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九章)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九章)

 

  第九章 无花休怨春

  上次提到止观是定慧之因;定慧乃止观之果。修道学佛基本上要先能做到定,要得定则先要得止。而且世界上所有宗教凡求出世法的,都必须要修止、修定。像现在各位的打坐乃至净土宗、密宗、禅宗的方法,拿止观的道理来讲就是要求止。‘止’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譬如大家静坐,不管功夫做得多么好,内在的思想、意念能否永远停在某一处呢?做不到!比方拿念佛来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已经是两个念头了,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已经是四个了。这个念头总归不止。不止的道理何在呢?套个佛学名词乃因为我们用的是生灭心。我们的思想、念头一个一个来,就像波浪似地此起彼落,而且还是不连贯的,中间还有许多乱七八糟的念头随时会插进来,这是让人很讨厌的事。

  不管哪一宗,哪一派,用哪个方法,当你觉得自己坐得很好时。严格来讲,这个自己觉得坐得好,都是属于生理感受的状态。因为人都是忙乱惯了的,一旦上坐,脑神经及身体的肌肉都休息下来,当然会有一种很轻松、舒服的感觉。很多人却以此种感觉而觉得修道很有用处。其实我们仔细想想,这是生理在一个休息状态所得到的必然结果。换句话说,即使你不盘腿打坐而是躺在床上稳稳睡上一觉,精神也会很好、很舒服。至于内在的思想、念头不管你功夫做得怎么好、它几乎没有停止过。所以,世界上学佛修道的人那么多,不管哪一宗、哪一派,意念从来得‘止’的究竟有几个呢?

  止不了就空不了

  这个止在禅宗而言就是‘截断众流’,因为我们的思想就像一股流水一样永远地流下去,要如何才能把它给截断呢?当过去的念头已经过去,未来的念头还未来的中间,这个念头就是空,止于这个空上面,就把它给截断了。不管修哪个法门,意念若无法做到止于专一,那么所有的工夫都是白费的。想要了生死那是不可能的,想成仙、成佛也不可能,只能说是在玩弄自己。以这个道理来看就不难发现世界上所谓修、做功夫的人往往难免在自欺、欺人,不然就是被这个法门所欺。

  要再次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静坐上一点宁静的感觉当作是功夫、是佛道。懂了这个原理之后再来研究如何使意念专一得止。

  以我们现代医学的道理来说,意念不能止就是脑波不停地在跳动。假如意念专一的话,脑波跳动的就呈现不一样而变成平静得多。然而对初学静坐的人而言,生理上的障碍会把意念给牵走,如腿痛发胀等感觉,虽然一边在念佛或持咒,但心里头却在叫痛,这都是意念在波动,因此无法专一。

  若不能得止,学佛都是空谈。四禅八定都达不到就想著要开悟,大有问题。然而我们大家在道理上却都是悟了的,凡是中国人都知道四大皆空,人生如梦,大家在劝人家时都是如此慰藉对方的。但是当事情真正降临自己头上时,却是半点也空不了。为何空不了呢?只因为意念不能止。因此真正的修行,释迦佛告诉我们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上次我们也曾提到过。今天有位同学问:何谓无事不办?只要心境专一能够做到,要入定就入定、出定就出定。要智慧开发智慧、求神通会发神通。出世也好、入世也好,都可以做到,问题就在于我们无法做到制心一处。

  这个道理我们知道了!再来看永明寿禅师的原文。

  他老人家首先赞叹修定的重要。

  意若一者,何事不办。苦集得一。则不轮回。无明得一。不至于行。乃至不至老死。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六弊得一。则度彼岸。唯此为快。善巧方便。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情。是名随乐欲以止安心也。

  ‘意若一者,何事不办’。这同我刚刚提到的‘制心一处,何事不办’是同样的意思。‘苦集得一,则不轮回’,这苦集二字乃四圣谛中苦集灭道的苦集。一切凡夫在未得道前都在痛苦中,如生老病死等苦。佛说一切众生以集苦为乐,就好像我们把吃苦瓜当成是好味道。若不集苦为乐就是灭道,得了道灭一切苦。‘苦集得一’虽然是凡夫,苦能修到意念专一,‘则不轮回’,可以避开生死不入轮回。‘无明得一,不至于行乃至不至老死’,拿十二因缘来说,无明烦恼若能得到定境,专一了就不会有后面的十二因缘而了生死。

