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五台山上的古建筑遗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五台山上的古建筑遗存

  五台山是四大佛山之首,是佛教信徒心中的圣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佛经中讲述文殊菩萨是般若的化身,般若能生诸佛,摄持菩萨,所以文殊就成了诸佛之母、七佛之师,但佛教有个规矩即“二尊不并化”,因此文殊菩萨就成了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协助释迦牟尼讲经说法。五台山山上既有汉传佛教又有藏传佛教,于是五台山就成了汉族、藏族及蒙古族共同尊奉的佛教圣地,文殊信仰也就成了东方各民族佛教徒的共同信仰。流亡的达赖喇嘛曾经说过他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朝拜五台山。

  中国有两个地方集中分布有文物价值和建筑价值极高的寺庙古建筑,一处就是五台山的多个台外寺庙和两个台内寺庙,另一处就是山西的长治、晋城地区。山西古建筑位列中国第一,数量第一,质量也仍旧第一,涵盖了唐宋元明清及辽金时期的建筑,这在其他省份是不存在的。中国最早期的四座唐朝木结构建筑都在山西,其中南禅寺和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台外,而另两座唐代遗构天台庵和广仁王庙分别位于山西长治地区平顺县和运城市芮城县。唐宋是汉族统治时期,元是外族统治,而辽金并未统治过中原,这些朝代的遗留建筑都已经成为历史珍存。

  这次行程中文物价值和建筑价值较高的寺庙主要有:台外寺庙建筑中的定襄关王庙、洪福寺、南禅寺、延庆寺、广济寺大殿、佛光寺、三圣寺、岩山寺,和两处台内建筑显通寺、塔院寺白塔,此外台外寺庙中的秘密寺和公主寺由于距离实在是太远而没去。人们习惯把五台山台怀镇以外的地区称之为台外,把台怀镇称之为台内以及把离台怀镇较近的地区称之为台周。台外寺庙之所以年代久远,主要是由于台外寺庙多处于遥远偏僻地区,远离战争纷乱的骚扰得以保留。而台内寺庙没那么幸运,往往是纷争的众矢之的,所以绝大部分为明清古建筑,残存一些唐宋残迹比如罗喉寺唐代石狮和其他一些寺庙石幢。台内寺庙中文物价值最高的就是显通寺和塔院寺白塔。

  寺庙或文物古迹具体位置:

  【定襄关王庙】定襄县城内北关南。

  【洪福寺】定襄城北23公里宏道镇北社东村。

  【南禅寺】五台县城以西21公里阳白乡李家庄村,在东冶镇以北。

  【延庆寺】五台县城以西27公里阳白乡善文村,在东冶镇以北。

  【广济寺大殿】五台县城内。

  【佛光寺】五台县豆村镇以北7公里佛光村。

  【五台山明清古建筑群】五台山台怀镇,即台内寺庙群,传统意义上的五台山旅游区。

  【塔院寺·白塔】五台山台怀镇。

  【显通寺】五台山台怀镇。

  【三圣寺】繁峙县以东35公里砂河镇西沿河口村。

  【岩山寺】繁峙县以东45公里砂河镇五台山北部天岩村。

  寺庙简述:

  【定襄关王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代建筑,无梁殿。

  【洪福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代建筑,宋代彩塑。

  【南禅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建于公元782年,唐代建筑,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国内现存屋檐最平缓的大殿,殿内有唐代彩塑。南禅寺大殿是我国唐代建筑的代表作,被誉为“世间瑰宝”。 南禅寺唐代大殿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延庆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代建筑,宋代石幢。

  【广济寺大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山地区唯一的元代建筑,元代石幢,元代泥塑。

  【佛光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大殿建于公元857年。梁思成评价为“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佛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有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文殊殿为金代建筑,此殿用人字梁柁架,建筑结构独特,为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仅有的形式。此外寺内还有一座北魏时期祖师塔,和两座唐代石经幢。梁思成是根据敦煌莫高窟五代时期壁画《五台山图》寻找到佛光寺的。佛光寺东大殿和文殊殿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五台山明清古建筑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包含塔院寺白塔,白塔为明代建筑。

  【显通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清建筑,明铸铜殿、多座铜幢,明代无梁殿。

  【三圣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代建筑,明代壁画、明代彩塑。

  【岩山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金代建筑,金代壁画,其中金代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详述

