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法门:无量寿经科注第四回学习班(第50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老法师:大家上午好!

主持人:学习心得报告,上官老师,主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大乘佛法今正是时」。

一、天时、地利、人和,因缘具足。《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佛经流通亦复如此。密宗大师谈佛经证信序时曰,信、闻、时、主、处、众,六缘不具,教则不兴;必须具六,故云成就。中华传统文化和大乘佛法的传承今正是时,正是天时、地利、人和具足,六缘具足。在汤恩比博士看来,二十一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引领人类走出迷误和苦难,走向和平安定的康庄大道。尊敬的习主席在出访法国讲话时说,在儒释道三教当中,佛教的发展相对较好,逐渐成为中国文化复兴的最重要载体。而新世纪以来的中国佛教,也日益建立起这一文化自觉,主动投身于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中。多年来,蒙师父上人在全世界各地推动传统文化扎根教育,推动各宗教的和谐团结,蒙一千多年后重回东土的《群书治要》,这本习老先生(习主席父亲)生前高度关心和支持,并为之题字「古镜今鉴」的治国宝典流通现瑞,同蒙净土大经尘封千载得以放光,恩师专弘大经,贤公百年住世为此作证……时节相应,君主英明,恩师慈悲,后辈发心,《大经》、《治要》为教典,文化复兴,太平盛世,指日可待。惭愧弟子引用《无量寿经》世尊所言写一句话:当来一切含灵皆因《大经科注》与《群书治要》而得度脱。

二、观历代帝王庙德文化展。一切法由心想生,心念现境缘。惭愧弟子当日下午本去拜佛,结束行程后,见北京历代帝王庙路牌,便寻迹而至。感叹身居首都多年都不曾至圣地,今又喜逢帝王庙举办历代帝王德文化展,真是莫名的喜悦和归属感。惭愧弟子将此行见闻恭敬汇报如下:

(一)北京历代帝王庙的性质和简介。这座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即一五三0年),明清两朝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武臣将的皇家庙宇,是现存全国唯一祭祀历代帝王功臣的建筑。到乾隆时期,入祀的帝王一百八十八位,名臣七十九位,占地二万一千五百平米,气势恢宏,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其为「历史的界标」。对皇帝而言,除本家本族外,先前的历代帝王也视为祖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祖宗,都应享受后人的祭祀。祭祖是祭祀活动的一种。古人云,「祖,始也,言为道德之初始,故云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云宗」。对先祖表达敬仰和怀念是一种美德,是回归道德、慎终追远,忘记祖宗就是缺德。

庙门前有两通下马碑,用六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表示对历代帝王和先贤的尊崇。看到这里,首先就确立了正确的态度,一切人,不论身分、地位,在先祖面前都应当怀着无比的尊崇。正如《无量寿经》:「尊者阿难,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以及很多佛经中「稽首佛足,右绕三匝」的礼节,都是表示礼敬。学生对老师,后人对先祖,没有尊崇和礼敬不得入门,这就是下马碑表法的意义。从庙门步行进入景德门,门上两幅巨大的秦琼和尉迟恭的门神贴画,让人在尊崇的态度上又增加了一分肃穆。祭祀者若不居安思危、兢兢业业,何以回报祖宗圣德?

过了这道门后就是帝王庙的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整座建筑庄严无比。景德崇圣殿之名,寓意为景仰德政,崇尚圣贤。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崇圣」二字是乾隆帝以后加上去的,意为不忘祖业,尊崇圣德。仅从这一点来看,乾隆盛世不是没有缘由,孝敬的根基深厚,家运、国运才得以昌盛。殿内主祀三皇五帝和历代帝王共一百八十八位,称为神牌。进入殿宇,顿觉凝重威仪,不觉屏息凝神。历代帝王神牌赤底金书,身临此境,如同祖先一一在此凝视自己,百般造作在先祖面前无从隐藏。《华严》十玄,「十世隔法异成门」,表时间无有障碍,祭祖也当作此想,以祖德衡量己德,视祖先亲临祭典而尽礼尽孝。一百八十八位先王的神牌安放在须弥座神龛内,寓意既含有佛的崇高和伟大,又表根基稳固。这个表法再妙不过,将祖宗和佛陀的圣德合二为一,深层意义不正是同体大悲吗?古代盛世帝王几乎都是儒释道的通家,这种同出一源的认知完全具备。今人祭祖,一体的认知没有,抑或有怀疑,所以念佛、诵经、祭祀、超度不得利益,不如前人祭祖的冥阳两利,多因失去正信的入门条件,如同持名念佛法门,也是以信为最基础,无信也就无愿无行。

