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自觉手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自觉手册

目  录

导论

第一篇 培养自觉

自觉

规律的动作

往返经行

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觉

持续练习如炼

总结重点

第二篇走在正道上

基础阶段

看念头阶段

荐言

第三篇障碍及解决之道

紧张、晕眩、窒闷

昏沉

静而不觉

观障

喜障

颠倒障

总结重点

后言

附录一

内观目标

附录二

佛在《葛拉玛经》的开示

附录三

曼谷邮报之节录

人与念头

动中禅

附录四

为何修行

老师及教导摘要

附录五

手部动作图解(参考《培养自觉》)

导论

我所说的法(真理),人人有份。它并不特别属于某一宗教,不论佛教、婆罗门教或基督教;也不专属任何国籍,不管是泰、中、法、英、美、日或台湾,任何人证悟了它,就拥有它。

悟者得之;迷者不察。人人本具,不论教派。

悟了,你无法阻止他人修习它。

悟了,你无法摧毁它,因为它不可摧。

你无法阻止他人证悟它,因为行者自修自悟。

悟了,你无法摧毁它,因为它一直如此。

人本身即是宗教。

法在人中,人即是法。

古人说:“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涅盘(一切烦恼与痛苦的止息)也是如此。”

心在那儿?

你可曾见过心?

若不曾见过它,你应该修行直到了解心是什么为止。

地狱是指心理上的痛苦或不快乐。当它消失时,我们便在天堂里。每当嗔心起时,我们又回到地狱。

佛性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这心人人都有。

水和泥不是同样的东西。泥使水看来混浊,但水本自明净。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如果能领会这点,便能逐步走上正道。佛性就是清、明、静、净的心。心净则泥无法再使水染;心亮则泥沉,脱底而落;心灵敏则轻,能看清万物。

世间法(世俗谛)与出世间法(胜义谛)同时存在。如果我们真正体悟后者,便能辨别两者,否则便无法区分。

使悉达多太子成为佛陀的法,在他之前就已存在。它就是当下这平常的心。

你现在听我说法的心如何?

它是中性的,带着觉性的。

你觉知这心吗?

假使你觉知这中性的心,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定。你可以工作、谈论或思考任何事情。这种心毫不费力。

它很容易调教,但是,不了解它的人却常把容易的变成困难的,或是简单的复杂化。

这中性的心(自然而)毫不费劲。

人人有这种心,但我们不曾注意。它就是所谓的平等心。

人,生而思考,思此想彼,永无终止。

念头像溪水般的流动。

念头是最快的,快过闪电或其他。

由于我们看不清念头,所以有痛苦。念头本身并不痛苦。当念头生起时,我们不能同时看见、知道和了解它,因而生起贪、嗔、痴而带来痛苦。

贪、嗔、痴事实上不存在,只因为我们看不见“心的源头”,所以它们才生起。

因此,让我们来培养自觉。念头生起时,知道、看见、了解它。这就是觉-定-慧。我们称之为“自觉”。只要我们觉知,念头就无法作怪;若不留神,它便导演不停。

这方法是顿悟的捷径。

第一篇培养自觉

自觉

让我们清楚的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例如,在眨眼时要觉知,在呼吸时要觉知,念头生起时要觉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觉。

自觉无价。我们买不到,也没有人能代替他人修得。例如,当我握紧拳头时,有谁知道我的感觉吗?没有别人。外表上,你可以看到我握紧拳头,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感觉。同样地,当别人握紧拳头时,我可以看见,却无法知道他的感觉。

规律的动作

做事情都有方法以达成目的。同样地,训练自觉以达成“觉-定-慧”也需要技巧。

不要静止不动;要一直规律地动作。

不要闭上眼睛。

你可以用任何坐姿或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

现在,我将建议你一个方法:(见图文解说)

1. 双手掌心向下,平放大腿上。

2. 翻右掌,停。(掌心朝左,垂直置于大腿上)要觉知,不可自语“翻右掌”,只要觉知就够了。

3. 举右掌,停。(均需觉知)

4. 贴右掌于小腹,停。(均需觉知)

5.翻左掌,停。(掌心朝右,垂直置于大腿上均需觉知)

6.举左掌,停。(均需觉知)

7.贴左掌于右掌背上,停。(均需觉知)

8.提右掌贴胸,停。(均需觉知)

9.外移右掌,停。(均需觉知)

10.下移右掌垂直置于右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11.覆右掌,平放右大腿上,觉,停。(均需觉知)

12.提左掌贴胸,停。(均需觉知)

13.外移左掌,停。(均需觉知)

14.下移左掌垂直置于左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15.覆左掌,平放左大腿上,停。(均需觉知)

这是训练自觉的实际方法。我们不一定要熟读经典,因为那只是语言文字。熟读经典并不能让我们开悟。这个练习才是开悟之道。

我们也应清楚的觉知其他姿势,例如左侧卧、右侧卧、仰卧、从左侧卧起身、从右侧卧起身以及仰卧起身。你应该常常训练自觉。

往返经行

久坐以后,可能引起酸痛,我们可以改变姿势,来回地走。

走久了,可以换成坐姿。这就叫做“更换姿势”;行、住、坐、卧应该适当地调配。

走时,不要摆动双手。应将两手揽抱于前胸或交手于背后。

当往返经行时,你应觉知脚的动作。

没有必要自语“右脚动”、“左脚动”。

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自然地走。

当你走时要觉知自己在行走。如果你没有带着自觉来行走,就没有效果。

日常生活中培养自觉

我们必须尽己所能来培养自觉,甚至可以在轿车里或公车上练习。

当我们坐在公车上或轿车时,可以把手放腿上而上下翻掌,或以姆指摩擦食指指尖,或是重复地握拳放拳,慢慢地做,要觉知。

不论何时何地,练习必须像游戏般的轻松,每次只动一只手,而非双手一起动。动右手就别动左手;动左手就别动右手。

有人可能会说:“我很忙,没有时间练习。”或“我不能练习,我不够清净。”这些都是借口。

如果我们想要做件事情,便能找到时间做。不论做什么都要觉知。假如你是一位老师,当你拿笔时,带着觉知拿笔。写字时也要带着觉知。

这就是培养自觉,自然地去学习“法的自然”。

当吃饭时,要觉知地拿汤匙。要觉知地将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时,要觉知。吞咽时,要觉知。

