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大理古城内的宗教建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大理古城内的宗教建筑
  大理古城曾经是南诏、大理国故都羊苴咩城所在地,元代设大理路,明、清时是大理府治及太和县治所在,由于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大理古城成为历史文化名城大理的核心区,千百年来在汉文化、印度文化、东南亚文化下,大理的宗教、神话、建筑、民俗、服饰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儒、释、道和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影响,逐渐形成多元文化兼容、五教和谐共存的特征。最能代表这种文化现象的就是大理古城内为数众多的宗教建筑,明代著名诗人张含在《苍洱歌》中是这样描述的:“叶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鸣钟”,寺庙之多,由此可知。在大理古城1.11平方公里范围内,历史就给它留下了数十座宗教建筑,包括佛寺、道观、教堂、清真寺和祠堂,是比较齐全的宗教建筑体系,这在省内外同等小县城中是罕见的。虽然这些建筑不完全是气势恢宏的大殿华堂,但是从其布局、建造、雕刻、彩绘、雕塑中不难看出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各民族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艺术和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风格。许多具有宗教色彩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因这些建筑的存在得以流传,历代流宦名士为它留下了许多诗、赋、楹联,极大地丰富了地方文化宝库,这是古城的精华所在;只要走进大理古城,看到这些随处可见的古建筑,一种悠远、古朴、历史沧桑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让人感到走进历史上的“妙香古国”。
  古城内的这些寺、观、教堂和祠堂,除了供人们顶礼膜拜外,它还起到感化人们伦理道德观念,教人如何立身处世的作用。不同的寺观还成为不同行业、不同阶层人士活动的场所,人们在这里制定行规、帮规,规范行业道德,推选行业和主管及处理行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因如此,这些古建筑不时得到社会人士、团体和行业和资助,及时得到维护修理,才能保存下来,到建国初期尚存50多座,弥足珍惜。在古城内的分布如下:
  博爱路: (由南向北)兴福寺、小寺、雷祖殿、清真寺、武庙、昭忠祠、水月庵、火神庙、川主宫、小生殿、财神殿、大生殿。
  复兴路: (由南向北)灵宫殿、周、范氏宗祠、林公祠、大我士寺、文庙、文昌宫、太子阁。
  新民路:天主堂。
  广武路:(由南向北)善应庵、娘娘庙、敬恩寺、大悲寺。
  人民路: (由西向东)清真寺、杨公祠、文昌宫、杜夫子阁、彩云山、文殊寺、魏家山。
  护国路:(由西向东)杨家祠、三公祠、节孝祠。
  玉洱路: (由西向东)弥陀寺、毛公祠、合祖祠、古皇宫、蒋公祠、青云山、郑公祠、普贤寺。
  平等中路:(由西向东)福音堂、清真寺、老君殿、饮光寺。
  南校场:地藏寺
  苍坪街:城隍庙。
  红龙井:白衣观音阁。
  北校场:灶君殿、巧圣宫。
  根据笔者记忆,现将部分有代表性的寺、观、宗祠简述如下:
