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五)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五)

释印光造论 释传印讲记

④释“无禅无净土”

【论文】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者:有谓无禅无净,即埋头造业,不修善法者,大错大错!夫法门无量,唯禅与净,最为当机。其人既未彻悟,又不求生,悠悠泛泛,修余法门。既不能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又无从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以毕生修持功德,感来生人天福报。现生既无正智,来生即随福转,耽着五欲,广造恶业。既造恶业,难逃恶报。一气不来,即堕地狱。以洞然之铁床铜柱,久经长劫,寝卧抱持,以偿彼贪声色,杀生命等种种恶业。诸佛菩萨,虽垂慈愍,恶业障故,不能得益。昔人谓修行之人,若无正信求生西方,泛修诸善,名为“第三世怨”者,此之谓也。盖以今生修行,来生享福,倚福作恶,即获堕落。乐暂得于来生,苦永贻于长劫。纵令地狱业消,又复转生鬼畜。欲复人身,难之难矣。所以佛以手拈土,问阿难曰:“我手土多,大地土多?”阿难对佛:“大地土多。”佛言:“得人身者,如手中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犹局于偈语,而浅近言之也。

【讲记】 那些对《四料简》“囫囵吞枣、不尝滋味”的人,往往以为这“无禅无净土”的人,是指佛教门外的一般的世间人。可见其对《四料简》的认识,是非常肤浅可笑的。这样的人,他怎么可能正确地理解《四料简》真正的意义呢?

是故须知:世间一般人,不知佛教,未闻佛法,或“埋头造业,不修善法”,他们不属于这《四料简》所说的范围。如果把这些人纳入进来,论主——印光法师说这是“大错特错”的。为什么呢?由于《四料简》是佛教法门中的“禅”与“净”的料简,是专以禅与净的有无和修持与否作为简别准则而论的,并不涉及不知、不闻佛法或“埋头造业”的人们。

既然如是,那么,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界定:“无禅无净土”者,是说佛教门中的、或修持佛法的僧俗信徒。所谓佛教门中者,是以秉受“三皈”(尽形寿皈依佛、法、僧三宝)者为起点;修持佛法者则不限定是否受过“三皈”。

此中,对于我们一切修学佛法的人来说,最是不容许忘记、最是不容许含糊、最是须要明确的前提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出世度生,总是为了度脱凡夫众生出离三界六道的分段生死为本怀。这是我们凡为佛弟子者最是要明确的大前提。以如何手段、方式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来说,有如何危害?禅与净相为较量的重大意义在此!欲识山中路,须问过来人。世传为阿弥陀佛化身的永明延寿祖师将较量的法则公式化,这便是《禅净四料简》的构成。我们修学佛法,如果不以我佛度生的本怀——令我等超脱三界分段生死为目标,则与盲目者毫无以异,便将失去修学佛法的真实价值,可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了。

如今时世,末法时期,修行人欲出离分段生死,若仗自力,实非易事;若质言之,简直是不可能的。如论文说,“定慧均等,断惑证真”,定慧均等,实即寂照不二、智境圆融的工夫;断惑证真,是即断除见思烦恼之惑,证得无生法忍之真。试问:如今有几个能办得到?这是大根机、大智慧、出格高人,大禅师、大祖师的境界。佛在世时,固不必论。若是在佛圆寂以后的正法时代,通达教理行果,契入信解修证的大菩萨、大阿罗汉,尚为数众多,所谓善知识如林。洎至像法时代,有修有证者,已渐少。今则末法时期,教理犹幸得存世,能如法修行者,已是十分难得的了,遑论能证者乎?!

尝见有新出家的年轻人,受过高等教育,看破红尘,捐躯释门,诚属可钦可敬!然而,对于法门的深浅难易利害,却似毫无识知。自恃浅智,空腹高心,藐视净土法门,欲冀即得速成。又不虚心纳谏,自以为是,不肯详研经论、深研教理。其志虽佳,诚恐歧途莫返、难副初心耳!

呜呼!今生修行佛法种种法门,以正智未纯,而均未得其究竟,又没有起信发愿求生净土的念头。如是修持,有似盲者入于宝库,误触诸宝,反被宝物所伤。以今生今世所修持佛法的功德,感得来生享受五欲痴福的果报,所谓“人天福报”。天报虽长,亦终有尽。投生人间,以烦恼惑业迷心,殊胜的五欲生活福报,反而成了起贪瞋痴、造杀盗淫等诸恶业的增上缘。福报愈大,造业愈多,以迷失正智之故。如是,再来世,趁恶业之力,堕地狱如箭射,是谓“第三世怨”。久经长劫,受地狱苦;地狱苦尽,再辗转于饿鬼、傍生道中,又难计其多少时劫,复生人道,难之难矣!寒山大士诗曰:

世有一等流,悠悠似木头;

出语无知解,云我百不忧。

问道道不会,问佛佛不求;

仔细推寻着,茫然一场愁!