  【定襄关王庙】大殿俗称无梁殿。位于定襄县城北关南。关王庙大殿建筑原为金代原构,其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外观为歇山顶琉璃脊饰。前檐明间特宽,平柱约与后檐次间中线相对,往头阑额肥大,次间阑额伸至明间砍成雀替,犹如门楣形制。大殿之内部,设前槽二金柱,梁架彻上露明造,三椽伏与前乳伏在金柱上搭交。大殿斗拱较为特殊,其结构形制达八种之多,前椽补间三杂,两山及后檐各设一攒,用料较为厚实。出挑偏长,为别处所未见。据古建筑专家鉴定,此庙为我国北方地区现存最早的关帝庙,金代手法,具有较长的历史和较高的艺术及科学价值。

  【洪福寺】在定襄县城东北23公里宏道镇北社东村。现存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包括坐北朝南的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各五间,南山门一座及四周的围墙建筑。洪福寺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斗拱柱头用单抄双下昂,补间用45斜拱,构造坚实而美观。正殿门上正中悬“毗卢真境”匾额,系清道光九年(1829)本村李航之书。殿内主塑有9尊佛像,零星塑像及悬塑甚多。正中大佛为“释迦牟尼”佛,置有火焰背光。两旁分别为弟子迦叶和阿难立像。再两旁为文殊和普贤及两尊胁侍菩萨像。外侧则为护法金刚两尊。释迦牟尼庄重安详,弟子迦叶神态别致,呈守神诵经式;阿难表情呈冥思苦想状,好像把那佛经一字不漏记在心中;文殊则另有一种豁达明朗、慈悲和善的风姿;普贤又是清高纯真,普施善乐之气度;两旁辅塑胁侍菩萨,体态端庄灵秀,宫装衣纹素洁逼真,面容美丽亲切;东面金刚呈一种武人气质。纵观这组佛像,组合巧妙合理,人物造型生动,韵律和谐,排列合度,更是精妙无比。据有关专家考证,其为我国宋金时期雕塑中保存较完整,艺术水平也较高的一组佛像群。东配殿中,主塑地藏王菩萨,两旁为4尊龙王,又两旁为十殿阎王,还有判官功曹等。寺院内有金代天会十年(1132)经幢1通,历代补修碑6通。

  【南禅寺】山西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李家庄西侧。 寺坐北向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筑,围成一个四合院形式。创建年代不详,大殿平梁下保存有墨书题记,足证重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晚唐时武宗“会昌灭法”,佛寺大都毁,南禅寺地处偏辟,幸免毁坏,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唐代木构建筑。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檐,殿内无柱,四椽桴通达前后檐柱之外,梁架结构简练屋顶举折平缓,说明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而且已普及到偏僻山村。大殿内有佛坛,宽8.4米,高0.7米,坛上满布唐代彩塑。形体、衣饰、手法与敦煌唐代彩像如出一辙。主像释迦牟尼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手式作禅宗拈花印。两侧及前面有第子,菩萨,天王,仰望童子以及撩蛮,佛霖等共计十七尊。各像面形丰润,神态自若,服饰简洁,衣纹流畅。塑像大多有莲花座,唯撩蛮,佛霖和仰望童子赤足踩地。各像塑造精巧,手法纯熟,是我国唐塑中的佳作。寺内的龙王殿为明隆庆三年(1569年)所建,其余殿宇为清代建筑。

  【延庆寺】在山西五台县城西南27公里善文村。四周环山,寺成盆地,佛殿分外醒目。寺史无文献可考,原有规模不详。寺前有北宋景佑二年(1035年)石幢一座,四层,高约7米,上镌陀罗尼经,证明宋代已有此寺。寺内建筑,多为清式,仅大佛殿是金代原构。大佛殿宽三间,深六椽,单檐歇山式屋顶,檐头用五铺作斗拱,梁架用月梁式六椽状,其上下用四椽桴,而用驼峰,斗拱垫至平梁,平梁上用叉手,两端又用长跨两椽的通托脚,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少见的结构形式。

