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十五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十五课

 

  《般若摄颂》当中,今天讲第四个问题——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前面已经讲了很多般若的功德,可能很多人都会想:既然这么殊胜,那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方法使甚深般若的意义融入自相续呢?对修学者来讲,可能很多人都有这种希望。下面就具体宣讲般若法门融入相续的方法,大家也务必谛听!

  辛四(相续中生起般若自性之法)分二:一、后得所为;二、入定修法。

  壬一(后得所为)分三:一、增福之因——随喜;二、不损福之因——回向;三、日益增上之因——胜解。

  癸一(增福之因——随喜)分二:一、宣说菩萨随喜之功德;二、宣说随喜与回向共同之基。

  子一(宣说菩萨随喜之功德)分二:一、比喻;二、意义。

  丑一、比喻:

  这里的科判讲,应通过后得与入定的修行使相续中生起般若智慧。关于后得所为,《现观庄严论略义》讲了与之类似的三种修道,即:随喜修道、回向修道、胜解修道,可见菩萨修行不能离开这三种方便方法。也就是说,为了获得或增上福德应修持随喜,为了使拥有的福德不毁坏应修持回向,为了使福德日益增长应修持胜解,也即稳固对般若的信心。就像一个人首先要赚钱,因为没有钱不能生活,这相当于随喜;害怕钱马上花光或被小偷偷走,就应把它存起来,这相当于回向;若想钱年年月月都有增长,就要认真劳动,这相当于胜解。而《般若经》所讲的意义和比喻,有时意义在前、比喻在后,有时比喻在前、意义在后,在《萨迦格言》和《水木格言》中,也有这样的情况。

  此世能明诸含识,为照亮故放光芒,

  日轮一光最至上,能明群光皆不及。

  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发光的水晶、流星、灯盏等无情法,和萤火虫、持灯者(如拿电筒的人)、控灯者(如控制车灯的司机,以及控制路灯的电工等)等所有含识[33],为了照亮的缘故,使各自身体或物体放射出光芒,但这跟无与伦比的太阳光比较起来还差得远,因为它们所发的光有障蔽性。这一点大家也看得出来,它们放射的光照亮的境域非常渺小,比如:打开路灯只能照亮路边小小的范围,打开房间里的灯也只能照亮有限的空间。而太阳所发的光,无论是光的亮度,还是普照的范围,谁也没办法与之相比;即使把它们发射的光全部聚集起来,也赶不上太阳的光芒。

  在《大般若经》中,这方面的比喻和意义讲得很详细。佛陀当时说:舍利子!就像世间的萤火虫根本没有照亮整个南赡部洲的想法一样,虽然声闻缘觉等二乘行人也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多,但他们根本没有利益一切众生的想法。而大乘菩萨就像照亮整个南赡部洲的光芒万丈的太阳一样,他们之所以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智慧等六波罗蜜多,就是为了无边无际的众生,暂时获得人天的安乐,最终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圆满正觉的果位。可见,大乘行人和小乘行人,在发心方面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别。

  在座的道友中,个别人读的、学的全是大乘经论,自己也声称是发大乘菩提心者。可是实际行动当中,真正观察内心的时候,可能念念都想到自己和亲朋好友的利益与解脱。除此之外,真正发自内心帮助一切众生,无条件地让他们暂时获得人天的利益,究竟安置于断证圆满的果位,可能想都很少想到。这就不太好!

