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加行参考资料:密宗法义精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加行参考资料:密宗法义精要

  目 录

  密宗法义精要序

  一、 人身难得

  1、 思维本体

  2、 思维圆满

  3、 思维喻义

  4、 思维数目差别

  二、 念死无常

  1、 念外器世间无常

  2、 念内有情世间无常

  3、 圣贤大德无常

  4、 天帝人王无常

  5、 变坏无常

  6、 死法无定

  7、 死决定至

  三、 观六道众生的痛苦

  1、 地狱

  2、 饿鬼

  3、 畜生

  4、 人道

  5、 阿修罗道

  6、 天道

  四、 信业果

  1、 黑业

  2、 黑业果

  3、 白业白业国

  五、 明解脱道之胜利

  六、 依止善知识

  1、观其功德

  2、依止方法

  3、求示法要

  七、 皈依上师三宝

  1、 生信

  2、 皈依发心

  3、 皈依境

  4、 归依之后应依止上师修学

  5、 皈依上师三宝的功德

  八、 发菩提心

  1、 四无量心

  2、 正发菩提心

  3、 发愿行持

  --------------------------------------------------------------------------------

  密宗法义精要序

  观现在许多有心学密宗的人,常苦于法海浩瀚。虽然也曾听闻修学,但不知抉择实践的重点与次第之法要,无从正确入手。因此,没有办法生起真实的相应功德。

  修学密宗,最主要的是皈依上师、三宝与发菩提心。因为人生无常,苦、空、无我,尤其是六道轮回,更为痛苦!如果想要了脱生死痛苦,得到究竟安乐,非先皈依上师、三宝不可。不皈依上师、三宝,则不能得闻显密佛法,有了听闻佛法的机会,而不自思维修学,则永久不能得到成就。所以想要速得成就佛道,一定要先皈依上师、三宝与发菩提心。如果只有皈依上师、三宝,不发大菩提心与广修福慧二种资粮,也不能得到成就。因为成佛必须要有福慧具足,所以佛陀称为“福慧两足尊”。

  秘密法云:“未修二资粮(福慧)而求成佛,是欲煮沙出油,倘资粮如芥子芝麻,则积几许当得几许;如以奶取酥,虽多少不同,终必有得。发心广大,则圆满无缺”。龙树菩萨云:“福慧二资粮具足,则成报、化二身,再通达空性,则证法身矣!”学密宗除了注重皈依三宝与发菩提心之外,更重于上师。这一点,应该要特别注意!因为修学密宗的人,必须要听从上师的指导,供养上师。但其中最大的供养,就是身、口、意的供养。你把你的罪业身供养上师,换成了佛的法身,你就不能再去做杀、盗、淫的罪业;口供养上师之后,换成圣人的清净口音,你的口也不能再造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罪业;你的意(心)供养上师以后,你的心便换成本尊的大菩提心,不能再有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罪业心。要把你的身、口、意三业,变为佛(本尊)的身、口、意三密。这样就是学密行者的身、口、意,与本尊的身口意合一(无二),你就是佛(本尊),本尊就是你,你既是佛(本尊),还能造出身三、口四、意三的十恶罪业吗?上师有这么大的恩德,所以弟子必须要身、口、意都听从上师的指导。

  专修密宗者,又重于自认有罪,自知惭愧。因为罪障能够障碍学佛的菩提路。学密宗的人,必须要时时持镜自照,如果与三门(身、口、意)清净相合,再加上精进修持,很快就可以得到即身成就。如果发现自己有点罪业,便应当时时忏悔对治,不可以不满百年之身,常作千年之计划。

  阿底峡尊者云:“第一善知识,能自呵斥过患者是。第一口诀,能自观过患是。第一良友,能照见罪障之心是。第一行持,心与法相合者是。”

  宗喀巴大师云:“人生无常,一切皆苦,求菩提道,非从皈依发心不为功。”因此,西藏根桑泽程仁波车(佛爷)所著《密宗法义精要》这本书的内容,从“人身难得、念死无常、观六道痛苦,乃至依止善知识,皈依上师、三宝与发菩提心。”等都有详细说明,真是一本稀有难得的法宝,可以说是初学佛法的导师,也是修学密宗的准绳——指南。

  佛经上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是因为六道取趣,都是有漏善恶所招致之苦果,我们幸得人身,有听闻佛法修学之机会。但要思维暇满人身难得,不可放过。又恐寿命不能长保,此世不能久住,知死王之必至,当念一切皆无常,观六道无非是苦,信业果之不虚,明解脱之功德,希涅槃于大道。然学无师承,即为盲修,欲趣菩提正道,又非依止善知识开示正法,依教起行,莫由成就也。此为大、小、三乘、人、天所共依,若欲真实了知显密性相一切法义,最初亦当依此教授,共所修学。今分为八段说明如下:

  一、人身难得

  1. 思维本体

  总于未生八无暇中,能逢正法,修习有闲,是名为暇。于此不能,是名八无暇处。无暇有八:一、地狱。二、饿鬼。三、畜生。谓于三途受苦,不得自在,不闻佛名。四、边地。谓生边地文化落后,没有正法的地区,风俗野蛮鄙陋,不闻佛法音。或有猎人,邪命自活,均难闻法。五、长寿天。谓状如昏沉,不知劫数,定力消失,嗔而下堕,有阐提心,是为常见。六、无佛出世谓无教法闻修也。七、诸根不具。谓痴騃聋哑,不闻佛法。八、邪见。印度外道执无三世,不信因果,以死即休,是为断见。

  佛在世时,善星比丘侍佛二十五年,唯见佛过,致生邪见,后于花圃中生堕饿鬼道。故虽值佛出事,亦无成就佛道希望,与无暇等无差别。又莲花生大士在西藏时,以大乘法降服外教,但不受佛法者仍多,亦无暇也。(“八无暇”是指八种没有机会见闻修学佛法的众生。)

  2.思维圆满

  圆满有十,龙树菩萨云:“自圆满五,他圆满五。”

  自圆满五者,谓:一、人中生。二、生于中国。三、诸根具足。四、无宿业颠倒,易得发心。五、正信。

  赞叹人身者,以地狱、饿鬼、畜生,苦难自在,或如马牛不能自御冷热。天人、阿修罗,虽寿较长,或有享受,但不能受戒学法,故未若人身殊胜。中国者,有地方之中国,与佛法之中国的分别。南赡部洲菩提道场,为千佛成道庄严之地,历劫不坏,本来称为佛法之中国(中土)。但自外道侵入,人心陷溺,而佛法示衰,印度已成边地,此地方之中国也。(佛经上所言之中国,不是指我们中华民族的中国,而是指印度金刚地为中国。)

  西藏自松真刚波以观自在化现,宏扬佛法,遣使入印学习梵文正草(正书梵天字、草书龙宫字也)。又创正草藏文,翻译经论。后文成公主入藏,创建塔庙,造像供养,而八大菩萨,亦多示现应化。迨松真刚波第五世孙持松德尊接王位,礼迎坞金堪布莲花生大士等善贤三藏一百八尊班智达,入藏弘法,建立桑野大寺等多数法幢。又罗乍瓦清波白若渣那等译经三藏一百八尊入藏传教,并广译经论,是时藏中已不啻当日之菩提道场矣!中虽偶经战乱,教证一切,迄未衰失,且正自发扬光大而未有已,是为佛法之中国。根不具者,不见佛之庄严,不闻佛之功德,信心难启,遑言其他。无宿业颠倒者,自非邪命自活,如猎人等,身、口、意三门易得清净,发心不难。正信者,远离邪依邪见,知教证功德,皈投三宝,信心具足,此为最要。上五关于自身,为佛法顺缘,为自圆满五。

  他圆满五者,谓:一、佛出世。二、说正法。三、教法住世。四、住法随转。五、得遇善知识摄受。

  释尊出世二十九年以前,六年苦行之中,如日初出无光。成道以后,为一圆满。梵天请转*轮,为二圆满。佛法未灭以前,为三圆满。佛法未衰,讲授大德慈力无边,有持有说发心可学,为四圆满。得遇善知识,闻甚深道,为五圆满。此五属于他人玉成之法缘,以是修学之助缘,故明他圆满。

  世界有成、住、坏、空四劫。住劫之中,佛未出世,喻为黑暗时。现喜大劫中有三万三千佛出世,此后无佛出世者百劫。又满吉祥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此后百边围劫无佛出世。又俱贤劫中八十四俱胝佛出世,此后无佛出世者五百劫。又见喜劫中有八十俱胝佛出世,此后七百劫无佛出世。又俱喜劫中六万佛出世,此后无佛出世者九百劫。正显示无佛时多。现在为贤劫,劫初海中见千朵千叶莲,天人知为千佛当出世矣!至人寿八万岁时迦叶佛出世,人寿百岁时释迦佛出世,此后若干年无佛出世。我们生贤劫中,值佛出世,正法长住,有持有说,可不深相庆幸耶?又常谓佛法难闻,况得闻密法及无上甚深者耶?莲花生大士云:“往昔庄严劫有现生王佛出世,曾授密法,现在贤劫,释迦佛出世,及未来一俱胝劫后,华严劫中,文殊生佛出世,均得闻密法,除此三劫之外,余均无有密法。”

  又佛在定中,与无佛同,释尊成道时,本不说法,后由梵王等启请,始转*轮。印度有班智达名米底乍那(度耳)尊者,其母入日寿(孤独)地狱,在人家灶中。尊者以神通见之,愿入其家为牛工,荐度其母。阿底峡尊者知之,叹曰:“西藏人福薄,故此尊者只作一牛工而已!”正说众生业重不遇佛法也。释尊正法一千五百年,像法五百年,末法一万年。过此无佛法住世,吾人当此末法之时,不知闻法修学,正如日出光明,无目不见也。亦如见大海,不食一滴,终不济渴,是无明黑暗,乃难得光明湔除也。

  般若经云:“非依善知识,无由成佛道。”谓:佛法八万四千,若无师承,不得口诀,难期成就。阿底峡尊者入藏,有空、我、肿等三大弟子,一日问尊者曰:“如何成佛道?龙树、月称之述论孰重?”答:“以善知识口诀要紧。”又问:“何故?”答:“三藏尽通,仍非善知识不可,以人与法离开不得。”又问:“三门清净,即是口诀耶?”答:“尚不止此,须知清净修人天福,为此生来世,均不究竟,故应重在善知识口诀。”是殆赞叹发菩提心修无漏业也。

  无垢光尊者论中有别说八无暇:

  对爱起贪,对仇起嗔,纵学佛法,终难成办。  二、愚痴无慧,不能深入法义。  三、见戒不合,与佛法相背。莲花生大士初入藏中云:“西藏见是龙树,而戒不是,见、戒相反,背道而驰。”  四、修学不精进。  五、虽修而感应未孚,病及违缘,不知忏悔,反疑佛法。  六、愿修学而自无主宰。  七、因缘不具,勉强学佛,不为解脱轮回,或为其他,不止无暇,且造业也。  八、出家持清净,但未知如法修行,而大德自诩,希图名闻利养。

  又说:一、不和合伴侣,不思利他。二、性劣,虽遇善知识,刚强难化。三、于恶道及此世苦,不起恐怖心,不思救济,厌离心弱也。四、于诸大德(如:莲师、阿底峡尊者、宗喀巴大师等)言教,无尊重信仰心。五、三毒增上,三门(身、口、意三业)不清净与佛法相背。六、于大法不知胜妙,无希求心。七、受戒不护,破犯无惭。八、破犯密戒,不发露忏悔。

  如是当知,须具足十圆满,离开八无暇等,方为难得之人身,当时时观察思维:如已圆满远离,应生欣幸,精进修学,即身成办;若未离开,当清净三门,励令无失。不然者,纵遇善知识,开示修学,亦无义利,以在无暇中,终不免为修学之障难也。

  3.思维喻义

  既明众无暇,十圆满,更当思维暇满之大义。盖不有此难得之人身,何以成就度生事业?比如草地烹茶,非具水、火、石棉、茶叶、器具等因缘作用,不能圆满。试问成佛作祖,从无始以来,千生百劫皆已无果空过,今欲一蹴得之,不当具足众缘耶?缘具足已,最低限度也应念无常,观六道苦,修人天乘等,惟非本法所尚。要入大乘,特别须修见定戒。由正皈依、发菩提心,了知惟佛能救,但凭此身,依怙三宝。若此者,虽身在家,已为大乘佛子矣!

  释尊于涅槃经中,对阿难尊者说:“人身难得”,有“盲龟值木”之喻。龙树菩萨劝诫乐行国王书亦引此喻,励其修学。另一喻云:“壁上撒豆,针尖著芥,如偶值者,尚较得人身为易。”由此可知人身难得矣!

  4.思维数目差别

  从数目差别上说地狱如晚星,饿鬼如昼星。以畜较人,亦如其例。善恶两道,尤非比拟。又地狱中人如尘沙,人道如爪上泥。又如地上虫类,试就一家论之,当知人与蚁之倍数,人身亦既难得矣!生中国者几何?入佛子数者几何?可信佛法难闻矣!荡巴桑结云:“得人身空过,是诚可惜!发菩提心,守清净戒,较得人王为贵,得最上密法,受大灌顶,较金轮王为荣。浪掷人身,如宝投水。”人身非幸运而得,从无始乃至今生,俱有因缘,如非善因决难成就。弥拉日巴尊者云:“人身诚难得,得之造业则甚易而力大,业力所牵,此身中断,殊大可惜!”当知以之修学无上道,其力量亦不小,上取下取,即在一转念间。因得人身,如得度苦海之船,然今生一失,下世得否?实无把握也。入佛子菩提行论(入行论,寂天菩萨造)云:“我此生不行持,未免枉得人身,要想永久受苦,与永久得乐,均视此身。”“景额哇格西,昼夜修学不寝,恐时间空过,阿底峡尊者之弟子某,劝其少休,格西答曰:‘一思人身难得,即不敢休息。’终身念不动明王咒九百万遍。”其精勤策励为何如也?

  巴祖仁波车求加持偈曰:

  我得人身无义恒空过,我为佛子未如教修学;

  彼诸暇满精勤励力者,愿仗上师三宝共加持。

  二、念死无常

  1.念外器世间无常

  须弥、四洲为众生业力共报所成,外似坚实,至劫坏时,受水、火、风灾,即一切毁灭无余。最初坏地狱有情,业报未尽者,移向他方世界。六道既尽,欲、色界空,坏时无雨,一日出,河流尽涸,二日出,树木草根如槁,次三日、四日出,无热大海(马竹巴海)亦涸,世界无水矣。次五日、六日至七日并出,须弥亦成火焰,从地狱至梵天,燃烧毁灭,诸天恐怖,此火灾为一劫。七次以后,一切山河大地,复镕为水,色界天亦成巨浸。水淹一次,然后大风为灾,色界第三亦遭坏灭,尽成虚空,彼庞大之世界尚无常,吾人秋蚊寿命,宁久存耶?

  2. 念内有情世间无常

  上至无想天,下至地狱,有不死之众生乎?特别为南赡部洲,五浊恶世,灾横障重,死缘多而易遭,人寿无常,有如逝水,日出瞬没,去时苦多,吾人何日死,何处死,何法死,能决定乎?经云:“明日死至不可知,速起修持勿放逸。”

  印度国王某,其妃死,问佛以故。佛云:“六道谁不死,尚有疑惑于其中耶?”龙树菩萨云:“人死只呼吸间耳,在睡梦中,出入息不断,梦醒复起,是诚希有,不于此时著意修学,恐一息不来,奈何?”谓:死魔以黑绳步步追随,非如钢箱重兵可守,如到黄眼变灰,朱颜转白,药师佛来,亦难救济。惟有听业力支配,两手抓胸而已!

  3.圣贤大德无常

  过去七佛,贤劫四佛,及无量诸佛,其功德之大,眷属如菩萨、罗汉者数如恒沙,至今亦仅存其名号耳!圣贤入寂,虽不同凡夫之虚生浪死,但为示现有生皆有死,故其身亦不存在也。过去大德,如龙树、无著、天亲等,不见其身,惟存其名。西藏如莲花生大士,其二十五弟子成就者多,红教尼马瓦及其三大弟子。阿底峡尊者,及其弟子等,均为大德,在当时水火不能危,四大不为害,何以亦无长存不坏之身耶?

  弥拉日巴尊者坐山修法,猎者见其食荨麻,身变绿色,问之无声,以为鬼,射之不入,弃之水中,回视未移其座,投之火亦不烧。又宗喀巴大士为大威德化现,但均不能逃此例外而不死,然则吾人业报所得烦恼炽盛之身,不当急起依怙三宝,时时念无常而进修耶?

  4.天帝人王无常

  寿命之长,莫过长寿天王——梵天王,可活数劫,其身高大若干由旬,光明可比日月,下至金仙,飞行自在,皆不能保其不死。过去金、银、铜、铁等轮王,福报之大可知,今亦仅闻姓名。释迦世尊转*轮时,皈依之国王无数,威势无比,此时名号亦有不存者。西藏王如娘赤者簸等,又松真刚波为观音化身,在当时权力若天王,版图半西北,现亦仅知为历史上之人物而已!吾人享受,直如一口蜂糖,尚有何等可保信耶?

