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藏传佛教?资料文集:《大手印瑜伽法要》的禅定方法(逸尘)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藏传佛教•资料文集:《大手印瑜伽法要》的禅定方法(逸尘)

  摘自《禅定述要》 逸尘编

  《大手印瑜伽法要》一书,是噶举派(藏密白教)第24代祖师珀玛迦尔波编著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大手印法本。噶举派的大手印是其创派祖师玛尔巴(1012—1097)亲自赴印度得传承于印度高僧那洛巴。为了求法,玛尔巴曾三赴印度四赴尼泊尔,是那洛巴得意的中国弟子。噶举派崇尚实修,积累了丰富的实修经验,至十七世纪,珀玛迦尔波深感流行于藏区的各种大手印法本,经多代的传承流衍,未能精选流布,甚或杂有一些无根据之语,于是他参照各种法本,结合本派之实修经验,编著了《大手印瑜伽法要》。这是一本实用性很高的禅定著作,所传之方法,很适合于广大众生修持。1916年,诺蒲喇嘛在不丹弘法时将此法要公开,并被译为英文在国外流传,后经张妙定、光明心等从英本译为汉语,因系文言,故艰深难懂,后经胡之真氏重译。本世纪八十年代,邱陵先生根据几种汉译本与英文原本,加以校正整理,并进行了诠释,使现代的广大读者,能比较明白地读懂这本书,这是邱陵先生的一大功德。本文所依据的即是经邱陵先生整理并诠释的法要,同时,也参阅了别的译本和资料。

  此处要解释一下,大手印并非武术功夫,而是密法一系的名称,源出古印度之萨啰河,经玛尔巴上师等分别传入西藏。它是指法王佛陀亲许的佛法心要,大略分为实住大手印,空乐大手印,光明大手印。

  瑜伽,是印度流传的一种古功法,修定是它的核心。远在佛法出世之前,瑜伽术即在流传。佛法出世后,瑜伽也成为佛家修持的重要方法,因为瑜伽侧重于禅定,从禅定得神通。瑜伽派所依据的经典是钵颠阇梨所辑之《瑜伽经》,由于瑜伽派所行的是“诸根调御坚定,是名瑜伽”(《伽特伽书》),“宁静曰瑜伽”(《薄伽梵歌》),“心之机能抑制是为瑜伽”。这些主张和方法,是各派修持者都需要的,所以,瑜伽便成为一种共法。古印度如此,佛法出世后也如此。所以有“修持总不外瑜伽”的说法。

  《瑜伽经·方法品》把瑜伽方法分为八支:

  (1)禁制(yama夜摩)也是修瑜伽者必须守的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邪淫,不贪。禁制不守是不能修瑜伽行的。

  (2)劝勉(viyama尼夜摩)包括清净,满足,苦行,学诵,念神等内容。这是进一步为修瑜伽行作准备。

  (3)坐法(asama)这是正式进入瑜伽行了。经中说:“坐法之要,端在适意,悠然自得,无事策勉,廓然若与天地合德,不复累于环境。”这就是说,打坐时要身心安然,觉得身心与天地合为一体,苦乐寒热等都离开了。经中说到的坐法,后世注者演说有数十种之多。与我们现在所行的相同坐法,有吉祥坐,狮子坐,自在坐等。

  (4)调息(pranayama)这是瑜伽的中心。有三次第,一吸,二呼,三贮胸腹中(指呼吸长时将气暂贮在胸腹中),后世叫这三种情况为三相,即满相,虚相,瓶相。经中指出调息应注意四点:一处所,吸息入胸腹达于何处,呼息外出达于何处,要掌握好。二时间,呼吸贮于胸腹的时间长短是有限定的。三数,行功时息之次数有定,故应数息。四心勿驰散。

