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杨柳青庙宇的来历与传说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杨柳青庙宇的来历与传说

  刘文生 郭忠萍

  庙宇是宗教文化与民俗崇拜相结合的历史产物。宗教文化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慰籍,而民俗可以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的流动载体。它含有民族或地域历史文化发展的积淀物,能够反映出每个历史时期人民的心理特征、文化特质及风土人情。

  杨柳青是自元以来重要的宗教活动胜地,特别是佛道两教,影响颇深,信仰者众多。从天津市内和周围各县来此的僧人、道士、尼姑,或传授教义,或募捐修庙,或举办佛事,促使此地的寺庙庵堂祠,陆续建立起来。

  杨柳青地域不大,但建庙不少。有人统计,明末清初天津市内有庵观寺院130余座,而杨柳青这个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人口仅2万的小镇竟建有寺庙30多座。这不仅在天津市,就是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的,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期间杨柳青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繁荣。

  我们对杨柳青这30多座庙宇作个粗略的分析,不难看出它们各有自身的特点。从修建时间上看,跨度较大。在元代就修建了报恩寺、大王庙,历经明清两朝,一直延续到民国,前后共700多年。这其中,以明清时所建居多;从规模看,差别也大。其中较大规模的有报恩寺、玉皇庙、白衣庙、药王庙、经堂庙。尤其是药王庙,建筑之宏伟、香火之旺盛、庙会之红火,可与杭州、北京等地的大庙相媲美。但诸如土地祠、火神庙、腊神庙、柳仙堂等,有的仅有一小殿,供一尊佛。从分布看,呈现东西成双的特点,如有东关帝庙,也有西关帝庙;有东火神庙,也有西火神庙;有东奶奶庙,也有西奶奶庙……这可能与本镇一个时期分属天津县和静海县管辖有关。两县属地争相建庙,大有竞争之势。镇中的大寺胡同成为分界线,东西对峙。当然,随着情况的变化,这种局面已被打破。从举办庙会看,同花会表演融为一体。每逢庙会日,本镇和周边一些村庄的几十道花会都上街表演,花会为庙会增添了喜庆气氛,庙会促进了花会的发展。其间还有水局设摆、戏剧演出,为庙会增色不少。

  遗憾的是,杨柳青的庙宇除准提庵外,其余皆荡然无存。而大多数庙宇毁于同一个时期——清末民初。其原因有三:其一,一些庙宇遭受自然灾害或被水冲,或被火焚,而镇内殷实大户家道中落,已无经济能力捐资重修,只好任其凋敝。其二,这期间,战乱不断,太平天国、义和团、日军、国民党军队先后进入杨柳青,对庙宇肆意践踏,甚至拆除庙内物料修建工事。有人想加以保护,但慑于淫威,无计可施。其三,清末民初,杨柳青出现了毁庙办学的热潮。一些望族后人受民主思想影响,热心办学,但受经济条件所限,只好以庙代之。他们首先拆除天齐庙内的神像,腾神殿作教室,于辛亥革命前的1910年建立了杨柳青第一所小学——天齐庙小学(解放后改为杨柳青第三小学)。其后,又在西关帝庙办起了天津县民立第十三小学堂(解放后改为杨柳青第一完全小学),在药王庙成立了县立第一女子小学(解放后改为第二完全小学)。第四小学建在白衣庙,第五小学建在文昌阁。这也算是神灵们为杨柳青的教育事业做了牺牲吧。

  值得庆幸的是,镇内一些老人尚能回忆起部分庙宇的情况,一些有心人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使后人尚能了解杨柳青庙宇的建筑规模和庙会盛况。

  一、报恩寺

  报恩寺俗称“大寺”、“大佛寺”,是杨柳青修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寺庙。它座落在本镇中界线——大寺胡同北口,胡同因有寺而得名。始建于元代(具体年代不详)。明代弘武年间重修,有碑为证。

  据传,原来庙址西侧有一条排水沟,贯穿全镇南北。明代为静海、武清两县的分界处。元代初,大寺周围被水淀环绕,有僧人独自撑船清修该处,自称法名兆符,在此处筑草庐一间为佛堂。后来一些僧人陆续聚来,庙逐渐扩大。元末大乱,有一蒙古喇嘛携铜佛百尊,困于此寺,月余竟死。有一锔锅匠趁机盗走一尊铜佛化炼,次日暴死。人们认为是佛显灵,于是募捐扩建此庙。清时,另铸大铜佛五尊,座下每一莲瓣都雕刻着施主姓名和布施钱数。再将喇嘛携来之小铜佛供入殿后,称万佛堂。咸丰3年,庙内一僧人武艺高强但不守戒,时常外出采花盗柳,引起民愤,有人放了一把大火,将庙烧毁,庙中僧人逃之夭夭,铜佛则另建佛爷庙供之。

  此庙为什么叫报恩寺,有着不同的传说。一说是为了褒扬释迦牟尼报母之恩而建。释迦牟尼的母亲生下他7天就去世了。他修成正果之后,深感作为母亲生儿育女的不易,立志报答,为世人作出典范。

  在杨柳青较为广泛的传说是,在报恩寺中所供奉的105尊佛中,有一尊俗名叫穆连升。他自幼丧父,由母亲抚养,母子相依为命,母亲对他怜爱有加。当穆连升在外挨欺负时,母亲就找上门去吵闹,撒泼,甚至大打出手;当他没有吃的时,其母就偷邻居或店铺的食品或钱财。因看他孤儿寡母可怜,无人计较。时间长了,这位母亲便成了没人敢惹的泼妇。而穆连升自幼聪慧,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他经常帮助困难户、孤寡老人、残疾人挑水、砍柴、生火做饭,人们也都喜欢他。一次,观音菩萨路过此地,看到穆连升助人为乐不求报答,也听到了人们对他的赞扬,认为此子可教,于是对他稍加点拨,谁知他悟性顿开,后来修得正果。

  当穆连升位列仙班时,他的母亲仍是泼妇行径,恶习未改,被阎王打入地狱,终日受穿胸、刺腹、下油锅之苦,虽难以忍受,但知自己在阳间作恶多端,无从抱怨。穆连升眼睁睁看着母亲受酷刑,但因不管地狱之事,也束手无策。心想,我身母养,母亲因抚养我而养成顽劣之性,因我而受罪,这是我的过错。我要千方百计把母亲救出来。想到此,穆连升驾祥云来到地狱门前,恳求放人。而守门鬼受阎王差遣,哪敢随便放人?情急之下,穆连升使用法术,将地狱之门砸开,众鬼见状,望风而逃。穆连升进得门去,见到母亲惨状,心如刀割,跪着爬到母亲跟前,大哭着:“妈妈,您老受苦了,儿来救您了。”

  “儿呀,您到这来救我,恐怕您也受连累,赶快回去吧。”

  “妈妈,儿把地狱的门都砸开了,鬼也跑了不少,现在有嘛算嘛,您快跟我走吧。”穆连升说着,背起母亲就跑。

  他们一口气跑出一百多里地,母亲看到儿子累得满头大汗,想必口渴,在路过一块瓜地时,便故伎重演,顺势用脚趾摘下一个瓜,递给儿子。穆连升见瓜又爱又恨,哀求母亲:“妈妈,您千万别再干这等让人瞧不起的事啦,我会让您安度晚年的。”说着,小心翼翼地接过瓜。穆连升一路跑着把母亲背回家,安顿好之后,又带着瓜原路跑回瓜地,仔细寻找那棵被摘了瓜的瓜秧。找到后,咬破自己的中指,用鲜血把瓜粘在了瓜秧上。看着接好的瓜象原来的一样,他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杨柳青人为了昭彰穆连升的孝心,才建了这座报恩寺。

  二、白衣庙和大王庙

  白衣庙和大王庙建在一处,位于十四街运河北岸,老电灯房附近。白衣庙始建于明洪熙(1425年)至宣德3年(1428年),距今已有500多年。天启2年(1622年)被毁,崇祯16年(1643年)重修。庙内主要供奉白衣观音菩萨,由道士住持。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六为庙会日。

  大王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77年~1294年),是杨柳青建造较早的寺庙。据传,来往于南运河的船只在此抛锚,偶见一蛇,方头万字,众称为“金龙四将军”,即敲锣聚众,焚香膜拜。次日,蛇爬去,人们为保平安,集资修此大王庙。庙内供奉三位大王木像,中间是龙王,左边是龙王的姑爷,右边是张爷。由道士住持。

  这两座庙合建一处,布局严谨,建筑宏伟,传闻颇多。两座庙的建筑虽浑然一体,但其山门却分别修建。西侧是白衣庙门,建筑一般,门楼略大于百姓家的大门。而东侧大王庙门的正门却别具一格:它的顶部全部是木质斗拱结构,四面飞檐,挂铃铛,山门下都是砖石结构,拱形大门,三级台阶,大门上方砌长方形匾状砖雕,刻有“大王庙”三个大字,整体造型具有明末清初的建筑风格。

