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八十二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0/7/17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八十八面倒数第三行:

「正释经义」,这是本经第三个大部分,大分,正释,解释经义。「前明全经纲宗」,纲领宗旨,「与经题总义」。「谨以局心限量之言,略彰净宗无尽之妙」,这是黄念老谦虚的话。局心限量,这是说没开悟,凡夫的心量。开悟之后,心量就跟佛菩萨一样,确确实实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局是局限,局心限量,就是凡夫的心量、凡夫的见解。略彰净宗,这是净宗最重要的一部经典,确实是无尽的妙义。「兹依先例,全经分三」,这个先例就是古圣先贤他们讲解经文的例子,都是把一部经分成三大分,就是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叫序分,第二部分叫正宗分,第三部分叫流通分。就像我们现在一般文章,前面有序论,当中才是正说,后面有总结,这是三大段。在佛经里面它本身就有三段,第一是序,序之后是正宗,正宗之后是流通。也就是多半是佛嘱咐我们,应该如何把这一部经的义理、教诲、境界怎样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提升自己,乃至於落实在工作,落实在你全部的生活。这教你还得要自己成就之后还要去影响别人,希望别人也能够修学,跟自己一样的提升,这是流通分。

「蕅益大师曰:序如首,五官俱存。正宗如身,腑脏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这是蕅益大师,他老人家一生,当年在世也是讲经教学。所以古时候出家人,蕅益大师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生在明朝末年,圆寂在清朝,净土宗第九代的祖师。著作非常丰富,年岁虽然不是很高,六十几岁就圆寂了,留下来的著作是非常丰富,真叫著作等身。在解经三分里面,他举了个例子,用我们人做比喻,序分像人的头,五官俱存,这是一看到面相就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后面正宗就好像身体,里面五脏六腑;流通分好比是手足,你能够活动,能起作用。下面念老说,「依大师意,序如首(头也)指经之序分犹人之有首。由首之五官(眉眼耳鼻口)可窥其人之善恶智愚」,你一看就明白了。「观一经之序品,便可知全经之大小偏圆」。你在序分里面就能看到,序分里面都有表法的意思,你要是懂得的话,一看序分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故序分中,亦必含有深文」,这一点都不错,序分里面所含的深义,跟正宗、跟流通决定没有差别。「今依大师之旨,判分本经如下」,这分成三分,第一分从第一品到第三品,这序分;二、从第四品到四十二品是正宗分,本经的正说;从第四十三到四十八,这流通分很长,都是属於流通分。「今之三分,亦正如我国净影、嘉祥两家对本经魏译本之判分」。历代祖师大德规矩都一样的,一定是把一部经分为三分。最早分的是道安法师,最早。以后各家虽然都是三分,三分从什么地方分的并不完全相同,那是各有各的看法,这个我们要细心去观察、去体会。

下面这是第一部分「序分」,「又序分复分为二」,序分里有两大科,第一通序,第二是别序。「通序,又名证信序,诸经皆具」,一切经开头都有。「如天台与嘉祥等」,天台是智者大师,嘉祥他是注解《无量寿经》。「依《法华论》以六种成就为证信序。六成就者,宗密大师曰」,宗密是华严第五代的祖师,他是清凉的学生。第一个是信、第二是闻、第三是时、第四是主、第五是处、第六是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这讲教学,教学一定要有这六个缘,教学才能成就,缺一个教学都不能成就,所以叫六种成就。这六种成就,第一个是讲信成就,后面会说到。经文上「如是」,那就是信成就,说明这部经确确实实是佛说的,真实可信,这叫信成就。第二个闻,闻是阿难尊者结集经藏的时候,他说:释迦牟尼佛说这个经,我亲自听闻的。不是传说的,这可靠。第三个,是在什么时间讲的。第四个,是谁说的,这个主就是释迦牟尼佛,一定是佛说的。第五,在什么地方讲的。第六个,当时讲这部经有多少人在听。所以这个教学这才圆满,当中少一个都不行,教学都不能成就,所以这是证信。「以证经文,确为佛说,真实可信,故名证信」。本经前面两品都是属於证信,第一品「法会圣众第一」,第二品「德遵普贤第二」,这两品都是属於证信,也就是讲六种成就的。

