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陀传:第十一章 人们所应愿的是什麽─涅槃寂静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陀传:第十一章 人们所应愿的是什麽─涅槃寂静

 

  为了胜义 『如是我闻』,几部属于阿含部经典,这样地志载释尊教示的话语,(汉译,杂阿含经一○,十七。中阿含经一四○,至边经。南传相应部经典二二,八○,乞食。如是语经九一)它,据某经,志载在那个祇园精舍的事,又于芋经,却志载在迦毗罗城的尼拘律园的事。不管怎麽样,释尊,招集出家未久的新加入的比丘们,对他们这样说教:

  『比丘们,你们出家人,要剃髮、持钵、乞食于各户维生。乞食,是世间的诸种活命(生活的方法)中的末端。可是比丘们,诸种秀拔的人们,所以要这样生活,是由于有(真正)义的目的存在。非为王所强制,非为贼所强迫,非为负债故,非因穷于活命。我们陷于苦、沉于苦,被苦所围绕。因此,我们为着要除尽这种苦的聚积,所以到这个地方来。』

  释尊的说教语调,可以想像它都是很平静的。对于弟子比丘们也是,对于异学人们也是,对于在俗信徒们也是,一定又平静又恳切地对他们说。后来的佛教者所说话语的理想『和颜爱语』的确是属于释尊本人的。要在释尊的话语中找出叱的激情喷射,是不容易找到的。可是,如我们因此以为释尊的话语经常都温和的,孱弱的话,那是大错特错。虽然很恬静,他的说话很有力,话语虽然很温和,却能促使你与他立刻对决。我们在这部经中,可以看到那种说法的,一个代表的例子。

  于其他的经也同样,释尊常常,以从『在家出家的人为什麽,依然会为世间的欲乐所分心?』的说法,告诫比丘们,而且鼓励他们。在那些场合也同样,释尊所想说的,与这部经的没有什麽两样。可是,于这部经,关于那些事所说的最有力,而且最恳切。对于年轻的,出家不久的比丘们,托钵乞食的生活一定是很难受的。因为轻易地出家的浮心,往往在这种生活的艰困之时,有容易被挫折的危险。释尊独自一个人坐在树下时,这样地思念着:『假如小牛不看到它的母牛的话,会发生怎麽样的事也不知道的。或者已经播种的种子如得不到水的话,会发生怎麽样的变异也不知道。』然后招集比丘们说这些法。

  这种生活的方法,释尊说:『是世间诸种活命中的末端』。我们却能够在那些话语中,感觉到释尊对这些比丘们倾注,万斛顾虑。他们大抵都是良家弟子。是过着丝毫没有不自由生活的人们。因为那样的他们,突然跳入这种末端生活,所以在还没有习惯以前一定很艰苦。那些事,释尊是能够顾虑到的人。

  可是,释尊却教示他们说,这种生活越辛苦越能够使他们重新觉得,为什麽必须跳入这种生活。并非谁强迫我们,『非被王所强迫,也非被贼所逼。』也不是我们本身穷困到这种地步的,『不是因负债故,也不是因生活穷。』都不是的。而他们多数都是良家的子弟,诸种优秀的人们,都是自己所想定,自己选择这一条路的。他们会走上这种生活,当然是因为有应该这样做的理由。将那种理由,又一次地重新想起纔好,释尊现在对于这些年轻比丘们这样地告诫他们。

  『要那个、还是要这个』 它的理由是什麽?它的目的是什麽?关于在上面的引用句中,虽将它意译为『因(真正),义的目的所存。』那个于某经将它记载做『缘有义趣』。 『义趣』(attha),是指我们的认识和判断的对象的话语。即,是人们所愿望的,是人们所希求的,是我们所认为善而追求的。所以,『缘有义趣』而进入于这种乞食沙门生活,是因为有当然目的,所以自己选择这一条路。又于其他的经,将它的目的,更明白地表明为『为求胜义故』。『胜义』(paramattha)是人们所愿望的最上的,是人们所能思念的最高善,是人们生活的终极目标。而出家的生活,也就是为实现这个最高善,而以其他一切为赌注的。

  宗教,经常在某种意义上赌注了。人们所愿望的虽然有种种。饮食丰盛也是人们所愿望的。穿着美衣也是人们所愿望的。愿打仗胜利,愿做事有荣誉,愿死后生于善趣。可是,人们毕竟不能愿望『那个要,这个也要。想往东的人,必须断念往西。指向天的人,必须捨弃地的喜悦。』所以,耶稣也要人停止『不要为吃什麽、喝什麽、穿什麽操心。』并教人们只要专念于『求神的国与神的义』。现在释尊在这裡,会向年轻弟子们,教他们又一次重新想想出家理由不是为别的。因为想实现最高善,必须以一切为赌注而将它专念,因为这条路唯有能在冷静地,而且决然地选择它的人们面前打开,释尊想将这些事深深地铭刻在年轻比丘们心中。

  因此,释尊的话语,在这裡虽然很温和,却有着逼迫人们的成分,虽然很恳切,却有着撼动人心的成分。他又继续,引用这种譬喻说:

  『比丘们,假如这样地出家的人,依然抱着世间贪欲,对于诸种欲望发生执着,发生瞋恚的心,被邪念所囚执,放逸而不得专念的话怎麽办呢?那可比如两端燃烧中间涂粪的火炬一样。已不能做薪柴用,也不能做木材用。与它同样,这些比丘,因为捨弃在家人的生活所以已经非在家人,而且因为不能成满沙门胜义(最高善),所以也不是出家沙门。』云。

  这个譬喻,好像是释尊所喜欢引用的,也屡屡见于他经。他所想说的是,既然出家了,断然不能成为半路退出的结局。既然要追求人生最高善的话,必须决然地以一切为赌注而走上这一条路。

  这时,为这个说法对象的年轻比丘们,可以说是被放置在『要那个?还是要这个?』"Entweder Oder"的面前。 释尊的话语,在那时也绝不是激情的话语。不过,他在平静的话语之中,却促使他们『二中择一』。宗教,本来一切都是这样的,释尊的宗教也同样绝不例外。关于那一点,我对于欧洲佛教学者们,以『伟大抛弃』"Great Renouncement"话语翻译释尊的『出家』,觉得很有趣。能作『伟大抛弃』的人纔能够得到『伟大收获』。出家本来就是要以这种『二中择一』的决意去做。像释尊的『出家』是那样,比丘们的『出家』也应该是那样。所以,这些年轻比丘们也同样是,抛弃一个,选取一个,而来到这裡的人们。那麽在这一个道上要抛弃的是什麽?又应该选取的,所愿望的是什麽?

  寻求幸福的人 于,以『如是我闻』开始的又一部经,志载这样的事情和尊的话语。(汉译,增一阿含经,三一,五)那是释尊出现在那个祇园精舍时的事。释尊对着面前的多数出家比丘们和在家信徒们,像以往那样以平静恳切的态度说教。在那个席上,不知道怎的,有一个比丘在打盹。那是从出家起日子尚浅的叫做阿那律的比丘。说法之座完毕后,释尊叫他去,告诫他所说的话语,也是要促使他又一次想起出家决意。

  『阿那律,你是生在有门第之家,以信心出家而到这裡来的人吗?可是今天你在说法座中打盹,一定是你的心对于这个道还不能专。』

  他被这样说,他的恐惧形状,是察之有馀的。他俯伏着,随即在师前决然地说:

  『世尊,从今天以后,纵使此身融溃,也不再在世尊面前打盹。』

  他,将这次的失态铭记在心,开始与睡魔搏斗。那是很可怕的苦斗。『从那时起尊者阿那律,达晓不眠,而且还不能除去睡眠,眼根终损。』经典以这样的话语志载它。那个我们不可将它做苦行看待。若行是释尊所排斥的。可是,没有决然搏斗的话,这种道是不能成就的。『倘若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把他剜出来丢掉。倘若你的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是见于那些福音书的耶稣话语,有那种决意与搏斗,对于想走释尊之道的人,也是经常必要的。现在阿那律与使他跌倒的睡魔搏斗,终于失去他的眼根。可是,那时他说,他虽然失去肉眼,却同时得开天眼云。

  从那时起不久之后,他独自一个人在精舍中,想缝补衣服的裂缝。可是眼睛已经失明的他,却不能将纱线穿过针孔。于是他像诵念时那样,喃喃地说:

  『欲求世间诸种福的人,请为我将线穿上这个孔,以积功德。』

  随即,有人走到他的身边说,『好吧,请你将针和线给我。让我积功德吧。』那个声音,是释尊本人的声音。他很恐惧地辩解说『我不是对大师那样说的』。释尊从他的恐惧手中接过针和线,边将线穿上针孔边说:

  『也让我积功德吧。世间的人都在求幸福。可是,阿那律,在世间求幸福的诸人中,没有像我这样认真求幸福的。』

  他的声音,是多麽温暖地,而且很亲切地打进阿那律的耳鼓呢。汉译经典,志载释尊的这些话─『世间求福之人,莫有过我。』我们也同样,现在在口诵这一句时,自然而然地觉得心中温暖。

  乍见时,好像释尊之道是背弃世间幸福之道。可是,究极结果,这个道也同样,它所追求的,不是幸福以外的任何物。不,更追究结果,可以说最认真的、最彻底的、追求真正幸福之道就在这裡。有一个哲人所说的话语『人人都追求幸福,没有例外。人们的意志,如果不对准这个目标的话,会连最少的行动也不想做。这个纔是所有人们的所有行动的动机。』使释尊想走上这一条道的,也同样不是它的例外。我们必须知道对于那些事,释尊就是最判然地自觉,最真挚地追求的人,这部经在它的结尾志载着下开四句偈:

  『在世间的所有力量中,

  在天也同样,在人中也同样,

  以幸福力量为最胜。

  因为幸福是佛的道。』

  我们,要深深地玩味这些句子的真意,不要把这个道的本质放过。

  幸福不是一定状态 我想在这裡,请大家将已经说过的一部经的事,重又将它想起。那不是别的。即是释尊就他本身出家动机,为比丘弟子们所说的。(汉译,中阿含经,二九,一一七,柔软经。南传,增支部经典三、三八)

