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法尊法师译释:现观庄严论略解(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法尊法师译释:现观庄严论略解(二)

 

  丑二二地修治

  戒报恩安忍,极喜及大悲,承事敬师闻,第八勤施等。

  第二地中有八修治,谓摄善法等戒,酬报他恩,安忍怨害,最极欢喜修诸善行,于诸众生 起大悲愍,恭敬承事邬波陀耶等,敬重师长诸善知识听闻正法,第八修治谓精进修习布施波罗 蜜多等,由此八能修治第二离垢地,以能摧彼逆品圆满对治故。

  丑三三地修治

  多闻无厌足,无染行法施,严净成佛刹, 不厌倦眷属,及有惭有愧,五种无著性。

  第三地中有五修治,谓勤修多闻闻法无厌,不求利誉等无诸染着为他说法,于自将来成佛 国土净治情器世间诸过,虽见眷属邪行等过而不厌利他,观待自法不造诸恶名曰有惭,观待世 间不造诸恶名曰有愧,于彼一切无执着心,由通达无我慧所摄持故,此五即能修治第三发光地 准前应知。

  丑四四地修治

  住林少欲足,杜多正律仪,不舍诸学处, 诃厌诸欲乐,寂灭舍众物,不没无顾恋。

  第四地中有十修治,谓常住林薮阿练若处远离愦闹,未得利养无诸贪欲名为少欲,己得利 养不求多妙名为知足,誓行十二杜多功德故正律仪,十二杜多功德者谓常乞食,一坐食,一受 食,此三对治饮食贪。住阿练若,树下坐,露地坐,冢间坐此四对治处所贪。常三衣,毳毛衣, 粪扫衣,此三对治衣服贪。常端正,随宜坐,此二对治卧具贪。所受学处皆不舍弃,于五欲乐 深生厌离,称所化机令住寂灭,一切财物如欲而舍,修诸善法心不滞没,于一切物心无顾恋。 如是十法修治第四焰慧地准前应知。

  丑五五地修治

  亲识及悭家,乐猥杂而住,自赞及毁他,十不善业道, 憍慢与颠倒,恶慧忍烦恼,远离此十事,证得第五地。

  第五地中有十修治,谓乐与居家往还亲识,嫉他利养悭诸居家,爱与大众猥杂而住,若自 称赞,若毁咨他,由此增长十不善业道,恃自多闻等不恭敬他令心高举于取舍处颠倒执着,执 持邪见等恶慧,忍受趣向贪等烦恼。若能远离此十法,依止十种对治,即能证得第五难胜地。

  丑六六地修治

  施戒忍精进,静虑慧圆满,于弟子麟喻,舍喜舍怖心, 见求无愁戚,尽舍无忧悔,虽贫不厌求,证得第六地。

  第六地中有十二修治,谓由圆满布施持戒安忍精进静虑智慧六种波罗蜜多,而能远离六种 所治。谓由圆满持戒与静虑故,于声闻 子及麟喻独觉地能远离喜乐。由圆满安忍波罗蜜多故 于怨害等能远离恐怖心。由圆满布施波罗蜜多故见求者来心无愁戚。由爱乐布施精进圆满故舍 一切物心无忧悔,由圆满般若波罗蜜多故虽极贫乏而终不舍求者。由此十二修治证得第六现前 地。

  丑七七地修治

  执我及有情,命与数取趣,断常及相因,蕴界并诸处, 住三界贪着,其心遍怯退,于三宝尸罗,起彼见执着, 诤论于空性,违空性过失,由离此二十,便得第七地。

  断除此说二十种过失即成二十种修治,由如前说空慧摄持便能证得第七远行地。谓执我, 执有情,执命者,执补特伽罗,如是执断边,常边,相,因,蕴,界,处,执三界为真实应住, 着为真实应舍,自觉不能得胜上功德心遍怯退,于三宝及戒起彼见而执着,妄执空性为破坏有 事而兴诤论,执彼空性与世俗相违,是为七地应离之二十种过失。

  知三解脱门,三轮皆清净,大悲无执着,法平等一理, 知无生知忍,说诸法一相,灭除诸分别,离想见烦恼, 奢摩他定思,善毗钵舍那,内心善调伏,一切无碍智, 非贪地随欲,等游诸佛土,一切普现身,共为二十种。

