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法门 唯信为本——略述净宗信愿行之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法门 唯信为本

——略述净宗信愿行之一

魏 磊

一、前 言

生命是一个百思难解的奇迹。吾人受业力牵引,投生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经历着这一期或悲或喜的人生。在人生的际遇中,虽不无亲情的甜美与事业的荣耀,然内心深处,每每有一种黄昏荒野踽踽独行的落寞孤寂感。夜深人静时,不期然泛起诸种对生命的拷问:人是怎么来的?我是谁?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安心立命之处何在?这种对生命终极的拷问,体现出人类理性的高贵与尊严。对这类拷问的应答,催生诸多的宗教与哲学,亦为生命个体提供了超越的契机。

然而,受五蕴(色受想行识)羁束的人类毕竟难以回答这些生命的终极问题,加上生存压力驱迫吾人不得不去营务世间资生事业,所以大多数人便将这类问题压抑到潜意识中封存起来,溺于声色货利,过着庸常人的日子,迷惑于虚幻的功名利禄而忘却了人生一大事。而少数仍然保持这种生命拷问并孜孜力行者,往往被世人误解。真是可悲可叹!

大觉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一音说法,千机并育。开显宇宙人生真相,指陈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怜悯我等众生轮回三界六道,头出头没,受苦无量,欲令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遂以无尽大悲宣说净宗出世大法,俾令上智下愚一切人等,信愿持名,仰赖阿弥陀佛弘愿威力,横超三界,往生净土,速疾成佛。至圆顿至简易的念佛法门乃一代时教归宗结顶之法,诚如印光大师所赞:“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1]印祖称性赞誉净宗念佛法门的殊胜,深契诸佛度生之本怀,乃千古不易之确论。

净土念佛法门的原理方法肇起于佛地果觉,其奥义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就众生接受层面,净土法门的内涵可概述为信愿行三门。信愿行三者具有内在钩锁、相辅相成的关系。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信愿行成,必得往生净土,证不退转,直至无上菩提。从性质上分,信愿属般若智慧之行,称念佛名为行持之门。信愿慧行如眼目,导引行持直趋宝所;称名行持如践履,精进不懈感生净土[2]。证知信愿行乃净业修持之宗要,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带着几多憧憬、几许不安,我们跨入了新纪元。在这个科技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强竞争、快节奏,在激发人的创造力的同时,也令吾人的贪瞋烦恼展露无遗。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社会生活仿佛现代人心行共业的外现。吾辈现代人舔尝高科技、高消费的些许甜头,却开始步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内心迷乱、道德滑坡等无尽的苦难历程。当我们在这个浊染的世间,试图寻觅一方洁净的精神家园时,我们最终将会走近佛教,尽管险阻重重。因为诸佛如来以同体大慈悲心,恒常关顾着我们这些漂泊异乡的伶仃浪子,如母忆子;只要我们一念回光,忆念慈母,诸佛如来的悲智愿力便会摄持吾人归投极乐故乡。净宗念佛法门直接传达阿弥陀佛摄受吾辈凡夫的大慈大悲,“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即是阿弥陀佛悲愿的载体,能予众生多层面需要的满足,为现代人的心灵提供究竟圆满的安顿。

余生逢末法,障深慧浅,何能蠡测净宗高玄义理于万一?惟愿释迦、弥陀两土世尊大慈加被,十方诸佛菩萨大悲护念,令我言符佛意,自行化他,图报佛恩。本文谨案净宗经典圣言量与历代祖师的法语作为立论依据,阐释净宗信愿行的本质内涵,为现代净业行人的修持提供契理契机的建言。本文运思分为七部分,一、前言;二、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三、大愿磁场,相应乃摄;四、名号光明,通玄秘诀;五、净业三福,严净刹土;六、自力他力,互渗相即;七、结语。本文七部分,以信愿行三门为主要框架,兼及讨论圣道与净土、自力与他力的内在关联,尽可能如实地传达佛言祖语的真实义,用以澄清部分同修观念上的迷误,导入净宗正信正见。兹分述如下。

二、净土法门,唯信为本

信是深植心地的根,是生命体的动力机制。信亦是吾人生存的基础,是修行世出世间法的先决前提。信之内涵与力用,深广浩博,兹略标有四:

1、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如来一代时教,智慧深广如大海,功德宏博如宝山。八万四千法门,渐顿各称所宜;众生随缘信受奉行,皆蒙解脱。于中能否契入佛法,获益的有无与浅深,皆取决于信心。是故原始佛教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法相宗的十一善法,皆以信为先。五根中以信根为本元,肇起精进、念、定、慧四根。大乘圆教五十五个修证阶位,亦以十信为始,信位之前别无圣位。《华严经》中,文殊师利等十大菩萨表信门,以信为首,具摄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诸阶位。于生死海中创发信心,最为妙吉祥(文殊又称妙吉祥)。《华严经》极赞信心功德:“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信为法藏第一财,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赅果海,果彻信源。信心如师子频申制伏疑兕,信心如清水珠能澄清邪见浊染,信心如智慧日能破烦恼冰霜。信心一法乃入佛道之要门。