  5.变坏无常

  往劫人高地坦,身有光明,食若甘露,能飞行自在,寿量无比。迨后业力渐增,受用减坏。后此若干劫寿量减至十岁,身根缩为一尺,当是时人心好斗,地上草木,到手即成戈矛,互相杀戮,所存者亦仅耳!嗣见人身稍高,问为守戒所得,人寿增长,知由戒杀所感,以是人心转变,身寿渐高渐长,至人寿八万岁,弥勒下生成佛,转*轮。如此一增一减,至十八次时,人寿无量,当贤劫最后一佛,正觉解意如来(桑结末巴)出世,亦如过去贤劫九百九十九佛,调伏众生,长住世间。如有众生,于贤劫中修学未得解脱,或曾发愿求解脱者,至此均得满愿。是知解意如来所作功德事业,正同过去九百九十九佛无二无别也。

  又若一岁之中,迁变无常。春去秋来,花开花谢;绿而苞者,或黄而落;夏葛冬裘,因时转易,就是一日之间,气候也有不同。昨日之日,不可复留,至午无晨,至晚无午,刹那生灭,念念迁流。言念无常,能不憬然于寸阴之可贵,而蹶然起修耶?

  如是当知:生必有死,合必有离,高必坠下,成必有坏,恩必变仇,乐必为苦,故应观一切皆是无常。比如同聚一城,百年前人,现在有否?百年以后,又复如何?因死神一至,任是天、人,亦只有裸体孤单,随业支配而往,眷属亲爱,同去者谁?即大德摄受多人,好官士民爱慕,到命尽时,曾有一弟子,或一百姓同去耶?

  亦有在世衣食,高如天王,当临命终,谁复愿见?纵平日喜爱之子女,此时多畏而不前,亲朋不能救,财产不能赎,只一切善恶业,随身带去,是知或度或堕全由自身,一切贪着,到此乃无能为力也。“德格有大德将死,其子知其必不起,欲求卓请仁波车修法帮助,大德笑曰:‘自度自堕,旁人何能为力?’”卓请者,亦深通三藏之古学,尚以为何能为力?当知大德是深达法义者。

  财宝受用,本来无常,曩日穷苦,此时权威,昨王今丐,宁有把握?牛羊成群,忽焉饿殍,故应以广大菩提心行布施也。聚散无常,如师弟眷属,同学伴侣,今日同居,明日分手,作是思惟,应勿爱勿嗔也。“荡巴桑结祖师语弟子邓日巴曰:‘师弟相依,家人相守,只如商人集场,短时交易,应相与敦劝勤修佛法,方为此聚不虚。’”

  此日之颓垣破庙,何尝非当年之庄严佛刹?如藏中某大寺者,为莲花生大士开光,持松大王敕造。又松真刚波以天王功德,建庙极多,此时不已成废墟乎?阿底峡尊者至要教授云:“眷属受用,均不可保信,何如入雪山?或清净处与木石居,一心依止佛法,较为坚实,纵穷如乞人死岩野间,勿退悔心。”此为甘丹派教法,当具此心不畏法、法不畏穷、穷不畏死、死不畏野之四种精神,以勇猛修学也。不可以不满百年之身,常作千年之计划。

  冤亲无常者,如:嘎打雅那尊者所见妇人食鱼打狗事,故见乞丐不应嗔慢,当思为过去父母,以彼前世嗔慢,故此世为人厌舍。抑思此世亲爱,谁愿舍离?因财成仇,反同陌路,应视如平等,冤亲无二,乃为大心救度也。

  又或烦恼炽盛之众生,一闻佛法便生爱乐,此为乐苦无常。当知修学佛法,纵然略苦,必得最后之快乐。倘五欲自恣短期受用,当来必生大苦,此可决定也。“宗喀巴大士供曼达,寒暑无间,左臂磨穿见骨,仍不少息,弟子请易以右手。大士云:‘地狱苦比此更甚,众生实长受之,我作此为时极短,亦欲救众生耳!且只手又安足惜?因我无始以来,得手无数,曾无此机会供曼达也。’”

  释尊转*轮时,有日光(你阿)国王出家,成阿罗汉,后归国,其子恐不利己,谋诸臣,杀其父于途,且复毁谤三宝。嘎打雅那尊者以神通见之,诫其国人曰:“此地无佛法,业力甚重,七日后当雨沙。”人皆不信,果于次日雨衣服,次雨食物,次雨珍宝,至七日雨沙,人皆埋死。释尊云:“是诸人等,本有福报,故先衣服、珍宝,而后雨沙也。”此谓造业之人则乐短苦长。

  世间贤、愚、善、恶亦无常,有初传戒为昆波,后乃犯戒,或初甚造业,后皈投三宝,亦得成就。“扪公甲初为盗,凶恶,人诱以岩窝有宝,断绳堕岩中,因自思业重,当死,悔求三宝加持,忽飞腾出险,得不死,后为格西。常语人曰:‘人见外面似我,内实不同,并礼诱之者为善知识焉!’”是故当知,学佛法,应当心起变动,倘身入佛门,而仍满腹贪嗔痴,与五欲凡夫何异耶?观一切无常之理透澈了知,自能通达无我。断贪嗔疾三毒妄念,即以此矣!

  见人鲜衣,应随喜他,有福当着。见人受苦,思彼业重,应代忏悔,处心要卑下,如弟子事师。自然见善恶乐苦,俱能洞了无常。“某比丘已能飞行,一日放朵马(施食),见鸟集众多,以为怨仇当尽矣,即此一念,又堕常人。”盖修学者应如持镜在手,时时自照,不应置镜在眼,惟见他人过失也。

  6.死法无定

  南瞻部洲,死法甚多。中论云:“有以药求长寿,反变毒药而死者。”水火高楼于人有益,或反焚溺颠坠,因在受用中,往往成为死法。特别说,食肉者,最为有损寿命,以肉入人身,易变为毒。西藏有草与肉同食者杀人,车、马、船等均用以乘人,或亦因之致死,是生缘反成死缘也。

  人有在胎中死者,或出胎一日二日,乃至一岁二岁死者均不定。有说日光一照即死,以影子有毒也。或持物在手,食物在口,已命终矣!人命如广场中灯,不定何方风来?一吹即灭,其脆弱有如此者,容有或不致死之疑耶?至死后为飞、为潜、披毛、戴角,均不可知。须知教人观无常,不是要避免死,正因死在前面,刻刻紧逼,死法无定且多,当以一心精进学佛为要门。至彼时较有把握,必不致手忙足乱也。

  7. 死决定至

  如穿衣出门,思归家否?归家入室,思更出否?休息坐卧,思再起否?早起,思三宝加持,又得一日,可力修学。卧时,思此日又已空过,痛自刻责,时时作是念,养成串习,乃刹那顷在修无常观,则执我我所之见,自可消除。

  “嘎登巴作饭生火,乞邻而用,饭后即覆碗,表示此后不食,不作再用再食想。”以随缘度日不饥足矣!入佛子菩提行论云:“好衣食,有何用?只增长贪心耳!但把此身当船,借来渡河,不至冻馁而已!如为此身造业,更为不值。”吾人以有余受用济人,此为布施。行路只看四尺远,大地观作净土,见人如根本上师,自然一切不起贪嗔。夜睡想入净土,依正庄严,本尊正说法要,境界殊胜,此为忍辱。财宝不坚,要知涅槃经所说:“信、戒、惭、愧、多闻、智慧、舍离”等,为七圣法财,最为坚实,谁偷谁坏?应以不坚换坚者。更想三宝有神通,能见我,时时恐惧,此为持戒。言语无意义不说,因言词多由三毒发动,惟有多诵多修,期无间断,此为精进。妄念生时,当思由贪等起,须令一心清净,罪当忏悔,有功勿喜,如念佛见佛,亦不贪着。多观无常,则生、老、病、死,均于我无关,久久通达空性,即为禅定与智慧也。

  弥拉日巴尊者云:“我初畏死,入山静修,久观无常,今不畏矣!以得死后之把握故。”故说初学佛人,当切想己在狱中,将死甚惧,忽然逃逸,只心中常畏人捉着耳!即以此心修无常观,依止三宝,最为胜妙。须从念死而修,而精进,而成佛,初、中、后不改也。人能修无常,自然离苦得乐,如耕者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又如自己建屋,初甚苦,完成时自己享用,先要有此意乐,自然不畏死矣!

  释尊云:“多观无常,即为供养一切佛,亦受一切佛加持,为成佛之始基。”又经云:“供养迦叶等阿罗汉,与一刹那观无常,后较前胜也。”又云:“牛马足迹不如象。”以象迹圆满,喻念无常心也。“有人问博多瓦说:‘云何是成道唯一之法?’博答:‘观无常是。’又问:‘观无常有何胜利?’博答:‘初于三宝启信,观察父母或他人死时痛苦,中间精进,后得禅波罗蜜,通达空性,成佛道,均从观无常来。’又云:‘初只知现世目前,学佛仅为避祸求福;中不畏轮回苦,只求人天福报;后不知涅槃功德,无出离心,皆由不能了达念无常故。’又云:‘初求法,不为五欲所迷,中得法,如理修学,后无障碍,不间断,得圆满,皆以念无常为根本也。’”

  巴祖仁波车开示云:“我见人权威不起贪求,惟见大德则心生爱慕,只依靠过去大德念无常之开示,不知其他。”“格西惹那共穷,在后藏足莫喀拉山洞静修,洞口有荆棘,出入必挂其衣,每思去之,但以念无常故,终其身未去也。”

  “藏以七月雨为甘露,可以疗病,智悲光尊者之弟子,请筑池蓄之,尊者以念无常故,迄未成也。”可思大德修无常之猛励。又释尊转*轮时,常云:“有漏皆苦。”因无常即为有漏,正示人念一切无常也。

  巴祖仁波车求加持偈曰:

  无常在眼前,尚执老为幼;

  我与诸迷者,启师求加持。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三、观六道众生的痛苦

  吾人于难得人身,今已得矣。既知一切无常,有生必死,死决定至,则死后如水干火灭乎?是不然,因业力牵引,有死有生,六道取趣,头没头出,亦可得决定也。大德云:“轮回众生,如蜂在瓶,或上或下,终不得出。”因所造为有漏善恶,故永不离六道轮回苦也。龙树菩萨云:“以大地为丸,母较丸多。”当知所出之泪,较大海多,所饮铜汁铁水,亦如海量。入佛子菩提行论云:“小孩舐糖刀,糖尽舌伤。”应总观日出四部俱明,夜则昏昧,天身有光,堕时还暗。此谓纵得人天,已与糖刀无异,他复何说?故应于座上,闭目思惟,六道皆苦,如在念诵前,先观苦果为最要也。以下别观。

  1.地狱

  地狱有四:一、热地狱八层。

  (一)烊所。意即生而死,死而又生也。亦说为等活地狱,大如世界,周遍燃烧,火焰腾空。彼中有情,为业力嗔心驱使,见他有情,若见仇敌,随手得器,互伤互死,以业力故,闻空中呼烊所声得复存活。如是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报尽乃止。南赡五十年为四天王天众之一日,彼天五百年是此狱之一日,入狱受苦者当此五百年。

  (二)黑绳地狱。彼中有情,身弹墨线,钉而锯解,以业力故,寿命不断。南赡百年为三十三天众之一日,彼天千年是此狱之一日,入狱受苦者当此千年。

  (三)众合地狱。彼中有情,见杵若须弥,舂之成泥,特别生前伤害虫物,虫变铁杵,入狱更舂,舂已复生。南赡二百年为夜摩天众之一日,彼天两千年为此狱之一日,入狱受苦者,当此两千年。

  (四)叫号地狱。彼中有情,受大燃烧,惟闻叫号。南赡四百年为兜率陀天众之一日,彼天四千年为此狱之一日,入狱受苦者,当此四千年。

  (五)大叫号地狱。彼中有情,双层夹烧,叫号猛利。南赡八百年,为化乐自在天众之一日,彼天八千年为此狱之一日,入狱受苦者,当此八千年。

  (六)烧热地狱。彼中有情,以铜汁煮,煮滥复生,未沸时均觉快乐。南赡千六百年为他化自在天众之一日,彼天万六千年,为此狱之一日,入狱受苦者,当此万六千年。

  (七)极焰热地狱。以叉等从涌泉谷道,穿置极燃烧处,诸根焰出,入狱受苦者,为时半中劫。

  (八)金刚地狱。亦名无间,彼中有情,身在猛火聚中,如红玻璃,只闻苦声,不见人处,入狱受苦者为时一劫。

  二、近边地狱。上八大狱,各有四门,门各有四狱,铁城围绕,为十六近边地狱。在大狱中受苦欲逃,先循东方思得凉风,至即入糖煨地狱,不知纪年;又循而南,思得水食,至即入尸海,沉下沸热,铁兽甚多,争食其髓,不知纪年;又循西方见绿草场,为刀刃道,至地足断,举则复生,与彼相近,见树木林,思入其中,至则风起叶落,割肢截体,彼诸众苦,次第受已,复至北方有无极河,灰水沸煮如煮豆等。又次有山,山下树叶杀人,山上则铁雕鹰等,啄食髓眼,山下见红火聚成男女相,近则为猛兽争食,如犯五戒、沙弥、比丘小乘戒等,均受此山之苦,苦乃无期也。

  入佛子菩提行论云:“地狱四周铁墙苦,罪人呼号业所成。”静言之思此等重苦,如身当之,如何承受?宁不恐怖?又思我幸未堕,亦思其中有呼号者,非我过去父母耶?现在已死之父母亲属,其中未尝无有。我今求法,要离开众苦,即身成就,不可再到此中,先当发愿,不再种地狱之因,励力修善所修功德,回向众生,此三时发心,至为切要!

  三、寒地狱有八。俱舍论云:“狱在北方,大如世界,冰雪成城,寒风刀割,业力众生,无衣裸立。”(一)周身寒缩如泡,名皰地狱。(二)泡裂,为裂皰地狱。(三)作阿啾啾声。(四)作活活声。(五)作呼呼声。(六)身青蓝如鸟巴拉花。(七)如红莲。(八)如大黑红莲,身裂百数。复有恶力所成之虫,咋食血肉。此狱受苦时,如以印度八十斗黑芝麻,百年取一粒者,取尽之时,即第一狱时期也。余狱受苦时期,转复倍增。

  亦思我们临冬衣薄,乍立风前,尚不耐忍,何堪受此?此是嗔等所造,应自力求忏除,并代彼忏,如前思惟发心而修,有在世毁坏佛经,或毁大德开示者,多堕此狱中。

  四、日寿(孤独)地狱。此中受苦方法无定,住处亦无定,受苦亦无定时,多在岩阿山间,或树窟海隅,碓帚磨中,看似不苦,其实苦甚。“岭极惹巴大德见雅佐撮海子即叹曰:‘可怜!可怜!’众弟子问之。答曰:“此中有一喇嘛。”弟子欲见之,大德显通,水立涸,见大鱼长数百里,遍身有虫,大若牛马,啮食其肉,辗转甚苦。”此亦孤独地狱,受苦者为后藏黑马喇嘛,以他生前治病骗人供养也。又德格河中有大木,开木得蛙,大如鞋,小虫嘬食,受苦未死,因请大德以三十七坛加持之,即报尽死。此为某寺波及管家,亦因业力致此,若此者非人间地狱乎?