  兴福寺:位于博爱路最南端,与南城墙相邻(今市委党校所在地),过去博爱路不通城外,到此为止。寺周围为大片菜园及果园,称为上菜园。兴福寺为一佛寺,占地十余亩,山门临街修建,进门后有过道、戏台、两庑、大殿等建筑。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飞檐架斗,彩画精美,神龛中塑有三世佛。上菜园及附近乡民将此庙作为本主庙,每年正月有庙会,演唱滇戏3天,夜以继日,非常热闹。
  兴福寺:有四百多年历史,历代都进行修茸,最后一次重修在清光绪元年。抗日战争时期这里开办过八、九保国民小学,后来宪兵13团常驻在此。
  雷祖殿:位于博爱路南段与红龙井交汇路口,是一所道观,建于明代,邑人李元阳倡建。此观座西向东,临街处建有门坊,门楣上书“雷祖殿”三字,进门后是长长的通道,道傍鸟语花香,环境幽静。有前、后殿及两耳房等建筑。后殿三楹,主要供奉雷神闻仲,称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前殿神龛有一座泥山,上面塑有众多神像,系传说中的雷部催云助雨护法天尊,俗称天君,即邓忠、陶荣、苟辛、赵江等神祗。虽然雷祖殿范围不大,殿字低矮,但香火终年不断,旧时嫘祖帮(理发业)、机仙帮(织布业)、屠宰业、笔墨业以及做豆腐、打草鞋等行业都尊雷祖殿为祖师殿,届时在此聚会,烧香祭祖师,供祭后会餐,尽欢而散。
  武庙:位于博爱路南段(今粮管所所在地),初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曾多次毁于兵灾,据记载清康熙二十五年、三十年以及以后的朝代均修缮过。到建国初期,武庙因长年的风雨剥蚀:,建筑多有毁损,但总的形制仍保存齐备。武庙占地近20亩,在城内众多古建筑中规模最为宏大。此庙座西向东,庙前街东面是一硕大的石照壁,庙门前有荷池,大理石牌坊,两边设木栅栏。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层层递进,有棂星门、武成门、庑殿、大殿等建筑。大殿雄伟壮阔、飞檐斗拱,琉璃瓦顶,檐柱排立,粗可合围,气氛森严。殿内供奉岳武穆及关云长,仅有神位,没有塑像。,殿前院子宽阔,可容千人,专为祭祀活动之用,每年2月15日大理举办规模很大的春醮会,主会场就设于庙内。民国时期,大理最早的一家工厂——平民工厂,曾设于庙内。
  昭忠祠:位于博爱路南段(今四季客栈所在地),南面与武庙相邻。昭忠祠建于1924年,为时任滇西镇守使李选廷所倡建。该祠座西向东,门外两边有“八”字排墙,由于地势较高,要登上约10级石台阶方可进人门厅。进门后有小院落,正面为照壁,两侧有门通内院,内院西方是大殿,南北为厢房,殿中供奉阵亡将士牌位。民国初期,军阀纷争,社会动荡,匪人乘机而起,少则数十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为一伙。他们啸聚山林,四处抢劫,城乡人民不堪其苦,纷纷请求当局派兵征剿。经过长期征剿平息了匪患,然而许多将土阵亡,地方上建昭忠祠就是为了供奉阵亡将士灵位。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国捐躯的本籍将士灵位亦供奉于祠内,此时昭忠祠曾作为红十字会的办公地址。
  火神庙:位于博爱路南段,与昭忠祠相邻。此庙占地约10亩,整座庙宇座南向北,有大殿、两庑、山门等建筑。大殿宽大,单檐歇山顶,彩画精美。神龛中供奉有“南方三气火德星君”罗宜,及火部五神朱招、方贵、刘环等的塑像。旧时大理城乡多草房及石木结构房舍,入冬后风高物燥,火灾频繁,乡俗失火人家还要“谢火神”,以求永绝火患,而一般人家则求神佑免灾,因此来庙中埋锅做饭,煮制供品的人家一年四季络绎不绝,尤以正月为盛。
  水月庵:面邻昭忠祠,西北两方与火神庙相接。水月庵是一座尼庵,占地不大,有正殿三楹,神龛中供奉水月观音。两耳各有带楼耳房3间,庵内花木深秀,环境清静。旧时人们对日、月、水、火、雷、电等神灵十分敬畏,此庵虽小,但香火不断。庵门有联:
  水升火降参玄理;月起日落悟惮机。