  (5)制感(pratyanara)控制自己的感知,做到五根五尘不相涉。

  以上五支,属身体修炼,故称外支。

  (6)执持 心注一处叫执持,观鼻端,观丹田都是执持之法。

  (7)静虑(dnyana)亦有译为禅那的,指心与心所注处融合不二,无能无所的状态。

  (8)等持 又叫三摩地,这是八支中的最高定境,所谓神通、解脱,由此可达。

  以上简介一下古瑜伽法的概要,了解这些,有利于修行大手印瑜伽。

  大手印瑜伽的特点是理论明确,实证可靠,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又不需灌顶,因而是人人可修的,很适宜于现代人修习。

  (一)先行修法

  照法要要求,修此法应先皈依并发菩提心。修任何一种法,均要有与之相应的心理心态,修佛法则必须发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简言之是求真道之心求正觉之心;细言之,是以四弘愿为体,众生无边誓愿度(普度众生之心),烦恼无边誓愿断(净化自身之心),法门无尽誓愿知(努力学法之心),无上菩提誓愿证(求得正果硕果之心)。具有此种心态,则心胸开朗豁达,满怀信心,生发毅力,勤学实修,不怕困难。这样就具有了修定的良好心理和心态了。

  皈依问题。密法的皈依是四皈依,即皈依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现在很难找到有成就的上师,只好用诵念来表达了。经请教修密法有大成的高僧,这位高僧说,修此法要,不需灌顶,可于修持前诵玛尔巴大师心咒七遍(玛尔巴大师心咒为:嗡阿·迦尔嘛,巴喜吽),然后诵念:皈依玛尔巴上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七遍即可。

  1.七支坐法

  (法要原文)“坐如毗卢遮那佛修行仪所示,上身正直,金刚趺坐,制心一处,就是大手印之门。跏趺如佛端坐,手结定印,位于脐下,直竖脊椎,放松膈膜,曲颈如钩,下巴挤喉结。

  通常,人之知识由各种感官而来,尤其是眼视。因此,眼必须不动,不瞬,不顾,注视身前约170厘米处。

  此为毗卢遮那佛坐式之七支,以身体之姿势助入于深定者也。”

  所谓七支坐,是打坐的七种要求。即①盘坐;②结定印;③脊直肩张,放松膈膜;④曲颈如钩,下巴挤喉结;⑤舌顶上颚,视觉集中身前1.7米处;⑥口寂,口吐浊气;⑦意寂,不思过去未来。

  需要说明的是,结跏趺坐如有困难,可单盘,甚或散盘亦可。

  2.七支坐的效能

  (1)身安稳。“跏趺以调息,端坐以均体温,直竖脊椎,放松膈膜,使灵力遍及全身。曲颈如钩,以整出息;舌顶上颚,注视前方,使由空中摄入之灵力注于中脉。”“五种灵息(即指气,上行气、下行气、平行气、偏行气、命根气共五种)自空中摄入,安于中脉,其它机能控制之灵息,亦得入中脉,出现无分别智,又名自安稳,或名身不动,或名身自在。”

  身安稳是修大手印的基础。由于灵气进入中脉,容易得到轻安喜乐;由于坐姿端正祥适,易于安静持久,断除烦恼,不易为外缘所转。藏密称中脉为命根,其功能包含持续人体寿命。因此,修七支坐对人体是有莫大好处的。不能双盘的修持者,其余要求亦应按七支坐的要求做好。若有志于长期修炼,应采取分段练习和分解练习的方法,习练双盘。只要有决心去突破这一关,坚持练习,是能够练好双盘的。佛家道家均强调以双盘作为入道之门。

  (2)口安稳。“寂静无声,呼出陈息,吸入新息,得口安稳,或名口不动,或名口自在。”“在此期间,对于五官引起之印象,不起分别心,不说是,也不说否,惟时而于刹那间,注意连续的禅定是否寂静,如睡眠中之婴儿,心不动脱离想念。”

  以上所述,有如下几点须注意:一是修气,浊气用口吐排,气息出入自然,不急不缓。修气的方法,可以使气息遍全身,也可以使气入中脉,亦可只吸入清气呼出浊气,修持者根据自身适应来选择。二是禁语,不说话亦不诵经持咒,做到口寂。三是不作意分别五官引起之各种客尘影事,只是时而注意一下自己的定境是否寂静。