  现在我们一起听课的藏汉道友共有一千多人,无疑每个人都在行持善法,而且很多人都学得非常不错。就拿现在所学的般若、净土及密宗法来讲,大家的信心都很好,热情也很高。虽然我没有要求大家天天都来经堂听课,但还是很关心,所以经常观察:哪些道友对佛法很重视,每天都来听课;哪些人一次都不来;哪些人时而来、时而不来,或心情好的时候来、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来。不过总体上看非常好,因为每天都有很多人来经堂听课,神情也很专注。

  外面的菩提学会,大多数佛友也从来不间断,工作再忙、生活压力再重,或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一直坚持、不断努力。但少部分人以种种借口或一点点事情就不参加共修,比如:这次头痛、下次咳嗽、再下次家里有事情、再下一次单位有事情……但为了法本,可能主要是为名声,自己的名字始终保留在菩提学会中。虽然我并没有亲自逐个小组地调查,但学院有专门负责对外弘法的道友,他们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在关心、了解大家的学习情况,所以很多情况比较了解。再加上现在是信息时代,所以很多消息在很快的时间中就能得到。

  不过,因为众生的根机不同,这也是合情合理的。这么多人,每个人的根机、意乐及业力都不同,所以不可能全部像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长短粗细全都一模一样,一点都不差。就是因为众生在心情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各自的情况也就不一样。不过前世的因缘不太好,今生就比较麻烦。有些人很想变成一个好佛教徒,可是经常受到烦恼的阻挠,自己根本没办法正常闻思修行下去。所以,任何一位上师或高僧大德的眷属,都不可能像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眷属一样——根本没有不听话而需要开除或批评的。因为很多净土经论都讲他们非常清净,只不过有时也不愿听闻佛号或妙法,而此时声音自然而然就隐没了。

  前些日子学院开金刚萨埵法会,学院修经堂的工人给我反映说:你们白天晚上都念经,声音太吵了,晚上都睡不着觉;但不睡又不行,第二天还要修经堂,所以希望你们能把声音关一下。我说:不能关!但你们千万不要伤心,因为这对你们很有帮助。他们说:也许是有帮助,但我还是不愿意听。这也情有可原,因为极乐世界的菩萨有时也不愿意听法,那何况说我们这个世界未皈依三宝的工人呢!

  所以大家对佛法一定要有兴趣,还应勤奋学习,否则不可能实现自他众生皆获得佛果的大愿。若天天都需要法师、堪布、组长等负责人来劝,或需要他们来提醒,那就太愚痴了!因为《萨迦格言》讲了[34]:若天天督促,旁生也能了知;而没有人劝,自己自觉行持善法,这就是智者的行为。在实际行动中,我们还应长期发自内心地帮助众生,自己有多少能力就使出来、有多少光芒就发出来。并不是今天上师讲得很精彩,自己心里也很激动,于是报名发心,但过几天就无踪无影了。以前有人在我面前发愿说:我永远都呆在你身边,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利益众生!不要说永远,过两三个月就销声匿迹了,这就不太好。

  如果佛法真正融入自心,就会觉得为自己的利益而做事或辩护,是很惭愧的事情,因为它根本没有意义;而利益众生,或做众生的事,就会觉得很光荣。一旦拥有这样的心态,说明相续中真的有了利他的菩提心。而依靠如日光般的菩提心,所有笼罩自相续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就能全部遣除,同时也能照见一切万法的真相,而发出利益众生的无量光芒,让无数众生打开慧眼、照见心地。但是,要获得这样的利益,首先要下决心长期闻法,而且誓言一定要坚定,这样之后很多人都能得到利益。当然这种利益很长久,并非世间多发一点工资或奖金的暂时利益所能比拟;而要得到永久的利益,就一定要依靠佛法。

  大家也清楚,上师如意宝十几岁就开始传法,一直到七十二岁圆寂。不仅上师一生最重视传法,而且在培养弟子方面,也着重培养以讲经说法来弘法利生的人才,并没有让大家搞政治、商业等。当然,作为出世修行者,也不会这样。但也很难说,如果有必要、有价值,上师也会强调。这对在座的各位来讲,心里都应该有很深的体会,因为我们都是大人,并不是十几岁的孩童。十几岁的孩子很有可能不明事理,所以判断能力很差,所追求的目标也不正确。而我们已经积累了可贵的人生经验,相信大家通过这么多年反反复复地观察、思维,一定了知佛法融入心相续是最有意义的事,因为它完全超过积累财产、享受欲妙和美名远扬。所以我总觉得闻思修行佛法比什么都重要,当然这也是我劝大家每天都要听课的原因。