第三品这才是本经的发起,本经发起。「又名发起序」,这是「别序」。证信序是一切经文前面统统有,所以叫通序。虽然有,这里面最重要的是哪些人参加,就是上首的德号。就好像我们今天看开会一样,你一看开会出席那些人,就知道这个会谈什么问题。如果这个会议全是教育的,教育界的人士,主管教育的学校校长、教务,管教务的,他一定是讨论教育。如果这个会议出席的全是财经贸易人员,那他一定是搞经济的。所以你一看哪些人出席,就晓得这个法会里面在讨论什么。所以通序列的上首名字不一样,你就晓得这部经它性质不相同,它讨论些什么。发起序是「发起全经之端由」。为什么佛讲这部经,在发起序里面就说明白了,发起全经的端由。「以法不孤起,起必有由,诸经各别,故又名别序」。法一定是有原因的,不能说没有原因它就生起来,决定是有因缘的。这是每部经的发起因缘不相同,所以这叫别序。

「例如小本《阿弥陀经》」,《阿弥陀经》的发起是没有人问,佛自己说的。这怎么回事情?这个法门太重要了,虽然没有人启请,没有人请法,佛看一切众生的缘成熟了。缘怎么叫成熟?有人听了能信、能理解、能发愿、能依照这个方法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没有人来问,佛一看大众当中有这样的人,所以不需要问,佛自己就说出来。也正因为这个法门是难信之法,没有人能问得出来。为什么?凡夫一生成佛,谁能相信?你要说修行三大阿僧只劫、无量劫才能成就,这个很多人相信。凡夫业障深重,一生就能成佛,这个问题从来没人想过,所以这个没有人问。但是佛看这个众生里头确实有这种根机,他真晓得,他真干,他一生就成就。你说这个法门多殊胜!无比殊胜的法门,所以佛不待人问,自己说了。这部经,「本经则因世尊放光现瑞」,我们在别序的末后能看见,这样子引导阿难尊者来启请、来发问。「各经不同,故名别序。今经第三品属之」,就是这部经的别序。第四品以后是正宗分。

我们先看通序第一大段,「法会圣众第一」,这里面学问可就大了,经文虽然不长,只有这四行经文。我们读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弥勒菩萨。及贤劫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

这个通序,这一段就讲到此地。这段经文,我们看五种原译本,每一个本子里列的人数都很多。夏莲居老居士会集只选五位尊者来做代表,三位菩萨,五位常随弟子,这省了很多。这五位能不能代表全经?能,从五位就看到全经的义趣,全经的义理趣向。现在我们来学习经文。第一句『如是我闻』,这是通序里头,每一部经前面都有这四个字。「诸经皆置此四字於经首,盖尊世尊之遗教」。这个经文一开头这四个字,这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底下又说,「世尊将般涅盘」,释迦牟尼佛将圆寂的时候。「阿难悲不能胜」,阿难尊者很悲伤,虽然证了初果,情执还是很深。阿泥楼陀教阿难,《弥陀经》上的阿[少/兔]楼驮。「徒悲何益」,佛要灭度了,他老人家离开我们,悲伤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利益?你赶快要去向佛问四桩事情。这四桩事情他只提了这一桩。《涅盘经》里面,当时的状况记载得很清楚。阿泥楼陀教阿难尊者,因为阿难已经想不出来了,他说佛灭度之后,有四桩大事要佛亲口咐嘱。

