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刚晓法师:散文集之新学期第一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刚晓法师:散文集之新学期第一课

 

  今天是我们的第四学期开课,我在这里先向各位同学祝贺。一来是千喜年,又是刚过了春节;二来呢,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了黎明的曙光━━只剩下区区半年光景。当然,虽然我们已经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但毕竟来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我希望大家再加把劲儿,把这最后半年搞得红红火火,有声有色,到时候结个漂漂亮亮的果子。

 

  这半年,承蒙大和尚抬爱,把我们赶上了架,内心确实是诚惶诚恐的,我吃几碗干饭我自己最清楚,说实在的,我不是当教务长的料儿,充其量只能教教课。可我既然现在站在了这儿,也只能尽心尽力,虽然不必象朱镕基施政演说中说的“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勇往直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话太铿锵,我们比不了,可这大无畏的精神我们也需要一点儿。

 

  接着呢,我来说一下我的一点儿想法:毕业的时候希望大家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必须有拿得出手的、过硬的东西!什么东西最能拿得出手呢?论文!至于说考试成绩的分数高低,我不要求大家必须达到一个八十分或九十分这么一个限度,或者八十分以上占多大百分比。当然,你若考试都不及格,你说你的水平有多高,这也是不现实的。我这里说论文是过硬的东西,其实有比它还过硬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修行成道。你若真的成道了,把这论文看得一钱不值。心源法师现在在缅甸学上座部,我曾对他说:我们不稀罕、也不要你带回来什么硕士、博士学位,只要你给证个阿罗汉回来。这个才是最能拿得出手的东西。这些话只能是虚诳话,我们不能这么说,我们现在谈修行只是个虚指标,我们说它最硬,但硬到极致就成软的了,就如大智若愚,太有智慧的人都是疯疯颠颠的。苏格拉底,总站在街上拉人辩论,人都躲他,说他是疯子。孔子,曾有一个农夫说:若在前边儿看,相貌堂堂,可要在后边儿看呢,简直象被拆了窝儿的狗。这都是大智慧者。我们呢,不具备这资本,就不要这样,只要做一个堂堂的人。弘一大师说过:修行人越修越没人气,这是佛教最大的悲哀。那么,要求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得着意于论文选题,到时候我看一下,若水平不错的话,我就以答辩代替考试。

 

  另一个呢,让大家一定把教理贯通。因为只剩下半年时间了,马上我们要出门面向大众,不管怎么说,我们是出家师父,哪怕我们是半瓶子醋,也是个醋师父。所以我们不能半路卡壳,不能出了逻辑错误,其实这不是我对大家的希望和要求,而是现实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为此,我给大家再提一点。

 

  1、现在得把我们的头脑破开,把我们的脑袋分成好几份儿。老舍有篇文章,叫《考而不死是为神》,他说学生们要学会把脑袋分块儿,一块儿装数学,一块儿装外语,一块儿装政治……上午考外语,你就别掏出数学这一块儿来;下午考政治,你就别掏出历史这一块儿来,不然就砸锅了。我们现在也要这样,我问空有二谛,你就别拿如来藏性出来,也就是在头脑中一块儿分做净土宗专区,一块儿分做三论宗专区,一块儿分做禅宗专区……这样一分就很清楚了,有条有理。去年不是有同学说果辉法师讲的《大乘起信论》与我讲的唯识说法不一样吗~~这就是头脑中分不清块儿的问题。前几天还有人问,说我到底敢不敢念佛,都说念佛怎么怎么殊胜,可《金刚经》中明明说得很清楚: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我不禁目瞪口呆,就有人这么糊涂!

 

  2、学佛的次第是先因明,再对法,再戒律,再般若,再中观或瑜珈,这是不可违背的。玄奘法师及义净法师都是这么说的。对法、戒律我们都学了,般若呢,《心经》、《金刚经》都是,我们很熟悉,瑜珈呢,我们也学了,当然了,至于学得怎么样,不敢恭维,但毕竟学了。而因明呢,是个欠缺,但这不怨我们,整个僧界对因明都不甚明了。为什么我们出去老斗口总输呢?就是因明不行。老和尚讲经为什么中间出了漏洞,就因为因明不行。南怀瑾在讲《大学》时,提到一则明人笔记,说人生三境界,一是欺人;二是人欺;三是自欺。我也说过,释迦牟尼是天下第一骗子手,第一的欺人境界他做得无以复加,第二、第三境界不是我们目前的境界。而我们第一的欺人也做不来,老被人家说住,为了改变这个状况,我准备在适当的时候抽上一个星期到十天的时间,专门请人给大家讲讲因明。去年时我曾想给大家说说,但只说了一节,大家听起来没劲儿。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所以我请韩廷杰老师来讲讲,他对因明有那么一手,我已经初步确定在四月份,具体时间到时再定。

