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悉地生源(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悉地生源(六)

 

  (十)  增上意乐:与前七因果教授相同

  (十一)菩提心修法:亦与七因果教授同,于此再补充诸德修菩提心语录如下:

  六十一、小俱萨黎(亦称弥勒瑜伽师,系金洲大师和阿底峡尊者的上师)有修慈心、悲心、菩提心的悟道歌颂说:[为度一切父母众,以我所有五惑毒,引出卜众生之五毒,并以离贪等善根,平分给与六道众,若如是作轮回中,自我刹那亦  —不游。但愿未证菩提问,所有将受惑因果,于此生中全尽受,今年今月愿尽出,今日现时愿尽受,依此小苦广断方,愿我此心成纯洁。]又在恒河畔修时,得见至尊弥勒,他作歌道:[闻除恶趣苦之歌,思断生死树之歌,修速证得菩提歌,慈悲菩提此歌奇!烦恼五毒如敌摧,但汝取之修心奇!若舍自利勤他利,仍游轮回无此语,故毫不沾自利心,他弃我取是修诀,大乘经教虽无边,此中未摄无丝毫,以故汝之金刚歌,说为闻思修亦可。世间皈处善士军,十方诸佛之心髓,汝心出现真希有!]又有歌颂道:[从无始来联亲眷,所有父母诸众生,我皆思安于菩提,以此法行供慈尊。尔时毫不沾自利,全心全意修利他,此即菩提心修要,以此法行供慈尊。发现任何不意乐,毫不抛失披忍镗,以恩所抚诸人士,恩将仇报仍乐抚,以此法行供慈尊。纵遭不幸沉疴迫,未曾信依非法人,由吝啬报虽穷困,未以邪命作衣食,以此法行供慈尊。所有恶朋虽围攻,亦不报以治彼法,总于行坐仍何行,盲目从事全不作,以此法行供慈尊。虽然如是于诸法,不作丝毫实有想,此为菩提之修要,以此法行供慈尊。如是行供此善法,为令我心净治故,祈慈尊眷受此供,受而加持净我心。]

  六十二,甘丹派诸大德说:[修心亦属缘起之理,此乃有造作事,缘具焉得不成。]此言先由造作,久则缘具,后成真实。

  六十三、《修心要诀》说:[苦乐作助伴。]此言遇苦乐皆当取为修菩提心之助伴。遇苦则思一切有情具此苦者,不知凡几,应修[入法]。遇乐则思一切有晴,皆应具此,则修[施予法]。

  六十四、大伦觉巴在仲敦巴尊者座前,将自己的清净行持和三摩地的通达情况,陈述后,请上师仲尊者印证时,仲尊者说:[你虽是算得守戒清净,那怕是细微罪过,也没有沾染;你修的三摩地也是到妙善的地步,那怕是在你的耳根中击着大鼓,你也能无所触觉。但是你如果对于我的教授——慈心、悲心、菩提心还没有生起的话,那末,我总疑虑这是你应该昼夜忏悔之点!]

  六十五、发生大饥荒的时候,施主供来大量食粮,而请求仲尊者宣说一下阿底峡尊者最宝贵的教授,仲尊者说:[多思念死无常,与及业与果;还应当清净守护所承许的戒律仪;应多修慈心、悲心,而令菩提心坚固不失。以此为出发点,从而积资忏罪,这也就是上师阿底峡尊者的真实无上教授。明后你们或许想是由于没有值遇着阿底峡的原因,其实就真值遇着尊者本人,他的教授,除此而外,也就没有更重要的教授。如果你们想是恐怕没有遇见着仲老居士吧!其实遇见着也不过除这些教授外,没有更重要的教授。]

  六十六、仲尊者示寂时,对博多瓦开示说:[以后汝应以经教为师,常和眼眵相伴…口宜阅经教)……往贤善心方面做去,将会与殊胜者相值遇的。]善知识觉窝勒问道:[尊者所说[贤善心]是否指的是菩提心?]仲尊者答道:[是喏。]说后也就示寂了。

  六十七、甘丹派善知识卓隆巴说:[我有一次在阿底峡尊者前,领会教法时,尊者教诫说:[当效法常啼菩萨那样的精进!]善知识仲敦巴也教诫说:“总之,任何不多作思维,应当是为圆满菩提,而勤奋以求。

  六十八、博多瓦说:[我的想念中,除了想念他方面获得胜利,我就心生欢喜!他方面安乐,我心生喜悦!他方面愉快,我心生快感外,我没有生起过想我自己胜利等来到,我才生欢喜的念头。当我看见两人结伴同行的时候,我总是只想着这两人和气同心管多好啊!]