持续练习如环链

我保证佛陀所说的法以及我所教的方法。如果你够认真并持续不断像环链或时针绕行般地练习,我向你保证我当下所说。

“持续地练习如环链或时针绕行”,并不表示必须时时刻刻地做规律的手部动作或往返经行。

所谓“时时刻刻练习”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你都要觉知每一个动作:洗衣、扫地、清理房舍、洗碗、写字或做生意。觉性将点点滴滴的累积,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里而装满它。

当我们来回走动,手的进出动作都要觉知,上床时我们可以反覆地握拳、放拳直到入睡为止。醒来时,应继续练习。这就叫作“培养自觉”。

总结重点

如同佛陀所教导的,练习规律动作,持续如环。行住坐卧或曲或伸,时时刻刻觉知每一个动作。

练习规律动作,翻覆手掌、提放手臂,要觉知;低头、抬头要觉知;左倾、右倾、眨眼、张口、气息入出,要觉知。

当念头升起时,要觉知。时时刻刻觉知所有动作。不要静坐不动。

这就是培养自觉的方法。

这方法练习的精要,是如同“掌中叶”的法,只是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以及念头的起伏。若你能如我所说的持续认真地练习,我担保不出三年烦恼将断,痛苦止息。也许只需一年,对某些人而言,也许只要一至九十天。练习的结果是,烦恼将会减少或不再对你产生干扰。

(“掌中叶”注:佛陀和一群比丘走进树林,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这林间的叶子和我手中的叶子那样较多?”弟子们回答:“世尊!林中的叶子较多。”佛陀接着说:“我所知道的就如同这树林中的叶子一样多,但我教导你们的则如我掌中的叶子一样少,虽然少,却是可以导向灭苦之法。”)

第二篇走在正道上

要确定我们练习佛法的目标是自己的觉性(自觉)。

我们应该遵循佛陀所教导的,由基本做起,逐步前进。如果不如此,练习将毫无进展。

基础阶段

对初学者而言,练习手的规律动作要比往返经行好。规律地、缓慢地、柔和地、轻轻地动手。当它停时,要觉知它;当它动时,要觉知它。如果手臂动得太快,由于我们的觉知力还不够强,便无法赶上身体的动作。

要持续的练习,别怕累。如果以为累了就稍作休息,持续的环链就断了。

一旦你领悟了什么是“身与心”,就可以往返经行。你一定得真正领悟它。当念头生起时,不要阻止它们,任其流动,但不要陷入其中,要将注意力回归到“身心”,时时刻刻对“身心”历历分明。

有时,喜悦会生起,而把我们由“身心”的觉知带走。一旦我们不觉知“身心”,心便渐渐地变迟钝。

念头生起时,任由它起。你如果压抑它们,可能会导致晕眩、窒闷。要放松,别担心你是否觉知。

第一阶段,所要体认的是“身心目标”,包括了身、心、身动、心动等等(详见附录一)。必须一再地反覆温习。

当我们复习这些目标时,会有念头生起,由它去。只要我们觉知,心便会安住在“身心目标”上。反覆观照,直到它们深植于心。

当念头生起时,有时我们会受其牵引,导致经行或规律动作的速度加快。应该要觉知并调慢速度,不管需要多少时间。

看念头(心)阶段

在完全领悟“身心目标”之后。应该继续看念头。将规律的手部动作或走动的速度加快。

不要压抑念头,轻轻松松练习。轻松地看念头。念头生起时,不管是快乐或悲伤,只要察知身体的动作,念头便会立刻停止。

通常念头生起时,心便被带着跑,如小猫捕大老鼠似地。大老鼠(念头)比小猫(觉性)强。当大老鼠出现时,小猫本能地便会捉它。大老鼠因为害怕逃跑,即使小猫紧捉不放,过一会儿,当小猫累了,就把大老鼠放了。同样地,念头将不停地生起,也将自动地停止。

当我们一再地训练自觉,就好像不停地饲养小猫直到它长大强壮一样。念头生起时,心不会被拖走,念头自然立刻停止。

念头如果来得凶猛,我们必须握紧拳头或做任何有效的姿势。如果动作够强,念头会即刻停止。

继续练习,只要念头一起,你便能立刻觉知。正如我常告诉你们的,如果有两个人和一张椅子,强健快速的人会坐到椅子。当我们一再地训练培养自觉,“自觉”将取代“不觉”,而“不觉”将逐渐减少。

任由念头生起。念头生起得越频繁,我们也越觉知。当“自觉”越来越强时,便能赶上念头。

假定有一百个念头生起,我们只觉知十念而不觉其他九十,接着是能觉知二十而不觉八十。继续练习到能知八十而不觉二十,接着知道九十、九十五。当一百念中能知九十五时,我们应该要很用功的练习。不要灰心、懈怠或在白天睡觉。

当念头生起时,我们要立刻觉知,一而再,再而三。心在这一点会转变。“正道”从此开始,这就是涅盘的起点。

从前,心在黑暗中,不认识“正道”。当它能快过念头时,心将会变光明。这光并不是肉眼可见的外界之光。心本身就是自在光明的。它称之为“慧眼”,也就是“内观智慧”的生起。

我们应继续以任何我们喜欢的速度练习手部的规律动作或来回经行。

继续用功,让智慧本身穿透“内观目标”。不再需要求教于老师或经典。

当智慧穿透“内观目标”时,心将次第解脱。共有五个层次:第一禅那(此处禅那是指以心看见、知道、触及这些内观目标)、第二禅那、第三禅那、第四禅那及第五禅那(此指烦恼已断,如绳断两截)。

当我们看见、知道、明白这些“内观目标”时,念头生起得更快了。

一旦抵达最后层次时,智慧自然会生起。当我到达这境界时,领悟了“世尊只剃一次发”的话。(注:当悉达多太子决定出家时,他离开了王宫,在河边换衣服并剃发。据说他那时的头发大约两寸,剃发后就未再长。)