  由其所治有二十种,故第七地亦有二十种修治对治,谓知诸法因果自相皆真实空故知三解 脱门,现证能杀所杀杀业三轮皆非实有故皆清净。缘一切有情起大悲心,于诸法上无真实执, 知一切法平等皆真实空,了知究竟唯一乘理,知一切法胜义无生,于甚深空性不起惊怖了知深 忍,宣说发心所摄诸法皆无实一相,摧坏一切实执分别,无有执着常乐我净等相之想,远离萨 迦耶等五见,远离贪等烦恼,由奢摩他门决定思惟一切相智,于毗钵舍那胜慧了知缘起如幻之 方便获得善巧,调伏内心实执,于一切所知成就无障碍智,通达一切皆非贪着真实之地,随自 所欲平等游历诸佛刹土,由于自身获得自在普于一切时会能自现其身。由此二十种修治能得七 地准前应知。

  丑八八地修治 知诸有情意,游戏诸神通,修微妙佛刹,观故亲近佛, 知根净佛土,安住如幻事,故思受三有,说此人种业。 第八地中有八修治,诸有情意有贪离贪等能如实知,于诸国土游戏神通,修微妙佛刹以吠 琉璃等而为自性,为欲观择诸法文义故亲近承事诸佛,由天眼故知诸根利钝,于自当来成佛国 土净治有情所有过失,出定入定一切如幻而住,由悲愿故故思受生三有,此是第八不动地中八 修治业。由此八事圆满八地准前应知。

  丑九九地修治

  无边诸誓愿,了知天等语,辩说如悬河,入胎最第一, 种姓族圆满,眷属及生身,出家菩提树,圆满诸功德。

  第九地中有十二修治,谓由圆满九种波罗蜜多,无边大愿皆能成办,又能了知天等一切有 情语言差别,由得辩无碍解故说法辩才无尽犹若悬河,远离一切妇人过失为一切人共所称赞入 此母胎最为第一,若刹帝利若婆罗门种族圆满,若日亲若甘蔗等姓氏圆满,母等七族圆满,自 所教化令住菩提之眷属圆满,若帝释天及人王等称赞而生,由诸佛及净居天人劝令出家,成就 大菩提树,如大师之阿输他树,慈尊之龙华树,燃灯佛之诺瞿陀树。圆满十力等一切功德,由 此十二种修治,圆满第九善慧地,准前应知。

  子二释果位第十地相

  超过九地己,若智住佛地,应知此即是,菩萨笫十地。

  此中九地者谓指小乘八地及因位菩萨九地合为一菩萨地,前八地由智见而超,后一地由安 住而超,过九地已,其上第十地智,经说超越九地安住佛地,当知彼即是十地菩隡。 若尔因位九地皆说修治,于果位十地何故不说修治而说十地之相耶?由第十地圆满以下诸 地之断智功德种类,故不别说也。 小乘八地者,谓声闻种姓地,预流向是居四双八单之最初智德名八人地。预流是断三结所 显之智德故名见地。一来是多分离欲所显住果之智德故名薄地。不还是断下五分结所显住果之 智德故名离欲地,下五分结者谓三结及贪欲嗔恚。声闻阿罗汉果,是断上五分结所显小乘之智 德名已办地。上五分结者谓色无色贪,掉举慢无明,余三声闻果前之三向,是声闻果向所余智 德故,同名一声闻地。独觉圣现观以是中乘现观故名辟支佛地。

  癸三别释对治资粮

  见修诸道中,所能取分别,由减除彼故,说八种对治。

  大乘见道修道之中,由灭除所取能取八种分别故,其对治资粮正行故亦说八种。

  辛四定出一切相智出生正行

  所为及平等,利有情无用,超二边出生,证得相出生, 一切相智性,道有境出生,当知此八种,是出生正行。 定能出生一切相智之净地瑜伽,是出生正行之相。界限唯在三清净地。差别有八,谓三种 所为事,通达一切法空性平等,能作无边有情利益,任运利他不加功用,此三种是心大之差别。 超出常断二边出生无住湼槃,永离一切所治证得一切所证为相之出生,此二是断德大之差别。 现证十法之究竟智谓一切相智,能生一切相智之胜进道金刚喻定之有境(即能缘心也)出生, 此二是智德大之差别。如是总别八种出生正行,应知是名出生正行也。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一终

  现观庄严论略释卷二

  道相智品第三 摄般若第二会二五卷帝释品至三六卷清净品

  戊二释趣彼方便道相智分二,己一释道相智之支分,己二释道相智之本性。令初

  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境决定普遍,本性及事业。

  道相智因果自性三法随一所摄大悲任持之殊胜功德,是道相智支分之相,界限从醒觉大乘 种性乃至佛地。 由如来本性之光明隐蔽欲色诸天异熟光明者,为令了知由摧伏其增上慢心故,乃能发心及 生道相智之智德,又为摧彼诸天增上慢令堪生道相智故。此显远离生道相智之障碍增上慢现行。 次明道相智唯发菩提心者乃生起故境各别决定。总谓一切有情皆可生道相智故云普遍。不求断 自身欲有诸漏为本性。成就利他殊胜作用。是为道相智之五支也。

