 间。这里虽处高山,然水源充沛,土地肥沃,经济文化的 发展并不比其他乡镇滞后,老百姓过着安居乐业的恬静 生活o

  在茅坪西南五六公里处有一座如屏障的高山耸立。 此山名望乡台,为县南群山之首,其脉呈川字形由南向 北,遥远宛转,曲折延伸五六十公里直到县城南郊。海拔 1476米的两座尖峰,像两把利剑直插云天。两面皆悬崖 峭壁,只有一条石级小道从两峰间穿过。这是历史上茅 坪通瓮福一带的高山险道。据民间传说,人死后,其灵魂 必须经过望乡谷,才能早登仙界,免受其地狱之苦。故此 地远近乡民中有"望乡台上望一望,只见儿女哭哀哀"的 民谣流传。

  在茅坪之东里许的肖家湾后山腰间有一处古墓。此 墓后枕青山,前临平野,村舍错落,流溪漂囚,好一处风水 宝地。该基为双室券顶砖室墓,墓中室壁全用模制线条

  砖镶嵌。线条框内由模印图案装饰,上边为角偶形的牡 丹图,下面为圆形凤凰图,抽象而凝练,有强烈的装饰效 果。基壁下部是两种不同图案模印花砖组成两条花带, 带上有几何图形的高浮雕。这些特制图案和花带,使整 座墓室显得富丽而高雅,是漏潭民间墓葬中难以见到的。 据当地肖氏族谱证实,该墓是其族中八品寿官肖文 德夫妇合家墓,建于明代。肖氏家谱记有肖文德于嘉庆 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撰写的〈湖广偏长寿山永兴寺碑 记〉一文,其中载有:……于乌江之西有茅坪誉寿官肖文 俊、文德、必有,远从其教,各备己资,卖播民之唐金山,建 永兴寺"云云。永兴寺建于嘉庆十一年,其规模宏大,正 殿、钟鼓楼、牌坊亦应俱全。寺前立有一石碑,其上刻一 诗曰:

  长寿山名古,永兴寺建新。 四围排挝秀,一派清风溪。 钟鼓呜朝暮,烟霞伴寺僧。 遗迹千古载,名贯满乾坤。 据考,永兴寺是肖文德、肖文俊等请来四川漳州和尚 吕遐舜主持,修建于镇西3公里的桂花村后山。吕遐舜 9岁削发为僧,34岁四川大旱逃荒余庆一庙中为僧,42 岁受肖氏之聘来茅坪,主持建寺,塑佛像达22年之久。 老年在寺后山建有一墓,84岁残葬于基中。吕和洞之基 与肖文德之墓,其建造规模和工艺大致相同。肖、吕二墓 完整的工艺设计和精湛的装饰艺术,特别是精美的模印 拼镶花砖工艺,都为研究明清黔北地区券顶砖室墓葬提 供了充足的实物资料。两墓已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茅坪镇东约1.5公里许的一座半山上,有一高10数 米,形如屏障的大白岩,岩上天生一洞,当地人称白岩洞。 其洞额嵌有"栖隐山"三个四米见方白底黑字,数百米外 清晰可见。大字下方有3米宽条形白色框子,上书百十 个楷书字体云:"吾黔山国也,触目皆有山焉,地有洞何足 异乎。所何异者,莫如源南之栖隐山,白岩洞是也。...... 而峦巅结有蹲虎,洞辟腹下,行徐旋转,虎踞龙盘非谬奖 也。……伯献谓此天然形胜,防患未然,缭绕高厚之石 垣,……岩之关锁,此邦人威称危乱之若金汤云。"北洞系 当地乡绅肖伯犹主持,在天然岩洞基础加以修缮,建成营 寨,洞口筑有防御工事,可住人看守。如遇危乱,肖氏家 人便遁人洞中"栖隐。" 然而,事与愿违,就是这"若金汤"之固的白岩洞,近 百年间却两度被破坏,蛋打鸡飞,几元完FRo一次是 1911年清廷退位,军阀混战之际,这蛮荒边睡之地,遍地 匪患成灾。肖氏家族避隐洞中,被乱匪三老焦以土炮冲 破,家毁人亡;另一次是1949年冬,蒋家王朝覆灭,国民 党县长葛天乙带领一批县府官员和武装匪徒逃到茅坪, 妄图凭藉南部山区苟延残喘。葛天乙强令数千乡民身背 竹梆(以敲响作信号用),肩杠梭标、大刀、剑翰,整队接受 他的"检阅",听他发表坚决反共到底的训令。然后令各 乡保在白岩洞内备足半年用的粮油,武器装备,在洞口加 固工事,增设火力配置,亲率百余人众栖隐洞中,准备负 隅顽抗到底。1949年冬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西、南、北 三面进击茅坪,包围了白岩洞。面对解放军的火力与政 治攻势,葛天乙有恃无恐,双方对峙半月之久,各死伤数