  上来地狱诸苦,经论甚详,言不能尽,猛火冰雪聚中情状,及受苦长短,要常常忆念,忏悔过去,策励将来,勿如石上下雨,不见痕迹,亦勿以三宝无感应,只口说而不力行也。如:“过去一比丘,人问其行持,对曰:‘一切显密皆学过。’又问地狱情形,只答十八层,而不能举其名色。”又:“玛噶巴人呼红黑帽(红教之一派),曾入皇宫,名誉甚大,常不愿问其教派,亦不知地狱情形。”盖佛法应学一句即修一句,自然有受用可得,倘无愿力,不思修持,多学无益也。

  2.饿鬼

  饿鬼分二:一、又分三:(一)外障。百千年不闻水浆名,饥渴特甚,裸露无衣,偶见河流,亟思得水,因腹大如山,手足细如竹,举步艰难,至则变为热沙。又见花果,近成枯枝,或遇饮食,至则甲士围逐,不得受用,此是过去贪业所招感。又夏见月如日,冬见日如月,转变受苦。

  (二)内障。腹山喉针,本不能食,纵得食下咽变火,七孔生烟,返成众苦。格西登巴云:“若故以陈腐物或酸奶等供佛者,必堕此道。”贪心重,而对三宝无舍心者,亦感此报。

  (三)特取。略似孤独地狱,如:“卓引姐至一方城,见饿鬼四人甚苦,怜而食之,初变麦壳,再变火,再变脓血,再变自身肉,终不得食。”此因自受美食,以劣者施嘎打雅那罗汉也。又:“某大德见一饿鬼在广场,独目头小,云:‘十二年只见一清净比丘之口唾。’”足见求食甚难也。

  试思吾人早餐至午方食,或盛夏半日不得水,能忍受否?十二年乃至百千年不闻水名,应当作何感想?当思饿鬼道业重在贪,或无舍心,感此大苦。初要发心不贪,中思其苦恼,后当思彼等为过去父母发愿尽度,并以功德回向也。

  二、空中精怪妖魔,亦此类摄,由烦恼三毒炽盛,故感此报。亦或因故惨死,七日后复现恶相,欲寻替身,不知自苦不能替脱,且加罪也。于此类鬼有用恶咒,或烧金刚火坛降伏之,则头裂身碎,夏月冬日,亦随业变,好花异食,见必转坏更变为雀犬猛兽,长受众苦,故不宜修降伏法制伏,当以慈悲心度脱也。

  3.畜生

  畜生分二:一、大海中水族。有大如须弥,细如微尘者,互相啖食,大者吞小,小者嘬大,不见日光,不知纪年,以业力故,颇觉其苦,亦有饿而自食其身,或断其尾者,此为最苦。

  二、畜生不知善恶,听人驱使,杀打损害,时时畏死,既畏人又畏同类之大者。如雕食雀,雀食蚁,强者凌弱,大者杀小,自以弱者小者为当然之食品,不知造业,此苦尤堪悲悯!亦有以自身之物,而速其死者,如獐子、龟、鱼、象、马,因人欲取其麝等,防护甚苦。又鹿有角,即自知取祸,食水宿草,侧眼低头,惟恐人见,备受诸苦,非止受枪时始苦也。虫类同是生命,勿以其小而忽之,故虽小如蛩蚁,亦知畏死,不应捉杀。畜生在平常,颇觉笨拙,但被杀害时,泪眼跳叫,岂非痛苦?亦思夫尾所以摇摇者,非为乞怜乎?屠人佯若不知,反而鞭捶恶骂,造业无数。又如食牛奶而卖牛杀牛,与卖母杀母何殊?牛马负重致远,仍受众苦,实因痴心所感,吾人当发悲心爱护,不可杀伤。

  总说三恶道,一朝轮堕,既苦且长,如畜生已入恶趣,乃不自知善恶,迷惑造业,欲生善道,嘎乎难矣!吾人于此思惟,此身曾造此业否?不堕三途,有无把握?应当自忏救他,使一切有情,解脱众苦。并发愿云:“我今幸依靠知识,得闻大乘法要,自愿同三恶道众生,共修此法,离苦得乐,请求上师、三宝慈力加被,以此功德,回向有情。”

  4.人道

  吾人常思三恶道苦,然则三善道为快乐耶?是亦不然,以同在轮回中流转,未入圣域也。人道苦分二:

  一、根本三大苦,皆由五取蕴生。(一)坏苦,无常转变也。福乐顺境,终必过去,乐境过后,更觉凄凉,乐境易造业,更为将来之苦因。

  (二)苦苦。老病死等苦境,本来是苦。一苦未已,二苦又至,病中生疮,疮上发热,父丧母亡,匪劫伤死。莲花生大士云:“六道终是苦恼,如以为乐,是大错失,如在厕中求香气,殊迷昧也。”

  (三)行苦。不苦不乐,但觉时光迁流,命亦随减为行苦。不见其苦,但为苦依,衣食受用,全可造业。造业感果,岂非苦因?即食茶与青稞,不知死虫几何?人负马驮,更施鞭扑。妄语谋生,以恶为美,剥皮剪毛宁不伤生?贪杀小羔,尤为造业。亦思羊母痛其少子,耕者下锄,鸭入田中,建修房楼,岂少杀伤?应想:吾人衣、食、住、行,步步均在造业,胡不猛省?巴祖仁波车为牛厂说:“酥奶似若无罪,但小牛应食不得食,大者疲而小者瘦,是造业否?”吾人饮食衣服,均图快乐,究其根源,恐皆地狱受苦之因,当知福报重重,业亦随之也。

  二、八苦。(一)生苦。四大部洲,人有四生,惟南赡受生,中阴入胎,母食热则烧,食凉则冷,睡如山压,行如风飘,心中恐怖,众苦难堪。莲花生大士云:“母生子时,如临命终,下地如坠池,又如剥皮,提携如被鹰捉,着衣如受缚。”心知其苦而不能言,是为生苦。

  (二)老苦。由少壮而老大,头秃齿摇,目不速视,耳不闻声,齿不攻坚,舌不知美味,言语不明;忆力劣弱,日在昏沉中,气力衰损,温度减少,身畏重衣,不着则寒;人言老大无用,言语无味,亦任其嗤笑;四大常不调,不行须行,不坐须坐,实非身之所愿,是为老苦。弥拉日巴尊者偈云:“欲起软无力,行时腰不直,蹑足而缓行(如小孩击雀),坐下如囊掷,往昔并非此,知此苦何极?身瘦忆力弱,迷昧以终日,子女亦厌恶,言行多违逆。”

  无垢光尊者云:“老人甚苦,应随顺之,厚重衣不能着,残食亦不辨味,身着物则痛,睡如尸,喜软畏坚,面皱发白,人见辄不喜,常愤欲死,而心中实又畏死,此苦与地狱何殊?故应于少年发心修学,或免此苦也。”

  病苦。人身为四大和合,四大不调,即生病患,此苦老幼无得免。人之患病,如雀被击,问只微答,重则心痛,辗转不安,食而或吐,夜坐昼眠,日长更苦,药物五味备具,非所悦意,亦须强食。又常以蚊嘬甚苦,而针灸烧刺,且复耐受,畏死之心,时时不去,亦有遭魔,尤为痛苦。或自割身肉,或坠岩自甘,乃若传染滥病远离家人,只身待死,何异狱中?或因病久,反常好骂,儿女不亲,更加深重,是为病苦。当知病时正好修学。如云:“有病难修,亦当趁能动作时修之,恐重则无及矣!”

  死苦。四大将离,壮夫变色,业力所感,恶相现前,亲眷满室,泪眼相看。此中苦恼惟自领受,纵有财位亲爱,能带去否?能替得否?此时方知,已悔无及。初齿落发白,一再报汝,汝不留心耳。无行持之人,到此以手抓胸,毫无把持。故不信业果者,当令看造业者之死相。又如杀牛羊者,命终见鬼见魔,或见牛羊,亦是业果现前。如到四大解体之时,心中空荡,脸呈灰色,目无光以直视,气短促而无续。此正死魔临头,中阴将变,惟有只身裸体,空手而行,是为死苦。

  (五)怨憎会苦。仇敌怨家,常怀恐惧。兵短路窄不期而遇;中夜闻声,畏贼疑鼠;曾是不思,偏来眼底,是怨憎会苦。龙树菩萨云:“一切受用是苦,保护亦苦,损失更苦。人何必贪?当信业果。”弥拉日巴尊者云:“受用初有乐,人见不自足,每思长相保,布施不随喜,只待怨仇来,或以此丧命。”弥拉日巴尊者弟子某,人供以大松耳石,极贵视之,每日问人,松耳石在否?惟恐盗损。一日尊者投石入海,谓之曰:“汝之松耳石苦,已断除矣!”盖免终日问讯也。

  (六)爱别离苦。以执我故,爱你恨他。恨则厌见,爱则难离,死别固伤,生离尤苦。恐其病恼,愿长相聚,一朝永诀,欲见无期,是为爱别离苦。特别于亲爱子女时时不舍,是因为不知一切有情,皆是父母,无平等心,爱执热恼也。弥拉日巴尊者偈云:“亲友初相见,极欢喜爱热,今日我邀他,明日赴他约,一朝因小怨,终竟成仇隙。”又云:“贪爱子女,喜若天人,负债给他,终难满其愿望,何如入山修学,自心干净也?”

  (七)求不得苦。人贪受用,如筑房压死,食物变毒,世常有之,或阵前争功,命尽须臾,远商遇盗,穷丐难归,以图快乐满足故,终成苦恼,是为求不得苦。藏中常云:“时人无不求安乐者,纵如愿以偿,所得实如毫毛。譬希求王位而战争,反为王所擒戮;希求便宜而得物,反又遇仇丧命。在当时何尝不费心机、用气力?结果所求无一得遂;却是自己所不希望不爱乐者,反而不幸而降临头上。”是知若用此贪心,早即希求菩提正道,想已成佛多劫矣!奈何妄求受苦耶?又洒加巴尊者云:“吾人寿命短,贪求多,时时打算;但于自己死后如何?毫无预备。因只知预备业果,未打算菩提资粮也。”

  无垢光尊者云:“亲爱不愿离,但终当离;美屋思长住,而终必舍;自身欲无病而多受用,结果身死受用空。”须知乞人初不发愿为乞人,虽有大愿,因所说与所行不相应。乃善果未修,而恶果先成,可不惧耶?

  (八)五蕴炽盛苦。五蕴之身,身为苦器。终日追逐,只成空过,当思此身暂不冷,有十日粮先修十日,此不但对治一切贪取,亦念无常也。弥拉日巴尊者说:“世尊云:‘要远离世法。’但出家人家事正多,着袈裟本为清净,但为已着袈裟,世事更忙。此等五取蕴苦,虽以世尊金刚舌,亦说不尽。”因根本三苦,亦以此为自性,为器具,为依处也,是为五阴炽盛苦。无垢光尊者云:“见同学精进,应学他。行住坐卧,应想三宝在肩头,自然一切不取,清净进修矣。”

  5.阿修罗道

  修罗城国,与三十三天同,惟见天上如意宝树,能出甘露,一切美满受用,惟天人能得。一说树根在修罗宫,嗔彼富饶以此相嫉,嗔心一动,须弥震摇,即地震也。(大德涅槃,或海中大鱼移动,亦使地震。)天人见地动,起嗔,阿由须弥山中,八万由旬,上达天宫,聚而战斗。以天身四倍于修罗,故阿常致负,割截肢体。天人如伤,食甘露即愈,阿受伤恒死。如南赡有情,多造恶业,天人必败;见地动,或日作灰色者,均为阿胜所致。三十三天眷属围阿宫一日,如世间百年,故说天上一日不安,人间百年浩劫。阿王起嗔,半亦因人间恶业所感也。藏中经论,与大德开示,皆云:“发菩提心,最为紧要。”因嗔心炽盛,则化生阿王眷属。以须弥山如玻璃,阿眷见其类败死,恐怖毛竖,亦受苦也。

  6.天道

  天人受用,自然而来,常感快乐,虽兜率陀天鼓嘎阿伽常响云:“有漏一切皆苦。”而天人闻之,终不觉悟。天寿较长,惟福报既尽,衰相现前,极为苦恼,四天王至他化自在天均如此。衰相有五:(一)四天王以上无日月,天人身有光明,长大一由旬,至死即身光变无,不可爱乐。(二)不乐安座。(三)花冠枯萎。(四)天衣坏垢。(五)身出汗臭。衰相既现,七日即死,此七日中,犹七百年。彼诸天人、天女,不乐亲近,惟遥遥掷花,祝其到南赡修善,再生彼天。实则身堕何处?天眼能见,生大热恼,随业牵引,自不作主,此欲界天也。色界等天人,到此如梦初醒,定散还堕,回思昔乐,其苦可知。龙树菩萨云:“虽乐梵王天,终堕地狱火。”此如到野人国,暂时安住,终必被食,亦如下水,终必溺死。

  佛经云:“三界轮回,无片时乐。地狱有寒热苦。饿鬼有饥渴苦,畜生有吞食苦。人有三苦、八苦,修罗有战斗苦,天人无信心,有下堕苦。可见无针尖乐也。”弥勒菩萨云:“六道无快乐,如入厕无香气也。”莲花生大士云:“轮回非乐,偶然有乐,皆苦之因也。”昔有大德讲经,一喇嘛问一老妇知否?答曰:“其他不知,惟六道甚苦,颇为了达。汝将来堕否?应先知道,再进而求修持。”因先有此信心,自能忏罪积资也。

  释尊有堂弟俊嘎(难陀),令迦叶劝其出家,不允。释尊强之,出家而不受戒。释尊见一盲猴,问其妃何如?对曰:“妃美。”又以神通引至天上,见一空宫,阒无一人,彼问故?答:“以佛弟某,守戒当至此。”又见天女无数,较其妃美,因乐享受,故持戒。佛令弟子等不与同修,以彼所修者人天福,非为涅槃道持戒也。然亦不悟。寻令下视地狱,惨苦不堪,见一大镬内烧沸铜,恶眷围之,怪镬中无人。守者曰:“佛弟某因持戒得天人福报,报尽当入此中。”后大悔悟,屏息出狱,力求释尊开示,欲离三世之苦,后成罗汉,亦知人天福不究竟也。

  又阿底峡尊者将入寂,其弟子某,请问法要,谓:“师去后,我当修定耶?”尊者云:“定不是法。”问:“终身讲经何如?”尊者云:“讲经亦非法要,当依钟敦巴舍世间心,修出离心也。”时有比丘常绕塔,钟云:“绕塔亦佳,但能行持更好。”比丘念经坐禅,钟云:“念诵等我亦随喜,但应再向上求。”比丘异之,钟因令其修出离心,谓:“修定治病,显通得受用,念诵感福报,均非究竟行持。”以不发大乘心,只为今世二世,均为有漏也。释尊在世,宫妃万千,且过七日即为金轮王,所以苦行六年,身如木石,正显示要离开世间心,而修行也。

  荡巴桑结云:“受用如云,顷刻都散,名誉虽好,只如空谷回声,衣服饮食,如虹如秽。人多聚处,不如林下水边,妄念易生,当以平等菩提心对治,牟尼宝自己原有,勿向外求。此心当如镜,常常观照。上师三宝加持力,只在自己,如月照大地,有水处当较明朗,殷重心如水,加持力如月也。”

  某大德云:“人生不百年,常作千岁准备,实不知人在世间,如旅行客,片时休止,何必筑室治具耶?”“格西朗惹塘巴,常思三界之苦,郁郁不乐,人皆呼以黑脸。其弟劝之,格西曰:‘人在六道中,有何可喜处?’惟彼一日供曼达,有松耳石为鼠所得,又聚众鼠搬之,曾一次发笑也。”又:嘎打雅那尊者,一次受国王供养,当回向时,王问音乐美耶?尊者云:“不闻。”王问故,因云:“饮食如借债,为养暂时色身,不暇闻乐。”王疑为伪。尊者令一死囚,持油钵绕殿中,呼甲士持刀随之,油倾即杀,乐作如故,一周以还幸无失。因询以音乐,囚云:“乃不闻声,以时时畏死心切也。”此谓人在六道中,如囚绕殿,甲士随之,死在目前。世间欲乐音美,更何心贪着耶?如此专精,得道速矣。

  巴祖仁波车加持偈曰:

  亦知天人苦,而不舍世间;亦知畏三途,不断造业因。

  此愚者为谁?我及余有情;愿发出离心,求上师加持。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    今生作者是

  人天路上作福为先

  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无执第一利   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亲   涅槃第一乐

  以佛为境界   专念而不息

  此人得见佛   其数与心等

  四、信业果

  六道轮回,非如风吹萍叶,偶然聚散。是有黑、白业力所牵引故,于此应当深信。更应于黑、白业果,总相各别思维,励力取舍焉。

  1. 黑业

  黑业分十:即身三、口四、意三也。亦说为十恶业:

  一杀生。对人或畜,以贪等作意杀害,断命根为究竟。贪为口腹,杀食鸡、鸭、鱼等;嗔如战斗;痴如幼孩杀生,不知过患。或非佛弟子,如印度有以杀若干生,即可升天的邪见皆是。最大者有五,谓:杀父母等,生身堕金刚地狱,非由中阴化生也。若肉食者,不起悲心而随喜之,业与杀生同。牛厂厂主初食奶,继剪毛,老则杀之,其罪较重。巴祖仁波车开示云:“杀百绵羊,必久堕地狱。”鸡鸭鱼贩亦同。出家虽不杀生,受供食肉者,其罪惟均。乃有婚丧冠祭,亲朋聚餐,动辄百数席,杀生无数,本为庆贺或悲哀之事,不思以功德庄严,而以血庄严,自害害人,可不深思切戒耶?藏中常说:“杀牛羊,先吃内脏,肉可携走,皮尚有用。”食肉寝皮,直同野人也!

  杀之支分为四:(一)造意。(二)决定。(三)方法。(四)结业。四支具足,即生本罪。一者,知其为牛羊鸡鱼。二者,欲杀而食。三者,以绳刀等。四者,断彼命根。倘知为羊,欲杀食之,二支已足,虽教他杀或随喜者,罪亦成立。如自诿我未杀彼,或食者多人,自恕为轻,罪更较重也。吾人试以手指入沸水中,能忍受耶?悲心不具,亟当忏除。

  二、偷盗。盗、贼、骗三,均摄于此。特别如国王官府,除了人民应缴纳之外,肆意苛求。以权威取,一也。暗中窃得,二也。欺诈行为,三也。入大出小,器不公平,随一而作,即成本罪。四支同前,如想偷、明认、偷法、偷得也,余当例知。

  巴祖仁波车云:“贸易得利,终日营求,非出家正当事业,以贸易易破戒,而妨害修学,信心渐减,菩提心难生。”盖不知福报由上供下施而来,不可强求造业,试问有由盗成家者耶?

