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平遥古城风雨述沧桑 佛教圣地绵山:山势绵亘得名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平遥古城风雨述沧桑 佛教圣地绵山:山势绵亘得名

  平遥说故事 绵山藏寺院———

  北有晋商,南有徽商,垄断华夏,历经千年。山西晋中一带在明清时期曾是中国的金融中心,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晋商创造了中国金融发展史上的光辉篇章。在这里有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有巨商豪宅乔家大院、渠家大院、曹家大院、王家大院。您在这里感受到的不仅是晋商昔日的辉煌,更是一种民居艺术的享受。

  晋商文化游,以太原和晋中市为主线,它集中展示了晋商的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以及晋商百年的辉煌历史。这里自古人文荟萃,沿汾河谷地及周围山地,分布着众多的人文景观,形成了密集多杰的景点群,构成了晋商文化游独特的辉煌魅力。最具特色的是:晋祠、天龙山石窟、双塔寺、平遥古城、双林寺、镇国寺、绵山以及乔家、王家、常家、渠家、曹家等晋商大院。

  ●平遥古城

  建筑基本保存明清风貌

  平遥,史称古陶,相传为帝尧的封地,春秋时为晋国属地,战国时属赵国。秦置平陶县,西汉置京陵、中都县。北魏始光元年(424年),改平陶为平遥。

  平遥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那高耸的砖墙就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四座古城池之一的平遥城。平遥古城,历史悠久。据载:西周时期周宣王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曾派兵北伐萨犹,并修建了京陵城。京陵城就建在今平远县城东北约七公里的京陵村,京陵二字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这可以说是平遥建城的开端,也是现在平遥城的前身。从那时起,至今已有两千八百年左右历史了。

  现在这座平遥城始建于何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大约在北魏太武帝拓跋燕时,为避名讳,将这里改为平遥县。并把县城从别处迁到这里,建城时间应该是这以后的事。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这里曾有过繁华,也曾多次遭受战火的破坏。现在的这座城墙,是明代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把原来的土城墙加高加厚加砖扩建而成的,明清以来虽曾数次维修,但风格始终未变。

  平遥城内古建筑保存很多,像文庙大成殿、清虚观、市楼、城隍庙、武庙戏台等,就是街道民居也基本保存明清时代风貌。漫步街头,还会看到各种古色古香的院门和精雕细刻的古建筑装饰,甚至还能看到门前的拴马桩、下马石等,一派古城风貌。

  平遥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名人辈出,出过敢于不顾“满门抄斩”的恐吓、秉笔直书的著名晋代史学家孙盛,以“映雪读书”流传千古的孙康等古代名人。

  平遥古城墙高达12米,雄伟壮观。在城外,本来还有护城河,城门处架有吊桥。在古代战乱的日子里,这的确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防线。东门的瓮城是为保卫城门而设立的。城门是城墙上的薄弱环节,有了瓮城就大大增强了城池的防卫手段。这里地方很小,四周为高墙围护,即便敌人攻入瓮城也只能进来少数人,而且立即陷入包围之中,成为瓮中之鳖。有的瓮城门并不是开在城门对面,而是拐个弯开在旁边,这样更可防止冲入的敌兵一鼓作气冲到城门下,通过拐弯来消解敌兵锐气。这些设计思想都是古人在长期实战经验中总结出来。

  在这瓮城里还有一个建造讲究而小巧的院落,这是一座小关帝庙。关帝是武圣人,把关庙修进瓮城里,却是平遥人的独特创造。

  平遥古城县衙是绝对不能漏掉的地方。县衙西侧建有申明亭。这是明洪武五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全国各县修建的,凡民间婚姻、田产、地基、斗殴等纠纷,须先在申明亭调解,由各里的里长及县衙的有关吏员,在此对双方纠纷晓之以利害,说服双方让步,妥善解决。少数经调解无效者,可拟状击鼓,由知县升堂审理、判决。虽说申明亭规模不大,但它是明朝初年对封建法制诉讼程序的一项改革和创新,解决了千百年来知县整天被各种鸡毛蒜皮官司困扰而难以用较多的精力谋一县治理的弊病。即使申明亭中不能调处解决的官司,在场吏员已对事情梗概有所了解,转给知县,审判时就快捷多了,这也是古代提高政府办事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

  县衙的第二道门叫“仪门”,顺名思义即“礼仪之门”,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是一座强化封建礼制的建筑物。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按照封建社会儒教伦理,必须上下有别,贵贱有等,礼制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以示隆重。仪门两侧有东西两个角门,按封建礼制,东为上首,故东角门称为“人门”,也叫“喜门”,是供知县平常出入的,而西角门则称为“鬼门”,也叫“绝门”,通常也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才开,且死囚必须走鬼门。

  仪门是县衙署中最为高大雄伟的一座门,立于两层三级台阶之上,青墙灰瓦,乌梁朱门,上有黄铜大钉,足以显示其威严庄重之仪。由于官府均为红漆大门,于是朱门便成为官府的代名词,成为封建上流社会的象征。