  人。后解放军运来了山炮,只开了两炮,第二炮便射入洞 口o洞内油灯被震灭,顿时一团漆黑。洞中一时喊爹叫 娘,阵脚大乱。不一会功夫,洞口垛子上升起白旗,葛天 乙率百余匪众出洞投降。固若金汤的白岩洞,也终究没 有挽救国民党政权的灭亡。从此不再有人进入"栖隐", 然而它是历史的见证,今天成了人们考察观光的场所。

  石莲双阁寻幽

  在茅坪镇与乌江河谷之间,还有一片长条形台地,石莲乡就分布在这数十平方公里的台地上。乡所在地石冷 水场,扼源潭与瓮安、福泉等县交通要道。乡场虽然不 大,但赶得十分热闹。

  石冷水因何而得名,不得而知。也许与它侧边流过 的龙塘河有一点关系吧。这龙塘河发源于茅坪主峰望乡 台山下,穿过数十公里崇山峻岭,流到石冷水附近与龙塘 涌出的泉水汇成龙塘河,六七月大热天,河水仍清凉透 骨。令人不解的是,水量不大的龙塘河竟将这里两三公 里长的河段切割成宽不足百米,深达百多米的深涧峡谷。 也不知是何年何月,这里曾发生过一次惊天动地的造山 运动,将成千上万吨巨石掀入谷中,河水如一条白练,咆 哮奔涌于峡谷石缝之间;两岸壁陡,悬石垂空。北岸有一 块高约百丈的峭壁如一灰白色的屏障兀立。与之相对应 的南岸崖边上,有两座高数十米的小山,如哨兵守护着对

  岸的巨大屏障。两座山顶各建有一阁,人称石莲双阁。 两山之间相距300多米,有山石相连,岩石半藏半露,忽 低忽高,蜿蜒盘旋成石龙戏水之势。其头部酷似龙首,张 开的大口中,有一岩石生成的舌头,自然天成。石龙右侧 一处岩石经千万年风雨剥蚀,形成一朵栩栩如生的莲花, 石莲乡因此得名。

  明末清初,双阁侧边山边建有一庙,名安龙寺,又叫 龙塘庙。乃乡人迷信,恐石龙兴风作浪,建寺以镇之口今 寺已不存,修建了石莲学校。 东阁名观音阁,为高十余米,内外各四柱的重檐四角 攒尖顶木构建筑。阁顶置塔刹,刹身由三颗宝珠叠成,其 上部有细长圆锥形宝瓶,再上便是尖顶。阁面盖青灰色 罗汉面筒瓦,脊上绘神话故事及花鸟图案。檐成弧形,雨 角飞翘,上层绘金龙,下层饰彩凤。阁里昔日供奉观音塑 像,现内置石桌石凳,供游人休想使用。观音阁乃当地乡 绅周继昌的父亲为祁其子考取功名而出资修建。竣工 后,其子果然考到光绪丁酋(公元1897)科拔贡,官居湖 南通道知县。周家又塑观音全身像于阁内,一时香火不 绝。