  (3)意安稳。“不想过去,不想未来,不想现在正从事禅定,空并非一无所有。”“全然勿思勿想象,寂静身心如婴眠,精勤依照上师教,决定出现俱生智。”

  意安稳,实际是意与气的高度结合。也先说气,此时之气,应柔和细微,呼吸仍应自然,但已调至微细阶段,若忘又未忘,绵绵而已。次说意,意依此柔和绵绵之息,不寻不伺,亦不分别为有为空,不思过去未来,也不想现在。如乳足婴儿,恬然自适,寂静湛然。谛洛巴祖师说:“不思不想不寻伺,不作意求禅定行,不动本元即自在。”冈波巴说:“制心一处者,乃诸佛菩萨共经之途径。”光明心说:“制心一处者,即心不外驰,含有身口意三者充分清净之意。”

  这就是意安稳,或称意不动,意自在。

  (4)四忆念。简单说,就是不忘记各种有利于修持的方法,就目下的修持,就是保持身口意之安稳而不忘失。龙树菩萨说:“大王当知四忆念,诸佛菩萨不二道,时时坚固守护此,修持就不会失败。”时时注意保持身口意之最佳状态,并使之适合于修持大手印之需要,这就是四忆念的精神所在。

  上面所讲的是大手印禅定法的预备功,但读者不要因为是预备功而忽视了它。预备功练好了,就可为正修打好基础,创造好有利的条件。实修是一步一个足印的,哪一步虚了,都会为下一步制造障碍。所以有志于修大手印禅定的人,应切实修好预备功,不能急于求成,置预备功于不顾,而匆匆开始正修,那就有违修行的次第,欲速则不达了。

  (二)正修法

  1.专注瑜伽法

  此法之目的在于练习入定,可分为二,一为专注于物体之瑜伽(又可分为(1)专注于无气息物体之瑜伽;(2)专注于有气息物体之瑜伽),二为不专注于物体之瑜伽。

  (1)专注于无气息物体之瑜伽

  a.专注于小球或小木块法

  面前置一小球或木块,放置位置之高低,以自身的血压高低而定,血压高者,可放于低于脐之位置,血压低者可放于脐以上或视平线稍上位置。专注视之,即不忘却此物,亦不认明此物,同时心中观想玛尔巴上师坐我顶上,至诚诵念:愿得上师加持,至高无上大手印获得成就。观想上师从顶门进入体内,我心融入上师真心,如水入乳,成为一体,无二无别尽量持久。如遇昏沉,集中精神凝视,并宜习定于旷野;如生性呆滞,亦用此法训练之;如心不安静或散乱者,隐居深密静地,减低专注,放松身心。

  b.观想佛像字像法

  此法“以佛像为身之象征,真言种子字为口之象征,明点为意之象征”。可用画像或塑像,观佛像之殊胜庄严。观字像,可观一月轮于前,大如指甲,上有吽字,笔划细如毛发。

  c.观想明点法

  明点代表佛心,其形如卵,其大如豆,像一佛舍利,光明夺目。观想时,应一心专注,观此明点在印堂前约4厘米,然后向前方移动20厘米,以弧形线路从膻中部位进入体内,沿中脉进入下丹田,并停留在此处。这时,微微意守此明点,观想此明点,进入大定。入大定的标准是出现腹内吸的景相,力量较强,大约使脐上下各有一拳头大小的位置被吸动而且内收。此时,六脉微弱,接近于无,呼吸也微弱,呼吸状况对腹部之内吸并无影响,这就是古籍上所说的“息住”“脉住”现象,不是完全没有,而是变为细相了。达到此一境界后,不可过于追求,每月只能练此法3—5次,每次30分钟至一小时。在这一限度内,对健康和开智均有好处,超过,就是失误,切记。