  ‘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得了止,意念专一以后不起无明了,因为无明在专一中,因此叫‘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有许多禅宗祖师悟了以后,他们描述自己的生活是‘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把过去的业力,善、恶的债都还光了,现在连一毛钱的账也不赊欠了。悟了道的人如何能做到只还旧债而不欠新账呢?必须要做到专一。所以说‘摧折大树毕,故不造新。’

  ‘六弊得一,则度彼岸’,六弊即六根。得止专一以后六根自然不违越,甚至空了,就得道了而登彼岸。

  ‘善巧方便,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赞于止,发悦其情,是名随乐欲以止安心也。’一切经典上,佛用各种善巧方便的方法,用种种因缘、种种譬喻说了那么多教理,无非是让我们认识清楚了,很高兴去修定、修止,这在佛学名词上就叫做‘随乐欲以止安心也’。

  符咒的奥密

  我们在这里先插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有画符念咒之事,比如喉咙被鱼骨头刺到了,拿个符这么一画,这杯水喝下去就好了。这是小事情,还有许多大的也很管用。这种咒语画符很容易学,但是多半都不灵,为什么不灵呢?因为精神意念无法专一。尤其是我,学了这些一定不灵,因为我不信嘛!其实不是符与咒语灵到什么程度,而是每个人的精神力量就有如此伟大。只要你专一,随便怎么画都灵!学画符念咒的有一句老话:‘不会画符,为鬼所笑’。画符降鬼,符不会画,鬼都笑你。有些符字很多,而且还有上古时代的字,术者都要认得会写,他一枝笔拿来哈一口气,呼吸闭住,一口气就把这符给画完,而且中间还不能有第二个思想,必须全神贯注在这枝笔上来画符,这张符才灵。我们诵经、持咒的道理也一样,所以以止安心有如此的重要。

  如何开发记忆力与智慧

  又善男子。如天元旱。河池意干。万卉焦枯。百谷零落。婆伽罗王。七日构云。四方淫雨。大地沾洽。一切种子皆萌芽。一切根株皆开发。一切枝叶皆郁茂。一切华果皆敷荣。

  这里说明修止是学佛的第一步,等于夏天大旱到处一点水都没有,得了止以后就好像天上有甘露降下来,干枯了的百草都会重生。婆伽罗王,就是佛经上的大龙王,以七天的时间兴云施雨。得了止后有什么好处呢?下面就是它的形容:一切种子皆萌芽,一切根株皆开发,不但此生的记忆恢复,就是很多劫以前的事你也都会清楚。假如过去读过书的,得了定以后智慧开发了,诗也会作,文也会写了。因为在阿赖耶识田中,我们过去的种子还在。我们过去的种子不起作用,那是因为我们不在定中,因此无法发生作用。

  ‘一切枝叶皆郁茂,一切华果皆敷荣’,譬如大家学佛都想得神通,其实神通是修道的枝叶,悟道才是根本。

  无花休怨春

  人亦如是,以散逸故。应生善不复生。已生善还退失。禅定河干。道品树灭。万善焦枯。百福残悴。因华道果。不复成熟。

  我们一般人为何变成普通人而不能得道,因为自己‘散逸’,散是散乱,逸是放逸。所以应该生的善根没有发起。不能说我们全都是坏人,我们前生也曾做过好事,可是我们没有定力,以致于前生的善报发不起来。而且人因为散乱、放逸而严重到‘已生善还退失’,这一生一些善根刚刚萌芽的,因为你散乱、放选,这点善根也退失掉了。‘禅定河干,道品树灭’,禅定之河也干了,得道也没希望了。‘万善焦枯、百福残悴’,放逸、散乱的果报会使得我们的万善焦枯那么严重,而且所有福报因为没有得定也都憔悴了、凋零了。‘因华道果,不复成熟’,修定是因,成道是果,因为不修定,所以不复成就。

