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阿姜李尊者: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之引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阿姜李尊者: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之引言

  本书为禅定的修习指南。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几乎完全有关心的调御。不过因为心的安宁在某种程度上有赖于身,我因此收录了第二部分( 方法二),解说如何利用身增益心。

  根据我自己在禅修中的观察,只有一条短捷、方便、有效、愉悦的路径,中途又几乎没有什么使你走偏: 那就是念住呼吸。佛陀本人走的是同一条路,他证得如此卓越的果报。我希望你在修习时不要犹疑不决、东鳞西爪,造成不必要的困难。反之,要决意专注你自己的呼吸,跟着它,一直走到它能带你达到的极限。从那里,你会进入解脱洞见[3][vipassanā, 毗婆奢那]阶段,趋向心本身。最后,清净的觉知将独立凸显,那时你才有明确可靠的果证。换句话说,如果你让呼吸随顺它的自性,让心随顺它的自性,你的修证无疑定能如愿以偿。

  一般而言,心未曾调御有序,必然沦陷于造苦与不良的主观偏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如果希求安稳的幸福,就必须找到一种法则——也就是佛法——以它训练自己。心无内在法则、无安居之处,好比人无家可归。无家者面对的只有苦。他们无以庇荫,饱受风吹日晒、雨打泥污。修定的目的,正是为自己造一个家。刹那定[kha?ika samādhi] 好比草房;近行定[upācāra samādhi] 好比瓦房; 安止定[appanā samādhi] 好比砖房。你一旦有了家,便有了保存财宝的安全所在。你不必为守财而吃苦,不像无处存财的人,为了守财不得不餐风露宿,即使那样他的财物也未必安全。

  涣散之心也是如此: 它总去别处寻觅善德,逰走于种种概念与成见之间。即便那是善念,我们仍不可自以为安全。好比一个女子拥有许多珠宝: 她若穿戴起来招摇过市,毫无安全可言。财宝甚至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同样,如果我们的心尚未透过修定证得内在宁静,即便修了戒行,也极易退堕,因为它们尚未妥善收藏于心。调御自心,达到寂止安祥,正好比把珠宝存入保险箱中。

  这就是何以我们多数人做了善事,却不能从中得益的缘故。我们让心受种种主观成见的左右。这些成见是我们的敌人,因为在某些情形下,它们会使已培育的戒德退失。心如绽放之花: 风摧虫啮之下,无缘结果。这里的花,好比道心的宁静; 果,好比道果的喜乐。我们的心,若是常有宁静、喜乐,就有机会证得人人希求的正果。

  上善至德好比树的心木,其它的『诸善』好比芽苞枝叶。不把心意调御有序,我们只能得到外在层次的善德。我们的心若能够达到内在的纯净与良善,那么作为果报,外在的一切也将随之良善起来。正如手洁净时,不玷污触及之处,手不净时,即使最清洁的布也受其污染: 同样地,心有杂染,一切受其污染。哪怕我们做的善事也受污染,因为世间的最高力量—— 即升起一切善恶苦乐的主宰——正是心。心好比一尊神,善恶苦乐都来自心。我们甚至可以把心称作一位造世者,因为世间的和平与持久的安宁,皆有赖于心。如果真有世界末日,也必然由心而生。因此,我们应当修练这个世上最重要的部分,让它入定,成为富足安宁的根基。

  禅定是凝聚心的一切善巧潜能的方式。当这些潜能以适当比例汇集起来时,能够给予你摧毁敌方的充足火力,这里的敌方是指你的一切杂染[4]与无明心态。修行使你增长智慧,对善与恶、世与法培育起明辨。你的明辨好比火药。假如你把火药长期留着,却不放进子弹——即入定之心里,它会受潮发霉。或者不小心让贪、嗔、痴之火占了上风,它会在你的手中炸开。因此,不要延误,把火药放进弹头,无论何时敌方(即杂染)发动进攻,你可以立即把它们击倒。

  调御心定者,得其安止处。入定之心好比城堡; 明辨[5]好比武器。修定则好比为自己造就一座安全的城堡,因此是一件十分重要、值得付出努力的工作。

  正道初段——戒德,末段——明辨,成就这两者不特别难。然而作为正道中段的定力,却需要花一些功夫培育,因为这是一个促使心力成形的过程。修定好比在河中央打桥桩,自然是件难事。不过一旦心牢固就位,对戒德与明辨的增长是极其有益的。修戒德好比在河岸的近处打桥桩,修明辨好比在远处打桥桩。但如果中段桥桩——即入定之心——不曾到位,你如何跨越苦的洪流?

  要成就佛、法、僧的品质,我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修心[bhāvanā]。修练心,达到入定寂止,才能升起明辨。这里所说的明辨并非指普通的分辨力,而是指直觉洞见,它完全来自与心直接打交道。譬如回忆宿世、了解众生死后投生处、洗涤心的垢染之漏[āsava]: 这三种称为智眼[?ā?a-cakkhu]的直觉,会对在心意领域训练自己的人升起。不过,如果我们去从色、声、香、味、触当中寻求知见,其中又夹杂着种种概念,那就好比跟着『六师』学,是不可能明察真相的。正如佛陀早年曾师事六师,未能求得觉醒。他于是把注意力转放在自己的心意上,独自修练,以念住呼吸为起点,一路走向终极目标。只要你仍从六尘[感官对象]中寻求知见,你就是在跟六师学。不过,当你把注意力聚焦于人人都有的这个呼吸,达到心寂止入定的地步,便有机会成就真智,即: 清净的觉知。

