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与禅-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印顺法师

净土与禅

不过,称念佛名,必须了解佛名所含的意义,如什么都不知道,或以佛名为 冥资等,虽也可成念境,或由此得定,但终不能往生极乐。这算不得念佛的净土 [P106] 法门,因为他不曾了解极乐世界的情形,和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无信无愿,泛 泛称名,这与鹦鹉学语,留声机的念佛,实在相差不多。有一故事:有师徒两个 ,徒弟极笨,师父教他念佛,他始终念不来,老是问师父怎样念。师父气不过, 骂他道:「你这笨货」!并且把他赶跑。可是他却记住了,到深山里去,一天到 晚,念着「你这笨货,你这笨货」。后来师父又去找他,见他将饭锅子反着洗, 觉得徒弟已得功夫。便问他这一向修的什么功,他说就是师父教我的:「你这笨 货」。师父笑道:「这是我骂你,你怎把它当佛在念」?一经点破,徒弟了解这 是骂人的话,所得的小小功力便失去了。心系一境而不加分别,可以生起这种类 似的定境,引发某种超常能力。但一加说破,心即起疑,定力也就退失。当然, 称名念佛,决不但是如此的,否则何须念佛,随便念桌子板凳,不也是一样吗? 须知道,阿弥陀佛是名,而名内包含得佛的依正庄严,佛的慈悲愿力,佛的无边 功德。必须深切了解,才能起深切的信愿,从信愿中去称名念佛,求生净土。

依相起念:这是观想念佛,念阿弥陀佛或其它的佛都可以。或先观佛像,把 [P107] 佛的相好庄严谨记在心,历历分明,然后静坐系念佛相。这种念佛观,也可令心 得定。我遇见的念佛的人,就有静坐摄心,一下子佛相立即现前的。但我所遇到 的,大都还是模糊的粗相,容易修得。如欲观到佛相庄严,微细明显,如意自在 ,那就非专修不可了。而且,佛相非但色相,还有大慈大悲,十方,四无所畏, 十八不共,五分法身,无量无边的胜功德相,在这佛功德上系念观想,大乘为观 相所摄,小乘则名为观法身。

依分别起念:依分别起念,而能了知此佛唯心所现,名唯心念佛。前二种依 于名相起念,等到佛相现前,当下了解一切佛相,唯心变现,我不到佛那里去, 佛也不到我这里来,自心念佛,自心即是佛。如『大集贤护经』(二)说:「今 此三界,唯是心有。何以故?随彼心念,还自见心。今我从心见佛,我心作佛, 我心是佛。…」。『华严经』(四六)也说:「一切诸佛,随意即见。彼诸如来不 来至此,我不往彼。知一切佛无所从来,我无所至,知一切佛及与我心,皆悉如 梦」。佛的相好庄严,功德法身,分分明明,历历可见,是唯(观)心所现的。 [P108] 了解此唯心所现,如梦如幻,即是依(虚妄)分别而起念。佛法以念佛法门,引 人由浅入深,依名而观想佛相,佛相现前,进而能了达皆是虚妄分别心之所现。

若更进一层,即到达念佛法身,悟入法性境界。唯识家说法有五种,名、相 、分别而外,有正智、如如。无漏的智如,平等不二,是为佛的法身。依唯心观 进而体见一切平等不二法性,即是见佛。『维摩诘经』亦说:「观身实相,观佛 亦然」,以明得见阿!B粊。『阿!B粊佛国经』也如此说。『般舟三昧经』,于见佛后 ,也有此说。佛是平等空性,观佛即契如性;智如相应,名为念佛。『金刚经』 说:「离一切相,即见如来」,平常称此为实相念佛。念佛而达此阶段,实已断 除烦恼,证悟无生法忍了。

