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禅宗 禅宗典藏 禅宗公案 禅宗思想 佛理禅机护持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圣地中轴线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vaScript>function doZoom(size){ document.getElementById('text').style.fontSize=size+'px' }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 禅宗圣地中轴线

  四祖寺为禅宗的中轴线,不管是在哪个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不但在环境来看是这样,就是在周边群众的护持上也能表现出来。四祖寺后山的漂亮不用说了,真的是姹紫嫣红。各种落叶树木一天一种颜色,变来变去,再加上四周常青树的衬托,就像每天让自己看一幅新画。

  由于这几年的植被保护,表面上的土石都看不见了,小树也都长高长大了,被风一吹也有了龙腾虎跃之势。看着这些熟悉而陌生的景色,自己不由想起,刚来四祖寺时候的情景。第一次来四祖寺打七的时候,自己还在柏林寺当行者,因为负责给师父整理录音资料而随师父从北方远道而来。

  在北方住久了,突然回到南方(自己老家是南方的,只是在北京呆久了,又很长时间没有回老家,所以对南方的情况也陌生了起来)还是会被南方的景色所吸引。车刚接近四祖寺,远远就看见寺院座落在山坳里面,好像宠儿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一样。

  一到四祖寺,映入眼帘的是雕梁画栋的殿宇和独秀挺拔的祥云柏。第一感觉就是好漂亮的寺庙,真是人间仙境。后山的红叶比香山红叶多了几分自然,没有人来人往的噪杂,地上是一层厚厚的原始落叶。自己像远行的游子,突然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现在虽然住到第八年了,还是很喜欢四祖寺后山的景色。因为,后山的景色年年在变化,不!应该说天天在变化。冬天的青松与白雪;夏天的风雨雷电、云追雾跑;春天的新绿与翠竹;再加上这秋天变化莫测的姹紫嫣红,还有不时地跑下来捣乱的小松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命,让自己忘记身在何方。

  刚来的时候,最怕和周边的村民打交道。记得有一次夏令营马上要开始了,定做好的七八十个像框要挂起来,找到在庙里做工的村民帮忙,但他们说要一两个礼拜后才能挂,没有办法只好找到在庙里做木工的浙江人帮忙。第二天就听到浙江人和四祖村民吵架,原因竟然是四祖村民说浙江人把他们的活给抢了。浙江人也因此不敢再帮我们挂了,不得已我们只好自己挂。

  而现在不同了,周边的村民对我们的态度完全改变了。有一次,我们出坡觉的镰刀不够快,就在地上磨,他们过来教我们应该怎么办。还有一次,院里的垃圾太多了,希望当地的工人用大车拉走,我们自己装车,结果他们说他们全包了,不要我们动手了。以前见面时候的冷面孔,现在被他们的敬佩心代替了。如此等等,彼此间关系的协调与和谐的现象不胜枚举。

  前几天开职事会的时候,师父也说:“村里面变化很大,现在晒在停车场上的谷子不要人看都没有人偷了,这在乡村里面是一个奇迹。”因为自己不出门对这些事不了解,但是从组织夏令营活动的时候可以看出,四祖寺村里面的小营员的素质是越来越高了,参加活动的热情也完全不一样,俨然是以一批小主人翁的形象出现了。

  四祖寺所在的黄梅县,地处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素有神龙之乡的称号。四祖寺的四祖殿前有块石碑,上面是这样形容这一方宝地的:“古邑黄梅,神龙之乡。处吴头而居楚尾,枕大别而踏江流。三水西注,引贤招圣;山气静远,蕴玉藏珍。西汉元寿,圣教东传震旦;魏晋初际,佛光被照黄梅。天竺僧千岁宝掌驻锡紫云莲峰,黄梅佛寺自斯为始。竺法朗循源感湖滨建招提七座,形如北斗棋天。支公林遁登蔡山造江心古刹,植梅传世。慧远净祖分莲社于江左白湖,留寺柘林。达摩禅师存迹青莲庵于长安湖口。菩提流支南隐广福寺葬多云山巅。更有遁逸乱世,处幽居僻,韬光养晦,息影归真者,多不为世人所知焉。是故黄梅古有九祖十三仙证果成道之言说也。时在初唐,有禅宗第四祖道信大师,卓锡双峰,大敞禅门,秉达摩初祖之禅髓,开东土宗风之先河。法脉绵延,阐演天下。”

  据不完全了解,黄梅有大小寺观五百余处。尤其是五祖寺,因在文革期间没有遭到破坏,所以保留了很多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新修复的四祖寺、老祖寺以规模宏伟,安僧办道成了一个新的景观。刚修复的芦花庵,成为黄梅地区女众持戒守戒的新道场,可以期待这里将成为第二个“普寿寺”。

  黄梅素有诗书之乡的名号,书香门第比比皆是。这里的居士很大一部分是文化人。与自己接触的人中许多是笔耕之士,他们的特点是非常的勤奋,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地埋头苦干。黄梅还是黄梅戏的故乡,黄梅戏后来在其邻居安徽得以发展,名扬四海。