  六十九、博多瓦在作了一次清净的安居修夏后说:[我在那一坐夏里,哪怕是一刹那的凡俗分别,我都没有生起过。]

  七十、甘丹派善知识普穹瓦说:[对于行法,应知、应解、应闻,复应当生起极大毅力而作,虽是应当改变地方习俗而作,但也应当[自他相换],或不同流合污世间法而作,应当接受毁谤恶语,应当将心比己作为心印而作。]

  七十一、甘丹派大德杰贡巴曾经这样说:这一菩提道次第根本论文是阿底峡尊者传授给贡巴瓦的,本论的讲说及诵授等大半根据博多瓦所讲授而作。我们不以自己的文献为足,而复参阅其他文献来增广讲义,并且无繁言废语夹杂其中。这譬如不管弓箭拉得怎样满怀,而所缘只是一个箭头的尖端,以吾辈大乘人来说,其所缘应只是利他的一个心绪。]

  七十二、让谟瓦问桑杰温大师道:[阿阇黎曾亲见若干本尊诸佛?阿阇黎主要的观修是哪一种?]温大师答道:[我意乐观察时,刹那刹那,见着有如微尘数诸佛菩萨,如果以我们承传的教诫宗规来说,不是以亲见本尊,获得神通为主要的观修,而是以发起菩提心、如幻双运为主要的观修。]

  七十三、有施主出征时,请妥默让波大师修法事,大师只是祝祷说:[我们谨向三宝和护法,请求加持双方乱事和息下去,愿所有一切恶心暴行都和息下去。]他绝不说愿一方得胜,一方失败,并且说:[你们也应当这样作,你们虽是希求战胜,然而纵不得胜,如果战事得到和息,双方也就可以足愿,这样作对施主方不欺骗。]又大师听说某某得到安乐的时候,他每说:[这就好了!]十分喜悦!并且作这样的颂说:[我以痛苦风吹播,使谁愿如乌云集,泪如雨下哭雷震,如是弃绝不应耶?我以安乐阳光照,使谁颜如莲花开,启唇笑露白银牙,如是不作合理耶?]

  七十四、又妥默让波大师对痛苦有情,亲眼看见,更不必说,哪怕是听说如此这般痛苦时,他立刻说:[唉呀!我可怜的母亲啦!]悲惧而泣不成声。他听说常念有情的大德朗日塘巴是常时面有愁容,他说:[如果思念我那如母有情的痛苦,哪里会有半点笑容。这点我也是没有的。]边说也就流下泪来。并且作有颂说:[舍弃诸苦所迫众,唯求一己之寂乐,此如抛弃火坑母,自往清凉池中沐。母众舍弃自安乐,为利我故受诸苦。数超山海尘数量,我今如何弃彼等。从无始来屡益我,诸母有情被苦逼,见闻思亦心无动,我心岂非钢铁铸?昔屡除我苦诸母,阿鼻火中焚烧时,对彼若不生悲念,自虽人面实兽心!]又颂说:[由谁舍弃自利乐,为利我等取苦受,若心舍弃有情众,闻大乘法有何用?以故为度无边众,当生无上菩提心,舍弃自利直间接,成办利他是胜士。]

  七十五、又妥默让波大师说:[对于自我,我作这样的商讨:——善巧、戒严、贤良三德,好像任何也没有,但是对于自以为贤良的骄态,这种自过,大如山岳,而未观见。对他人微尘之过,很能分晓,住在自利心中,而说是在作利他,这样虚伪的学法人,唯以此世营谋为企图。由汝过去对自己行为,未知观察,自我欺骗,以此受无量痛苦!现在仍旧是对于解脱轮回与恶趣苦,没有定解。这是由汝自己所作之过。现在如果欲求常乐,应住寂静处所全心全意信依上师三宝,远离世间八法,不与乐世间八法者为友,断自利纠缠,生起利他护皑,舍弃我慢与怨恨之心,卑躬自处,思维诸大德正士的清净作风,生起苦行的坚忍等。]

  四白法中

  七十六、《师子问经》中有文大意说:[累生于菩提,梦中尚不舍,未睡何须说,此菩提心如何成?问依何方便而成?]佛答:[随时随地于自所度化有情,正引导之入于圆满菩提,以是力(方便)故,能令我自己累生累世虽梦寐间,亦不忘失菩提,以是心不舍。]不舍谓不舍所愿,谓不失愿菩提心,于累生中,皆不离希求圆满菩提之愿。

  七十七、于诸有情生大师想,如侠惹瓦说:[我等虽作琐屑之善,然无增长之相,而坏尽之相,则甚多。于芏菩萨及法侣,以嗔恨轻蔑,是生疮疤而坏尽也。以是若能将此及于菩萨所生疮疤断之,则如《集学论》中所说之依于补特伽罗而起之损失,皆将不生,以不知芏门萨于何有故,应如《迦叶问经》所说:[于诸有情,生大师想。]四黑法中

  七十八、上师教授说:[有说犯四黑法,即舍菩提愿戒。宗喀巴大师则以舍菩提心,及舍有情心,生起此二种,乃舍菩提愿心条件。其余犯四黑法,及与四白法相违者,但退而非舍。余诸誓受学处,因摄于十八重四十六轻,然若尚未受菩提行戒,(寂天轨则,为愿行俱受)故不犯戒,然乃誓受学处,故成恶行。第三科  发心已学行之法

  贰拾  发心已于学处须修学之相

  七十九、《修次初编》说:[如是发心菩萨,知自未调伏,不能调伏于他已,自于修布施等,极作加行,以无修行则不得菩提也。]又说:[修亦谓受戒已,于彼学处而修学是也。]