由称名而依相,乃至了达一切法空性,一步一步由浅而深,由妄而真,统摄 得定慧而并无矛盾。这样的念佛,就近乎自力,与修定慧差不多,故念佛法门也 是定慧交修的。但依『般舟三昧经』说:如见佛现前,了得唯心所现,发愿即得 往生极乐世界。可见念佛方便,要求往生净土,要有佛的悲愿力。在四类念佛中 [P109] ,以称名念佛最为简易;一般宏通的净土法门,即着重于此──称念南无阿弥陀 佛,和信求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的摄受。

称名念佛,并非仅限于口头的称念。如『阿弥陀佛经』的「执持名号」,玄 奘别译,即作「思惟」。由此可见,称名不但是口念,必须内心思惟系念。因称 念阿弥陀佛的名号,由名号体会到佛的功德,实相,系念思惟,才是念佛。所以 称名是重要的,而应不止于口头的唱诵。

上面说的是通泛的说一切念佛,现在别依称名念佛,再加说明。称名念佛的 方法,有人总集为「念佛四十法」,即专说念佛的方便。然念佛中最重要的,是 三到。净宗大德印光大师也时常说到。三到是:口念、耳听、心想,三者同时相 应。念得清晰明了,毫不含糊,毫不恍惚。称名时,不但泛泛口唱,而且要用自 己的耳朵听,听得清清楚楚;心里也要跟着音声起念,明明白白的念。总之,口 、耳、心三者必须相应系念,了了分明,如此即易得一心不乱。许多人念佛,不 管上殿,做事,甚至与人谈话,嘴吧里似乎还在念佛。心无二用,不免心里恍惚 [, P110] ,耳不自听,不能专一。或讲究时间念得长,佛号念得多,但这不一定有多大用 处。例如写字,要想写得好,写得有功夫,一定要郑重其事的写,一笔又一笔, 笔笔不苟,笔笔功到。虽然写字不多,如能日日常写,总可以写出好字。有人见 笔就写,东榻西涂,久而久之,看来非常圆熟,其实毫无功力。也有年青时即写 得好字,而到老来却写坏,因为他不再精到,随便挥毫,慢慢变成油滑,再也改 不过来。念佛也这样,时间不妨短,佛号不妨少,却必须口耳心三到,专一系念 不乱。如果口里尽念,心里散乱、东想西想,连自己也不知在念什么,那即使一 天念上几万声也没有用。所以若要不离念佛,不离日常生活,一定要在成就以后 。初学人,叫他走路也好念佛,做事正好念佛,那是接引方便。念佛而要得往生 ,非专一修习不可。如一面妄想纷飞,一面念佛,一成习惯,通泛不切,悠悠忽 忽,再也不易达到一心不乱。要念佛,还是老实些好!

说到称名念佛的音声,可有三种:一、大声,二、细声,三、默念。在念佛 的过程中,三种都可用到。如专轻声念,时间长了容易昏沉,于是把声音提高, [P111] 念响一点,昏沉即除。如专于大声念,又容易动气发火,令心散乱。再换低声念 ,即能平息下去。音声的轻重,要依实际情况的需要,而作交换调剂,念低念高 都没有问题。但专以口念,无论高念或低念,都不能得定。依佛法说,定中唯有 意识,眼等前五识皆不起作用,口念闻声,当然说不到定境。念佛的目的,是要 达一心不乱,所以又要默念。默念,也称金刚持,即将佛的名号放在心里念,口 不出声,虽不作声,自己也听起来却似很响,而且字字清晰,句句了然。这样念 ,逐渐的心趋一境,外缘顿息,才能得定。

再谈谈念佛的快慢。我们念佛,起初都很慢,到转板的时候便快起来。这很 有意思,因为慢念,声音必定要拉长,如:南─无─阿─弥─陀─佛,每字的距 离长,妄想杂念容易插足其间,所以要转快板,急念起来,杂念即不得进。禅堂 的跑香也这样,催得很快很急,迫得心只在一点上转,来不及打妄想。不过专是 急念也不好,会伤气,气若不顺,分别妄想也就跟着来。如转而为慢念,心力一 宽,妄想分别也淡淡的散去。这完全是一种技巧,或缓或急,不时交换调剂,令 [P112] 心渐渐离却两边,归一中道。如骑马,偏左拉右,偏右拉左,不左不右时,则让 它顺着路一直走。念佛不是口头念念就算,不在乎声音好听,也不在乎多念久念 ,总要使心趋向平静,趋向专一,获得一心不乱。