一旦你已证悟“此”,你能了解它。你无法事前知道它。如果你能事前知道它,那只是知识,而不是“是”。

当我看见、知道、明白“此”时,领会到“哦!世尊只剃一次发。”并非指真正的头发,而是指已断“此”。就像在两柱间紧绷一根绳子,如果在中间截断它,它将弹回两边的柱子上,而无法再连接。

我们将知道、看见“改变”。它是绝对地轻松,就像是毫无重量。这是终点,当它结束时,智慧会现前,而你将体证“苦灭”。

荐言

有两种念头,第一种是刹那生灭的妄念,它带来了贪、嗔、痴。第二种是我们作主的念头,它不会引发贪、嗔、痴,因为是带着正念正知去想的。

在这方法,不要试图压抑念头。让念头自然地现前,念头越多,觉性愈强,有些人讨厌妄念,怕妄念使他们不能得定。那是种误解。妄念是好事,因为念头动得越多,觉知越强。继续用功训练自觉,但不要专注。

当念头生起时,不要压抑它们,而要以觉知身体的动作来离开念头。“自觉”将取代“不觉”。

观察念头是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首要事情。念头一起,我们便开始批判或评论它。这表示我们是“进入”念头里而非“放下”念头。那是“知道念头”,不是“看念头”。

如果我们一直观察念头而没有任何身体的动作,当念头生起时我们很容易进入“念头”里。因此,觉知身体动作是必要的。念头生起时,我们能看见、知道。

当我们看见鬼、神、佛像、水晶球,甚至佛陀,都不是真见。那只不过是我们的心游动所引起的。我们没有看清念头,所以内心自己导演着。它会导演捏造,是因为我们看不见“念头的源头”。

不经观照而起的念头会想像出鬼、颜色、光、神、地狱或天堂。不论它是什么,我们都如实地观照。那些是幻像、心的花招。

能如实看见才是真实的。因为所见的都是虚妄,所以不能使心自由。唯有见到实相。方能使心从痛苦中解脱。

这是捷径:当念头升起时,立即觉知,这就是真正的修习佛法。规律地动作只是一种方便法(藉以帮助我们看见念头)。

第三篇障碍及解决之道

在这个实修方法过程中会有些障碍。我将推荐你们如何解决可能面对的障碍。

紧张、晕眩、窒闷

刚开始练习时,会有专注的倾向。我们想知道、想看、想有、想得。这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你追求这些,可能就会变得紧张、晕眩或窒闷。这不是正确的练习。

当妄念太多时,我们不喜欢,便想压抑它,这反而会带来麻烦。正确的方法是轻松地练习。目光看远方而轻柔地培养自觉。不要专注。带着觉知轻松地、规律地动或走。

昏沉

如果练习时觉得疲困,应该转换另一种动作,例如:除草、洗脸、洗澡、或洗衣。我们应找个方法来避免障碍。

静而不觉

没有觉知的宁静称为喜悦(piti)。这是一种障碍。训练自觉,不在于获得这种宁静,而是永远觉知动作。

观障(Vipassanu)

达成“身心目标”,便是基础阶段的终点。有人会停止练习,以为他已得最高的佛法。在此阶段,知识将会涌现不已,使我们因此而骄傲。以致于念头生起时不观看它们而卷入念头中。

执着于“观障”的人多话而且傲慢。

“观障”的知识不久就被忘记,并且使人太自傲,这就是所谓的“观障”。

解决的方法是轻松地做规律动作。不要专注或期待成果,就只是轻柔地做动作。当念头生起时,觉知身体的动作。

喜障(Jintanana)

当你领悟胜义目标(见附录一)时,喜悦会现前,而且对所领悟到的知识感到欣喜。

一般而言,喜悦是好的。但是,根据这方法,喜悦却是达成苦灭的障碍。

喜悦生起时,练习者会执着它。我们应该要精进并尽所能地做身体的动作,使心由喜悦转回动作。慢慢地、规律地做。当觉性愈强时,喜悦便渐渐消失,心将回到平常的境界。

窒闷、昏沉或紧张可能发生。我们应练习得轻松,目光远看,动作轻柔。不该因这些障碍而中断,而是继续用功地练习。白天不睡觉,晚上休息。

颠倒障(Vipallasa)

根据经文,颠倒障是以假为真、以地狱为天堂、以恶为善。

颠倒障是一种心态,当人发现好东西并以为可以保住它,便抛下自觉而取它,就好像被小偷偷走了似的,当他开始寻求时,它已不在那儿,被藏起来了。

人不应离开自觉,即使痛苦已灭或其他。

我在悟得它后才证苦灭。那时我是在颠倒障的境界中。我沉浸在狂喜的阶段,因为我从不曾如此。

我正来回地走,感觉像在离地一、二公尺处漂浮。事实上,我正走在地上。我抓住这狂喜不放。可是,它没有维持多久,我自己觉知:“咦!为什么如此?”

我开始复习“内观目标”。在这阶段,你应往返重复地温习这目标。但是,并不包含“身心目标”。

复习这目标后,狂喜会渐渐消失,心将回到平常状态。

总结重点

如果紧张、晕眩、或窒闷,应该使动作轻柔,不要专注,要轻松的动,眼光远看,不适的感觉将自行松开。喜障的解决方法也是如此。

观障和喜障要以调整方法来解决,不要温习“内观目标”。

至于颠倒障,我们一定要复习“内观目标”。轻松地练,目标明显时,压力便会减少。

任由念头生起,不要压抑它们。

当你练习时,必须自己照顾自己,不要期待别人来照顾你。任何不正常的情形发生时,你一定要立刻停止练习。那反常的境界就会自行渐渐消失。

后言

如果我们有正确的了解,修习佛法并不困难。

佛陀所教导的真理现存于人,他所教的,人人都能做。

这个方法简单,不需研究经藏,因为真理现存于人。每人都可以觉知自己的身心动作。

即使我海没有觉知自己,身体还是动,念头还是起,只是我们不觉而己。如果没有觉知身心的动作,心便会出现幻象。

这个方法除了觉知身心动作之外无他。其他方法则有许多活动,例如戒律或练习专注等。

这方法与其它事无关联,因为真理存在于我们之内。

培养自觉时,应让身心的每一部份自然地运作,不要勉强它们违背其自然法则。

这方法要自然地运用,不要做出违反身体的功能:眼看、耳德、鼻嗅、身体的动作,一定得依照它们的功能自然地运作。念头生起,也由它自由地运作。

别做任何违反身心自然功能的事,只能训练自觉使其与身心运作同步。

有两种定:

第一种是没有觉知的定,好像是砖石一样,就叫做“无慧的定”或“无明的定”。

第二种是带着觉知,它也许不该叫定而应称为“觉”。这种定是一种没有贪、嗔、痴的定,没有无明的定,没有不觉的定,不管你叫它甚么,想只是文字。

带着觉知的定,意谓着我们不需其他的东西。我们不再寻师、求法或找道场。定就是寂灭的意思。

也律的身体动作以及自觉的培养带来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由知识而生,而是来自自然的法则,我们称之为“内观智慧”。

智慧现前是什么意思?

