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二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2011/4/5澳洲净宗学院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百二十七面倒数第二行,从下面「又《弥陀疏钞》」,这个地方看起:

「《弥陀疏钞》曰:无生忍,略有二种:一、约法,二、约行。约法,则诸无起作之理,皆曰无生。慧心安此,故名为忍。」这诸是一切,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就真谛来讲确实没有生灭,这个在《华严》、在本经前面,我们都学了很多。一切法就在当下,就在一念,这一念不生不灭,这个意思很难懂,本来不生哪里会有灭!这是诸法实相。我们凡夫所看的,是这个现象相似相续相,不是真的,因为每个念都不一样。日本江本胜博士做水实验,我们到他实验室里面去参观好像有二、三次。他告诉我,我第一次去看好像是二00四年,到东京去访问,他已经做了十年,做了十几万次的实验,他告诉我,「居然没有一个相同的图案。」我告诉他,我说「你这个话,说的跟佛经上讲的一样。」他很惊讶,他没有接触过佛教,也很怕接触宗教,怕人家说他迷信。为什么不可能有两个相同的?每个念头都是独立的。就像我们用摄影机,旧式胶卷的摄影机,拍电影一样,你所拍出来电影的底片,那个幻灯片决定没有两张相同的,可以说是大同小异,绝对找不到两张是相同的。我们同样一个念头,前念跟后念不一样。以水实验来说,我们说用爱心对着这一杯水,可是前念跟后念那个爱不相同,所以它第一个结晶跟第二个结晶不一样。这就是《还源观》上贤首大师所说的「出生无尽」,就这个意思。

惠能大师《坛经》里面所说的「能生万法」,法没有定法,随着念头在变化,这个念头就是阿赖耶。只有转识成智之后,那个念头是一样的,前念跟后念是一样的,为什么?它是无念,无念就一样,有念就不一样。只有实报庄严土可以说是相续相,不是相似相续相,十法界六道所有一切现象都是相似相续相,绝对没有相同的。这就是「无起作之理」,这叫无生。无起作,有没有起作?有起作的相,无起作的理,就是相有理无,从理上讲无生,一切法不生,一切法是假的。《般若经》上,《金刚经》大家常读,不学佛的也念《金刚经》,这在古时候读书人一定会读这部经,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是虚妄,你就不应该在这个虚妄相上起分别执着,起心动念要控制它、要占有它,那大错特错。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从世尊跟弥勒菩萨对话当中,你就了解事实真相。所以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的态度正确,什么态度?游戏人间。就像我们现在出门观光旅游,可以用这种态度,到这个世界上来观光旅游,决定没有控制,决定没有占有,我到这来玩几天就走了。住旅馆,旅馆不是我的,但是我住了几天,我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个宇宙,我们在这统统要作如是观,我们有使用权,决定没有所有权,你认为是你所有的,错了,那是妄想。所以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这就对了,了解事实真相,一切随缘。

《还源观》上的四德,第一个「随缘妙用」,妙用就是,妙用对它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妙!随缘当中不失清净心。《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清净平等觉」,随缘不妨碍清净平等觉,没有失去清净平等觉,这是佛菩萨应化在世间。清净是没有丝毫染着,平等是没有高下,觉是没有迷惑,这叫妙,妙用指的是这个。这是「慧心安此」,安在这个境界里头,这个境界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自然现象。自然现象它能够生精神现象,精神现象就有执着,起心动念有分别、有执着,全起来了。虽然非常非常微细,它已经变质了,变质,外面境界也变了,一真法界是实报土,它就变成十法界。如果分别执着很严重那就变成六道,极其严重就变成三途,都不是真的,自己变自己去受,所以叫自作自受。佛菩萨把这些事实真相告诉我们,让我们从这个地方觉悟,觉悟之后一定要放下,不放下那又迷了。所以看破之后立刻放下,放下帮助你更进一步的看破。这个样子你的境界不断向上提升,提升到究竟圆满那就是妙觉果位,回归自性,回归常寂光。这个地方是慧心安此,此是这个境界里头,绝不是烦恼,八识里面心心所都没有办法,这是大定,无生法忍是大定,这叫忍。这是就法上来说。