 

  以上是目标,另外是学习的方法,人都各不相同,方法得不能一样才行,但不同中总有相同的部分,那就比较粗糙了。方法是什么呢?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比如说戒律,那么我想让大家灵活地掌握它,把握它的精神。我们现在是小处着眼,搞得我们处处不自在,我顺手打死了一只蚊子,赶紧阿弥陀佛半天,我没有说这错,但你这心态不妙。还有人问,青菜萝卜也有佛性,我怎么能吃呢?《楞严经》上说草叶线缕也有佛性呀,那我只能把嘴绑住了,这就是我们必须大处着眼。

 

  目标、方法都有了,我们的任务就完成了,这也可以说是我的施政纲领吧,至于一般的宗教仪式之类的,我们都得有,但不能放太多的时间。

 

  最后,祝大家在下来的半年里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

 

  谢谢大家!

 

  与香港某报记者的谈话

 

  佛教杂志问题与佛教教育问题,二者实际上是一个问题,佛教杂志是佛教教育的一个重要表现,我把这两个问题合为佛教教育这一个问题。目前国内有三十多所佛学院在运转,佛教教育从月霞法师1898年在九华山创办华严道场开始算起,也有一百多年了。成果怎样呢?可以说是不成功的,吴立民先生把还俗太多作为不成功的主要表现,我认为不成功的表现是教理修证上有成就的人才没有培养出来,至于还俗不还俗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没有人才。如果是人才,还俗也并不见得是坏事,“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对于耐不住空门寂寞的人,地藏菩萨还要送他回家,我们又怎么能留呢?回家后可以在知识分子阶层更好地传播佛教文化。如果我们把还俗的人情况调查一番会发现,学通教理的人,简直没有,至于修证上更不用说了。佛教教育到目前为止是不成功的,头脑清醒的人大概都会认识到这一点。

 

  今年我们佛学院要举行十周年校庆,仁德院长指示我们要总结十年来办学的经验教训,借这个机会,我把这个问题谈一谈。佛学院办了十年,毕业了200多名学僧,都散到各地,人都不知道哪里去了。十年了我们还没有能够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致命的失败,一个佛学院教师素质不高,很难想象会培养出人才来,从佛学院第一届开始,教师问题一直是制约佛学院发展的首要问题。

 

  教师队伍由出家人与在家人二类人组成,在办第一届时,从外边请来二位法师,从第二届开始就出现了上一届学僧教下一届学僧的情况,这种情况不仅我们佛学院存在,其它佛学院也大抵是这样,这种情况使佛学院出人才几乎成了泡影。如果用我定的标准来衡量,佛学院的教师没有一个合格,当然,我也是。作为一个授课教师,因明,我认为首先应该通达,不懂因明,思维不清楚,讲话错误百出。目前懂因明的人太少,即使抛开这一点不说,在教理方面修养大都不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家时文化水平低,进而制约出家后学习佛教的深入。我们佛学院的课程是这样安排的,佛学课程由出家人教授,社会文化课程请在家人教授,关于社会文化知识的教授,情况也不尽如人意,请的教师中,退休的人或者即将退休的人居多,不管怎么说,人上了年纪,精力要衰退,自然规律违背不得。当然老年人也有老年人的好处,经验的丰富,年轻人是比不上的,但老年人毕竟老了,本来学僧的自我约束能力不算强,这样一来,效果更是不好。从教师角度来看,办了十年,没有能够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是我们最大的失败。

 

