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涟珠甘露》净土思想校正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

这个主题「净土法门」,乃是针对学禅人而说的;所以讲的方式与内容,便不免跟一般净土宗大德所讲的,会有很大的差异。尤其今天所要讲的,不是偏劝当发愿往生净土?反而是说:云何不能往生净土?

因为如果在很多错误的观念,未破除之前,即用一厢情愿的思考方式.一厢情愿的修行方式,而想往生净土,却只是南辕北辙而已!所以今天主要的说法,在于「破」,而不在于「立」。至于详细立说:云何能往生净土?则待下次的课程里,会详细说明。

狭义与广义的净土

首先讲净土法门,其实有广义的净土与狭义的净土。广义的净土,是指十方诸佛的净土,在娑婆世界的东方、西方、南方、北方,甚至上方、下方,都有很多诸佛所示现的净土,这乃称为广义的净土。而目前很多人却把注意力,锁定在西方的极乐净土,这净土我乃称之为狭义的净土。

何以须区分狭义与广义的净土?以我认为:真要修净土法门,还是得从广阔的视野里,再去挑与个人相应的净土去专修。这从视野开阔、心态明朗而修的净土法门,才与『净性』相应也。反之,如一开始就以狭隘的视野.封闭的心态,而把自己局限在某种执着中,却何能与『净性』相应呢?

以狭义的执着放不下故,不得进入广义的净土中;故先勘破狭义的执着:但至目前为止,我们所常听到的净土法门,却都是狭义的净土法门─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主要诉求,和以持名念佛为主要的修行方式。既狭隘的执着放不下故,即不可能进入广义的净土中。所以今天所要讲的,乃是如何来勘破.放下这些狭隘的执着?要如何勘破狭义的净土法门呢?这乃有两个主题:

首先是「阿弥陀佛的玄义」:大家都知道,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那他到底是谁呢?为什么他的名字,却叫阿弥陀佛呢?这有它在佛法上的意义。故如能更了解阿弥陀佛是谁?或这名号代表什么意义?再来发愿往生,才有更大的把握。反之,若只一知半解的以为阿弥陀佛就是某个万能神的化身;用这样的观念来求生净土,却只是外道见而已!

其次是「极乐世界乐无极」:很多人望文生义,故认为既是「极乐世界」,当就是非常快乐的地方。事实上,极乐世界是不是真的那么快乐呢?如果我们的佛法素养能高一点,便当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再仔细对照『净土三经』的经文后,想法当更能落实也!

把「阿弥陀佛是谁?」认清楚了,把「极乐世界到底有多快乐?」再说明白。然后是否发愿往生这个净土?就待各人去抉择了。而这抉择,才能在正知见的觉照中,更平稳、落实。

阿弥陀佛的玄义

即『无量』义:我们知道「阿弥陀」,在印度话的原意,就是无量义。既智慧是无量的,也慈悲、功德都是无量的,诸佛所具备的德行,都是无量的圆满也。

至于「无量光与无量寿」,则只是无量功德中的一小部份而已。但因为众生偏爱,所以就专挑这两个作代表。

诸经所赞,尽在弥陀:为阿弥陀佛,是以「无量」为名;所以在名字上,首先就得到与众不同的优势。既诸佛以德为名,所以「诸经所赞,尽在弥陀」。释迦牟尼佛,是寂寞能仁之意;虽寂寞能仁也是一种德行,却非一切的德行。药师佛能为众生治一切病,治病虽是一项能力,却非一切能力。而阿弥陀佛于名号中,即已具足一切矣!

以无量为名之玄义:然而必名跟实能相应,名副其实,才有功德可言。否则若把你我的名字,也叫做无量,就能有无量的功德吗?当然不是!所以阿弥陀佛,不只是名为无量,乃必有无量的功德,才可能「诸经所赞,尽在弥陀」也。那无量的功德,又是从何而有呢?

