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智顗《净土十疑论》考释——智顗净土思想之研究(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智顗《净土十疑论》考释——智顗净土思想之研究(三)

王小明

《净土十疑论》,全一卷,是智顗阐述西方弥陀净土思想的又一部着述,又称《阿弥陀十疑论》、《天台十疑论》、《西方十疑》等。此书为智顗口述,但不知为何人记录整理。

所谓“十疑”,是指该论就往生西方弥陀净土提出十项疑难。这十项疑难,基本囊括了世人对净土法门进行理性思考的所有模式及框架。智顗对此“十疑”的解答,不仅在当时对西方弥陀净土信仰的普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于后世的净土学人,也颇具解惑和指导意义。

《净土十疑论》(后简称《十疑论》)的语言较为通俗,且多有譬喻例证,使人对其中所阐述的思想极易理解。为了便于现世之人能够更好地了解、研读本书之内容,故本文着重将其内部逻辑结构进行条理化,对原文中的疑难之处及所引经论,略作诠释及考证。由于原文即分作“十疑”,故本文也因之分成十个部分;每部分之首,置“问”之原文,以便读者知其原貌。

第一疑

问曰:诸佛菩萨以大悲为业,若欲救度众生,只应愿生三界,于五浊三涂中救苦众生;因何求生净土,自安其身,舍离众生?则是无大慈悲,专为自利,障菩提道。

此疑主要指出,若想普度众生,应当下到三界六道中去,为何求生净土自享安乐,抛弃恶世的众生呢?岂不是净土法门比较自私,没有大慈悲心,障碍了菩提道?

智顗对于此问的回答,首先是从区别二种菩萨的角度入手的。《十疑论》云:“菩萨有二种:一者,久修行菩萨道,得无生忍者,实当所责;二者,未得已还,及初发心凡夫,凡夫菩萨者,要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方堪处三界内,于恶世中救苦众生。”可见,智顗认为除非证得无生忍,否则皆有退转的可能。

随后,智顗引用各种经论,阐明凡夫必须“常不离佛,忍力成就”后,才可在三界恶世内救苦众生的道理。其中,智顗引出“难行道”与“易行道”的概念,并从这两方面进行论述。

1、难行道

《十疑论》云:“故《智度论》云:‘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恶世界烦恼强,自无忍力,心随境转,声色所缚,自堕三涂,焉能救众生?假令得生人中,圣道难得。或因施戒修福得生人中,得作国王、大臣,富贵自在。纵遇善知识,不肯信用,贪迷放逸,广造众罪,乘此恶业,一入三涂,经无量劫,从地狱出,受贫贱身;若不逢善知识,还堕地狱。如此轮回,至于今日。人人皆如是,此名难行道也。”可见,凡夫无有忍力,若凭自力行难行道,很难脱离轮回的束缚。

上面所引述的内容,见《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三“释净佛国土品第八十二之余”:“问曰:‘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应生边地邪见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答曰:‘菩萨有二种:一者成就大力菩萨,二者属因缘新发心菩萨。大菩萨为众生随所应度受身,不避边地邪见。新发意菩萨若生是处,既不能度人,又自败坏,是故不生。譬如真金在泥,终不败坏;铜铁则坏。”卷第三十九“释往生品第四之二”:“论释曰:是菩萨从初已来,性畏恶道,所作功德愿不坠堕,乃至阿鞞跋致地者;以未到中间畏堕恶道,故作愿。菩萨作是念:‘若我堕三恶道者,自不能度,何能度人?’”

2、易行道

《十疑论》云:“故《维摩经》云:‘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又《智度论》云:‘譬如二人各有亲眷,为水所溺。一人情急,直入水救,为无方便力故,彼此俱没;一人有方便,往取船筏,乘之救接,悉皆得脱水溺之难。新发意菩萨亦复如是,未得忍力,不能救众生,为此常须近佛;得无生忍已,方能救众生,如得船者。’又论云:‘譬如婴儿不得离母。若也离母,或堕坑井,渴乳而死。’‘又如鸟子翅羽未成,只得依树傅枝,不能远去。翅翮成就,方能飞空,自在无碍。’凡夫无力,唯得专念阿弥陀佛,使成三昧。以业成故,临终敛念得生,决定不疑。见弥陀佛,证无生忍已,还来三界,乘无生忍船,救苦众生,广施佛事,任意自在。故论云:‘游戏地狱行者生彼国,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是因缘,求生净土。’愿识其教,故《十住婆沙论》名易行道也。”

可见,智顗这里所指的易行道,就是“专念阿弥陀佛”。

其中所引《维摩经》经句,出《维摩诘经》卷上“弟子品第三”,原作:“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

引《智度论》之内容,原出《大智度论》卷第二十九“初品中回向释论第四十五”:“问曰:菩萨当化众生,何故常欲值佛?答曰:有菩萨未入菩萨位,未得阿鞞跋致受记别故。若远离诸佛,便坏诸善根,没在烦恼。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菩萨未入法位,若远离诸佛,以少功德,无方便力,欲化众生,虽少利益,反更坠落。以是故新学菩萨,不应远离诸佛。”