  西阁名子童阁,建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其 结构与建筑风格与东阁大同小异,只是阁所在之山略矮, 规模略小。原来阁内供子童菩萨塑像。在山的下部有一 石洞穿过山岩,形成一天生桥。一碧水从岩缝中流,终年 不竭。子童阁系当地乡民石永锡为求子许愿所建,民国 时期又出资维修,基本保存完好。 石莲双阁造型优美,典雅端庄,与周围自然环境和谐

  统一,给优美的龙塘河风光锦上添花,成了人们休闲观景 的好去处。

  沿江古渡探奇

  湄潭南部以乌江为界与瓮(安)余(庆)接壤。穿过群 山奔腾而来的黔省第一大江,在岸边冲积出片片良田沃 土,百十户人家倚山傍水而居,形成一条与江流平行的小 街。街后江边码头历史上为通向南面各州县及湘桂等省 的古道渡口,这就是著名的沿江古渡。 沿江村人家,除了种庄稼,还兼两项营生:一是利用 庭院种植柑桔和甜橙。这里是海拔仅400多米的低河谷 地带,夏秋气温高,冬春无冻害,柑桔甜橙生长良好,个大 味甜。有的柑桔单个重200多克,甜橙一个达两三斤,已 成远近场上的抢手水果。每当收获季节,很多县城人驱 车来沿江渡观光,购水果。二是驾舟江上捕鱼。乌江鱼 个大、体肥、味美,远近闻名。每当农事稍松,村民们便在 江上布鹰撒网,数十余渔舟穿梭奔忙,乍见疑是江南水 乡。

  沿江左岸下行1公里多石级山路,便到了一处神奇 天地一一马尾水。从石莲流来的龙塘河穿过石桥,下流 数百米注入乌江。当你驻足桥上,向龙塘河流来的方向 望去,一幅令人惊叹的奇景迎面向你扑来。这里百丈悬 崖耸立,龙塘河如一条白龙从悬崖狭窄幽深的夹缝中冲

  出,咆哮怒吼奔向乌江。两岸垂直而立的峭壁如刀砍斧 切,寸草不生。沿着一条灌田用水的沟坎向狭谷中走去, 头上只见窄窄的一线天。天上晴空如洗,谷中却雨雾漾 漾,不时有水滴从崖壁洒下来,落在身上,冰冷浸骨。崖 上悬空垂壁的巨石,随时都有可能崩塌下来,使人胆战心 惊。在谷口不远的左边悬崖上部生有一洞,一股水流从 洞中喷出,在空中飞流五六米成蓬松的白练飘洒而下,在 空中散成雾状回旋在河谷之间。远处望去,恰似一匹奔 马翘起的白色尾巴,惟纱惟肖,令人叫绝。远近称此奇观 为马尾水。越往上行,两面悬岩越高,河谷越窄,一般不 足百米,龙塘河在狭谷乱石丛中如脱缰的野马,奔腾而 下。沿石壁上行约两公里,突见山势渐缓,河谷渐宽,不 远处有几家农舍,片片庄田。顺山登上山梁,向狭谷处细 细观察,发现龙塘从上游山间缓缓流到这里,被一脉横卧 在前的大山挡住。好像有一位力大无比的巨人,硬用双 手把阻拦它的大山撕开一条裂缝,龙塘河才得以从石缝 中穿流过去注入乌江。那山崖间被撕开的岩石断面,大 多光滑平整,犹如锯开不久的板面。其上红、白、灰、黑相 间,构成一幅幅印象派画面。其顶上罩有一层墨绿色树 冠,如人头上的毛发,郁郁葱葱,伸向云夭。这神奇的大 山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实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下山来到一户农家,一位百发苍苍的老翁告诉笔者, 这里远近流传着一段优美的民间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神仙张三丰云游到此,见石莲乡龙 塘河两岸水淹成泽,庄稼房舍被毁,民不聊生。是什么东 西在这里作怪呢,经他一番仔细观察,发现在龙塘河流到