  庙前广场东西两排两个高约五丈的大旗杆,底座砖砌方台。每逢年、节开庙门之时,上挂旗子和红色串灯,夜晚点亮燃烛,宛如两条火龙。

  院内东西并排两座正殿,坐北朝南,西殿是白衣庙,东殿是大王庙,两边各有配殿三间,院中有3棵百年古槐,参天蔽日。两殿月台下分别耸立着两块石碑,其中白衣庙的碑额上饰有纹雕,下设石座,碑的正面刻有志文和捐资修庙的人名。两殿之间有一条6尺甬道,通向后院。后院内有正房禅堂3间,东西配有厢房和便门。

  观音殿和大王殿的建筑格局相似,殿座高约3尺,殿前是月台,殿宽5丈,进深3丈,前廊后厦,红漆明柱,格扇门窗,有楹联、匾额、雕梁画栋。殿脊排列屋脊六兽,两端各有一只古代传说的猛兽,脊顶中央设有姜太公之庙上庙,蔚为壮观。

  白衣庙曾于明天启初年闹白莲教时被毁。明崇祯癸未16年冬,由中军都督府左都曹元春、御马监太监、南京司礼监太监、天津兵备道、武清贡生、静海廪生、王庆坨廪生及地方文人、学者、工商界人士等共470余人捐资重修(见《重修白衣庙碑》)。白衣庙内主要供奉白衣观音菩萨。因观音菩萨常穿白衣,故名,亦称“白衣大士”。又因常坐于白莲中,亦称“白处观世”。在佛教诸神中,中国人对观世音菩萨最亲切,对她的崇拜最普遍,甚至超过了佛祖释迦牟尼。人们为了向观世音菩萨表达敬意,绘制各种形象的观音,如披发观音、白衣观音、长带观音、送子观音、渔篮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等。

  大王庙也曾于光绪22年重修。它的修建与运河的漕运有关。清朝中兴时期,南运河是调运官粮物资、商贾往来的主要水路交通航道。杨柳青地处津门要塞,不仅是船只的必经之路,而且是驻船的站地。每到夕阳西下,大小船只停泊运河岸边,十分热闹。因此,杨柳青本镇养船户逐年增加,明末已达500户,到清代船户人口已占全镇人口的40%。大户养对槽大船,运输官粮;小户养小船,多营短途运输。船户人家春夏秋季行船,冬季河内封冻停泊修船。男人们常年奔波在外,家属们盼望船行万里保平安,祈求神佛保佑,因此修建了大王庙。每年3月开河举办庙会,由船户集资在庙外(电灯房旧址)搭台唱戏3日,拜佛烧香,祷告神灵护佑。

  大王殿内供奉着真武大帝坐像,左右神童侍立,正中悬挂一块特制大匾,正面看上书“海不扬波”,但从两侧斜视分别变为“安澜息壤”、“水分五色”。座台下供桌上摆着全套香炉腊竿、大磬等。两廊站立托塔天王、二郎神及掌管行雨的天将。供桌上摆放着一只高不过3尺、宽不过2尺的盒式木龛,龛内放着一具盘形干蛇,传说是“大王化身”。据老人们讲,清末的一年春季大旱,麦收前南运河又忽然涨水,船户们都到河边观看水势,忽见有一异形小蛇浮在水面,破浪顺流而至。船户们认为是大王引水而来,便把蛇请回制龛供奉,并开庙会诵经3天。后有道人说蛇已退化而去,因而遗蜕长期留下来,这便是干蛇的由来。此外,殿内还陈设着一套精雕细琢的木船模型,做工非常讲究。船的中央有船楼,四面格扇门窗透丝过梗,能见船楼内摆放的桌椅、桅杆和精致的布帆、绣龙的旗帜。船上一切用具样样齐全,真是一件独具匠心的精美工艺品。这条木船模型是清末至民初期间船业工会制造的,会头是杨柳青一个养船人尚七爷。据说,他在北运河一次航行中遇大风船沉没,因此许愿,每年除夕在大王殿中守香火一夜。民国10年(1921),东关帝庙东配殿新塑大王像,尚七爷因腿脚不方便,仍在东关帝庙继续守香火,直至本镇沦陷时亡故,可见其对大王的虔诚。

  白衣庙与大王庙院内东配殿,原先是船户头领们议事的地点,供奉着一些小型的神佛塑像。此殿在民国以后,随着杨柳青拆庙办学的风潮,在上个世纪30年代改为公立的贫民小学。西配殿供奉狐、黄、白、柳、灰五大家仙,没有偶像,在后墙上修了五个拱形洞,里面贴着身着清朝官服的画像。此殿在日本占领时期改作警察所,国民党时期辟为教室。后院禅堂内设香案供奉着铜像,这是住持诵经、居住的地方。东西厢房为库房或膳房。民国初年由道士王占一管理,民国10年(1921)由韩老道管理,韩死后复归王占一之子、人称“小道士”的王稚昌管理。他们都是天津天后宫、城隍庙、吕祖堂同一支派,天津和杨柳青等地做佛事或为居民办丧事常互相邀请。“小老道”在大王庙改学堂后移往玉皇庙,解放后亡故。

  附:重修白衣庙碑

  大明崇祯癸未十六年冬,重修白衣庙观音菩萨大殿,山门落成,因叹曰:嗟乎!庙宇盈虚,一瞬间耳,古今成败,呼吸取之,何敢而慨于斯 ,因人成胜。

  盖夫菩萨殿宇,在昔年为圣地,忽遭兵革之变,顷成丘墟。兹幸众信成心,翕然捐施,并工营建以成,庙貌鼎新,壮丽改观,已岂不是人杰而地灵也耶?于是众信一体,乐善好施,丹诚芳名似不容泯,勒石以宣扬于目前,更望激劝于异日矣。

  布施姓名开后

  中军都督府左督曹元春

  御马监太监……

  南京司礼监太监……

  天津兵备道……

  武清贡生……

  静海廪生……

  王庆坨廪生……

  (说明:以上共约470余人,字迹细小磨灭不尽辨认,谨录如上供参考。)碑额上刻“帝道遐昌”四字,断定尚有上碑,果然又寻到一残碑额,题为“皇图巩固”四字,惜无碑文可录。

  三、经堂庙

  经堂庙坐落在十街经庙堂胡同西侧。建于明弘治元年(1438)。大殿有三门,坐西朝东,山门朱红色,月台宽阔高大,院内有配房数间。此庙原为各庙僧人学习、诵经、吹奏法器之所。庙内存法器数百件,绣片法衣褊衣百余套,可同时应承十家作水陆道场。殿内挂西天极乐世界画轴,施主可借殿内做超度亡灵等佛事。清同治年间将经堂庙下院拨与尼僧,又请来东土地庙旧存菩萨像放于殿中。因庙由尼僧住持,南北房成为香客女眷歇息之处。当时有儿童寄名、挂锁、跳墙、病愈还愿亦在此举行,整日鸣锣击鼓,非常热闹。农历4月15、16为庙会日。

  庙内除供奉观世音菩萨外,还有地王府的李爷。李爷头戴鹭帽,身穿兰色长袍和黄马褂,脚蹬靴,胯下坐骑为马。他有两张脸,前面是英俊书生像,后面则是一张很难看的鬼脸。民间传说,李爷考中状元之后,不慎跌跤摔死。在地王府,他被差管理内中事务。

  该庙解放后曾作第二小学分校。现庙址仍在。

  四、药王庙

  药王庙坐落在十一街药王庙大街北口,始建于明万历21年(1593年)。清康熙年间(具体年代不详)、乾隆18年(1755年)、同治7年(1868年)、光绪18年(1892年)4次重修,占地约8000平方米,是当年杨柳青一带颇具影响的大型寺庙之一。

  药王庙正殿9间,东西厢殿各3间,配有山门、戏楼、牌坊等精美的古代建筑。正殿三个门的上方分别高悬“佑我黎民”、“妙手回春”、“万代医宗”三块匾额。殿内供奉1丈5尺高的轩辕黄帝(有熊氏)。彩色塑像,冠带冕旒,手执七星板。两旁是唐代二药王孙思邈、韦慈藏的塑像。东面有与黄帝共研病理、合著《内经》的歧伯、雷公,有首创脉学、战国时期的扁鹊,有《史记》曾载其辩证论断25例之淳于意(仓工),有作《伤寒论》之张仲景。西面塑有首先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三国时期的华佗,有作《脉诀》的晋代王叔和,还有作《甲乙经》为后世针灸施治指南之皇甫谧,以及作《肘后备急方》、首先发现“天花”、“羌虫病”的葛洪,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之金代李东峘。以上合称历代10大名医。