它指智慧是从一套内观法则领悟而生。它并不是由经藏中去学习这些法则。

这套内观法则意味着成就内含于法则中,正如钻石藏于泥中,将泥沙筛漏后留下的就是钻石。

我们应练习直到这段则自然出现而永远存在。

人人皆有这套法则。在痛苦终止后,智慧会显现。“此生已尽、梵行己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学佛到此毕了业。

“只剃一次发”只指依自然法则,将身体回归本来,心亦回归本来。“此”既不长也不短。它是平淡的、绝妙的、可尊敬的。你以往从不曾证得它。

“法”并不是你可以想像的,你必须修行直到证得“是”的境界。

每个人都应记得,如果我们不能证得这境界,在临死时,大约最后一口气前一到二秒到五分钟间,我们会经验“此”,然后呼吸停止。“此”即是真理,最极的真理。

每个人都会死,也会经历“此”。如果不悟“此”,我们将活在世俗间,如果悟“此”,便是出世。

当我们见“此”(此生已尽的状态),我们将了解死时的状态。它必定如此。我们将知道如何死。每个人必须走到这一点。没有人逃得过,因为每个人都会死。真理是不变的,不管悟不悟,它是如此。

觉知身心的动作能带领我们到此点(痛苦的熄灭)。这就是自己要走的正道,唯一的道。这道与其他不同。

如果你用功的话,在五到十天之内你将领悟“身心目标”。

精进的人在一到三个月内,心态会转变。这就是正道的起点。

假如你是位善良的人,不出三年将证苦灭。至于不用功的人,就是十年也没用。

我向很多人保证并邀请很多人来练习。或多或少他们都有所领悟。

注意事项

你不应该根据自己的意向、见解或思想来练习。为了使练习有所进展,你应该遵循师父的指导。

禅修中应避免交谈,禁止各种上瘾物如香烟、茶、咖啡等,否则你的心便会执着它们。(注:以茶、咖啡等上瘾物来赶走昏沉,反而会障碍对动作的觉知)

应下定决心来练习,不要自欺。

不要静坐不动,应连续不断地做规律的动作。

不要专注。轻松地练习。张开眼睛。让念头自然现前,不要压抑它们。

在这方法里,你将会看见、知道、明了这条道路(见附录)。如果你看到其他的,那是不对的。

附录一

内观目标

(内观目标是精神的目标,不断培养自己的觉性,修行者将证悟这些目标。)

基础阶段:“身心目标”

身、心、身动、心动、身病、心病

苦-无常-无我

名相

宗教、佛教

过失、功德

看念头(心)阶段:“胜义目标”

所依(事物)、胜义(实际存在)、变易

嗔-痴-贪

受-想-行-识

烦恼-渴爱-执取-业

戒蕴-定蕴-慧蕴

欲漏-有漏-无明漏

身恶业

(它如何引生痛苦?若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里多久?)

语恶业

(它如何引生痛苦?若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里多久?)

恶业意

(它如何引生痛苦?若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里多久?)

综合身、语、意恶业

(它如何引生痛苦?若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里多久?)

身善业

(它如何是乐?若有天堂或涅盘,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多久?)

语善业

(它如何是乐?若有天堂或涅盘,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多久?)

意善业

(它如何是乐?若有天堂或涅盘,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多久?)

综合身、语、意善业

(它如何是乐?若有天堂或涅盘,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多久?)

此生已尽阶段:苦灭

附录二

佛在《葛拉玛经》中的开示

不可只因它是口传已久,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奉行已久,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道听涂说,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载诸典籍,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我见,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哲理,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顺乎我思,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合我理论,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说者看来可信,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导师所说,就信以为真。

葛拉玛人!

每当你亲身体验到:

这些是不善、有害的、为智者所斥、遵行后得到无益或痛苦的,就要弃舍这些。

葛拉玛人!

每当你亲身体验到:

这些是善的、无害的、为智者所赞、遵行后得到有益或快乐的,就要实行这些。

附录三

曼谷邮报之节录(1993年1月4日)

当你开始研究自己时,你已在研究法;

而后每个人皆能熄灭自己的痛苦。

那个时候,我还是在家居士。

有一天晚上,当我练习行禅和观照念头时,

突然感到身体毫无重量而且开始漂浮…

我已经完全死去…

这样鲜明地重生…

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当晚,一位不识字的农夫成为泰国非常重要的禅师之一。

隆波田禅师后来将他的经验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教导大众,传达这共通的讯息。

研究法,基本上就是研究自己,

也就是观察自己的感受和念头。

这跟信仰、仪式没有关系。

你的国籍,你讲什么语言,

穿什么衣服都不重要。

你有没有出家,你是年轻或年纪老,

或者你信仰什么宗教也都无关。

如果你开始研究自己,

开始观察念头,

你已经是走在研究法的道路上。

而后每个人将可以熄灭痛苦。

虽然不同的宗派有各种禅修和观照的方式,但这些就像是走不同的道路而目标却是一致的。隆波田的教导强调自觉(Sati)。有别于传统的静坐和经行,他提出了在动中培养觉性的方法。

动时,知道在动。

停止时,知道停止。

他建议初学者以渐进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个身体动作保持觉知。

当你举起手时,知道你在举手。

当你翻掌时,知道你在翻掌。

当向前走和向后走,左转和右转,

往上看和往下看,或是你动眼皮时,

口张开时,呼气和吸气时,都要觉知。

清楚地觉知每一个身体的动作,

这就是唤醒自觉的技巧。

然而知道每个身体动作只是观察心念起伏的第一个步骤。当练习动中禅时,念头当然会生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心是如何运作,也不能看清自己的念头。