  现在我们调整了思路,把第二届研究班的目标定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先不讲为外面培养多少人才,先把教师问题解决好再说。第二届研究班的学制是四年,从实际情况来估计,恐怕四年还不够,四年时间恐怕课程还修不完,我考虑可以延长时间,这也表明我们培养人才的决心。我们这次培养的人才,首先是教理上通达,其次还要有一定的实践功夫,这样一来,在时间上应该放长,计划用十年的时间来培养十位真正的人才。十位,应该说不少了,这十位人才将分为二类,一类从事教学,一类从事研究。当然这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学人才也会有一定的时间去搞研究,研究人才可以不去教学,但教学人才必须要搞研究,这十位人才是从出家人角度考虑的。

 

  你问我们第一届研究班的情况,坦率地讲,我们的第一届研究班办得不成功,中途夭折了。仁德院长前几天说,“现在想来,第一届研究班我们办得早了,条件不成熟”,我认为这个结论完全合乎实际。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1、学生素质。学生素质太低,基本是初中水平,佛学学习难以深入,至于研究,则免谈。2、教师授课。没有教师系统授课,偶尔请人举办讲座。研究生没有导师带怎么行呢?当然,我们的学生也不够研究生的资格,被请来作讲座的人也很难说是导师。3、图书资料。藏经楼中,主要是几部大藏经,为研究班配套的一些必备资料没有。4、管理。管理上漏洞也很大,考核既没有明确目标也没有规范试卷。从以上四点来看,仁德院长关于办研究班“办得早了,条件不成熟”这个结论是可以站住脚的。

 

  二年过去了,现在我们正在筹备第二届研究班。仁德院长以为现在办研究班“条件基本成熟”,这也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说明。1、学生素质。这次我们选研究生用比较规范的高中试卷进行。应该说比较严格,学生素质尽管也还达不到高中毕业水平(指整体水平而言,其中也有几位达到),但我们计划用半年时间把相关中学课程突击补一补。总之,学生整体水平比第一届要高。2、教师授课。这次我们除了用佛学院教师外,还从外面请来一些有成就的教师,基本上可以保证授课的系统性。3、图书资料。经过二年的筹备,藏经楼已有了一些可为研究班相配套的资料,当然还不够,我们今后会有计划地再买一些资料。4、管理。我们院务会制定了《九华山佛学院教学规划》,制定了各个不同学期的目标,在考核上严格按照仁德院长的要求“每次考试尽可能用标准化试卷。”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以前的考试很不规范,这次研究生入学考试把学生的真实水平表现出来了,这使我们不得不反省我们平时测试的真实性。总的说来,这次考试是相当规范的,难度不小,90%以上的东西不是死记硬背的,我们平时考试恰恰相反,我们平时考试多属于记忆性的,背一背就能得分多一点。说明我们平时的考试有问题。总之就是平时测试一定要规范化。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看,今年我们办第二届研究班条件基本上已成熟了。

 

  佛教教育的另一个大失误是,在家众教育没有开展,佛教教育本来是在家、出家二众进行的,可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欧阳竟无先生创办的支那内学院是招收在家人的,尔后的佛教教育发生了偏差,成了僧教育,其实在家人中(包括非居士)他(她)们是非常愿意接受佛教教育的。今天下午星空接到的一个电话就是一个居士打来的,咨询九华山佛学院是否办函授,这类电话我也接了一些,发现在家人学习要求还是很强的,我们佛学院正在考虑在家人教育的问题,如果我们的佛学院也面向在家人,情势我相信是非常喜人的。现在教内出家人太多,素质太低,很多人是莫名其妙的因为一些乱七八糟的原因走进佛门,出家前几乎没有受到什么佛教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面对在家人了,他们可以通过二、三年的学习,深入地了解佛法,在这个过程中,会使一些想出家的人打掉出家的念头,毕竟“沙门事大难做”,这样也会使佛教得到净化。

 