六 一心不乱

念佛求生极乐世界,能不能生的重要关键,在一心不乱,这在大小『阿弥陀 经』中皆说到。莲池大师有事一心与理一心的分别。事一心实可析为净念相续, 定心现前二类。众生的内心,最复杂,特别是无始来的烦恼习气,潜伏而不时现 起,极难得到内心的一致──不乱。佛法的无边功德,要由定力开发出来。这不 净的散乱的心念,就是虚妄分别心,分别即是妄想。这可以包括一切的有漏心, 念佛念法,众生位上的一切,都不外乎虚妄分别心。约证悟说,这都是妄想。然 约一心不乱说,妄想也大有妙用。在虚妄分别心心所法中,有善心所现前,如对 佛法僧的善念;有恶心所的生起,如贪瞋等的烦恼。初学佛的人,要想一下子不 [P113] 分别,不妄想,谈何容易!所以要先用善念对治恶念,以净念而去除染念。念佛 就是这种方法之一,一念阿弥陀佛,可以除去各式各样的不净妄念。但在善念净 念中,还可以是乱心的。如一刻是佛,一刻又是法,这虽然内心善净,却还是散 乱。所以必须要净念,而且要相续,念念等流下去。此时不但恶念不起,即除了 阿弥陀佛以外,其它的善念也不生起,念念是佛,等流下去,这叫净念相续,也 就是一心不乱的初相。这在修行上,并不太难,这并非得定,而是止成就的前相 。然而一般念佛的,散乱小息时,每转现昏昧。其实念念中不离杂念(当然不是 大冲动),而自己不知,以为得了一心,最易误事。心在一念上转,不向外境奔 驰,一有驰散,马上就以佛念摄回。一念一念,唯此佛念,离掉举,离昏沉,没 有杂念渗入,没有间断,明明现前,即是一心不乱。念佛决不在时间的长短,数 量的多寡上计较,主要在达到一心不乱。依经说:念佛有时一日或者七日,一念 乃至十念。所以,不论时间长短,如真能万缘放下,唯一弥陀净念,即使是短时 相续,也就是一心不乱。这样的净念相续,即取得了往生净土的保证。在这样的 [P114] 净念相续时,每有清净法乐,或闻有香气,或乍现光明等。

定心现前,是更深一层的。定有一定的条件,不是盘腿趺坐就算定。先要系 念于止,止成就后,才有定心现前。最低微的未到定,也有浑忘自己的身心境界 ,只是一片清净光明。念佛得定,名念佛三昧。此时眼等五识不起,唯定中意识 现前。称名,观相,也可现见阿弥陀佛。甚至未得净念相续的,在睡梦中也可见 阿弥陀佛,这是梦境,不一定可以往生。正定现见阿弥陀佛,可成为往生净土的 保证。没有信愿的念佛,也可以得到观佛成就,但不一定往生。(由佛转教,发 愿即可生)虽然说佛是大悲普被,无时不在救度,问题即在众生的能不能接受佛 恩。众生能使心渐渐归一,心地清净,惑业等重大障碍物去除了,众生的愿,即 与佛的愿,可以相感相通,现见弥陀,往生净土。这才显出了慈悲愿力的作用。 有一类众生平时不知佛法,为非作歹,到了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的启发,深悔 过去的罪恶,能在短时中,一心一意至诚恳切的念几句阿弥陀佛,就可往生净土 。这因为一方面受到死的威胁,一方面受到堕落的怖畏,所以信愿的热忱特别深 [P115] 切,能在短时间内,一心不乱,而得往生。