  弥拉日巴尊者,见一喇嘛在睡梦中自计卖牛,头得几何?皮得几何?惟未计尾,即醒而施食。尊者问:“牛尾尚未算清耶?”喇嘛以尊者得通,乃大悟悔。又云:“作生意以劣作好,为妄语,相争为两舌、恶口,巧说为绮语。为一牛贩,不止仅犯杀业而已!”

  三、邪淫。在家戒邪淫,出家当净戒。在昔赤松为藏王时,下令在家者应远离四种业:即杀、盗、淫、妄也。

  四、妄语。分三:(一)欺罔,未见闻为见闻等。(二)故说,谓修福得罪,作恶有功德,无极乐国等。(三)大妄语,未得谓得,未证言证,自说神通等。如云我见神鬼,意在使人变动心志,失三宝正念,此为最大过患。因神通不由证得者,亦为有漏,未足希有。人纵有通,亦勿毁他,只净自心修持耳。

  五、两舌。即离间语,破人和合也。破师及同学,或团体和合众者,其罪较重,尤易犯也,当时时观察之。入佛子菩提行论云:“凡欲语者,先观自心,此语由贪、由嗔、由痴而发者,当止勿说。一切行动亦然,久久防护,自然三业清净。”

  六、恶口。即粗恶语也。恨彼有情,不问人畜,对畜生、痴、聋、盲、哑等,尤宜防止,因彼亦起嗔心故。特别对于上师、大德前,更当慎重也。如说时发笑,而意恶者,亦成本罪。“往昔印度有田工,因主家赖婚,群牛到官证明,独一缺尾牛反证,以田工曾毒骂之。”故知畜生亦怨人恶口也。

  七、绮语。漫言过去未来,或无义利事,如于法会或听经时随说,能使修法讲说者生障碍,此为最重。故说佛在时讲经,有说话者与造五大恶业同罪。巴祖仁波车云:“自修法时,说无义语,亦成过患。”因修密法要三门清净,观想生起如何?圆满如何?次第甚难。故必须不语言、不饮食也。

  八、贪。是指从内心说的。如贪他人受用想得之,只得心想,便成本罪,不关身口也。

  九、嗔。嗔彼有情,见富愿穷,见盛愿衰,见得愿失,或欲打等,均成本罪。如国难对敌国,内乱对匪人,嗔而杀打,均为无明所障,非佛子也。应起悲悯心,恩怨平视,代为忏悔,愿消除其嗔心,方无过患。

  十、邪见。此从无明起。印度外教,初分三百六十派。有言一切由梵天生,有言从自然生,说永不坏灭。或言人犹花木忽生忽死,日照、水流、豆园、刺利,及孔雀五色,皆为自然而成。不信三宝,拨无因果,是为常见、断见,邪因、无因。如是等外道,皆愚痴邪见之大者。佛经祖论,心生疑惑,亦成邪见。又入佛门不知因果,亟求善报,岂知不如意者,正是三宝违缘加被。因吾人无始以来,造罪实多,自发心后,一切业果在短期齐来,重报轻受,长报短受,是增上缘。以为无感应者,亦成邪见。

  上来十恶业,以杀生、邪见为最重。因一切有情,除地狱中求死不得者,其余无不贪生。如杀虫蚁成罪,不因其小而减轻,杀虎豹者,不因其大而加重,以同为一生命而已!正法念处经云:“杀虫蚁者,除罪堕地狱,彼当来索命五百次。”是知中国出家众素食,最为殊善。以一切戒皆重杀生,菩萨要饶益有情,尤当不失悲心,倘有成就大德,杀生食肉,以手弹之,即令往生净土,是已深达空性,见一切如幻,不执着者。巴祖仁波车云:“喇嘛当注意,汝能度彼者即食之,否则不吃为好。”

  邪见为八难之一,纵身口所造为善业,如有邪见,意不清净者,则无功德,且亦断以往善根。以罪由心生,不易忏除,亦无处可忏。故听经修学当依言教,不可稍生邪执也。

  2.  黑业果

  黑业果总分为四,别分为十:

  (一)异熟果者,嗔心造业堕地狱,贪心堕饿鬼,痴心堕畜生。贪心起,嗔等同起者,上堕地狱,中堕饿鬼,下堕畜生。

  (二)等流果,此由串习而成,谓出恶趣,生人中。如:(1)杀生,感短命多病等。(2)偷盗,亦感各种果,如奇穷,被盗,富不久,难得受用等,或自财他用,如饿鬼守宝库也,余别例知。大德云:“旁人以受用积蓄,我们应以受用与人。”谓何如上供下施也。(3)邪淫,感自妇嗔嫉,或不贞良等,荡巴桑结云:“夫妇如旅伴,勿作长远想,自断爱痴。”(4)妄语,感受谤骂等。大德云:“他人谤我,正使我进步,当视之如善知识。”(5)两舌,感众叛亲离,服役侍者不忠实等,应以慈心待之,倘打骂他,不更造业乎?(6)恶口,感不悦意声,常受讥笑等,因口业以此为重。本来言语不杀人,但令他闻,如受刀割,则怨毒深矣!迦叶佛时有婆罗门子舍假骂比丘,为牛头、马头等,业堕水族,感生十八头甚苦。后为渔人得之,以问释尊,头并流泪云:“母教他骂。”世尊云:“汝母已入金刚狱矣!”此示他人教作,因境增上,乃感重苦。大德云:“各人师傅不同,不可说与我无缘,我师方是三宝具足者。”因恶口对大德,罪较杀三界有情为重,胡不思耶?(7)绮语,感无口才,或宣说无人信受等。(8)贪,感不满足。(9)嗔,感恒生恐怖。(10)邪见,感不遇正教,不生正见等。

  又造杀业,即生人中,感地方环境险恶,天时变异。盗业,则旱潦雹下,花木不荣。淫业,则身体垢浊,为人轻贱。妄语,则心常散乱,怯弱无言。两舌,则地不坦夷,山层水复。恶口,则荆棘满前,履险入危。绮语,则阴阳反变,夏寒冬燠。贪,则求不如意,反受毁耗。嗔恚,则世乱身危,灾多障重。邪见,感末法道衰,佛塔舍利,常见毁损等。(此是依报环境方面之报。)

  (三)士用果,如杀牛马下世无受用。

  (四)增上果,造业于境增上,如杀父母,其果亦增上也。

  3.白业及白业果

  一、白业。所作黑业励令忏除,并以善法对治之,即成白业。在上师未开示前,自读经论,知杀等业不当造,偶有善念,不明法义,多感人天小果。盖佛法发愿最重要,如于皈依时,发愿云:“尽形寿不杀生”等,此为持戒,功德增上,因有愿有戒,特别所依门大,造作力当无量。故应净修四门忏罪之法,自能除黑生白也。如不能长远持戒,只发愿于朔望日等戒杀,功德亦不唐捐。后乃由串习力增上发心,圆满戒度,此方便殊胜也。“嘎打雅那尊者,见一杀牛羊者,因劝诫之,其人以生活故,对尊者发愿,昼杀夜戒,而持之甚坚,后入孤独地狱,白日则火聚燃烧,铁狗吞噬。夜则狱变天宫,天人供养。”以愿力坚实,所依境增上故,地狱亦变天宫,可见持戒功德,不可思议。

  对治之法,以放生、布施、持戒清净,对治身三业。以诚实、和合、善柔、正语或念诵,对治口四业。以舍心、慈悲、正信,对治意三业,此十白业也。修人天者,可感人天之报,如发菩提心,以此回向众生,不着三轮相,即为大乘佛果矣!

  二、彼等果者,不杀得长寿无病,不偷盗得受用,不淫眷属贞和,不妄语得人信任,不两舌人多归服,不恶口得人善遇,不绮语人多尊重,不贪则一切如意,不嗔则一切无诤无障,不邪见则常遇正法,起正知见。如长久坚持,则所造白业,自然增上也。有黑、白业者,必有其果,上至无色界,下至金刚狱,或乐或苦,是皆过去自业所牵,为引为满,皆是因缘所生,是故说业不作不得。引者,如生人中,满者,贫、富、寿、夭等也。

  佛经云:“有情乐苦,均为自造,以业因各别,故感果不同。如虫类有数百种,当知因缘网甚大。”又佛说教诫国王经云:“王乎!尔死时一切受用带不去,惟业力如影随形,不能舍离。”又百业经云:“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失;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智悲光功德论云:“比如鸟飞上天,不见自影,一落地时,影即随现。”当知自己业力虽不立时或短期受报,到时即难防过,决不失落,是故说业作已不失。

  不独凡夫受报也,即世尊、罗汉,均有业必受。世尊过去劫,为小孩时,见人杀鱼笑其事,后鱼报仇,世尊即感头痛,并云:“如不成佛,或当死也。”又“在给孤独园见长刺追逐,诸大弟子,虽神通无法救阻。卒刺佛足出血,为因中杀盗米朗栋统景,以救五百菩萨。”又“迦叶、目犍连两尊者,常显通入地狱度生。一日见外道受苦,泣请两尊者转语其弟子,速依正教,并毁我塔。因言弟子绕塔时,我受铜锤尤苦,目犍连乃告其弟子,弟子恶之,因被击死,尊者后复显通入王宫受斋。”可见受业力支配时,神通亦不显也。又“往昔土耳其国,热瓦敌比丘,因过去盗牛,人追之急,置一独觉前,令其受冤,入狱六日,后亦被人诬其盗牛入狱受罪也。”又“龙树菩萨过去割草伤生,后亦感仇人以吉祥草割害。”因五百劫前已忏尽刀杀之业。又自知业力不失,故示杀之者以草也。此等故事,甚有关系,凡夫勿云不受苦,或说三宝无灵。因吾人从无始来,罪如须弥,当力忏除。不应先求福报,以得福报于快乐中,亦易造业,故快乐时最当注意,不如受苦,刻刻存恐惧惭愧之心,尚常得精进也。

  入佛子菩提行论云:“勿以善小不为,勿以恶小为之。”因起嗔心对阿罗汉,只一刹那,便感重罪。又“某国王以豆供佛,有人以四粒随喜,较四天王与三十三天供养功德为大。”智悲光功德论云:“阿学打树,种子极小,但经日久,即变由旬。”此喻黑、白业种子,实较此尤易增长,故说应从微细处观心,因身、口业以心为主,由清净心所发为白业,三毒所发为黑业也。

  又功德论云:“枝叶花果,为毒物,为甘露,均视树心如何。”此对凡夫说也。菩萨发心,则身、口所作,外似为恶,实不为恶,因菩萨二空早证,方便所作,已无造业之心。

  如“狐与虎同行,虎得野牛,助而食之,狐以为易事也。一日与兔同行,见野牛,亦欲攫食,未到牛边,臂已折矣。”此喻菩萨可以方便,凡夫不可擅开戒也。故开戒当从发心上说。

  犯杀为众人发大心,眼见杀生,而实际不为我,虽一方为功德,一方仍受轻报。如孤独园中刺佛足出血之故事。乃在富人,贪心最重,到危险时,始行布施,此功德甚小,发心不净也。妄语为救有情,如遇猎人,骗以未见兽等,此不成罪,护持三宝亦同,遇谤佛者,欲开示他,可犯两舌,呵斥恶人,方便用恶语,均非行菩萨道不可。阿底峡尊者云:“第一善知识,能呵斥过患者是,如誉我非上师也,此为要门口诀。”此以慈心悲心,使离过患者方是。又方便劝人,虽随说不成绮语,此身三口四中,为菩萨已证空性不为我而为他,方便开许,否则成罪。

  贪、嗔、痴三,为意恶,示不开许。盖善恶以心为根本,故意业无方便也。一切黑业当从心忏,非忏不得清净。如礼佛、供佛、布施等,须看发心真实,能回向菩提正果方是。倘今日心不清净,宁可勿做,此为最要。“扪公甲格西,闻弟子某贵人来。先严供品,力求精善,继思此心不清净,以灰撒之。荡巴桑结闻之曰:‘此西藏今日供养之最大者。’以能用清净心对治染污心也。”常常如是观待,自然发心无垢,勿如小孩,离开父母,便任为也。又“格西一日受供,于无人处见茶袋,先偷尝之。忽自观照过失,以左手执右手,大呼人来,将断之。”又“一日见人供哟(牛奶作成),心起贪着,随观过失,至其人以哟供之,力拒不受,云:‘早已吃过矣!’”由此可见,大德时时以清净心对治也。

  阿底峡尊者云:“我受比丘戒还觉易于受持,从未犯过,及受菩萨戒,因知此为心戒,较难守护,及受密乘戒,则更时时观察,随犯随忏,且随带曼达盘,发见违失,即时坐地修忏,不知者以为疯魔。”盖人心如猿驰骤,非刻刻防护焉不可也。

  “婆罗门涨舍扎肯,日以黑白石自记功过,初黑多,继白多,渐次全白,亦自心观照克制过失之法。”倘长此精猛行之,终身可不造业。从无始以来,业自然多,但本身能对治清净,再以四力忏悔,发菩提心,罪得消灭。如金刚经云:“先世罪业,则得消灭,当成菩提。”又大德云:“禅波罗蜜苦行也,以不易行故。”谓观照自心甚难也。比如有人负债多,将为国王,人人欲收其债;希求菩提果,不当忏罪令尽耶?有造业而受乐者,如某王短期享受,初雨衣宝,后为沙埋。因只求享受,待苦报来,将不堪任矣!

  莲花生大士语藏王持松云:“我之秘密法,戒为重,见亦紧要,见与戒不可离开。”因戒律清净,修学必佳,自能深生正见,禅波罗蜜亦易得到。有人问荡巴桑结云:“证空性后,造业有罪否?”答:“既证空性,又何致造业也?”此谓通达空性,须先有正见。见从戒生,见戒不离,尚有造业心耶?外道不持戒,正见无由生起,恐造罪亦不知也。阿底峡尊者云:“密宗要以一切戒为根,密戒为果,故说戒犹种子;一说沙弥、比丘戒如种子,菩萨戒如干,密宗戒为果也。”

  弟子问弥拉日巴尊者云:“师之功德,不可思议。是否大持金刚,五方佛所化现?”尊者云:“汝信心不错,但不免谤因果矣!以我初年造业,后知密法方便,因自受苦,励力忏悔,一心请求上师慈力加被,行持不退,始有今日。凡夫之人,均应如是知,如是学,如是成就。倘以为大持金刚等化现者,是谤因果。谓苦行不能成就也。”弥拉日巴尊者的上师是玛巴洛渣大德。弥拉日巴尊者初依玛巴上师,欲学法要时,玛巴上师云:“汝身、口、意均依上师,是为三门供养,能如是者,当为我造屋。”因先令建圆房,复令毁之,改半月轮形,次改三角形,次改四方形,先以大石为基,旋令撤之,凡五、六作,均垂成辄毁,且屡骂其无能,尊者不起嗔怨,依师所教。中间背生疮且磨且穿,将见肺矣!始传以三皈五戒。迄屋成,前心复穿二孔,通彻后背,师见其真诚,乃召前问汝苦否?因授密乘戒,并秘密法焉。盖尊者初因嗔毒,死三十二人,自知恶业当以苦忏,不敢自逸。由此可知前贤求法之艰难困苦矣。(师讲至此落泪,大悲心动矣!侍者亦泣下数行。)

  吾人以最胜因缘,得闻密法,当日夜思惟依教修学,并励力守戒,毋令犯失。于睡时,自思寿尽一日,有罪当请上师、三宝加被忏除,发愿不再造业;晨兴复思,昨夜梦中有罪否?如有,当自责串习不好,如前精勤力忏。善虽微少,即以回向众生,此为紧要。又朔望日,三十三天王等,均曾发愿护法,见善者欢喜护持,恶者多遇违缘,有持戒清净者,天王必取其足下土以造塔。于此见戒之功德,天人赞叹也。

  巴祖仁波车求加持偈曰:

  因果已闻复能说,法门无量从师得;

  取舍不知修学浅,愿求上师垂加持。

  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姓,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

  如法得财,用皆以理。

  善男子,智者施已,观于二事:一者,以不坚财,易于坚财;二者,终不随顺悭吝之心。何以故?如是财物,我若终殁,不随我去;是故应当自手布施。我今不应随失生恼,应当随施生欢喜心。

  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若人有财,见有求者,推说无钱;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福。

  五、 明解脱道之胜利

  从于流转大苦海中,而获出离其苦,如得声闻、缘觉、圆满菩提,皆名解脱。但最初为证得解脱道之因者,始自修持暇满,应知不有修因无以证果。因者,当励力于暇满人身难得、念死无常、观六道苦、忏黑修白等,各科观察思惟;然后从皈依三宝起,修学究竟最深法门止;更于五戒、小戒,菩萨戒十八条,及密乘戒十四条,毅力守护,此为造因。后得菩提正智,是所求得果也。是故当知,因中之行,即是果上之德,因圆果满,永得快乐,离一切轮回众苦。学者于此,不当深发随喜心耶?