  贰拾壹  方便与智慧,仅随学其一,不能成佛。

  八十、《大日经》说:[秘密主:彼一切种智者,是从大悲之根本生,是从菩提提心之因生,是以(六度)方便而到究竟。]上师教授释说:总上三句,谓须智慧、方便(六度摄故)一种始得成佛。世俗菩提心,即真正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谓唯名安立,须初地以上菩萨常一心住空性中者,于世俗谛之见相二分已断,心与空性,和合为一,如水入水,无有二见,如是有情之心,方称胜义菩提心,非真实菩提心,假名安立为菩提心。内外道多于此义误会,彼以住空性,即是修真实菩提心,彼不解有世俗菩提心也。

  八十一、《无垢称经》亦说:[诸菩萨之系缚云何?解脱云何?答彼问云:无方便摄之慧者系缚(即谓无住涅盘之障碍,即为寂灭或生死边所系缚)也。方便摄之慧者解脱也;无慧摄之方便者系缚也,慧摄之方便者解脱也。]诸菩萨之道,总略为方便与智慧二者,一切道各种细支分,皆由福慧二种开出。

  八十二、《宝积经》说:[须具足施等(等摄菩提心),平常有情,亦能布施、持戒,然以未具菩提心故,不能称到彼岸二切方便,而修一切种智最胜之空性。]

  八十三、《集研窍经》说:[诸菩萨为菩提故,而修六度。诸愚痴人,谓但应学慧度,以余何须用,此破坏心也。](谓破坏大乘心要)

  八十四、《集研窍经》又说:[又诸愚人谓唯以一法而证菩提,即空性是。彼等之行,皆不净也。倘作是想,修学施等诸行者,是无坚固通达之空性,若有则足矣。设如是者,则得初地之诸佛子,及特于无分别智获得自在之八地菩萨,当不须行,然此非应理。十地菩萨,虽各地以施等而为主要,然非于余等不行也。以《十地经》说故,谓于一一地,或行六度,或行十度也。特别于八地中,一切烦恼皆断尽,安住寂灭一切戏论之胜义时,复由诸佛劝说:仅此通达空性,不能成佛,以诸声闻、独觉亦得此也。须观我等身相、智慧、刹土等,诸皆无量,我之力等,亦汝所无。故应发起精进。又应思维种种烦恼侵扰未寂之有情,亦勿舍弃此忍门。如是劝已,于菩萨行,犹须学故,于其余则和何待言哉。]

  八十五、《金刚相续经》说:[设获空性者,仅此不成佛,因果无他故,方便非空性。:因与果无他,有此因方得此果,非空性已具方便,唯具空性之因,于得佛果,尚无其余诸方便。成佛之方便,非仅此一空性。)

  八十六、龙树菩萨《宝鬘论》说:[大王:佛色身从福资粮生(有此因方有此果,唯空性不全具此因也),以故应勤修此福德资粮;大王:佛法身从慧资粮生,以故应勤修此智慧资粮。]

  八十七、《药经论》说:[离善巧方便之菩萨,应于甚深法性精进勤修。]明显说之,如《秘密不可思议经》亦说:[善男子:譬如烈火,从因而燃,因若无者,则当熄灭。如是从所缘而心然,若无所缘心则寂灭,善巧方便之菩萨,以清净般若波罗蜜多,了知寂灭所缘,于善根所缘,亦不寂灭,于烦恼所缘,亦不生起,于波罗蜜多所缘,亦为安住。于空性所缘,亦为分别,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于所缘亦观也。]

  八十八、莲花戒大师说:[住于抉择胜义理之见上,于任何亦不作意,专注一趣而修者,非其所破。若非住于抉择胜义理之见。而心不行动,任何亦不分别而住,为修空性者,是所破也。]又耶喜旺波复就[顿入]与[渐入]之义补充说:[如果“渐入]时,这样是“无因]吗?若和我不同而[顿入”时,那末,你还有什么可作呢?如果一开始就成佛,还有什么罪过可言呢?因此,譬如登山,也必须一步一步登上去,不可能一步就登上去,如果初地都还难以证得,更不必说证二切智]了。非支那宗的我,是以三慧精研诸经论,以此能无谬通达经义,进而学习十法行,依修而证得[忍位],进入无过的初地,渐次经十地的精修净治,由此圆满二资粮,而获得成佛的。如果是你们那样的话,福慧二资未圆满(渐尚未立,遑论顿入),此心未净治,就连世间事也不能知,怎能成就二切种智]呢?由于任何不作为而睡着,连饮食也不得尝,如果饥饿而死,还能说得上成佛吗?如果不观不察地迈步前行,也得跌倒,那能说得上通达一切法呢?