为调和禅净的争执,莲池大师倡理一心说以会通他。中国唐代的净土法门, 专重他力,而禅宗是主心外无物,顿息一切分别,所以批评净土法门的有取(净 土)有舍(娑婆),有分别念(佛)。其实禅净,各有重心,由于执一概全,才 有诤执。若着眼于全体佛教,即用不着冲突。莲池大师所以特提理一心说,作禅 净的调和。理一心,即体悟法性平等,无二无别,离一切相,即见如来。这样, 禅净便有贯通处。但这是随顺深义而说,若据净土法门的易行道,他增上的特性 来说,念佛往生所被的机缘,本是摄护初心。禅净各有特色,不一定在「一心」 上圆融会通。净土法门蒙佛摄受,齐事一心的念佛即得。到理一心,这必先要定 心成就,然后进一步于定中起观:佛既不来,我也不去,我身佛身,同是如幻如 梦,无非是虚妄分别心所显现。于是超脱名相,远离一切遍计执,而现证法性。 如到此地步,有愿的往生极乐,论品位应在上品上生之上。如于极乐世界无往生 的特别愿欲,那是不一定生极乐的。要生,那是「十方净土,随愿往生」。 [P116]

七 往生与了生死

往生是约此界的临终,往生极乐世界说。本来死后受生。或由此到彼,往生 的力量不一,最一般的是业力。有天的业生天界,有人的业生人间……。六道众 生,皆以业力而受生。在这以上的,还有愿力,通力,如没有人间业的天,可以 到人间,他来是凭借神通的力量。下生以后,现有人间的身体,借取欲界的鼻舌 识而起用;不过天人的身体光明,物质组合得极为微妙。同样的,我们修得了神 通力,也可生到上界。现在的生净土,不是通力,而是愿力。以一心不乱为主因 ,使心净定,再由众生的愿与阿弥陀佛的愿相摄相引,便得往生净土。论依因感 果,净土还不是众生的,然同样的可以享受。如王宫是王家所有,但宫庭里的侍 役、下女,一样的可以享受那奇花异草的花圃,画栋雕梁的庄严房屋,山珍海味 的饮食,丝弦笙笛的音乐,与王室差不多,但这并不是自力。往生净土也是这样 ,凭着阿弥陀佛的愿力,一样的享受净土的法乐。 [P117]

今日有些宏扬净土者,说到了生死,以为就是念佛,以念佛为了生死的代名 词,这是堵塞了佛法无边法门。其实了生死,岂止念佛一门?而且,了生死与往 生,应该是二回事,这中间还有一节的距离。把往生看作了生死,在思想上有点 混乱。生死,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生死相续;了生死,不是明了生死,而是说彻底 解决了生死,不再在生死中往来轮回。生死是苦果,从烦恼业而来,有烦恼即作 业,作业即感苦果,惑业苦三,流转如环。烦恼的根本是我见,或说无明,不达 我法性空,执我执法的烦恼是生死的根本,有烦恼可以引起种种善恶业,有业必 有果。生死是这么一回事,要了生死,必破除生死的根本,通达无我性,彻见真 实理;我法执不起,烦恼根本便断。烦恼一断,剩有业力,没有烦恼的润泽,慢 慢的即失去时效而不起作用,不感生死。了生死,无论在大小乘都是一样,只有 浅深的差别,大原则是不会例外的。依此来说,往生净土还没有见真理,断烦恼 。烦恼既未断,何得了生死呢?所以往生并不就是了生死,如说他了生死,那是 说将来一定可以了,不是现在已经了了。生到净土,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善缘 [P118] 具足,精进修学,展转增上,得不退转,决定可达了生死的目的,只是时间的迟 早而已。所以说往生净土能了生死,那是因中说果。如人从十三层高楼跳下,在 未落地前,说他跌死,那是说他落地后必定死。在空中时,事实上还没有死,虽 还未死,不妨作如此说,因为他死定了。『法华经』的「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 道」,与『宝云经』所说:「一念释迦牟尼佛,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这都是因中说果。有此念佛因缘,久久修学,必能了脱。不但这是依一般 的往生说,还没有了生死;就是上品上生,也要往生以后,花开见佛,悟无生忍 ,这才破无明,断除生死根本。故往生与了生死,是截然二事,不能看作同一。 这样把往生与了生死的内容,分析清楚,即与一切教理相应。若是过分高推── 往生即了生死,则与无量教理而相违碍。以往生为了生死,对于教理无认识的, 尚无所谓;若对佛法有素养的人,听之反起疑惑,反于净土而生障碍。