吾人岂能不刻骨镂心以明鉴乎哉?!

《佛说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六章云:“人离恶道,得为人难。”《大般涅盘经》卷三十三说:

尔时世尊,取地少土,置之爪上,告迦叶(菩萨)言:是土多耶?十方世界地土多乎?迦叶菩萨白佛言:世尊!爪上土者,不比十方所有土也。(佛言:)善男子!有人舍身还得人身,舍三恶身得受人身,诸根完具生于中国[1],具足正信能修习道,修习道已能得解脱,得解脱已能入涅盘,如爪上土;舍人身已得三恶身,舍三恶身得三恶身,诸根不具生于边地,信邪倒见修习邪道,不得解脱常乐涅盘,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善男子!护持禁戒精勤不懈,不犯四重(根本性戒),不作五逆(弑害父母等罪),不用僧鬘物(佛寺常住公物),不作一阐提(不信佛法僧三宝、善恶因果及来世),不断善根,信如是等涅盘经典,如爪上土;毁戒、懈怠、犯四重禁、作五逆罪、用僧鬘物、作一阐提断诸善根、不信是经者,如十方界所有地土。

善男子!如来善知众生如是上中下根,是故称佛具知根力。 (《大正藏》第12卷563页上、中)

又,《杂阿含经》卷第十六《杂因诵》第三品之四,由四三九经至四四二经,皆说佛陀以手拈土,对比大雪山或大地,说明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生死难出,圣道难证等。(请参阅《大正藏》第2卷,第113页中至114页下)

寒山大士诗曰:

“我见转轮王,千子常围绕;

十善化四天,庄严多七宝。

七宝镇随身,庄严甚妙好;

一朝福报尽,犹若栖芦鸟。

还作牛领虫,六趣受业道;

况复诸凡夫,无常岂长保?

生死如旋火,轮回似麻稻;

不解早觉悟,为人枉虚老。”

“千生万死何时已,生死来去转迷情。”

“可畏轮回苦,往复似翻尘;

蚁巡环未息,六道乱纷纷。”

“可畏三界轮,念念未曾息;

才始似出头,又却遭沉溺。”

“三界人蠢蠢,六道人茫茫;

贪财爱淫欲,心恶如豺狼。

地狱如箭射,极苦若为当。”

世间一切力量,皆不如吾人心念力量巨大,娑婆秽土,极乐净土,无不皆由当人一念心力结构而成。《华严经》云: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十九·觉林菩萨赞佛;《大正藏》第10卷102页上)

永明延寿禅师曰:

识托业现,境逐心生。刃利刀山,谁人锻炼;华含德水,非彼开敷。辨果知因,见末识本。故云:心能作佛,心作众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狱。

心异则千差竞起,心平则法界坦然;心凡则三毒萦缠,心圣则六通自在;心空则一道清净,心有则万境纵横。如谷应声,语雄而响厉;似镜鉴像,形曲而影凹。

以知万行由心,一切在我。内虚外终不实,外细内终不粗;善因终值善缘,恶行难逃恶境。蹈云霞而饮甘露,非他所授;卧烟焰而啖脓血,皆自能为。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只在最初一念,致此升沈。欲外安和,但内宁静。心虚境寂,念起法生。水浊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于斯。可谓众妙之门,群灵之府;升降之本,祸福之原。但正自心,何疑别境!

是以离众生罪行(恶业)、福行(善业)、不动行(世间禅定业),终无三界苦乐果报。若离众生见闻觉知,岂有阴、处、界等境界! (《宗镜录》卷75;《大正藏》第48卷835页中)

又曰:

情牵万境,意起百思。投五欲旋火之轮,未曾略暇;陷五浊狴牢之处,何省暂离!尘网千重,密密而常笼意地;爱绳万结,条条而尽系情田。耸高阜于慢山,横遮法界;汹长波于贪海,吞尽欲流。若蚁聚蜂攒,攀缘役役;如鼠偷狗窃,结构营营。八苦之焰长烧,二死之河恒没。轮回生灭,苦恼萦缠。(《宗镜录》卷45;《大正藏》第48卷679页下)