2、净宗起信,难中之难

与通途佛法相比,净宗念佛法门更为重信,亦更难起信。《阿弥陀经》中,十方诸佛称赞释迦本师不可思议功德,能为二项甚难希有之事:一是于娑婆五浊恶世得菩提佛果,二是为娑婆众生演说净宗难信之法。难中之难,非大悲大智大勇何能臻此!莲池大师曾以譬喻比况这二项难事:“譬如有人,身入大海,复乘破舟,复遇逆风,复冲巨浪,复值罗刹鱼王、毒龙,危在顷刻。而能于中,安隐得渡,是之谓难。不但自渡,并渡诸人,置之彼岸,是难中难。大海、破舟、逆风、巨浪及罗刹等,比喻五浊;自渡喻得道,渡人喻说法也。”[3]于此五浊恶世,勇猛精进得成佛果,此属难事;复于此浊染世间,宣说念佛法门,俾令一切众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是谓难中之难。《无量寿经》亦云:“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证知净宗念佛法门乃一切世间极难信之法。

净宗难信的主要原由乃是吾辈凡夫难于窥测佛菩萨不可思议悲智善巧。净宗理事因果具有真空妙有的特质。阿弥陀佛因地彻证真空理体,以无尽大悲称性发起四十八愿,由愿导行,无央数劫,住真实慧(空慧),积功累德,圆成大愿,自致成佛。是故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与无量寿名号是由真空藉助愿力所生起的妙有,即第一义谛妙境界相。蕅益大师赞云:“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乃至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4]意谓:举实相(无量光寿)之全体作西方净土的依报正报、作法身作报身、作自佛作他佛、乃至能说的释尊与所说的净土法门、能度的阿弥陀佛与所度的九界众生、能信的众生与所信的名号光明、能发愿求生的行人与所愿生的安养净土、能住持的弥陀教主与所主持的安泰佛刹、能往生的念佛人与所往生的西方净土、能赞的十方诸佛与所赞的释尊甚难希有的功德,无一不是实相正印之所印持。此实相即是吾人灵知灵觉本具之一心,亦即是阿弥陀佛的愿心。凡夫众生以生灭心,于此妙境奥义不得其门而入,故云难信。

对净土念佛法门的难信,还来自两种具体的原由。其一,认知水平的狭劣。吾辈凡夫情执坚固、心量窄小、见闻有限,因而久居浊染的娑婆秽土,便难信界外严净的西方净土;此土种种逼迫、苦乐参半,便难信彼土无有众苦、但受极乐的纯乐;此土精血胎生,便难信彼土莲花化生;此土寿命不过百年,便难信彼土寿命无量;此土辛勤营务方得温饱,便难信彼土衣食宫殿应念而至……。总之,吾辈娑婆众生,乍闻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功德庄严,每以子虚乌有视之,或闻之稍生欢喜心者,继思又觉渺茫,无足凭信,难以生起念佛求生净土的胜心。其二,骄慢怀疑的烦恼。娑婆众生无明坚厚、贡高我慢、骋驰狂慧、目空一切,闻说他力救度,不生信乐,甚或轻谈净土,蔑视往生。另有一类众生,带着怀疑的眼光,审视净宗念佛法门,用时行的科学怀疑精神、逻辑思维来求证念佛的理则,用以作为是否采信的依据。然净宗圆顿法门,肇立于佛地果觉,本自不可思议、难信难解,如果执着一定须用科学理性作出合理化的证明,其结局或永远难以信入净宗。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益超胜,唯信能入;信为万善之母,疑是众罪之根。

由上可见,念佛法门的难信,来自吾辈凡夫内在的业力障难。业障厚重难以消解,故而多数众生听闻念佛法门,或漠然,或半信半疑,或冷言诽谤,或用通途佛理评判净宗特别法门,将横超法作竖出用,等等。这些在众生分上,亦属正常现象。宿有净土善根者,方能谛信无疑。难信而能信,实为希有难得,功德亦不可思议。净业行人一念净信,契入阿弥陀佛本愿之海,便与阿弥陀佛光明愿力相接,得佛力加持,当下成就往生。经云:“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5]一念净信,即得往生,如此圆顿妙益,难思难议。印光大师亦云:“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则虽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极乐,即是极乐之嘉宾。”[6]佛言祖语,千里同风;信之妙德,何可思议!吾人应将净宗不思议法门置于不思议本地加以认同。经云:“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所有佛法不可思议,神通现化、种种方便不可思议。若能有信如是之事,当知是人不可思议,所得业报不可思议。”[7]能如是闻信者,皆是净宗有缘之人。净宗难信之疑结在仰遵佛意、认同祖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代之以渗入佛力的信根信力,钧陶净宗法器。