第一个,佛在世我们大家依佛为师,依佛而住,佛在哪里,都跟在一起,现在佛不在了,我们依谁?就是在佛家讲依止哪一个人住?有没有人代表佛的?佛的回答,没有咐嘱任何一个人,「依四念处住」。依四念处住,就跟依佛而住没有两样。三十七道品里面第一分,四念处。四念处第一个,佛教我们「观身不净」,你要常常想到,这个身体不是干净的东西,不要留恋这个身体,不要常常为这个身体生烦恼、为这个身体造业障,那你就错了,身是假的。佛法里面常讲「借假修真」,我们用这个假身体修行,提升自己的灵性,这个重要,它是个工具,你要好好的去利用它,不要利用它造业,要利用它修行,这就对了。不知道修行,那肯定就造业!造业的果报,造的是善业,三善道去消业,三善道、三恶道都是消业障的,业障有善恶,造不善业的,到三恶道去消业,你看都是消业,平等的。为什么?自性清净心里头没有业障,善业恶业都没有。恶业不好,善业也不好!这个要觉悟,只要造业,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在六道轮回里面肯定你在恶道的时间长,你在善道的时间短,这是事实,我们不能不警觉。为什么?与生俱来的烦恼,善恶都是烦恼,这个要知道,都是烦恼。这里面善少恶多,《百法明门论》里面,把烦恼、把这些业(业障)归纳为二十六类,不善的;善的,善的也归纳为十一个类。你看看这两个相比,恶超过善一倍还多,恶有二十六,善只有十一,我们就能够想像,人为什么学好很难,学坏很容易,你就知道了。自性没有善恶,它能现、能生,能现万法,能生万法。阿赖耶能变,阿赖耶里面有善恶、有染净。所以佛在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

再看看我们外面的环境,环境有圣人住世,环境善多恶少;没有圣人住世,这个环境肯定是恶多善少。现在我们的社会确实是太明显了,说明什么?说明这个时代没善人,不但我们住的这个地区没善人,全世界都没有。善人出现在世间,特别是大圣大贤、诸佛菩萨,人家真的慈悲。他为什么不来?没有众生感,感应,所以他就不应。我们心里天天想念着佛菩萨来,他来不来?他不来。我们的感,他为什么不应?我们的感不是真心,所以他就不来,真心他就来了。我们求佛菩萨第一个目标什么?怎样保佑我,保佑我升官发财,所以他就不来了。如果你这个念头起来的时候,不是保佑我,世间的众生太苦了,求佛菩萨来帮助这个世界救苦救难,他就来了。我们今天,你看这灾难,全世界祈祷的人多少?他为谁祈祷?哪一个不为自己?也为众生,为自己为主,众生附带的。这样的心态你怎么能感动佛菩萨?哪有这个道理!那要怎样?完全没有自己。完全没有自己,这就不是平常人,过去总是有修学圣贤的基础,阿赖耶识里有强烈的种子,这一生遇到善缘,遇到善友来帮助他,他觉悟了,他明白了,这样的人感就会有应。所以这个观身不净太重要。佛法的修学,要想入门,第一个放下身见,不再执着这个身是我。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跟衣服一样,衣服不是我,衣服是我所有的,身体也是我所有的,不是我。佛教我们依这个而住。

