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五台山佛教壁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五台山佛教壁画

  佛教最早的壁画是阿旃多、悉耆利耶等石窟所绘之壁画,系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遗存。我国最早的壁画是东晋明帝于太宁元年(323)大内乐贤堂所绘的释迦佛像。我国现存最古的壁画是敦煌出土的净士变相壁画。

  五台山现存壁画也有很多,计有8个朝代的2380.0l平方米。其中,保存较好的有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佛菩萨壁画61.68平方米、佛光寺东大殿宋宣和四年(1122)的7个佛光壁画2幅、岩山寺文殊殿的金大定七年(1167)壁画97.98平方米、南禅寺西配殿的元代壁画24平方米、佛光寺文殊殿的明代五百罗汉壁画l01.35平方米、公主寺大佛殿的明代壁画98.99平方米、南山极乐寺大殿明代绘的佛本行经变84幅、佑国寺明代佛本行经变117幅、三圣寺大殿明代壁画122平方米、虒阳岭村大王庙清代关羽故事壁画15幅、国都殿村清代关羽壁画15幅、龙泉寺文殊殿民国年间绘的五百罗汉过江壁画和白云寺大雄宝殿1999年所绘五百罗汉壁画2幅。下面介绍五台山最好的4处壁画。

  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壁画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年(856),殿的四壁原来都有壁画,可惜在明宣德四年(1429)重葺大殿檐墙和依壁塑造五百罗汉像时被毁。现在仅存有前槽北次间和两梢间栱眼壁外侧3幅,南北内槽前间和后间拱眼壁外侧4幅,后槽明间、两次间和两梢间栱眼壁外侧5幅,外檐两山前后各4间栱眼壁内侧8幅,后檐南尽间栱眼壁内侧1幅,殿内明间佛座后侧東腰处l幅,计有22幅,61.68平方米。此外,前槽明间和南次间栱眼壁外侧还有后人补绘的壁画,以非唐代原作,故不介绍。

  佛光寺东大殿的拱眼壁高约69厘米,长约400—500厘米。前槽两梢间栱眼壁外侧绘着青绿色的卷草纹,势若风浪流云。前槽北次间栱眼壁外侧绘阿弥陀佛说法图,阿弥陀佛身披袈裟,袒露胸膛,结跏趺坐于仰莲佛坛上,两侧有胁侍菩萨5尊。他们头戴花冠,项佩瓔珞,身姿微曲,飘带自两肩下垂,有的捧物,有的双手合十。有的结吉祥手印。佛坛前绘博山炉一个,两侧画手捧莲花、呈半蹲姿势的供养菩萨各l尊。像下为仰覆莲辦基座,表明佛门净土!画面的左右两组以其胁侍菩萨观音、大势至为中心作赴会听经之状。观音像两侧又有胁侍菩萨4尊,前为两尊持花天女,后有天王护持。大势至菩萨两侧有胁侍菩萨8尊,供养和听经菩萨3尊,前为擎持龙幡的两位天人,后有诸位官吏拜别。观音、大势至菩萨上部各有翱翔于蓝天白云中的飞天两尊,白色流云中还端坐着赴会听经的诸菩萨和弟子。画面着色以青、绿为主。赭石、铅粉次之,间以少量原砂和土黄。由于殿宇朝西,下午的阳光可以射入殿内,故使前槽栱养壁唐代壁画的铅粉变成了铁青色,青绿也失去了艳丽的色泽。这3幅壁画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如出一辙,有浓厚的古朴风韵。

  后槽两梢间栱眼壁外侧绘诸菩萨众。后槽北梢间栱眼壁外侧画4排102尊菩萨像,南梢间栱眼壁外侧绘3排65尊菩萨像。上述菩萨像高33—35厘米,大都头戴花冠,身着长衫,肩饰帔帛,两侧垂以飘带。色泽、式样各不相同。菩萨身后都有背光,脚踩流云,飘然欲仙,由于其色彩泛铅,部分菩萨面部和肌肤已变成赭色或青色。不过,总体上看,这部分壁画红、青、绿、白、赭、黄兼备,色泽较前槽栱眼壁的鲜艳。究其原因,当是南北内槽和后槽白天光线较暗,紫外线照射微弱之故。

  后槽明间、两次间栱眼壁外侧画佛像。每间栱眼壁分上下两列,置35尊佛像。这些佛像都有名数:一释迦牟尼,二金刚不坏佛,三宝光佛,四龙尊王佛,五精进军佛……其用途如不空所译《毗尼经?三十五佛名礼忏文》述的“犯五无间业者,宜于三十五佛前至心忏悔”。诸佛均结跏趺坐于莲座上,头饰螺髻,面相慈祥,身披袈裟,凝神端坐,颇具禅定功夫。画面所施色彩为莲座青绿,袈裟朱红,背光有黄、白、红、绿多种。其白色部分微有泛铅。由此可见,壁画的泛铅和色变除去壁质内渗入石灰外,其主要是阳光长期照射所致。