  若能闲林一意。内不出。外不入。静云兴也。发诸禅定。即是降雨也。功德丛林。暖顶方便。眼智明觉。信忍顺忍无生寂灭忍。

  ‘若能闲林一意’,我们打坐做功夫,不管念佛或是空观也好,假使能做到只有这一念,就叫做闲林一意。‘内不出、外不入’,我们的念头不向外攀缘想东想西,外面的境界也不会影响到我们做功夫。‘静云兴也’;这就是初步达到静的境界。

  ‘发诸禅定,即是降雨也’,静的境界不是定,而是定的前兆。他比方说,我们修定的人若是意念专一了,而内不出、外不入时,就好像在下雨前天上起云了,这个形容得非常好。明白一点地说,各位学静坐的,一上坐两腿一盘、手一摆准备静的时候,此时最静,你把握这一刻就对了,再过一下子就不静了。真的是不静吗?其实不然!虽然坐到后来腿胀脚麻腰酸,其实正是静云兴也。就好像天之所以会下雨是由于地上的水气经过蒸发上升,碰到冷气团就凝结成云雾。

  其实只要心理静到极点,念头一定,生理的变化就是静云兴也。只要这一点认识清楚了就可以慢慢做功夫了,而一般人所谓的打通任、督二脉、三脉七轮,其实在教理上都是属于静云兴也。

  然而一般我们做功夫,由平静使生理起变化而里面的念头就跟著跑出来了,而觉得这里酸、那里胀,因此无法做到内不出、外不入,往往功夫就到此为止而无法再进步。

  假如你能认识这些现象不过是定的前兆,静云兴也。进一步才可以谈到如何发诸禅定,到了这个定境界就转入意念的境界了,不要被生理转著走。一转入这个境界‘即是降雨也’,头顶上慢慢清凉而有甘露水下来,也有一个名词叫醍醐灌顶。甘露下降,头顶清凉是开发定的境界的前兆。在教理上还未到初禅而是轻安,‘轻’是身体变得轻巧,走起路像树叶在空中一样地舒服;‘安’是安详,所有的病痛都没有了。所以叫轻字,而且一定是从头顶上发起。跟著下面得到定了以后,‘功德丛林’,佛教育我们要修功德,到了定的境界一切功德才能成就,就像原始森林一样的茂盛。‘暖顶方便’,‘暖’以密宗而言,就是发起拙火,得暖的话打坐腿就不会麻了,慢慢地全身发暖,暖了以后就柔软了,不管是九十几或一百几,得暖以后原本硬化的老骨头都会变成像婴儿般。‘顶’,是开顶,到达了顶,气脉就全通了,有一天身体机能坏了,就可以很潇洒向亲朋好友道别而来去自如,只有很轻微的不适而不痛苦。若功夫只到暖位想生死来去自如是做不到的,腿还发麻的就差得更远。‘方便’,就是方法,在修行的过程中不同的程度要用不同的方法,到了四加行的暖顶位后,所有修行的方法才会清楚。

  ‘眼智明觉’,智慧的眼睛打开了,一打开书就知道这是正法或是邪法;或是明了它是讲哪一种渐次所用的方法。‘明觉’,是自己悟了。‘信忍’,因为对于佛法有了真正的体悟,因此生起坚定的信心得以安住,而不会被自己心理上偶尔现起的烦恼所干扰。‘顺忍’,乃至于有人无理地打骂也不会动气,而是自然地宽宏大量及无限的慈悲。‘无生寂灭忍’,万缘不起,一念不生。这是讲到由静到定的初步就能生起那么大的功德力量。

-----------------------------------------------------------------------------------------------------------------

更多南怀瑾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许止净:金刚经感应事迹 消罪报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十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十一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十二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十三章)

 

后五篇文章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第一章 第二节 释迦牟尼与早期佛教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第一章 第一节 佛教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继愈:中国佛教史 序

大安法师:实修之信愿坚固

周裕锴:禅宗语言研究入门 第三章 第六节 循语言逻辑以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