又曰:

当知念即生死,经云:起一念善,受人天身,起一念恶,受三涂身。故知日夜念念,造未来生死之身,有何穷尽!《安般守意经·序》云: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意有一身,心不自知,犹彼种大也。《菩萨处胎经》云:一弹指顷,有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宗镜录》卷73;《大正藏》第48卷826页中)

又云:

万祸之因,众苦之本,皆从一念结构而生。应须密护根门,常防意地,无令妄起,暂逐前尘。如《佛垂般涅盘略说教诫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勿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宗镜录》卷42;《大正藏》第48卷665页上)

是故,于佛法中,无论修持显密等任何法门,皆不可不以净土法门为落脚点,为归宿处;其法则便是要起坚信,立切愿,将所修持一切功德,作为往生净土资粮,本《华严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鸿旨,回向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作一个“有净土”的佛弟子,下则了脱一己无始劫来流浪生死的苦海因缘,上则畅达本师释迦如来度生本怀,以酬答佛恩于万一。

3、结示:《四料简》诚为迷津宝筏,险路导师

【论文】 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永明大师,恐世不知,故特料简,以示将来。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惜举世之人,颟顸读过,不加研穷。其众生同分恶业之所感者欤!

【讲记】 所谓自力、他力的分别,全是就我辈凡夫无量劫来沉溺于三界六道的生死大苦海中而言者,吾人沉沦三界,大梦未醒,妄执自他而心境角立。昔日,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坐菩提树下,睹明星始成正觉,遂即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天台宗第九祖荆溪湛然尊者《始终心要》;《大正藏》第46卷473页中)这是大乘佛法一实相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极则。今言自力、他力,正是根据这一“三无差别”的极则,吾人才应当建立金刚之信、炽然发愿、猛烈起行;厌离五浊恶世之娑婆,欣求无量光寿之极乐。何以如是?以若自、若他、欣厌取舍,皆未曾离于一实相印之“三无差别”的自己心性故;皆未出乎自心,以心外无法故。如蕅益大师《弥陀要解·玄义》云:

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净土)依(环境)正(阿弥陀佛)伴(观世音、大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以法界为理)。

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四明知礼大师《观经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卍续藏经》第61卷645页上、中)

又,《弥陀要解》云:

问:佛既心作心是,何不竟言自佛,而必以他佛为胜,何也?

答:此之法门,全在“了他即自”。若讳言他佛,则是“他见”未忘,若偏重自佛,却成“我见”颠倒。又“四悉檀”[2]益,后三益,事不孤起。倘不从世界深发庆信(欢喜益——世界悉檀),则欣(生善益——众生悉檀)、厌(破恶益——对治悉檀)二益尚不能生,何况悟入理佛(入理益——第一义悉檀)!

唯(执持名号)即“事持”(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达理持(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仍不废事),所以弥陀圣众现前,即是本性明显。往生彼土,见佛闻法,即是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荷担得去。其余世智辩聪,通儒禅客,尽思度量,愈推愈远,又不若愚夫妇老实念佛者,为能潜通佛智、暗合道妙也。(《卍续藏经》第61卷635-655页)

行文至此,义似垂尽,诚虑仍有有缘读者,所习多寡不同,所解深浅有异,种种机缘,各所不同。是故,再引祖语,以更廓清自他、难易等关键问题。隋·天台智者(智顗)大师《净土十疑论》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答:有二种缘,一者自力,二者他力。自力者,此世界修道,实未得生净土。是故《璎珞经》(《菩萨璎珞本业经》二卷,姚秦·竺佛念译)云,始从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之与果。初发菩提心,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受菩萨戒,身身相续;戒行不缺。经一劫、二劫、三劫,始至初 “发心住”(舍心)。如是修行十信、十波罗蜜等,无量行愿,相续无间,满一万劫,方始至第六“正心住”(慧心)。若更增进至第七“不退住”(愿心),即种性位。此约自力,卒未得生净土。(见《大正藏》第24卷1011-1014页中、下)

他力者:若信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念佛众生;即能发菩提心(信愿具足),行念佛三昧。厌离三界身,起行施戒修福,于一一行中,回愿生彼弥陀净土。乘佛愿力,机感相应,即得往生。