第二「观受是苦」,受是什么?受是享受。释迦牟尼佛做到了,当年在世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全部的财产就三衣一钵,那是他全部财产,什么都没有。不像一般世间人执着身是我,要为这个身的享受,为眼耳鼻舌身还加个意,为六根的享受,造种种罪业。在享受的时候,好像是乐,那不是真乐,为什么?乐过后就苦来了,乐会变成苦,哪里是真的?我们冷静观察,无非是在造恶业。杀生吃肉,以为那是乐,殊不知你所吃的那都是有情众生,那是生命。你杀它,它甘心情愿被你杀吗?佛在经上说,「人死为羊,羊死为人」,现在人吃羊,来生它投胎做人,今天吃羊的这些人,死了以后投胎做羊,又被它吃,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如果你看到三世因果,你就知道了,因果通三世。人不是说这人身体死了就完了,哪有那么容易?我们在讲席,过去我常讲,不能死,死了就不得了!这是真话。那不能死,怎样才能做到不能死?念佛就不死。你要知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活着去的,不是死了去的,你得要搞清楚。你在临终的时候,头脑清楚,耳目聪明,你看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跟他走了,这身体不要了,丢了,活着去的,不是死了去的。所以这个法门是不死的法门,谁能问得出来?所以《弥陀经》无问自说。而且任何一个人,只要你相信,三个条件,信愿行,只要具足这三个条件,没有一个不往生的,这个法门到哪去找?无论造多少罪业都不怕,只要你念头一转,真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业障就消掉了。过去今生所欠众生的那些命债、情债、钱财的债,到你成佛之后,他们在任何一道,你都看得清清楚楚。你不会违背你的本愿,你一定去帮助他们,帮助他们觉悟,帮助他们念佛往生成佛。这就恩怨都报了!对那些冤家对头以德报怨。所以要晓得,我们所受的真是苦!佛在经上讲的三苦、八苦,这后面文里面都会讲到。

「观心无常」,心就是你的妄心,真心你观不到,这是真心迷了,这是妄心,妄心是无常。真的,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那就叫无常。它不是如如不动,妄念纷飞,前念灭后念起来,速度太快了。「观法无我」,我是什么?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你细心去观,一切法里头都没有主宰,都是随缘,缘生缘灭,这里头没有主宰、没有自在。只有愈接近性德,才发现有主宰、有自在。所以佛法里头有,明心见性,常乐我净这个四德就现前。那个我是真我,真乐。常,永恒不灭。乐,什么苦都没有了,离苦就是乐,真正主宰、自在出现了。后面是净,净是清净。惠能大师见性的时候,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清净心现前了,清净法现前了,看一切法都清净。这是第一个问的,我们依谁住?佛说「依四念处住」。

第二个问的是,佛在的时候,我们都以佛为老师,佛不在了,我们依谁为师?佛法确实有承传的人,传宗门的大迦叶尊者,传教下的是阿难尊者。佛没有说依迦叶、阿难为师,没有,佛没这么讲法。佛教我们,「以戒为师」,只要你能持戒,就跟释迦牟尼佛在世没有两样。佛还常说「以苦为师」,为什么?能吃苦就能持戒,不能吃苦,那个戒你持不了,你肯定破戒犯戒。所以以戒为师,得以苦来辅助你持戒,你净戒成就,你才能得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才能成就。如果没有戒,这个佛法就变成佛学。诸位要知道,有戒就是学佛,没戒就是佛学。没戒就没定、就没慧,是把佛学当作世间一种学术去研究,与我们的生活没关系,那就错了,那就把整个佛法变质了。所以现在在这个世间去找佛法,到哪里去找?找不到了。在古时候到处都找到,所有寺院庵堂里面都教学,就像现在所说的专科学校,你想学哪一样东西,你到哪一家去学。浙江的天台山,法华宗的专科学校,喜欢《法华经》的你就到天台山。喜欢《华严》的到五台山,五台山是华严专科学校。喜欢法相唯识的,你就到大慈恩寺,长安,现在的西安,玄奘大师、窥基大师都在那里教学。喜欢净土的,江西庐山慧远大师在那里开专科学校。几乎每一个寺院庵堂有它主修的课程,你到哪个地方去,真的有高人,带领你、指导你,你去求学,在那个地方可以依止,亲近善知识。现在没有了。