第二是就行来讲,行是修行,从你修行功夫上来说,「则报行纯熟」,报是报土,如来的报身,如来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这讲报身。报土是实报庄严土,你修行的功夫成熟,纯熟。这个时候是什么境界?这下面告诉我们,「智冥於理」,能证的是智,所证的是理,理是自性,自性里头本具智慧德相。惠能大师开悟的时候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么?《华严经》上佛说得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个个都有。所以大乘经上常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这个话是真的,本来是佛。现在为什么变成这样?世尊一句话道破了,「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变成这样子,原因在此地。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着,妄想执着当中有个分别省略掉了。我们体会,我们来学习一定要加上去,妄想分别执着就变成这样子,变质了,这就是出生无尽,能生万法,就这个意思。我们现在明白了,只要把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你就成佛,你就回归到自性,你就证得究竟圆满,《华严经》上讲的妙觉位,在等觉之上。此地报行纯熟,只要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虽然证得,他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所以我们知道实报土里面四十一位菩萨,这四十一位菩萨居报土,我们称他作摩诃萨,大菩萨,法身大士。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经上常常用这种称呼,就是指这个果位,他们报行纯熟。

底下完全是形容他们的境界,第一个理智一如,能证的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所证的是自性。本经里面说,三种真实里头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理。「无相无功」,不再执着相,不但不执着,分别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功是功用,这个时候无功用道,在这境界里头。他还有无明习气没断,有没有办法给它断?没有,因为你不能起心动念,你起心动念就是有功,就是有相有功。所以古人说「此处用不得力」,就是无相无功,用不得力怎么办?这无始无明习气怎么断?它自然就没有了,时间久了就没有了。古大德用个比喻让我们体会这桩事情,很难说,说不出来。古大德用酒瓶,盛酒的酒瓶来做比喻,酒瓶的酒倒干净,确实没有了,擦得干干净净,可是闻闻有味道那叫习气。这习气能不能除掉?除不掉,没有法子除掉。唯一的办法,瓶盖打开放在那里,放个一年、两年再去闻,没有了。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就是习气有浓淡不一样,初去的人,十住菩萨很浓,十行位的菩萨就淡一点,十回向更淡一点,到十地还有很薄很薄,到等觉还有一品,等觉上去没有了,妙觉位没有了。没有了他就不住实报土,实报土有相,就不住实报土,到哪里去?到常寂光去了。於是我们就明白,实报庄严土怎么来的?无始无明习气来的,有习气就有实报庄严土,没有习气实报土就没有了。常寂光才是真的,为什么?永恒不变,它没有相,三种现象都没有,不但没有物质现象、没有精神现象,连自然现象都没有。这个自然现象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我们换成现在科学所讲的一秒钟,一秒钟一千六百兆的频率在那里振动,那个自然现象也没有,这是无相无功。

所以「旷若虚空」,旷是空旷,像虚空一样,这是说真心、说自性。「湛若渟海」,湛是湛然,讲它的清净就像大海,这个大海是平静的,没有风浪、没有染污,这渟海。「心识妄惑」,心识就是八识,妄惑是无明,无始无明,「寂然不起」,八识不起,当然跟着八识的心所也不起,就是八识没有了,转八识成四智,他不迷惑了。阿赖耶变成大圆镜智,末那变成平等性智,第六意识变成妙观察智,前五识变成成所作智,全是智慧了,分别执着再不会起来了,寂然不起,这叫「无生」。这是什么人证得?华严会上初住以上。在中国佛教,禅宗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得了,这种人往生西方净土是实报庄严土。在教下叫大开圆解,在净土叫理一心不乱,名称不一样,统统是这个境界。真的他们证得无生法忍,这叫无生。