  大殿中央佛像前是一丈余长的大供桌,上有香炉、香筒,烛扦、灯碗、大磬、磬上铸有“大明万历22年制”字样。桌后两把木椅上分别供有药王、药圣两位金面木雕神像,四肢均能活动。他们身着黄袍、玉带、朱履,每逢庙会之时,乘坐轿辇出巡。左边是尊为药王的刘爷(疙瘩爷),乃金代河间名医刘完素;右边是药王的弟弟,因终身随兄背药箱、采药为人治病,人称药圣。

  这两位木雕神像的由来还有一段传奇故事。相传明万历年间,子牙河经常闹水患。一日,杨柳青戴、赵两养船户在河中各捞得丈余樟木一段,闲置家中数月。一天,两块樟木同时给自家的主人托梦,诉说自己不是普通的木材,而是药王、药圣两兄弟。在戴家的是药王,在赵家的是药圣。两家随即请来能工巧匠,按梦里药王、药圣的模样,雕了两尊神像供在了药王庙中。

  另外,在药王庙门西侧还有两位站神——神涂、鬱壘两位护法神,有人说是白龙、黑虎,也有人说是秦琼、尉迟恭两位门神。

  在殿门抱柱上有木刻楹联一副:

  援之以手,如见肺肝,是乃仁术也

  泽加于民,几无疾病,与为圣人乎

  东配殿供奉一位身穿盔甲、红脸恶像之神,俗称“蚂蚱神”。像前供奉的牌位上书“敕封刘猛将军之神位”。遇有蝗灾之年,人们都要来此祭拜。清末,此殿被借用为杨柳青巡检司分司办公室。民国时,该庙的最后一位住持、来自北京西域寺的和尚兆林法师曾将这里作为自己的禅堂卧室。也有人将此殿独立为一庙,称腊神庙,农历腊月要在此祭全神。

  东配殿门上有一副对联:“一天新雨露,万古老禅林”,横批为“佛法无边”。内室门口也有一副对联:“有僧皆佛印,无客不东坡”。西配殿供奉一位身着红袍的木雕增福财神像。门口的一副对联为:“仁术参天地,神功贯古今”。民国时,该殿改为“安氏私立学校”,木雕神像被请至他处。

  药王庙的正殿前有一宽大的月台,作为药王出巡时停放轿辇、仪仗执事之用。殿前一排木栅栏,与旧时署衙相似。内设钟鼓。这一景观在其他庙宇中少见。

  殿门外有两根铜顶大红旗杆,甚为显赫。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或庙会之日,白天可见旗杆上各挂一幡,左右分书“敕封药王”、“敕封药圣”。及至晚间,换挂红色串灯,每串约20个,人称“蜈蚣灯”。

  山门的左右边有小门各一,外有神路。山门门洞6大间,上建戏楼,与正殿相对应。戏楼的前台约50平方米,出入两门,上场门书“出将”,下场门书“入相”。戏楼上悬一方匾“歌舞丹慈”,蓝匾金字,为清乾隆年间本镇名士乔耿莆所书。戏楼两侧一对联曰:

  金榜题名虚富贵

  洞房花烛假姻缘

  山门前与戏楼相对的是一座雕梁画柱的3进门牌坊,高约1丈5左右(抱柱台高1丈2)。中间一大门,两个抱柱台上各有一门。牌坊心柱顶花上悬一块匾额:

  正面书:(中)保元寿世

  (左) 调元

  (右)赞化

  背面书:(中)寿国寿民

  (左)医宗

  (右)丹圣

  其中“保元寿世”匾额为本镇大户天锡堂石元熙之长子石作云所赠。光绪18年,因其母病重来庙祈祷、许愿。两月后,其母病稍好,便来庙内还愿,除赠匾外,还捐资对该庙大加修缮,将庙内的神像重新塑彩,为10大名医像做了木格扇承尘,并为药王、药圣更换了袍履。大殿内外山门、牌坊、旗杆等也丹塑一新。可惜,戏楼尚未来得及粉刷,其母便寿终正寝了。

  当年,杨柳青一带曾流传过一句民谣:“杨柳青,三宗宝:戏楼、牌坊、文昌阁。”三宝之一便是药王庙前的牌坊。据说,牌坊的独特之处在于由10个角构成3个柱,柱的垂头儿是每个小狮子口里含有一个小铃铛,为青铜制作十字摆。无论刮什么风,铃铛都会叮当作响。

  药王庙会最为热闹,有花会表演、水局设摆和戏剧演出。当年参加庙会花会表演的有70多道,由扫垫会统一安排和管理。每年农历4月23开庙门后,先由平安水会、大乐、法鼓等会伴随药王、药圣二神像在月台上设摆,受香火,然后到当初供奉木雕神像的养船户戴、赵两家,接受洗脸除尘礼,称为“回娘家”(或称“外家”)。在平安水局高搭彩棚,设摆香案为药王“神浴”。待药王、药圣除尘净面仪式结束后,再接受善男信女们的礼拜。

  农历4月25日清晨,由万善老会的一些士绅们带领鼓乐队伍以及旗锣、伞扇执事人等,来到运河岸边迎接由天津“八大家”中的振德王、益德黄两家的神轿老会,还有仪仗执事和天津县衙搬请的八班轿夫等。下午两点,所有的花会都聚集在药王庙门前。这时,先把轿辇抬进药王庙正殿,由袍带老会为药王、药圣两神像更换黄缎蟒袍、珠冠、绣履。然后,焚香请驾到大月台上设摆,接受各道花会朝圣(拜庙)。朝圣后,各道花会陆续将各自的绝技展示一番,接着开始排会,各会进入会道进行踩街、拜客等仪式。

  行会时,由扫垫会开道,大乐、跨鼓、十不闲依次跟随,压阵的是神教老会。还有香塔老会进行“跑落”表演。各道花会行会时,以估衣街为主要会道。街道两侧早已搭好看棚,人们在棚内迎候花会到来。

  农历4月26日适逢杨柳青大集,道路拥挤,不便大型排会,故由各会拜会、拜客。农历4月27日是正式的迎神赛会之日,所有花会从下午两点开始排会,一直表演至28日凌晨,天亮进驾,将药王、药圣神像请回原位,由袍带老会为二神像换上原来的袍履,再在庙会接受一日香火,至下午酉时(5至7点),庙门关闭。至此,历时4天的花会表演和庙会宣告结束。

  清末民初,各地兴起了毁庙兴学热潮。直隶总督袁世凯派周学熙创办实业,办工厂,向四郊招募徒工,进行培训,就在药王庙西配殿设立了民立第三艺徒学堂。袁世凯死后停办。又先后成立女子小学堂,但时间很短就搁浅了。民国9年(1920年),杨柳青赶大营的先躯安文忠捐资万元,办了“安氏私立小学”。民国37年(1948年)秋末,国民党军队拆毁庙中山门及戏楼,用所拆下的物资修补庙北城壕建碉堡。工程未及竣工,杨柳青即告解放。解放后,大殿中的神像被搬出,所挂大匾及殿中木料,均改制成小条凳,作为临时礼堂。天津专区中苏友好协会成立大会即在此举行。后又改作电影院。50年代初,安氏私立小学改为第二完全小学,政府投资进行了大规模改建,庙门大墙及庙中所有建筑全部拆除。至此,药王庙徒有其名了。

  五、土地祠

  旧时,杨柳青有东、西、南、北4个土地祠(庙)。东土地祠位于四街关帝庙街南口,始建于明永乐22年(1424年)。庙门有一副楹联为“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津”。主要供奉白衣、准提等五位菩萨,还有财神、土地神等,由和尚住持。太平天国时被烧毁。西土地祠位于十四街大王庙北,始建于明代(具体年代不详),清光绪19年(1893年)重修。主要供奉土地神,饰员外服,持拐杖,慈眉善目,端坐拈须,还有判官等小神。南土地祠位于十五街运河南岸,始建于清初(具体年代不详),主要供奉土地神泥塑像。北土地祠位于十一街牌坊附近,规模很小。

  土地神简称“土地”,也称“福德正神”、“土地公公”,配神称“土地奶奶”、“土地婆”,是旧时普遍信仰的神明,俗传守护一方土地之神。农业、制糖业、陶瓷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祗。

  土地神最早源于古代的社神,只掌管某一小块地面,是古代神话中地位极低的神。汉时,土地神人格化趋于明朗。最早的土地爷为秣陵(南京)人蒋子文。三国时杭州瓜山奉汉末祢衡为土地爷。各地土地神用古人充当的乃为少数,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土地神通用。明朝以后,土地崇奉极为盛行,各地村落几乎都建有土地庙。一般为土木、木石结构,庙址多在村前或村外地势稍高的土坡上,也有的建在村内。村里的土地庙很小,有的仅一张八仙桌大小,庙内也很简陋,仅有一土地神像和供桌、香炉。