  (2)专注于有气息物体之瑜伽

  a.金刚数息法。行此法时,结跏趺座,结定印。

  数息 身心安静后,集中精神于呼吸,以细微可闻之声数出入息。每坐之数息次数,可依次增加,如一天修四坐,则第一次仅数21息,第二坐数30—40息,第三坐再增,第四坐随力数,要求数息不乱,一一明晰,若有错误,从头再数。初修时,平均每息约为4秒,当逐渐延长每息之时间,息调得微细悠长,达到每分钟一息,就可算二禅息住了。

  随息 心随息出,心随息入,注意呼吸何时开始,如何吸入,息入到体内哪些部位,是否遍全身?气息如何从鼻到脐?息与息之间住气多久?如此,即可得知呼吸远近长短的性相,并知吸入之气净洁清明,呼出之气混浊不净。

  止息 即观察呼吸之气在身内住于何处。入息时应住于脐,并布住全身;若仅住于脐,仍属粗观,必观气遍住全身,方为细观,这样,心与气始能合住。

  观息 观气息之五种颜色随息出入,不相混杂。地气为黄色,水气为白色,火气为红色,风气为绿色,空气为兰色,若一呼一吸中均具足五色,各不相混,即知呼吸出入量之增减。

  还息 每一出息观白色光明之□嗡字,灵息从头顶入,由中脉直达丹田,每一入息观真言□吽字放兰色光明。每一住息观□(阿)字,发红色光明,光照丹田,字均直立空中,笔划清晰明亮。这样转出、入、住三气为三真言字,可通解全身脉结之气,使之进入中脉。

  净息 呼吸渐次减慢减弱直至停息,可以使支脉解而中脉开,业气尽而智气现,清净自性便会显现。

  b.宝瓶气

  “先吐气三口,清除体内浊气,徐徐自鼻吸入新鲜空气,气封于密(即下丹田),住气愈久愈好,然后喷出。”住息时,腹部会出现内吸的现象,是好事。但亦应循序渐进,不可初练时即硬住气,那样会出毛病。练习宝瓶气,可使思想不依呼吸,使心离息而独立。通常,我们的心之起伏,常与息相依,息动则心动。本法换气使气息停灭,则为气所引起之妄念,亦自然息灭。

  以上之六种方法,任选一适宜自身者去修即可,不是都要修,到有相当定力时,才可修无生瑜伽。

  (3)不专注于物体之瑜伽

  a.切断想念法(切念法)

  禅定中一有妄念萌发立即连根切断。

  若其力未充,则切不胜切,断不胜断,切念反而成了大忘念,那么就用下面的纵念法。

  b.放任想念法(纵念法)

  禅定中念头起时,采取漠不关心,不理不管,既非随他去,亦不阻止他,一如牧童放牛羊于野,任其行动,行者继续禅定。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把牛羊比做妄念,知道牛羊在活动、奔跑的是谁?是牧童。在比喻中,牧童比的谁呢?想清这个问题很有助于止妄念的。

  白教祖师说:“放任心于本元而不加整治者,则‘明’可生;心于彼境而如平静流水者,则‘明满’;完全放弃整治但纵任之,则心永‘安止’。此为瑜伽行者不可不知者。”

  萨啰哈大师说:“若束缚之,此心反欲奔驰于十方;若放任之,此心反而得安止而不动,我是以知此心不宜羁勒如骆驼。”

  c.心不动念法

  ①捻婆罗门线法

  禅定恰到好处,如捻线,不松不紧,细心而均匀,调整心念,不可太紧,不可太松,张弛得宜,操纵合度,则心得安止。

  《般若佛母颂》说:“初修止时从紧起,于过紧时宜放松,紧复松兮松复紧,善观于此起慧见。”

  ②斩绳两段法

  使心与妄念隔离,如斩绳二段,以不屈不挠的决心,维持不分心的警觉。控制妄念的方法,并没有放弃认知的本能——能知,于是产生新的妄念,因而必须放弃能知及所知,心停在被动的安止境。

