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观音耳根法门与运心念佛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观音耳根法门与运心念佛

杨云唐

佛教法门的设计虽多,重要的是心能否通达;若心能通达,有时行者自然能法门现前,所以一切巧妙运用,端乎一心。有如一个射箭高手示范标准动作,但学者依样画葫芦,仍常未能射中;一件理上看似简单的运用,若心未通达,就会变成高难度的摸索。

修观不离六根,据文殊菩萨说,人很适合修观音耳根法门,这是从观声音而证悟的,是很好用的法门,只看行者如何善自体会,巧妙运用。

我们常说「见其生则不入断见,见其灭则不起常见,离于两边。」当我们修静时,是为了看到动的虚幻,而在动中又看到只有依缘的用,一切无住。有朝你会跳开动静两边,体会动静两相都只是状态,没有实体,事实上是无相的。声音与明暗也是如此,本是无生,没有实体。中观言「不来不去、不生不灭」,因为这些都是相对的,故无自性,此无为法即是空寂,非人作、也非非人作。动离于静则不可说,有离于无也不可得,存在的只是缘起的不断变化,实无一法生起,没新旧自性可得。明白这个,就不难了解观音法门了。

要体会观音法门,先得放松身心,把心放大,心静之后再开始来听一波波的声音。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首先循声音的去无方所(入于声流,亡失其所)中。

所入既寂,动静两相了然不生。体悟声尘即生即灭、无来无去。灭无方所,没有痕迹留下,故名「寂」;于此寂中说动说静都不可得,故名动静两相了然不生。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一直不断地去入于这样消逝的感受,注意到是耳根与声尘相缘起而有耳识,乃此有故彼有;当你感受声相了然不生之时,也不立耳识的方所,两者皆不立,能闻所闻两者双尽。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自我的存在感,已随声而逝,无有留下,是为无住,是无自性的空;此时你的心是幽静无波的,也无所住。因为体会闻识的是知觉,当闻识无所住,这所觉即空;所觉是空,其本体(能觉)也相对地不可得。无能、无所、无自、无他。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当觉的自他双泯,这相待之名也无,是为空境,此空境遍一切处。空境不自空,因心而空,但心不生空境,故心本身也空。空本不可说有无,全无一法不可立,是为心法尽灭。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法不可得,灭也非是有无,非灭也非生,全然不可立,连「不可」也无,强名寂灭现前。

忽然十方圆明,上与诸佛同一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在此寂灭中忽然全体如幻地现前,心遍尘刹,十方圆明,与诸佛和众生完全同一法身,无丝毫差别,没有相对,因而展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这从现实相,反观其本,一层层透视心的本然,进入「零」的世界,而零又不可得,最后翻转成无限,这无限是幻也是真,无相无不相,全在一心无住妙用,所以菩萨从此游戏三界却无往来,终日度众生而无一众生可度。

这观音法门从外至内,从色法、受法到觉与空,销归自性,入于一心,于一心内一念乍破,超越一切,遂通达无碍,而称圆通。再深入地说,其中有三个重要关键。

第一是当声音消逝而后又起,一次次地「如是渐增」,有如浪淘沙。从最初似乎有来有去,到后来无踪迹,入于寂静,你感受到它的来去无心;而这无心就像「周遭的发生」无视于你的存在一样。使你觉察人生的是非好坏等遭遇,也像声音一样,来去无心,不论你怎么动心﹙抗拒或盼望﹚,那些事照样来去,完全没体恤你的感受。我们一切的呼喊或动作,最后都是完全随之而逝,一起消失于寂静。这种一次次地撞击生命与从寂静中的觉醒,让你看到自我对善恶喜厌或生死等的分别心,原来是自己一厢情愿,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在真相中根本没谁留下,也没这境界存在。对境的分别造作,便随着境遇的无心而放下,于是契于「闻所闻尽」,连意识分别也销尽了。

第二关键是经过无动无静,渐入于整个身心宇宙的不动;既然是整体的不动,则不动也不可得,如此为觉性与空相的能所双泯,入于我空。

第三关键是既然是整体,则整体也不可说,完全超越有无的相对,入于法空(空也空)。此后还能不堕灰身泯智,则是曾经发的金刚﹙不坏﹚菩提愿,一念间翻转成无限,回归本然法身,心佛众生一体朗现。

这里还有个要确切体会的一点:空不是到后面不生不灭才寂灭,而是前面生灭也是空寂;亦即结果不但是空,过程也是空的;是本然、是全体,也同时遍及片面或少部份的。因此若从生命来说,「生灭灭已」并不是在死后才出现的,甚至在生命过程中虽现种种生灭,但都如影子一般,留不下来,所以也都是寂灭的。看到诸相非相,如梦幻一般,于是对什么是「存在」,你会有梦醒的感觉,发现本来无一物,空也不可得,但又众相一体,如梦般宛然。经过如此体认,你才会悟知生命的虚幻无生,在一切本无所得之下,生命就不再是一种压迫,证得「生死不相干」的智慧。