  己二释道相智之本性分三,庚一知声闻道之道相智,庚二知独觉道之道相智,庚三知菩萨 道之道相智。初又分二,辛一自性,辛二顺决择分因。今初

  道相智理中,由诸四圣谛,行相不可得,当知声闻道。

  由发心廻向通达空慧三法任持,为欲摄受声闻种性所应知之现观种类大乘圣智,即是知声 闻道道相智之相。界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 道相智理者,即此品中四圣谛上无常等十六行相,由发心廻向真实不可得之空慧三法任持 门中,当知修此声闻道相。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者,谓因缘生故无常,随烦恼业转故苦,无异 体清净之我故空,无自体之我故无我,是苦谛上之四相。是苦之根本故名因,数数生苦故名集, 招猛利苦故名生,与後生果作助缘故名缘,是集谛上之四相。是断除烦恼之离系故名灭,是寂 灭苦之离系故名静,是利乐自性之离系故名妙,是苦不再生之离系故名离,此是灭谛上之四相。 是趣解脱之道故名道,是对治烦恼之道故名理,由现证之体性不颠倒行故名行,能从根本拔除 苦及烦恼故名出。此是道谛上之四相。苦谛上四相互违,余三谛上四相义同。

  辛二顺抉择分因

  圣声闻道中,由色等空故,空无别为暖,由彼无所得, 许为至顶位,忍位於色等,破住常等理,依於十地等, 由广说无住,即名第一法,由佛以现智,不见诸法故。

  了知圣声闻道之道相智因,有四顺决择分,谓色等胜义空故,通达空性与色等无分别慧所 摄持之加行道即暖位。通达色等胜义无所得慧所摄持之加行道即顶位,通达色等於胜义中破除 安住常无常等理,此慧所摄持之加行道即忍位,依於十地者谓通达极喜地等胜义无所住如经广 说,此慧所镊持之加行道即世第一法。何故如是十地胜义无耶,谓十地是无,以佛世尊现知一 切法,于胜义中不见有十地故。 若尔此处之加行道与第一品所说之加行道,有重复失。答云,前品所说是为了知胜出声闻 之加行道。此中所说,是为令了知以通达空性慧摄持而修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故无过失。

  庚二知独觉道之道相智分三,辛一所依差别,辛二如何了知彼道,辛三释顺决择分因。初 又分二,壬一正说,壬二断诤,今初

  自觉自证故,亦不依他教,是故当宣说,麟喻智甚深。

  由三别法(发心廻向空慧)任持门中,为欲摄受独觉种性所应了知之现观种类大乘圣智, 即知独觉道道相智之相。界从大乘见道乃至佛地。言自觉者指独觉阿罗汉,此於最後有时,不 须依仗他师教授自能证得菩提,其亦字者表於彼时自亦不用言语为他说法。此麟喻智当说较声 闻为甚深,非如声闻可依言教能了彼智,唯以身表现神通说法甚深智故。

  壬二断诤

  若谁於何义,欲闻如何说,於彼彼彼义,无声如是现。

  独觉无声云何说法耶?如是说法无违,若有谁等所化有情,於何等义欲闻如何行相言说, 即於彼等所化,有彼彼义,虽无声音亦如是现也。

  辛二如何了知彼道

  远所取分别,未离能取故,当知由所依,摄为麟喻道。

  当知麟喻道,由三法差别所摄,谓远离色等外境所取分别,未能远离内识能取实执分别, 就所依差别,是依独觉乘所摄法之法性为所依种性故。

  辛三释顺决择分因

  开阐假法性,无违相为暖,顶由达色等,无减等所显, 忍由内空等,不执色等故,色等无生等,相为第一法。

  了知独觉道之道相智因,顺决择分有四,谓开阐色等胜义中无名言中假有,不远法性,是 为暖位。顶位是由通达色等胜义无减等所显,忍位由通达内空等故了知色等胜义不可执。世第 一法,了知色等胜义无生等相。