  由于人类面对深不可测的土地以及农作物丰歉,认为大地深处有神灵主宰庄稼的生长。因此,人们供奉土地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与农业有关的行业也崇拜他。土地神似乎还管理一方土地人的户籍。村里有人故去,其子孙要身穿孝服去土地庙“报庙”,可能是报告土地爷人已故去,请将户口注销;也可能请土地爷为死者超度,以免到“阴间”饱受苦难。当然,这都是迷信。

  六、玄帝庙和真武祠

  玄帝庙位于猪市大街席市前,始建于明宣德10年(1435年),庙内供奉金面、赤脚、身穿盔甲、手持宝剑、脚踩龟蛇的玄武大帝神像。两旁的站神为手持法器,怒目横眉、举臂架肩、威风凛凛的哼哈二将。此庙明清时由道士住持,清末改由僧人住持。因僧人吸毒,常拆庙内物件变卖,后由道士王占一接管。

  真武祠位于十四街曹家园子大王庙前,有西向大殿,无山门院落。祠内主要供奉真武大帝及龟蛇二神像。解放前殿塌庙毁,没再重修。

  玄武大帝即真武大帝,也称玄天大帝、玄武神、玄武、真武、玄帝。他的原型是两只爬虫——龟与蛇的合体。龟蛇合体之形,起源于远古的星宿崇拜。我国古代将天上的恒星分成28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又把二十八宿分为东西南北四组,每组七个星座,想象成一种动物形象。根据五方配五色的说法,即成为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龟蛇),即所谓“四象”。龟为“四灵”(龙、凤、麟、龟)之一,蛇也被认为是有神性的灵物。这两种爬虫颇受古人的青睐。北方玄武七宿被想象为龟蛇相缠之形。最初,玄武与青龙、朱雀、白虎同为道教的护法神,是普通的小神。以后玄武异军突起,逐渐成为道教信奉的大神,被说成是奉玉帝之命,镇守北方的统帅。以后又将玄武附会为原始化身,投胎于净乐国善胜皇后之腹,由皇后左肋生下,高大威猛,生而神灵,查微知远,玉清圣祖紫虚元君授他无极上道,又遇天神授予宝剑,入武当山修炼得道升天,42年功成,被玉帝封为玄武,镇守北方。宋真宗赵恒避圣祖赵玄朗之讳,改“玄”为“真”。称为“真武”,加号为“镇天真武灵应祐圣真君”。元大德7年(1303年),元成帝孛儿只斤铁木儿加封“元圣人威玄天上帝”,简称“玄天上帝”、“玄帝”。明成祖朱棣又加封为“北极镇天真武玄天上帝”,赐其修炼之地为“太岳太和山”。

  旧时,一些地区的描金业、屠宰业将真武大帝视为祖师,加以供奉。

  七、龙王庙

  龙王庙坐落在十六街龙王庙胡同北口文昌阁西北,始建于明代(具体年代不祥)。庙内主要供奉龙王。其像粉面朱袍,左右为二童子。庙较小。民国前曾遭水患,庙舍荡然无存。原址已建民宅。

  每年农历5月13日,镇内居民都要到龙王庙向龙王求雨,故有“大旱不过五月十三”之说。农历腊月,人们也要去龙王庙祭百神。

  中国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对龙王都非常崇拜。龙王崇拜源于古老的龙崇拜。龙是中国人幻想出来的动物。有人认为,龙是由鳄鱼的形象演化而来的。后来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国人称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关于龙的最古老的传说与黄帝有关。当年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蚩尤驱赶着魑魅魍魉与黄帝作战,十分猖獗。黄帝制造了角号,用角号吹出龙的声音,那些魑魅魍魉听到龙的叫声纷纷逃散,蚩尤大败。可见,古人相信龙有震慑神鬼的法力。至此,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就开始了。

  古时候,人们意想的龙的种类繁多,按颜色分就有黄龙、青龙、白龙、赤龙、玄(黑)龙五种。后来,人们把那些神通广大、占据一方的龙称为龙王。佛教《华严经》中讲,有无量诸天龙王、如毗楼博叉龙王、婆竭罗龙王等;道教说,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总之,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泉井,无不住有龙王,管理当地的水旱事。古代帝王对龙王崇拜有加,唐宋以后,皇帝把龙神封为王。宋太祖赵匡胤即位不久就依唐代旧典规定了对龙的祭祀,题龙神庙的匾额为“会应”,就是有求必应。宋徽宗时则封青龙神为广仁王、白龙神为义泽王、赤龙神为嘉泽王,很快龙王庙就遍布天下。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崇拜龙?这与当时的生产条件有关。那时,人们认为龙能兴云布雨,我国又是长期靠天吃饭的农业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及时雨就是粮食,就是百姓的命,也就是国本。既然龙王管理水旱,对它的崇拜就不足为怪了。

  现在,绝大多数人都不相信龙的存在,更没有什么龙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达,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人类破除了迷信,勇于和各种自然灾害作斗争。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喊出了“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的豪言壮语。现在,许多地区旱能浇,涝能排,实现了旱涝保收。人们已不再把希望寄托在龙王身上,龙王庙自然成了历史的遗迹。可惜,杨柳青的这个历史遗迹没有保存下来。

  八、玉皇庙

  玉皇庙位于十五街中渡口堤下坡,文昌阁以西。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据说此庙由道士天泉法师所建,殿有3楹,内供玉皇大帝塑像,身穿九章法服,头戴十二珠冠冕旒,手持玉笏,旁有金童玉女。还有王母、日、月、雷、电诸神,左右为二十八星宿、三清教主,西供碧霞元君、眼光、送子诸娘娘。山门内塑四大金刚,规模胜过其他庙宇。清顺治末年(1661年),道士坐化,葬于庙东南坡下,并建三塔。后为白衣、大王等庙共管,又在庙北建道宅。咸丰3年(1853年)被焚,庙已残缺不全。现旧址为民宅。农历3月初3(蟠桃会)为庙会日。

  玉皇大帝亦称“玉帝”、“玉皇”,是民间普遍信仰的道教神明,也是道教中最高级的神明之一,地位仅在“三清”尊神之下,号为“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源于古代天帝崇拜,后为统治阶级神化,道教附会其来历,称其为统辖一切天神、地祗、人鬼的最高神,总管宇宙之内三界(天界、地界、水界或欲界、色界、无色界)、十方(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道、人道、神道、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的一切事物。

  关于玉皇的来历,可见《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九引《高上玉皇本行集经》:“太上道君奉原始天尊之命,送其投胎于光严妙乐国宝月光王后,诞为太子。后舍弃王位,在普明香岩中学道。修行三千二百劫,始证金山,号曰清净自然觉王如来,又经亿劫,始证玉帝。”

  此后,宋代帝王对其加封。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7年(1014年)封玉帝圣号曰“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帝”,宋徽宗赵佶政和6年(1116年)又加封其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大帝”。

  道教将玉皇大帝的诞辰定为农历正月初九,即所谓“玉皇诞”。这一天,各道观都要举行盛大的祝寿仪式,诵经礼忏。又以腊月25日为玉帝出巡日,说此日玉帝要下界巡视,考察人间善恶、祸福。是日,道观要举办道场、迎接玉帝御驾亲临,很是隆重。

  九、三义庙

  三义庙位于九街菜市大街北口。始建于明崇祯4年(1631年)。庙殿有3楹,庙台高筑,无山门院落。庙内供奉汉末刘备、关羽、张飞的泥塑像。塑像庄严魁梧,高丈余。供桌旁右设一圈椅,上塑一僧,俗称“疙瘩爷”。另有神涂、鬰壘、关平、周仓等泥塑像。庙正门有一楹联为“兄玄德弟翼德德兄德弟,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横批为“义气千秋”。

  我国汉族大部分地区对《三国演义》中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几乎尽人皆知。他们经历了身处逆境的考验和荣华富贵的诱惑,但对互相之间的义气始终不渝,成为民间忠义的楷模。因此,自三国以来,民间拜把子成风,可见古时 “忠孝节义”对人们影响之大。像岳飞、苏武、文天祥等都为历代人们所传颂。这是当时的道德标准。

  十、马神庙

  马神庙位于十五街中渡口东岸,原名马王祠。始建于明末,有大殿曾被毁。清光绪26年(1900年)戴廉增画店后裔出资重修,不久又被洪水冲垮。再修时将南向殿改为东向,山门临河,殿外仅余二尺纤道。庙内供观音、王三奶奶坐骑。每年农历6月23日为祭日。

  民国27年(1938年),日寇修公路毁庙门,后遂废。

  马神亦称“马王”、“马祖”、“马明王”、“水草马明王”、“青山水草马明王”、“马王爷”。旧时凡与骡马驴有关行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祗。有的行业则奉其为祖师。民间认为马王是主宰和保佑马、骡、驴等牲畜的尊神。关于其来历,一为房星(大马四星)说。清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祭马王》载有:“马王者,房星也,月营伍中及畜养车马人家,均于6月23祭之。”一为汉武帝的马监金日臄说。相传金日臄为匈奴王子,武帝时仕马监,故人们奉为马王。一为殷郊说。《封神演义》记载,商纣王之子殷郊,其手下两员大将温良、马善皆善骑马,合称“温良马善”。因此民间奉殷郊为马王,书中描写其长相、装束与民间所祀神像颇似。