  【广济寺大殿】俗称西寺,在五台县城内。乾隆《五台县志》载:“广济寺,在县治西,元至正年间建,已就倾屺,乾隆四十三年直线王秉韬重葺。”乾隆四十四年重修广济寺碑记说:“广济寺建于元代,土人呼为西寺,以其偏于县西门内也。寺只极巍峨,栋宇插云,斗拱焕日……”由此可见,广济寺始建于元。现存大雄宝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顶,面积为290平方米,虽几经局部重修,但梁架结构和用柱方法仍保存了原状。殿建举折平缓,普柏枋比阑额宽出许多,檐柱柱头作覆盆式卷杀,柱身有侧脚和显著的生起,具有稳定朴素的风格。殿内金柱的配置,采用减柱造,前槽不设柱子,后槽只用粗大的金柱两根屹立于次间两旁,所以殿内相当开敞,殿宇宏伟朴实。该殿是元代灵活结构方式的实例。殿内元塑,手法古朴,形象夸张,是元代泥塑的代表作品。殿前立元代八角形石经幢一座,通高四米,下施扁平的须弥座,每面雕狮;幢身八面,俱有造像,刀法简洁古朴。幢身之上覆以宝盖,周围浅雕几何形图案,绕以璎珞。宝盖以上覆钵和宝珠,镌刻莲瓣。

  【佛光寺】在山西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佛光山腰。寺因势建造,坐东向西,三面环山,唯西向低下而疏豁开朗。寺区松柏苍翠,殿阁巍峨,环境清幽。寺内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隋,唐寺况兴盛,远及日本。原有主要建筑弥勒大阁,宽七间,高约32米。唐武宗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禁止佛教,寺宇被毁,宣宗继位后复佛法,至大中十一年(857年)重建。现存六角形祖师塔(建在东大殿的左侧,是一座埋葬佛光寺开山祖师尸骨的六角形砖塔),形制古朴,是北魏遗物。山腰的东大殿,雄伟壮丽,为唐代所建,前院文殊殿为金代建筑。其余山门(即天王殿),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及厢房,窑洞等建筑,皆明,清重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杰作在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寺内还有唐代塑像,壁画,石幢,墓塔,汉白玉雕像等。石幢两座,平面八角形,一在东大殿前,唐大中十一年前造;一在前院当中,唐乾符四年(877年)造。唐代是我国佛教发展发极盛时期,佛光寺的文物是我国唐代佛教艺术的精华。

  文殊殿:在佛光寺内前院北侧。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屋顶。形制特殊,结构精巧,是金代以前的我国古建筑中少见的一例。檐下补间铺作斜拱宽大,犹如怒放的花朵,具有辽金建筑的特征。为扩大殿内空间面积,前后两槽均用长中专之间用斜材递负荷,构成近似人字柁架的屋架,为我国古建筑中所罕见。殿顶脊中琉璃宝刹,是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烧造,形制秀丽,色泽浑厚。殿内佛坛上塑文殊菩萨及侍者塑像六躯,面相秀润,装饰富丽,是金代的雕塑遗物。殿内四周墙壁下部,绘有五百罗汉壁画,实为245尊,是明宣德年间的作品。 东大殿:在佛光寺内东向山腰。雄伟古朴,居高临下,俯瞰全寺,为寺内主要建筑。根据殿前石幢刻字与殿内梁架上题记核证,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在弥勒大阁旧址上重建。殿前基址甚高,有片石砌筑,其上筑以台基。殿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四阿顶形制。前檐当中五间安有大型板门,两尽间及两山后间安直镂窗,便于殿内后部采光。殿内外柱上有古朴的斗拱托上部梁架和深远翼出的屋檐。殿内天花板将梁架分为明状(露明梁架)和草状(隐蔽梁枋)两部分。梁枋嵌消规整,结构精巧,局部还保存有早期彩绘痕迹。殿顶全用板瓦仰俯铺盖,脊兽全为黄绿色琉璃艺术品,一对高大的琉璃鸱吻矗立在正脊两羰,使殿宇更加壮丽劲健。殿内佛坛宽及五间,满布彩塑三十五尊,比例适度,躯体自如,面形丰满,线条流畅,都是唐代作品;五百罗汉则为明代补塑,实际有296尊。各间皆有主像一躯,分别为释迦佛,弥勒佛,弥陀佛及普贤,文贤,文殊二菩萨。主像两侧及前面各有胁待菩萨和供养菩萨,并有待者牵引狮象。佛坛两角,有金刚待立。坛上还有施主宁公遇坐像和主持修建的愿诚和尚像。此殿规模宏大,气势壮观,是我国现存唐代木构建筑中的代表作。 祖师塔:在佛光寺内东大殿南侧。是北魏孝文帝时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塔。塔身古朴,用青砖砌筑,高约8米。平面六角形,两层,第一层中空,正西面开门,门上有火焰形券拱,塔檐用砖叠涩垒砌。上层各角砌有束莲式倚柱,正面饰以火焰式券拱假门,侧面雕砖破子楼窗,顶部置有覆钵,莲瓣及宝珠。无论外观形制,局部装饰和细部手法,均属北魏遗构,这是佛光寺创建时期保留至今的唯一实物。 唐塔:在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山腰和西北塔坪里。共七座,其中四座为唐塔。手法古老,形制特殊,为唐塔中所罕见。解脱禅师塔在寺西北塔坪里,唐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建,方形,两层,总高约10米。基座束腰须弥式,塔身中空,正面有券拱门,塔内上部为叠涩藻井。塔刹有刹座覆钵及受花,宝珠已不存。无垢净光塔不在寺东山腰,天宝十一年(752年)建,平百八角形,束腰须弥座,塔残坏,塔内出土的汉白玉雕像(佛,菩萨,第子,金刚等),都是建塔时的原作,比便适度,面形丰满,线条流畅,是优秀的艺术品。志远和尚塔在寺东山腰,会昌四年(844年)建,八角形基座,上砌圆形覆钵式塔身,形体秀美,西向辟门,塔刹残坏。这种形制的唐塔,为国内孤例。大德方便和尚塔在寺东山腰,贞元十一年(795年),平面六角形,通高4米,西向辟门,塔刹残坏。门外北向嵌有塔铭刻石,记载颇详。唐代以前我国古塔多为方圆两种形制,六角或八角形者颇为少见,佛光寺墓塔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