  庚三知菩萨道之道相智分二,辛一见道,辛二修道。初中又二,壬一略标刹那,壬二广释 修相。今初

  由谛与谛上,忍智四刹那,说此道相智,见道具功德。

  现证空性慧所摄持之大乘谛现观,即是大乘见道之相。界限唯在大乘见道。 此说大乘见道人身中具大功德胜利之见道,由依苦集谛及灭道谛上忍智四刹那而说故。

  壬二广释修相

  真如与诸智,无互能所依,故不许差别,广大无能量, 无量无二边,住彼於色等,执为佛自性,无取无舍等, 慈等及空性,证得佛陀性,遍摄诸净法,除遣诸苦病, 灭除湼槃执,诸佛守护等,不杀害生等,一切相智理, 自住立有情,所修布施等,廻向大菩提,是道智刹那,

  道相智所摄之见道中有十六刹那,谓苦谛真如与佛现证彼之智,於胜义中无互相能依所依 之性,於胜义中不许能所依差别现证无彼之大乘见道即苦法忍。广大者谓色等由胜义实空法界 体性故,其能缘之般若波罗蜜多亦成广大即苦法智。现证苦谛於胜义中无能量之量,是苦类忍。 现证苦谛胜义无量,即苦类智。此是苦谛四相。四中第一刹那是所治种子之真能治无间道,後 三刹那是从彼所治种子解脱之解脱道。以下诸相准此应知。现证集谛胜义无常断二边是集法忍。 住彼集法忍之瑜伽师,於色等上定执佛性实空,即集法智。现知集谛於胜义中无取舍等即集类 忍。修慈悲等四无量之功德即集类智。此是集谛四相现证色等真实空之空性,即灭法忍。所修 善根能得佛果即灭法智。具足遍摄灭类忍中一切净法种类功德即灭类忍。具足除遣外界一切苦 害及内身一切病恼之功德即灭类智。此是灭谛四相。息灭实执湼槃之戏论,即道法忍。安住道 法智之瑜伽师有为诸佛守护之功德即道法智。能得断除杀生等十恶,遍知十善相一切相智之因 理自己安住亦安立他,此智即道类忍。所修布施等六度回向大菩提果,即是大乘见道道类智。 此是道谛四相道相智品此十六刹那一座无间而生故。

  辛二修道分二,壬一修道作用,壬二有作用之修道。今初

  遍息敬一切,能胜诸烦恼,怨敌不能害,菩提供养依。

  由修大乘修道力故所得胜利,即是大乘修道作用之相。界从修大乘修道第二刹那乃至佛地。 大乘修道作用有六,起上诸道心得自在名遍息灭,由摧慢故恭敬善知识等一切众生,由不 随烦恼转有胜伏贪等诸烦恼,他诸怨敌不能损害,此四是士用果。自力能办大菩提果是等流果。 修道位菩萨随所住处皆成可供养处,是增上果。

  壬二有作用之修道分二,癸一有漏修道,癸二无漏修道。初又分三,子一胜解修道,子二 回向修道,子三随喜修道。初中又二,丑一正释,丑二胜利。今初

  胜解谓自利,俱利及利他,当知此三种,各有下中上, 别别为三品,又以下下等,复各分为三,共二十七种。

  信解佛母(即般若波罗蜜多)为三利之根本大乘随现观,即大乘胜解修道之相。界从初地 乃至最後心。 当知大乘胜解修道有三种,谓有自利自他俱利利他之胜解修道故。此三种胜解修道复各分 下中上三品,其下中上品,又各分为三种,谓下下品等。如是许胜解修道为二十七种。

  丑二胜利

  般若波罗蜜,於诸胜解位,由三种九聚,赞事及称扬。

  由修胜解修道之力所得胜利,即胜解修道胜利之相。界从修胜解修道第二刹那乃至佛地。 若於教道果三种般若波罗蜜多修胜解时,佛以三类九品如其次第後後转胜,赞美承事称扬 令发欢喜故。

  子二廻向修道

  殊胜徧廻向,其作用最胜,无所得行相,不颠倒体性, 远离佛福品,自性念行境,有方便无相,诸佛所随喜, 不系於三界,下中及上品,是余三廻向,生大福为性。

  能转自他随一善根令成大菩提之支分有分别大乘随现观,即大乘回向修道之相。界从初地 乃至最後心。 成就殊胜廻向之修道位菩萨,具足最胜作用能转自他善根为大菩提之支分。此回向有十二 种,谓有胜作用之回向,於所回向物破除实执无所得行相之回向,於能回向心破除实执不颠倒 体相之回向,於回向者破除实执远离之回向,於自善法与佛善法破执实好恶,名念佛福德资粮 自性为行境之回向,於六度善法破执实好恶,名有善巧方便之回向,破执实三轮为无相廻向, 知名言中缘起如幻而缘佛地名诸佛随喜廻向,於名言中不廻向为三有之因名不系三界廻向,余 有下中上三品廻向出生广大福德为性。