“复次菩萨,见佛得种种利益,或眼见心清净;若闻所说,心则乐法,得大智慧;随法修行,而得解脱。如是等值佛无量利益,岂不一心求欲见佛!譬如婴儿不应离母,又如行道不离粮食,如大热时不离凉风冷水,如大寒时不欲离火,如度深水不应离船,譬如病人不离良医,菩萨不离诸佛过于上事。何以故?父母、亲属、知识、人、天、王等,皆不能如佛利益。佛利益诸菩萨,离诸苦处,住世尊之地,以是因缘,故菩萨常不离佛。”

其中,有关“鸟子”之譬喻,见《大智度论》卷第三十七“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余”:“如鸟无两翼不能高翔。”卷第六十一“释随喜回向品第三十九”:“譬如鸟子,羽翼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六翮成就,则能远飞。”卷第九十四“释必定品第八十三之余”:“譬如鸟无翅不能高翔。”

后“故论云”之语,据宋宗晓《乐邦文类》卷第四延寿《万善同归集·拣示西方》:“《往生论》云:游戏地狱门者,生彼国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国,教化地狱,救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元天如惟则《净土或问》:“故《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彼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明袁宏道《西方合论》卷之二“第二缘起门”:“故《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彼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可见,文中之“论”,是指《往生论》。

《往生论》云:“复有五种门,渐次成就五种功德应知。何者五门:一者近门,二者大会众门,三者宅门,四者屋门,五者园林游戏地门。此五种门,初四种门成就入功德,第五门成就出功德。……出第五门,以大慈悲,观察一切苦恼众生,亦应化身回入生死园、烦恼林中,游戏神通,至教化地。以本愿力回向故,是名出第五门。”世亲《往生论》之“园林游戏地门”中之“地”乃指“教化地”,而智顗及后人均将其误作“地狱”,不知何故也。

按《全隋文》卷三十二所收智顗《净土十疑论》本,第一疑后无“见弥陀佛……名易行道”诸句。察前将“教化地”误作“地狱”之谬,恐此为后人整理时所加,并非智顗亲说也。

第二疑

问:诸法体空,本来无生,平等寂灭。今乃舍此求彼,生西方弥陀净土,岂不乖理哉!又经云:“若求净土,先净其心,心净故即佛土净。”此云何通?

该问指出,万事万物本来无生,且体性皆空,所以相互之间就质的方面没有差别,平等寂灭。按此理可知,诸佛世界也应该是“体空、无生、平等”的,不应有差别。那么,现在净土法门让我们舍离现在所处之世界,求生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这不是说我们所在之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有差别、不平等,这岂不是与前面的道理相违背了吗?那么经中所说的“心净故即佛土净”又是指的什么呢?

问中的“又经云”,是指鸠摩罗什所译之《维摩诘经》,问中所引经句出于该经卷上“佛国品第一”,原句作:“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对于此疑,智顗从总、别两个方面作了回答。

1、总答

在总答里,智顗主要阐明的是“中道义”,破除二边见及断灭见。

(1)破二边见

《十疑论》云:“汝若言求生西方弥陀净土,则是舍此求彼,不中理者;汝执住此,不求西方,则是舍彼着此,此还成病,不中理也。”

(2)破断灭见

《十疑论》云:“又转计云‘我亦不求生彼,亦不求生此’者,则断灭见。故《金刚般若经》云:‘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菩提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金刚经》原句作:“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2、别答

在别答中,智顗着重阐释了“不生不灭”的概念。

《十疑论》云:“夫不生不灭者,于生缘中,诸法和合,不守自性。求于生体,亦不可得。此生生时,无所从来,故名不生。不灭者,诸法散时,不守自性,言我散灭。此散灭时,去无所至,故言不灭。非谓因缘生外,别有不生不灭,亦非不求生净土,唤作无生。为此《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又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又《维摩经》云:‘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又云:‘譬如有人,造立宫室,若依空地,随意无碍;若依虚空,终不能成。’诸佛说法,常依二谛,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智顗所引《中论》二偈,第一偈出《中论》卷第四“观四谛品第二十四”,原作:“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第二偈出《中论》卷第一“观因缘品第一”。所引《维摩诘经》二处,第一处出《维摩诘经》卷中“佛道品第八”,原作:“虽知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于群生。”第二处出卷上“佛国品第一”作:“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室,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

随后智顗对问中所引有关《维摩诘经》的疑难作了解答。

《十疑论》云:“智者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此谓心净,故即佛土净。愚者为生所缚,闻生即作生解,闻无生即作无生解,不知生者即是无生,无生即是生。不达此理,横相是非,瞋他求生净土,几许误哉!此则是谤法罪人、邪见外道也。”

智顗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心净”与“佛土净”之间的辩证关系,批判了执着于“二边”的愚者,并对那些自己不明中道,且指责别人求生净土的人,斥其为“谤法罪人、邪见外道”。

第三疑

问: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行者普念一切功德,生一切净土。今乃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乖,云何生净土?