我学佛的时候,想找一个地方,找不到。全世界到处走,找了五十九年都没找到。还算运气不错,有几位居士护持,没有让我还俗,要不然走头无路。学得非常辛苦!难得,我在早年亲近三个老师,跟老师十三年,扎下这个根。没有这十三年的根,你自己想自修,你也不可能,也没有法子。所以古人讲「十载寒窗,一举成名」,这有道理。没有十年的工夫,而且十年还得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才能有成就。现在人跟从前人不一样,也受环境的影响,广学多闻,他学的东西太多,浪费的时间很多,学到最后是什么?博而不精。古人教学不一样,我跟李老师十年,十年只学了五部经。我跟诸位讲过,我学了三十多部经,旁听的,老师教别的同学,旁听的,我自己学的只有五样。讲起来,诸位听起来很简单,第一部学的是《阿难问事佛吉凶经》,第二部是《阿弥陀经》,第三部是《普贤行愿品》,就是一卷,十大愿王那一卷,最后一卷,第四部是《金刚经》,第五部是《楞严经》,十年!

老师教的时候规定很严苛,但是他不要求学生,为什么?现在这个时代是民主自由开放,你要是管得太紧,你侵犯人权,这还得了,这要坐牢的。所以跟从前不一样,从前父母可以教儿女,老师可以教学生,现在不可以,只能说是同学身分,提供建议给你做参考,你采不采纳你有主权,这个主权很神圣,谁也不可以干涉。所以在这个时代能不能成就自己负责,老师想负责也不可能,他不听你的。我们还算是乖一点,听话,才能有这一点小成就;如果不听,我也去广学多闻就完了。确实古人讲的话有道理,一经通一切经通。我们虽然一经没通,但是在一部经上下的功夫下得很多。一部经要学很多遍,不是一遍就完了,遍遍不相同,慢慢才尝到法味。基础奠下去了,没有学的经,你自己想学习,不难。譬如《华严经》我没学过,《法华经》没学过,我都讲过。功力用在《楞严》上,跟李老师学《楞严》,《楞严经》我讲过七遍,这是基础,那也是一部大经。我记得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来,讲《楞严经》讲了四个月,那一次也法缘殊胜。

所以师资之道在今天很难成就,这是有原因的,为什么?在今天这个时代,父子之道没有了,佛法是师道,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这社会孝道没有,师道当然也没有。所以这个问题很严重,不是小问题,关系着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命脉的存亡。真正要什么?要菩萨再来,真正发大心,要有使命感,舍弃生命也无所谓,来学习传统文化。学好了之后,教导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那是什么?那就是救世主,那是佛菩萨再来,不是凡人。凡人都到世间去搞名闻利养去了,都去享受五欲六尘之乐去了,搞这个去了。所以佛提出以苦为师,非常非常有道理,真能吃苦,真能忍辱,他才会有成就。一定戒律他成就了,戒律目标是什么?戒律目标是清净心。只有持戒你才能恢复清净心,清净心就是禅定。有一定深度的定功,智慧开了。

这个禅定,诸位要知道,我们一说到禅定,大家头一个观念就想到盘腿面壁,那叫参禅,那是禅宗初学的方法。你必须知道,禅定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八万四千法门统统是禅定,修学禅定的方法不一样,门道不一样,叫法门!它不是修禅定,那就不是佛法;它要是修禅定,这就叫佛法。净土宗,我们现在用什么方法修禅定?我们现在用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执持名号的方法修禅定。怎么个修法?你先要懂得禅定是什么意思,禅定两个字怎么讲法,什么叫禅?什么叫定?外不着相叫禅,内不动心叫定,八万四千法门全是修这个方法。我们才有一点执着,才有一点分别,阿弥陀佛!宗门祖师所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禅定是觉,念头才起,不管是善念是恶念,念头一起就错了。为什么?清净心里头没有念头。念头一起怎么办?归到阿弥陀佛,统统落在阿弥陀佛上。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没有了,你就明心见性。这是用这一个念头把所有的念头都打掉,净宗是用这个方法,这叫会念佛。用念佛这个方法达到明心见性,达到大彻大悟。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八十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八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八十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八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八十七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九十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九十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九十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九十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九十二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