  复次,解脱之胜利,谓由三恶道出而为人,由人修十善而为天等,皆非所谓解脱也。以自利心修四谛、十二因缘,而为声闻、缘觉,成二乘,得偏空槃,亦非究竟。以利他故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依增上三学修六度、四摄而为大乘菩萨,进求佛果,是为得大解脱。人天二乘,非本科所赞叹,但大果终由小果成,如遇火轮,当舍木船,应再增上发菩提心清净三门,为众生而皈依,而求法,而持戒,乃至赞佛礼拜,供养一花一香,皆是为众生所作事业。一切功德,回向有情,不著三轮体相,翘诚发愿,愿众生成佛,我方成佛也。

  菩萨愿起菩提行 菩提行依菩萨愿

  愿行相资必不离 戒是南针道金绳

  修智慧度内分五:识善恶、明因果、临境正知不倒、识障盖,能方便对治、修令般若时时现前。

  静则一念不生 动则万善相随

  静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六、 依止善知识

  不依师而成就者,经论无此开示。凡夫之见,自想由十地五道而成佛者,亦为不可能之事。以世间一切艺术,均有师承,而谓涅槃大道,无师自能成办,岂有是处耶?吾人久在迷中,谓若生盲,如海船取宝,无指南针,岂不错路?善知识若船头针,若指路碑,即同学有修持者,亦应希求指授,故当以无倒之恭敬信仰心依止善知识,为一切功德之门也。

  1 . 观其功德

  谓:善知识身、口、意三门功德具足,可以随其修学,改正吾人过失,久久串习,自得三业清净。如喜马拉雅山树木蓊郁,香檀林立,以他木移植其中,久必受其同化。故凡夫可以成善知识者,亦复如是。

  现当末法,求具足功德者不易。倘观其外、内、比丘、菩萨、密乘等戒,均防护无失,三门清净。且知种种方便,显密大小圆融无碍,能平等待人,视众生若母。外而经藏,内而四部秘密具大善巧,能说能行,布施、爱语、同事、利行,四摄齐修者,正为皈依之相。其次戒行清净,大小显密,圆融无碍,具四摄者,亦可依止。最胜密法说:“如灌顶传承不断桥者(即传承次第未中断),护戒清净,三门妄念少,慈悲心重者,可依。”又“有最胜密乘修持,已证空性,已见本尊,慈悲方便,或不为现世名闻利养,而以度生事业为重者,可依。”凡夫苦重,亟欲求其度脱,有方便法门甚多,上师加持力甚大者,亦可依止。

  旧说藏中不传密法,故有谓密宗不能学,或疑为不殊胜者,皆非正论。实以传之非艰,行之惟艰。人能清净三皈依,大戒十八条者,已如牟尼重宝,不可多得,况秘密法依戒起修。弟子既择师,师亦择弟子,倘师与弟子,均有此皈依持戒功德者,已不难成佛也。

  不能圆融显密大小,未得谓得,慢心特重,无闻、思、修功德;不为有情义利而修持者,如木代石杵。或见他大德,嗔之嫉之,如池中之蛙;未闻显密法要;烦恼重而常犯戒;妄显幻术,诩为神通,无实修学,无慈悲心者,如狂人指路,是皆自断菩提心而能断人慧命,此当远离不可依止。

  莲花生大士云:“弟子不观师功德,轻信依止者,如服毒药;师不拣择弟子而传法者,如走路不看犬,行当自蹶。”以弟子犯戒,自亦受累也。若终身依止之师,要当拣择,否则信心空用,无大义利。比如树底乘凉,不注目黑影,不知为蛇。如见具德善知识,既依止已,当作大持金刚,释尊再来想;其身虽现凡夫,当视为诸佛功德事业所显示。既知其功德,不应再观其过,反生障难。以功德既大,纵有过患亦小,或实不知其为功为过也。

  玛巴洛渣之待弟子,令其筑屋七次,身穿三孔,而始传法。以凡情度之,一似其行事为过患也者。孰知其用心,正欲其受苦,忏尽宿昔之杀业,方可期其成就。是故当知,师之于弟子,疑无不释,过得远离,实悲同一子也。

  摄颂云:

  烦恼炽如火,须大雨浇灭;及彼燃烧时,此如天甘露。

  法具大光明,谓如日与月;有情纵嗔毒,亦不起害心。

  戒定慧清净,如地无不载,亦不择美恶,一一能容之,

  谓依如是师,必速得悉地;入一切佛智,如获如意瓶。

  息增怀诛法,壹以平等待;犹母爱独子,不起差别心。

  以慈力广大,恶道悉得救;大悲水溉物,自亦不慢执。

  喜心量如山,舍力深以广;如此善知识,是当依止者。

  如此善知识,功德甚大,能解脱众生烦恼,与佛无二。如此坚固信心依止之,当得成佛。又须思惟能依止之功德,不能依止之过患也。昔有以害心对善知识者,善知识亦度脱之。如“大悲力王遇花脚,欲煮之。王云:‘法比身重。’花脚因释王,闻法受戒,且释未死之一百七人。”因此皆为王子。花脚外道,野人类也。故说依慈悲善知识为殊胜也。

  若得善知识。当如何依止耶?应发四种心,事之如医,恭敬求药,因吾人烦恼重病,无医药必死。有如旅行,须人护伴,否则长沦六趣中无助无救矣!

  摄颂云:

  应如是依止,命尽终不退;如著坚固铠,励力随修学。

  亦不因骂打,而弱依止心;寿命与身根,愿言供养师。

  说令入水中,当入水不疑;上师所咐嘱,不当厌其烦。

  师如令劳作,勿拣择轻重;或冷或烧热,应如石铁工。

  卑视执帚人,不起些微慢;即此深信心,是心当成佛。

  又曰:“以大信解心,视师如真佛。最胜方便行;深密意理趣;及任说何法,悉能专受持。以大智慧力,多闻无厌足;以慈度诸苦;以悲济无依。如师所教诫,善防护三业;真言律仪等,皆不轻违犯。为依师要诀。”吾人于善知识,恭敬承侍,应如前颂。颂意悉出佛经,不可轻视。

  2. 依止方法

  依止善知识有三种供养:

  如说修行为第一。谓由闻起解,解了即行,长远不退。

  以身、口、意承事上师。

  以受用财宝供养(此为最下)。

  须知善知识,系以佛、菩萨方便显现度众,纵遇违缘,亦当善思念之。因自心不净,故见师过,犹如对镜丑好,在己不在镜也。

  摄颂云:

  有时上师怒,应知自业重,常发随喜心,求忏魔无便。

  坐常在师旁,师起我亦起;如我在坐时,当起身迎候;

  受用当供师,师前我当后;行时在师左,不履上师影;

  遇路险兽危,先启请后行;上师之坐垫,应恭敬勿用;

  上师所住室,启闭宜轻缓;勿疾趋妄言,勿高声笑语。

  心常具威仪,时存敬畏意。

  常存欢喜心,永不遭魔。他人谤师,当劝他,不听亦勿嗔怒。上师侍者,或金刚弟兄,一言不合,辄成仇怨,此大过患;当视如手足,如衣带不散也。此学密尤当注意者,否则犯戒。应如置盐入水,全化为一味,方为和合众;又当如石如柱,不动不挠也。

  3. 求示法要

  如上依止已,应殷重启请,求开示法要。从闻而思,精勤修学,期无纰误。当如宝瓶甘露,由彼瓶注于此瓶中也。

  “阿底峡尊者入藏,常不离师,师所说即行;他人求开示者,尊者仅说三皈、五戒、人寿无常等,不传他法,尤不传密。后惟传与登巴一人而已。”故传法即修,亦勿他求。师自修法,应发心供养,或代苦作,其功德与师无二无别。以师一切如法,缘殊胜故。

  依止善知识,无贵与贱,均当承事恭敬。如藏中班禅大师为法王,但依止上师,亦当如教,以上师为三宝总持也。特别在师处洒扫服役等,尤有功德。如“阿迦格西访师,适贵客至,师命烧火熬酥,器有垢秽,师令以衣拭之。如命而行。”只有功无过也。

  善知识灌顶、讲经时,与三世诸佛功德力加持无二。在修大法时供养,虽一口茶,犹以本尊坛城供献也。本尊护法,均须视为上师大悲力事业力所变现,应想生起次第,圆满证空性,均为上师功德加持变现所成就。因善知识外现凡夫,内蕴诸佛功德,是有遍一切智者。故于师所宣示,当策励进修,一切行动,亦先启后行。入定习法,悉依指授,必可得最大智慧加持力,勿待师涅槃已,方以画像、供养,瞻拜无益也。

  摄颂云:“生圆二次第,与师定无二。因师佛所现,勿视凡夫相。以智慧不同,当依之修学,故云如教行,或以身承事。尤于师在时,应精勤励力。”

  又云:“命终见上师。”此亦甚难,恐信心力量不具者,不可得也。如无信心,纵师是佛,亦难得成办。西藏俗云:“所作一切他人做,行持学佛自照上师做。”以过去诸佛、菩萨,均是如此。犹以模子印物,不应毫厘爽也。事师如法,当有初、中、后三段。初,即未皈依前,当视师功德;中,于依止已,恭敬供养,信心坚定;后,即如教修学,此为最要。

  “昔常啼菩萨,因奇穷,乃卖身供养法尊上师,求闻般若。以为身体易得,佛法难闻。”又:“印度拿若巴本请依止得洛巴,受命由高楼跃下,其身几碎,不退道心。复受苦役二十四次,濒于十死,从无怨言。后师以鞋底拍其面门,昏沉顷,醒已证空性矣。”亦因如命,事师受苦消业,每得加持,业尽乃顿证耳!此与弥拉日巴尊者之身穿三孔,始受皈戒相同。可想而知,得师求法非三门承事不可也。亦有具缘上师,未见而闻名起思,既见即悲仰乐学,是为前缘具足者,亦可依止。依止上师,当以过去大德为轨范,自得加持。何以故?因吾人在过去佛出世已不得度,实为业重无缘,释迦佛出世,我又不遇,阿底峡尊者等,乃又无缘得见。今幸令我得遇诸佛大悲力所现之上师,胡不依止?且我如生盲在野,失菩提路,端赖此师导我以光明大道,离苦得乐,又胡可错过?作是思惟,师恩甚大,即诸佛下世,不过如斯,故当发坚固信心,一心依止,常随修学。如师示寂,遗像空瞻,怅大德之云亡,嗟予修其何及?徒事多闻,还同失路,我非无心,何为迷蒙丧志而致于此也?

  巴祖仁波车求加持偈曰:

  已得明师甚深之开示,不信、无修、愚痴、谁如我?

  业重障深现前复造恶,愿求上师三宝得加持。

  舍身命财悉为众生,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萨庄严道伴。菩萨有四不可思议:一者,所爱重物,能以施人。二者,具诸烦恼,能忍恶事。三者,离怀之众,能令和合。四者,临终见恶,说法转之。

  菩萨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无有是处!是故菩萨先应自施、持戒、忍辱、知足、勤行精进,然后化人。

  正观五阴,众缘和合。若和合而成,何故生嗔?深观嗔恚乃是未来无量恶道受苦因缘。若暂生嗔,即生惭愧、恐怖、忏悔之心。

  大慈悲为室 柔和忍辱衣

  一切法空座 处此当为说

  七、 皈依上师三宝

  1. 生信

  为一切道之起源而修皈依,如上求师得依止已,当殷重启请,于彼如轨皈依。皈依以信为本,应有净信、欲乐信、决定断疑信之三种信心。谓初于师见其功德,生清净信;中于自观六道苦,从忏罪积资多门深生意乐,希求解脱成佛;后于三宝见为资粮田,舍彼无所依怙,惟彼能救,启坚固信,归心投止也。莲花生大士云:“一心依信三宝,决定得大加持,所求圆满。”以此信心,为生白法种子。若无此,犹树无种子,或成焦芽不能生长白法也。又信为七圣法财之一,最胜受用,不畏盗损,如金刚王之百辐金轮,御以飞行,任运往来。又如七宝盒,拾取如意,喻取涅槃道者,亦复如是。故说信为一切加持,一切受用,加持等之大小,恒视信力之浅深。否则,释尊当前,亦将疑二,弥陀及诸大菩萨之慈力遍满虚空,无信者难摄受也。佛经云:“心中观念三宝,则诸佛常在上面,时时加持灌顶。”又莲花生大士云:“汝信心在者,我时在汝前。”以信佛见佛,犹天空无间隔也。

  “藏中有子,常贸易于印度。母求佛迹,屡无以报,母以死逼之,乃拾犬牙贻母,谓是佛牙。母信心顶礼供养,牙常放光,且飞出舍利。及母命终,现五色瑞相焉。”此何以故?因母不疑,感诸佛加被。是知一切从信心来也。又“恭波地方有信佛者,性愚痴。一日入拉萨某寺,朝释尊相,见酥灯供品,和而食之,意谓供物,食之必得加持。见铜相莞尔,以为随喜其事,至为欣幸。将出,以其靴置佛膝上,管殿喇嘛来,欲弃之,不得动,愚者以佛为爱己也。临行,握佛手,若不忍去,邀佛期年至其家。归而谋诸妇,及期妇汲水,见水中石上有影相焉,愚者识为佛,入水负出,拜而慰之。亦若释尊失足堕水也者,佛意不至其家,止于宅外,供养七日而归。及今数百年,石上水中,有缘者亦往往见佛也。”彼信心者,不知酥供不可食,不知靴垢不当加佛膝,亦不知铜相不可邀请,卒以殷重爱乐之心,感佛莅临。谓非清净心敬信三宝之所致欤?

  佛告迦叶云:“般若非信心不能得。”谓由上师、三宝加持力入自心,然后自心得生空慧。此永不退转之信心,即通达空性之左券也。弥拉日巴尊者弟子某,随学多年,将入山静修,尊者亲送之。因启请,某何时可以收弟子?尊者云:“汝何时以我为大持金刚者,彼时可为师,欲见空性本尊亦如此也。”又阿底峡尊者弟子某。一日请师曰:“上师呀!我求你之加持。”尊者曰:“弟子呀!我求你之信心。”如是当知,信为道源功德母也。

  2. 皈依发心

  皈依发心(皈依动机)有三:一、从观恶道苦,希求下世人天福报,或为现世求妻禄子财者下根也;二、见六道皆苦,欲自解脱,此二乘中根也;三、于流转大苦海中,思一切众生如母,为当令他解除众苦,得菩提正道而皈依者,此为大乘要道,是为上根。

  或谓学佛甚难,苟非惰性,即是怯弱。闻而不思,未知法义殊胜也。如虑即身不能成办,须发愿请三宝加持,此生不成,下世乘愿再来,若康、藏、青、蒙之转世者是。倘谓我一人何能度众?此我菩提心,自断慧命,最为不可。应思人天短期享受,福过灾生,如作百年皇帝梦,醒时有何受用?如是观察思惟,下根固不是。求声闻、缘觉,虽亦自得出离,然彼长沦六道,如母有情,苦当谁救耶?譬临阵前,人皆趣死,而我独生,生有何乐?是当发大乘心,为利他而求皈依也。已皈依而发心错误,当启白上师,增上发心。以众生无量无边故,其皈依发心功德亦无量无边。盖皈依本无分别,以修因发心不同,故其得果差别,实不可以道里计。

  3. 皈依境

  口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此普遍念诵之词也。密法不共皈依者,应引身、口、意三门,供养上师。上师无量智悲力所显现之三宝,及金刚佛、佛母、本尊、护法等大功德聚,是为皈依之境。特别说,自身之风、脉、明点,及菩提心要,须通达生起。然后对上师所得大悲智慧、普遍圆满之法、报、化三身境界而皈依,是由自心以理皈依,为金刚皈依。此当依师开示,及经所宣说而修学。

  莲花生大士云:“将来末法时,男鬼入男人心,女鬼入女人心,小魔入孩儿心,大魔入出家人心,遍康、藏人各挟一鬼矣。”当知皈依上师三宝,勿滥信土地神祗等。调伏自心,则魔皆成假相。若知世间一切梦幻,一切皆空,则我执尽除矣!即偶然遭魔者,须认是业力所牵,不可降伏,速修此法,怨仇自解。

  佛经上说:“究竟胜义禅波罗蜜,须以信心了解。”阿底峡尊者云:“吾人在未成菩提以前,当依止善知识,从闻、思、修得禅波罗蜜。倘现在无病而修,皆是善知识恩德所加持。”格西格月心严云:“共不共之功德,均由上师加持,倘通晓三藏十二部而无皈依,不得究竟义利也。特别入密乘者,依止上师尤为重要。故修根本上师法,实较生起、圆满为先务。因已修二次第,惟不知本尊为上师所变现者,是未能深切信解上师为金刚持,上师与佛无二也。”本法及大小显密续皆如是说,如真有传承不中断之上师,其加持力能使自心了解空智,与师无二,自心与师心相应者,一切无不成就。密法云:“多劫而修,不如刹那间观上师也。”印度大德洒尔哈云:“依根本上师口诀而修,如智珠在握,见空性成佛不难也。”无垢光尊者云:“依法修二次第,不识要门,则难得共不共法一切成就,若修根本上师合修法,则全得矣!”

