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法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 第4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请掀开经本,第十二面,第二行看起:

这一段经文是世尊所不说的,他的用意是防范末世末法时期有一些经上讲的愚痴菩萨。后面经文也说到,在这个时代,魔王的子孙来出家,也披上袈裟,破坏佛法,假借佛法之名,实际上是来破坏佛法的。这些人有的是有意的,有些是无意的。无意,为什么也破坏佛法?被魔控制了,他自己并不晓得这么做是破坏佛法,以为他还是修积了无量功德。这是我们应当要省思的,应当要觉悟的。我们看第四段:

【弥勒。我不说言。矫诈之人住阿兰若。薄福德者而为少欲。贪胜味者名易满足。多求美膳以为乞食。】

「弥勒,我不说言,矫诈之人住阿兰若」。这一句就是现在所谓闭关、住茅篷。闭关、住茅篷的目的何在?是用这种方式欺骗信徒。大家一看,某个人曾经闭过关的,这一定很不错了,目的在此地。所以,其目的都是要招来名闻利养。「矫诈之人」,他自己也不是真的修行,也不是为弘法利生。这些事确实是有,如果诸位细心去观察,你不难发觉。虽发觉了,也不必说,自己不上当就是了,别人上当各有因缘。

前面世尊教给我们,在这个时代修行怎样才不生烦恼,才能够安稳的解脱。佛教给我们四种方法,又说四种方法,这八种方法你们能记住吗?要牢牢记住!如果没有记住,你就白听了,这个经也就白念了,非常非常重要。

佛在第一句就教给我们,「不求他过」。但是他有没有过失,我们心里明了,我们并不找他的麻烦,一接触就了解。「不举人罪」,他就是犯戒,造作罪业,也用不着我们去说。自有因果。自有报应。我们何必搅和在里面?八桩事情,这两桩摆在第一,非常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晓得。

「薄福德者而为少欲」。他自己标榜少欲、标榜知足,为什么?他没有福报。没有福报怎么能够说少欲?没有福报的时候,标榜他少欲。少欲是佛法里面很高超的行法,被他冒用!

「贪胜味者名易满足」。胜是殊胜,味就是五欲六尘,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美其名为「易满足」。易满足就是知足的意思,他知足。

「多求美膳以为乞食」。在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出家人的生活方式是托钵。他到那儿乞食?专门到富贵人家去乞食,贪图美味。贫穷人家不去乞食,为什么?那个供养的不好,饭菜不好吃。这叫乞食。诸位从这个意思来引申,凡是贪图名闻利养的,这就不是出家人,其实是出家人。所以引申是这个意思,贪图名闻利养五欲的享受,这一句就是不能成为出家人。

【弥勒。我不说言。乞求种种上妙衣服。谓如是等持粪扫衣。】

「粪扫衣」,世尊的用意是教出家人,自己时时刻刻要警觉,这个世间很苦,轮回更可怕。所以生活简单,衣着都很粗。

古时候科技不发达,一件衣服很难求得。不像现在很容易得到。出家人的衣服都是捡这些在家人穿旧的衣服,丢弃不要了,把它捡来。捡来后,看这个衣服里面还有一部分可以用的,剪下来,然后一块一块并凑起来,这是袈裟!袈裟是这样并凑起来的,这叫「粪扫衣」。并凑起来都是旧布,颜色、料子都不一样,佛教染成灰色、染成咖啡色,这叫「粪扫衣」。这是世间人不会穿的。穿这个衣服时时刻刻警惕自己,决不贪图享受。

今天我们想到释迦牟尼佛的教训,我们制作这个袈裟,整块的料子拿来把它剪碎,再把它缝起来,这就不是佛的意思了。所以要想想世尊当年在世僧团的生活,世尊教诲的苦心,无非是教我们在在处处、时时刻刻提高警觉心,决不能为世间五欲六尘所迷惑。所以乞求种种上好的衣服穿在身上,等于粪扫衣;佛从不说这种话。