  外檐栱眼壁内槽原来都绘有壁画,内容为佛和诸菩萨众。明宣德五年(1430),在殿内周围塑造五百罗汉时,从檐墙上部至栱眼壁悬空塑成佛山胜景。因此,将颜料和泥巴涂抹在栱眼壁上,随后又在其上刷过朱红色,故使唐代绘制的壁画大都掩盖。日久天长,栱眼壁上的部分泥巴和朱红色颜料脱落,使外檐两山前间和后檐南尽间栱眼壁内侧各绘佛像35尊、外檐两山后3间栱眼壁内侧各画菩萨3列,每间分别为55尊或58尊不等。上述佛像均为全跏趺坐,头上都有螺发肉髻,所披袈裟分为红、黄、白、赭诸色,面相丰满,姿态端庄,神情凝注,肌肉圆润,古趣盎然。上述菩萨像都头戴花冠,身穿长裙,佩饰瓔珞,飘带多于腹前打结,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其色彩有红、白、青、黄、绿、赭等交错调配。细观画面,有富丽曲雅之韵,而少单调泛味之感。其线条流畅,肌肉圆润,衣饰柔软贴体,有显著的唐代风格。

  明间佛座后侧的束腰处,有高35厘米,宽l00厘米,计0.35平方米的壁画一方。画面上绘天王、力士正在降魔镇妖。其北部南侧侍立一位头戴花冠,身着长衫,腰系软带,两手分别托着鲜花、香盂,呈惊恐状态的天女;天女北侧的毗沙门天王,披甲戴冑,横眉怒目,正在持剑降伏两个魔鬼。力士后面乌龙腾空,降伏一个跌倒在地的妖卒。整幅壁画,人物形象生动,天女服饰飘逸,天王、力士筋骨健壮,墨线劲利,设色素雅,形神皆备,独具吴道子的画韵。

  岩山寺文殊殿的金代壁画

  文殊殿是繁峙县天岩村岩山寺内的一座建于金大定七年(1167)的古老殿堂,其殿的台基、柱子、墙壁、阑额、普柏枋、门窗和佛坛、塑像仍是金代原物。其殿西壁的墨书题记云:

  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同画人王遵。

  于“大定七年前囗囗二十八日画了灵岩院”文殊殿壁画。灵岩院,也名岩山寺。其文殊殿内壁画和其殿堂一样,也为金代原画,距今已有842年了,可谓珍贵的国家文物。

  文殊殿的壁画分布于殿内134.42平方米的四壁,除了南壁两次间窗槛下方、西梢间和北壁东次间下肩的36.44平方米的壁画残损脱落外,其余壁画为:东壁画面高3.45米,上边宽11.25米,下边宽11.11米,壁画面积为38.57平方米;西壁画面高3.45米,上边宽11.3米,下边宽11.1米,壁画面积为38.57平方米;南壁东梢间画面高3.45米,上边宽1.34米,下边宽1.26米,壁画面积为4.49平方米;北壁东梢间画面高3.45米,上边宽1.55米,下边宽1.45米,壁画面积为5.18平方米;北壁西梢间画面高3.45米,上边宽1.23米,下边宽1.17米,壁画面积为4.14平方米;北壁两梢间窗槛下方的画面高1.88米,上边宽3.79米,下边宽3.75米,壁画面积为6.96平方米;总计97.98平方米,可谓一堂鲜见的大型壁画。

  这幅壁画的主要内容是:西壁为佛本行经变,即释迦牟尼一生的传记。画面以宫廷建筑为中心,上方和两端为配景,其间插入各类情节和人物,其内容如41条榜题(还有漫漶不清的7条)所示:

  摩耶夫人火坑內焚香之处;

  摩耶夫人得信香一辦之处;

  魔王见宫人奏乐医睡之处;

  菩萨将内宫入夫人腹內之处;

  种种吉祥牛生麒麟之处;

  种种吉祥猪生五百白免之处;

  种种吉祥鸡生凤凰之处;

  谈(护)明菩萨夜半托生之处;

  此是囗现佛金襕袈裟之处;

  摩耶夫人攀无忧树降太子处;

  此是吉祥生五百童男童女之处;

  此是天下太子掴鼓报喜之处:

  囗门开四十里闻响之处;

  净饭王集群臣朝觐诠名悉达处;

  优陀耶说佛神通广大之处;

  净饭王礼佛踊身虚空遮谛处;

  地神捧金盆九龙吐水沐浴处;

  周行七步三界称吾独尊之处;

  迁使臣请阿斯德(陀)人之处:

  太子对诸王掷象往空处:

  太子背射九重铁鼓之处;

  太子东门见老伤叹之处;

  太子西门见死伤心之处:

  太子南门见病伤叹之处;

  太子北门逢僧礼拜之处;

  太子箭囗见囗现塔之处:

  四天王捧马足离宫之处;

  太子离宫寻见马迹之处;

  五君轮寻太子不见之处:

  太子中年苦行修持之处;

  牧牛女献乳太子食处:

  净囗囗边沐浴成囗之处;

  骄陈如送太子回来问讯之处;

  囗斯归等罗净宝各十千处;