  黄梅地区四季分明,春秋两季时间长过夏冬。对于我们从北方过来的人来说,夏天很热很难熬,冬天很冷无处藏。一年中,约需熬上一个月的热和耐上一个月的冷,除了这一冷一热的两个月,其他的时间则是人间仙境,我们称之为有“五星级空气”的地方。

  可能是气候的关系,这里盛产菜油。到了春季,铺天盖地的油菜花,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黄地毯。这里的油菜不光是种得多,而且产量高。到三月下旬,油菜长得已经超过一米了。自己每次看到这个场景,总是感慨万分。同样是气候的关系,这里是种什么长什么。就算是荒地,杂草到时候也长得高过人头。

  黄梅的山水也是奇特,水库遍布全县各地。大水库就有十多个,小水库更是多得数不清。很多山完全是石头构成的,看上去是片片的不毛之地,甚至有的山就是一块完整的大石头。真是山奇水秀,人杰地灵,难怪会出这么多的祖师。

  更难得的是,黄梅基本没有被开发,不管是山上的石头还是水库里面的水,就连县城边上的工厂也寥寥无几。当地县政府的口号是:“要为子孙留下一片青山绿水!”因此,保持了很难得的乡野风貌。

  四祖寺在禅宗史上给后人留有很多的公案。在这些的公案里面,有关四祖道信大师的传人——五祖弘忍祖师的公案应该是最令人关心的了。

  四祖道信禅师驻锡四祖寺期间,栽松道人曾经问道于四祖道信大师:“法道可得闻乎(您宣扬的禅法,我能够听闻吗)?”四祖回答说:“汝已老,脱(倘或)有闻,其能广化邪?倘若再来,吾尚可迟(等待)汝。”栽松道人听了,接着问道:“那我要怎么才能再来呢?”道信禅师说:“逢港则止,遇周即住”。

  栽松道人当即离开了四祖大师,去找地名中有港的地方。有一天他来到灈港,到了河边碰见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里洗衣服。于是上前问讯道:“请问这附近有没有姓周的人家?”,少女说他们家就姓周。于是他就问:“寄宿得否?”少女回答说:“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栽松道人说:“诺我,即敢行(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少女听了,点了点头。于是栽松道人转身回双峰山下入灭。

  原来,这位少女姓周,是周家的四女儿,尚未婚嫁。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怀孕了。在那个时代,少女未婚怀孕是一件伤风败俗的可耻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对她极为厌恶,并把她赶出家门。这样一来,少女便没有了归宿,生活无依无靠,只好过着流浪的生活。

  她白天在村子里给人当佣人,纺线织布,晚上则随便找一家店铺的屋檐底下过一宿。这样过了几个月,她终于生下了那个不明不白的孩子。她自己也觉得非常秽气,不吉祥,于是便偷偷地把孩子扔进了一条脏水沟里。第二天,她去看的时候,大吃一惊,发现小孩却正向水沟的上游漂浮,而且小身子鲜嫩明好,底气好像很足,于是又情不自禁地把他抱在怀里。她暗下决心,不管今后受多大的屈辱,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

  就这样,她带着孩子,沿村行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里的人都称这孩子为“无姓儿”。转眼间这孩子便长到了七岁。有一天,周氏带着孩子乞讨,在路上遇见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就是四祖道信禅师,道信禅师仔细地端详了一下这个孩子。发现这孩子骨相奇特,感叹道:“这不是个平常的孩子。细看,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种,虽然他的相貌不及佛圆满,但是如果他出家修道,二十年后,他必定会大作佛事,能够继承佛法慧命,堪当众生的依处。”

  于是四祖道信禅师问曰:“子何姓?”

  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

  师曰:“是何姓?”

  答曰:“是佛性。”

  师曰:“汝无姓邪?”

  答曰:“性空,故无。”

  四祖道信禅师听了,暗自高兴,知道这孩子是个法器。于是命侍者来到孩子的母亲身边,请求她答应让这个孩子出家。孩子的母亲想起这孩子的身世以及发生在他上的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知道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缘,于是痛快地答应了四祖的请求,把孩子舍给四祖作弟子,四祖遂给他起了法号“弘忍”。

  弘忍禅师出家后,便住在双峰山,奉事四祖道信禅师。弘忍禅师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宽忍柔和。同学经常欺负他,他也不争辩,泰然处之。《楞伽师资记》中讲,他“住度弘愍,怀抱贞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独明其观照。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意思是说,他心量宽宏,慈悲仁愍,纯洁无暇,不谈人是非,在日常生活中,心心在道,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无时无处不处在觉照当中,而且经常干苦活重活儿,甘为大众服务,修福报。

