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天堂寺——历经八朝沉浮的千年古刹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天堂寺——历经八朝沉浮的千年古刹

  瞿学忠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建国后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世界珍稀畜种天祝白牦牛的唯一产地,也是甘肃省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试验区。天祝,是取自治县域内十五座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天堂寺和祝贡寺首字而得名。

  天堂寺是一座融宗教、历史、教育、文化于一体的集大成者。传统与现代、往昔与未来很和谐地揉合在一起,被研究者称为是一部“卷帙浩繁、精美绝伦的历史大书。”是神奇的藏传佛教文化和农耕文明水乳交融,相互渗透的结晶。

  起 源

  天祝一词来源于天祝境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天堂寺和古老的祝贡派寺院祝贡寺的第一个字,合称“天祝”。源于藏语,却叫响于汉语。据《天祝县志》记载:1936年,原永登县政府决定在所辖藏族地区建立乡级政权,采纳藏族上层人士祝贡寺总管罗好学的建议,将天堂寺和祝贡寺的首字合在一起,命名为天祝乡。“天祝”由此而来,沿用至今,然在藏语中仍把天祝呼作“华锐”。

  据天祝县文化局胡局长介绍,早在唐宪宗(公元806-821)年间,此处有一座原始苯教寺院,称永中寺。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第四世噶玛巴若贝多杰奉命进京途经此地,为消除鳄鱼之害,建镇龙塔108座,从此,此地称“朝天堂”(藏语“佛塔滩”之意),后来“朝天堂”变成了“天堂”。从这时开始,此地兴起了噶玛巴教派,并修建了一座噶玛派寺院“琼察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在琼察寺遗址还有一座残缺的佛塔。明朝中期.一代宗师宗喀巴创立的格鲁派在青藏高原兴起,强大的格鲁派势力像旋风一样,也刮到了华锐藏区,格鲁派逐步又替代了噶举教派,成为这里当然的正统宗教。清顺治四年,青海湟源东科寺第四世活佛多居嘉措呼图科图,应寺院和华锐莫科、加室、朵仓等部落的邀请,来此担任了寺主,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修建了大经堂等一些基础设施,寺院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明朝末年噶玛派寺院衰落,格鲁派证空高僧丹玛次成嘉措,在此地修建了一些禅房,并带领弟子学修,称“禅林”——这就是天堂寺的前身。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格鲁派大德四世东科呼图克图多居喜措,将禅林改为闻思学院,号称天堂寺。清顺治九年五世达赖进京途中经过该寺时又命名为“吉祥增长洲“。公元1652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进京路过金强川时,为寺院赐名“却典堂扎西达吉琅”,意为宝塔滩吉祥振兴洲,汉译音为“朝天堂”寺,后来就演变为“天堂寺”了。

  繁 荣

  据史料记载,天堂寺是历史上号称“黄河北部地区五大古寺”的寺院之一,盛世常住僧人800多名,号称“天堂八百僧”。据天祝县文化局胡局长介绍,在极盛时期,天堂寺有佛殿10座,经堂40座,活佛府邸17座、庄院600多处、僧舍4000余间,寺院面积1000余亩,僧众最多时有1000多人,一直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修学并举的格鲁派寺院。内设显宗学院,就是参尼扎仓和时轮学院,分别开设般若、中观、释量、戒律、俱舍显宗五部和密宗学科,具有修业、升级、考核、学位职称等一整套完整的修学制度。

  天堂寺是学修五部四续经学的学院式大寺,主体是闻思学院,下分时轮和密宗两个学院,共有经堂佛殿十三座,装有一颗红枣大的古迦叶佛佛骨装的释迦牟尼佛像和装有舍利佛指骨的菩提宝塔等许多世间稀有的法物和数万函经典。寺内有大量的塑像、雕刻、壁画、经典、法器及木版印刷,手抄的藏文经典和历史资料。寺院存在的后期,常有不少云游僧人驻足学经,清未有两位西德人在此地研读佛学,可见该寺当时在国外也有影响。

  据《天祝县志》记载,历史上天堂寺曾出过许多高僧,如清朝乾隆时期的国师章嘉若贝多吉和土观却吉尼玛,都曾在此寺受启蒙教育。甘青地区藏传佛教的大部分寺院在历史上多次遭到战乱的破坏,但由于天堂寺的地理位置险要,加之章嘉国师和清代四朝国师东科活佛的直接保护,天堂寺是建寺三百余年唯一未遭兵劫和地震破坏的古寺之一。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的历史劫难中该寺遭到彻底破坏,变成了一片废墟。改革开放后于1981年,获准重新开放恢复,天堂寺渐渐恢复了旧时的热闹。