  当然听课也不容易,因为打不打妄想都很累。尤其是大城市里面的人,听课要坐很长时间的车,还要花钱。当然我们这里不用花钱,走来就可以,而城市里的人并不是这样,走路听课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如果自己有车也要加油,没有车就要坐公交车,还要打电话,所以很多费用都要付。很多老居士跟我这样算后,说:“您可不可以给我们寄点钱,不然听课还是有点困难。”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也想给有困难的人寄一点。后来有些负责人说:千万不要开口,全国各个地方都要让我们出路费,我们怎能付得了!后来我想了一想,也觉得有道理。于是跟这些老菩萨说:你们先自己垫着,以后再说。可能他们还一直在等。

  丑二、意义:

  所有声闻施持戒,修行所生福德资,

  菩萨一念随喜心,声闻众福不可比。

  所有发小乘心的声闻众,(现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地,有很多行持声闻宗派的修行人。)尽管他们做了三种福德:布施、持戒和修行,当然依此所生的福德资粮肯定很大。《俱舍论》讲:此三是福德业,也可称为业道[35];其意是说,众生依靠这样的三种福事,可以获得悦意的果报或解脱。但与菩萨一念随喜心相比,他们行持的福德也不及一分。这里大家要清楚:菩萨随喜的对境是佛菩萨、声闻缘觉及凡夫所作的善根,随喜的时间只是一念,但这样所生的福德,声闻众行持三福德所生的善根也不可能与之相比。

  若将此处讲的意义与前面的比喻对照起来,则可这样理解:没发菩提心的小乘行人所作的善事,相当于萤火虫等所发出的光一样,它所遍及的范围极其渺小;而菩萨以菩提心摄持所作的随喜相当于太阳光一样,它所照射的范围极其广大。由此可见,大家在作任何善根时,一定要以菩提心摄持;如果不懂这一点,行持善法的功德就非常小。

  大家也知道,小乘行人的发心,所缘的对境只是为了自己获得寂灭的果位,能缘的心只是关心灭除自己的烦恼。除此之外,根本不会想让无量无边的众生灭除痛苦烦恼、获得圆满正等觉佛陀的果位。正因为他们所缘的行相和能缘的心极其狭隘的缘故,其所作的善根就经常被自私自利的分别垢染所染。另外,他们也不具有大乘的善巧方便:开始的时候发菩提心、中间以无缘摄持、最终普皆回向,以让所积的功德不但不失坏反而越来越增上。

  在世间,有些人做生意的头脑特别好,在赚到钱后,他们把钱存在银行,这样还能获得很多利息。我接触过很多商人,他们确实很有智慧,即使与别人拥有同样的钱,他们也能让这个钱在短短的时间中就积累起很多财富。大乘就相当于这样,通过随喜、回向和胜解,在短暂的时间中,就能让善根越来越增上,从而灭尽相续中的烦恼。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有些修行人于很短的时间就使自己的境界越来越增上。但有些人修了很长时间,不但没有任何进步,反而一天不如一天。原来有一个人说:不知怎么回事,一天比一天头痛,一天比一天生贪心,一天比一天生嗔恨心,真的生不如死!可能他们就缺少这样的方便。

  通过这次《般若摄颂》的学习,大家一定要了解大乘的善巧方便,因为在证悟空性智慧等方面,大乘与小乘还是有很大差别。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二乘得空,有分有量……又如毛孔之空,欲比十方空,无有是理。”这是说,小乘行者证悟的空性犹如毛孔之空,而大乘行者证悟的空犹如十方之空。的确,在方便、智慧等方面,小乘与大乘根本没办法相比。当然,声闻缘觉与佛菩萨在证悟空性有没有差别方面,宁玛派和格鲁派有很多辩论,但在这里没有必要阐述。总而言之,我们不能以小乘为究竟,而应以大乘的方便来摄持。