  ③儿童观画法

  儿童观画,以其童心纯净,于画面形象无取无舍,以此告诉修定者在定境看到各种形象幻景,均应无取无舍。“以象喻心,以柱喻能知所知,拴象于柱,各种灵息摄入自己的脉道。如是练习,出现轻妙的状态,出神的极乐,行者几乎昏晕。”“因练习身心不认知状态,感觉身浮在空中,发生幻觉或出现幽灵,既不因悦而取,亦不因不悦而舍。这种既不抓紧亦不阻止视觉的方法,称儿童观画法。”

  ④象体无觉法

  定力已深,至后住阶段时,偶有妄念发生,觉知之心仍安住不动,如象触荆棘,因皮甚厚,不畏刺激,漠然无觉。

  由于修定功夫已深,偶起妄念,防止意识会自动出现,不请自来,形成相对。须知防止意识产生,亦是妄念,故应在妄念起时,既不阻止,亦不为所动。

  (4)专注瑜伽最后安止境

  如海洋平静无波,仍有觉知,但心已达平静之本元状态,认知一切为一元的妙观察智生起,不为任何幻动所迷。达此境界,可修无生瑜伽。

  2.无生瑜伽法

  《法要》称:“修习无生瑜伽,分析动与不动的本性,并通达宇宙意识,分三部分:1.分析动与不动;2.通达无上菩提;3.无生瑜伽禅定。”

  (1)分析动与不动

  分析心之动与不动,需要下列分析过程:

  在不认知的安止状态下,或不重视想念之生灭状态下,出现妙观察智,然后再观察:当心不动时,不动心之真实本性如何?如何保持不动?如何从不动变动?当动时,是否保持不动之安静?在不动状态时,是否有动?动与不动有何差别?动(想念)之真实本性如何?动如何变不动?”

  此种精妙的提问,可以引导读者直悟玄机,明心见性,《法要》之高明处,不可轻视。

  ‘行者始知,‘动’既非异于‘不动’,‘不动’亦不异于‘动’。这样观察,如对‘动’与‘不动’之真实本性仍未参透,应观察妙观察智是否有异于动与不动,或观察这是否是动与不动的真实本性。经过这样明白的智力分析,行者无所发现,因观察者(心)与被观察者(想念),是不可分离的。不能认知不可分离的真实本性的境界,名为‘心行处灭’,或谓之‘言语道断’。”

  “西藏大手印祖师说:‘幻心境虽高,终只幻加幻,超过幻心境,不是幻心法,能见及所见,究竟不可分;依上师慈教,乃达此妙谛。’”

  “又印度寂天圣者大师说:‘坚住三摩地,刹那心勿昏。如理勤推究,真谛自能明。’”

  “又《大宝积经迦叶品》说:‘譬如擦二木,相擦而生火,生火刹那间,而复烧二木;动不动合一,能生于正智;生彼正智已,动不动俱亡。’”

  以上所述,已离于言诠,其理甚深,与心经之“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同理。禅定中认知空有一元,不住于空亦不住有,不住于动,亦不住于不动,心系一缘。进而舍此一止境,才能获得成就。

  (2)通达无上菩提

  “任何思想、观念或模糊(或扰乱)的感情发生,既非将之放弃,亦不允许控制;应允许他们自起自落,自生自灭,不去引导或促之成型,行者仅认知而已。如是久之,想念虽未被放弃,其实相(或自性空相)自然呈现,用此种方法,来看阻碍菩提道上之一切,反为所用,此即所谓利用道障以见道。”

  “行者仅认知想念,无取无舍,可了解能舍弃的心与被舍弃的念两者不可分离,心即获得解脱。这种解脱技巧,称为练习崇高道的精髓,或称为禅定之反面法。”

  “心解脱后,行者悯念一切有情尚未得如我之认知自心真相,未得如我之解脱自在,遂生无限同情之大悲心。”

  依此法修行,得见真如自性,把心安于无生无灭的境上,此即无生法忍。复生起大悲心,普度众生成就。

  (3)无生瑜伽禅定

  ①现在过去未来三时之禅定

  用妙观察智对过去未来现在进行分析,三者本来一体不可分离。现在之念,停住不过刹那即成过去,未来念起,即成现在,时间仅为幻相。由此可知,心所示现的时间及一切皆为幻相,一切生灭法,离开真心外,了不可得。进而认知时间、生死均不实存,菩提亦如虚空,无始无终,不生不灭,超越时空。

  ②心与物之分析禅定

  “从物质与非物质之观点,加以分析:有情之心,是物乎?抑非物乎?如谓物,是何物质组成?如谓具体存在,是何形状?是何颜色?如为认知本能,将同于生灭之想念乎?如为非物,如何有不同之观点?谁造此心?”