现在出家人的服装也相当考究了,料子都是选上好的。这一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增长贪心,使你对这个世间留恋,舍不得离开。念佛往生,到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想一想还有许多好东西,还舍不得去,那就麻烦了。这个东西带不走的,所以平常就要舍弃。

【弥勒。我不说言。在家出家无识知者为离愦闹。】

无论是在家菩萨或者是出家菩萨,你的知名度不高,没人认识你,没人知道你,你就标榜你是离愦闹。你看,这些好的名词都被他冒用了。

【弥勒。我不说言。谄曲之人值佛兴世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

「谄曲之人值佛兴世」。心里面不正直、不诚实,这样的人会不会遇到佛出世?佛纵然出世,他也遇不到。为什么遇不到?他有障碍,「谄曲」就是障碍。什么人能遇到佛?真诚。「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的心地真诚与佛菩萨就感应道交,就能遇得到。这个谄曲之人是决定遇不到;不是佛不慈悲,这是他本身有障碍。

这些事情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国、外国我们常常听到,某人是什么菩萨再来的、是什么佛再来的。有许多人亲近之后,觉得自己非常光荣,他见到活佛了。你再仔细观察,他就谄曲,他怎么会见到活佛,见到菩萨?那些说是菩萨来的、佛来的,说了又不走。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个例子,说出身分他就走了,那就是真的。身分说了还不走,那就很奇怪了。所以诸位明白这些事理,你就不会上当。

「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这一条要记住。为什么佛在前面第一条教给我们,「不求他过」。求他过就是专门找人家的短处,这样的人,他以为自己是如理修行,错了!佛没有这种说法。

「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就是持戒清净。持戒清净的人,怎么会干损害别人的事情?凡是存心伤害其他众生,那个戒已经就破了,怎么能说「戒蕴清净」?

「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什么叫「增上慢」?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值得骄傲!他广学多闻,别的人比不上他,他就生起了傲慢心,值得骄傲!这些话是现在世间人说的,佛菩萨决定没有这个说法。不但是出世的圣人,世间圣人也说。如果我们读孔子书、读孟子书,这些世法圣人也说学问愈深愈谦虚、愈恭敬。哪有学问深的人会傲慢,没这个道理!

【弥勒。我不说言。好朋党者名住律仪。心贡高者名尊敬法师。绮语轻弄为善说法。与俗交杂。能于僧众离诸过失。】

「朋党」就是现在讲的帮派。在僧团里面搞小组织,这是破坏律仪,绝对不是住律仪。

「心贡高者名尊敬法师」。表面上、礼节上都很周到,心里面贡高我慢。这不是真的尊敬法师。

「绮语轻弄为善说法」。这些毛病,诸位要是仔细观察的时候,你都看得到。「绮语」是花言巧语,「轻弄」就是常常用开玩笑的口吻,讲经说法引得大家哄堂大笑,哦,这个人很会说!佛不说他是善说法。

「与俗交杂,能于僧众离诸过失」。这个佛也不说。喜欢与俗家人交往,喜欢交结世俗人,他能在僧团里面没有过失,这个太难了。为什么?染着世俗的习气,妨害大众修行,怎么能说是「离诸过失」!

【弥勒。我不说言。简胜福田为施不望报。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多妄计者以为出家。】

「施不望报」,这是佛常常教导我们的。像前面所说的,以无希望心行法布施,无希望心就是施不望报。有一种简胜福田的人,以为他这样作法就是施不望报,这是错误的,把佛所讲这一些名词术语的意思都错解了。什么叫「简胜福田」?胜是好胜,简是简慢、疏慢、轻慢的意思,他布施修福以贡高我慢的态度。可能他是很有钱,寺庙里面随便施舍一点,漫不经心,没有一点尊重心,没有一点恭敬心,这个样子以为是施不望报。这是把施不望报的意思错解了。