  【塔院寺·白塔】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这里,原是五台山显通寺的塔院。明代时,重修舍利塔,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起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寺庙也因塔得名,塔的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从而便简称其为舍利塔,或者习惯地称这为五台山白塔。这座塔拔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当做五台山的标志。砖结构舍利大白塔,塔基为正方形,通高75.3米。建塔时,砖缝全部用米浆、石灰搅拦后砌筑而成。塔面呈白色,举目远观,高高钻入云天,塔身状如覆钵造型优美,塔刹、露盘、宝珠都是用铜铸成的精致装饰品。白塔上,风磨铜宝瓶高1丈6尺,复盘7尺,系以垂带,悬以铜铃,风吹铃动,252个铜铃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回荡在台怀上空。塔顶上盖铜板八块,按八卦安置。大白塔,按佛家正统的叫法是佛舍利塔。佛教佛经讲述,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印度阿育王用五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塔,分布于茫茫大千世界。每座塔内藏一个舍利子。五台山的塔叫慈寿塔,是分布给中国的十九座中的一座。现存的这座大白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它的前身有元建石塔。据说原来阿育王铸的那座慈寿塔,就藏在大白塔内。白塔下层,建塔殿三间,内有三大士铜像,瓷质济公和尚塑像,木雕刘海戏金蟾像。白塔旁,东面还有一座小塔,取名为文殊发塔。这座塔高约两丈,雕饰精致,小巧玲珑。塔院寺内,还有大雄宝殿五间,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后,白塔位于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之间,塔周围,有廊房围绕。塔院寺东部,有布局完整的禅院。塔院寺门前,有三门木牌坊一座。这一木牌坊斗拱雕工精美,顶饰典雅大方。所有木制构件都经过精工雕饰,是明代留下来的的珍贵木雕作品。1948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信任地弼时东渡黄河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经过五台山时,曾在塔院寺方丈院寺方丈院内住过。