  八十九、藏王菩提光问阿底侠尊者说:[福智随学其一可乎?]尊者答说:[离慧度加行,而障不能尽,故为断无余烦恼所知障,慧度瑜伽师,常应修方便,由慧离方便,及方便离慧,故佛说云缚,以是二勿离。]又说[除慧度行外,施波罗密等,诸善资粮净,佛说为方便。诸修方便力,而复能修慧,彼速得菩萨,非唯修无我,已曾能达蕴,处及界无生,了知自体空,遍释名为慧]。谓常应修菩提心方便之门,而通达空性,方能具断二障,不由菩提心方便,所知障不能断故。

  九十、甘丹派诸大德亦说:[依教依理抉择胜义理(抉择时非谓无分别)见上,其余诸法,不能劫夺,于余诸法不起分别作意,应一心专注一趣(空性所缘)。]达摩祖师之意,即如是说,后世多误解之矣。修密法之空性,亦复如是,且须方便、空慧双运。

  九十一、宗喀大师《菩提道次第》中说:[转入修佛之方便,彼亦须一不错之方便,途径若错,任几许努力,果则不生,如欲取乳而掣其角也。又虽认为不错,若支分不全,亦费力无果,譬同种子水土等,若随一不具,苗则不生。此《修次中编》所说。若尔,何为全而不错之因缘耶?(此之答案如上文八十《大日经》说:秘密主:彼一切种智者……是以二八度)方便而到究竟。)

  九十二、关于支那堪布之玄宗——[任何不分别,即修了义道],上师教授摄要破斥说:二,莲花戒大师谓彼(支那和尚)谤各各分别慧;由此(各各分别慧)方生通达无我慧,即净正胜义空慧,故无世出间智慧;二,凡内道修习止观者,断无不由各各分别慧,而能证心空合一之无分别慧;三,又与现实理不合:若谓于一切法不起作意,不作思维,则昔所曾受苦乐,亦不起念,无有是处;四,彼若谓我于过去善恶苦乐,亦不分别,然彼已有此不分别之念,即是分别;五,若谓于任何皆不起分别,则一切不能得,则意念宿世慧及清净无我慧,皆不能得。:以上诸理,支那和尚皆不能答)又如谓彼乃二门顿超之法],莲花大师破斥说:[汝法无因,既无循序渐进之基,渐尚不立,何况顿,若真顿教,汝现当已经成佛,而不然者,何谓顿超?所谓顿超者,谓不须时间,顿趣入于圆满佛位。须知内道法,皆由循序渐进而生,现见世间法,不加智慧思维,不以善巧方便而行,亦不能得,何况福慧双圆之佛果,而可以不分别得之。又若汝吃饭时,一切不分别,则饭味一切不知,何况饥饱,则汝早已饿死,何能成佛。又汝行时亦然,将不知盲堕于险岩而死矣。]

  九十三、恩师昂旺朗嘉(因事称名)开示说:[余不谙汉文,闻内地习禅宗者所言,极似支那堪布(大乘和尚)之见,达摩乃已证空性者,故说一心专注于空性时,不可于俗谛起任何分别。后人误以其证境为修境,以为初业有情修加行教授,一心专注于空境时,于俗谛执实相,皆应遮止,故于一切皆不分别。初机以为加行,实为颠倒!(以上数语,道出千百年来错误根源)

  九十四、恩师又开示说:[经中说,任何亦不见,即是正见。不知此就已证空性者遮止俗谛而言,遂生误解。故善修空性者,应不舍俗谛行品,三乘皆须修空性,《现观庄严论》说:[声缘欲趣究竟道,皆由四谛力引导。”谓以四谛方便而得智慧,以得其究竟果,而不说以空性趣究竟道。又说:菩萨由(修)诸道方便,而得成就众生事”此谓以三士道而成就众生事。声闻须证人无我方便;缘觉乘须证人法二无我粗分方便;菩萨则须具人无我、法无我粗分及人法无我细分(此方是空性,前二非是)三种方便,又说:[又彼一切种智者,亦须成熟诸有情。”所谓一切种智,即摄真俗二谛,故知三乘及佛皆须俗谛行品,此乃《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全论纲领。与此论纲领相违,即与此论各品相违,而此论乃了义《般若经》之锁钥,以此与一切佛说了义经相违,并且违理。龙树菩萨说:[不达俗谛者,不能了空性。]当知空性现量,由比量生,《因明》中广成此理。俗谛应以《因明》正净,因之三相证成而后转入现量。因之三相,即是俗谛,又与龙树《宝鬘论》所说,何故须修慈悲之理相违。《入中论》首说,大悲为根本,此论乃说空性者,而首举俗谛行品中之大悲。须空性智慧,方能不住生死,须方便俗谛行品,方能不住涅盘。以通达空性(如所有性)智慧断无明,则不堕生死;以尽所有性智慧了达一切有情,皆是父母,故为慈悲驱使,不住寂灭(以大悲方便不舍有情)。以智慧断烦恼,乃证法身;由福资粮成就色身(摄报化二身),方能成熟有情。佛非以法身成熟有情,一切有情不能见法身故,由基道果三种而言,基有真俗二谛,于此不圆,则道中之福智亦各别不圆融,乃至果时法身、色身亦不能得。故方便、智慧任舍其一,皆不应理。]