  教内不少人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佛法,会发现自己根本不应该出家,以在家人的身份学佛最好,可是已经出了家,又不好意思回去,只好在僧团内混下去,在家人的教育办好了,就会使这个问题得到解决。我经常听到“童贞入道,正信出家”。童贞入道的情况,见到一些,小小年纪进入佛门,这大概应算“童贞入道”吧!当然严格来讲童贞入道应该是指心理、生理都不成熟而言的,一般就是四、五岁小孩。“正信出家”的情况就见不到了,大多数人的情况是“非正信出家”。按照真正的学佛次第来讲,出家人应该是被伟大的佛理所摄化而出家,现在很多的出家人与社会上的人没有两样,社会上的许多人在名利中打滚,这些人也照样在追逐孔方兄,对于佛教中这类问题,我感到很失望。但是对自己则是充满信心的,自信力是没有丢。这些情况我认为归根结底是不懂佛理,把佛教作为一种职业,整天为面包而奋斗,谈不上对佛教的信仰,对于佛理一窍不通却信仰佛教,这样的情况绝对不存在。如果我们把在家众教育办好了,使他(她)们真正认识到佛理的伟大,“正信出家”的情况是会出现的。

 

  一是没有形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二是在家众教育没有开展,佛教教育中这两个问题我认为是非常严重的。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短时间的事。有些问题在你们香港是不成问题,在这里却是老大难。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来说,佛学院学生素质太低,能达到高中水平的很少,初中水平的居多,其中相当一部分只是初中毕业,真正的初中水平是达不到的,有的初中没有毕业,更有小学水平的人,香港的实际情况我不了解,从资料上看,你们那里出家人素质普遍是高的。在这里,由于学生素质低,使佛学学习受到很大的制约,严重地说是根本学不下去。现在佛学院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这个本来应该由社会学校承担的责任,现在我们佛学院必须承担这个任务,在佛学院中级班与研究班上我们正在考虑加大社会文化课程比重。有人提出佛学院与社会学校接轨的问题,根据这种思路,现在的中级班,要与社会中高中接轨,就是说中级班毕业,在社会文化素质上应该达到高中毕业水平,当然,在理科方面可以降低要求,但不是不作要求,科学知识还是要学习的。在文科上,一定要达到这个标准,否则不准毕业,在研究班,把古代汉语的学习贯穿始终。

 

  学生素质高低不一,给授课带来极大的不便。我们的英语老师黎教授是美国加州大学毕业的,水平是相当高的,给学生上课让他感到非常为难,程度高的学生觉得没有必要听,程度低的学生听不懂,一个简单问题拖很长时间,这次我们下决心要使学生素质整齐,总体上在同一个层次。没有达到初中毕业水平坚决不能进中级班,否则中级班毕业达到高中毕业水准就成了一句空话。

 

  现在佛学院很多事情我们处理不好,原因很简单,经济依赖于老和尚,很多事情老和尚批准才行。前面我谈到了我们没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没有是事实,但我们可以通过请外面教师,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实际情况很不理想,我们想请的人,不容易请动,原因有二点:一是钱我们不能保证。如果一位教授每月1000元,老和尚很难接受、批准,这也就决定了你不会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在这样的市场经济时代,请一位有成就的教授,舍不得花钱,那不行!把十年来的情况看一看,老和尚办教育,真是尽心尽力,俗话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老和尚也真心想办教育,但办教育可不是单凭一腔热心就行的,还得注意方法,正如邓小平评价毛主席,并不是毛主席不想发展生产力,而是他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不对头。毕竟教育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仁德院长提出要“引入竞争机制”,这是一个好的信号,现在佛学院学风不行,死气沉沉,真的该引入竞争机制。在入学、平时测试,都应该体现出很强的竞争性。比如说我们研究班吧,八名正式生,名额可以固定,但具体人不能固定,不然成了铁饭碗,要通过一次次规范的考试,一次次调整具体人选,如果正式生成绩下降,非正式生成绩上升,可以把非正式生调为正式生。正式生与非正式生各种待遇一定要有差别,为了引起更大竞争,可以把中级班中的优秀学生,调到研究班。

 

  不仅研究班要竞争,中级班也应当这样。前几天听几个新生议论,“旁听有什么关系?反正与正式生一样,每月都是一样的钱,大家都没有什么差别。”这件事其实已打出了一个很危险的信号。必须把旁听生与正式生的待遇拉开距离,不这样做,就没有活力。现在我们有人总是担心人少,没有人,其实这个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总结十年来的教学情况,我以为人多人少并不是关键,其实人少了更好,可以把钱花在要紧的地方。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要动真格,不怕走几个人,太差的走了更好。前几天有个学生做错了事不接受批评,竟说:“我是圣君法师介绍来的,你敢把我怎么样!”这样的人,为什么不应该开除!