  “如心为物,行者于禅定后,能视作实在的。但从妙观察智的观点,心不能称为任何实物,不能归入物的一类。用妙观察智分析,心不能列入非物一类,亦不能证明其不存在。因此,心既非物,亦不是非物,不能放在任何一边,所以称中道。”

  “此种信念之建立,非来自演绎法、归纳法,但源于上师之慈教。此各人自有之宝藏,只是能否注意而已。因此,这种教导,被称为大真理。如偈云:上师所教深入心,启示各人自开悟,悟自心中各怀有,唾手即得无价宝。”

  ③单一与多数之分析禅定

  “有情之心是一个乎?抑数个乎?如为一个何能示现种种幻象?如为数个,如何能这样?所有之心,皆不可与真空体性封锁分离。

  “如是观察,心不可数,既非单一,亦不是多数,单一是一边,多数是另一边,不住两边,此之谓大手印。”

  “瑜伽行者在禅定中,除妙观察智外,无所发现。因此,大手印即实相,又称真空体性。”

  ④认知实相

  “因禅定结果,一切误认为实在者,均已消除,一切皆幻,犹如魔术师所表演之幻术也。如偈说:前后观赡及十方,所见唯一大实相。上师教我幻见亡,复何所求于他人。”

  无生瑜伽是以妙观察智为基础,以不偏于空有以见实相之中道观想,通过禅定观析,达到明心见性,通达无上菩提之目的。《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3.特殊瑜伽

  特殊瑜伽又名一味瑜伽,其特点是于行住坐卧、待人接物,一切时中,一切事上,皆处于特殊的定境中,保持所证见的心体而不迷乱,并观心境,真妄、体相不二(即一味),有如心之与梦,水之与冰,水之与波,体性是一。

  心物一元化

  “首先,瑜伽化心物为一元,为一整体,不可分离。物者,一切幻象也。”

  a.睡梦喻

  以睡梦为喻认知一切幻象皆为心所示现。“梦中所见一切,不离于心,同样,行者醒时所感一切幻象,亦是生和长眠中之梦境。离开示现幻象之心,一切幻象并不实存,任何念起,我心放松而不依止,了解一切外在幻象与行者之心及内在之幻象不可分离,化成一整体”。《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即是此义。

  通过深沉禅定,可深入了解意识的各个层次。清醒、梦境、深睡、超觉四态中,前三者属自我状态。自我的无明遮盖了真理,禅定是为了超越自我状态,进入超觉状态,见到自性光明,这就叫开悟。

  b.水冰喻

  “所有幻象,本身虽不存在,然为本体所示现。本体不造任何事物,但示现任何事物,因此,幻象与本体原为一元,同一本性,可以水与冰为喻。”

  “如是修持,行者知有三个双重,极乐与空;净光与空;智慧与空。三者合为一元,即是了解所有胜行经验为一整体,不可分割。”

  “如偈说:若人全了解,一切皆一如,除此一如外,更无其他法。所持诵者一如,所观念者一如,一切瑜伽行,皆惟此一如。”

  c.水波喻

  “以水与波为喻,化一切为一整体,不可分割。”“波由水兴,同样,一切均由心所示现,而心之本性为真空。”

  萨啰哈大师曾说:“一切皆由心生故,汝心即是汝上师。”这个道理十分重要。修持要以自心为皈依,自证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只要证得自心的真空体性,即证得了无上菩提。难怪释迦牟尼佛悟道时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4.无修瑜伽