  释迦牟尼佛为梵王现神变处;

  对诸国王等应难论之处;

  二贫人野外持道供佛之处;

  鹿皮仙人报七枝金莲之处;

  囗囗仙人报七枝金莲之处:

  青衣买七枝金莲之处;

  梵王四十里接佛之处等。

  这一佛本行经变壁画。不仅反映了释迦牟尼乘象入胎、蓝毗尼园诞生、沐浴灌顶、太子学艺、宫中娱乐、出游四门、逾城出家、山中苦行、降魔成道、初转法轮、双林入灭等一生的行履法绩,而且还绘有反映宫廷建筑和王宫生活的场面。如,在摩耶夫人焚香、梦祥、群臣朝贺、步辇相送、太子出四门等场景中,都反映了当时皇室君臣之间惟命是从、等级悬殊的社会现实。另外,帝后生活的奢侈、侍女昼夜不停的忙碌、宫中饮食歌舞的情景都得到了细致入徽的刻画。之外,在西壁上还能见到许多反映社会面貌的世俗场景。例如,牧女献乳图就是富有生活气息的一个画面。此图内山峦起伏,绿草遍野,三头乳牛欲行又止,挺立在山脚平地上、牧人和一个孩童蹲在牛腹旁边,手捧陶盆,正在聚精会神地挤奶。陶盆外边还放着陶罐一个,以备盆中奶汁满后再注入罐中存放。又如,西壁北隅上的宫中乐伎因疲倦至极于阶前席地而睡的场面尤为感人。此图如实地表现了宫廷服役者的悲惨遭遇。再如,西壁南隅上的酒楼市井图,在画面的池塘上建酒楼一座,周饰勾栏,四面敞廊,形如方亭。楼内备有桌凳,门外挂有招幡,上书“野花钻地出,村酒透瓶香”,用以招揽过路游客。在楼内品茶饮酒、说唱卖艺、凭栏赏景者甚众,其中有一位女子居于楼内中心,乌发卷曲,身体微向前倾,正在演唱。酒楼门外为商贩云集的市场,正在叫卖的众多小贩布满街头,或推车,或挑担,或手提,或摆摊。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有的在为妇女、儿童斟食,有的在为顾客伏案切肉,有的提着两条大鱼回家,有的为主人撑着伞,有的手捧鸟笼,有的头顶盛着食物的罐子、另外,还有盲人、官贵、婴儿和僧侣等。这种世俗场景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汴梁(今开封)、金朝中都(今北京)的社会风貌、就这点而言,即可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媲美。

  东壁壁画的内容是佛本生经变,是根据《佛本生故事》绘制的。所谓佛本生故事,是指释迦牟尼生前轮回转生、修诸苦行、行善积德的故事。这些故事依其思想可分为四类:

  一是宣扬忍辱、施舍的,如舍身饲虎、割肉贸鸽、施眼、施头、施牙、钉身、须达孥、须阁提等;

  二是宣扬仁义、智信的,如狮子王、猴王、鸽王、九色鹿、樵人背恩等;

  三是宣扬忠孝的,如睒子、善友太子、四兽、智马、猴王救母等;

  四是宣扬闻法、持戒的,如商王、大光明王、独角仙人、昙摩钳、瞿楼婆王、婆罗门闻偈舍身等。

  这里主要有须阇提太子。割自己身上的肉孝养父母的故事和鬼子母宫中宴乐、龙宫赴宴、龙王迎接、郊外游骑、驮行深山、驱妖、戏婴等故事。在这壁中央还绘有一组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波罗奈国王头戴王冠,身着长袍,正在主殿内临朝执政。侍女手持宫扇,站于国王身后。殿内及阶下的文武官吏捧笏侍于两侧,阶前的两位官员似在奏请朝事,并等待国王的旨意。这幅壁画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宫廷内群臣议事的情景。在东壁北隅的鬼子母本生经变内也有一些属于人间生活的内容颇为引人注目,其中有婴戏图内的母子之情,农夫赶驴图内的深山雅趣。在东壁北隅中部还有一幅水推磨坊图。此图内的磨坊建于石块叠坎上,旁边有木质阶梯作为蹬道。磨坊下部装有水轮机械与水相连。水流冲击着水轮运转,水轮的中轴又带动磨盘和舂米的机轮转动。齿轮交错,轴杆盘旋,各种机械都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和效力。磨盘和石舂旁边都有人正在操作,忙个不停,整个水推磨坊的机械装置和结构清晰可辨,磨面、舂米过程的每个细节也都表现得十分清楚具体。这就曲折地反映了宋金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各种人物的活动,可见,作者没有深厚的绘画功底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构思,是不可能创造出这样精美的作品的。

  北壁西侧为商船在海中遇难,漂泊到罗刹鬼国,被观音菩萨解救的故事。画面上有一艘大船扬帆航行于大海之中。风卷浪飞,船舶颠簸。五百位商人在航行中遇难,风坠罗刹国,遇着了扮作美女的食人魔王罗刹女,并遭拘禁和捆绑。将被逐一食之。后来,他们得到观世音菩萨的营救,免遭厄运。画面采用了淡墨白描手法,显得清淡素雅,适体大方。