3、祖师诠信,隐显互成

净土法门以仰仗弥陀愿力往生安养为本质内涵,所以深信佛力救度乃是净宗不共的诠释。纵观中国净宗教理史,这种信心诠释与实践自初祖慧远大师到近代印光大师一脉相承,灯灯续焰。净宗十三祖是古印净土教在中国本土化、时代化的里程碑,是阿弥陀佛大悲愿力在震旦国人心灵中孕育的德慧之华。十三位祖师对信心内涵的诠释,随着当时的修学背景与众生根机,或有契入角度与详略缓急的差异,然在深信佛力的本质点上,并无二致。

远公大师从深信神识不灭、生死轮回,契入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启建莲社,焚修净业。《发愿文》云:“推交臂之潜沦,悟无常之期切;审三报之相催,知险趣之难拔。……藉芙蓉于中流,荫琼柯以咏言;绍众灵以继轨,指大觉以为期。”莲社同仁深感人生无常、朝不保夕,精勤诵经念佛,借莲华以明志,期生西方净土。远公大师亦唯以净土克勤于念,澄心系想,三睹阿弥陀佛圣相。往生前七日,又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阿弥陀佛告之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至期,远公端坐往生。《观经》云:“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又云:“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以此推知,三睹弥陀圣相的远公大师必定深契阿弥陀佛本愿功德,了达念佛之殊胜,并以此自行化他,遂使莲社缁素一百二十三人,皆有往生瑞相,临终多是称念佛号往生。远公大师神理之迹,未可测度。莲池、印光二位祖师咸谓远公大师是乘愿再来的菩萨。当时西域僧众,亦称汉地有大乘开士,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莲池大师赞曰:“晋以前净土之旨虽闻于震旦,而弘阐力行,俾家喻户晓,则自远师始。故万代而下,净业弟子推师为始祖,可谓释迦再说西方、弥陀现身东土者也。”[8]以此证知,远公大师随顺当时般若禅定盛行的修学背景,以禅观念佛的善巧方便,将众生导入阿弥陀佛弘誓愿海,往生净土,出离生死险道。我们应如是体会慧远大师的悲心权智。远公真可谓善体佛心、巧作佛事之智慧深远者也。

昙鸾大师是阐扬净宗“他力本愿”理念的承前启后者。他上继古印龙树、天亲二尊菩萨的净土教义,下开道绰、善导二位大师的思想先河。其净宗力作《往生论注》首以龙树的难行道与易行道之判教作为立论依据,开衍净宗“但以信佛因缘,缘阿弥陀如来本愿力故,便得往生彼土,入大乘正定之聚”[9]的他力果教理念,勖勉“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10]昙鸾大师立足弥陀本愿立场,展示阿弥陀佛普度九界众生的威神愿力,俾令行人生起决定的他力信心。这种超越凡情的净宗思想确实是一道惊心动魄的奇丽景观,直接影响着道绰、善导净宗思想的形成,并渗入中国人的修行实践中。迄至今日,仍余音缭绕,动人襟怀。印光大师曾赞云:“昙鸾法师撰《注》详释,直将弥陀誓愿、天亲衷怀,彻底圆彰,和盘托出。若非深得佛心,具无碍辩,何克臻此!”[11]昙鸾大师亦乃不测之人,梁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昙鸾大师生前尊龙树菩萨为本师,临终蒙龙树梦示往生时辰,往生瑞相昭着。以此证知,昙鸾大师“他力本愿”的信心诠释,彰显弥陀愿心,堪称末法慧炬。

道绰踵昙鸾之教,专修净业,从机教相应的角度,力倡净土念佛法门乃末法众生出离生死之要道。道绰之门出善导,以至承远、法照、少康,则莲风普扇于中外。及至永明大师,以古佛身,乘愿出世,极力说出一“四料简”偈,作末法人天之眼目,其“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的偈文,令后代净业行人信心倍增,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12](印光大师语)。自后莲池、蕅益、截流、省庵、梦东、印光等诸大祖师,无不因时制宜,随机彰显净宗“他力本愿”的核心理念,传达阿弥陀佛普度众生的威神愿力。祖师们的信心诠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春兰秋菊,各擅其美。兹拟撷取善导与蕅益二位祖师的诠信文句,用作对比性讨论。

(1)善导二种深信

善导继承昙鸾、道绰的净土理念,融汇自己净业修持的证悟,著述五部九卷,敷衍出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宗思想体系。其对信心的阐释,渗透着净业行人特有的宗教情怀,恍若劫外之音,万代之下犹能感发人之信心,请看大师二种深信之文: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13]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继承印祖遗风 振兴净土道

日本净土宗宗务总长水谷幸正先生访华

《五方便念佛门》解读——智顗净土思想之研究(二)

《开示问答》我在诵经和念佛精进时,妄想很多

《开示问答》学佛几年,做功课、念佛哭得非常多,为什么?

 

后五篇文章

论苏轼的净土信仰许外芳

第三只眼看净土菩 提

奇特精美的净土三部经曼陀罗 (下)

奇特精美的净土三部经曼陀罗 (下)

念佛与皈依——莆田广化寺精进佛七开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