  子三随喜修道

  由方便无得,随喜诸善根,是此中所说,修随喜作意。

  於自他随一善根而修欢喜有分别大乘随现观,即大乘随喜修道之相。界从初地乃至最後心。 修道位菩萨之随喜,由名言中有所得之方便与胜义中无所得之智慧二所摄持,於自他善根 深修随喜相应之净信,即此处所说大乘有漏随喜作意修道。此诸修道立为有漏者,是就有分别 漏而立,非所治品之有漏也。

  癸二无漏修道分二,子一引发修道,子二清净修道。今初

  此自性殊胜,一切无作行,立法不可得,是大义利性。

  能立究竟智德之大乘无漏随现观,即引发修道之相,界从初地乃至十地。 引发修道就所相不同差别为五,谓此修道自体性,是无倒见色等实性之慧。若不由此慧摄 持,布施等余五度不能成佛,故是殊胜方便。此慧行相谓知一切法无胜义生,即於一切不起实 有作行。即由自性殊胜等之道,将通达诸法不可得之慧,安立於行者相续。令得究竟义利广大 之佛果,是大义利性。

  子二清净修道分四,丑一因差别,丑二境差别,丑三果差别,丑四自性差别。今初

  依佛及施等,善巧诸方便,此是胜解因,诸法衰损因, 谓魔所魅著,不信解深法,执著五蕴等,恶友所摄持。

  能立究竟断德之大乘无漏随现观,即清净修道之相。界从初地乃至十地。外缘亲近诸佛, 内缘修行施等,及善巧方便止观双运,是於清净修道胜解之因或顺缘。此清净修道等法衰损之 因或违缘者,谓被魔所魅著及恶友所摄受,是外违缘,若种性下劣不能信解深法及根器下劣执 著五蕴等实有,是内缘违,此等即不生清净修道之因也。

  丑二境差别

  果法清净性,即色等清净,以彼二无异,不可分故净。

  沙门果解脱道,由自因无间道断垢之清净,彼境色等亦由彼垢断而清净,以由一种所治远 离所成之二种清净,自性无异,亦不可用异理,分别令异,故说为一种清净。

  丑三果差别

  惑所知三道,断故为弟子,麟喻佛子净,佛一切最净。

  声闻阿罗汉解脱道,由自所治品之清净,即声闻弟子之清净,以是唯断贪等烦恼所显之清 净故。独觉者为麟喻之清净,是断烦恼及断所取分别一分所知障所显之清净故。圣位菩萨者, 为圣佛子之清净,是断烦恼障能取所取分别三道垢所显之清净故。最极清净法界所出生之佛果 灭谛,即无上佛陀之清净,是一切种断烦恼所知二障及习气所显之清净故。

  丑四自性差别分二,寅一是否最清净之差别,寅二立佛清净为最清净。今初

  对治九地中,上上等诸垢,谓由下下等,诸道能清净。

  有作是念,此非说二乘清净之时,云何於此宣说清净之余而说佛与二乘是否最清净耶?答, 亦可述此差别,以於三界九地中对治修所断能取所取分别上上品诸垢,其对治自性如其次第谓 大乘修道下下品等道能清净二障,二乘不能断二障故。

  寅二立佛清净为最清净

  由断诤门中,道能量所量,由是平等性,遍对治三界。

  佛清净为最清净者,由於能治所治次第断过门中,许大乘修道由能量之智与所量实空平等 性故,是能尽清净三界诸障之真对治故。 此处之诤者,谓下下等九种修道,断除上上等九种实执不应道理,譬如赢劣士夫不能摧伏 强力怨敌,於劣怨敌不须强力士夫。如是下品修道不能断除上品实执,断下品实执不须上品修 道故。答云无过,譬如浣衣,洗除粗垢不待勤劳,洗除细垢,须大劬劳,如是能治所治亦应理 故。

-------------------------------------------------------------------------------------------------------

更多法尊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法尊法师译释:现观庄严论略解(三)

星云法师: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55 地域情结

法尊法师译释:现观庄严论略解(四)

法尊法师译释:现观庄严论略解(五)

星云法师: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56 理情与感性

 

后五篇文章

星云法师: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54 道歉的学问

法尊法师译释:现观庄严论略解(一)

星云法师: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53 下课以后

星云法师: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52 保持距离

星云法师:生活的情趣·迷悟之间 51 深度与广度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