  北壁东侧为一塔院.前设门楼、台阶,周有围墙庑廊,形成一座壮丽的塔院。院内矗立着一座木构的八角七级浮图,高约3米,塔身的勾栏、平座、斗栱、瓦顶皆备.各层都安有隔扇,顶为重擔,上置塔刹。塔旁有城墙垛口,左侧还有敌楼和白露屋。此塔造型优美,比例适度,结构精巧,装修完备。脊饰无缺,是金代佛塔的艺术再现。

  南壁仅留东稍间之画,上绘殿阁楼台,中绘释迦牟尼为弟子说法,下绘供养人像。供养人头扎幞头,圆领窄袖袍,双手合十,左上方各有一姓氏榜题,现已漫漶不清。

  殿内西壁南上方有一题记,文曰:

  首囗囗囗囗发诚心施舍净财 愿画西壁囗诸人名姓如后……大定七年前囗囗二十八日画了灵岩院囗囗 画匠王逵年陆拾捌岁

  在题记后面另有墨线长方格,格内上方书“囗囗”两个大字,下面书“王辉、宋琼;福喜、润喜”两行小字。

  这一壁画,虽然是佛教内容,但也没有完全受其束缚。譬如:佛本生、本行故事情节变化多端,瑰丽动人,天上人间,宫廷市井,交织在一起,和谐自然。衬景山峦叠置,怪石嶙峋,奇松异柏,云鹏气没,给人以意境深远的感觉。再是酒楼市井、婴儿戏耍、官贵庶民、小商小贩、牧女挤奶、骑马射箭、盲人探路等等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就反映了宋金时期的社会风貌。特别是壁画中的宫廷建筑甚夥,几乎占到版面的一半。如东壁南侧波罗奈国国王的皇宫,砖砌外围城墙,正面设有三个木构城门,上建一座三开门、五脊顶的城楼,两侧用斜栏相连。垛楼外侧仍设廊庑,通向宫城角楼,角楼基座恰是城墙转角处。这种向内收缩、两侧以廊庑相连的布局,就是我国唐宋以来宫廷门庑的固定规制。宫廷内置正殿和配殿各三楹。正殿为重檐歇山顶,前设月台,周置勾栏,国王端坐于殿内中央,周围及阶下有官员上奏议事。正殿两侧又设挟屋,廻廊与配殿相通。正殿一侧又建十字歇山顶楼阁一座,一侧置平台,上建重檐高阁和露台,用以眺望城外景色。各殿檐下都有斗栱为六铺作单抄双下昂,屋顶用黄色琉璃瓦。其他殿堂的斗栱为五铺作单抄单昂,屋顶用绿色琉璃瓦。廊庑的斗栱为四铺作华栱一跳。这就显明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宫城建筑上的所有脊兽、吻兽、沟头、滴水全部贴金,既增加了画面气氛,又显示了皇宫的富丽堂皇。宫城外侧还有一座圣母庙,前为山门,门上置一“圣母之庙”的坚匾,门内正殿及两侧配殿都为重檐歇山顶,殿前献亭作龟须座,结构规整,是一组近似宫殿的庙堂建筑。

  东壁的北隅是腾没于云雾之中的王舍城王宫。此宫的大门仅显示屋顶,门内的中心殿宇为二层重檐十字九脊顶楼阁,左右两侧设挟楼,挟楼前面两侧建重檐歇山顶的配殿。各殿斗栱皆为五铺作,除了平座上的斗栱为双抄,余皆单抄单昂。王舍城王宫的北侧下隅还有一组宫殿建筑。此即龙宫。此宫的大门嵌入地下,流云遮盖,半开半掩。宫后水势漫漫,一缕祥云自地下钻出,以示龙宫尚在水中。龙宫建筑的外露部分有主殿、廻廊、配殿、勾栏、平台等。这些殿堂多为单檐歇山顶,斗拱则为五铺作单抄单昂。与前面的宫殿相比,等级略逊一筹。王舍城南侧上隅为水推磨坊。此作坊木构平顶,凉棚式样,侧有草屋,结构简洁,形制朴素,是当时极为普通的民间作坊式的建筑。水推磨坊上隅还有一组宫殿式建筑,掩映于变幻莫测的云彩之间。这组建筑的山门、正殿、配殿、挟屋等全部是重檐歇山顶,斗栱为六铺作双抄单昂,吻兽、瓦当则为沥粉贴金,显示出辉煌的气势。根据其建筑的位置高于画面中心的佛和菩萨以及云雾环绕的情景来判断,这组宫殿应是西方净土世界中的天宫楼阁。