  弥拉日巴尊者坐山修上师法,忆念师门,起见白云在空,因亟诵上师赞,忽云如鸟堕,化五色虹光。玛巴洛渣现身谓曰:“吾与汝常在一处,无时或离,勿生分别,只要净信我与汝无二,则一切易修也。”故说修金刚本尊,每因发心不净,则护法与以违缘障碍;何如修上师法,则一切本尊齐修也。又秘密法云:“观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功德,不如刹那观上师为胜。多年上师咒,尤得加持。”又本法云:“如想善知识时在顶上心中,及在左右肩者,其功德与贤劫千佛无二。”此应深信勿疑,亦勿以所修本尊为不是。因不修合修法者适成大错,以上师与一切本尊无二故,以上师为三世诸佛所变现故。

  如公足巴仁波车(龙树化现)云:“根本上师为佛,四身具足,如雪山。教导我之善知识如日,若无此则雪山不能融化。”谓无善知识引导,犹居北方岩洞中,欲见太阳不可能也。拿若巴尊者云:“人学法有得,以为自修自证,不信是上师功德所加持,此为最大过患。”

  从今日起,直至菩提,惟依靠上师、三宝,别无皈依处。凡所作为,不商父母,不自主张,升、堕、苦、乐不计一切,只倚赖上师、三宝,依教奉行。  巴祖仁波车至一处,当地教派甚多。因着出家衣,人问何教?答:“佛教。”问修何本尊?答:“三宝。”又问,只答我母亲而已。故云:离开上师、三宝,别无本尊也。

  父母怨仇,同为无始有恩之人。怨仇在前者,以怨仇为忍辱境,彼嗔害我,是违缘故。我不嗔恨耐他怨害,使我进修,恩德尤大。若父母爱我,予取予求,反令我容易造业,或使不得精进,远不如怨仇之有恩而违缘助我也。比如父母,贻我受用,仇来毁之,使我知一切无常,正给我以修学之机会,因往往见有受用者好者反无行持。故说佛法上之助缘,父母不若怨仇,其意至深。魔鬼在前者,以受病害损恼必可消业,其恩德亦大。如“弥拉日巴尊者家产荡然,因复仇而造业,又因悔悟而求法成就。”又藏中一比丘,患传染病,知为宿业,励修观音法,得见本尊。皆其例也。无垢光尊者云:“怨仇每为得道之路,由苦恼而成大乐,受怨魔及重病后,闻法不生恐怖,易得悉地。”谓藏中常请上师、三宝违缘加被者,岂无故欤?至劝人学佛,其恩亦大,当以功德回向。

  行者行住坐卧,均当不离上师、三宝。行时,想上师在右肩,举步当若绕塔;坐时,想上师在顶上空中;食时,想变成甘露,先供后食;卧时,想住上师清净刹土。一切行动,应启请上师、三宝求加被精进行持。特别于念诵回向时,一心请求慈悲摄受,令一切有情皆成菩提道,不遗一人也。

  4. 皈依之后应依止上师修学

  皈依后应远离者三:一、皈依佛,不皈依天、神、邪魔、外道。以天虽有福,未脱轮回苦;山神、土神、灶神等,不出三界;魔、外纵有神通,非正道,均于吾人死后不得帮助,故不应供养礼拜。

  二、皈依法,不伤害有情,乃至不憎吓他,以憎吓他当受疯魔报。即在梦中亦不起杀心犯罪也。

  三、皈依僧,不信外道邪见,不与同住,亦不与疑谤三宝密法者为伍(不与此等恶人为朋共聚)。

  皈依后应学行者有三:一、皈依佛,见画、塑、雕、铸等佛像,应无颠倒的生起恭敬供养之心。龙树菩萨云:“世尊像,无论泥、木、石、瓦造成,或坏损者,均当供养,因有护法护持。”亦勿在货物上印造佛像等。

  二、皈依法,下至经典一字一偈,亦当尊重,勿置于床上,及不净处,亦不可置放他物于经上。过去世尊将入涅槃时,曾告阿难云:“我过去无经典,只自记耳!五浊恶世,可以结集流通,当视之如佛。以字音如法,义如佛如僧,实三宝具足也。”德格学人见经即置额目间,或云眼镜、香等均不可搁压。祖师等开示郑重如此。

  三、皈依僧,对汉、藏、男、女出家者,均当尊重,见僧伽衣亦应恭敬。皈依后有顺应者三:(一)恭敬善知识如佛,常听开示,如教修学,不踏上师日影足印。(二)以善知识教诫为法宝,不可违背。(三)上师侍者及同学弟兄,均视如僧宝,不可侮慢。此为重要,否则犯戒。

  特别于密坛灌顶上师,当视如三宝具足身,为佛代表,以其行动皆为救度众生,且多方便法门也。“玛巴洛渣入印度,访那若巴上师,闻已入涅槃,因思法身不灭,遍求之,冀得一见。一日入山,见师趺坐,当前有六十二尊金刚本尊等坛城,那问:‘礼上师乎?抑礼金刚坛城乎?’玛思金刚难见,因先礼拜,随见金刚等入上师心中,始知为上师功德(佛、金刚)、事业(护法)所显现。”故当视上师即具足一切金刚本尊也。

  智悲光尊者云:“上师恩德甚大,微论病痛快乐,顺缘违缘,应视为上师、三宝所加持,不可变动心志。如偶有病患,亦当力疾修学,无病精勤,更何待言耶?又思心中刹那起一善念,成一善业,或热时得一线凉风,冷时行一丝暖气,均当视为上师之加持力也。”经论中广如是说。入佛子菩提行论云:“世尊、大德均入涅槃,犹黑夜无月。凡夫心中,偶起信心,或生一善念,当如雷时掣电,即此一线光明,应认为上师加持力所得。”故应时时依靠上师,不可忘失。如病求医药,应当思为方便显现,以所见医视如佛,闻声为法,余人为僧。旅行中亦当作观礼拜,不可谓非佛堂,以十方诸佛遍满虚空无所不有也。

  修内加行者,须念四皈依,或内外金刚皈依赞,随念一种即足也。睡时,想五聚皈依境在中心,或在身旁,观令明显安卧。食时,想舌为佛母,食如甘露,以供三宝;或未食先供,想我食为供余。如着新衣,想变化天衣无数,以供三宝,余一给我。如是观想,均须略修定也。其他受用亦同,乃若美丽园林,庄严宫殿净水明山,胜妙品物,虽非自有,亦可净发欢心,供养三宝。故藏中汲水,先供后用,亦此意也。

  普贤行愿品云:“过、现功德及未来身根受用,均须供养三宝。”又“朔望晦日,特别设供,不可间断,一切受用,美满者应思为三宝加持,若遇恶境,及夜有恶梦,亦当依靠求加持。常念四皈依,如是串习日久,则到中阴身时,自然念念不忘三宝而得加被。总之,一切行动当仰赖三宝,纵舍身命,亦勿退失。因无始身命,数如恒沙,均不遇三宝也。印度有居士,为外道所窘,逼舍三宝,居士终不为夺,外道杀之,血如甘露,立生净土。”又阿底峡尊者初入西藏时,人问佛、外之分,尊者云:“视有无皈依处,及皈依清净与否为断。”“印度外道掌简巴,常修气功,亦戒杀、盗、淫,且作七供,虽得相当成就,但不能解脱轮回。”即以不知皈依三宝故。莲花生大士云:“当来藏中佛法衰微,我将化身入藏宏法,惟导人皈依三宝,持清净戒。”相传即阿底峡尊者也。

  佛经云:“皈依佛者,为佛子。皈依法者,不杀不嗔。皈依僧者,不与邪外为友。”如以佛子而贩卖佛像,造业甚大;见佛像不佳,当说工作坏,勿妄评渎;置经床上地下,或跨越,其罪匪轻;经上不可置佛像,此有至理。因业重不闻法身佛说法,经典为法身舍利,一阅而知法义,能说能行,出生诸佛故。

  特别学密法者,于铃杵应当尊重,须知九股杵表九乘、五股表五佛五智,杵上佛相为毗卢遮那,铃中坠子,表法身佛母,中有咒轮。一切智慧三宝具足,所出音声无异佛语。又最胜秘密法之铃杵与坛城无异,勿以铃置八供音乐上,当另供乐器。“牟亚乡有大德某,内外深邃,所用法器,弟子亦不尽知。只见常念药师经而已!及入寂,弟子于衣袋中出小铃杵,及小坛城,有秘密法典,庋藏一柜中,人皆不知不见也。”真正学密者,不当如是耶!

  5. 皈依上师三宝的功德

  皈依之功德,不论显密,当先持戒,戒之所依,为皈依处。故说得皈依处者,如得大地,余为地上物,一切能生。谓皈依为诸戒之本,从入佛子乃至涅槃,一切功德,皆从皈依起。亦说净信皈依,如地上投金刚种子,能生胜果。又皈依者,四天王发愿常为护持,所求如意,此世后世,常遇三宝,易得人天福报,或究竟成佛道也。江柱滚把论偈云:“无皈依持戒,功德何所依?殊胜八关斋,尤当依三宝。”“昔有犬逐一豕。豕绕塔以避,后豕当世尊转*轮时,得闻法要,成阿罗汉。”又:“一人于雨中见小泥塔,急拾草履盖之,又一人至,以履垢,换其他净物。此二人者,以此功德,后与造塔人,皆为金轮王。”故说闻三宝名,或见佛塔,均可为成佛种子。是知三宝功德之不可思议如此。

  皈依后,一心依止上师、三宝,忏罪积资,则过、现、未来一切罪障,自然消失。如:“玛纪扎国王杀父得位,后皈依三宝,励力忏罪,仅堕地狱七日,得生三十三天。”又:“提婆达多常谋害佛,生堕金刚狱,将受苦,忽自云:‘已知佛法功德,决心皈投’,立即脱苦,蒙世尊授记,成罗汉果。”

  善知识开示,应当从闻起修,三门如不清净,应思如何对治。须知法要入耳,即金刚种子下地,思所以保持此种子者,即是信心。思所以增长此种子者,即是行持。勿徒仅得闻慧,无大义利也。学法勿求神通,因鬼魔皆有神通,不足重,有信心即是神通。信心深切,即当发愿,如不舍愿力,行持精进,则一切罪恶,均为愿力所遮,欲造不能,于此成就佛果,得决定矣!善知识开示之重要,有如此者。凡真正行持者,每多障难,此为一定过程。何以故?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故也。如欲栖心净地,亲眷尼阻,病患贫穷,疑惑变志,又或家反富厚,仕宦逼人,环境不良,闭关得病,如是种种均为障难,应以净信皈依,不受转变。要想障由业生,恃三宝力,则一切不能为碍,适成助缘。更思三途苦,必较此障为重,我病为众生病,有魔为众生受。得富厚者,用以布施,排万难者正是精进,当如是思惟而修也。巴祖仁波车云:“康、藏普通学佛人,无传承灌顶,亦不知生起、圆满二次第,以面作魔相,诵恶咒降伏,供以荤腥,恐不是修佛法也。”弥拉日巴尊者云:“若彼文武坛城,上根中根,修可成就,利赖甚大。倘为无病、得财而修彼者,是无异求权威无上之人王于殿上扫地,此理不顺,犯戒堕狱,或以此也。”如是当知,设文武坛城当有绝大义利,修降伏法,应不失菩提心。因十恶魔本非善良,须先通达二无我,以慈悲开示,使其转变,违命则降伏之。不然者,即非士师而杀人,既擅修而伤悲心,终亦无益于所求,且魔来受此邪施,他日复至。愚者,必谓佛法无灵矣!是当依靠上师、三宝,念诵四皈依,或请比丘代念十万、百万遍,恶魔自然远离。因皈依佛,则三乘文、武坛城尽在是矣!皈依法,则大、小、显、密尽在是矣!皈依僧,则无量菩萨众,尽在是矣!勿向三宝外另求也。以要言之,吾人一心仰赖三宝,正信净修则魔从何来?故说皈依功德,如有色可见者,尽虚空界亦不能容也。“有盗行窃,主家迨其手入窗中,系而击之,且击且念皈依。盗忆其词,于途中随念,恶鬼远避焉。”

  皈依而修财神法,亦非法义。因佛法平等,无贫与富,纵使人富厚家积千仓,临命终时,罪恶能优容之乎?此理易知。如华屋大厦顶上甚佳,但不能从顶上修起。老实说,若无皈依三宝,则持戒发心,忏悔罪业,积集资粮,均为无基建屋,其功德无所依也。

  巴祖仁波车求加持偈曰:

  我具皈依相,而信心浅薄;愿无倒生起,求上师加持。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自性众生誓愿度 自性烦恼誓愿断

  自性法门誓愿学 自性佛道誓愿成

  八、 发菩提心

  1. 四无量心

  大乘最上觉道之发心,先从慈、悲、喜、舍建其根本,此为四无量心。是以清净自心作殊胜爱乐行,而对境又复广大之谓也。诸有以喜心、慈心为先;此说行持当以舍为先也。因从舍心修起,自得普遍饶益,谓无亲、疏、爱、憎之平等舍也。本来吾人只知此世,故于现在父母、亲眷则爱,于怨仇则憎。殊不知此生所执为爱为憎者,未必非过去之为疏为亲者耶?既不知业力因缘,发心又不平等,执贪执嗔,认爱认仇,不观于迦打延那见妇食鱼打犬之事乎,从此可知怨亲之无定矣。藏王持松德尊,为文殊化现,其女死,求莲花生大士加持,作法勾回,顷间仍死。因示持松曰:“子女为业力因缘所和合,纵有善业,或得加持,当下世受。且汝女过去为一虫,汝误毙之,愿其当来为王女,得享受,今报尽矣!与汝因缘亦尽,故不复生也。”以文殊化现之持松,其女亦受业力支配,纵得大士加持,也无可挽救她。又昔有四子,为母造塔。圆满回向时,一云:“世尊说将来北方有佛法,我愿为王,宏护正教。”一愿为传戒比丘;一愿以密法为方便,护法降魔;一愿为王臣,请师求法。此为持松大王、菩提萨埵、莲师,及王臣把麦扯姐之过去因缘。故知大德等出世度生,亦以因缘和合,且见愿力无边不虚发也。

  “阿底峡尊者由印度入西藏,一日将归,弟子请其故,尊者云:‘汝等均随顺我,我难修忍辱。’后寻一慢心人在侧,常以为忍辱境焉。”此说仇人为增上缘,正为自己修菩萨行也。应知对自不贪爱,对人不嗔恨者,为修第一舍心。抑知仇人使我受苦,亲爱者独于我无苦乎?作是思惟,故当发平等心,怨亲无二。

  修舍心者,当先以大仇人为境,视为无始父母,恩德最大。因畜类亦颇爱其子,自身不顾,必护其所生,纵猛毒如虎,亦不食儿,以是推度,父母之恩既大,则仇人非过去父母乎?次以平庸人为境,次以父母亲眷为境,平等视之,是为舍无量。复思于彼如母有情,为报恩故,仅不嗔他,尚嫌不足,更当与之以乐。如有享乐之心,须在一切苦众生身上着想,为慈无量。思彼造业受罪,念子救他,生度脱心,欲拔其苦,为悲无量令彼离苦得乐,深生庆幸,为喜无量。此总摄也,以下别说。

  诸与我为仇者,既仇我矣,为利害计,亦当发平等心,不但无过患,且有功德。否则再世结恨含冤,移易位置,报复无已。如国际间高唱平等,结果彼此各执爱憎,循环图报,故世界无宁日。倘平等心生不起者,当启请上师、三宝加持,发起乃已,不假造作也。“阿底峡尊者常见猫犬,亦抚其顶曰:‘汝信心清净啊!’并以慈眼视之,愿三宝加持,令得快乐。”又云:“对出门人、久病人、老年人,或父母等,均当特别发心,随顺怜悯,如信空性一样。”应发愿自今日起,乃至成佛,不嗔恨一众生。扼要言之,为一切有情义利,当如为自己义利一般,是为平等舍心无量,应如是修。若报父母恩,最好当劝请皈依三宝,勿伤生养亲,反成罪过。“释尊当升忉利天,为母说法。”此为报恩之大者。莲师云:“老年人当随顺恭敬,令他欢喜。”此谓父母无不爱其子女者,倘违逆他,他必伤心。如鸟雀翼卵,大则飞去,须知慈母爱汝,实过鸟雀,汝非畜类,不当令起欢心耶?吾人之慈无量心,如是应修。

  入佛子菩提行论云:“修悲心者,须看杀房牛场,及杀鸡、鸭、鱼时。”特别又见处决罪犯,绳捆刃加,当想我是他等,刹那火熄,生大恐怖。观其觳觫之状,牵耳狂吼,欲飞无翅,虽非愿意,而实无可避免。且彼既未昏醉,又非无心,见彼受刀,宁不痛苦?若畜类并未犯罪,而受刃无救,我不救之,谁负此重担耶?倘知业力果可怕,则联想此时造业之人,将来均不免苦,又当如何救度之耶?由是想六道苦,我如下堕何能承受?我此时幸未堕耳!若我父母下狱,能承受耶?当广大发心,想虚空无边,众生无边,烦恼、业障亦无边,则无始父母,均在三界轮回受诸苦恼,岂不欲其远离众苦共成菩提正道耶?如是观察思惟,纵此时不能救度,或不欲救度者则亦已尔,乃悍然不顾而恣口腹爱肥鲜,食众生肉,应当作何感想?若为车夫二百钱,争执骂打,我如果是他,又当作何感想?若羊牛剪毛,毛殷血点,驼马乘载,重且加鞭,彼固不知呼吁,若吾人试拔一毛,试受一刺,又当作何感想?细鱼小鸡,活烹快嚼,如果是家中牙牙学语之小儿女,又当作何感想耶?反求诸己,人胡不思?彼是不思,思之何若?甚者谓不食彼等,则盈天下皆是,亦若畜类供人食啖为应有之果报也者,然则人类独不畏果报耶?是应从闻而思,易地以处,不当置佛语教义于经上口头,则自他均得受用矣!