若体悟了观音法门,全体无生,心无内外,这时再去看佛经,都会觉得经中所言,都好象是讲述心中本自如此的道理,什么无老死尽、无智亦无得,根本就是本来的事,也不用多虑。于是你知道所谓无明原来是虚妄认同,而连无明也不可得,只是以前梦里的故事。你变得很放得开,有虚空般的心,不再计较,洒脱而敢承担,无形中内具有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外行契六波罗蜜,有力量行菩萨道了。

耳根圆通可以运用在念佛法门上,在此介绍六种念佛方法:

第一种是内缘法

坛经说「色类自有道」,外在的色声香味,未与根身接触前,都还是外在的,外在的存在本都没事,直到与根身接触后,才从外尘转到内尘,变现烦恼与智慧。内尘虽由外尘所引发,但是人所缘的,是已转到内在尘影的那部份,亦即是内根的作用部份,这包括有无、大小、好坏、生灭、感受等等。既称为「内尘」,故其生生灭灭,纯是内在世界的事,在内在世界里,事实上生无来处,灭无去处,本无来无去。这也可说「内法自有道」,表面是生灭的,但实无一法有来去或生灭。

这种体会可以用在我们念佛的时候,外在的声源,入于耳根后,放下外在的世界,只去注意这内在的「它」是怎么样存在的。你会发现,在内在世界里,尘影的生灭都是心内事,在心内里,念即是心,只是自性作用,实无生灭,不增不减。在你系念自性中时,感受佛号与佛当下都是自性中事,是自己心中变现,如此心不系外境,于内又感受不生灭,如此便能入于一心不乱,有寂静光通达,与佛同在之境地。

第二种是幻人修幻行

从前面内缘法,自性中不增不减,六尘如镜子里的影相,但镜子内实无一物,譬如当你在看到灯光时,便会发现并非心内有此「光」;同样地,听声音时,心内实非有此「音」。这内在的「非实有」,会反射外在声音的存在性,让你完全看到每句佛号的「无法留住」;原来声音也是「有而无实体」的,看到这无实体的「有」,真的与影子无二,于是那「如幻」的觉观便生起,让你觉得念佛念了半天,原来没真念半个字,既没念半个字,这能念的人也没念,于是「我也如幻」,真的感受全是「三轮体空」,内外皆不可得,有如「幻人修幻行」,便愿放下三界的欲爱。

第三种是化身念佛法

以报身与化身不二为宗要。首先我们当知,佛是因众生而有,既然「无我」,则也本无佛。然而那能念所念者是谁?这里我们就要以真俗二谛来会通,以「双有双无」来对待彼此。亦即念佛时,可以观想阿弥陀佛是本尊(我的报身),我是阿弥陀佛的化身,此有则彼有,含融不二。因此我念佛即是念自己,每一佛号都回归自性;此时若有任何杂念生起,也视为佛的化身,不另生排斥之念。又既然佛我不二,必是佛知我心,我心通佛,互摄互照,清净无碍,以此信念相续念佛,自然便打成一片,一切都归于全体不二。如此有如「光中化佛无数亿」,万念都是佛的化身,处处皆佛。又知化身非有非无,我也非有非无,故内外好坏境界皆不取不舍,不住一境,如此念佛自然得入一心。

第四种是禅那法

圆觉经说:「如器中锽,声出于外,烦恼涅盘不相留碍。」把身视如钟,将心视如钟内的圆锽,放下身心不粘着,然后出声念佛,在不动的虚空中,去感受佛号有如钟声,「声出于外,烦恼涅盘不相留碍」,念而无念,念中无有我,只是身心与虚空缘起地呈现佛号,而佛号无住地遍满虚空。佛号无碍,此心也无碍。

第五种是「如母忆子,如子忆母」

这其实是要回归本体,通达一体不二。刚开始时,你不识弥陀,但这佛号是你熟悉的声音,是从你心念起;以此「熟识」去连通「未识」的佛,念念间保持对此「未识」的追究,以「亲知」一直紧紧追入那「不知」的境地,这「亲切」却又「未知」的融合,若即若离,反而是精彩的所缘,突然间,你会触到那「未识」的佛,觉醒原来在心与佛是相通不二的。

第六种是念功德法

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当你在念这无量佛的时候,心要完全打开,感觉与阿弥陀佛无量境界相应,他的境界多大,你的感觉就多大,每一念都直通佛的心体。念佛的速度渐加快,配合地钟的快板速度,你的念也紧跟着地钟的催促,一直昂扬上去,在昂扬中开展感觉、打开境界,体会佛的心体如无边虚空,而你很想一直穷究不已。你的心会不断放下,一直往前追去,无所牵系地追着无量无边的佛境界;如此你妄念的能量会在此中消耗极大半,剩下的只是纯粹的念佛,心与当前境界浑然成片。直到煞板,念声倏然停顿,反观此心会像无边虚空,无物不容,会觉得你的气魄很庞大,无事能碍,再也不会小家子气,愿放下世间诤念,珍重自心的清净。

 
 
 
前五篇文章

静坐与念佛 观身定念法(见承法师)

用念佛来除妄想

略谈“念佛禅”(西妙)

如何才是一心念佛

念佛法门四大类

 

后五篇文章

吟诵《般舟赞》 念佛勤行之

吟诵《般舟赞》 念佛勤行之

恋西大师:念佛要诀八不必

宣化上人:怎样才能百分百往生净土?

宣化上人:怎样才能百分百往生净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