  此殿西壁所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从降生到成佛的全部过程。为此,画面上除了山水树石和一些杂物,主要是宫殿建筑。其意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城内的净饭王宫殿.实则是宋、金时期宫殿建筑的缩影、西壁上的宫城规模较为清楚,东、西、北三门有云气遮盖,门道、城楼、脊饰虽然没有全部显露在外,但都隐约可见。南门格外醒目。此门位居画面北侧下隅,高耸的城门墩上开有三条方形门道,上建重檐歇山顶城楼。两侧置单檐歇山顶挟屋五楹,向外直通重檐歇山顶垛楼,沿垛楼向前,经过廻廊,可达重擔十字歇山顶阙楼,总体平面呈“凹”字形!根据这些建筑的位置和功用,其斗栱的结构不尽相同。下层屋檐和廻廊上施四铺作单抄斗栱,平座上施五铺作双抄,垛楼、阙楼和挟屋上施五铺作单抄单昂,城门楼上檐为六铺作单抄双昂。其等级格外分明。从宫城门楼来看,西壁净饭王的宫殿与东壁南隅波罗奈国王的宫殿相比,其规制相同。但建筑却更为豪华,此宫的布局为四面设有门庑,周置环廊相连。宫内主要殿宇为前后两座,其间有主廊相通。前殿面宽、进深各3间,为重檐歇山式屋顶,台基高凸,勾栏围护。前后明间筑台阶,阶前设月台。月台外沿设勾栏, 正面封闭,两侧置踏道。殿身周围设有环廊。此殿两层檐下皆施斗栱出跳,下檐为五铺作一抄一昂,上檐为六铺作单抄重昂。殿顶举折较高,铺黄色琉璃瓦顶,脊饰、吻兽皆备。殿角处置小兽3只。外端装有套兽。吻兽、沟头、滴水全部沥粉贴金,富丽而精致。后殿面宽、进深各5间,为两层三檐歇山顶。此殿两层之间置平座,上下设有勾栏,形体高大,气势雄伟,结构规整,是这座宫城的主体建筑。此殿两侧挟屋相峙,前檐置抱厦3间,后檐筑两层香阁1座,平面呈“十”字形,在香阁东侧有一灵星门,勾栏、踏道、玄柱与宋《营造法式》中所载诸多类同。后殿前檐抱厦上置平座承托平台,周饰勾栏、望柱、云板和花牙,为帝、后赏景、焚香、祈祷神灵之所。此殿上下两层皆置环廊一周,内安格扇门,门外垂以竹帘,装饰意味尤浓。后殿的斗栱有四种:前檐抱厦及下层屋檐的斗栱为五铺作单抄单昂,平座的斗栱为六铺作三抄,上层下檐的斗栱为四铺作一抄,上层上檐的斗栱为六铺作单抄重昂。殿顶举折陡峻,鸱吻高竖,悬鱼、博风贴于两际,巍峨壮观之势冠子全宫。此外,前殿西南隅置有六角形水榭一座,后殿挟屋两侧设有角门,后殿以北筑有龟须座,再向北有水池、垂柳,宫内花园隐约可见。此座宫城的南门外河水流淌,古松环绕。水边依岸筑有方亭,亭内辟为酒肆,亭前街市热闹非常。

  该殿壁画上还有一组值得述及的建筑群。它位于北壁西次间上隅,用白描墨线绘成,清淡素雅。其建筑重楼叠置,与五百商人航海遇难的经变情节相联系,应为海市蜃楼的情景。这组建筑的楼基处于云气之间,已不可见。其前隅置建筑三座,高低不齐,似乎都是平座以上部分。一座为重檐九脊顶,另外两座为单檐歇山顶。前隅中部一座建筑面宽5间,中3间开门,由此可进入庭院。院内正面为主楼,在高砌的台基上筑两层楼阁。主楼下层四面置围廊,每面当心间各出龟须座一间,平面呈“十”字形。上下两层之间设平座勾栏。主楼上层为重檐歇山顶。此楼格扇门的装修上下略同。主楼东侧又筑以两层楼阁一座。其一侧置突起的重檐歇山顶的龟须座,主楼前面一侧的砖砌高墩上设勾栏平台两层,宋代称作“露台”。其一侧有木梯可临,是暸望或用于祭祀的建筑。在这不大的画面内绘出这样丰富多变、精致复杂的古建筑群,确实令人赞叹!

  岩山寺金代壁画的特点是:我国古代壁画中的建筑图案多是作为衬景来设计的。但是,这幅壁画中的建筑图案却大大超过了衬景的范围而成了壁画的重要内容,且占到画面的一半以上,其或建于水上,或置于城内,宫殿豪华,蜃楼腾空,殿阁、楼台、古塔、商店、作坊和民居等应有尽有。其中宫殿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阶级、勾栏、柱额、斗栱、瓦顶、脊饰等无所不备。画内建筑,构图壮阔,透视准确,布局严谨,装饰华美,画技精纯。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性,而且富有科学性,因而八百多年来还有迷人的魅力。

  这幅壁画的构图,与一般古代寺观壁画不同。其图案有疏有密,疏不空旷。密不杂乱。从画面上峻岭重叠、古树参天、云雾变化、殿阁高峙、各类人物活动其间来看,全殿壁画的构图是经过精心炮制的。佛本行、本生经变在一般的寺庙壁画内多为连环画形式,或界于方格,或用山石云雾相隔而又相连。但,这幅壁画迥异。它是把经变情节和各类人物穿插其中,不设任何间隔之物,使其更加和谐自然。古代壁画上的人物比例一般多要夸大,而建筑的体形又多要缩小,用以突出经变的主题和人物的活动。但,这幅壁画的建筑和人物的比例却接近真实,没有明显的夸大和缩小,从而使画的内容更接近于实际,富有写实的作风和北宋院体的风格。