  九十五、又恩师开示之教授中说:[破支那和尚与教相违,与理相违,自语相违。彼所说任何不起思维,不修身语二种善业,此如将心幽囚,令如顽石,属于愚痴黑暗。萨迦班抵达说此为[愚痴大手印],皆趣畜生行。彼等将心幽囚,误谓即证空性。黑暗愚痴,恶行烦恼,彼称以为成佛之因。此宗喀简择彼之所说,即彼所言已成自语相违,乃摄其(支那堪布)所著《睡转法轮》中之心要,彼谓但心不生分别,身语二业,可以随便,但睡亦可成佛。又其(和尚)所引之经,彼亦误解,由人法二我执而行施等如以毒和食,不唯无益而又害之。若总说六度皆魔业,汝(和尚)称汝所倡者摄于慧度,亦魔业矣。[堕所缘]谓耽着于实有,此(彼所引经)所谓魔业,乃谓对于菩萨成佛为障之魔业,非对一切有情而言,不然,则登地有情,皆未达空,皆有二执,且其修施等亦魔业耶?一切行品如修大慈、大悲、菩提心等,皆谓具二执堕于有相之摧毁一切行品。凡夫现行虽有我执,然布施时之舍心,是善行故非我执,破斥之谓若如所称,则得法无我者,须将舍心、防心等亦如嗔慢等而并灭之,即将六度视同烦恼而断之,则无圆满佛陀,佛亦无所依矣,熟盛则寒微,寒盛则熟微(成反比),见行如此,则堕断常,则以见害行,或以行害见,不唯不得成佛,如圣天《四百论》所说,[执有堕畜生,执无堕恶趣]。法身与色身,和凡夫之心识与肉体,此二不离互用,须于因位不离互用,须空慧乃得法身之因,然若无方便,法身亦不圆满,故方便亦是得法身之质,如是空慧于色身亦可(此有发心为前导,余五度力,摄持不失,而专修慧度时,一心专注之空性也)得用。

  贰拾贰  于学处修学之次第  (摄学行六度)

  (一)施波罗密

  九十六、布施之胜利:略如《入行论》说:[人天乐,不外财色受用圆满,此现上果,由施而来;究竟乐亦由施入地道,而得圆满菩提。]

  九十七、甘丹派大德侠惹瓦说:[出家求财而施,虽有少分施之功德,而于戒之过患反大,故侠惹瓦不喜,诸菩萨亦不喜。]

  九十八、布施度修法中,恩师开示说:[若仅凭现实圆满,则世间尚多穷人,应佛之施,亦未圆满,若仅离悭吝,即圆满施度,则小乘阿罗汉亦离悭吝,应圆满施度,如何方能圆满施?应修舍心,方能圆满。《入行论》亦说:并舍由施而得(施果)之财物受用等福果子他人之心,即可称施到彼岸(合量如菩萨行)。恩师又说:若说施度圆满,须至佛位,此余个人体会,尚待博学详考。然勿疑吾人不能圆满法施,虽然登座说法之比丘,即见亲友将作恶业,能以方便令其不作,在家居士,极喜闲谈,能善巧为说,引起彼等学法之兴趣,即不娴教理者,每口念诵,高声朗诵,能令人非人等,身心清凉,亦属法施,虽无大力,然如见虫落水,拯之令起,亦属无畏施。若无菩提心摄,虽行布施,不名圆满施度,仅可说为布施行。布施须心如理,行如理,三施随一,如有望厚报之心,即心不如理,又如施人一缕,须和颜悦色,令受者满意,否则,纵以全室施人,若呼尔而与,蹴尔而与,令对方难受,而感不安,即行不如理。应无怨亲,无悭吝,无谄诳,由悲心念恩之门而行布施(不矜不伐),应以对方为善知识,因我久有此心,苦无对象,今彼感空乏怖畏,如劝请我行施者然,何幸如之。

  (二)戒波罗密

  九十九、戒之自性:《菩提道次第》说:[由遮止损他事,意远离之思为戒。]《入中论疏释》亦说:[能断为戒之义]。简明言之,防护身语意断离恶之心即戒,由菩提心摄受而有所防护、遮止即戒度。

  一百、戒之差别:《入中论》说:[虽于比丘戒清净,若于执法有自性,如是则亦不能说,彼于菩萨戒清净]。(然亦有与菩萨律所断相顺者。)

  一百零一、月居士说:[若以至诚大悲为动机,则身语二业,虽似不善,不能谓之不善。]然若凡夫无此堪能,而以身语二业为可转移,则如乌鸦入孔雀群(性能消毒),而食毒物,鲜有不自毙者,故菩萨虽以意业为主,而于身语不善,亦应远离,方称律仪清净。

  (三)忍波罗密

  一百零二、忍度修法中《入行论》说:二切恶业无如嗔,一切善业无如忍]。经说:[若于菩萨生一念嗔,能烧过去千劫功德。]谁是菩萨,吾等决不能知。岂可不慎!