  “以俱生无染之无上菩提(大手印),化一切为法身。当已降服之无明,能一时清除,瑜伽修行停止,功德圆满。至此,已无余道可修,行者已证俱生大手印,已达无余涅盘之境界。”

  但应当说明,本瑜伽之修习是到此为止,修行已到很高之境地。《楞伽经》说:“无有涅盘佛,亦无佛涅盘。”涅盘境界,仍属境界,有境界仍不是最高究竟,所以涅盘仍非终止之境,仍应继续修炼。

  (三)结 论

  1.认知大手印瑜伽四种知识

  (1)必须获得心之安止境,即进入定境。

  (2)利用菩提道上之经验。

  四级瑜伽之每级,均有上中下三品,而且有鉴别标准,利用这些经验来认知自身之修持已达何种境地。

  a.专注瑜伽

  上品:入定出定,常住明体,昼夜一如,如海无波,梦中多时能入定。

  中品:能坚固定心于心光明,有时无意入定而自然入定,梦中有时亦能入定。

  下品:从心难定到渐能入定,于刹那间见心光明。

  b.无生瑜伽

  上品:离希求、畏惧,不畏生死,不求涅盘,但梦中有时尚如一般人。

  中品:空、定解、觉受三执着已尽,但于境相尚有希求畏惧,待人处事还偶然迷失心光明。

  下品:通达心之体性,但尚有空、定解、觉受三种执着,待人处事,不摄心时,尚生爱憎亲疏之分别。

  c.特殊瑜伽(亦称一味瑜伽)

  上品:昼夜如一,不迷失明体,有时能恒久无梦,“六通”陆续出现。

  中品:无能所、内外的分别,处事待人及梦中很少起迷执。

  下品:通达心、境不二,但尚有不二之执,梦中有时尚执心境为二。

  d.无修瑜伽

  上品:转识为智,功德圆满。

  中品:昼夜常住无修瑜伽。

  下品:无须起心修无念,但有时尚有一切如幻化之执。(见陈兵《佛教气功百问》)

  (3)分别各种经验并认知现证之品位(如暖、顶、忍及世第一加行)。

  (4)认知于其祈求之果地。

  2.在菩提道上察知障碍及失误

  “从幻象所发生之障碍,应了解幻象与心为一元以对治之。从想念所发生之障碍,应了解想念与法身为一元以对治之。从法身所发生之障碍,应了解法身与幻象为一元以对治之。

  “禅定时行者可能发生三失误,贪着于受想、觉知、安止三者之乐境,应多观真空以对治之。

  “又有四种过失,

  1.执空过甚,应多观非有非空,空有不二,以对治之。

  2.过于胶滞,心不进步,应观一切幻象,皆为真如所示现以对治之。

  3.过于制念(控制念头),应观能制之心与所制之念为一整体,不可分割,以对治之。

  4.执着道之得失,应认知大手印(此处意即清净解脱)以对治之。”

  被称为具有科学化系统化现代化特色,最宜于现代人修持的大手印瑜伽法要,就介绍这么多。文中所引用文字,未注明出处者,均系引自邱陵先生诠释之《大手印瑜伽法要诠释》一文(见《藏密修法精粹》邱陵编撰)。

  瑜伽大手印的修持方法,其精要是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是内求不是外求。若通读本书之后再修大手印,会因明理深透而减少修持障碍。特别是读懂“密勒日巴修定”和附录“顿悟入道要门论浅释”两章,对修大手印是很有帮助的。

 
 
 
前五篇文章

藏传佛教?资料文集:大手印瑜伽法要(竹巴?白玛噶波著)

大般若经:280-282

藏传佛教?资料文集:一切如来身 勇敢菩提师

大般若经:283-285

大般若经:286-288

 

后五篇文章

修法仪轨文集:金刚萨埵修法如意宝珠

修法仪轨文集:阿弥陀佛修法极乐捷径

修法仪轨文集:五明佛学院汉经堂显密课颂

修法仪轨文集:西绕僧根仁波切传讲的大圆满龙钦心髓六加行

修法仪轨文集:大圆满隆钦心髓前行(观想修诵仪轨)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