  乌江的出口处,有一条鳖鱼堵在那里。为了清除积水,解 民于倒悬,张三丰用一条巨绳穿过整鱼的鼻梁,利用夜深 人静之际,把整鱼牵到乌江去。当他刚把那巨大的整鱼 拉出河口,来到乌江岸边,土地老者却在一边使坏,半夜 学起鸡叫。张三丰以为天快亮了,赶快把整鱼放下,驾云 速速归去(据说张三丰的法力天亮了就不灵了)。时至今 日,那形如鳖鱼的一长条形小山还孤零零地躺在乌江边 回坝上。此山头朝向乌江,约80余米,其山梁高度逐渐 下降,尾部指向龙塘河谷口,全长约300多米。神话传说 与大自然形成的地形地貌竟如此惊人的相似,令你不得 有些相信,此果乃张仙师所为也。

  红军渡口与亚洲第一高桥

  从沿江渡乘木船上行5公里余,便到了乌江老渡口。 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中路军就是从这里抢渡乌江,挥师遵 义城,在那里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从 此走上了胜利之路。当红军从瓮安城沿古道到达乌江岸 边时,江北陡峭的山崖上,国民党军队侯之担的"双枪兵" (步枪与烟枪)据险筑堡固守,妄图阻止红军渡江。在红 军强大攻势面前,号称"乌江天险"的国民党防御工事顷 刻瓦解。敌人修筑的残堡今天成了供人凭吊的历史遗 迹。当地古稀老人对红军英勇渡江的情景记忆犹新。沿 江村水派村民组有位叫石阳光的老人,13岁时曾给渡江

  的红军带过路,临别时,红军王排长赠给他一把上面缀有 七颗小五星的精致小刀。他冒着生命危险,把刀保存到 解放。1956年他将这件精致的革命文物献出来,至今此 刀仍存放在北京军博馆里,当地群众把此事传为佳话。 在红军渡江的上游约七八公里处名震天洞的狭谷深 涧上,如今建起了长420米、高262米的亚洲第一、世界 第二的公路大桥,乌江天堂变通途,黔北及川陕通往湘、 桂、粤各省的大动脉从此畅通无阻。 乌江公路大桥堪称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传世杰作。当 你驻足桥上举目四望,一幅幅令人惊心动魂的画面映入 眼帘。乌江冲开上游崇山峻岭流到这里,不知什么时候 垮山落下千万吨巨型石堵住江流,在上面形成一个偌大 的深潭。升高的江水经乱石堆成的峡谷处咆哮奔腾而 下,白浪翻滚,吼声震天,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乌江震天洞。 江界河大桥就建在险滩上空最狭窄的绝壁之间。低头俯 视江面,足以使人头昏目眩。抬头环顾群山,千峰万岭透 造磅礁,乌江流转于群山之间。这座气势雄伟,造型别 致,建造精美的现代化大桥,好像被人信手拈来安放在两 山之间。此刻,你会惊异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更叹服现代 科技与建设者们的伟大创造。大桥建成后,不少人从四 方八面来此观赏这人类与大自然巧妙结合的今古奇观。 如今江界河已成为黔北一大风景胜地,常有过往或专程 来此的游人路客驻足桥边,欣赏此壮丽神奇的美景奇观。

 
 
 
前五篇文章

梵净山旅游线路精彩推荐

天后宫还是海云庵

再访仙游寺

游金光禅寺

悠悠普庵寺

 

后五篇文章

古代建筑“考古学”视域下的民众生活世界——关于贞丰古镇

建文帝魂归达县中山寺

金仙寺之佛缘

李淳风与阆中的淳风寺和淳风墓

灵源山寺相辉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