  一百零三、忍之胜利:略如《摄波罗密论》说:[于有将舍利他意,最妙对治说为忍,世间善乐诸圆满,于嗔过中忍皆救。诸具力者胜庄严,断诸难行力之胜,害心野火被水流。《“后诸损忍能除。以胜士夫忍铠甲,暴恶众生语之箭,彼成赞叹妙微花,当成悦意名称鬉]。又说:[具德庄严饰相好,着色工巧亦忍是],

  一百零四、《入行论》说:[此生后世一切乐,皆由修习忍辱生,此生后世一切苦,皆由不忍嗔恚生]。

  一百零五、修忍之理:经说:[设若有情有自在,观彼有时亦自害。岂彼于己尚不爱,故嗔恨彼不应理。]《四百论》说:[嗔亦魔所持,医不忿如是,能仁见烦恼,非属烦恼人]。月称菩萨说:[此非有情过,此乃烦恼咎,察已诸善巧,不忿诸有情]。

  一百零六、昔有一坐静修行者,一日,闻其怨敌衰损,喜而命侍者善治饮食,为说因缘。有大德闻之叹息道:[似此亦修梵行,实种恶趣因也]。故加持文中皆有[闻怨富饶生随喜,愿此心生求加持]。

  (四)精进波罗密

  一百零七、精进胜利:如《经庄严论》说:[善法聚中精进胜,由依此故彼随得,以精进后住胜乐,世出世所摄成就。精进当得世受用,精进能具极清净,精进超脱萨迦耶,精进成佛胜菩提]。

  一百零八、《摄度论》亦说:[若具无厌大精进,不得不成悉皆无]。

  一百零九、不勤发之过患:如《海慧问经》说:[具怠惰者,于菩提极远而甚远;诸具懈怠者,从无布施乃至无慧;诸具懈怠者,无能利他]。

  一百一十、《念住经》亦说:[唯一烦恼本,何有如懈怠,谁有一懈怠,彼是无诸法]。

  一百一十一、《菩提道次第》说:精进所依之顺缘四者中,胜解力:乃于应行应止生起意乐,为精进之基(所依),故精进乃于应行应止(善为抉择)而精进。止观修法亦即别示后二度——禅定与清净正见之修要

  (此二度广开,别成修要,以此支分条数亦另起)。

  (五)禅定波罗密

  贰拾叁  正修止法科中所摄一些教授

  一、静虑(定)自性:如《菩提道次第》说:[于随一妙善所缘,心一境性,心止安住”

  二、静虑差别:如《菩提道次第》说:[从自性门(差别)有世出世间之二;从品类门,有止与观,及止观双运之三品;以作用之差别,有令现法身心安乐而住,及现证功德,与饶益有情之静虑]。

  三、修定之胜利:如《玛澈》教授说:一、身心堪能:即能使身心随学何种善,皆有堪能性,未得定者修一月不及得定者一日之功德。二、神变作用:谓三摩地中,能生神变,对于度生事业,极有利益。三、速得成就:速能成就生圆二次。四、定能烛空:有定方为无风之烛,能照烛无我空性,方能解脱生死故。]不修定过患则反是。

  四、修定所缘:依颇公口诀说:[以密宗佛像为所缘,对修生圆二次有殊胜利益,对生次尤要。然一类有情缘佛像,反不易得定者,又有一类缘有形所缘,不易得定者,此二宜修缘心定。总之,初修时,宜自选择,以各种所缘试修,观察何种较为明显,一经选定,即不可随时改易]。

  五、修定简诀:颇公口诀说:[最初用正念紧紧系于所缘,次除所缘外,一切不缘,再次如系久稍松懈,则思我正念所缘(再提念力也)。如是住缘应具明、住二分,当留意沉相若来则明去,掉相若来则住失。以初正念提紧除沉相,令复具明分,以次法除所缘于余不缘治掉相,使转为住分。由思我正念所缘之力(加进正念一步,亦即系紧所缘一步),使住益坚精,明益澄澈,如是始为无过之定]。

  六、念之自性:宗喀释说:[谓不忘失所缘境,令心与所缘境串习和合,即念自陆。《集论》说:二石何为念,于串习事心不忘念为相,不散为业。]所谓不散,谓一心专注,不余散乱,即念之作用也。]

  七、修定教授中说:修定住分明分皆具,惟无精力,是为细沉。然细沉颇难知,此为修定最吃紧处,许多人均误认此细沉之相为定。其相愚痴,感畜生果报,故称堕落之因。颇公说:[此不易言,非纸上空谈。须行者自行烦略省察,如见一平常之物,眼虽见心虽想,而无力量。若乍见一新奇之物,则兴趣勃发,而有精力。又如平常信敬三宝,无多精力,若偶然猛忆三宝功德,至于欲涕泣悲泪者,则有精力。又如用笔然,初提笔时,手末用力,即如捆沉,次一刹那间将作书时,手微用力,即如细沉已去]。非颇公过来人不能作此领会语。

  八、所谓串习力:修定至九住,纯住一种串习力,即由已熟习之正知正念二力,而串通之谓也。颇公说:[譬如念绿度母咒,初犹防检过患(如声音大小快慢,咒字完全与否),及念既稳,任运念去,不复再事防检矣。九住无功用相,亦复如是。]