八 结说要义

[P119]

总前面所讲的,关于净土法门有几点要义,需要特别注意。一、是本愿力: 众生的能生净土,主要是依仗他力的慈悲本愿。若但依自力,是不够的。念佛的 净土宗人,都推庐山慧远大师为初祖,其实远公的念佛,并不重在口念。由北魏 的昙鸾,道绰,到唐朝的善导大师,才发展为特重称名的念佛法门。善导大师有 『观经四帖疏』,重慈悲愿力,重散心,以为持戒,犯戒,皆可往生。「普度众 机,不择善恶」,这话并不错,经上也有十恶五逆可以成佛之说。这一派传到日 本,发展为真宗,既然善人恶人皆可往生,念佛不分在家出家,所以索性娶妻食 肉,主张弃戒定慧等圣道,而专取本愿。由于专重他力的阿弥陀佛愿力,所以进 一步以为,只要信,当下即为阿弥陀佛所摄受。索性平时不要念佛,不需念到一 心不乱;以为一信即得往生。这在中国的净土行者,觉得希奇,其实还是遵循中 国传去的老路子,只是越走越远,越远越小,钻入牛角的顶尖而已。依佛法本意 说,生极乐世界,特重他力。若说连戒等功德都不要了,那净土又何以有三辈九 品之分呢?九品的划分,就依圣道为标准。五逆十恶者,生净土也只是下品下生 [P120] 。平素孝敬师长,勤行施戒,修学定慧,悟解空义的,才能生中品以及上品上生 。我在『净土新论』中说:如荒年粮食奇缺,吃糠可以活命,但到了丰年,应该 以米麦活命,若是硬要说吃糠为最好,其余的都不要,这岂不成了狂人!但念一 句阿弥陀佛而往生,是为十恶五逆,而临近命终人说的,犹如遇到荒年教人吃糠 ,是不得已的办法。你既不是十恶五逆的地狱种子,又不是死相现前,平时来学 佛念佛,怎么不随分随力的修集功德?怎么不在弥陀誓愿的摄受中,勤行圣道? 至于说只要信,不念佛而可往生,更是莫明其妙。如掉在海中,只想别人救他, 而不伸手拉住救生圈和绳索,试问如何可以登岸?不念佛何以得一心不乱?何以 能与佛愿相通?撒除众生自心障碍,与佛愿相应,佛说就是念佛到一心不乱。信 弥陀愿力,而不信接受弥陀愿力的方法,真是可笑。放弃自力,不是别的,这只 是发展于神教气氛中的神化!

第二、我讲的净土法门,多是依据印度的经论,并不以中国祖师的遗训为圣 教量。照着经论的意趣说,不敢抹煞,也不敢强调。所以与一分净土行者,小有 [P121] 差别。如易行道,不是横出三界,容易成佛,而是容易学容易行,办法比较稳当 。其实易行道反而难成佛,如弥勒佛;难行道反而易成佛,如释迦佛。所以『阿 弥陀经』说:能于秽土修行一天,胜过净土久久。又如净土的特色在依他力而得 往生。然往生并不就是了生死,这在专以念佛为了生死的人看来,不免心生不忍 。其实,这并没有贬低净土法门的价值。

123456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构成的三要素,和持名念佛的四要领

无量寿经-与净土法门,关系重要论

广钦老和尚与念佛的因缘

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五九集)

 

后五篇文章

净土与禅-上

怎么以《菩提道次第广论》指导念佛的实修?

怎么以《菩提道次第广论》指导念佛的实修?

念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功德更大吗

念佛只在心中念,不出声可以吗? —— 印光大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