「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摄是管制,类似我们今天许多道场里面讲的义工,这是善摄诸事,他来做这些义工的事。可是他的目的是什么?求恩报,求果报。求果报,那就不是善摄诸事。义工,好!无希望心那就是善摄诸事,有希望心就不是的。所以这一些意思,我们都要搞清楚搞明白。

「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志乐清净的人,决定没有恭敬供养这个意念。有这个念头,自己以为自己很清净,全都错了。

「多妄计者以为出家」。妄是虚妄,计是计较,这不是出家人所应为者。妄计里面的范围太深太广了。

【弥勒。我不说言。分别彼我名乐持戒。不尊敬者名为听法。乐着世典咒诅言论。以为受法。】

持戒的人,决定没有彼我的分别。如果有彼我分别的人,这种人持戒不能得定。诸位要晓得,这个戒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那不是真正持戒人。真正持戒人,六祖所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还有彼此、人我这一种执着、这一种分别,就错了。

「不尊敬者名为听法」。讲经说法的场所,来听的人很多,有一些人虽然来听,佛说他不是听法。为什么?他没有听懂佛法的意思。他是来干什么的?他是好奇来的,来看看这个佛教到底讲些什么。甚至于来找麻烦来的。这个许多道场里面都有!所以,讲经说法也不是个容易事情,特别是一个生疏的道场。

我在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讲经,一到的那一天晚上,畅怀法师就告诉我,他说:「法师你在此地要小心谨慎,这个地方有一批人专门找法师麻烦的。他们听了之后,当场发问题,让法师下不了台,给你难看!你要小心,很多法师在香港都吃了亏,这是专门找麻烦的。」这就是「不尊敬者」,他不是来听法的,他是来找麻烦的。

「乐着世典咒诅言论,以为受法」。受法是讲传法的。喜欢世间的典籍,不是佛经;喜欢这些咒语,这一类的言论,以为他接受如来的大法,这个也是错误的。这不是佛说的。

【弥勒。我不说言。于诸空性无胜解者。能出离生死。多执着者为离诸行。】

了生死、出三界,凭什么?佛在这个地方说得好,真的是简单明了。你对于人我空、法我空这个道理这些事实真相要不能深深的理解,你没有办法了生死出三界。所以我们修学法门,一定要知道依据什么样的理论,我对这些理论有没有搞清楚?否则的话,人家说这个法门可以了生死,那个法门可以即身成佛,你听了就相信,这叫迷信。这是假的,不是真的。

出离生死的根本理论,就是这两句,于诸空性,一定要生胜解。也就是前面我们讲的,你真看破了、真放下了,行,你能出离生死。你能够放得下,彻底放下,就能超越六道轮回。能将世法、佛法都看破,你能够超越十法界。这种看破放下,就是于诸空性,生胜深解。

「多执着者为离诸行」。离诸行就是讲的放得下。多执着的人,怎么会放下?

【弥勒。我不说言。于菩提分住有所得。名为证智。】

这叫证果,修行证果了。可是你仔细观察,他「于菩提分住有所得」。我们念《金刚经》就晓得,这个人没证果!不但他没证大乘果,连小乘初果须陀洹也没证。证得须陀洹的人,并不以为自己证得须陀洹,那是真的证得了。以为自己证得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为什么?以为自己证得,他住!心住在这个位子上,那是打妄想!佛告诉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能住?这个住的意思,就是心里面有。心里面有一个果位,那就不是证了果。

《金刚经》上告诉我们一句很重要的话,「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从小乘须陀洹,一直到如来的圆满果位,我们一般笼统的说法,小乘四果四向八个阶级,大乘从初信位到等觉位五十一个阶位,这一些等级是从哪里说的?是从无为法而说的。无为法就是都没有执着,没有执着里面的功夫有浅深不同,所以佛说出这么多果位。每一个果位都没有执着,一有执着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