  川主宫:又称大川宫、川庙,位于博爱路南段,南面与火神届相邻。建于清末,是旅居大理的四川人集资建盖的,建成后四川会馆(全蜀旅榆同乡会)设于庙内。川庙座西向东,占地十余亩,有山门、戏台、两庑有楼(钟楼、鼓楼)及大殿等建筑。大殿为五开间五进梁单檐歇山顶建筑,体量大,雄伟壮阔。神龛正中塑有川主公李冰像(李冰,秦昭王时蜀郡守,凿漓堆,分岷江为内外两支,修提作堰,消除水患,蜀人深感其德,尊为“清源妙道真君”川主公),两侧供奉药王菩萨及财神(黑虎玄坛赵公大元帅)塑像。每年农历6月13日为川主诞,川人全来聚会,供祭川主;推选同乡会会长,在大殿上聚餐,尽欢而散。解放初期大殿曾作为舞台供演出用。殿前场院宽大,东面有戏台,建于山门过道之上,为抬梁、架斗相结合的单檐歇山顶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解放前,这里是滇戏园子常年有戏班演出,每到夜晚锣鼓喧天,出将人相,是当时古城内夜里唯一的娱乐场所。庙后有大片园地,供看庙人耕种。庙前有大青树3株(今存两株)高大挺拔,枝繁叶茂,曾有白鹭千百只栖于树上,蔚为壮观。
  财神殿:位于博爱路中段(今大理一中中院内)。财神殿原址在西门外(元世祖平云南碑西面)的野地里,供奉金甲财神,四季香火不断,每年八月初三日,城乡信众络绎不绝,杀鸡献牲,炊烟遍野,十分热闹。由于地处荒郊,频遭火灾及雷击,财神殿仅存石供案及四周断壁残垣。因此,民国初期,城中绅耆及商贾为了方便祭祀,便集资建财神殿于城中白果园内(此地种植有大片银杏树,故名白果园)。有大殿、厢房、伙房及其它附属建筑,并筑了围墙,使其自成一院,与殿北面的弥陀寺相并列。然而财神殿建成后,长期为军队占用,人们供财神仍需去西门外。
  大生殿:位于博爱路北段,占地很大,殿宇座西向东,除正殿外尚有其它辅助建筑,自成一院。大生殿主要供奉余化龙,尊为“主痘碧霞元君”及五方痘神余达、余光等。余化龙之妻金氏尊为“上房圣母元君”,老百姓则称她为痘神娘娘。在过去缺医少药的年代里,每个人在童年时都要经历痘、麻二疹,不论谁家生了孩子,都要到大生殿烧香,求神护佑,还要供献扫帚,意思是扫除痘疹及麻疹。
  灶君殿:位于城内西北隅,原庙仅有大殿、三楹及耳房数间,是一所小庙,但与家家户户有关,旧时城乡每户人家在厨房中都供有“灶王爷”,把他看成一家的保护神。灶君殿神龛中供奉的正是“灶王爷”、名字叫重铿,城内的饮食业不论是红案或白案,都将敛铿尊为祖师,每年八月初三日在此举办祖师会,十会热闹,唯有糕点业因忙于中秋节的月饼生产,将祭祖师活动推迟到中秋节后。
  巧圣宫:位于城内西北隅城墙脚下,南面与灶君殿相望。巧圣宫原有大殿三楹及耳房3间,殿中塑鲁班像,这样专为供奉鲁班而建的庙宇,在其它地方尚不多见。鲁班被泥、木工匠及一些手艺人尊为祖师,每年要在这里举办祖师会。大理一地多能工巧匠,从这里也可窥豹一斑。此庙年久失修,到建国初期已大部倾圮。
  灵宫殿:设在南门城楼上,城楼为五开间重檐歇山顶,檐口及脊起翘显著,青瓦木柱,体量大,气势雄阔。二楼供奉灵官,传说灵官姓王,是一尊护法神,专门降妖除怪,人们把灵官供奉在南大门的城楼上,是把灵官看作是保护神;祈保一方平安。建国前每年2月中旬要举办太平春醮会,会期3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别的地方是迎送太岁(殷郊),在大理城中则是迎送王灵官。届时以武庙为主会场,各街分别设坛; 复兴路两边的商家在门前搭花山,香风满道,万人空巷。最初灵宫殿中只有王灵官的神位,投有塑像,春醮会期间由一姓张的四川人(住塘子口下)扮灵官出巡。后来东门春牛寺村的一位木匠,用檀香木雕了一尊高大的灵官像,手执钢鞭,两眼转动、相貌十分威武,供于灵宫殿中,每年春醮会时用30多人抬着巡街。后来因城楼糟损;转而供奉在中和寺聚仙楼中,文化大革命时,中和寺被拆毁,灵官像下落不明。