  ●佛教圣地绵山

  因山势绵亘而得名

  绵山是太行山支脉,海拔高度为二千多米,因山势绵亘而取名为绵山。后困春秋时期晋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声大振。历朝历代都在绵山兴建了许多寺院禅房,于是这里也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

  绵山风景绝佳,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从介休南行20公里到达绵山脚下的兴地村,在兴地村有一处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回銮寺。同銮寺是由于唐太宗当年到绵山想登山未成在此回銮而得名。当时唐太宗还留下题诗一首:“回銮游福地,极目玩芳晨,宝刹遥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钟交二响,法日转双轮。寂尔真仙境,超然离俗尘。”这座寺庙在五代时曾遭战乱的破坏。宋代时又重新修建。寺内院落宽敞,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左右垛殿和东西配殿。从天王殿向内观望,虽然院内建筑物不高,却庄重、肃穆。大雄宝殿是寺内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群和铁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绘有元代壁画,可惜十年动乱中被毁掉了。现在寺内生长有古松、龙槐、杉树等,夏日槐阴如伞,四季古松清幽,给寺内增添了勃勃生机。

  从回銮寺出发,再南行会经过龙头寺。龙头寺是绵山入口处的咽喉,地势十分险要,从这里向南可直插绵山腹地。寺分为上下两层,上为龙头寺,下为关帝庙。从龙头寺出来,沿途两山对峙,怪石嶙峋,风景绝佳。继续上行会看到一处山中的险要之处,在堡门里有屋子,供人看守。门前是一条很深的沟,设有门板吊桥。从上面的瞭望孔口能看见进山的人。门的左右是深渊绝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山路不远处就可看到一高数十米、宽三四米的凹崖,崖根处有数十个碧绿的石乳倒挂在石壁之上,被称作“石乳泉”,据说此水可疗痼疾。过了石乳泉,山势愈加险要,沿途群峰环绕、烟云缥缈、两山对峙,其实“绵山十里山水画卷”这才开始。建于悬崖绝壁处的白云洞,洞内有团团白云不断涌出,据说还能预测阴雨。过了白云洞,来到一座木桥上,桥下万丈绝涧,行人都必须贴壁而行,万分小心,可见桥之险要。传说绵山山主田志超最初来绵山时,前有断崖挡路,后有猛虎追赶,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过,所以这座桥就被后人称为“兔桥”,前面1公里处的另一座桥被命名为“鹿桥”。

  过“兔桥”、“鹿桥”,再攀127级石级便是绵山的主要风景区——抱腹岩。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于这一巨大的岩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处还有空王殿、千佛殿、介子推祠、石佛殿和五龙殿等建筑,这些建筑都深藏在抱腹岩的腹中,雨雪无法侵入,这种清幽险绝的景象实属罕见。

  空王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据说这就是绵山佛主——“空王古佛”。在抱腹寺内,仍保存着许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于此,此碑通高3米,宽1米,厚35厘米,碑两侧刻有唐、宋及金人题记。

  抱腹岩上有一个高约二百米的山岭叫做铁索岭,游客手抓铁链斜身而上,回头就是万丈深渊,使人头晕目眩。向上可达到绵山的最高峰,如登上峰顶,峰峦叠翠,一片绿色世界,在东南处草坪上立着三块矩形巨石,据说那儿就是当年被焚死在绵山的介子推的殉难处。

  “火焚绵山”的故事许多人都听说过,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据《左传》和《史记》记载:春秋时,晋国有个人名叫介子推,他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在晋国公子重耳被赶出国门在外避难时,介子推忠心耿耿随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经卫国,饥不能行,众臣争采野菜煮食,重耳难以下咽,这时介子推便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汤让重耳吃,重耳感动不已。重耳结束流亡生活后,到国内当上了晋文公,流亡时跟随他的群臣争相邀赏,唯独介子推悄然离去,背上自己的老母,进入绵山隐居起来。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得知,他立即前往绵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出来相见。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决定举火焚林,他认为这样一来,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亲逃出山中。结果介子推宁死不出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烈火烧死在山中。晋文公焚山时正值“清明节”前一天,后人为纪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举火,冷食一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了。

  从抱腹岩下行,可以看到前方弯道上有五个特殊的山峰,这就是“五龙墓”。

  过“五龙墓”不远就到了舍身岸,这里地势险要。继续往前走可到“一锅泉”,这里地下埋有一只铁锅,水由岸壁流入锅里,游人常掬水而饮,味道甘甜。

 
 
 
前五篇文章

论王阳明的美育思想

芦山寺和妙善大师

柳林寺遐想

灵源山寺相辉映

李淳风与阆中的淳风寺和淳风墓

 

后五篇文章

乾隆私访北大寺

神奇秀美佛归寺

双林寺, 藏在身边的千年古刹

太平寺史话

探访平安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