初信位的菩萨就没有执着了。没有执着,《金刚经》上说的标准很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能够做到了,你就是入流了,入圣人之流。破四相破四见的功夫浅深,菩萨位次里面高低不同是从这么来的,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都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哪有住?心有住就坏了。这个住就是我们一般人讲,你心里面真有,这个事情就麻烦了。心是空的,心里没有东西;有世间法错了,有佛法还是错了。佛法也不可以放在心上,那才是真正的证智。

【弥勒。我不说言。无势力者忍辱成就。无娆触者被忍辱甲。少烦恼者名律仪清净。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

「无势力者忍辱成就」。人家欺负你,你没有能力反抗,这个人不是忍辱成就。有能力反抗,不反抗他;有能力报复,不报复他,这叫忍辱。你没有能力,那怎么能谈得上忍辱成就?

「无娆触者被忍辱甲」。「娆触」就是诱惑,禁得起诱惑的人,佛才用这个比喻,他禁得起引诱,一切诱惑里面如如不动,那才叫「被忍辱甲」。没有诱惑你,就以为你忍辱成就了,哪有这个道理!

「少烦恼者名律仪清净」。烦恼稍微轻一点,就以为这是律仪清净了;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

「邪方便者为如说修行」。这里面的含义也非常之广。这十五条如果要细说,每一条说一个晚上都说不完。但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实在讲也不能细说,细说麻烦太多了,所以我说这个经只能点到为止,诸位细细去读诵、细细去思量。你再仔细观察自己的心行,观察周边环境,你就晓得我们应该要怎样修行才是如理如法,没有走上邪道!佛这个经文给我们已经说得非常详尽。

【弥勒。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一心住。好营世务于法无损。志乐清净堕诸恶趣。修习智慧为愦闹行。】

「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一心住」。特别是我们念佛人,念佛人的目的就是求一心不乱!爱说话的人,怎么可能得一心?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好营世务于法无损」。营是经营,务是事务,喜欢经营世间的事务;说这个于修行、于道业没有妨碍。佛不说这个话。换句话说,决定有妨碍!不要说经营这些世务,就连管理这些人事都有妨碍。这智者大师说的。

智者大师往生的时候,他的学生问他:「你老人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品位?」

他跟学生讲:「我因为在寺庙里作住持,要管事,所以对自己修行有妨碍,因此往生的品位不高,只有五品位。假如我不领众,不作住持,不管人事,那个品位就高了。」五品位是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

由此可知,管寺庙大众的事情,对自己的品位、修行都有障碍,何况经营世务!什么叫世务?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的这些事,都叫世务。「世」就是六道轮回,三界之内的。喜欢干这些事情,这个错了。说得好听一点,干这些事情在修福,福是修了一点,但是于了生死、出三界、于戒定慧决定有妨碍。

「志乐清净堕诸恶趣」。佛为什么会说这些话?实在讲我们今天看到的时候,想一想很有道理。有一些人说那些老实念佛人,你们是自了汉,你们的心量太小!你们修的是小乘行,是诸佛菩萨呵斥的。于是我们听到这个就不敢修了,跟他一道走了。跟他一道干什么?好营世务,爱言说者,跟他们去干这些。佛在这里一说,我们就明白了。志乐清净的人,决定不堕地狱,哪有堕地狱的道理!

「修习智慧为愦闹行」。智慧从哪里来?智慧从禅定当中得来的,换句话说,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清净心起作用就是真实智慧,修清净心的人怎么会胡闹?愦闹就是胡闹。

【弥勒。我不说言。方便相应名为谄曲。不求利养而为妄语。无执着者诽谤正法。护正法者而惜身命。所行下劣为无胜慢。】

「方便相应」是大乘菩萨常用的,所谓「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外表上看到好像跟这个谄曲有一点相像,而里面完全不同。菩萨真的是一片慈悲,以善巧方便接引众生。

「不求利养而为妄语」。这决不是佛说的。不是佛说,那是谁说的?魔说!魔造谣生事,要破坏正法!