无量义

这无量,根据我个人的了解,可以区分为四种无量:

积分的无量

个数愈加愈多,以至于无量无边:比如说由一个加一个,成两个;两个加两个,成四个;四个加四个,成八个。这样愈加愈多,以致于像恒河沙数一般,算都算不清楚,这无量无边的量,即是无量也。

简单讲:无量就是很多。以这种无量,是一般人很能直接了解的,所以就点到为止。

微分的无量

从一个体的分析再分析,以至于无量─下化。比如若说一只手,则只是一。如详细分析,则一只手乃有五根手指头,这样就由一变作五。如再分析每根指头,又有三个指节,则变成十五也。如再分析:它有多少血管?有多少神经?甚至有多少细胞的话,那「量」当就愈来愈多矣!

如分做细胞还不够,再下去更分做什么分子!原子!则「量」岂非愈来愈大,以至像恒河沙数,根本数不清楚了。这微分的无量,其实就是下化的结果,从根本下化成更多的枝末。所以数目,尽管愈变愈大,却还只是一只手而已!所以很多数量,看起来大得吓人,但我们首先得去判定:它到底是积分的量,还是微分的量?

佛法很多数量,其实是微分的量。比如说:一个行者,从发心修行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这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怎么算呢?首先我们把从发心修行到成佛,分做三个阶段─见道、修道和成道。故从开始修行到见道,即称为第一阿僧只劫。其次,从见道后再启修,直到证道,称为第二阿僧只劫。以证道时还非圆满也,故从证道到圆满成佛,乃称为第三阿僧只劫。

所以在大乘经论中,通谓:从发心修行到证得初地,是为第一大阿僧只劫─初地为见道位。次从初地到八地,为第二大阿僧只劫。以八地证得无功用心,故称证道。最后从八地一直到圆满成佛,称为第三大阿僧只劫。所以它是微分法,故称为三大阿僧只劫。至于阿僧只劫,是如何细分的,我认为并不重要。

所以我们单看这数字「三大阿僧只劫」,看起来顶漫长的,其实未必。因为如学禅者,从开始学禅,一直到开悟。这开悟见道,即已一大阿僧只劫过去了。如不只开悟,且是大悟彻底呢?则两大阿僧只劫,便消逝矣!所以我们不要用积分的观念,来一年加一年,一劫加一劫,要加到那时候,才是一大阿僧只劫呢?真是没完没了啊!但若能从见地、证量上去突破,刹那间即已一大阿僧只劫矣!

又佛法上也常讲到「八万四千」,八万四千众生.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的数目,又从那里来呢?如我们先用数学来分析,则它乃有几个基数:第一是四,第二为三,第三则七。首先说,四从何来呢?大致上说,这四可说是四维─我们把空间分做东.西.南.北四方,故为四。那三呢?以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故成为三。至于七呢?印度的数学很喜欢「七」这个数字,就像中国人喜欢「五」一般。所以有打禅七.打佛七等,「七」代表一个周期的循环也。于是空间的四,配以时间的三,再乘上一个周期循环的七,即是八十四也。然后再乘以一千,就是八万四千。所以表相的数字看起来很大,但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

微分科技的发展:各位想,这微分的解析,听起来好象没有什么了不起。但事实上,还是有很了不起之处,因为目前科技的发展,多跟微分的技术有关系。像原子弹的发明,便是从将一个中子,打进核子里,而产生连锁反应的,这是微分科技的成就。又如生化学上讲的基因复制.或基因改造,也是从解析DNA,才有的成就。

至于电脑的科技中,更为明显。就以颜色而言,最初是16色,后来变成256色,再后来变成16 bit,甚至十亿色。其实也只是把红、绿、蓝三种基色,微分再微分,微分到最后就变成十亿色也。又如硬碟,我第一部电脑的硬碟有120MB,在当时就算很大了。而现在的硬碟,有30GB 的不算稀奇。最早的磁片,一片是1.2MB;而现在的DVD光碟,一片听说有17GB,为磁片的一千多倍。

对于未曾用过电脑的人,难以想象:竟一部大藏经,可装进一片光碟里。而对于我─已经用惯电脑的人,对一片DVD光碟,竟能分割出17GB的量,也觉得很不可思议。所以这微分的技术,还是非常伟大的,所谓在一粒沙中,能见三千大千世界。这是第二种从微分中,去看无量。