  九、以佛像为所缘,应如颇公口诀说:[佛像如金灯燃时,光瞪相映之光相。](意谓佛身为光明像,而其光明又如金灯与光相映之(交辉)光相。不可想为画铸之像,应想为活睁睁之相)

  十、无所缘而修(不起作意)者,有如是修法,在藏语称为[黑贡]注修大手印。宗喀大师说:[彼即以[无所缘”为所缘,或以心为所缘,故少数亦有得定者。多堕三摩地沉相,故种畜生因。]

  十一、修定若身心不听命,极粗重,不可勉强修。上师秘诀说:[心于所缘,安住明澄(既住且明),于如此佳境,即须休息,若再勉强下去,则不佳之境即至,此时方休,即妨下次起修意乐,身界留难,即厌倦不欲修,粗重无兴趣,故当时短次多。]

  十二、宗喀大师说:[心于沉时,不易生起思维三宝功德等,令心清醒,须先依菩提道次第各各法门,依教依理,数数观察,心生感动转变者方能之,未依道次第曾修习者不能]。(上师说:现今世人恐思金银等,方易清醒,此或系法门,一笑。)

  十三、恩师昂旺朗嘉(因事称名)开示说:为利他故,须修戒定慧三学,欲得止观双运,须先修无过三摩地。此之教义,虽有佛之《解深密》及《三摩地王》等经及慈氏、无著之《瑜伽》、《中边》等论,然其言简意赅,末世难解。能深体佛言,符于二大车轨之教授者,其唯宗喀大师乎!故所谓修定资粮,自依止师,下中上士道皆是。即以六度言二刚四度皆修定资粮,定与外道共,何以相异?以发菩提心与外道异,庶有大义利,而不虚度此大好人生,否则,如以等量黄金换取等量煤炭,且不大可惜哉!]

  十四、上师教授说:[欲任运住无过三摩地中,何时放缓?须于第八住心(方放缓)。将何放缓?有将[所缘],及[持力]、[功用]放缓之各种,支那堪布大乘和尚之一切不想,乃将[所缘]放缓矣。此说放缓,乃将防沉防掉之功用放缓。如放缓[所缘]则无住分,放缓“持力]则无明分。无住分明分何为定?!此为宗喀大师之不共教授。依颇公说:[于第七住心时,于沉掉将来时,自能察觉微有来势,然以防护力,彼实不能来。于第八住心时,此种沉掉欲来之冲动余势已无]。

  贰拾肆  依于止而修九住心科中一些教授

  十五、恩师昂旺朗嘉(因事称名)开示教授说:[九住心修时,不能置书于面前,最略须将五过、八断行、九住心等领会于心。修菩提道次第各法门之纲领科目亦然,均须熟记心中]。

  十六、修定不依上师口诀,不易辨其差别。恩师口诀说:[初住——[内住]:谓于一座间,如一小时,有十分之一时,能住所缘(则为六分钟),散乱时占十分之九;二住——[等住]:依初住功用,令稍延长,能达数珠一串之时(如诵六字大明一串数珠之时);三住——[安住]:于一串多珠时,于心散乱,甫乱即知,旋即仍住于前所缘,又经一串多珠时,令心安住;四住——[近住]:四住虽摄心渐细,不免有微细外逸相,然未尝忘其所缘。此系上师口诀,与《声闻地》论义微异;五住——[调伏]:依上师口诀,四住尚有粗昏沉,五住尚有细昏沉,即细掉举亦有;六住——“寂静”上师口诀说,第六寂静者,由见随烦恼散乱等过失,于三摩地相违,能令三摩地不喜,故应寂灭此诸随烦恼,及不喜心情;七住——[最极寂静]:依上师口诀,七住最极寂静,此时已无微细沉掉,然有最极微细沉掉欲来之势。然甫将冲动,即能觉知,而起防护(口诀说,五、六住尚有引入沉掉之可能,如夜防盗,尚有失物戒慎恐惧心理。五住有微细沉,六住有微细掉,故须戒慎。如将强敌打倒在地,恐其复起。七住则如已伤强敌手足,彼虽尚可复起,不足虞矣。此时彼强撑起,随手即可击踣之矣。彼散乱之各种行相,如贪、忧、昏睡等亦尔。习定人以第五住为最难关头,此时如不认识自己尚有微捆昏沉。此时已如虚空之坦荡光明,最易误认以为已得无过三摩地,而得自己欺诳耽误,透过此关,第六、七住,智慧与常不同,尚易察觉禅病);八住——[专注一趣]:依上师口诀说,第八住心,尚须励力,为欲得第九住任运平等转故,此即前说作行,非不作行。专注一趣者,谓一座之间(又称一流,谓一座之间相续如流)能相续如流;九住——[等持住心]:依上师口诀说,由串习力故,不待努力即得无沉无掉心乎等性自在任运而转,如熟读之书,不待用忆念,即如银瓶泻水矣,所谓熟能生巧。]