  大我士寺:位于复兴路中段(今大理宾馆附近),初建于明永乐年间。据载有密教法师董贤能驱役鬼神,呼风招雨,明永乐初被召至京;深受明成祖朱棣赏识,说:“天下之大我所信任者唯此一士也”。赐董贤爵位,董贤不受,只好让他回乡做都岗司世职,后来又命太守张度在大理城内“建圣旨坊以旌之,祠堂以祀之,又大建琳宫,凡殿阁层楼不可胜记,兼有敕赐匾额,此大我士之所由名也”。该寺地处城中心地带,是一所大寺又是管理宗教的都岗司所在,其地位非一般寺观可比。到了清代道光年间仅存北厢房3间、古佛3尊;洪钟一口,后来又修复了正殿。到建国初期仍保存有殿堂及洪钟。
  文庙:大理文庙自元迄清置于护国路下段。公元1872年杜文秀起义失败后,清军将领杨玉科恃功侵占原文庙明伧堂、杜公祠及崇正书院建盖爵府(即后来的西云书院)。后来岑毓英等合议将大理府、县文庙改建于报国寺(今复兴路中段,大理文化馆所在地),并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建成。文庙座西朝东,整体为中轴线布局,依次为大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两庑、祭台及大成殿。此外尚有名宦祠、乡贤祠、明伦堂、致斋所、祭品库等附属建筑。大照壁临街而立,由正中照壁及南北两耳组成,石砌,体量大,浮雕精美,为城中七面大照壁之冠。最为特别的是照壁中-亡部留有一圆洞,左右两边劝;各留有一圆洞,略小于中间之洞,三洞高可及人,用砖支砌着。据说叫“文风洞”,如果有人得中状元,中搭桥由大门洞进入文庙参拜至圣先师孔子,若是中榜眼及探花则由小洞进入。
  文庙的大门建在照壁后北方,式样像牌楼,纯木结构。门前立有大理石碑一方,上书:“文武百官到此下马桥”(此碑现立于南城楼外),碑傍设有下马磴及栓马石。棂星门为排楼式建筑,设三门。大成门为亭阁式,面阔3间,四周加回廊各半间,木构穿斗式屋架,歇山式屋顶。两庑为平房;供奉七十二贤牌位。大成殿体量宏大,黄琉璃瓦面,单檐歇山顶,抬梁和穿斗相结合的前廊式建筑,出檐深远,梁、柱、檩、椽等用材粗硕。前檐斗拱、花板雕刻精巧,檐角雕凤起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整个建筑造型体现了晚清大理殿堂式建筑风格。祭台为大理石铺就,护以大理石栏,每年祭孔子时台上置牛、羊牲礼,仪仗环列,舞生献舞,弦歌伴奏,钟鼓齐鸣,气氛庄严肃穆。文庙一直用来办学,解放初拆除照壁及棂星门,辟为小广场,大成殿改作会场及电影院。“文革”时,大肆“批孔”,加之文庙南檐角糟损屋面漏雨而被拆除。
  文昌宫:位于复兴路北段,其建筑颇似白族庭院形式,有殿堂、两庑及门院等建筑,解放后保存尚完好。殿中供文昌帝君,传说文昌是天上的星宿,古时又称文曲星,后与梓潼帝君(传为张亚子)合二为一,称文昌帝君,为道教的神,主学天下文教。所以只要有文庙的地方或重视文化教育的乡镇就有文昌宫。在科举时代,他是极受尊敬的神,士大夫及读书人对文昌帝君的崇敬仅次子孔子。每年农历二月初三是文昌诞辰,初二便在文昌宫起会,全是地方官吏及文入学土参加,届时又以谈演大涧仙经为主要内容。大理是云南洞经音乐发祥地,至今大理城乡仍多“洞经会”民间组织,目的在于演礼习乐,易俗移风,敦品励行,他们在活动时均供奉文昌帝君。
  古皇宫:位于玉洱路四牌坊上段,占地广阔,庙宇座西向东,庙门则北向临街。主要建筑有大殿、两庑、场院、照壁等。大殿三开间带两个半间,单檐歇山顶瓦屋面,抬梁穿斗式构架。因神龛中供奉有燧人、伏羲、神农三皂,故称古皇宫。塑像体形魁壮,身披树叶,俨然是远古原始社会人类的样子。 古皇宫在其它州县很难见到,据说大理的古皇宫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历代上层统治者用来祭天,祈禳风凋雨顺,国泰民安的地方。旧时大理的医药行业(称药王帮),将神农氏尊为鼻祖--药王菩萨,这大概是与神农尝百草而知药昧的传说有关。古皇宫曾用来开办过城内最早的织布厂--民生织布厂,建国后曾改为食盐仓库。