不分别的无量

以心分别故,有『量』;若心不分别,即是无量也。所谓量,乃是从「测量」后,才有「数量」的。反之,若不用心去量,即无量也。以众生喜欢攀缘分别故,所以处处见到各式各样的量,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所以众生既有心,即一定有量也。

故除非修行,已修到一种更高的境界,而称为「无分别智」,才能印证为无量也。故无量者,既不是多,也不是少,更不是零,而是不分别。因此从禅法来看「无量佛」,却不在西方,而在我们自心中─若心能不取舍分别,当下即是无量也。

分别取舍之心,不与佛相应:所以如希望安住于无量佛的净土里,首先就得去除分别取舍之心,才能与真正的无量佛相应。然很多讲净土法门者,却都着眼于从分别取舍去入门,比如先分别有东方、西方,乐、苦等种种的差别相,而来分别取舍,故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国土。这从禅宗的心法来看,就是因地不真尔!至于会有什么好结果呢?那就别守株待兔,空蹉跎岁月了。

涵容的无量

诸法无自性,随缘示现,变幻无穷:所谓涵容的无量,乃谓这种量是可以随缘变化的,或多可变少,或小可变大。为什么能变呢?乃为诸法无自性也。以无自性故,能随缘而示现种种变化。于是既所量的相在变化,也能量的心在变化;故能所交错,心物辉映,这变化的量当就无穷无尽了。

所以这种无量,乃比前面三种更殊胜;而这无限变化的量,才与诸佛菩萨的境界能真相应。

《楞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故所谓无量,乃谓无固定的量,但会随着众生的心,随着众生的业,而有种种示现变化。所以即使于净土经中说到:阿弥陀佛「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其实既是无量佛,又何必把他固定化,反跟无量义不相应。

既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则你希望看大,阿弥陀佛就现大;你希望见小,阿弥陀佛就现小。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故为无量也。而众生心,又是什么呢?就是他当下的业尔;有业才见,无业则不见。

一切法皆无量

诸法以自性空故,无量:其实不只阿弥陀佛是无量的,所有一切法也皆是无量也。因为既诸法缘起、自性空,故能从中展现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所以诸法本质上,都是无量也。

众生以证得空故,无量:然何以众生所见到的,却都是有量呢?为众生的心,还有很多「实有」的执着,乃与空性不相应;故所见到的世界,都是有量的。除非真能理解空性.证得空性,才与无量相契。

不以『实有.客观』的执着,来意会佛的智德:所以阿弥陀佛是谁呢?我们不能以「实有、客观」的执着,来意会阿弥陀佛的伟大。而凡夫外道乃习惯用「人」的思考模式,来认定有个人很伟大,伟大到极限,就是成「佛」也。

但真正的佛,却要从「法」去意会,而不能从「人」来比拟。如从「人」来比拟,这佛一定得变成神的化身。既佛不是神,也神不是佛;然很多净土法门的行者,却很难避免用神的方式来理解佛,而这就远隔秋山矣!

总之,何谓「无量」?从自性空而变化多端也。以下我们乃更分析「无量光」与「无量寿」的源由,便可以更凸显出无量的特性。

无量光

此光非物理的光

首先讲到无量光,经典上谓:阿弥陀佛的光,是无量光,故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到任何一个国土都是一样的光明照耀。然既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则非物理的光也。

物理的光非无量─距离愈远,亮度愈微:以若是物理所成的光,则在物理学上乃有一很明确的定律:距离愈远,亮度就愈暗。即不管光源有多亮,反正只要距离变为两倍,则亮度就递减成四分之一;其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距离愈远,当亮度就愈来愈暗。

光与热共存,愈光则愈热:其次,物理的光又有另种特性,就是光跟热为共同体,既有光,则有热;也愈热,才愈光。所以如阿弥陀佛的光,是物理的光,则光若要能照耀十方诸国,它必非常的热不可。

