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一个失败的修行者的归宿:净土宗的“弘愿门”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无知的净土法门行者

1998年,我为加拿大东莲觉苑编写佛门网站、 介绍中国佛教十大宗派时, 有机会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净土宗。其实,那时候我已了解净土宗既权巧方便,又真实圆顿,境界甚深微妙,希有殊胜,深远广大,不只念佛那么简单!

经此一事,我再次较深入、全面地研究净土宗,不单只流于学术研究,更有一种投归的意向。有时,我觉得对净土法门的理解太简单了,——一味念佛吗?日念夜念吗?但自己似乎尚未有这种“愚夫愚妇”般的热忱。又觉得这样念佛有点盲目,太宗教化了。有时,我又觉得净土宗的理论极复杂,涵盖全部大乘佛教的思想,华严宗、天台宗、唯识宗、禅宗等都可阐释净土的理念,各宗的祖师都称要“导归极乐”。在解脱生死的问题上,我还有选择吗?

作为一个失败的“修行者”,在别无他选的情况下,我最终选取和锁定了净土宗为我的归宿,并自称是修净土法门的佛弟子;可是,对于净土宗的修持,我仍茫无头绪,枉论付诸行动。究竟要怎么样修净土法门呢?

研究净土宗时,我的“死穴”所在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有言:“彼只知禅家机语之玄妙,相宗法相之精微,密宗威神之广大。而不知禅纵到大彻大悟地位,若烦惑未净,则依旧生死不了;相宗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虽然最终选取了净土宗为我的归宿,但我的“所知障”又故态复萌,自以为是,不但没有奉行净土法门的行持——念佛,而且继续不断“深入经藏”,企图研究净土宗的奥义,希望找到一套与净土宗相应的理论基础作为依据,给自己念佛时多一点动力,否则自己或许时念佛,时又不念佛,若存若亡。

在摸索期间,我遇上因缘,受了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等,希望有些“突破”。有时,我还兼习坐禅,学唱华严字母。总之,持戒修福,修诸功德,,却偏偏较少念佛。就算念佛,亦较多诵《阿弥陀经》《往生咒》等,把佛号放在较轻的位置。

回想起来,我虽说舍易信难行、自力解脱的圣道门,但自力心仍很重;又认为愈难愈有功德,念佛号不如持咒,持咒不如诵经,殊不知这样背离易行难信、他力救度的净土门愈远。结果呢,我除了修净土门,还要修圣道门,两者兼修。明明净土宗是“易行道”,变成易上加难,甚至比“难行道”更难,这似乎有违弥陀接引十方众生的本怀,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对头。

例如,当我读《阿弥陀经》中“一心不乱”这一句,即想到禅定功夫,反问自己是否做到了“理一心,事一心”;又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就反问自己是否做得不够多、不够难、不够苦,为何修净土者有那么多门坎。

如此种种,反而令我疑惑起来,心想:“究竟仗他力、易行的净土宗,是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我渐渐地觉得,有必要再深入,更全面地认识净土宗;不能太杂乱,应集中以净土宗的“三经一论”为主,以净土宗祖师大德的注疏为辅,再以其他专修净土宗的法师的批注、论述等,配合净土宗历史的发展作为参考。

净土法门三种修法

净土宗的正依经典是“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是世亲菩萨造《往生论》。把一代佛法分成难行道与易行道的是龙树菩萨。佛法传到中国来,先后出现了几位弘扬净土法门的大德,如东晋的慧远大师,后魏的昙鸾大师,唐代的慈愍大师(慧日大师),代表三种不同的修持方法。

慧远大师修持及弘传“观佛”,即念佛三昧,推行“观想念佛”之净土教法。他临终示往生净土相,被追认为中国净土宗初祖。

昙鸾大师专修净业,于世亲菩萨主张的“五念门”中,力倡“持名念佛”方法。他又以大乘的“实相”及“缘起”两大思想,解释净土教各种论说,为净土宗日后的开宗立教打下理论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昙鸾大师精研净土,注释世亲菩萨的《往生论》,名为《往生论注》,引出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所云二种菩萨道: (1)难行道,谓于五浊之世,于无佛时,求阿毗跋致为难;(2)易行道,谓但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乘佛愿力,便得往生。他主张净土法门必须专持佛名,全仗佛力,全信佛智,求生净土。他作结《往生论注》时云:“愚哉! 后之学者,闻他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也。”