  这幅壁画中的人物,小者数寸,大者尺馀,画中佛、弟子和菩萨的安详虔诚,帝、后的端庄凝重、侍女的恭谨顺从、乐伎的娴雅潇洒、武士的威武雄壮、官员的傲慢、商贾的殷勤、恶鬼的狰狞、婴儿的天真、渔夫的纯朴、平民的辛劳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达到了惟妙惟肖的境地。壁画上人物的服饰,各因其身世、地位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穿戴。帝王头戴王冠,身穿圆领长袍,腰系玉带,脚蹬乌皮靴。王妃头戴花冠,身穿长裳,帔帛伏肩,飘带缠于周身。官吏头上所戴的有梁冠、乌纱、展翅幞头、垂翅幞头等,服饰有长袍、衩衣、袄和襦等,脚上多为朝靴和乌履。侍女的发型有螺髻、高髻、旋髻、双髻、抛家髻、插花髻和双环髻等,服饰有裳、襦、裙,脚上有靴、履、鞋、舄,履前装饰有云头和如意头等。商贾和平民头上多为裹巾、摺帽和幞头,服饰有短襦、长衫、长袄和坎肩,脚上多蹬便鞋、丝履,亦有赤着脚的。这些人物服饰的变化,正是我们研究宋、金社会等级制度的可靠依据。

  众所周知,绘画上的用笔技巧,是使作品具有艺术魅力的关键所在。“御前承应画匠”王逵吸收了北宋以来文人水墨画的技法,在这幅壁画的绘制过程中,画山水破笔泼墨,意境深远;画苍松枝叶横疏,朴实素雅;画云雾笔法飘渺,虚实得当;画悬崖笔峰竖直,笔力如削; 画花草秀润柔丽,圆浑流畅;画人物笔随画意,穷神抒情;画衣纹气韵生动,婉转自如;画发髻线条劲健,笔墨浓厚;画建筑界画工整,一丝不苟;画走兽动静有致,以形写神;画器皿造型准确,笔致工细。论其画韵,与宋代传世的卷轴画极为近似。

  这幅壁画的着色以青绿为主,间以石黄、赭石和原砂等色。致使画面呈素雅古朴的风韵。人物、建筑和器皿上的白色多用铅粉涂抹,由于历经800多年的自然浸蚀,画面上的白色多已变成铁青色。另外,壁画建筑的吻兽、沟头和滴水,人物的花冠、玉带和重要的花纹都施以沥粉贴金,从而使画面更加富丽。

  宋、金以来,佛教开始衰微,寺观壁画也不像唐代那样兴盛了。与此同时,文人水墨盛行,壁画的绘制逐渐变为民间画师的行业,画史对此很少记载,致使许多壁画作者不为后世所闻。岩山寺文殊殿的金代壁画正是在佛教开始衰微、水墨画盛行之时绘制成的杰作。与唐代以来的许多绘画名作,如,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陈居中的《女孝经图》、阮郜的《阆苑女仙图》等相比,王逵之作虽然是画于粉壁,篇幅宏大,绘制不易,但其精美程度仍然可以与之媲美。因此说,岩山寺这幅金代壁画,为我国古代绘画史增添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佛光寺文殊殿明代壁画

  佛光寺文殊殿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其内东、西、北三面墙壁的下半部,有明宣德五年(1430)隋宝岩师徒主持绘画的五百罗汉壁画。壁画面积原为122.40平方米,因画面下部的泥皮脱落,现存壁画面积为101.35平方米。壁画名为五百罗汉图像,实际绘有259尊,现存248尊。这一壁画分为4个部分:东壁画面高2.03米,上边宽16.56米,下边宽16.47米,残损画面9.9平方米,壁画面积23.60平方米,残坏罗汉11尊,尚存罗汉64尊。两壁画面高2.03米,上边宽16.64米,下边宽16.56米,壁画面积33.70平方米,尚存罗汉75尊。北壁西部画面高2.03米,上边宽12.62米,下边宽l3.62米,残损面积5.44平方米,壁画面积22.17平方米,尚存罗汉55尊。北壁东部画面高2.03米,上边宽13.6l米,下边宽13.57米。残损面积5.71平方米,壁画面积之1.88平方米,尚存罗汉54尊。两项各计,尚存画面101.35平方米,罗汉248尊。