当一个念头生起时,

知道它生起并且让它灭去,

藉着观察每个身体的动作,

可以让你看见念头。

当念头起时,立刻看见,

不管想的是什么,都能如实观照。

隆波田教导了“知道”和“看见”念头的不同,如果只能知道在想什么,你还是会被这些念头困住,对它们认同,而被念头带着跑,不断延续。

但是“看见”是指在念头外面做有距离的观察,这能令你立刻觉知每一念头的生起,而不使它再延续不断。

如果你想明了念头的结构,以及贪心和欲望是如何地牵动并带来痛苦,他建议:

从自己的所有念头中解脱,

这需要练习不被它们困住,

而不是尝试着去除它们。

这种分离式的观察,每个人随时随地皆可练习。

根据隆波田的教法,经过持续地练习后,你应有圆满的觉性,而这觉性将带领你达到单一的境界,内心超越了对戒、定、慧的执着。

练习隆波田教导的动中禅,你不需要经过禅修的不同步骤─像是喜与舍的境界─因为经由不断地观照念头, 你将会亲证到如同隆波田所形容的,当他证悟到内心净化时“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人与念头

念头是自然的,而且对人的生活和内心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有念头,但却很少知道它们,不了解它们的把戏或心念结构的运作。因为念头速度快过闪电,像溪水不断地流动,让我们无法赶上。

有两种念头:

第一种是刹那生灭的妄念,

带来了贪、嗔、痴。

第二种是我们作主的念头,

它不会引发贪、嗔、痴,

因为是带着正念正知去想的。

痛苦与烦恼的产生源自于无法看清念头。念头本身并不是苦。当念头来时,我们无法同时知道、看到和了解它,因而陷入其中,贪、嗔、痴随之而来,并令人感到痛苦。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这问题,妄念将不断生起,不论是在吃饭、坐着、睡觉或走到任何地方。苦将会是心的对象。

念头和觉性是人的两种本质,当其中之一强时,另外一个将变弱。

假使我们能不断地培养自觉,当念头来时,我们立刻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心在此时会改变。“正道”从此开始,这就是涅乐(苦灭)的起点。

动中禅

禅修最直接的方法是知道身体的每一个动作,知道心念的起伏。

动中可以发展觉性,如果静坐不动,当念头来时,很容易进入念头中而不自知。因此我们应经常移动身体的部位,而且要知道每一个动作。当念头来时,我们将看见并了解。

隆波田禅师建议我们练习动中禅,他介绍了开启自觉的技巧,包括来回经行和一套手部规律的动作。

人本身即是宗教,

而佛教是觉、定、慧。

过失是黑暗、无明、苦。

功德是光明、正知、不苦。

戒 (sila)指平常心,

超越了善与恶,是一种中性的心境。

每当我们无法处于此境时,当下就是死了、

没有戒、只有苦。

毗婆奢那 (vipassana)指内观或是如实正观

(往内观看身心的实相)。

如果有内观智慧,心将会完全地转化。

圣者的境界是将心的品质从粗重转为轻细,

从晦暗转到清澈,从无明转到开悟。

佛性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

这心人人都有。

佛陀只教导如何灭苦,

因此,佛陀的教法与仪式或神秘无关。

苦的生起源自于未能看清念头。

念头极快速,快过闪电或其他。

念头如同溪水般恒常地流动。

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

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可以向你保证。

附录四

为何修行?(隆波田讲)

用心听啊!各位出家的比丘、沙弥、比丘尼:

有些人对 “修行”这个名词还不是很清楚。“修行”的要点在于 “动机”。为了什么而修行?我们应该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明见真理,体证佛陀的教导而求法 。各位必先建立起这点知见,而不是看见他人修就跟着做,懈怠时停,精进心起就修,一天做一点点,这表示我们的信心还不够,道心还不坚强。

我开始修行时,观念就不正确,认为成果一定有权威或神通,起了错误的观念,在修行上就会偏差。修行的出发点要向内返照认识自心。从书本学的知识也一样,用它来照见自己,不要执着或在文字上打转,因为这样我们就没办法认识自心。现在有很多位善知识在教导,每位的教法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深思他所说的话,是否他能保证自己所说是绝对的真理,否则的话,表示他所说的还有疑问,是不是因为他自己本身也是似懂非懂。这点对于初学者非常重要。各位要好好地思考。

佛陀虽然知识渊博,广学多闻,但未成道前不曾教化过任何人。后来自己精进向内观照培养自觉,见法后对正在生死苦海中轮回的众生起大悲心。他自语:“从今开始我将宣说真理。”当时有位正在求道的婆罗门叫优婆伽遇到佛陀,请佛陀为他开示真理,但他却无法理解而离去。我们现代人也同样想求真理,但是遇有善知识讲真理时,却听不进去;不论任何人,若对他讲真理后,他还沉溺于无意义的事,喜欢玩乐,表示他对佛法不够理解或还不想从痛苦中解脱。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修自己。在课诵时有一段经文说:“吾人勿放逸。”所谓放逸就是忘记自己,没有觉性,也就是不研究自己,能研究自己就是不放逸的人。

研究自己是指觉知自己的身心。首先要培养自觉,知道身心的一举一动,这是研究也是修行,不同于一般的往外研究。所谓研究与修行是在自己的身心,知道自己正在做、说、想什么,这点我们要有透彻的知见,才能真正地了解。

知道、看见、明了有二种。听他人说而知,这只是思想,不足以依赖,并不能彻底灭苦或解决生命的问题。另一种的知道是从心中生起,叫做内观智慧而不是知识;有了觉性,智慧就跟着来,叫做内观智慧,也叫毗婆奢那(如实往内正观),所以能熄灭痛苦。

今天我说的修行法不论在家、出家都能做得到,而且有同样的效果,因为每个人都有身与心。佛陀的教导,我可以保证,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已经向我们保证,佛陀的教导非常简单,就是用来解除自心的苦恼。既然道理明了,就要用它来做消除苦恼的工具,自己灭苦后,也要帮助他人从苦恼中解脱。

人会痛苦烦恼是因为看不见念头。其实念头本身并没有烦恼存在,会苦恼都是因为有我在妄想,但却不知、不见、不明白它,就转换为贪嗔痴,痛苦也随之而来。这是为什么佛陀教我们要善护念己心。然而大部分时间我们时常忘记向内观照,有些人甚至一生从未观照自己的心。

若往外求法,依照他人所说,到深山修行,闭目打坐,或是禁食等方法,表示他还不知,因为不知就跟着他人修,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告诉各位,其实修行不一定要到山洞、深山或道场,重要的是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能随时觉知自己的身心。托钵时看自心的动态,吃饭时也如此,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这就是修行。在家居士也一样,工作时观照自心,休息时也看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是正道的修行;若认为修行就不用做什么、不用工作、不用谋生,这是不正确的,而这些我都经历过。

隆波田:在座的人现在起嗔心吗?