  贰拾伍  真实成止之量

  十七、成止之量:《菩提道次第》说:[若得如前所说九住心,离微细沉掉,能久修习,无须作行,任运续转之三摩地,是否为已得奢摩他?曰:得此三摩地者,若未得轻安,则是随顺“奢摩他”,非真奢摩他。]《解深密经》说:[世尊: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惟心。乃得末得身心妙轻安,名为有作意。]所言作意即奢摩他。《修次中编》亦说:[若于何成就轻安,如其所欲,心于所缘成就自在,当知即是成止。]

  十八、恩师昂旺朗嘉(因事称名)开示说:[止成与未成之别,依内道而言,具修止资粮,知修止之法,依前所说修法而修,则不久轻安即生,先得心轻安,次得身轻安(详明灯颂自释中),身心轻安,心生欢喜,尚非得止,须此欢喜渐退,于所缘境,清净不动,此时方名得止(定),得初禅加行道,所谓定以此为量,然得止尚非得佛道,须修胜观(即无我空慧),方能证空,解脱生死,辗转增上,直至佛位。如是趣向,暂且不论,就现时言,吾人念诵、闻法,亦不易了解和忆持,纵能亦不能思,纵能思维,抉择心要,然又不易修持入道。故宗喀大师开示说:[闻不知义,思不得要,修不通达,应于三宝资粮田,以四力忏悔积福,心力自然日益不同,方能闻即了解,思能抉择,修即入道]。不然,但以佛法,增长见闻学识,或为此生名闻利养而学习,则无甚意义。当知修学佛法,须于自身心有所转变,有所决定,有所新生,令法与心合,能自受用,能利有情。凡诸恶法,日渐减灭,一切善法,不断增长。如是对于难得之大好人身,方有意义。释迦世尊说:[我为众生说解脱法,然法非解脱,乃用之人自解脱。]故须法与心合,能自受用,方合《菩提道次第》意义。吾人既已得难得之人身,应求大义,方不虚度此人身,初应离非福,中须去我执,末应除习气。初离非福,必须止恶修善,知善恶取舍,方能感得增上福果(人天)。然非究竟,以过去造恶习气厚故,暂时福果享尽,以恶业还堕恶趣。故欲不造恶业,须先断烦恼,烦恼之根,乃我执无明,故须先除我执无明,方不起惑造业,是谓出离生死。故圣提婆说:[中须去我执。]然此犹非究竟安乐利益,何以故?最微细烦恼所知二障,犹未尽断,虽离生死恐怖,犹未离寂灭恐怖故,未能究竟自他二利故。故须尽断微细二障习气,取得佛果,方能救度一切如母有情。然究能成佛与否?须知吾人既具此暇满人身,又值遇佛法,且有人说圆净无倒之成佛次第,显密兼备,则决能成佛,定非虚诳,如操左券。但视吾人究能发心与否,能转变否,即能决定究能成佛与否。但仅发心犹嫌不足,尚须寻求成佛方便(方法),寻求与佛无二之空慧,以除我执习气。又须先求不离止之观,故应先习定。吾等众生,如极污之衣,如欲除脏垢,须先浣去粗重污垢(如认识业果),次方洗去细垢(如去我执),最后乃以药皂涤除微细污垢油迹(如以最大方便除去习气)。佛教大概程序,先以小方便去最粗重染污;次以中方便去较细染污;最后以最大方便乃除微细之染污习气。欲得止观双运之瑜伽行,须先习定。以上所说(修止法)依弥勒所说离五过、修八断行,由九住法得殊胜身心轻安,方为得殊胜轻安三摩地。若无微细沉掉,能无功用,恒久修习,在此九住心时,是否已经得止?□□□□,若不知此,或误认自己得止,或竟谓自己得圆满次第□□大乐,生起我慢,自谓不久当得金刚大持位,或竟夸示信象,可谓自欺欺人,虚生一世!所谓[圆满轻安],即谓不动轻安。佛说三摩地王经及解深密经皆谓已得不动圆满轻安,方为得止。《经庄严论》及《修次中编》皆如是说。口若未得圆满轻安,犹未得止。然有于第九住时不加作口,误认为已证空性,又觉舒乐,误认为已得圆满,或甚至误认为已得无上密之大乐。依道次第闻思修学,依修止资粮而修,随顺龙树、无著二大车轨所说方法——离五过、修八断行,次第而修,由此而分九住心,初内住乃至第九住等持,然究得止与否?即须知此科目——所谓成止之量,初示正义,所谓正义者,即如何方谓之止?若得任运三摩地,即为得止,则第九住心,即是止,若此犹非止,□□何为止耶?论所说奢摩他随顺,即相似三摩地。宗喀大师所说:[乃得殊胜轻安,方得为止。然非无通常轻安,否则即不耐长时而座,以无沉掉,又能长时耐座,是任运生,具此三分,虽非真止,可谓得止之随顺。再加殊胜轻安;即真得止矣。要之,一,纵初住以上,有轻安细微支分;二,第九住得轻安,然非殊胜轻安;三,后得圆满殊胜轻安,亦即得止]。

 
 
 
前五篇文章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

昂旺朗吉堪布:修定修观法要

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一)

 

后五篇文章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

优婆塞·绛巴妥默: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