是故《十住毗婆沙论》云:于此世界修道,有二种:一者难行道;二者易行道。

难行道者:在于五浊恶世,于无量佛时,求阿鞞跋致(超凡入圣,得不退转),甚难可得;此难,无数尘沙,说不可尽。略陈有五:一者、外道相善,乱菩萨法(邪种);二者、无赖恶人,破他圣德(三恶种);三者、颠倒善果,能坏梵行(三善种);四者、声闻自利,障于大慈(小乘种);五者,唯有自力,无他力持(指大乘,修余法门者)。譬如跛人步行,日不过数里,极大辛苦,谓自力也。

易行道者:谓信佛语,教念佛三昧,愿生净土。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不疑也。如人水路,行藉船力,故须臾即至千里,谓他力也。譬如劣夫,从转轮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转轮王力也。(《卍续藏经》第61卷677页上、中)

一切通途法门,仗自力修持,须见思烦恼惑业断除净尽,方得摆脱生死桎梏(gù)。唯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所以,称为一代时教中的特别法门。在《佛说阿弥陀经》中,本师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地向被誉为智慧第一的长老舍利弗尊者说:“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刚一往)生(彼土)者,皆是(三种)阿鞞跋致(不退转)。其(三不退)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

梵语“阿鞞跋致”,此云不退转。依位次高低,有三种不退:一、位不退:入于圣位,更不堕回凡夫境地;二、行不退: 起大乘菩提心,恒常度众生而无倦,更不堕于二乘境地;三、念不退: 亲见法身,心心流入“一切种智”的“萨婆若”佛果之海,直至圆成无上妙觉。如果按照一般通途教理来说明这三不退的位次,则是藏教的初果“须陀洹”、通教的见地(通教第四地、见真谛理)、别教的初住(发心住)、圆教的初信(信心位),都断了见惑,超凡入圣,证“位不退”。若论“行不退”:藏教则无,以藏教属二乘教法,不修菩萨行,虽有菩萨,不免有退故;通教菩萨,为第九菩萨地;别教须至十回向位;圆教须十信位的第八信(护法心)以上;方得证“行不退”。至于“念不退”,不仅藏教无之,即通教亦无之,由于藏通二教仅破除了三界内见思无明的通惑,未能破除界外障法身的无明别惑之故。以不破无明,不证法身。别教要到初地(欢喜地),圆教要到初住(发心住),开始分分(fèn、fèn)地破除无明,分分地获证法身,是为“念不退”。由此可知,按通途常规的教道,证得“三不退”甚难之一斑。

今则但凭行人信愿念佛,仰仗阿弥陀佛洪慈大力,带业往生,无论何人,一生净土,便得三不退转,直至一生补处,成就佛道。如蕅益大师《要解》云: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然据教道,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

又,念不退,非复异生;行不退,非仅见道;位不退,非是人民。躐等则成大妄,进步则舍故称。(《卍续藏经》第61卷652页下)

蕅益大师依据通途常规的“教道”,对比净土法门,往生西方者圆证“三不退”,用一进一退的方式,阐明净土法门的殊胜超绝。“若是凡夫,则非初果等”,意即往生西方的凡夫,原为具足见思烦恼者,并非初果见道圣人等位次。“若是二乘,则非菩萨等”,二乘声闻乃是未发大乘菩提心者,自非恒度生的菩萨等类。“若是异生,则非同生性等”,异生,如别教的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菩萨,未破无明别惑,未证常寂光法身,不与如来体同,故名异生,则又非已证法身的初地以上菩萨、与如来体同的同生性等。这是用一进的方式来对比,以明下位不能妄躐于上位。 再用一退的方式来对比,往生西方者,圆证“念不退,非复异生”,意即“念不退”为与如来体同的“同生性”,非是初地菩萨以降的三贤位。“行不退,非仅见道”,即往生西方证“行不退”的菩萨, 已非仅仅是见道的初果(须陀洹)可比拟。“位不退,非是人民”:往生西方证“位不退”的圣人,则断非具足见思烦恼的“人民”。这是一退的对比方式,说明上位者不能妄称下位名目。躐(liè)等,谓超越阶位的等次。若果超越阶位等次,则将成为未得言得、未证谓证的妄称得“上人法”的大妄语了。往生西方之人,由于阿弥陀佛宏愿慈力,虽云带业往生,则如洪炉片雪,未至即化。所以,“进步则舍故称”,凡夫进步,则获得圣人之新称,则舍去凡夫之故称;位不退的圣人进步,则得三贤位菩萨的新称,而舍去二乘的故称;异生菩萨进步,则得初地菩萨新称,而舍去三贤之故称。故曰:进步则舍故称。