听众答:没有。

隆波田:有的时候你们会生气吗?

听众答:会。

隆波田:你们有看见它从什么地方来?

听众答:不知道。

隆波田:根据佛陀的教导,不知道就是忘记自己,没有觉性的人。你们持戒,嗔心就没有了吗?

听众答:还有。

隆波田:既然如此,你持的戒算清静吗?

听众答:不算。

隆波田:就是这样。

“戒”译为清净心,现在你们的心清净平稳,表示你们的戒存在着。心如果不在这种状态,就是没有持戒。假使修行禁食禁水,却不知反观自心,那么,修到死也不会见法。

当我还在家时,斋日就到佛寺持八关斋戒,以为自己有持戒,后来才知道真正的戒是指清净心,心不平静表示没有持戒;当贪心起,想占有他人的东西时,就没有戒了。嗔心起,忌妒他人也是如此。愚痴不知事实真相也是如此。各位要有这样的知见。

戒是指平常心,超越善与恶,现在这个时刻,各位的心无贪嗔痴,就表示你们此时持戒清净。没有戒的保护,就不是真正地活着,无明烦恼会随之而起。

能保持平常心的人,不论是工作、说话、思想绝不会有差错。心无法清净平稳的人,做什么都不会有百分之百的效益。

隆波田:各位都知道戒是用来消除粗重的烦恼?

听众答:是的。

隆波田:那么嗔心是粗还是细?

听众答:粗的。

隆波田:就是这样。它是粗的,假使有嗔心,你持的戒清净吗?当然不清净。

定是用来平息中等的烦恼,也就是散乱心。慧是用来对治细微的烦恼、痴心。觉知与贪嗔痴是相对的,若有智慧我们称之为无贪嗔痴。当念头生起时,我们能知道、看见,久而久之自然习惯;知道自己的心无贪嗔痴,因为有觉性在保护我们,过境时能及时觉知,懂得如何解决,这是修行的初步。

所以修行就是要识己心,不要分心想知道外在的事物,想知道天神、天堂、地狱;凡事不要向外。课诵时,有一段经文说:“智者自证”;从书上知道不是真正的智慧,所谓智者是指自知、自见、自证,毫无惰性,不限时地都能精进用功的人。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努力,修行不是光说就可以达到的事。

举例来说,我们想要有钱,但却不工作,怎么会得到钱呢?修行也是同样道理,想要体悟佛法,光说不练如何能得。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拿来思维,并不表示真正知道,自己用思想来推测,也还不是智慧。当念头生起,还会生气,那些所学算什么?对自己一点也没有帮助,因为即使学再多,触境时仍然会生气。

隆波田:生气是苦还是乐?

听众答:苦。

隆波田:既然是苦,你喜不喜欢?

听众答:不喜欢。

隆波田:既不喜欢,要怎么做才不会生气?

听众答:提起正念,觉知念头。

隆波田:这样就不会生气吗?

听众答:是的。

隆波田:这就是修行的开始了!出家做大比丘还会生气吗?

听众答:仍会生气。

隆波田:身为在家居士会生气吗?

听众答:也一样会生气!

隆波田:看见了吧!它手下毫不留情,不管谁都受它影响。有钱人是不是也会生气?

听众答:同样会生气。

隆波田:穷人是不是也会生气?

听众答:是的。

这表示了修行不限任何人,出家可以修,在家也可以修,而目的都是为了解除心中的痛苦。如果没有苦恼就没有必要修行了。现在虽然没有烦恼,但境界来时还会被境转,所以在顺境时我们要先修练,当发生任何事情时,能及时地解决,这才叫做有修行的人。若解决不了,表示修行功夫还不够。

教导他人前,要能百分之百保证自己所说的话。光是思维、推测还是没有用。我能保证我所教的法,其实不要学得太多,能向内观照(自己的身心)就对了!要这样的修:时时刻刻都保持觉性、觉醒,清楚地知道身体的一举一动,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压抑妄念,念头生起让它起,持续不断地这样练习。当觉性强到能知道并看清念头时,妄念就不会持续,苦恼也无法生起。

隆波田:譬如我们处在黑暗中,想要光明时,不知道的人用手去摸灯泡、转灯泡,灯会亮吗?

听众答:不会。

隆波田:那么知道的人用手去按开关,灯会亮吗?

听众答:会亮。

隆波田:贪嗔痴也是如此,不要想对治的方法,只要有觉性,注意自心,念头生起时,知道、看见,光明就会出现在心中,就不住于黑暗了。这与持戒或禁食无关。持戒、禁食是好,但还只是修行的外表。如果能自己知道或有智者指点,体会到修行的要点就能受用,不论做什么都应用得到。

隆波田:心起念想偷他人的东西就是犯戒。如果自己被偷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当我们偷他人的东西,他人会高兴吗?