如阿弥陀佛是一个炙热的光源,则你还敢期待往生时,阿弥陀佛来接引吗?在你还未被接引到时,早已被烤成焦炭了,甚至已飞灰烟灭了。或见到佛时,眼睛非瞎掉不可。

此光乃心理的光

所以阿弥陀佛的光,绝非物理之光。非物理之光,那会是什么光呢?当然就是心理之光。

不受时空的限制:以心理之光故,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我们且先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我现在正想念某个人,故这个人的影像在我心中,声色历历。我在台湾想念他时,他是这个样子;如在美国想念他时,他也还是这个样子。甚至如有机会到外太空,想念他时,我相信其音容还是一样。同样过去想、现在想与未来想,都不会有什么改变。所以心理的光,除非你的心态已经改变了,否则它是不受时空限制的。

业缘不同,所见亦异:以是心理的光故,非每个人都能见到也。这不像一个苹果,可我看到,你也看到,有它客观的存在。其乃如我心中正思念的人,却是我知道,而你不会知道也。

以是心理的光故,业缘不同,所见亦异。有信愿有行持的人,看得到;而无信愿.无行持者,即看不到也。而在看得到的人中,又因业缘.信愿.行持的差别,所见各异。因此佛一定在西方吗?却未必也。因缘具足处,佛即示现也。

心与佛相应,乃见佛光

所以众生要见佛,不是用眼睛向外去看,而当用心去调,当心调到与佛相应时,就能见到佛光。像电波一样,如频率调到跟它相应时,就收到了;反之,频率不一样,便收不到尔。

相应者,无量心也:那我们当如何调心,而能与阿弥陀佛相应呢?既阿弥陀佛为无量佛,则将心调到无量时,便与佛相应也!

而欲见佛的无量心,乃非前面所讲「积分的无量或微分的无量」,而是从不分别到涵容妙有的无量。所以佛光,未必要用眼根去看,在漆黑的夜晚、在杳无人烟之处,都一样可以见到这种光,这光是源自于内心中的证量。

从执着杂染而见者,皆魔境尔:所以要从内心里去见佛,去受光。然世间很多人却不用这样的修行法门,即能与佛感应,而见到种种瑞相,这是什么意思呢?

着相,即是魔;还有什么能称之为「瑞相」呢?如果我们的心都还在执着、杂染中,既与佛根本不相应,如何能与佛感应呢?

感应!与谁感应呢?然世间上,我们往往听到有种种的瑞相浮现.感应事迹。然即使有感应.瑞相,就能确认一定是与佛菩萨感应的吗?其实没有人有能力证明,对不对?很多人只一厢情愿地自我暗示而已!

而我个人倒觉得:很多鬼神都假借着佛的名号,而来收揽信徒。所以无瑞相.不感应还好;若有感应.瑞相,即是被这些鬼神盯上了。以后嘛,请神容易送神难,便没完没了矣!

一般凡夫用他的肉眼,用他执着、杂染的心,怎能分辨其到底正跟谁感应呢?所以在这末法时代,真修行者愈来愈少,而讲感应者却愈来愈多,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还不明白吗?

无量寿

积分的无量

长生不死:其次再看无量寿。从前面所讲的积分无量,一年一年地活下去,永远长生不死,这是一般人最直接了解的无量寿。

无常的法印:可是这样会有一个问题,佛法不是一向都讲:诸行无常,有生必有死吗?这既是法印,应是贯通三世十方,诸佛国土都一样。故不应有一个国土,有一位众生能长生不死也。所以如用长生不死的观念,来了解无量寿是有问题的,因为它跟无常的法印不相应。

尺有所短,量不得也:所以对于无量寿,我倒有另一种看法,它不是长生不死,而只为它量不得尔。以一般人的视野,来看山河大地,便是无量寿─因为既生命只有一百年,那看得到山河大地的大变化。然在道家有曰:何仙姑曾见沧海三为桑田。这就因为她寿命较长,所以才能历尽这些变化。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涟珠甘露》念佛与十方净土

《涟珠甘露》弥陀净土的层次

念佛要诀八不必

龙树净土思想对中国佛教的影响(持念)

《佛藏经描仿》念佛品第二(卷上)

 

后五篇文章

弘一大师的净土思想

试析省庵大师的净土思想(新福)

弥陀净土与药师净土之比较(法清)

畜生也能念佛往生吗

修持名念佛之要点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