  郑公祠:又称清官庙,位于玉洱路下段,旧时这里街名“郑回里”。传说南诏时郑回曾在此居住过。郑公祠原占地宽广,有殿宇、厢房、庭院等建筑。此庙供奉郑回,他原是唐朝西沪(今四川西昌)县令,在南诏攻破唐州时被俘,带回大理。郑回博学多才,受到南诏重用,赐名“蛮利”,让他教授王室子弟,他曾教过凤迦异、异牟寻及寻梦凑、寻阁劝等人。异牟寻接王位后封郑回为清平官,秉持政事,王亦师事之,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天宝之战”后,南诏和唐朝失和,郑回力主和唐修好,对后来南诏重新回到祖国大家庭是作了贡献的。据唐人樊绰的《蛮书》载《南诏德化碑》碑文为郑回所撰,遣词恳切,行文流畅,音韵铿锵,是一篇造诣很高的文字。东门乡人尊郑回为本主,视此庙为本主庙,每年家历6月25五日火把节时,均到庙中祭本主,竖大火把,谈演洞经,旧时还搭台唱戏3天,庙中有联:
  一、
  一腔孤愤西泸水;
  千古流传南诏碑。
  二、
  是清平宫,万姓馨香酬德化;
  正星回节,满城灯火庆升平。
  三公祠:位于护国路上段(现公安分局住地),该祠系由原万寿宫改建而成。大门北向,是一座高大的石碑坊,雕有花纹图案。大殿背依城墙,座西向东,五开间,两庑有楼各5间,整座庙宇占地约十余亩。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调集30万大军,以傅有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进军云南,年末攻下昆明,次年闰二月进军大理,继而平定云南全省,从此云南直接统归中央管辖,结束了数百年自行为政的局面。后人为了纪念三人功绩,建此祠奉祀,故又称“傅沐蓝三公祠”。祠内有孙中山题“耿耿三光”匾一块,赵藩题书楹联一幅:
  难忘伟列丰功,信史煌煌特书三将军平滇事;
  可励人心世道,新庙奕奕创造大中华复汉年。
  清真寺:大理城内的清真寺到建国时尚存3所,分别在城的西、南、北3处。保存较完好的西门和南门清真寺,其中又以西门清真寺历史最为悠久。该寺位于人民路上段,是一所古寺。据载建于元代,公元1278年西域回回怯烈在赛典赤支持下集资修建的,历代曾多次进行修缮,现存大门、二门、大殿、南北厢房等建筑。大殿为五开间,单檐歇山顶,抬梁穿斗结构,进深11.1米,高8米。台阶上有一圆形石头,壮如立放的石碾,从石质看不像是大理境内所产,民间对此石的来历有许多传说。此寺至今保存完好。赵藩有联云:
  宗教各有偏,诱愚儆顽,何妨自备一说;
  人群须进化,厚生正德,才能并立五洲。
  福音堂:位于平等路中段,是一所基督教堂。教堂座北向南,四面墙壁均用石砌,设有西式尖顶窗,房顶有钟阁,大厅可容200多人。整座建筑朴实明块,既有西式建筑风格,又具地方特色。基督教是在清光绪七年(1881年)传入大理,第一个传教士是英籍花国香氏,初为内地会,后为圣公会。现存教堂是传教士韩纯中于1914年建盖的,是滇西第一所基督教堂。清末举人李澡为教堂撰联云:
  上帝本无形,思造物生人,冥冥中自有主宰;
  耶稣兼所爱,念舍身救世,朗朗内独迈古今。
  大理古城内至今保存守好或经修复的古建筑还有城隍庙、蒋公祠、普贤寺、天主教堂等多处,大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在大理市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二辑中已作详尽介绍,本文不再赘述。

 
 
 
前五篇文章

禅和古代日本园林建筑

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

禅宗与日本茶室建筑管窥

从云冈石窟看北魏建筑

台湾佛寺建筑美学的百年思维

 

后五篇文章

北京法海寺——寺史·建筑·壁画

日本古京都历史建筑园林

古建筑群中的徽州古塔

当前台湾寺院建筑之困局与转机初探

西藏宫殿建筑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