  《传法宝记》说他“昼则混迹驱使,夜则坐摄至晓,未尝懈倦,精至累年”,白天混迹于大众中,干各种杂活儿,晚上则摄心打坐,通宵达旦,精进修行,经年累月,不曾懈怠。弘忍禅师的人品、精进和悟性,使他渐渐地成为同道们的学习楷模。道信禅师尚在人世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亲近弘忍禅师,所谓“四方请益”,“月逾千计”。这一点令四祖非常高兴。于是,四祖经常给他开示顿悟之旨,不断地随机钳锤,使他的道行很快地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终于有一天,因缘成熟了,四祖把法衣传付于弘忍禅师。弘忍禅师也就成了东土禅宗的五祖。付法的时候,四祖道信禅师说了一首偈语: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这个公案很有意思,这个公案还连带到几百年后的“无缝塔”的公案。因为,五祖大师的前身——栽松道人的舍利塔就是一座无缝塔。距四祖寺西北边大约两三百米的地方有个石塔,当地人叫它众生塔,这是个由里层的无缝塔和外层的鲁班亭两部分组合起来的全石建筑。

  去考察它的时候,它被村民当做柴房,堆满了烧火木柴,四周好多牛粪。现在周边的建筑已经拆迁,准备修复之中。经过考察可以确定无缝塔的主人是栽松道人,依据是无缝塔基的须弥座上刻有“塔接栽松”的字样,所以可以认定它是栽松道人的舍利塔。

  目前正在对这座塔重新修整,从深层的地下发现,还有更大更漂亮的基座,也许从中能获得更多详实的资料。

  这应该是历史上第一座无缝塔了。这和历史上的“无缝塔”公案虽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这是无缝的最早实样。所以,让人联想到“无缝塔”的公案来。自己在想,可能这个建筑群并不为外人所知,要不也不会有后来的肃宗皇帝和忠国师的“无缝塔”公案。(见《无缝塔中的放下》一文。)

  四祖寺作为禅宗的一个古老道场,自古以来就是出家人参学的圣地。当年,道信祖师居住期间,道场兴盛,法音远布,诸州学道,无远不至。所以,当时天下学禅者均以双峰为归。门徒最盛时达八百余人,其中以弘忍最为著名。蕲州刺史崔义玄,闻道信禅师之名亦前来瞻礼。

  如今,自己能在道信大师创建的道场参学,真的是三生有幸。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面,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总觉得刚结夏安居,没几天就又解夏了;冬季禅七刚起七,没几天就又解七了;春秋不冷不热正好用功,可是功夫还没有上路,四山就青黄交接了。

  上殿、过堂、出坡、坐香这一古老的生活方式,在师父提出的“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生活禅”*理念指导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不知不觉鬓角的毛发好像也白了几根,顿时心里感到些些的愁意。好在如今明白了“途中即家舍”的理念,心里刚萌发的些些愁意也马上消散而去。

  记得大梅法常禅师,曾被人问,他在这山里住了几年时,他答:“只见四山青又黄”。祖师们总是潇洒面对现实,轮到自己就不敢造次,他们都是过来人,自己可没有这个本事。所以,不敢放下“奋志不知寒夜永,笃行那觉暑天长”的口头禅,只因为自己所能用功的日子实在不多。

  说到大梅禅师不觉又想起他的:“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这可以说是禅门的用功典范了,难怪很多后人把涧饮木食作为用功的榜样。

  又如圆悟克勤示良炉头:

  金色头陀论劫打坐,达磨少林面壁九年,曹溪四会县看猎,大沩深山卓庵十载,大梅一住绝人迹,无业阅大藏,古圣翘足七昼夜赞底沙,常啼经月鬻心肝,长庆坐破七蒲团,是皆为此一段大因缘。其志可尚,终古作后昆标准,便使致身在长连床上亦不过冥心体究,但令心念澄静,纷纷扰扰处正好作工夫。当作工夫时,透顶透底,无丝毫遗漏,全体现成,更不自他处起。唯此一大机阿辘辘转,更说甚世谛佛法?一样平持日久岁深,自然脚跟下实确确地,只是个良上座。直下契证,如水入水,如金博金,平等一如,湛然真纯,是解作活计。但一念不生,放教玲珑,才有是非,彼我得失,勿随他去。乃是终日竟夜,亲参自家真善知识,何忧此事不办,切须自看!

  《法华经》中也说:“心常怀懈怠,贪著于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希望自己远离名利,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面“不游族姓一心参,任他白发与黄山。奋志笃行历此事,灰身灭智不放参”。牢记自己初发心,老老实实地用功,希望早点能具住山的本钱。

  * 延伸阅读【生活禅】

 
 
 
前五篇文章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四祖中轴线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祖庭中轴线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把玩禅诗又一人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经典指标月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永嘉大师说境界

 

后五篇文章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禅宗生活中轴线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乱棒打散“粉丝”团

与祖师同行 拾 体证生活禅 人生如戏努力演

与祖师同行 延伸阅读

与祖师同行 看不懂发的文章(代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