「无执着者诽谤正法,护正法者而惜身命」。这些都不是佛说的。

「所行下劣为无胜慢」。「下」是指六道,在十法界里面六道是下。下而劣,「劣」是指三恶道。换句话说,这一句里面所说的,就是他在思想行为当中所表现的是「贪瞋痴慢」。标榜他没有傲慢。

这个慢,为什么叫胜慢?佛在经上告诉我们,我慢要细分很多。佛把慢归纳为三大类,第一个叫「胜慢」,就是我比别人强,别人总不如我,这也叫我慢,总觉得自己超过别人。「无胜慢」就是没有这个傲慢的余业,这叫无胜慢。另外一种叫「等慢」,虽然好像不是我超过你,我也跟你差不多,你也不比我高多少!这种慢叫等慢,可以跟他一样平等的;前面是讲超过他的。第三种叫「卑慢」,自己感觉不如他,不如他,不服气,并不是很服,不如也不服,这个属于卑慢。这是把所有慢归纳为这三大类,这个地方是讲的胜慢。虽然说一个,三种慢都包括在里面。

世尊举了这么多的例子,实实在在讲,这个事相说之不尽。我们从这么许多例子当中,应该明了真妄、邪正、是非。如果举这么多例子,我们读了、听了之后还不能辨别邪正、是非,那我们就相当愚痴。愚痴怎么办?多读、多听,只要多读多听,慢慢也会聪明!

【如是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当有菩萨。钝根小智谄曲虚诳。住于贼行。汝应护之。】

实在讲,这都是说我们。我们不是利根,不聪明,就是听了也不懂,听了也记不住。

「小智」,没有真智慧,小聪明!

「谄曲虚诳」,虚诳是自己欺骗自己,自欺欺人!处事待人接物,用心不正直,弯弯曲曲。我们确实就是这一类的菩萨!

「住于贼行」。世尊为我们说出来,我们今天修的是什么行?贼行!「贼行」是什么意思?自己的功德法财统统损耗掉了。贼行就是烦恼行,烦恼把我们的智慧、功德法财障碍住,所以把烦恼比作贼,比喻将我们本性的般若智慧、功德法财偷跑了,我们自己得不到受用。贼行就是烦恼行,起心动念,一切修持都在烦恼之中,这叫贼行。虽然如是,佛菩萨还是大慈大悲,没有把我们舍弃。

「汝应护之」。世尊嘱咐弥勒菩萨,你要护持这些人。为什么?虽然我们的毛病很多,我们对佛还有几分恭敬心,还想学。有这么一、二分恭敬心,还有想学的这个念头,就非常可贵。

你看这个世间芸芸众生,有几个人想学佛?我们在这个地方讲经,我们这个大楼上上下下多少人,隔壁他都不来听,你才晓得「住于贼行」也很可贵,不容易!所以佛菩萨很珍惜,并不放弃我们,嘱咐弥勒菩萨要保护我们、要护念我们。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最后末世五百岁中。唯此六十诸菩萨等。业障所缠。为复更有余菩萨耶。】

弥勒菩萨问得好,他问在末法时期像这样愚痴的菩萨,到底是仅有这六十个人,少数,还是有多数?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有诸菩萨。多为业障之所缠覆。是诸业障。或有消灭。或复增长。】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法门:丈夫养情人,且执迷不悟,请问学佛的太太如何做

净土法门:我有一些首饰,请问学佛之后是否还可以戴?

净土法门:真懂得因果,不敢占人便宜

净土法门法语:因上看错了,误会了

净土法门:现在的道场有很多不如法的现象,请问要如何对待

 

后五篇文章

印光大师:今生你吃他,来世他吃你

印光大师:今生你吃他,来世他吃你

净土法门:2014净土大经科注(第163集)

净土法门法语:先入为主,这就错了!

净土法门:无论哪一个法门,秘诀在哪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