慈愍大师的净土思想倾向禅净融合,影响后世盛行的“禅净双修”法门。慈愍大师主张禅、教、律、净四行并修而着重于净土。他的思想一方面反映当时禅宗的崛起,另一方面表现净土法门适应当时社会需要而流行。

除了禅宗外,净土法门也与天台宗,乃至其他各宗各派结合,净土可说是“百搭”的法门。因此,当时出现了大量以不同宗派诠释净土经典的注疏,以及相关仪轨,包括拜忏、放生等等,夹杂在净土法门内。

净土法门有两门

唐朝的善导大师虽被后人奉为中国净土宗的第二位祖师,实质上他才是中国净土宗的宗祖,是祖师中的祖师。他的著作《观经四帖疏》是楷定古今的立宗典籍,有云:“今乘二尊教 广开净土门。”“二尊”是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善导大师依教开宗,成为净土宗的创宗祖师。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云:“然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娑婆化主是娑婆化土的教主,即释迦牟尼佛;安乐能人是安乐报土的能者,即阿弥陀佛。前者开净土之要门,后者开净土之弘愿门。

何谓要门?何谓弘愿门?《观经四帖疏》云:“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善导大师将释迦牟尼佛在《观经》中宣说的要门归纳为定善 (修定求慧) 和散善 (修善求福) 两门;二种行门都以自力所修之功德回向,求愿往生净土。这是净土宗之要门,其至要之处在于“回斯二行”。

《观经四帖疏》又云:“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也。”至于净土宗之弘愿门,如《无量寿经》所言:一切善恶凡夫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大业、大力为增上缘,得生净土。

要门和弘愿门

学佛多年,我常以自己的角度去看经典,如今才懂得要从佛的角度去想。净土宗是彻头彻尾佛力救度的法门。我总在想:“怎么样做才能使弥陀接引我到彼国?”,而不从阿弥陀佛的立场去想 ——佛怎么样做才使众生“来生我国”?殊不知极乐是无为涅盘界,是佛的境界,无论九界众生怎么样修,若他们没有佛力为增上缘,一概无由得生。

阿弥陀佛第十八愿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说明他是为十方众生而成佛,并成就极乐净土,主动、平等、无条件地救度一切善恶凡夫。弘愿门是阿弥陀佛显彰的别意,与释迦牟尼佛所开净土之要门不同:弘愿门者仗佛力 (他力) 而得生,而要门是仗自力所修之功德回向,求愿往生。善导大师这样解释《观经》付嘱文“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善导大师专志倡导净土宗的弘愿门,特别是我等末法恶世的生死凡夫,舍此其谁!弘愿门立于阿弥陀佛的本愿 ——第十八愿,以信方便,愿生者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必得往生。弘愿门强调专修,以称名正行为正定之业,行者不问罪福多少,不问时节久近,“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外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得相应故,不违教故,随顺佛语故。”

反过来看净土宗的要门,若我等在念佛之余,还以自力修杂行,企图继续以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求愿往生,善导大师言:“若欲舍专修杂业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三、五。”往生机率极微。

小结

在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中,我触及人生的根本大事——生死问题,而进入宗教的领域,寻求终极的解脱生死之道;在林林总总的宗教中,我选取人类历史上最具圆满智慧的释迦牟尼佛为我的导师,而舍去其他宗教;在八万四千法门中,我遇上大乘菩萨教,而选取了八大宗派中的易行难信之净土宗,而舍去其他易信难行的教派;最意想不到的是:净土宗也有两门,我最后选取易中之易的弘愿门——全仗他力,而舍易中之难的要门——自他二力:这样经历了半个世纪,我终于找到了真实的归宿 ——南无阿弥陀佛!

 
 
 
前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谈发愿与回向

信愿法师:净土不远,有愿即生

印光大师:复李德明(即李炳南)居士书(民国二十四年)

印光大师:世人以肉行孝,乃无知之人之作为(文白对照)

印光大师:五台山薄荷猪的故事(文白对照)

 

后五篇文章

《维摩诘所说经》中的净土观及修行方式

学佛人念佛求生净土,为了心清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怎么

慧净法师:初学净土法门应有的认识

念21遍《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咒》能往

印光大师:临终应极力助念而非求医问药(文白对照)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