正殿内上悬「报功观德」的匾,乾隆帝还为正殿题写楹联,上联「治统溯钦承法戒兼资洵哉古可为鉴」,下联「政经崇秩祀实枚式焕穆矣神其孔安」,对联意味深长,看得出深厚的尊崇先祖和古镜今鉴的寓意。乾隆帝在殿外碑文中一开端,谦称自己为小子,主张历代帝王系开天辟地以来所有君王的通称,没有高低区别,这正是《无量寿经》宣导的平等心、无分别心。并说,「历代帝王胥祀于景德之殿」,那些可以做为榜样,那些可以引为训诫,死后要入庙而祀的帝王,有谁不因憧憬而深思,不因警惕而害怕?这样一来,即使不明示区分高低、彰善憎恶,而已寓有区分高低、彰善憎恶于无穷。这段话令人想到城隍庙十殿阎罗的表法,让人看果畏因,不敢造作。这些历代帝王神牌的表法:其一,提醒后人不忘祖恩,尊崇圣德;其二,深信因果,居安思危。

乾隆帝一生遵循圣祖康熙帝的法令,提倡历代帝王「若南若北,曰中曰外,是一家非一家」,只要不毁掉祖宗功业,不曾亡国的帝王均入祀,中华美德海纳百川,包容宽仁的远见和胸怀表露无遗。此举三重意义:第一、契合十玄「同时具足相应门」,也是劝拓开心量,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弥陀慈父也是有此心量,方成就集一切诸佛刹土美好大成为一体的极乐世界。第二、证明「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帝王赞帝王,祖业之兴;人民赞人民,国运之兴;学佛人赞学佛人,佛法之兴;一切人互赞,天下太平。都是大海一滴水,本无彼此之分。第三、如六祖所言,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无南北,肯定了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看人看本性,不看习气,乃德遵普贤矣。乾隆帝即便年逾古稀,依旧亲祭,直到不能亲祭还赋诗,「敢以古稀谢躬祭,曰钦曰鉴并殷予」,表达即便不能亲祭历代帝王,但钦佩历代帝王的心会更加殷勤。《弟子规》:「丧三年,常悲咽」,三年不是确数,万代祖先无始无终,一脉相承,永远不能忘本,孝敬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法则。

(二)历代帝王庙德文化展。在走去东配殿参观的路上,墙壁上是大幅的道德宣传画:晏殊诚信之风,孔明先生敬业之风,孟夫子明礼之风,白居易仁爱之风,苏轼勤俭之风,孔夫子和谐之风,随着这些古风圣德,一路进入东配殿德文化展。展出开端介绍「德」字来历,最早出现在甲骨文,左边双立人,代表大腿、小腿和足,右边是一只长着睫毛的眼睛,后来金文中在右边眼睛下方加上一颗心,成了今天的德字。观字知意,这个有腿、有足、有眼、有心的德字,不正是告诉我们,缺德就是个无腿、无足、无眼、无心的废人,不能立足于天地间。展厅顺时针依次陈列图文并茂的书画,首先介绍孔子论德、仁,孟子论生死、舍生取义,孔明先生《诫子书》,范仲淹先生的《岳阳楼记》,这些先贤名着引人渐入佳境。展出前言介绍,秦汉以前道德二字通常是分开的,唐宋才正式把两个字合二为一,变成一个词。古人认为,德包括德性和德行,这也和佛陀教育的自性德,和回归自性的修德、修行相应。

这次展出选取了入祀先王、大臣的典范,阐述德的具体内涵:「勤政爱民」。孔子曰,「德者,政之始也」,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先王中有爱民如子的尧,尧之所以被敬仰为尧帝,因为他时时刻刻把民间疾苦放在心上,大乘佛法的「众生无边誓愿度」,尧帝做到了。尧去世时,百姓像死去父母一般悲痛。尧成为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化身。另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不惧众苦,不恋儿女私情,吃苦耐劳,经过十三年努力,终于使河川流向大海,消除水患,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徵。水患象徵贪心,大禹治水的过程为我表法,菩提路上断除贪欲,恒久坚持,老实念佛,积累善根,百折不挠,最终才能回归莲池海会。周公的敬德保民思想,践行诺言,不贪享乐,为民疾苦,孔子把周公的人格做为最高典范,把周公的仁政做为最高理想,甚至发出「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的追思。我们学习《无量寿经》,仰慕阿弥陀佛,欣求极乐世界,是否也是念佛忆佛,向往极乐,犹如夫子忆念周公、效仿周公那般诚恳?果能如此,人人必是极乐国里人。更有以德化民的汉文帝,与其子在位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汉书》评价为,「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指不用刑罚)。呜呼,仁哉!」可见教化的力量不可思议。身体力行,以德服人,平天下不用兵戈,而以德性德行,人人本具之德因被感化而自然流露,大同之治也。