  早在周朝时,我国就有四时祭马神的制度。隋朝以后,历代都将马神列入国家祀典。明朝时,撤销养马机构牧马监,而代之以民养马。因此,民间养马户多祭拜马神,祈求保佑所养之马壮实高大,以期顺利交差。清代以后,祭马神的风俗兴盛不衰。使用马的农民、军人、车夫也供奉马神。

  马神庙前设驴马市,进行交易,这大概也是祈求买卖兴旺罢。

  十一、关帝庙

  关帝庙俗称“老爷庙”。杨柳青有两座关帝庙,一东一西。

  东关帝庙坐落在四街齐家大场南口,存德水局北口。始建年代不详,明天启3年(1623年)本镇高恩玉重修。大殿上悬匾额“汉灵清佛”,佛龛上悬匾额“汉寿清佛”。殿外有一根大红旗杆,旗幡上书“敕封协天护国民王佛。”殿内塑关羽神像,前复一木像,为迎合神会游巡之用。西关帝庙改为学校后,由此庙代之。后天齐庙十殿阎君木像及碧霞元君等亦迁入此庙。庙西院腾出两间佛堂供碧霞元君等娘娘像,十殿阎君则环列关帝木像座后,民国时曾两度重修。一度由法号叫广明的僧人住持。农历正月15、5月13、6月24均为庙会日。日本时期,此庙曾作为公立小学校,后改为育青中学(杨柳青一中前身),解放后被清洁队占用。

  西关帝庙坐落在七街万字会胡同与猪市大街交口处,直对乔家疙瘩胡同。始建于清顺治8年(1651年)。原为本镇典当业之山西会馆。庙分前后两个院落,有房百余间。山门高大,有一楹联曰:“香炉一焚思汉鼎,花开三月想桃园”,横批为“亘古一人”;门心左右分别书“精忠贯日月”、“义勇震乾坤”。上修戏台,形式与药王庙戏台略同。殿前有月台,高约两米。殿内塑关羽坐像,两旁立周仓、关平;西壁一赤兔马,头南向,乃关羽坐骑。一马僮牵缰扶马背而立。东配殿供财神,西配殿供日月二神。咸丰3年(1853年)山门、戏台楼及街前牌坊、两旁房舍30余间遭焚,前院仅存殿宇。后重修。光绪26年(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院中做马厩。庙僧圆真(俗家姓石,大梁庄人)居后院屋中,数月不出。敌撤后复出,人称为神。后收徒弟四人,即广来、广顺、广亮、广明。农历正月15,关帝乘绿轿出巡观灯;5月13为老爷磨刀日;6月24为庙会日。解放后,此庙改作杨柳青第一完全小学,历时几十年。现已拆迁建住宅楼。

  关帝又称关圣帝君,俗称“关公”,即三国时蜀国著名大将关羽。他是民间普遍信仰的神明。关羽字云长,蜀汉解州(今山西临猗)人。早年亡命涿州,从刘备起兵,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初守下邳,刘备被曹操所败,关羽被俘。曹操很看重他,拜为偏将军,封为汉寿亭侯。后离曹复归刘备,先后镇守襄阳、荆州。建安24年(219年)攻败曹仁于樊城,水淹于禁七部,威镇一时。孙权采用吕蒙之计,袭取荆州,关羽兵败被杀。据说,我国庙宇中最多的是关帝庙,足见关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人们崇敬关帝,把他视为英雄。他生前英勇又讲义气,可说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在《三国演义》中有详尽的描写。

  旧时,描金业、皮箱皮革业、香烛业、烟业、绸缎业、成衣业、勤行、理发业、盐业、酱业、豆腐业、屠宰业、糕点业、干果业、钱庄、典当行均崇拜关帝,成为其中一些行业的祖师,以求事业发达,财运亨通。而关帝也神运大昌,香火极旺。

  十二、天齐庙

  天齐庙坐落在二街天泰大街北口,始建于明末(具体年代不详)。有山门、大殿,殿内供奉东岳大帝(天齐王)神像。像高1丈5尺,头盔与殿顶相齐,金甲黄袍,其貌威武庄严。两旁立木刻金漆阎罗像10尊,为10殿阎罗。廊殿东面为碧霞元君,眼光娘娘、送子娘娘及瘟、痧、痘、疹诸神像;西殿供地藏王、判官、牛头马面诸鬼卒、勾魂使者。山门为18地狱,状颇阴森恐怖。

  相传,明代一次水患,南运河上游漂来6尺长的圆木10根,其中一根已显现神像轮廓。当时又有人梦见神人,要人们立庙供奉。随后又漂来大木甚多,于是人们集资筑成此庙。庙内小鬼所持刀具均为活机,动之则挥舞起来,曾吓坏多人。

  清末,一个叫慧真的和尚在此庙住持。他是圆真的师兄,同为西关帝庙僧人那云的弟子。光绪末年慧真圆寂,由西峪寺僧人兆泰住持。宣统3年(1911)此庙改为公立六十小学,解放后改为杨柳青第三小学,现已拆除建成住宅小区。

  人们供奉天齐王,还要从泰山说起。泰山为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之首。泰山神东岳大帝是山峰的神化和人格化,源于古代自然崇拜中的山川崇拜。那时人们看到山峰高大雄伟,陡峭险峻,山中有奇禽猛兽、珍花异草,具有很大的神秘性,即认为大山皆有神力,是神人和怪兽居住的地方,故封山为神。我国古代就有祭祀山神的习俗,认为天子祭祀天地五岳,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泰山神最终成为东岳大帝,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演变过程。传说泰山上有金箧玉册,上面写着人的年寿长短。汉武帝探得册十八,因倒读八十,所以寿限较长,他在位54年,终年71岁,在古代可谓长寿。以后泰山进一步被神化,被说成是天帝之孙。他的功能是召人魂魄,知人寿命之长短。进而又成了“泰山府君”,是专门治鬼的神。他统领群神五千九百,还掌管阴曹地府,也掌管人世臣民贵贱高下之分,禄科厚薄之事。地狱各案簿籍、75司生死长短之期,权势极大,所以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崇拜,多以祭泰山为重要祭祀活动,并对泰山神屡加褒封。唐玄宗开元13年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封为“东岳天齐仁圣王”;大中祥符4年(1011年)封为“东岳天齐仁圣帝”;元世祖至元28年(1291年)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至清代,人们则称他为“东岳泰山清府天齐上帝”、“天齐大帝”。

  东岳大帝被道教吸收后,为他编了更加光彩的履历,说他是开天辟地的盘古的后裔。他的母亲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遂觉有孕,生下二子,大的叫金蝉氏,后成为东华帝君;小的叫金虹氏,后成为东岳帝君。还说他有五子一女,三子炳灵王的女儿便是泰山娘娘碧霞元君。《封神演义》中,武成王黄飞虎被姜子牙封为东岳大帝,这泰山神又是黄飞虎了。

  十三、地藏庵

  地藏庵位于十一街药王庙大街南口,始建于清初(具体年代不详)。殿3楹。在紫竹庵未建前,此处每年举办盂兰盆会。咸丰3年(1853年)被焚,后被国家改为旅店。庙内主要供奉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菩萨是主管地狱的神。传说人们死后大多要进地狱受苦,为了免受其苦,来世能得大福大贵,便对地藏王菩萨备加敬奉。

  据佛书《地藏王菩萨本经》说,地藏王菩萨叫摩诃萨,意思是含着无数善根种子。他受释迦牟尼嘱托,在释迦寂灭后,未来佛弥勒下世前的一段“无佛世界”里,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释迦又命他作幽冥教主,管理阴间。地藏王受此重任,在佛前立下誓愿:“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这话说大了,岂知六道轮回永无休止,地狱何时能空?所以,他也就永难成佛,只能做菩萨了。佛书又说,地藏王菩萨脱胎为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子,生于中国唐代武则天时期,姓金名乔觉,自幼出家。于唐玄宗时来到中国,入安徽九华山苦行修炼。金乔觉在此募化建寺,广收信徒,使这里成为香火极盛的佛教圣地。他于99岁时坐于缸里圆寂。3年后人们开缸安葬时,肉身不坏,面色如生,抬动时骨节俱动,似摇动金锁声。按佛教说法,去兜罗绵软,金锁骸鸣,乃菩萨应世。于是全身入塔,这就是著称于世的地藏王肉身塔。

  还有一种说法:目连就是地藏王菩萨。目连救母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还编成连本戏演出。目连于7月15日盂兰盆会,布施地狱中的饿鬼,送念佛经,超度他们脱离苦海。这目连便成了地藏王菩萨。