  建 筑

  天堂寺周围群山拥绕,形成八宝形状,与《噶当宝典》中预言的观音圣地完全相符,在这殊圣的吉祥宝地,建造了许多的殿堂,也留下了许多殊圣的奇迹。

  宗喀巴大殿——又称见解脱大殿、千佛殿,为使宗大师智慧之光永照人间,在多识仁波切发心主持下,修建了高为35米的宗喀巴大殿,其中有堪为世界之最的高23米、宽9.52米的木雕镀金宗喀巴大佛像,此像在雕刻过程中,曾出现放光等奇迹。殿中还有4000尊铜佛及21尊木像,蔚为壮观。

  时轮学院——由一生历任道、咸、同、光四代清朝国师的九世东科呼图克图于1840年创建,每年农历三月中旬举行建坛修供时轮大法会,除此之外,还有农历六月密集修供法会,七月普明坛超度法会,八月胜乐修供法会等。

  释迦牟尼殿——始建于十八世纪初,由五世东科活佛主持建造。殿中主佛释迦牟尼身高五米多,是用香泥所塑镀金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胸间藏有鸡蛋大一颗迦叶佛舍利。十九世纪中叶西康仁波切在佛祖像上加上金冠,改成报身佛,藏语称“觉”。

  传 说

  具有悠久历史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名寺——天堂寺,此处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海拔2200米,气候宜人,是甘青罕见的风景区之一,俗称“天祝的江南”。

  天堂寺是藏传佛教北方五大名刹之一,天祝十四寺院著名的寺院之一,是天祝建筑规模宏大、文化底蕴最为厚重的一座寺院,也是天祝文明史上影响最深和最具诱惑力的寺院之一。这座金碧辉煌的古代名刹,历经八朝沉浮,阅尽人间沧桑,既侵润五千年华夏文化之灵气,也领略了改革开放之风骚-

  关于天堂寺的来历,当地民间也有一些传说。据《天祝史话》记载,为了使藏传佛教的思想在这里有一个正统的发展理由,传教者为它披上了一层更为神秘的面纱。据传说,在公元1360年,也就是元朝至正二十年,期间大通河里生有一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危害四方,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恰好藏传佛教第四世噶玛巴若贝多杰路经此地,当地民众就请求活佛为民除害,降伏恶龙。活佛作法降妖后,在大通河旁的扎西滩修建108座镇龙塔。此地遂得名“却典堂”,意为宝塔滩。从此,藏传佛教格鲁派逐渐在这里兴盛起来,古老的苯教寺院遂变为格鲁派寺院。

  奇 石

  2007年4月10日,在天堂寺附近,老百姓发现了一块似“龟驮宝盆”,又似“龙护宝盆”的巨大奇石,一时间在当地引起轰动,并被藏学专家初步认定为古老佛经中记载的由大通河河神供奉佛祖、天堂寺佑寺山神阿弥热高保护的“聚宝盆”。此奇石石质为花岗岩,从河中当时的位置南侧看去,形似一乌龟背负一莲花状宝盆,盆内注水,酷似一巨型砚台;从西侧看去,似一卧牛;从北侧看,似一神龙守护着一朵莲花。其莲花状的凹槽内,有两颗圆形石头,群众称作“龙眼石”,被当地一群众抱回家中。这块奇石周围有两块与之匹配相合的石头拱卫,一块属于“靠背石”,另一块是与其颈部非常吻合的凹槽,被称作“枕头石”,视之令人惊叹其天工巧夺。据藏人文化网的报道,这块奇石表面直径长5.1米,宽4.9米,侧高1.9米,重40.9吨。

  据佛经记载,天堂寺有一奇宝,即由大通河河神供奉给佛祖的“美玉聚宝盆”,该寺高僧世代相传此聚宝盆由大通河沿岸十三位佑寺山神之一——阿弥热高山神护卫。历史上每逢枯水季节,阿弥热高神山下的大通河段水面就会有寿龟驮宝盆的奇石显现,僧俗群众无不顶礼膜拜,认为是地方兴盛祥瑞之兆。据说,为了将这块“奇石”从河底运出,参与挖捞者想了许多办法-首先用推土机在大通河边开拓了一条道路至奇石旁,然后在河边支起一个支架,用滑链将巨石慢慢挪动,但最终没能成功。后调用一辆65吨起重机尝试抓捞,也没能成功。后又从兰州调用一辆100吨的起重机。历经9昼夜奋战,才将奇石从大通河中起出.并顺利运达天堂寺。

  (作者系兰州晚报文体部记者)

  来源:《甘肃宗教》2010年第1期

 
 
 
前五篇文章

宗教信仰的经济学分析

杨曾文:以文明和谐的佛寺面貌迎接世博会

东晋佛教翻译家法显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

岭南画派与佛教

当学术遇到信仰——“信仰与学术”禅茶活动纪要(上)

 

后五篇文章

唐代的海外棋僧

灵山寺和潮汕洪氏之间的密切关系

突破古人成法 清初“四僧”画艺赏析

探秘:寻访灵谷寺玄奘舍利真容

圣容瑞像:神亦真亦幻历史谜团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