「恪尽职守」。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官德更是政权兴衰的关键。入祀的文臣武将中,有一批德才兼备的典范,构成了民族优秀官德的主体。譬如帝王之师伊尹,是历史上第一位有名的贤相,辅佐汤王及其孙子。更值得一提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先生,主张安抚百姓,开诚心、布公道,亲贤臣、远小人,更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做到了为人臣的最高境界。这种舍身、舍我的思想,也是入佛门最先应该做到的。断我执,为众生,学习贤公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蜡炬成灰泪始干,直到弥陀接引回归极乐,方才完成住世表法。还有一代名相房玄龄,废隋朝酷刑厉法,主编《晋书》,追随唐太宗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先生,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这些恪尽职守的名臣,令人想到印祖的「敦伦尽分」,学佛,敦尽恪守不离本分,根本之根本,绝对不可不知。

「爱国主义」。两千年前,《汉纪.惠帝纪》中就有「爱民如子,爱国如家」。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坚实基础。近代梁启超先生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佛人应当具有天下兴亡吾之责的认知,从自己做起,有使命感、责任感。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死置之度外。生死只是轮回的假象,这一颗丹心就是自性本具不动摇,无论任何考验都坚定不移,自性本具之德使然。「廉洁自律」。廉指不贪财物,洁指自身清白。贤公不戴信众供养的戒指,就是廉洁的戒德。《无量寿经》曰,「不起贪瞋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君子比德于玉,无瑕洁净玉之德,廉洁是自性美德。

「秉公执法」。《尚书.周官》相传是周成王所作,提出「以公灭私,民其允怀」。西汉贾谊谈到,「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又有清朝《从政遗规》,「是非毁誉,皆所不恤」。这种是非毁誉都不理它,只求光明正大,就是《无量寿经》所讲的清净心,只留下一句阿弥陀佛,做任何事以义为准,然后心中不留痕迹。「任人唯贤」。《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说选官员要选贤才,选左右要选忠良,周文王请姜子牙就是任人唯贤的典范故事。

「孝俭持家」。展览最后的部分是孝俭持家。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本,放在最后的含义,好似周而复始,万法源于孝道,最终成就在孝道。又有「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俭是国人的另一种美德。诸葛亮先生告诫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去世后,刘禅派人到他家中慰问,发现正如孔明先生自己所言,家里少有财产。历代帝王庙入祀的王臣将相,很多都是克己奉公、节俭清贫的。孝感天地的舜,不记恨父亲和继母,仍然恭敬孝顺,感动天地,使大象为其耕地,鸟儿代他锄草,列为二十四孝故事当中。这不正是佛菩萨化身,百忍成金,不论众生如何颠倒,都为众生作不请之友,每一寸土地都有佛陀抛洒热血,供养众生的故事。一代明君宋仁宗,拒吃螃蟹的节约,被盛赞为小尧舜的金世宗,贵为天子,能自节约,格物致知,和自己的贪欲打一场圣战,以圣德战胜贪欲,以自性收服习气,古代圣王贤臣做到了。

结束语中有一段话写道,「中华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古圣先贤用血肉之躯塑就的,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它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而那些坚守传统美德的人,则是民族的脊梁」。读到此处潸然泪下,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就像极乐世界一样,集合全世界文化的瑰宝于一体,是真正全人类的灵魂和归属,身为中华儿女,能不为之自豪吗?能不为之继续甘洒热血,担当民族的脊梁吗?

三、民族文化和如来家业的传承人。帝王庙还设有三皇五帝与百家姓寻根问祖展厅,并设立庙中庙,专门祭祀关羽的关帝庙。点点滴滴,浓缩文化的精华,令人回归先祖怀抱,是文化的写实展。

一次德文化的参观,彷佛彻底的精神洗礼。庙宇里有限的先贤圣德故事,只是历史长河中的微小部分,但已经相当有代表性。如果不能就此发心继续传承,那将成为历史的罪人。到底什么样的人能够真正传承?孔子看来,玉有十一种特性,分别是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后人总结,仁、义、礼、智、信。温润而光泽为智,坚硬而不伤人为仁,受打击不屈不挠为义,自身有瑕而不掩饰为信,沉重而下坠为礼。对照自己,具备这五德即为合格的传承人;不具备者,以此为准,努力而为之。师父上人常说的老实、听话、真干,也是传承人的标准。一定具足玉之五德,是无我的人、不自私的人。扪心自问,果真没有名闻利养的欲求就真干,发心传承大业。

123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60集)

净土法门法语:十岁小女孩念佛往生

净土法门:严格守住一部经、一部批注、一句佛号

净土法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人的家道不衰

不向此生生净土,投胎一错悔时难!

 

后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当前第一桩大事

净土法门:一切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都是莲花化生

净土法门:念念为众生

净土法门:修净业才不会感六道的果报

印光大师:为何来生做人比求生西方还难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