  所以,在平时行持善法时,大家皆应观察自己是否以菩提心摄持。虽然我在课堂上讲了很多次,恐怕一百次也不止,但自己也很惭愧:每次讲课时都说为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但下课后想自己今天发菩提心没有,有时也忘记。作为凡夫人,今天的热情和信心明天也不一定有,这是必然的规律。但我们在行持善法方面,也应强制性地控制自己。凡夫的心特别顽固、难以调伏,如果没有这样,让它随心所欲,就不可能做善事,每天都会懈怠、散乱,甚至产生贪嗔痴、无恶不作。如果短暂的人生以这种方式度过,那就很不值得。

  另外,大家也不要与世间那些没有教养、从来不学空性法门的人同流合污,也不要整天都跟他们混在一起。因为,哪怕处一天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有一位居士,刚开始他的见解、悲心等都很不错,后来言行举止突然就不对了。我问他附近住的另外一位居士:为什么他最近的变化那么大?他想来想去,“哦!那天晚上他跟某某人坐在一起,可能是这个原因。”后来我们从他口中说出的话及很多行为来推,确实也是这样的。的确,凡夫人要增上功德,或者说变好,需要很长时间,所以三四个月依止上师肯定不够;而要变坏,很快的时间就可以。真所谓学好三年、学坏三日!

  关于三福德中的布施,大乘论典中讲:比如供养沙门饮食、财物,乃至对乞丐给一抟以上的食物,这都属于布施。还有,我们以身体作布施,或者以自己的身体为众生做事,这些属于身布施。有些发心人员,虽然他们没有把钱包中的钱拿来布施,但却经常发放法本,或帮助众生做很多事情,这也是身体方面的布施。还有语言方面的布施:虽然自己没有传法,但却劝他人学习佛法,比如:你好好看书,学习佛法如何如何好!平时言谈当中,经常给别人讲这方面的道理,这也是语言方面的布施。有些人心很好,平时不管遇到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都劝别人好好学佛,且把佛法的功德讲出来。当然在这个时候,有些人也马上入于佛教。我认识一位老师,他口口声声都讲:上师很好!佛法很好!佛陀很好!虽然他讲的道理并不是很充分,但通过他的语言很多人都入于佛门。但有些人并不是这样,见到人就说:这个人很坏、那个人很坏,甚至佛法也不殊胜。的确,人的业力有很大差别。然后是意布施:比如经常在心里想,我要在财、法等方面帮助众生,这是意识方面的布施。

  以上是布施,至于持戒:作为在家人,要断除杀生、邪淫、妄语为主的十种不善业,也不能放逸无度、饮酒等,这些都在持戒的范围当中。关于修行,大乘论典中讲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等修法。

  当然作为小乘行人,也有相似的三种福德。但无论他们在多少年中积累这三种福德,大乘行者短时间的随喜功德也远远超过他们。因此,大家平时随喜他人的功德就很有必要。很多道友经常说:随喜!随喜功德!听到别人行持善法时,口中也这样说,心中也产生这样的分别念,这非常有意义!对每一位闻思者来讲,一定要把这样的事情或道理,当作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不要像读小学时,老师讲完故事后就出去玩了,至于故事是否记得、理解都无所谓。应该每一个道理,都要让它对自己的生生世世带来很大的利益。

  为什么我要耽误这么多人的时间,或者说为什么在自己一生中,要把讲经说法当作最重要的事情,而不去天天造佛像、修经堂、放生等,其原因就是这样做对自他的利益最大。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个人的爱好,其实并非仅仅如此。所以大家对自己所听闻到的大乘佛法的意义,应该尽量地行持,同时还要传递给别人,以让无数众生都得到利益。通过传播《入行论》等佛法后,有些人说通过学习让我得以新生。的确,有些人的生活特别痛苦、无聊,自己也觉得生活没有实在的意义、找不到方向。在这个时候,特别是前世有一定善缘或福德的人,在遇到这样的法门后,就会有重新获得快乐生活的感觉。

  子二、宣说随喜与回向共同之基:

  先佛俱胝那由他,住千俱胝无边刹,

  离忧世间诸怙主,为灭痛苦示宝法。

  初发殊胜菩提心,至诸导师妙法尽,

  期间如来诸福德,具波罗蜜佛陀法,

  佛子声闻学无学,有漏无漏之善法,

  菩萨集已作随喜,利生回向大菩提。

  这三个颂词是讲把随喜的功德作回向,也就是说随喜和回向两者一起行持。

  先前的迦叶佛、拘留孙佛等俱胝[36]那由他[37]数的佛陀,安住于千俱胝的无边刹土中,当然他们所作的善根不可思议;现在住世或佛法还未隐没的释迦牟尼佛等佛陀——离开一切痛苦的诸多世间怙主,为了无量众生的痛苦得以息灭,开示了犹如珍宝般的八万四千法门之类的种种法门。这无量佛陀,从最初在不同如来前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发下殊胜的菩提心,直至他们的妙法隐没、穷尽,这期间所作的所有福德,也即行持布施、持戒、安忍等六波罗蜜,圆满五道十地,获得佛陀的十力等功德法。另外,从一地到十地之间的所有菩萨,即包括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在内的无量无边佛子,他们所作的不可思议的善根。还有目犍连、舍利子等无学道的声闻,及获得一来果、不来果等有学道的声闻,他们在行持小乘法时所积累的一切有漏和无漏的善根。虽然颂词并没有明显讲到传承上师和一切凡夫所造的善根,但实际上它们都可以包括在上面所讲的善根中,或者说也是随喜的对境。总而言之,一切凡圣所作的无量无边的善根,皆是随喜的对境。

  作为发菩提心的大乘行者,应以观想将上述善根总集起来,随后发自内心作随喜;随喜以后还应以菩提心摄持,也即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回向——愿他们获得大菩提。乔美仁波切也说:对别人所作的善根,没有嫉妒的恶心而发自内心地欢喜,就是所谓的随喜;如此也能获得同等的功德。但光自己得到并不够,还应让无量无边的众生分享,也即为了让一切众生获得大菩提而作回向。当然,这样回向所获得的善根也不可思议。

  其实,这里所讲随喜的对境与我们天天念的《普贤行愿品》所讲随喜的对境完全是一样的。《普贤行愿品》云:“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也就是说,十方世间一切六道众生的善根,二乘有学和无学的善根,以及如来和菩萨的善根,这些都是我们随喜的对境。若我们能至诚随喜,并将之回向给一切众生,就能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其实这一点我们很多人都能做到,但是否了知或是否行持就不知道了。

  那天出去的路上,在我身边发心的一位道友对我说:“堪布!您为什么不早一点跟我说,我什么法本都没有带,今天一天都呆在那儿,多没意思。”其实,如果自己能观修大乘的随喜和回向,也不一定非要带法本。因为你坐在那里可以心里面想:所有佛陀、菩萨及一切众生所作的善根,比如放生、建塔、传法等,我全部发自内心地随喜;而它所带来的无边功德,我也不能一人享受,还应将它回向给一切众生!若能如此行持,短短五分钟就能积累巨大的福德,而没有发过菩提心的人,一辈子也不能积累起那么多的善根。即使被关在监狱中,经书、佛像全都没有,作为大乘行者也可天天观修随喜,并以之回向。但很多凡夫众生并不是这样,因为自己修行不太好的原因,经常以嫉妒心恨这个人,看那个也不顺眼,很想打架、吵架。那即使天天都背着《入菩萨行论》和《般若摄颂》等,也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在行持善法时,大家一定要以心长期这样观想,这非常重要。

  癸二(不损福之因——回向)分二:一、真实回向;二、如是回向之功德。

  子一(真实回向)分二:一、以胜义无缘方式回向;二、世俗中随学佛陀之回向。

  丑一(以胜义无缘方式回向)分二:一、分说所遮、所行之回向;二、宣说彼二之摄义及比喻。

  寅一(分说所遮、所行之回向)分二:一、所遮有缘之回向;二、所行无缘之回向。

  卯一、所遮有缘之回向:

  这些回向的道理大家一定要懂得,否则不懂教理就容易走向极端。至于“所遮有缘之回向”,这是从胜义来讲的,并不是讲世俗当中,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清楚。在世俗中作回向时,一定要缘善根、缘众生、缘菩提,应这样回向。但有些不懂空性的人却说:不要执著、不要执著!什么众生、佛陀?《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其实他们根本不知,若没有以如法回向摄持,所有善根都将毁坏;所以大家一定要分清楚场合。

  回向设若心起想,觉想回向众生想,

  想故住见心著三,有缘非入普回向。

  从胜义的角度来讲,假设能回向的心生起实执之想,这是从有缘的心来讲的,是第一个执著;对所回向之处的菩提,也有耽著之想,这是第二个执著;对所回向的对境——众生也有想,这是第三个执著。当然在世俗中,回向者的我将善根回向给众生,愿他们获得佛果,这三者必不可少。所以,大家千万不能因为胜义如此,就排除世俗中如梦如幻的回向。如果一点胜义境界也没有,世俗中合理的回向又排除,那就不合理。但是,胜义中一切想都要舍弃的缘故,有三轮执著相的回向就应断除。所以,对能回向、所回向(指众生)及回向的目标有缘取的回向,并不是最究竟的回向。

  《现观庄严论》云:“殊胜遍回向,其作用最胜;无所得行相,不颠倒体性。”可见,从世俗来讲回向非常殊胜,因为通过回向能将一般的善根变成殊胜的善根;但从胜义来讲,如果有耽著,或者说有执著之想,就被颠倒的分别束缚住了,这就不合理。

  所以,如果是证得胜义的菩萨,或者拥有最高的境界,就不可能有能缘、所缘的执著。包括布施也是一样,以前永嘉禅师说:“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意思是说,住相布施就像向虚空射箭一样,一旦势力穷尽,箭自然而然就会坠落下来,这样就会招致来生不如意。同样的道理,有缘的回向也会招来种种不如意的事情。因此,想以有缘的修法来断除轮回的根本,也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禅师还说:“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意思是说,怎能比得上三轮体空的无相法门,直接以顿超的方式入于如来的境界呢?

  麦彭仁波切在《般若摄颂释》中,也引用了射箭的比喻,意思是说回向相当于射箭,具体则为:就像射箭的人把箭射得远还是近,完全看他自己一样;同样,回向的善根所得到的果报是长远还是短暂,也完全取决于自己。比如,我今天念了一百遍观音心咒,若回向时愿自己身体健康,那就像箭射得很近一样,也即通过善法的缘起力只能得到健康;如果我愿一切众生获得无上佛果,那就像箭射得很远一样,在未获得佛果之前,其善根永远也不会穷尽。

  可见,我们所作的善根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关键在于回向。就像商人,他的钱是随随便便浪费了呢,还是存在银行获取利息,或者通过经营获得高额利润,这完全看他的智慧和福报。等一会我们回向时,虽然一千多人每人都会念《普贤行愿品》,但有些人可能什么都不想,只是摇头晃脑地念一念而已;有些人可能会为自己获得快乐而回向;有些可能会“快一点下课,我好回去睡觉”;有些人则会想:“一切功德都回向给所有众生,特别是那些可怜的众生。哪怕让一个众生相续中的烦恼刹那消除,这也值得。因为佛陀在因地为了一个众生得到一点点的快乐,也付出极大的精力。”可见每个人回向的力度并不相同,但这完全取决于自己。所以在每次回向时,大家皆应反观自己能不能好好回向,这非常重要!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十六课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62.智慧的小鸟

白话文:十地经论 题解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十七课

白话文:十地经论 1卷一——初地欢喜地之一

 

后五篇文章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61.泡沫的雪山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十四课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十三课

索达吉堪布:般若摄颂浅释 第十二课

佛经寓言故事选集 60.猴子拾豆子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