听众答:当然不高兴。

隆波田:啊!看见了!如果我们打人,对方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跟别人发脾气,受气的人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会。

隆波田:那么别人生气,我们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这就是修行,我们时时刻刻要有这样的知见,我很简单地说了,接不接受要看个人。

我们说给他人听,但对方无法理解,反而指责、批评我们,当他指责批评时心中已有苦恼了,但他却不明白。被指责、批评时,心能镇静;被称赞时,也能平静,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苦恼不是由他人造成,而是自己心念所反应出来。他人批评或赞叹我们时,心不受影响,因为我们能看见自己的念头,因而不会有痛苦。这是佛陀的教导,是修行的要点,是修行时必须要有的知见,如果能明白此点,其他要点就能逐渐了解。

各位不要以为来这里住,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随心所欲。不用功修行是没有效果的。有人非常认真来求法,但住两三天后就跑了,这是不精进的人。精进的人话很少,时间到就很用心练习,和大众在一起时也只是默默地修行,觉知自己的心念,不要太多话,有些人只是一时认真,然后就去找朋友聊天。我们可以用底部破洞的水桶来比喻,把水倒下去,水永远也不会满,因为桶底有漏,没有水就没得喝,口渴想喝水,但却无法有水喝。会储水的人(不漏洞)独处时能有清净心,和大众相处时也能收摄自心,注意观照心念,不多话,听朋友说话也同时注意自己的念头。我们的心可比喻成水桶或其他水器,倒水下去能够存水,因为它已没有漏洞了。

真正修行应该能持续不断像环锁一般。观察自己的念头,不是只有一两天的功夫。心念连续不断的生灭就像溪流一样恒常流动,因此我们要懂得预防,要及时知道、解决,久而久之自然能突破,能够清楚地知道、看见、明白贪嗔痴,这是修行的关键。如果突破这一关,我们才是真正百分之百的出家人。比丘、沙弥、比丘尼可以成为真正的出家人。居士也可以做出家人。禅宗说五、六岁孩童、九十高龄老人皆能做出家人。

隆波田:各位有听过佛陀时代沙弥也能证果?

听众答:有听过 。

隆波田:身出家只是世俗表相。但心却是超越了表相。身可以出家然后还俗又再出家,所以说它只是表相。

我们要对表相有相当的认识。大部份人,尤其佛教徒对表相不大理解。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教法都着重在表相,非常地普遍。我以前还没有智慧,以为佛像本身是神圣的东西。现在我对佛像,有也可以,没有也无所谓,这些都是表相,佛像本身不能传法。

隆波田:各位有看过佛像?

听众答:有。

隆波田:它有对你开示吗?

听众答:没有。

隆波田:有没有和它话说

听众答:不曾。

隆波田:所以佛像有和没有都如此。重要的是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出家人。

真正的出家人意为圣弟子。佛像不能教我们,因为它只是表相、是物体。

我们来出家也一样只是表相,可以用肉眼看得见。能破除贪嗔痴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这境界超越了名相,肉眼看不见,称之为真理。它本来就存在每个人的心中,但我们却没有注意到。嗔心一动,就随着转,来不及看清,苦恼已经生起。譬如有人骂我们是狗,就认为他是在说我,但事实上讲我们的人才是狗,因为他看不见人是人,他的内心是狗。因为能有这样的见解,就能放下,这叫如实正观;如果认为他是在说我,就是愚痴的人。

修行的方法其实不多,今天所讲的话各位要铭记。简单的修行方法是要不断地练习,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出家人。身为出家比丘、沙弥、比丘尼,住在寺里修行,而在家居士在家里也能做真正的出家人,这是通往净土、走向涅盘的道路。假使身是出家人但仍有贪嗔痴,也会走向地狱。古人就曾说:“天堂在心,地狱在心。”天堂与地狱都在心中,但我们却没看见。希望各位要好好地理解。

老师及教导摘要(隆波田讲)

1.如果我们想弘扬佛陀的教导,我们必须依佛练习。我们将使佛法一直存在。

2.当我们了解,我们就能做,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那就像不知而教。

3.人们对法有不同的了解,而我不是责备任何一个人,因为我自己也一样。有的人了解法为颜色、光、水晶球、日、月或佛像飘入他们的身体。看是真的,但是所看的不是真的(所有那些东西都不是真的)。

4.佛陀对一位名为跋迦梨的比丘说:“如果一个人看到法,就看到我。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到法,就没有看到我。”如果你看到法(真理),你就看到自己在做、在谈、在想。佛陀说如果你看到你自己,那么你就看到法。要看我们自己,而不是佛陀、不是水晶球、不是日、不是月。这些不是真的。下列这些才是真的东西:看我们自己真正在做、真正在谈、真正在想。看到法就是看到自己。

5.佛陀教导我们要觉知我们的四种姿势:当我站时要觉知、当我走时要觉知、当我坐时要觉知、以及当我卧时要觉知,对我们身体移动的认知不只是本能而已,而是必须以觉-定-慧来认知。但此仍不够,他强调我们甚至要觉知微小的动作,例如:弯曲、伸展、身体的任何移动。这是他的教导,这是练习正法的道路。这是方法。这是佛陀的教导。

6.有一个方法。我实践它并且了解,而后我教导这方法,并且我能保证它。它遵照佛陀的教导:“要觉知四种姿势:站、走、坐、卧。而后要觉知弯曲、伸展和移动 。”

7.要觉知:当你坐下,要以规律的方式坐下,而非只以本能的方式坐下。当你卧时,你也要以规律的形式移动,并且在入睡前规律地移动肢体的一部份。当你醒来,以规律的方式弯曲、伸展、坐着;以规律的方式从坐姿到跪姿到站立,而后走动。佛陀说,要规律的站立、坐下并且以觉知行走。佛陀是这样教导,但今日我们并未了解此方法。

8.我将介绍培养觉性的一条捷径。它合乎自然而且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地点练习,不管他是泰国人、中国人、法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柬埔寨人、越南人、寮国人等等。佛陀是印度人,生在印度,知道相同的“真理”。法(真理)存在于佛陀之前,使他成为佛陀。我们以前都曾听到这个。

9.培养自觉的这个方法是一条捷径。它很完美而且合乎自然。觉悟者教导我们要觉知四种姿势:站时要觉知、走时要觉知、坐时要觉知、躺时要觉知。而后要觉知微小的姿势:弯曲、伸展、任何形式的移动。佛陀所教的这个方式称作“捷径法”。不管受过或没受过教育的人都可练习而了解。富人或穷人都可练习,因为它是自然的方式。