  十四、准提庵

  准提庵当地百姓俗称18手菩萨庙,座落在十三街利民大街准提庵胡同西侧。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本镇望族“八大家”之一的董氏于清康熙年间将住宅施于庙,遂形成规模。庙的北殿供3眼18手观音菩萨,手持法器,面目慈祥,刻艺极精,全部贴金。庙内供器古雅,为其他庙所不及。山门涂朱漆,配以铜色角门环;肩墙磨砖对逢,乃古镇建筑特色;门前两边有石枕,刻工古朴。

  此庙是杨柳青唯一保存下来的佛寺,基本保持了原貌。解放后,一直为十三街胜武老会的活动场所,现为十三街村委会老年活动中心。

  十五、紫竹庵

  紫竹庵又称“菩萨庙”、“红墙子庙”,位于十五街中渡口运河南岸,始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此庵为巨商谦益号张氏家庙。北伐后(1929年)春节期间,因焚香不慎被焚。后镇上富户赵氏重修。有殿,门向北,山门外有临河小广场,广场内有旗杆,高5丈,上挂羊角串灯。山门有一对联曰:“日精渡世界,月华定乾坤”,横批是:“普济群生”。院内有一古树枯而不朽,后被人门视为神树膜拜。庙内主要供奉盂兰菩萨、二郎神(监坛)、关老爷(巡坛)。农历7月15(中元节)举办盂兰盆会,在南运河中放河灯,演奏法鼓,甚是隆重。此庙后改作第五小学分校。

  庵内供奉的盂兰菩萨叫摩诃目犍连,简称目犍连、目连,这是梵文的译音,意思是“大胡豆”、“采菽(豆)氏”。据说这种大胡豆是古代仙人最爱吃的,这便成为目连所在氏族的名称。目连是个真实人物,出身于上流婆罗门种姓,是古印度摩揭国王舍城人。因崇拜释迦牟尼而加入佛教,成为释迦的十大弟子之一。按佛教说法,如来的十大弟子都有某种绝招,号称“××第一”,目连是“神通第一”。目连的神通有多大,人们并不熟悉,但目连救母的故事却流传较广。

  佛教传说,古印度摩揭国有个头号大富翁叫富相,家中骡马成群,财宝无数。这位富相非常敬重出家人,见了僧尼像对父母一般侍奉。富相的夫人叫清提,年轻漂亮,是国内第一美人。她与乐善好施的丈夫恰恰相反,是个头号小气鬼,而且仇恨出家人。富相老年得子,取名目连。这位少年长大成人后,很象父亲。富相死后,目连经常外出经商,临行前总是请求母亲积德行善,善待出家人。目连母勉强应允。目连走后,清提夫人对那些登门化缘的出家人非常苛刻,一个也不管饭。半年后,目连返家,听邻居说其母根本不曾行善,对出家人很不友好,就问母亲原由。谁料母亲大怒,喝斥道:“你竟敢不相信你母亲,我要是对出家人不好,7天之内不得好死,死了堕入阿鼻地狱!”不料,清提夫人的话应验,7天头上果然暴亡。目连大哭一场,安葬了母亲。他不愿过财主日子,抛弃了荣华富贵,投奔释迦牟尼,修成罗汉,成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后找到阿鼻地狱,见其母一副憔悴的饿鬼形象,且日日遭受锉腰锥背、刀刺火烧诸种苦刑。目连见了切骨痛心,忙乞来饭食喂哺母亲。谁知美餐还未到口,立刻变成火炭,无法下口。目连无计可施,急得捶胸顿足,便去如来那里求救。如来对目连说:“你虽然得道成了罗汉,但靠你个人的力量救不了你母亲,须得僧众在7月15广造盂兰盆会,使天下饿鬼全能吃饱,你母亲才能得救。”(“盂兰盆”是梵文“救倒悬”的意思)。于是目连请来10万僧众广设盂兰盆会,超度饿鬼。目连母亲总算脱离了地狱,但仍转生为王舍城的一条黑狗。最后靠了儿子的法力又转为人身,升入天堂。

  根据这一传说,形成了传统的佛教节日盂兰盆节,俗称鬼节。农历7月15这一天,民间用各种纸扎糊成十几丈大的法船,放到河中烧化,并在河上点燃成百上千的河灯,叫“慈航普渡”。观赏者人山人海,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气氛。

  从古至今,民间大多在农历7月15焚化纸钱,祭悼故去的亲人。

  十六、佛爷庙

  佛爷庙位于十六街运河南堤下的佛爷庙胡同,胡同因有庙而得名。始建于清乾隆44年(1779年)。殿3楹,为土木结构。道光年间的一次水灾将庙冲垮,咸丰8年(1858年)重修时,庙址移入堤内李氏柴场北面,并将报恩寺(大寺)被毁时残存的砖瓦木料及铜像移入此庙,建成大殿,院内有汉白玉石碑一座,无碑文。因清光绪年间考中进士被授翰林的杜彤之祖坟在此处,即认为该处系风水宝地,殷实大户纷纷来此买地建坟。此庙主要供奉释迦牟尼(如来),还有药师佛、弥勒佛共3座塑像。

  释迦牟尼是佛国第一大神,被尊为“佛祖”,亦即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如来佛。在全国各地的佛庙中无不供有释迦牟尼的神像,人们对他崇拜之极。释迦牟尼在历史上确有其人。释迦牟尼是对他的尊称,他的原名叫乔答摩·悉达多。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其中的壁雕,记录了他的修道历程。他是古印度一个小国国王——净饭王的儿子。他的母亲生下他7天就去世了。在他十六、七岁时,娶表妹为妃,生了个儿子叫罗睺罗。释迦牟尼虽为王子,但深深感到,自己的国家弱小,处于强国之间,处境很危险,时有危机之感。又亲身体验到社会中人们勾心斗角,残酷无情,人们要经历生老病死种种磨难,毅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经过6年的苦行,他盘腿打坐在一棵毕钵罗树下,经过7天7夜的冥思苦想,豁然开朗,悟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精神得到了解脱,于是悟道成佛(知者)。时年35岁。

  此后,他开始了广泛的传教活动,在鹿野苑始传佛法,为阿若桥陈如等5人宣讲“四谛”、“八正道”、“十二缘生”,佛经称为“初转法轮”。在以后的45年中,他云游印度各地,广传佛法,使许多人皈依佛教,其被称为“佛陀”。在80岁高龄时,在拘尸那迦城外一片婆罗林中涅槃,遗体火化后,佛舍利(遗骨)分送各国求经使者,建塔供奉。他创立的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如今佛教徒已达3亿之多。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认为“苦”贯穿人的一生,含有消极因素,但佛教也确有其合理成分和可取之处。如人们贪婪的本性总是得不到满足,但人们却总要无限的去追求,这就必然产生种种痛苦,所谓“求不得苦”。造成痛苦的原因就是无知(无明)。这对于世上一切不切实际而拼命追逐名利声色者,是切中要害的批评。在花花绿绿的现实社会中,淡泊名利,强调自我人格和精神修养,直到今天也是可取的。佛教的清心寡欲以及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等,对社会的安定和睦也是有积极意义的。虽然佛教并不是改造社会、消灭一切不公平、拯救人类脱离苦海的灵丹妙药,但对许多人来说,却不失是一种取得心理平衡、求得暂时解脱的精神寄托。

  十七、火神庙

  杨柳青有3座火神庙。东火神庙建在镇东一街小梁庄,始建于清代(具体时间不详)。庙内供火神像一尊,神面赤紫,金冠无须。乘轿出巡的时候,换新衣绿锦袍,在灯烛围簇下,面赤而袍绿,显灿烂威烈之状。此庙由道士住持,农历正月15、16是庙会日,6月23“过脸”。西火神庙座落在八街河沿大街西部,庙内供火神泥塑、木像各一,均赤面红颜,手持火轮盘。大殿上悬“德佩风雷”匾额。庙会日火神像乘“公议神轿老会”之神轿出巡。清咸丰3年(1853年)遭焚,后补修。庙有房产10余间,由道士出租作为收入。十四街西摆渡口平安大胡同也有一座火神庙,因规模较小,影响也不大。

  人们供奉火神,源于火的发明和使用。火的发明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人类摆脱动物世界的重要标志之一。火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人们永远崇敬火的发明者和管理者,特别是陶瓷业、烟业、书坊业、消防业、典当业、冶铸业、糕点业,把火神作为保护神。

  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火神及其神话。中国的火神有炎帝、祝融、回禄(又叫吴回),他们名气最大。关于祝融,说法不一。一说他是炎帝后裔,以火施化,号赤帝,故谓为火官。一说祝融人面兽身,乘两龙,腾飞于云海间,为主管南方之神。在民间,人们更多的是把祝融奉为火神,烟业、消防业、典当业供奉他是为祈求掌管好火种,消防火灾。陶瓷业、冶铸业、鞭炮业、蚊香业供奉他是因为这些行业与火有关,祈求生产顺利。民间传说远古时,祝融奉黄帝命与蚩尤作战。交战中,祝融施放烟火,点着竹子,崩打蚩尤,蚩尤一败涂地。当祝融坐镇衡山时,又用爆竹吓走了危害当地的山妖,并授人们做爆竹之法。于是,他成了爆竹的发明者,被从事鞭炮业、蚊香业的人们奉为祖师。