  这一壁画在该殿东、西、北三面墙的下半部分,画面高2.03术,沿壁彩绘的罗汉分为上下两层。下层坐在岩石上,上层置于下层罗汉身后的中间,坐立穿插,相互交错,显得规整有序,但并不呆板。罗汉的皮色以朱红色勾勒,面部为白、红、黑、赭四色,以白为多。罗汉的衣纹以墨色勾勒,兼用深红或青蓝等色。其服饰多着僧袍,色彩有红、白、黄、绿、青、赭,各色相间,分明显著,红色较多,力求变化。罗汉的服饰,不仅有僧袍,而且还有袈裟,也有的是赤膊缠以飘带,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罗汉衣着的色调略有晕染,服饰襟边上的花纹或图案,多数饰以金色,从而使画面显得富丽美观,充满生机。

  罗汉的造型,或挺、或侧、或躬、或仰、或正、或倾、或胖、或瘦、或端庄、或安详、或雄健、或温和,有的拘泥谨慎,有的灵活自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正襟危坐,有的左顾右盼,有的闭目养神,有的蹙眉深思,有的笑容满面,有的吹笙,有的弹琴,有的吹笛,有的拍钗,有的打鼓……姿势各异,表情不一,力求变化,无一雷同。若与佛菩萨比较,除服饰不同外,看来罗汉的耳朵较小,部位较低,面相不方不圆,不像佛菩萨的耳朵那样,大耳垂肩,面格方圆。总之,这一罗汉壁画,无浓艳繁缛之弊,有挥洒自如之趣,布列有序而不呆板,服饰单调而不雷同,是典型的明代壁画,是我们研究历代五百罗汉壁画和佛教音乐的珍贵资料。

  公主寺大佛殿的明代壁画

  公主寺大佛殿建子明弘治十六年(1503),殿内四壁除了前檐明间为格扇外,余皆绘满浓笔重彩的壁画。其中,南壁东次间画面高2.58米,上宽3.0l米,下宽2.99米,壁画面积7.74平方米;南壁西次间高2.62米,上宽3.04米,下宽3米,壁画面积7.91平方米;东壁画面高3.15米,上宽7.52米,下宽7.48米,壁画面积23.63平方米;东壁上尖部高0.75米,上宽4.96米、下宽5.04米,壁画面积3.75平方米;西壁画面高3.16米,上宽7.50米、下宽7.46米,壁画面积23.64平方米;西壁上尖部高0.74米,上宽4.98米、下宽15.06米,壁画面积3.72平方米;北壁画面高2.6米,上宽11.04米,下宽10.96米,壁画面积28.60平方米;总计98.99平方米。据该殿东壁南上隅题记云:“真定府塑匠任林、李钦、孟祥、张学、李珠、赵士学、敬升、陈义,画匠武(戎)钊、高昂(升)、高进、张鸾、马(冯)秉相、赵喜。”

  大佛殿这一巨幅壁画是古代寺庙中盛行的水陆画。水陆画是佛教寺院举行水陆法会时,在殿堂上所悬挂的宗教画。水陆法会,也叫水陆斋,全名“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会”,是于水陆有情供养斋食的法会,是佛教中最盛大的宗教仪式之一。

  该殿的水陆画是结合殿内所塑的横三世佛,即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右边为阿弥陀佛,左边为药师佛及释迦牟尼左右前方的迦叶、阿难而成。其壁画内容为:东壁当心绘结跏趺坐在束腰须弥座上的卢舍那佛像,高约1米。左右两隅为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十地、天藏、地藏等菩萨的坐像。佛座前为舍利佛双手合十,跪在佛前。两侧有大梵天王、帝释天和对峙的二位金刚。佛像周围分置各系仙佛神衹:天龙八部、十八罗汉、天仙神众、金刚座神、四大天王、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大药叉神众、五瘟使者、三灵侯圣众、主苗主林主病主药众、四海龙王众、五岳神众、四天王众、圹野大将军、二十八宿(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嘴、参,南方朱鸟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东方青帝南方赤帝中方黄帝众、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众、护斋护戒护法之神、完水马当通江王、安泽夫人陵肃山镇江王囗济龙众、河汉淮济龙王众、四值使者众、雷电风伯众、五湖龙王众等。

  西壁中心绘端坐在八角束腰须弥座上的阿弥陀佛,舍利弗在坐前作叩拜状,佛像左侧坐着宝坛、弥勒二菩萨,右侧坐着药王、药上二菩萨。这四尊菩萨有的捧着药钵,有的执着羽扇,有的双手合十。佛像前面两隅,为天妃圣母众和后土圣母众胁侍,还有金刚座神众对峙。佛像周围满布着仙神帝君像,即天蓬大帅玄天上帝、天猷副帅翊圣德真君、北极紫微大帝、天官神衹众、地官水官众、北斗地斗中斗西斗星君众、威德自在菩萨、三司神众、十八典狱众、五道神众、阎罗王天子众、十二属相神衹众、九曜星君众、崇宁护国真君众、山神士地众、毗迦女众、十住位菩萨、十信位菩萨、十二宫宸众、十殿阎王众、六曹判官众、东斗副老三星众、清源妙道真君、城隍五道众等。