「前说」,前面所讲的「犹通诸地」,不是从初地讲起吗?后说,后说就是此地讲,约行来说的,约行、约法,也就是莲池大师《弥陀经疏钞》上所讲的,「唯八地所专」,八地以上才证得,八地。「故知净影疏中之无生法忍」,讲的无生法忍,「即《弥陀疏钞》中」,莲池大师「约行之无生法忍。故净影师谓为七地以上,莲池师指为八地」,七地以上不就是八地!所以「两说无违。又《仁王经》亦谓无生法忍在七八九地」。无生法忍,因为《仁王经》讲五忍,这个无生法忍是第四,最高的叫寂灭忍,这是法身菩萨所证的。在七地、八地、九地,它分三品,七地菩萨证的是下品无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十地所证的不叫无生,叫寂灭,十地菩萨是下品寂灭忍,等觉菩萨是中品寂灭忍,妙觉果位是上品寂灭忍。这《仁王经》上讲的我们都可以参考。「至於余师异说」,还有很多不一样的说法,「兹不具录」。黄念老居士肯定莲池大师的说法,小慧远《净影疏》里面说法跟莲池大师意思是相同的。

末后这一段,「本经三忍」,这三种忍,「以音响忍为首,柔顺忍次之,异於《贤劫经》,而同於《华严十忍品》及《如来兴显经》。《旧华严经》十忍」。《旧华严经》是东晋时候翻译的,我们称为《晋经》,六十卷叫《六十华严》。《华严经》在中国三次翻译,第二次是唐朝武则天执政的时候,武则天做皇帝把国号改了,不叫唐,叫周,《华严经》是在她那个时候翻译完成的,所以《华严经》也叫做《大周经》。开经偈是武则天写的,「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写得太好了,后来世世代代祖师大德想再作一首开经偈作不出来,一直都用她的。她死了之后也就被人推翻,恢复唐朝,儿子中宗皇帝是唐太宗的孙子。《六十华严》「十忍为:一者音声忍,二者顺忍,三者无生法忍」,跟这个次序相同,「四者如幻忍」,它后头有个简单的解释。这些统统是教我们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有正确的看法,真是所谓相有性无,性是体,幻相就像我们现在看电视的电视屏幕,相有没有?有,不能说它没有。它是不是真的?不是真的,它没有体,体是空寂的。《金刚经》上比喻作「梦幻泡影」,佛说要「应作如是观」,这正知正见。所以我们说你可以欣赏,你不能控制,你得不到。

世间人把它当真,不知道它是假的,所以想控制、想执着,还在这里头竞争,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实在讲造罪业也不是真的,也是假的,可是造这些罪业它有果报,六道轮回的果报,地狱、畜生、饿鬼的果报。果报也不是真的,你不知道它是假的,所以你真受苦。就像作梦一样,作梦的时候不知道作梦是假的,一个老虎要吃你,吓得一身冷汗,从梦中惊醒过来:是个梦。如果晓得是个梦,就像菩萨一样舍身喂虎,不是修了大功德吗?确实是这样的,这才是事实真相。所以教我们要看一切法如幻,佛法也如幻,可别把佛法当真。为什么?佛法是跟世间法相对产生的,世间法好比生病,佛法是药,如果病没有了,药也就没有了。药是因病而有的,佛法是因世间法而有的,哪来的佛法?自性清净里头一法不立,也一法不舍,这才圆融。三种现象,物质、精神跟自然现象,它起来由它起,灭随它灭,只要你对它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正常;你对它起心动念错了,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起心动念迷了,分别迷得更深,如果再执着那最深,错了。起心动念的时候,实报土出现了,诸佛如来的实报土出现,那叫一真法界;如果起了分别,四圣法界出现,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又起了执着,六道出现了。这个我们要理解,我们把执着断掉,六道就没有了,从六道醒过来,这一场梦醒过来了;如果於一切法不分别,从十法界醒过来了,这是世间法,十法界六道都叫世间法。出世间法那是实报土,实报土是无始无明习气,就是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跟起心动念的习气都断掉了,佛法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