  【显通寺】显通寺座落在五台山中心区大白塔北侧、菩萨顶脚下,它是五台山佛教圣地中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寺庙。显通寺的前身,就是东汉永平十一年建始的大孚灵鹫寺,它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策源地。北魏时,曾将大孚灵鹫寺重新扩建。《清凉山志》载:“元魏孝文帝再建大孚灵鹫寺。环匝鹫峰,置十二院。”今显通寺,即善住院。菩萨顶,即真容院。由于寺前有花园,故又名花园寺。唐太宗时重修。武则天时以新译《华严经》中记载着五台山,于是更名为大华严寺。到了,明太祖予以重修,赐额“大显通寺”。明万历中年改为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又改名大显通寺。现存的建筑,均为明、清重修后的形式。显通寺占地一百二十多亩,有殿堂楼房四百多间,中轴线上,一连七进大殿,东西廊房对称配合,形成整肃严谨、阔畅宏大的布局结构。建筑样式各异,多带宫廷建筑色彩,堪称明清寺庙建筑的典型。 显通寺是五台山中地位最高的寺院。

  入显通寺前,首先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座下层为石旋洞,上两层为木构建筑的高大钟楼,石洞的门楣上,刻有四个遒劲的大字:“震悟大千”。顾名思义,是说浑厚悠长的钟声,能把大千世界震彻得醒悟过来。钟楼上悬吊的大铜钟叫幽冥钟,也叫长鸣钟,铸造于明天启年间(公元1612-1627年),钟身高八尺,最大外径五尺,厚三寸,钟口边缘成莲花瓣形状,外皮刻有楷书佛经一部,共有一万多字。这口铜钟是五台山寺庙中最大的钟,据说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穿过钟楼门洞,沿石铺道右拐左折,便是显通寺的山门。论山门的高大,也是五台山寺庙中屈指可数的。山门看上去豪雄而典雅,两旁树着石碑,碑身上,一边是大草“龙”字,一边是大草“虎”字,自由挥洒,一笔写就,字形具有龙虎的形象,为雷雨居士所书。据说,佛寺建址需讲求风水,除了靠山之外,总以左青龙、右白虎为佳,显通寺山门两侧,无此二山,故立此二碑为补。

  入寺内,便是一连七进的殿宇,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文殊殿重建于清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大佛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均系木结构建筑。无量殿是一座砖砌结构建筑。相传,唐代清凉国师于唐德宗建中四年在此殿内著述《华严疏抄》。清凉国师本名澄观,为七朝九帝之师,殿内写作达四年之久。殿内供毗卢佛大铜像,取佛法无量之意,称为“无量殿”。又因殿内没有梁柱,有人也叫“无梁殿”。这座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面宽二十八点二米,进深十六米,高二十点三米,重檐歇山顶,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型制奇特,雕刻精湛,宏伟壮观,是我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无量殿正面每层有七个阁洞,阁洞上嵌有砖雕匾额,有的题“普光明殿”,有的题“法菩提场”,有的题“逝多园林”,等等;显通寺无量殿东侧的明代16级木质高塔。意喻释迦牟尼佛“七处九会”,即释迦牟尼在七处地方九次讲《华严经》。因此,无量殿又称七处九会殿。无量殿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五七年,人民政府曾拨专款,按照原样进行了翻修。无量殿后是千钵殿,内供有铜铸的千钵文殊。这座铜像的造型,樗了文殊菩萨多种法像中的一种:头上又有头,共垒叠着五个头型,两边伸出许多手臂,统称千臂。佛家对文殊菩萨这个神话人物形象的想象力,亦可窥见一班。 出千钵殿,拾阶而上,就到了铜殿和铜塔前。铜殿是一座青铜建筑物,铸造于明历三十四年(1606年)。据《清凉山志》记载,铜殿是五台山高僧妙峰于明朝万历年间,集全国13省布施,用10万斤铜铸成。妙峰大师曾铸三座铜殿,一座在南京,一座在峨眉山,一座在五台山,规格样式一样。前二者已失,显通寺的这座是国内仅存的。铜殿前下方左右两侧,各矗立着一座铜塔,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铸成。这里原有五座铜塔,隐含五座台顶,可惜中间三座被日军侵华时盗走,只有塔基在原处。最后一重殿为藏经殿。