10.我敢保证这个方法。其他方法也好,我曾练习过很多不同的方法,但我不能明了,因为没有生起内观智慧。只有当我练习这个方法,我确实彻底明了了,因为生起了内观智慧。

11.我寻找到了技巧。它是规律的。要慢慢地规律移动。以规律的方式站起来。以规律的动作行走。自然地走,但是要觉知移动。坐下,但要规律地坐。躺下,但要规律地躺下。躺时,规律地移动你身体的任一部份。你所做的任何方式,都要觉知你的动作。经由如此练习,效果将产生。这是智慧,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

12.“知道”的第一阶段是知道色(身)、知道名(心)、知道身动、心动。而后知道身病及心病。

13.有二种疾病(身病及心病);身病时我们需要医生来诊断。如果一位好医生说这个疾病不能用药物治疗,你可能需要动手术。如果他不是一个好医生,他可能只给镇痛剂。

14.心病需要如同佛陀所教的培养自觉来治疗它。我们说:“知道你自己”,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15.你知道心病之后,你将知道“苦、无常(不稳定)无我(不能掌控)”。知道“苦、无常、无我”的第一阶段就是知道身体不能被发展(我们不能改变身体的自然过程)。我们能发展的是能知的心。我们对物质(发展身体)并不感到兴趣,因为它顺着自然改变着。当我们出生后身体一定会改变:生、老、病、死以及动作。

16.当你完全知道苦、无常、无我之后,你将知道“假名”。你要知道所有的假名:地球、天空、鬼、神、地狱、天堂等等。

17.当你知道所有的假名之后,你知道宗教。宗教意谓着某位知道者的教导,任何一位知道事情的人将教导它。教导人们不要做坏事情而要作好事情,这就叫作宗教。

18.佛教意谓着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佛陀是指某位自己知道者,他知道、觉醒、喜悦于正法。因此,他真正知道法。知道法的方式不是知道自身之外的东西。不是知道鬼、神、地狱、天堂、日、月或其他自身之外的东西。

知道法就是知道自己的行为、言语和思想。

19.就像佛陀对跋迦梨说:“看到法的人就是看到我的人;看不到法的人就是看不到我。即使你抓住我的手指、脚趾或衣袍,你并没有看到我,因为你没有看到法。”这不表示去看佛陀本人,它表示要在此刻看我们自己的行为、言语。以往,我也认为看见法就是去看佛陀本人;或看见法是看见光、颜色、水晶球或佛的影像飘入身体。我以往真的用这方式来理解。但是现在我知道真理。它不是那样,我们思考的方式是与真理背驰。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我们要从我们的思想、见解逆流而上。以这方式练习,我们将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

20.好好知道宗教和佛教之后,我们将知道过失与功德。我们知道、看到、了解并且密切触及这个智慧。过失是黑暗、无知、痛苦。功德是光明、不是痛苦,它是如此。

21.前代的人教导我们天堂在心里、地狱在心里和涅盘也是在心里。觉悟者这样教导。但是我们不了解这些字。我们想天堂应该是这样、地狱应该是那样、涅盘应该是这样或那样。去做功德、持戒、专注,禅修必须是这样或那样。这一类的想法是不可依赖的。我们必须有内观的智慧去清楚地知道、真正地看到。“内观”只是一个名称或字而已。内观,指清楚地知道、真正如实地看见事物。清楚地知道是“知道你自己”,真正地知道是“知道实相”。

22.因为它是如此,你将知道相同的事(真理),不管你是一个小孩、青年、妇女或老年人。不管你是谁,你是人类;不管你的宗教是什么,你衣服的颜色是什么,你将知道相同的事(真理),因为我已证实了它,而且我能真正地保证它。

23.当我练习这个方法,没有费多少时间(就达到目标了),因为我下定决心要如同佛陀所做的:我要真正地知道、真正地如实看清事实。就像我以前告诉你们的:真正的智慧(以身心为目标)生起了。当时,我以为我已知道高层次的法,但实际上,它是基础阶段。

24.在早晨,我知道了它(身心阶段)。知道了功德与过失之后,一种智慧生起了,但却把觉性推到一边,我未觉知身体。

25.在晚上洗过澡之后,我在两棵树的中间来回经行。过了一下子,念头生起了。我只知道它而未觉知它。第二次生起时,我觉知到:“哦,念头”。在第三次,我看到、知道并了解念头。而后,我不再直接看念头,当它生起就不管它,一次又一次。就好像猫与老鼠。

26.我继续来回经行一阵子,我已看到、知道并了解,有内观智慧清楚地知道并且真正地如实看清事情。

27.而后我看到、知道、了解并触及贪嗔痴。当我看到、知道、了解并触及这些事情后,“受”不再是苦,“想”不再是苦,“行”不再是苦,“识”不再是苦。我突然体验了这条道路。

28.此后,我继续来回经行,并体认到:“哦,我是圣者了”。虽然我是在家人,头发很长,而我觉得以前像有一百公斤重,现在突然消失了六十公斤。内心脱离了贪、嗔、痴,因为这些不是我们的。

29.当我了解这个,我对这方法有信心。我将教这个方法,解说这条道路,使佛法复兴并长久延续。

30.依照经典,初禅有五支:寻、伺、喜、乐、心一境性。二禅有三支:喜、乐、心一境性。三禅有二支:乐、心一境性。四禅有二支:舍、心一境性。有人认为身心阶段是初禅,也许是对的,但是,我要说说我自己对我所保证的真理的经验。

31.初禅五支是指知道五蕴:色、受、想、行、识。二禅四支是指真正知道受、想、行、识。三禅三支是指真正知道戒蕴、定蕴、慧蕴。四禅二支是指真正知道寂止与内观。

32.就好像我们将一条绳索紧紧绑在二根柱子上,而后从中间将它断成两截,这二截不能再重结了【根尘二支不再连结了】。知道这个,就称做第五禅那。五蕴不再造作了。

 
 
 
前五篇文章

念佛人的临终准备

如本法师佛学讲座讲义 --往生净土应修三福

《净土教言》遣疑问答

关于往生西方的开示

纪念佛陀,念念学佛

 

后五篇文章

阿弥陀佛梦修成就法

明末四大高僧-憨山大师念佛法要

兜率净土是速证菩提之净土

我梦见弥勒佛国净土

劝修慈宗弥勒净土法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