  巴祖仁波车云:“出家喇嘛汝责最大。时当末法,外道炽盛,往往不知三宝,当思世尊七日不出家,则为金轮王,乃唾而弃之,现比丘相,受苦求法,彼岂不愿享受?只为众生苦痛,欲令解脱耳!汝等出家人,乘驼牛,索鼻系走,血流汗下,牢拴毒打,晴雨不顾,登山临水,曾不稍休,是牛岂不可怜?又修法时着佛衣,诵恶咒,洒芥子降伏,使为怨仇,不息嗔心,常思害人造业,是鬼岂不可怜?此殆无大悲平等心之过。若未见空性用火坛降伏者,不如常于饭时捏团,念六字大明咒,加持施之,实较胜也。”弥拉日巴尊者在隆穹主坐山,见鬼物甚多,不畏恶咒,因思上师教以发平等悲心,是心一起,鬼皆散去。又一次山神来,以咒降伏,神云:“魔起自心,汝不通空性,故欲咒我。汝亦知一切怨魔皆前世三毒所引生者,岂嗔心所能降伏耶?”

  巴祖仁波车云:“修法杀羊祠之,或以鲜肉供金刚者,均非是。因佛法内外从皈依起,皈依首当戒杀。大乘菩萨发心救众生,既不能超度,已失悲心,如再杀生修法,显背教理,藏中有修秘密法生起次第供五肉,视为甘露者,系自死之马、狗、象、红牛等,决非杀生。且当自通空性,令变甘露,平常亦不用不食,只用素供,即供护法亦可不用酒肉。倘以生杀之肉供金刚者,恐自己亦要昏沉。试问:杀子供母,母能食乎?况自造魔病,反害众生,其心安否?故知杀生设供,金刚等必不领受,召请亦必不来,徒为魔鬼所食,顾偶尔小有效验,此魔力耳!然魔以后更当求食,作害不已也。”入佛子菩提行论云:“杀生供佛,彼大乘化现而来者,必不受供。此为邪供,供者不独无益,且堕地狱或变猛兽等。”此等犯戒,并失慈悲心耳!故世尊在世时常云:“修法者不必他修,惟修大悲心而已!有此即一切成就。”又:“大德康巴龙瓦,终日以披单蒙头,观六道皆苦,时思救度。”又:“朗倘巴一生只修慈悲观。”盖慈悲心一起,不惟不会再造罪,且宿业亦尽消除也。大小显密所以无分别者,以杀戒相同,亦同此慈心悲心耳!

  印度无著论师,常往鸡爪山求见弥勒,闭关六年未得梦瑞,归途中见人以细布磨铁棍,欲令成针,因发精进心,复闭关三年,亦无所应。又见人以鸡毛拂水擦岩阴,似欲毁除而见阳光者,更发心闭关三年,卒无所显示,以为无缘也,乃归。将抵城,见一癞犬患腿疮甚苦,脓血被体,虫聚而嘬之。意良不忍,欲去其虫,又恐虫死伤生,乃割自肉饲虫,并以舌舐犬患处,令皆离苦。俄顷间,弥勒已在当前矣!因顶礼请问何以十二年不见?弥勒云:“吾十二年间,常在汝侧,以汝业重而发心不真,故不能见我。今汝菩提大悲心猛利生起,业力随尽,故能见我也。”又说:“若不信者,试看十二年来,吾日日在汝左右,致衣上唾痕已满,惟汝不见耳!”因坐其肩令路人视之,独一老媪识为菩萨,余仍见癞犬也。后引无著升天述论而垂教至今。是故当知,菩提心从大悲心生,大悲心生则菩萨即在当前也。龙树菩萨云:“人救度有情力不足者,有慈悲心即足矣!”又云:“如母无手,见子落水,虽不能救,心大悲苦。”吾人之悲无量心,如是应修。

  修喜心者,先以大福报人为境,庆幸前修,发随喜心,勿嗔嫉他,仍当祈愿令他圆满,并愿一切众生皆有福报。初从亲属起,次中庸,次仇怨,如同样发起是心,即为平等无二矣!以嫉人于人无害,自反造业,既不见人功德,亦无受学菩萨戒之堪能,因菩萨当以身根受用一切弃舍,而饶益受苦众生也。

  “弥拉日巴尊者弟子众多,有无信心者,尊者为显神通,亦生疑忮,且欲毒害其师,后堕恶趣。”故无随喜心者,不见人功德也。又有二出家人,各执门户之见,争收弟子。一日,一人犯戒,嫉者呼侍者曰:“尔来!我告一奇闻。”说彼犯戒事,言之色喜。萨迦祖师某大德闻之,心生悲悯,向弟子云:“彼人犯戒,此人嫉喜,皆成过患,惟嫉人者较犯戒者为尤重耳!”又如:“驼马失子,不食水草,虽至命终,亦不忘失,一朝得之,生大欢喜。”吾人之喜无量心,如是应修。

  此四无量心,为发菩提心之根本。归纳言之,能清净平等发心,即为具足。阿底峡尊者一日手痛,呼弟子登巴格西来加持之。登云:“用医药乎?”尊者云:“汝以清净慈悲心来加持足矣!”藏中送别,常云:“愿汝发清净心。”因心若清净,一切修持,均成善法;否则纵修秘密法,或致本尊变魔也。“过去有母女渡河,忽山洪暴发,各欲救拔,不济,皆溺死,以心清净故,同生天上。”

  格西卡若巴云:“你们心要清净,不可计较一切,恐计划未成,又堕六道轮回矣!”须知学佛人,应当时时观照自心,不要放逸,有清净因,自得清净果,其他勿求也。入佛子菩提行论云:“人每不欲受苦,而偏作恶,图快乐而不为善。”此不知食米当种良稻而下稗种也。进一步言之,能发心令他如意,则他人如意,自亦如意。以有广大菩提心,诸天护法必时时护持之,宁有障难耶?“扪恭甲格西于顶礼三宝前,必发净心观照,自念我为何事而礼拜耶?”以心如猿猴,奔驰不已!以绳牢系,不使放纵,正恐其脱走出生过患耳!

  2.  正发菩提心

  正发此心,分三:(一)如国王先得威权,次施号令,是自利而后利他。(二)如舟子渡人,有同登彼岸之意。(三)如牧人先令牛羊不缺水草,不被兽伤,务使离苦得乐,如诸大菩萨之愿力。此为最上发心,(二)为中等,(一)较浅也。

  就十地五道说:发心又分四种,矢愿度生,为入资粮道,因一切作为,皆是大乘资粮故。即说前刹那发菩提心,后刹那已是菩萨,是为初地;初地以上为入加行道,七地以上清净究竟发心,为入见道。八地以上不退转发心,为入修道。十地以上直至菩提,为入究竟道,以无垢圆满发心也。

  又就发心次第说,有愿菩提心,及行菩提心。入佛子菩提行论云:“发心虽有二,此二仍为一。”如我将往拉萨,此为愿心,驱车前进,即为行也。又说为利众生愿成佛,与不离愿心广修六度、四摄而底于佛果之二也。

  吾人为大悲挠动其意,最上发心,为令一切有情离苦得乐,故决定誓愿,愿趣十地五道通达无我,直至佛位,此为胜义菩提心。发誓愿已,以仪轨受戒领法,如理作意而修,是为世俗菩提心。一谓发愿受戒为世俗,领法进修为胜义也。发愿如播种子,倘播后不问凶、荒、旱、潦,及牛羊践踏,此为有愿无行,是故得戒后,应修此心。于皈依境中,一心清净,想有情众苦,为无明蔽覆,未遇善知识,如生盲失导,当如父母行乞,我居宫殿,作是思惟,发八大菩萨之愿,度尽众生而后成佛。

  “释尊初转*轮时,即说八万四千法门,当以菩提心为总摄门。”因众生病多,此如万应甘露。已发心者,虽念一颂,或说一句,亦有功德,以菩提心威光炽盛故。“阿底峡尊者入藏,常思受戒领法之师觉生领巴,一思其名,必合掌流泪。弟子询之,则云:‘为众生事,师恩最大,且曾教我发菩提心也。’”此谓传菩萨戒之上师恩德甚大,以曾示我度生成佛之道路。巴祖仁波车云:“一切尊重之世尊,是真以清净三门行持而成就者,此法真实,吾人当真修也。”

  3.  发愿行持

  分二:一、愿菩提心。又分三,谓平等发心、自他相换发心、利他发心也。平等发心者,愿戒云:“我与众生无二,无始至今,长受轮转,皆因无明执我故,以有此心,一切皆错。”试思我饿他饿,宁有不同?如蚊虫吮我,我当发心饲他,慈心一动,种子已入血中,令他饱满,亦受法施。此其最小者,成办当易,是为发心方便。如再杀之,既犯五戒,又造十恶,尚侈言度众生耶?并此而为难者,则所谓菩萨发心欲其离苦得乐,又当从何处发心修学耶?巴祖仁波车云:“以水烫臭虫者,必堕地狱。”如起嗔心时,当想我曾发心,生大惭悔。励令随愿而行,由小渐增,久久自然串习而成大菩提心也。倘此心生不起者,再想诸大菩萨初为凡夫,正与我今日相同,只不为己之一念而得成佛道,乃与我适不同耳!荡巴桑结云:“众生如何想,汝当如何想,此为圆满法要。”即谓我若与众生求乐之相同,当先随顺众生,不起嗔念也。

  自他相换发心者,想当前有极苦众生,我应以我之福报受用给与,当他入气之时,即已一切得到。次想他之业障苦恼为黑色,我一入气,令入我身,我当代受。只闭目思惟他乐我苦,常常观想纯熟,在一呼吸间,于取舍苦乐所缘,想到即互换也,并请上师、三宝加持成就。故吾人于有病时,当想代众生病,快乐时,当想给与苦众生,此为大乘人真正法要。如此心无间生起,则无始以来多生累世之罪业,即可因此而获解脱也。“世尊在过去因中,欲乘舟入海取宝,其母牵衣阻之,乃忿然绝裾而去。后入孤独地狱,见大铁轮旋转顶上,血髓横飞。因自忏云:‘世间逆子如我者尚多,此苦甚剧,于彼将不堪任,我愿代彼等尽受,使其离苦。’发愿讫,轮忽飞空,随即舍报升天。”又:“假醒巴格西案头常置一书,其中开示云:‘好的叫人受,不好是我受。’人见之以为希有。”又:“下那巴格西终身行持,惟修互换菩提心。且云:‘修此者,不但消此世病苦,亦能降伏魔怨。因有悲心能替他受苦,则一切旱潦灾疫,均不为害。”

  利他发心者,谓只知利他不知自身,发心以此为最。是以我之福慧身根受用等,不顾一切而给与众生也,“寂天菩萨见乞丐受冻,即解衣衣之。”又“阿底峡尊者之师降比持世菩萨在一处讲经,见人击犬,菩萨忽由座上跌地呼痛。人皆不信,菩萨袒背示之,红色杖痕,正犬受击处也,犬乃无恙。”又“阿底峡尊者之师大马日且打悲心甚重,邻人有疾,医云:‘须食人肉。’大马即割而施之,但因未达空性,伤痛甚苦。病者愈来慰之,答云:‘我死亦无他也。’后梦中见白衣人来抚其患处,醒即证得空性,见龙树菩萨各论,了达无余。白衣人即观自在菩萨也。”又“世尊为妙法莲花王时,国有大疫,病辄死。医云:‘非若黑打海鱼莫能救。’王以鱼难得,且杀生不忍。因此于四月十五日在佛前发愿,愿变鱼救民,竟坠楼死。后病者果得海鱼,全活甚众,众欲报恩,忽空中自言为王,劝人修十善业,即报恩矣!”又如“世尊以身饲虎”、“顶上宝国王以身施人”等故事,恐繁即止。皆是菩萨饶益有情不惜身根受用之所为也。

  二、行菩提心,即广修六度也。此中分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为前方便,智慧度为究竟。

  一、布施度。分三:财施、法施、无畏施也。财施又分三:舍、大舍、无量舍也。舍者,从一百钱二百钱,及茶米细物皆是。大舍者,如三十五佛忏悔文所云:“一抟之食,须发心清净。”或念咒洒米,施水烧施,使恒沙众中阴饿鬼,均得饱满,或房舍、国城、妻子,用以布施均是。至以身根,及肉血等布施,是为无量究竟舍也。此如世尊饲虎,龙树施头,初学佛人,均不可不知,非至通空性不能成办也。较容易者,即施水施烟至十万,不间断者,功德亦无量。登巴云:“我之受用,常欲全施而后死,汝等已至死时,尚欲聚积受用,是与我大异其趣也。”弥拉日巴尊者云:“食物入口,若有人求,当吐出施之,要常思惟,他要我乃不给,必相争竞,一思至此,自得解决。”此为防过说也。出家人除三衣外,均可施人,重在法施,能说能持。故谓出家人作贸易得财布施此大错,因出家人不施受用何用贪求?

  法施者,自心清净为一切众生远离众苦而说法念诵,应无丝毫染污心,方成功德。如已证人空者,度生尤易,有人问阿底峡尊者云:“我何时可收弟子及度生荐亡?”尊者云:“须发清净心,或通达空性,或到初地菩萨也。”又登巴有弟子欲收徒众,登巴云:“如我无进步之数取趣,不能加持人,只如空瓶泻气,所传口诀,酒糟无味。又如以灯授人,人亮我黑,何能灯灯相续耶?”又阿底峡尊者云:“末法度人难,不如先坐山修四无量心,及菩提心,对治贪等三毒。”盖凡夫如药树,果尚未熟,不能愈病。以菩提心方在萌芽,人来顶礼,则自然清净,一闻人骂又起嗔毒也。荡巴桑结祖师云:“我执未除,勿亟亟度生,应先自修施水施烟,及以身供佛。先断我执,然后可以作度生事业。”如是应知。

  无畏施者,为有情作依怙,或护持他,使无恐惧也。如将杀之鸡鸭等,临时放生,此最饶益。释迦世尊云:“有漏中,惟无畏施功德为大。”故藏中禁人打猎,岂无故欤?密乘戒对布施最重,殊胜灌顶、皈依、根本戒,犹重饶益有情。宝积部中说四种施,亦为重要。因密乘根本,本在五戒,大小圆融,倘谓学密法不重小戒,是乃大错,如登楼不从第一梯起,何能登上?