  【三圣寺】位于县城东33公里的西沿口村,始建年代不详。寺庙分前后两院,前院有过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山门、钟楼、鼓楼各1 间。后院有大雄殿3间,东西配殿各3间,东配殿已毁。东跨院有禅房3间。大雄殿三间见方,歇山顶,斗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补间皆为一朵斜拱,柱头枋4层,耍头呈蚂蚱形,梁架彻上明造,砍梢规整,隔架相闪推山为次间之半,檩下用替木。梁架为金代遗物,斗拱为元代重修所致。殿内正中供木雕华严三圣,雕工精巧。殿之东、西、北三面均有壁画,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过殿面阔3间,前后设棱角牙板门,筒、板瓦布顶,绿琉璃瓦剪边,殿内塑地藏菩萨、四大天王、观音菩萨等像;壁上绘十殿阎君、观音晋门晶图。此殿建筑为元代遗物,彩塑、壁画为明代遗物。寺内有明、清重修碑10通,元至正四年(1344)刻制的石质奠碗3个(连在一起)。唐代小石狮1尊。

  【岩山寺】五台山北麓,位于台怀镇五十多公里外的天岩村,五台山北部著名的寺庙。岩山寺位于山西繁峙县境内,距县城达四十公里。每年佛诞或文殊诞辰的日子,塞外的信众便纷纷前来朝山,岩山寺恰好是位于香道上,为进山的第一栈。因此,一直香火旺盛,经久不衰。 金代壁画珍品:岩山寺创建于金正隆三年(一一五八年),元、明、清各代皆有修葺。在经历了沧桑岁月后,寺内的许多建筑多已改观,面目非昨了。庆幸的是,寺内南殿和殿内的壁画依然保持着金代的原貌,弥足珍贵。这一发现是一九七三年国家文物局的复查发现的,它与芮城县永乐宫内的元代道教壁画,合称山西古壁画的双壁。