 

  佛教教育从总体上来讲,并没得到重视,虽然老和尚们经常把培养人才挂在嘴边,常讲“青黄不接”,但实际情况呢?令人忧虑。在教育上才用了几个钱?一方面舍不得花钱,另一方面大讲青黄不接,要办好教育,这本身讽刺意味就很强。从佛教大局来看,真正能振兴佛教的是教育。

 

  二是配套东西我们没有。还是从外面请人这个问题,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不能做到高薪请人,退一步说,就是我们舍得花钱请人,人来了也住不久,一是没有配套宿舍,人请来了,住还成问题,总不能都让去住东崖、聚龙。二是这里没有学术氛围,这是留不住人最重要的原因,藏经楼资料少不说,这里并没有形成一种研究的氛围,有了这样的氛围,相应地图书资料绝对不会少。现在图书馆资料少与没有学术氛围这种情况是适应的,这样的环境,请来的教授怎么能住得长久。

 

  第五届学生们毕业前考虑买什么礼物送给学校,五花八门主意不少,最后是买了黑板,大多数人就没有想到应该把这些钱用来买书,大家并不认为我们图书馆书少,有人提出买书,这个建议被干脆地否定掉了。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这里的学习风气。

 

  说来说去,教师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我们培养人才,口号喊得大得很,动不动就是为佛教界,你一个佛学院本身没有人才,你怎么能为佛教界培养人才,这不是在自欺欺人吗?在制定“九华山佛学院研究生部招生简章”时,有人对“为了提高佛教人才的综合素质,解决佛学院的师资薄弱问题”一句提出异议,理由是佛学院前应明确加上“九华山”三个字,就是说这次我们调整思路办佛学院,就是为了解决九华山自己学院的师资问题。坦率地讲,这个意见非常好,但不能接受。人想走,你留不住啊!上了二年中级班,再读四年研究班,能留下来,是不容易的。在课堂上我讲了“只要出去不给九华山佛学院丢人就行”,这样一来,师资问题恐怕也很难得到解决,但是办法还得想,今天想不出好办法,明天脑子中可能会转出好主意来。

 

  现在佛学院的办学模式也成问题,净因法师认为目前佛教教育无法与社会普通高等教育、国际佛学研究接轨,有人认为应该仿照社会教育的中学、大学模式来办教育。到目前为止,真正这样做的还没有,有人提出一种这样的办学模式,我认为很有借鉴意义:“五乘教法与五步学佛相统一的模式”。由三个要点组成①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五乘要依次学起,在人、天乘的学习中围绕中国的儒家、道家学说展开,不进行专门佛学学习。②因明、对法、戒律、般若、瑜珈这五科应该相互配合,依次推进,要注意因明与对法相配合,般若与瑜珈相配合,当时那烂陀寺的学风也正是这样。③与社会学校相配合,通过儒家、道家经典的学习、现代社会知识的学习达到大学本科水平,采用的教材是儒、道经典,社会学校课程为辅助,但以古代汉语为主,如果有人是大学毕业,也还要进行儒道学说训练,为的就是要有一个坚实的古文化基础。

 

  这种办学模式很独特,比有人设想的初级班、中级班一直到研究班的思路要好,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古文化素质太差。《甘露》上有一期要刊登周世宗的灭佛诏书,我请我们的古文教师,还是安大中文系的教授,把句读断开,他竟干不了这件事,要去大学里请其他同事帮忙。这是一位大学教授的素质(当然,他是搞比较文学的),学生就不难想象了。目前的课程设置,古文化知识与佛学知识并行,结果是两方面都学不好。“与其伤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还不如先集中精力把古文化底子打好,之后再进行系统的佛学学习。

 

--------------------------------------------------------------------

更多刚晓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刚晓法师:散文集之在《关于开创九华山佛教教育新局面的报

妙祥法师:明心见性——妙祥法师对本溪居士关于参禅、念佛

刚晓法师:闲暇解惑之一

刚晓法师:闲暇解惑之二

刚晓法师:闲暇解惑之三

 

后五篇文章

妙祥法师:若能转物即能仁

刚晓法师:散文集之从地藏比丘到地藏菩萨

明法尊者:放下

妙祥法师:威仪是自性的流露

明法尊者:正确的经济生活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