蕅益大师《要解》又云:

唯极乐同居,一切俱非,一切俱是。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卍续藏经》第61卷652页下)

如是的的指出西方净土的胜异超绝。“一切俱非”者,谓圆超;“一切俱是”者,谓圆绝。绝,谓绝待,究竟无分别也;无分别故,所以俱是也。因此,往生净土者,则圆破五阴,圆超五浊,圆净四土,圆念三身,圆修万行,圆证本真,而圆成无上妙觉。“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是阐明极乐净土的三不可思议因;三不思议,即胜异超绝之三要素。十方佛土,无如是“俱非、俱是”的名相、阶位、法门;唯独极乐净土,有如是俱非、俱是的法门,故有如是俱非、俱是的名相、阶位。所谓俱非、俱是者,实即如《楞严经》所云:“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卷二),吾人本具的精觉妙明的真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穷三际故,一切俱非;遍十方故,一切俱是。阿弥陀佛与十方诸佛证此为法身,故曰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无量光。俱非者,无量寿也;俱是者,无量光也。所以说:“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心性也好,持名也好,阿弥陀佛也好,总未离乎无量光和无量寿这一清净法身。由于无量光寿心性之极致,故有无量光寿之名相;由于持念无量光寿功德名号之奇勋,故有无量光寿俱非、俱是之阶位;由于彻证无量光寿之法王的大愿,故有无量光寿之法门。又,“心性之极致”者,心要也;“持名之奇勋”者,境要也;“弥陀之大愿”者,法门要也。此之三要,即极乐净土的三不可思议的胜异超绝也。所谓净土法门之特别,所谓净土法门之殊胜,实在于斯!吾人应深刻地认识之。

再如《要解》云:

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 卍续藏经》第61卷653页上)

“一生补处”,是即往生西方净土者圆证“三不退”的别名。如彻悟禅师偈曰:“一句弥陀,证三不退;只此一生,便补佛位。”由“位不退”晋“行不退”,由“行不退”达“念不退”,超尽四十一因位,臻于妙觉。是故,已证“名字位中真佛眼”的蕅益大师,慷慨陈词,开门直指,于《要解》中揭示:

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甚少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卍续藏经》第61卷653页上)

释迦世尊四十九年所说之法中,唯有《华严经》明一生圆满成佛之因。

是即善财童子,初见文殊菩萨,获根本智(一切智),以次参谒五十二位善知识,获差别智(道种智)。末后参见普贤菩萨,称叹如来胜妙功德,教发“礼敬诸佛”等十大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圆满无上佛果菩提。而非于此娑婆世界圆满也。此非仅限善财童子一人,举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闻共禀,一致往生;经文昭昭,如日赫然。有目皆睹,安得不措意注心者乎?!

永明延寿祖师,为如来之使者,婆心片片,恐吾侪学人不明晓此中殊胜利益及利害关系,特别拈出这一万古不刊的《禅净四料简》法则,滔滔苦海内,作迷津之宝笺,炎炎火宅中,为险路之导师。伏愿法门有缘,长楫生死之三界,共证无量之光寿!

所谓:“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印光法师撰联)清·梦东禅师偈云:“已知安养是吾家,归去休教路更差;不念尘缘惟念佛,珍池高占宝莲花。”元·中峯明本国师偈曰:“要将秽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仔细思量无别术,只消一个念头坚。”

(待续)

【注释】

[1] 中国:指印度恒河流域中下游地区,佛世时主要有十六个城市国家,如憍萨罗(舍卫城)、摩竭陀(王舍城)、瓦拉那西(波罗奈)等,为佛教弘化最盛地方,故曰“中国”;基于此义,佛教弘化薄弱或弘化不及的地方,被称为“边地”。

[2] 四悉檀:悉即悉皆平等普遍;檀即梵语“檀那”,此云惠与、布施。四悉檀为如来说法度生的善巧方便,其目的是令众生止恶行善、断惑证真、出离生死,成就佛道。又悉檀亦作悉昙,为成就义。

 
 
 
前五篇文章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三)

净人与净土

印光大师与上海近代净土宗的弘扬

念佛不忘救国 救国不忘念佛——纪念弘一大师诞辰一百一十

净土发愿漫谈

 

后五篇文章

《净土决疑论》讲记(十六)

大德风范 高山仰止——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七十周年

净土宗在当代台湾传播的四种方式

居士教育三题——以净土宗为主

倓虚法师《念佛论》之天台净土观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