  持戒。分三,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

  观察自身于身三、口四、意三发起动作,励令清净,远离不善等,是谓持戒。与律仪相顺者,谓守护七众别解脱等戒也。又以清净三门,礼拜供养等,或行住坐卧,时时观照缘于六度,不少间断,如见一小塔亦当礼敬围绕,是为摄一切善法。又于有情以无我心缘于四摄,自不生罪,且能利济,令他脱苦,若见一微虫,救护利他,或念诵回向众生等,是为饶益一切有情。然能持戒者,又不可有慢心也。

  忍辱度。分三,谓:耐怨害、安受苦、于法生胜解也。

  如果打我或骂我,安受不嗔,更以慈心,功德回向,因嗔心能断一切善根也。入佛子菩提行论云:“千劫善根,生刹那嗔心,能令断除。”荡巴桑结云:“怨来是业,嗔不能解,当以慈心对治。”阿底峡尊者云:“忍辱可解冤仇,他人仇我,当思为父母,自然不嗔,若亦以为仇,则心永不清净矣!”以我再嗔他,双方造业。能对治嗔心,即是修忍辱,即是圆满福慧也,如云:“某也行持好,惟脾气太坏。”此成笑语。出家四条戒云:“他恨我不恨,他害我不害,他打我不打,他骂我不骂。”应当了达法义,心如绵软,立卑下处,恶衣恶食,以慈悲为主。倘不能者,自云得戒定等,实造业也。

  学佛行持勿畏苦,烦恼饥饿,均当忍受。“世尊过去求法,他化自在天人,故来作扰,忽见大火聚,天母云:‘大火聚中,尚求法乎?’世尊以为魔,入火不烧。”阿底峡尊者云:“一心依法,纵穷至乞丐,死入地窖,亦勿悔也。”以学法人本当独处深山,如弥拉日巴尊者之荨麻充饥,精修不退。藏中常云:某也世法好,恐佛法不能好。因一针二尖不为用,一马二头不能骑,世法佛法不能兼善也。巴祖仁波车云:“世尊入山苦修,舍轮王位,正为世出世法不能同修。”“某大德学法食树皮九年。”“无垢光尊者五阅月食丸药二十一粒,以布袋为衣被,坐而成就。”智悲光尊者云:“有修持佛法而想衣食自然能来,如思衣得衣等,恐未成佛,已成魔矣。”下哦巴格西云:“真正学佛,须有乞丐心。”如是思惟,修法勿求受用。因有受苦心,行持精进,天人当为供养,决不饿死,纵死亦骨贵如金。当如弥拉日巴尊者发愿:“我病无人问,我死无人哭,尸如死狗,身当喂虫,此为圆满。”有愿学佛谓生活尚未解决者,此为舍本逐末,亦思追求衣食者,往往生过患。而衣食得到又易造业,或反出障难,如待死王临头,欲修无及,岂不深悔?岂不痛惜?!世亦有必待生活解决而后死者乎?是不知安受苦忍,正是法要,正是修持,为一切成就之加行,得佛果之阶梯也。

  甚深般若,特别为大圆胜慧,不可怀疑。如不了达,当求上师、三宝加持,增长智慧。如不求而谤,或弃而不修,成地狱业。疑不是法者,将来必多劫不得闻法。“阿底峡尊者入藏讲经,有印度二比丘,律义清净,初闻尊者讲人空,极赞殊胜,后闻法空,愕然掩耳。尊者云:‘此僧戒净而不闻大乘,恐亦难得佛果,因生悲悯。’”又:“世尊转*轮时,下根闻般若,即谤而堕地狱。后信解为大乘法要,刹那又生人中。”当知甚深法义,甚为重要,如难净信,当自惭根浅,幸勿生谤造业也。“印度有学人,发心清净,眼病求医,医令点灰即愈。又一人病眼,亦点灰,无效。”此根器不同耳!浅者不肯修学,深者不生胜解,是终无佛法可求也。

  精进度。分三,谓:擐甲、摄善法、饶益有情也。

  闻大德言,彼成佛者,均有福慧,自谓弗如,此无精进心也。当思我不后人,况我较他业重,应当人一我十,人百我千,勿生怯弱,生死以之,如着坚固铠、意乐甲,勇猛前进。如得大法,当深生庆幸之心而立愿苦修也。发是心已,不稍间断,勿待后推缓,如于念诵时饮食,当思念后再食,恐时不待我,时时作是念。若见蛇堕于前,弃坐即走,如救头目,不假思索,而起修六度万行勿懈也。大德马刚德云:“吾人当思日在牛羊圈中,渐次轮到,不得幸免,莫待死时始著忙也。”又某尊者云:“如以世间事未完者,须知本无完时,倘学佛法,起修时即为完矣!”因于此起修,彼自减少,如未起修,终无完时,是应不顾一切而修也。又复当知,世间一切,如石击水成纹,愈重而圈愈大,不击则无纹,则为完时,此喻不贪著他,自不累我。是当从闻启信,观无常勤策而修也。

  有人于此,曾一年两年闭关,或修四加行圆满,自为满足,此是大错。当思尽我形寿清净三门而修,某大德开示云:“修善法者,当如驼牛食草,一口未尽,又视二处,二口未尽,又视三处。”谓精进发心,亦复如是。智悲光尊者云:“自己年高名大,如格西活佛,亦应精进,如以为不修亦成佛者,此是大失谬。”又:“阿底峡尊者每日造小塔无数,弟子苦之,拟代作,尊者云:‘我饭教你们吃,我何以饱?岂不饿死耶?”比喻善巧,当思未至菩提之间,要力忏力修。除罪生福,时时观念,净依三宝,勿自满足。成不成由他,当猛力精进勿退也。故说智多精进、少则不成,智短精进、长则无不成者。智悲光尊者云:“有戒等而不精进,如船无舵。”以戒等五度,无精进心,不得达彼岸也。故学人于食时、卧时,早迟多寡应有规律,可望即身成就,倘一曝十寒,终成空过也。

  禅定度。分三,谓:初安乐住,次解疑,终究竟无念也。初,以止观习定,贪想乐明无念,身心安乐而住。次,无贪想乐明无念之心,以通达性空解疑,终证得空性法尔无念为究竟。

  初修,依七种坐法(毗卢七支坐),即跏趺坐、两手定印、眼微合、身端正、两肩平、头微俯、舌抵上颚等。身端正者,以身不正则脉不正,一心安住,不著一切,自能引发正定也。禅定对治散乱,须于寂静处修,远离尘嚣,及团体眷属等,要想临命终时,一切终当舍离,此时何须贪著,妨害修学。弥拉日巴尊者告弟子云:“入山静修,快如成佛,以人多易起三毒,心不清净,贪受用等,亦从此起。”昔有大德开示云:“谁有受用,谁贪;谁多受用,谁更贪。”谓无受用者无人嫉恨,有受用而思保存、畏损害,均为障难也。龙树菩萨云:“初求受用造业,保持则贪,畏损则嗔,无不造业,受用诚害物也。”本来除衣食外,虽多何用?亦有多而不舍者,多反为累,纵南赡独有,有何趣耶?如以烦恼或生命求受用,则恶业所成之受用无多,而业果已如须弥矣!如是当知,世间一切受用俱不坚实,死时两手空空,何如积聚二世资粮,无偷无损,自得享受,故不为后世而为现世者,凡夫也。要当于不坚受用,如唾弃舍,惟修学福慧,则勿令贫乏,坐山岩间,与木石居,时时观照自心,勿令放逸。依三世诸佛所摄持之上师,请求加被,则一心住定,无沉无掉,易得轻安矣!

  弥拉日巴尊者入山坐静,发愿下山即死,并常自责云:“雀鸟均无,汝出何所视?汝死时知否?”佛说月光经云:“自心清净,禅定自成,静地修持,无仇无亲,行住坐卧,均为善法。”先想禅定功德,远离一切过患,此为加行。久久思惟,将贪、嗔等心,调伏不起,即能安住于定。善根浅者,对治贪妄,当入清净山林,较易修也。在昔世尊尚坐山六年,过去大德,多在山林苦修,迄得成就。此显示寡欲知足等,为禅定之前方便,至乐明无念,广如大圆胜慧中说。

  智慧度。分三,谓:闻慧、思慧、修慧也。

  初,闻慧从文字句义生。次,如理思惟解问了达,并想有障无障,能自决定,为思所成慧。了解理趣,于静处修,得究竟胜义,见空性,远离边见,是为修所成慧。吾人于听解行持,应以外六尘为幻境,知是无明二障所现。如幻师以木石药等咒成之象马,又如乾达婆城,本来不真,近无远有。又如梦,如虚空,如池花镜影,如空谷回音,应如是思惟,如是进修,知为自心所现,假设施故,自然不起贪著。若小孩见刀、见花、见乳,不起分别,不生恐怖,则胜义通达,空见得生,是为智慧到彼岸也。

  六度总摄,每度分三,为十八支分。又每度皆具六度,比如法施讲经,以能讲所讲等为布施;无贪清净为持戒;反复申说不厌为忍辱;寻求义理无间为精进;深悉法要无散乱而讲为禅定;离开三轮相为智慧,余可例如。

  复次,广说六度。弥拉日巴尊者云:“一切不为我以外无布施,心口相同以外无持戒,于其深义不恐怖以外无忍辱,行持不间断以外无精进,行住坐卧清净以外无禅定,了达空性以外无智慧。身、口、意三门清净以外无方便度,四魔降伏以外无力度,成佛度生以外无愿度,能识能破三毒以外无智度。”

  阿底峡尊者弟子登巴格西问尊者云:“行持以何者为最上?”尊者云:“无我为学问第一,调伏身心励令清净为持戒第一,利他不贪为布施第一,观照自心为口诀第一,知一切如幻为对治根尘第一,不同凡夫为行动第一,远离三毒为成就第一,一切不贪著为神通第一,常居卑下为忍辱第一,舍离世事为精进第一,妄心不起为禅定第一,一切相不取不著为智慧第一。”

  智悲光尊者云:“自知足者,必有舍心为布施;一心想上师、三宝是依怙为持戒;不嗔打骂为忍辱;施等齐修为精进;修本尊观想明显,三宝具足一心无沉、无掉为禅定;深生空见不著实相为智慧。”

  菩萨所缘行相,不离大悲心,解证空性,是为六度齐修。洒尔哈祖师语录云:“无悲心而通空性者,不得究竟菩提;有悲心而不通空性者,不能解脱轮回。”因通达空见,为智慧,非悲智双运,无能证菩提正果,悲智具足者,不舍众生,不住涅槃,是为菩萨殊胜行,小乘人固不堪任也。龙树菩萨云:“胜义(般若空理)与悲心同修者,成菩提道路也。”阿底峡尊者示肿登巴云:“胜义悲心为法药之王,对治凡夫一切三毒重病。”又云:“证得空性,决无三毒烦恼。如有者,只是在口头、书上了解而已!真知者,已如棉花柔软矣!究竟般若之理,是法我皆空,即空之义亦无矣。”又云:“菩萨所行即为六度。见空性者,自然见内外受用不起贪着为布施,不起垢心为持戒,无人我为忍辱,知法义深求无间为精进,不取外缘为禅定,不著实相为智慧。”又云:“悲心与空性,为成佛要件。通达空性为见,见净为定,悲空无二为戒。三者具足日常精进修学者,梦中亦能通达其义,显现成就,或临终显现,或中阴身显现,故虽不能于生前成就,亦可于中阴时成就也。”是故说八万四千法门,以悲心、菩提心与空性不二之理为第一,如点灯燃,非芯油等和合不成。康、藏有修生起、圆满而成魔者,即不达空性与悲心等和合之过患。“有二喇嘛朝隆多大德,至门,目光炯炯。大德云:‘汝修马头金刚,观想太恶,顶上要空一点,可多修圆满,少修生起,发大菩提心,不然则成魔矣!’”此殆嫌其太起嗔心而修,不达空性也。以无菩提心即与外道法相同,以外道亦修观想气功,惟无皈依处与菩提心耳!是知佛道离二不成也。格西喀那巴云:“吾人从皈依起,最胜秘密法止,如不舍世间心,即修本尊,已现瑞相,此亦为根基不固,如在水中也。”以无菩提心,不舍世间,如筑宫殿于冰层,不久消沉,因得人天或堕狱,均甚危险,有谓皈依为初基,无关紧要,此为大错。若无菩提心者,变成邪魔外道也。盖大菩提心,当从见佛历史及三宝功德而发,非可劝请随喜者。自己行持,觉得了解般若,通空性,定得下,或得天耳等神通,见本尊等,如此境界,固是由行持精进而得,但要知道是从大悲心来。若从慢心、贪心为我心而得者,必遭恶魔。

  又复当知,前五度为大悲所摄,后一度之闻、思、修三者,菩提心又何可少?如闻法为众生而闻,如是思惟,如是修持回向,方是六度齐修,故说悲智不二,并非由此生此。以救众生心切,闻时即思即修,此心同时而发,无初中后,不可分离。是谓行一法即遍一切法。若只随便修持而不闻思,如上岩无手,其可得乎?比如皈依,想众生同时皈依,为生起次第。观六道苦,由皈依境中放光加持,为圆满次第。再使众生皆成本尊,并以功德回向等,为秘密法生圆二次第也。故说佛法虽深广若海,有菩提心者,法法皆可成就,如糖无中边,只是一味。

  阿底峡尊者,至后藏勒挡地方,有学问者三人来同辩论。尊者云:“辩论教派,如内外大小显密,纵讲说多,皆妄念所成,人寿无常,何暇喋喋为也?”又问行持之法,尊者云:“虚空无边,众生无尽,如发广大菩提心,修二资粮,以功德回向,此为究竟行持。如只在辩论教派,或文身句义,此书本上学问,无益于人我也。”又尊者告罗杂哇(接尊者入藏宏法者)云:“汝通晓三藏,若但从仪轨修学,恐尚不足,须要大小显密圆融总摄而修持。谓:红牛、牦牛、驼牛之奶,不皆可成酥耶?且诸法不能遍修,须以上师口诀为殊胜教授,戒条尤关紧切。如依此而修,则吾入藏当有益,否则汝三藏皆通,可以坐而成佛,又何须吾入藏耶?”行持要得清净境界者,须从对治三毒入手。倘谓已见空性,人蹑衣襟,辄怒目相向,或不以仇怨为父母者,此行持尚远也。博多瓦问格西登巴:“佛法有何分别?”格西曰:“能对治三毒,即是佛法;同乎凡夫,和乎世间者,非佛法也。对上师有净信,重口诀,视众生平等,即是佛法,否亦非是。又见定戒三者,三根各别。于黑、白业果了然深信为真见,为下根;知内外一切法,了解有无空者,为中根见;通达般若与大悲无二,为上根见也。观佛相明显能定得下,为下根定;知悲空不二,一心不乱,为中根定;不著能所三轮,现证空性为上根定也。忏修黑白为下根戒,于福慧资粮无贪,知一切如幻,为中根戒;修一切善不求福慧,见空性,为上根戒也。以此行持无我,无妄念,一切清净,是为初地境界。”

  又格西著述中说:“闻法要圆融摄持,独一而修,此为最要意义。”无垢光尊者云:“佛法如天上星、地上树,依法而修,何时可完?但成佛法要,是在能圆融一切无二。”荡巴桑结云:“小猫求食,各处寻伺,依善知识拣择,亦复如是。”此谓法门甚多,文武本尊各不同,如闻时有菩提心、四无量心者,则一切相同。思时解释文义,如剪羊毛,次第勿乱,认清进修时,当如哑子,一切不管,无垢而修,决定得到晴天无云境界也。仰米达果善知识云:“闻、思、修三,应同时进趣,闻了即解,解了即修,此为最要。”如闻戒杀,想犯之必堕地狱,坚决不杀,是为圆修,亦为三圆满。一切圆修所得者,即增上慧也。又如以油灯供佛,发愿为菩提心,为众生而供为布施,恭敬为戒,不惧冷热为忍辱,无间为精进,无散心为禅定,三轮空为智慧,具足六度功德回向,为菩提行。菩萨为众生事,不求自利而自利,正如田中种谷,草亦随生,是不求而得者,如只求草,转失义利。故说大乘发心,一切圆满,此为一切法究竟义,如是应知。

  巴祖仁波车求加持偈曰:

  我入大乘菩提心未生,六度齐修愿行悉为我;

  与戒相违功德无所依,速生胜心求上师加持。

  菩提心回向偈:

  菩提胜心微妙宝,诸未生者愿速生;

  若已生起勿退失,辗转向上益增长。

  --------------------------------------------------------------------------------

  唐天宝年间,西藏王墀松德赞迎请印度静命大师入藏。王手捧金沙供养。静命大师曰:“昔在迦叶佛时,曾在尼泊尔大塔之下,与王同发共来西藏弘法之愿,大王忆及否?”以大师加持之力,王得忆宿命,因此王大信服。

  西藏地多恶鬼神作诸障难,静命大师建议迎请莲花生大士来藏,降魔弘法。大士以神通力悉降服之,永为护法之神云。墀松藏王后让位于弟松内,而自出家为僧,号宝光。

  宋真宗8-9年左右,藏地派卓弥、释迦智二人率领学人赴印度求法,勉之曰:“戒律乃圣教之根本,般若是圣教之心脏,密法为佛教之精髓,皆当善学!”后来他们及其杰出的弟子萨迦宝王,就是藏密萨迦派之创建者。

  义净三藏取经诗

  ,

  晋宋梁齐唐, 代间 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 后者要知前者难

  路远碧天唯冷结 砂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若未谙斯旨 往往将经容易看

 
 
 
前五篇文章

加行参考资料:前行命要窍诀 深海中的摩尼

加行参考资料:不共内加行 金刚萨垛篇

加行参考资料:共前行与皈依

加行参考资料:四力忏悔

净界法师:什么叫多善根、多福德呢?(一)

 

后五篇文章

加行参考资料:自我教言

加行参考资料:金刚萨埵修法(隆德寺谢拉嘉称上师)

加行参考资料:自然贝玛心滴、莲师意修悉地心要前行引导文

加行参考资料:金刚萨埵意修前行注解

密宗五加行十七种疑难汇解:十七、怎样作能让修习五加行的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