  南北两次间分别画历史上的亡灵及地狱冤魂饿鬼众。东次间自上而下为引路菩萨、饥荒饿殍歉净众、水火淹焚泯灭众、客死他乡众、往古一切阵亡众、往古帝王龙子龙孙众、往古忠臣众、往古僧道尼一切众、囗岁大囗黄幡蛇龟日游一切神祇众、奏书九坎优兵全神上囗大祸一切神衹众、山水树花一切精灵众等。西次间自上而下有阿难尊者、往古九流众、往古优婆塞优婆夷众、面然鬼王、赴刑挚膀众、大臭毛整臣囗众、 自大囗自给胎前产后众、兽咬火伤树折岩存众、往古后妃众、往古贤臣烈士众、往古贞烈女众、往古孝子贤孙众、墙倒屋塌鬼众、大将军豹尾从宦白虎五鬼众、丧门吊客忌力士畜官大耗小耗众等。

  殿内北壁明间绘大肚弥勒佛,五个婴儿或爬于其背上,或骑在肩上,或伏于膝上,或坐于怀抱,或钻在腋下,天真活泼,笑容可掏。北壁明间两侧和两次间绘阿弥陀佛、不空成就佛及八大菩萨的正法轮身显现的十大明王像。各明王上隅书有榜题,依次为:不动明王除盖障菩萨、马首明王观世音菩萨、露军比利明王阿弥陀佛、大威德明王妙吉祥文殊菩萨、秽足迹明王不空成就佛、降三世明王金刚手菩萨、大笑明王虚空藏菩萨、大轮明王慈氏菩萨、无能胜明王地藏菩萨、步掷明王普贤菩萨。所有明王像皆是三头六臂,怒发冲冠,手中执着各种法器,足下踏着妖魔鬼怪,狰狞恐怖,令人毛骨悚然。明王上隅各有一个小圆光,内绘佛及菩萨本相。

  从上述壁画的安排设置和总体布局来看,这一壁画的艺术特色有如下几点:

  一、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在这幅98.99平方米的壁画中,作者安排了470尊人物形象,大者l米,小者60厘米。阵容整齐,形态各异。其中,东西两壁以弥陀佛和卢舍那佛为中心,以神衹系列、权位大小、分层次地在其周围各安排了165位佛道尊像,从而形成了一个诸神礼佛、群仙赴会的庞大场面。若就南壁而言,东西两次间的下面绘的是三教九流各路历史亡灵,上面绘的是引路菩萨和大阿难尊者,计122位尊像,又形成了一个各路亡灵礼佛菩萨,趋于佛国净土的场面。北壁中心绘大肚弥勒佛和5个小孩,两次间绘十大明王,同样形成了一个以未来佛为中心的场面。再就整个殿堂的布置来看。佛坛上塑的是中间释迦佛、两旁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东西南北四壁绘着水陆壁画,从而表现了三教融合,归于净土的思想。这种突出中心,重点对称,诸佛、仙、神、亡灵归于佛国净土的内容设计和总体布局,充分显示了作者艺术构思的完美统一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及其超群的聪明才智。

  二、人物造型鲜明准确。在合理的内容设计和完美的总体布局下,作者又精心树造了各类人物的形象。首先,作者以过现未三世,把470尊人物,分成历史人物和亡灵、现世有情和未来的佛界众生三大部分。对于历史人物和亡灵的形象,从画面上看来,他们大多是儒家礼教培养的典型,或庄重自负,或憨厚耿直,或文质彬彬,或温良恭顺,其形象无一雷同。

  对于现世的儒佛道三教人物来看,其造型装束各有分别,如佛像仙帝,庄严神圣;菩萨圣母,端庄秀丽;天王神将,威武雄壮;金刚武士,魁梧粗悍;后妃宫女,俊俏秀丽;神吏鬼卒,狰狞恐怖。其冠戴、幞头、发髻、衣饰及其手执的法器,也各不相同。

  作者对于人物个体形象的描绘,不仅继承了金、元时期丰润饱满的神韵,又以兰叶描为主,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为辅的方法勾勒线条。

  三、彼此呼应,珠联璧合。在这幅巨大的水陆画中,作者于各类各组形象之间,没有用墨线分界,而是采用了五色祥云来过渡,从而使各组人物之间有分有合。远看,每面墙壁都是一幅完整统一的画卷;近览,各组神祇又是有系列的分别组合。从而表达了各种形象之间相互顾盼、传情达意的生动场面,给画面以动的感觉和各类形象之间的紧密联系。

  整个画面的着色,是以朱、黄为主,青、绿、赭、酱等色次之,色调偏暖,与金、元寺观壁画以青绿为主的韵律不同。对于佛教的佛座、花冠、衣襟、宝盖及天王、金刚的冑甲等,又饰以沥粉贴金,色调偏暖,从而增加了画面的热烈气氛。

  总之,公主寺大佛殿这一大型的水陆画,是五台山乃至全国水陆壁画中的上乘之作。(全文完)

 
 
 
前五篇文章

云冈石窟

再悟鸡足山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风格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皇家尼僧寺院:永泰寺

重修殊像寺碑记

 

后五篇文章

五台山佛塔宝刹

夏游龙隐寺

香山寺春节庙会

祥云历史文化品牌效应不断延伸

新都宝光寺塔创建原委略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