  它也同样,是在那个祇园精舍的事。释尊忽然为比丘们,讲说他出家以前的本身生活的体验。(参看第三章)它,不像后世佛传所志载那样庄严夸大表现,宁可说是朴素地,而具体地叙说,但是这样反而很接近于真实。可是,忽然将它反省时,虽然在那样的生活中,却以为那是依然完全没有不安,完全没有苦痛的生活,他省察它是非常迂阔的。那种省察,毕竟是他对于世间的幸福的深刻玩味。

  我在这裡,不能不想起亚里斯都德所说的『幸福不是一定的状态』的思索经过。 他在那『尼可马可斯伦理学』"Ethica Nicomachea"的冒头作『幸福』的玩味说:『我们所想达成的所有善者之中的最上的是什麽。关于它的名目,一般的人所回答的差不多一致。即一般的人们也同样,有教养的人们也同样,都说那就是幸福(eudaimonia)。……可是,一旦说到幸福是什麽的一点时,各人又互相抱有不同见解。』而他,玩味快乐生活,玩味蓄财生活,又玩味荣誉生活,结局发现那些都不是最上的,也不是究竟的,终于到达了『即于叫做理性,或智慧的人们所固有德目活动,纔是究极幸福。』的人们所熟知命题,现在释尊,就他的生活体验所从事的幸福的玩味也同样,于它的内容,与该哲人所玩味的,有非常相似之处。

  后世寻找这位大师芳踪的人们,经常都对于他将高度地位、充满富裕快乐的生活,像捨弃弊履那样地去求道的事,表示深切铭感。那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可是我们要更用心就这位大师的这种『伟大抛弃』学习的,是促使他行动的原动力,是出自透彻的人生玩味,和精细的幸福检讨结果。加在各人自己的人生目的与实践上面的人,纔能够追踪这位大师的行履。我们应该在这部经中,将它学取。

  人间最上幸福 我又想,记述释尊关于人们幸福所说的又一部经的教示。(南传小部经典经集二、四、大吉祥经。同小诵经五、吉祥经)在那裡,释尊,因应着人们的各种机根,说各种幸福,终于说到胜义的涅槃,含有很多可掬滋味。

  那也是,他在那个祇园精舍时的事:

  『世间的人们全部,

  都祈求着种种福祉,

  祈念着种种吉祥。

  愿,为我说最上吉祥。』

  有人这样问他时,释尊回答他,说教如下开。经典将它的全文,全部用偈文志载:

  『不可亲近愚人,

  应亲近贤人。

  又应服侍值得服侍的人,

  这就是人间的最上幸福。

  应在好的环境居住。

  经常以积聚功德为念。

  又应亲自树立正当誓愿。

  这就是人间的最上幸福。

  应广泛地学习,将技艺习得在手。

  应学习有规律生活。

  应学习良好话语。

  这就是人间的最上幸福。

  应服事父母,

  应慈养妻子,

  应精励正当职业。

  这就是人间的最上幸福。

  实行布施,严守戒律,

  恤助血缘人们,

  不作可耻之事。

  这就是人间的最上幸福。

  不可以恶业自娱。

  饮酒不过量。

  对于各种事不可放逸。

  这就是人间的最上幸福。

  要崇敬他人,自持谦卑。

  要知足,要知恩,

  有时聆听教法。

  这就是人间的最上幸福。

  遇事要忍耐,对人要柔和,

  要常常访问沙门,

  有时谈谈法。

  这就是人间的最上幸福。

  能抑制自己,修清淨行,

  要自证四个真正道理,

  得终于实现涅槃的话,

  人间没有比它更幸福。

  那时人们的心不会被毁誉和褒贬所搅扰,

  也不会因得和失而有所动心,

  没有愁,没有瞋,只在于无上安稳中。

  人间没有比它更幸福。

  人们能够照这样做下去的话,

  在任何地方,都没有人能胜过你,

  到任何地方去都是幸福裕如。

  这种人才能够有最上幸福。

  这些,就是释尊在这部经所教示全偈。据这部经的话语,请他作这种教法的是『一个容貌端丽的天神(提婆)』。它与那个梵天劝请说话同样,是古经典所惯用的拿手的神话手法,无论如何,在那裡所教说的释尊的次第说法,是对于种种生活者的教示,的确充满着值得使人掬取滋味。

 
 
 
前五篇文章

佛陀传:第十二章 没有常恒的─诸行无常

佛陀传:第十三章 关于我自己─诸法无我

佛陀传:第十四章 能看到法的人便能看到我

佛陀传:第十五章 自灯明、法灯明─最后说法

护法法师:内观禅修法 四圣谛与五蕴

 

后五篇文章

佛陀传:第十章 祇园精舍

佛陀传:第九章 一切在燃烧─山上说法

佛陀传:第八章 为世间幸福─传道宣言

佛陀传:第七章 在鹿野苑─最初说法

佛陀传:第六章 真理王国成就─传道的决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