  此外,还有个管理火种的火神阏伯,神不大,但非常受崇敬。阏伯是传说中的原始社会五帝之一——帝喾长子。帝喾代高阳氏颛顼为帝王后,封其子阏伯于商丘,专门管理火种,称为“火正”。因阏伯管火有功,施惠于人,后人将他尊为火神。

  在我国漫长的远古时期,平原上不是洪水泛滥,就是风沙侵袭,在恶劣的气候条件和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下,把宝贵的火种传留下来,实属不易。人们敬奉火神,就是祈求他管好火种,万世不熄。其间应该还有另一层意义,就是防火。人们懂得,火给人们生活带来好处,也危害人们的生命财产的安全,所谓“水火不留情”。防火也是人间大事。在防火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人们还是求神保佑,以免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十八、河滩寺

  河滩寺坐落在一街小梁庄东约2里处,始建于清嘉庆8年(1803年)。杨柳青处于子牙河与南运河之间,旧时常遭水患。清嘉庆6年(1801年),河水猛涨,镇上居民筑堤防水,后因鼠钻堤溃决,为求河神和五大家仙保佑,建寺于此。寺内主要供奉河神。

  因此寺建于镇外,当局无暇管理,遂变为赌场,终于民国28年(1939年)的一次洪水将寺冲毁。

  我国人民最崇拜河神,从上古时就有了河神崇拜。河神即黄河之神。黄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崇高的位置。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原就由黄河冲积而成,黄河是中国人的母亲河。

  关于谁是黄河的河神,说法不一。一说黄河神是名叫冯夷的河伯。他是由人修道而成的神。传说冯夷因渡河溺死被上帝封为河伯。他住在很远的深渊,出入时乘坐两条龙拉的车。他的形体是人面鱼身,鱼兵、虾将、龟元帅成了他的使者,显得十分神气和威风。在上古传说中,河伯这位大神极喜欢女人,因而古代有河伯娶妻的风俗。国人每年都要花钱买一民间女子送给河伯做新娘子,扔到河里去,使得许多人家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一些官吏也借机敲诈百姓。后来这种罪恶的风俗被西门豹制止。据说冯夷还很贪财,黄河未管好,经常泛滥,百姓认为他作黄河河神实在不称职,逐渐忘了他。

  后来,汉初开国功臣陈平担任了黄河河神,但百姓也不认可,而把西汉的东郡太守王尊奉为河神。一年黄河洪峰陡起,一段河堤决口,一些老弱病残者纷纷逃亡。王尊亲自率领民众修补堤坝,以白马玉璧敬河神,并表达了要用自己的身体堵决口之意,誓与大堤共存亡。当河堤被冲垮时,人们争着逃命,而王尊却岿然不动。后来,黄河水渐渐退去,没有造成大灾。人们都佩服他的勇敢精神和舍己为民的品德,在他死后,人们为他立了庙,称为河侯庙。道教也把他列入神仙之位。

  明清以后的黄河河神是名叫谢绪的书生,人称“金龙四大王”。谢绪是南宋末年会稽人,他的姑母是宋度宗的皇后,1274年赵显即位后,垂帘听政。就在这一年大水冲了临安城,谢绪痛苦地对众人说:“大宋要灭亡了。”果然第二年元军就攻占了临安城,将赵显和谢太后虏去。谢绪不愿作亡国奴,投江而死。后人为纪念这位有报国之志的书生,在金龙山上为他立了庙。到明代,谢绪被尊为河神。与“金龙四大王”同为河神的还有一位黄大王。他是水利专家,能管黄河水事。河南一带的人为他立了庙。雍正12年赐其庙为“溥仁观”。乾隆封其为“灵佑襄济王”,道光皇帝加封他为“灵佑襄济显惠昭应王”。

  黄河河神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是因为他们有同自然灾害抗争到底的决心,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有为民造福的志向,也有超群的智慧。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优良品质。他们受到后人的崇敬是当之无愧的。

  十九、五道庙

  五道庙坐落在三街东土地祠以东,始建于清代(具体时间不详)。小院中仅有一殿,内供唐代画家吴道子的画像。无庙会,每年端午、中秋、除夕,由各画店店主前往拈香。此庙于太平天国时期被烧毁。

  吴道子是扎彩业、绘画雕塑业所崇拜的行业神祗。杨柳青年画在清朝中叶处于鼎盛时期,各画店供奉他,是为求其佑助行业昌盛,技艺猛进。吴道子又称“吴道玄”,是唐代著名画家。他创作的题材多为佛教和道教人物画,擅长壁画,先后在洛阳、长安寺庙里绘壁画300多间,人物形态逼真。他吸收梁朝张僧繇和西域画派的晕染法,加以发展变化。所作之画,挥之即成,富有立体感,形似神也似。他兼攻山水,自成一家,颇具新意。素有“画圣”、“画神”之美誉。鉴于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非凡的才能,民间绘画业、雕塑业将其奉为神明,尊为祖师。由于扎彩讲究布置格局、美观协调,与绘画、雕塑艺术接近,故民间扎彩业也奉吴道子为祖师。有些地区,每年农历4月15日画行集会,焚香祭拜。

  五道庙就其名称来说,应供有五道将军,不知何故,一些资料和传说中均未提到。这里我们不妨也作简略介绍。

  按照道教说法,五道将军是东岳大帝的属神,并且是重要助手,他掌管世人的生死与荣禄,是阴间的大神,地位比判官高。古典小说中的五道将军似乎可以代阎罗王决定世人寿限。但与阎罗不同的是他颇富同情心,他能帮助、成全弱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个具有正义感的冥神。

  传说中还有另一种说法,说他是盗神。认为“五道”之意出自《庄子·胠箧篇》:“盗亦有道,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先人,勇也;后出,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因为人们把五道将军说成是盗神,所以又有人将其讹为五个有名有姓的盗寇,即杜平、李思、任安、孙立、耿彦正。他们死后阴魂不散,又在当地作祟,一些百姓恐于失盗,便祭祀他们,祈求他们手下留情。

  二十、奶奶庙

  杨柳青有东西两个奶奶庙。

  东奶奶庙位于东关帝庙后身,供奉凌霄、云霄、碧霄即眼光、泰山、送子3位娘娘神像,由和尚住持。

  西奶奶庙即泰山行宫,坐落在三义庙西南部,今十街供水站胡同内,南临猪市大街。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从静海独流镇来一尼姑,由当地道士让出一庙作为奶奶庙,即是此庙。庙内主要供奉泰山娘娘、眼光娘娘、送子娘娘,还有瘟、痧、痘、疹诸神。3位娘娘像前有两位站神——“傻哥哥”、“傻姐姐”(又称“兜哥哥”、“兜姐姐”)。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和庙会日,善男信女们要为“傻哥哥”买酒喝,为“傻姐姐”买花戴。闹眼疾的人到供桌上取一布缝眼珠,拿回家熬水喝,传说可以把眼疾治愈。在供桌下还有许多泥制小娃娃,等待那些没有孩子的人来偷取。他们偷偷将泥娃娃用红布包好,拿回家去。如果后来果真生了孩子,这个泥娃娃即为大哥,称其为“娃娃大哥”。以后每年都要将娃娃哥哥送至庙内洗身,叫“长岁”。等自己生的孩子长大娶妻生子,孩子要称泥娃娃为“娃娃大大”;再有了孙子,则称泥娃娃为“娃娃爷爷”了。这时,要给泥娃娃安上胡须。这泥娃娃不仅每年要去庙内洗身,而且还要按季节更换衣服。吃饭时还要给他摆上碗筷,同全家一起吃饭,俨然成了这个家庭的一员。年久,男主人死后,泥娃娃同他葬在一起。旧时,此风俗在杨柳青一带颇为盛行。

  每逢农历4月初5、初6庙会日,一些人们要为七、八岁的男孩举行“跳墙”仪式,即在庙门内西侧放一条长板凳,让男孩将手中铜钱撒在地上就跑。等在庙内的剃头师傅追上去,摁住男孩为其剃头,只把下部的头发剃光,在头顶留一圆顶,即表示该男孩已经出家了。故此地有“跳墙的和尚”一说,传说可长命百岁。解放后,此庙废弃,改为供水站。

  二十一、三官庙

  三官庙原名“三元庵”,位于一街小梁庄西部,距东火神庙不远。重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

  庙有面对南运河的大殿,横排六间,西为山门。南三间供天、地、水三官神像,塑像古朴工整,元代风格,与天津天后宫神像出自同一工匠之手。此庙本为白衣庙道士掌管,民国后归看庙人黄氏所管。