  有些人相信他们无需修定,只修明辨即可证得明辨解脱[6]。这根本不正确。无论是明辨解脱还是心解脱,两者都以定为基础。它们只有程度上的不同。好比走路: 一般人不会只用一条腿走。哪条腿为主只取决于个人的习惯、特性。

  明辨解脱,乃是藉观想世间事态的种种层面,令心渐渐平息寂止,升起直觉的解脱洞见[vipassanā–?ā?a,毗婆奢那智] —— 即对四圣谛的透彻领悟。而心解脱则不涉及太多观想,而是单纯地令心寂止,达到安止定。从那里出发升起直觉洞见,明察诸法实相。这便是心解脱: 先止后观。

  一个人饱读经书,精通文义,可以正确阐明教义的种种要点,然而心无内在的凝聚处,则好比飞行员驾机,虽然明察云层星座,却不知降落跑道在何处。他会出大麻烦。飞得过高,便出了大气层。他只得来回盘旋,直到燃料耗尽,坠毁荒野。

  有些人学历虽高,行为却不比野蛮人善良。这是因为他们自以为是、自命不凡。有些人自以为学问、思想、观点层次高,不屑修定,以为有本事直证明辨解脱[慧解脱] 。实际上,他们正如看不见降落跑道的飞行员,在走向灾难。

  修习定力,正是在为自己铺一条降落跑道。明辨升起之时,你得以安稳解脱。

  这就是我们何以想在佛法修持中圆满成就,必须完整培育正道三部分——戒德、定力、明辨的缘故。否则我们怎能说自己已觉悟四谛?圣道必须由戒德、定力、明辨构成。我们不在内心培育它,便不可能领悟。不领悟,又如何放得开?

  我们多数人,一般而言乐见成果,不愿筑基。我们也许一心想要善德、清净,但如果根基尚未完成,仍将继续贫匮。好比爱钱财却不愿做工的人,怎么可能是敦厚良民? 一旦心有匮乏,转而堕落犯案。同样地,我们在佛教行持上既想得正果,又不愿做工,就得继续贫匮。只要内心贫匮,即便知道不对,仍然注定去外界追求贪欲、私利、地位、享乐、赞誉等世间诱惑。因为我们并无真知,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所作所为非出自真心。

  圣道永远真实不虚。戒德为真、定力为真、明辨为真。不过,我们自己若不真,就见不着任何真品。我们在戒德、定力、明辨的修持上若不真心,作为果报,只能得到赝品。用赝品时必然苦。因此我们必须真心实意。真心才能够尝得法味,这个滋味远胜于世上的一切美食佳肴。

  因此,我编写了以下两份念住呼吸的指南。

  祝 宁静

  阿姜李?达摩达罗

  曼谷 波罗尼瓦寺

  1953 年

  --------------------------------------------------------------------------------

  [3]『清净的觉知』[buddha]: pure knowing,据坦尼沙罗尊者,是指纯净、不混杂任何心理活动[ mental activity]的觉知。中部49《梵天请经》中提到的『无表面、无边际、光明遍照的意识』,即是此觉醒的觉知 [awakened awareness]。

  [4]『杂染』: 巴利文 kilesa; 英译 defilement; 古汉译『烦恼』。锡兰佛教出版社[BPS]的英文佛教辞典作污染心的不善巧素质解; 巴利圣典学会[PTS]巴英辞典作污染、不纯、道德上的低落、贪欲 、障碍解。本书中的『烦恼』依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93]作『烦闷苦恼』解。

  [5]『明辨』: 巴利文 pa??ā; 该词一般译作『智慧』或『慧』; 梵文音译般若。英文多译作 wisdom; BPS与PTS辞典的义译还包括 understanding /knowledge /insight [领悟; 智识; 洞见]; 本书英文版译作discernment[识别; 分辨力]。据坦尼沙罗尊者对中译者的解释,与   pa??ā 同源的巴利文动词 pajānāti  意为分辨,把原本含混、不明显的事物分辨清楚; wisdom 则无相应的动词,易被理解为某种顿现而抽象的灵感。从禅修者的角度追究 pa??ā 之意,乃是对禅定业处连续作细微深入的观察与分辨[pajānāti]的能力,因此可作为一门技能逐步修练。中文的『智慧』与 wisdom 近似,亦无相应动词。作为实修指南,笔者在本书范围内选择以『明辨』译之,以提示渐次分辨的动作在禅观中的重要性。为保持一致,本书把本书把 pa??ā-vimutti 试译为『明辨解脱』。

  尊者曾提到: 早期跟随阿姜放习禅时,导师常说用你的 pa??ā,用你的pa??ā 。当时我只知pa??ā 等于wisdom,心想我才出家,哪有wisdom,就对导师说,我没有pa??ā 。阿姜放说,你当然有pa??ā,你是人,当然得有点 pa??ā。于是我意识到,它可能不是wisdom。

  [6]『明辨解脱』[pa??ā-vimutti]: 慧解脱; 藉由明辨达到解脱。『心解脱』[ceto-vimutti]: 藉由心寂止达到解脱。

 

---------------------------------------------------------------------------------------------------------

更多阿姜李尊者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 前言代序

阿姜李尊者:解脱的技能之前言

白话文:佛教经典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

阿姜李尊者:解脱的技能之引言

阿姜李尊者:解脱的技能 第一章、世间诸法

 

后五篇文章

阿姜李尊者: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之 中译者前言

阿姜李尊者: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之英译者前言

阿姜李尊者: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之尊者阿姜李简传

阿姜李尊者: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第十八章、附录

阿姜李尊者: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第十七章、零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