智顗在答语中,首先肯定了问中有关“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的论断,《十疑论》云:“一切诸佛土,实皆平等。”就“偏求一佛净土”与“平等性”是否相违背的问题,智顗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1、为何要专念一佛,求生一佛净土

《十疑论》云:“众生根钝,浊乱者多,若不专系一心一境,三昧难成。专念阿弥陀佛,即是一相三昧,以心专至,得生彼国。如《随愿往生经》云:‘普广菩萨问佛:十方悉有净土,世尊何故偏赞西方弥陀净土,专遣往生?佛告普广:阎浮提众生,心多浊乱,为此偏赞西方一佛净土,使诸众生专心一境,即易得往生。若总念一切佛者,念佛境宽,则心散漫,三昧难成,故不得往生。’”

一相三昧,指心专于一行而修习之正定,又作一行三昧。一行三昧复分为二,即理之一行三昧与事之一行三昧。其中事之一行三昧即指一心念佛之念佛三昧。《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下:“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以专精修念佛一行,称为一行三昧。于《华首经》,以专修念佛之相好,称为一相三昧。

2、“一”与“一切”之辨析

《十疑论》云:“又求一佛功德,与一切佛功德无异,以同一佛法性故。为此念阿弥陀佛,即念一切佛;生一净土,即生一切净土。故《华严经》云:‘一切诸佛身,即是一佛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又云:‘譬如净满月,普应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刹,佛身无有二。’智者以譬喻得解。智者若能达一切月影即一月影,一月影即一切月影,月影无二;故一佛即一切佛,一切佛即一佛,法身无二。故炽然念一佛时,即是念一切佛也。”

智顗指出,正因为“十方诸佛,一切净土,法性平等,功德亦等”,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其中所引的两个偈子,其一见《华严经》卷第五“菩萨明难品第六”:“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其二见《华严经》卷第十四“兜率天宫菩萨云集赞佛品第二十”:“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水,影像虽无量,本月未曾二。如是无碍智,成就等正觉。应现一切刹,佛身初无二。”

智顗对于以上两点,一是从“行”的角度阐释念佛法门为何专念一佛,一个从“理”的角度阐明一佛与一切佛之关系,从而全面的回答了问中所提的疑难。

第四疑

问:即求生一佛净土,何不十方佛土中,随念一佛净土,随得往生,何须偏念西方弥陀佛耶?

问中指出,既然是求生一佛净土,为何不在十方诸佛中,随便选一尊佛来念,从而往生其净土?为何非要专门来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呢?

对于此问,智顗从三方面进行了回答。

1、圣言量

智顗指出,之所以偏念弥陀名号,往生西方弥陀净土,是依释尊之教诲。《十疑论》云:“凡夫无智,不敢自专。专用佛语,故能偏念阿弥陀佛。云何用佛语?释迦大师一代说法,处处圣教,唯劝众生专心偏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无量寿经》、《观经》、《往生论》等,数十余部经论文等,殷勤指授,劝生西方,故偏念也。”

2、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力

《十疑论》云:“又阿弥陀佛别有大悲四十八愿,接引众生。又《观经》云:‘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遍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若有念者,机感相应,决定得生。”

智顗所引经句,《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作:“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3、十方诸佛护持证明

《十疑论》云:“又《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鼓音王陀罗尼经》等云,释迦佛说经时,皆有十方恒沙诸佛,舒其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证成一切众生念阿弥陀佛,乘佛大悲本愿力故,决定得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经》、《大无量寿经》中相关内容为人所熟知,故不赘述。《鼓音王陀罗尼经》,全称《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全一卷,译者不详。相关经句作:“尔时十方恒沙诸佛,皆共赞彼安乐世界。”此经因载有阿弥陀佛之父母名号而着称。

4、偏有因缘

智顗认为“阿弥陀佛与此世界偏有因缘”,其理由源于《无量寿经》。《十疑论》云:“《无量寿经》云:‘末世法灭之时,特驻此经,百年在世,接引众生,往生彼国。’故知阿弥陀佛与此世界极恶众生,偏有因缘。”

智顗所引经句,曹魏康僧铠所译《佛说无量寿经》卷下作:“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5、释尊频繁劝诱

《十疑论》云:“其余诸佛一切净土,虽一经、两经略劝往生,不如弥陀佛国,处处经论殷勤叮咛,劝往生也。”

以上智顗所列“偏念弥陀净土”之五项理由,均可归为一点,即“圣言量”。 从第五点理由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净土信仰中,弥陀净土信仰还没有占据绝对主流地位。

第五疑

问:具缚凡夫,恶业厚重,一切烦恼,一毫未断。西方净土,出过三界,具缚凡夫,云何得生?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九级教学次第论

略谈净土法门

弥勒净土与人间净土

罗什寺与净土树

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年

 

后五篇文章

净土 我无悔的选择

夏莲居居士:念佛法要

扔掉高帽子,老实念佛

《净土决疑论》讲记(四)

《净土决疑论》讲记(五)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