  三官源于道教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故“三官”也称“三元”。对三官的来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说三官原是周幽王的三位谏臣:唐宏、葛雍、周武,死后成神为“三官”。《三教搜神大全》则说,龙王的三个公主同时看上了美男子陈子梼(陈郎),一起做了他的夫人,并各生了一子。这三个儿子神通广大,法力无边,被原始天尊封为三官大帝。《历代神仙通鉴》又载,三元是由原始天尊的肚子里生出来的。原始天尊飞到天空的极高处,吸了九股阳气,又进入大洞中吸了九股虚气,又进入大泽中吸了九股浩气。这些气体在原始天尊的身体内周流循行,经过七七49天互相融会贯通,结成了灵胎圣体。在正月15皓月当空的时候,原始天尊从口里吐出第一个婴孩,7月15夜里又吐出了第二个婴孩,10月15吐出了第三个婴孩,后来都长成了魁梧的大丈夫,通晓人道,被原始天尊封为天官、地官、水官。

  也有的说,天官是上古的尧帝,地官是舜帝,水官是当年为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禹帝。按照道教的说法,上元的天官诞生于正月15日,其号为“上元一品九气天官紫微大帝”或“上元一品天官赐福紫微帝君”;中元为地官,诞生于7月15日,其号为“中元二品七气地官清虚大帝”或“中元二品地官赦罪清灵帝君”;下元为水官,诞生于10月15日,其号为“下元三品五气水官洞阴大帝”或“下元三品水官解厄旸谷帝君”。天官总管诸天地王,万象星君,地官是主管五岳九地四维八极的神灵,水官是主管九江四渎五湖四海的神君。其实,这些名号都是明代道士编造出来的。

  三官是十分显要的神明,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与人之祸福荣辱密切相关,故受到广泛崇拜。三官中以天官影响最大。旧时人人都想争得荣华富贵,求得一年风调雨顺,人口平安,所以对天官备加敬仰。民间春联中常见“天官赐福”贴于门心。天官的形象也大量出现在杨柳青年画中,是一品大员模样,身穿大红官服,龙袍玉带,手持如意,五绺长髯,慈眉善目。贴上这么一张年画,喜庆满门,合家欢乐,是一年中好的开端。

  二十二、白滩寺

  白滩寺坐落于子牙河北岸,白滩寺西头村前约200米的河滩内。建于清嘉庆末年(1819年)。据传本镇高氏祖先曾在子牙河渡口当船夫,并在河滩种麻得利,购买了附近土地数十顷,家业逐年兴旺,为答谢麻神而修此庙。

  该寺坐北朝南,建有前殿、后殿,周围筑土围墙,无山门。殿前有一座白塔,故俗称白塔寺。寺内供一汉白玉石佛,佛前有一石香炉。寺的周围都是一搂多粗的柳树。寺的两边原有两块八仙桌子大小的石板,记载着建寺和重修的时间。

  寺前4~5米处分别竖立着两根红色旗杆,高约30米。前殿有6个门,3棵红色大明柱。前殿的东南角有青砖红顶二层塔形建筑,高约十六、七米,底座约3米,东、西、南三面有门,上部为圆形塔身,塔顶直径约1米,高约1.2~1.3米,底圆上尖,塔的顶端为红色江西瓷,俗称“傻爷塔”。

  前殿大门上方有黑底白字“白滩寺”匾额。殿正中供有白色玉质菩萨坐像一尊,称为白玉奶奶,端坐于粉红色莲花宝座之上。佛像前有直径约0.5米的铜磬。殿内栏杆循墙而设。东、西墙靠北侧各开约1米高的侧门,北墙于佛像前两侧各开0.6~0.7丈的侧门;两圆圈门正对后殿两个不足1米高的小门。寺内的顶子均为青瓦,眺脊都是雕刻的屋脊六兽。

  后殿为半圆形二层楼,南墙为直墙,殿内无窗。据说,后殿原为沤麻大坑,杨柳青四大家之一的周家安庆堂,将垛着麻杆的大坑围了起来修了后殿。当时,人们行至后殿小门处,可感阵阵阴寒之风,故很少有人进入,当地人有“前殿是庙,后殿是洞”的说法。

  每年春节和庙会(农历4月初10)期间,坐落于子牙河岸的曹家饭铺主人在杨柳青镇至白滩寺的路两侧,每隔3~4米放置1盏玻璃方灯,并雇专人为灯添油。平时在明三暗九的屋子存满了灯。庙内香火由天津市内一位人称李善人的出资购香,并雇人称李大脚的掌管。

  白滩庙会非常热闹。农历4月初10,寺的周围高搭席棚,两根旗杆上挂满了红绿方灯。镇内经堂庙20余名尼姑来此操持庙会。届时,方圆百里的人们或步行或乘船或搭车来此进香拜祭。各地的吹歌会、法鼓会、香塔会,从水陆源源而来,举办音乐佛事。庙会期间,卖艺的、摇茶碗的、押骰子宝的、拉洋片的、乞讨的,都聚集在寺周围,可谓人流如潮,热闹非凡。

  解放前,白滩寺被国民党军队占用,佛像被挪到他处,后遗失。庙也被毁,留下的只有几段传说。

  二十三、蓝塔寺和柳仙堂

  蓝塔寺位于六街大寺胡同北口,建于民国初年。殿3间,殿前东侧有焚化塔,用青砖垒成,故名蓝塔寺。寺内仅有一供桌,供奉五大家仙神像。民国10年(1921年)由天津大直沽来的僧人含复住持。该僧于抗战后去世,寺亦倾。庙会日为农历3月15日。

  柳仙堂位于二街后大道天齐庙后身,始建于民国19年(1930年)。庙内主要供奉五大家仙之一的柳仙(蛇仙),也有五大家仙手绘像。庙会日为农历4月14、15两天。

  所谓五大家仙,即胡、黄、白、柳、灰。胡即狐仙,黄即黄仙,白即白仙、柳即蛇仙、灰即鼠仙。它们虽不是正神,但它们是亦仙亦妖的灵异。专门害人者被视为妖,与人无涉能福佑人者为仙。

  妖仙崇拜起源于原始时代的万物有灵的思想:草木、山石、禽兽、虫鱼象人一样具有灵魂或者说都有神灵,都具有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可见可不见地影响或左右着人类的生活,组成了一个人类不可摆脱的充满了恐怖又充满希望的环境,人要驾驭这个环境,就要通过崇拜而利用这些力量,这就形成了妖仙崇拜。原来民俗崇拜的对象是狐(狐仙)、蛇(长仙)、黄鼠狼(黄仙)、兔(兔仙)、白(刺猬)、柳(蛇仙)、灰(鼠仙)了,后来变为胡、黄、白、柳、灰五大家仙。

  二十四、磕头岭行宫

  磕头岭行宫位于猪市大街敦厚堂胡同北口,建于民国27年  (1938年)。庙内主要供奉碧霞元君及王三奶奶。由道士住持。庙会日是农历4月15。

  碧霞元君是道教所尊奉的神祗之一,主司妇女多子、护佑儿童之事,并统率岳府神兵,照查人间善恶。故民间尤其是妇女多信奉此神。碧霞元君的来历众说纷纭,主要有:其一,说她是东岳泰山之女。据《蒿庵闲话》载:“宋真宗东封泰山,在池内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在池中洗澡,称为玉女。遂命人建祠供奉,号为圣地之女,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其二,说她是黄帝所遣七仙女之一。其三,说她是汉代民女石玉叶。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之妻金氏生一女,名玉叶,14岁时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炼,3年修成,遂依于泰山。其四,说她是西岳华山玉女。其五,说她是一山东女子,15岁时遇仙,学有道术,治病救人,后隐居泰山黄花洞炼丹,成为仙人。有学者认为,泰山玉女被封为碧霞元君是始于明代,当时天妃、顺懿夫人、《封神演义》中的余化龙等也有此称号。

  泰山神被人格化为东岳大帝、天齐王以后,人们又为其安排了子女,碧霞元君就是他的女儿。父女都住在泰山上,故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这位女神主生,所以民间又把她称为“送子娘娘”。旧时,民间不孕者多去庙中许愿,或在家中供奉,祈求泰山娘娘送子。又因封建社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根深蒂固,都希望自己多生贵子,对泰山娘娘的虔诚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前五篇文章

杨家骆《乙酉考》与大足石刻名世——兼述梁思成与大足石刻

雪窦大师传

绚丽多彩的佛教题材绘画作品

云经寺:玄奘三藏法师初葬的地方

云冈石窟与《维摩诘经》

 

后五篇文章

油画《佛塔风光》

有口皆碑 成为定论——《中国佛道造像碑研究》序

又一朵奇葩:西藏壁画

香港天坛大佛

良因法师:因陀罗网与量子缠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