最后一个,如如不动的、不生不灭的是常寂光净土,它那什么都没有,常寂光。什么都没有,不能说无,为什么?它能现相,所以叫真如自性,自性就是一切法的自体。诸位晓得,一切法无量无边,自体是一个,自体就是真心,真心是一个,也叫本性,佛教也叫法性,一个。你要真正证得、真正明白了,你就晓得,遍法界虚空界跟我是什么关系?一个自性,一个法性,不是一家人,是一体。一家人还有分,还有你我他,没有,就是自己,一切万法就是自己。所以在这个时候,性德现前就慈悲,慈悲就是爱,无条件的,叫「同体大悲」,为什么有这慈悲心?同体。「无缘大慈」,缘是条件,没条件,予众生乐没有条件,帮助众生离苦也是没有条件,同体。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害别人就是害自己。这不懂,害别人怎么是害自己?自他是一不是二。你害他,他要没有觉悟,跟我一样没觉悟,就变成什么?变成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自他永远迷惑,自他永远造业,自他永远受苦,双方都受苦。而且呢?而且有的时候还牵累别人,那你造的业就更严重。这个事情历史上记载得太多,诸位要看一看《安士全书》,「文昌帝君阴骘文」,你看前面,他说他一十七世为士大夫,你看他造的业,一十七世的果报。以后遇到佛法才觉悟、才明白了,这一回头这个怨恨才化解掉,不学佛法永远不知道,学佛法才真正能化解。

所以一定要知道,一切法「如幻、如焰」,焰是火焰,我们点一支蜡烛,看蜡烛的火焰,如焰。都是比喻,火焰是无常,它不是真的,它是一种相似相续相,我们用摄影机,电视的摄影机你去照,就发现了。「如梦」,这个梦,佛在经上用得最多,人人都有作梦的经验。诸佛如来出现在人间,释迦牟尼佛当年应化在印度住世八十年,天天讲经说法,叫「大作梦中佛事」,他没有把这个世界看成是真的。所以一切境界在他面前,无论顺境、逆境都经历过,善缘、恶缘都遇到过,如如不动,他知道境界如梦幻泡影,做出榜样来给我们看。「如响」,响是回音,前面讲过,我们在山谷大吼一声,回音马上就过来。「如影」,我们站在亮光下面,身上有个影子,影子是假的,不是真的。「如化」,化是幻化。第十「如空」,确确实实,佛在经上讲一切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六百卷《大般若经》,我看过一遍之后题了十二个字,我的心得「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释迦牟尼佛讲这桩事情二十二年,我们现在想想,这桩事情为什么要讲二十二年?你听一、二遍没听懂,听一百遍、两百遍还是入不了境界,你还是空不了。应该是古人所说的长时薰修,「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佛讲二十二年,无数次的重复,帮助上中下的根性悟入境界,这是实相,《般若经》讲真的不讲假的。你看看前面,学大乘、学般若,前面的基础,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前面的根二十年,才给你讲真的,讲万法皆空。让你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契入大乘境界,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最后法华,法华是成佛,法华是一乘法,《法华经》到最后做总结,诸佛如来出现在世间,「唯说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给你说大乘、小乘,给你说三乘声闻、缘觉、菩萨,方便说,不是说真实。真实只有《华严》、《法华》、《无量寿》,这里头给你讲真实。而《无量寿》是真实里面的真实,这个经比《般若》深,比《华严》、《法华》还要深,所以这个经是难信之法,真的一点不假。你有《法华》、《华严》的基础,你入《无量寿》很容易,为什么?它是《华严经》的总结,也是《法华经》的归宿。隋唐时代的大德讲得好,《华严》、《法华》皆是《无量寿》的引导,引导你入《无量寿》,这话讲得好。

我初学佛的时候是从学哲学进去的,所以对於净土念佛法门怀疑,以为是佛的方便法,度这些没知识的老太婆,用这个眼光去看它、贬低它,不愿意碰它。跟李老师十年,老师苦口婆心劝我,我都没有接受。叫我看《印光大师文钞》,看过了很好,我很赞叹,我不再轻视净土,还是不肯学。真正死心塌地学净土,是我讲《华严经》讲了一半,真的,讲《华严》、《法华》、《楞严》,《华严》讲了一半,忽然心血来潮,想到文殊、普贤修什么的,修什么法门?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经在后头,没讲到,往后面翻,才恍然大悟,文殊、普贤统统发愿求生净土,还带领华藏会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到极乐世界去,跟阿弥陀佛学。这个对净土恭敬之心才生起来,才体悟到这个法门不可思议,难怪诸佛菩萨都说难信之法,真难信!难信你能信,只有一句话能解释,你过去生中曾经修过这个法门,你与净土善根深厚,只能这么说法,绝不是偶然的。过去没有学过,现在一接触你就相信,哪有这种道理?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九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八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六七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0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三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一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四集)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七二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