  寺内古木森森,殿宇嵯峨。正殿早已毁圮,现有的建筑为南殿、东配殿、西配殿、禅院及山门、钟楼等。除南殿外,其余房舍均为清朝至民国初年的建筑。南殿又名文殊殿,金代建筑,殿内巨大的方形佛坛上,正中供奉着文殊像,两侧是胁侍和天王等彩塑,北面是水月观音,均为金代塑品,颇为传神,亦很名贵。最值得称道的当然是殿内满壁的壁画,其绘画技巧之精湛、表现内容之丰富,实属中国古代壁画中稀有的精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例如鬼子母本生图,故事内容反映佛法威力无边,吃人恶魔经佛陀度化而弃恶向善,壁画用丰富曲折的图幅变化来反映这一情节,加入了许多新的内容,有鬼子母、龙宫赴宴、龙王迎接鬼子母,郊外游骑、水推磨坊、深山遇仙、农夫赶驴、鬼卒夺婴、金翅放生等场景,富有极强浪漫的传奇色彩。据画上题记和寺内碑碣考证,作者是金朝御前承应王逵及其助手金大定七年(一一六八年)完成,王逵时年六十八岁,宫廷画师老将出马,技术当然是第一流的,代表的是金代壁画的最高水准。 割肉奉亲壁画:南殿壁画原有一百三十多平方米,只可惜,由于年久失修,损坏了不少,现在尚有九十多平方米保存了下来。西壁上绘的是佛祖传记故事,壁面主要绘一组完整的宫城,楼台殿宇,悉如真境。在宫殿、配景中,以插图的形式描述了释迦受胎、降生、沐浴、角力、云游、出家、苦修、成佛、度化、说法、涅磐等经历,使人们对佛祖的一生有直观的认识。中壁正中是释迦像,两侧为本生故事,讲述了佛祖在成佛前经过多生累劫的行善,故事非常感人。其中一幅是取材于《大方便佛报恩经》,讲述须菩提太子割肉孝敬父母的故事。波罗奈国王的宠臣心生歹意,聚众纂夺了王位,太子与国王、王妃被迫出逃,中途迷路,米尽粮绝。国王持刀欲杀妃而食,太子割自身肉三份,二份分奉父母,一份自食。此后,国王与太子分手,帝释天化作狮子对太子威逼恐吓,太子依然默默忍受。太子的孝行感动了邻国国王,而派人帮助打败了宠臣,重新恢复了王位。国王、太子重新团聚,乘象而归。须菩提太子就是释迦牟尼的前生,他以非凡的孝行种下了善因,于今世获得了佛果。 观音救难壁画:文殊殿西次间的壁画表现的是五百商人入海求珠、遇海啸狂涛、坠入罗刹国的故事。罗刹国的故事。罗刹国,食人之鬼所住所,在大海之中若有人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解脱罗刹之难。壁面上一只大船正扬帆行驶在大海之中,风卷浪飞,船舶颠簸,把五百商人吹坠于罗刹国中。食人鬼罗刹女扮作美女前来营救,欲一一食之。幸好,观音菩萨及时赶到,五百商人化险为夷。该壁画总面积约七平方米,有海市蜃楼、航海遇难、门前迎宝、商贾被囚等图景组成,其中的海市蜃楼用淡墨白描工绘,比例精当,透视准确,门庑、回廊、平台、高阁、楼阶、抱厦等无不完备。这幅壁画不仅是中国金代绘画中的精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图样中的一则蓝本。 世貌风俗:宗教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而宗教的内容表现,却是显示生活。壁画这种艺术,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极尽夸张、想象之能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岩山寺的壁画本身就是源于生活,而又美于生活的海市蜃楼。它集中反映了宋、金时期的社会风貌,以及各种人物的生活形态。例如,东壁中央有一组富丽的宫廷建筑,主殿中波罗奈国王临朝执政,他头戴王冠,身着长袍,手捧腰间玉带端坐其中,侍女宫娥执扇后。殿内及阶下文武官吏捧笏侍于两侧,仪卫整肃,群臣恭顺。此图真实反映了当时宫廷中君臣议事的情景。东壁北隅的鬼子母本生图中也有许多脱离佛教范畴的人间生活内容。例如,殿阁上方一群嬉戏的婴儿或坐、或伏、或卧或仰、或倚、或游戏、或玩水,天真活泼,情趣自然,神色姿态个不相同。画面的上部,深山叠置,流云出没,丛林高峙,古树掩映,清流曲泉自上而泻,似乎可以听见潺潺水声。驮物的驴子,沿蜿蜒山径徐徐而行,主人或于驴侧,或尾随驴后,吆喝着驴子赶路。目睹此景,深山雅趣油然而生。东壁还有一幅水磨作坊图,构思周密,绘制精确,真实地表现了磨坊建于片石叠坎之上,有木阶梯做蹬道,旁侧有渠,下部装有水轮机构,清流奔泻,冲击着水轮运转,水轮的中轴又带动磨面和滔米的机轮转动,齿轮交错,轴杆盘旋,整个水推磨坊的机械装置和结构方法清晰可辩,磨面滔米的过程表现得十分清楚。这样的画作,如果没有多年的绘画功夫及对生活细微的观察,是不可能创作来的。西壁南隅的酒楼石等,是岩山寺壁画中又一精彩场面:河流之上,建酒楼一座,歇山式屋顶,四面敞明,形如方亭之制。楼内有桌凳,门外挂招旗,上书“野花攒地出,村酒透瓶香”,用以招揽过路游客。楼内品茶饮酒,说唱卖艺及凭栏赏景者满堂,其中一位女子,发型弯曲,躬身向前为倾,好象正在演唱。酒楼门外是商贩聚集区,有的在为顾客操刀切肉,有的提着两条大雨回家,有的因烈日当头而为主人撑着伞盖,有的捧着鸟笼,有的头顶罐盘。除此之外,还有盲人、官贵、赤身露体的婴儿和四方游历的僧侣。这种街中闹市的繁忙景象,确切地反映了北宋汴梁(今开封)、金朝中都(今北京)的社会风貌。可以说,除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外,几乎无可与之媲美者。岩山寺文殊典的壁画,无论在绘画史上,还是就其所反映内容的史料价值来说,都是极为珍贵的。金代绘画传世甚少,就目前所知,署名作品更是寥寥无几,且多是卷轴画,或出于文人随兴之作,像这样有确切年代,出于金朝宫廷画师之手的巨制,在过去是从未见过的。其水平之高,在现存金元补花中也是罕有的,和宋画传世精品不相上下。它不仅为中国绘画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而且还为研究宋、金宗教和建筑提供了重要资料。

 
 
 
前五篇文章

中国古建筑色彩艺术特色

中国佛教建筑风格概论

中国传统建筑初探

我国佛塔的建筑特色

浅谈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的特色

 

后五篇文章

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简介

文物古建筑陈列布展工作探究

神山与仙女 佛教赐予的艺术和建筑

中国古塔的主要建筑类型

白化文先生谈佛教建筑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