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净慧法师:僧团自身建设的“四化”工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净慧法师:僧团自身建设的“四化”工程

 

  我们的佛学院办学的大政方针、大方向,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爱国爱教的、有坚定政治立场的、有渊博宗教学识和宗教修养的、深受广大信教群众拥戴的宗教教职人员。这是个大方向,这个大方向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学僧毕业以后,还是要以这个方向作为我们弘法利生的毕生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个大方向。

  佛学院办学总的目标、总的方向政府有明确规定的,要培养合格的爱国爱教的宗教教职人员,从佛教院校的具体情况、具体培养目标出发,就是“四、八”方针。四个字:信、戒、学、修;八个字:养成僧格,融入僧团。我感觉到这个“四、八”方针在我们佛学院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三学的精神、六和的原则宣讲不够,落实不力。像这样一些主观上的努力到不了位,自然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学习的效果。当然,有些问题是来自佛学院方面的,也有来自学生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从学生方面来说有许多具体的实际的问题存在。首先,因生源不足,迫使佛学院降低要求吸收学生,致使学生的政治素质、信仰素质、文化素质难以名副其实。其次,因社会环境的某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佛学院管理的难度,比如网络上不健康的信息和不适于僧人了解的色情、武打等内容,一般人视若等闲,但对僧人的修学则是极大的障碍。第三,因僧团情况比较复杂,学僧之间的相互影响较大,也造成管理上难以把握。像这样一些问题长期困扰着佛学院的管理层。当然,在管理上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远不只此,但是仅仅这些问题要在短时期内求得解决也是非常困难的。既然如此,办佛学院的出路是什么呢?要办好河北省佛学院的出路,还是要在贯彻党和政府规定的宗教院校大方向的前提下,在坚持信、戒、学、修的四字纲宗和“养成僧格、融入僧团”的八字方针上狠下工夫,狠抓落实。这些原则是僧伽教育自始至终的指导思想,这些原则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为了从根本上加大贯彻落实“四、八”方针的力度,为僧伽教育创造优良的内部修学环境,我觉得我们寺院内部当前要认真抓好僧团自身建设的“四化”工程。这个“四化”是思想建设方面的工程,是精神建设方面的工程,是关系到当前我们佛教特别是僧团应当发扬什么、应当坚持什么的大问题。这“四化”就是:僧团道风要坚持传统化,僧团管理要坚持律制化,僧团弘法要坚持大众化,僧团生活要坚持平民化。下面我就这“四化”的具体落实讲几点意见。

  一、僧团道风要坚持传统化,是指僧团道风建设的主要任务不能偏离传统丛林的大方向。传统丛林的早晚功课、二时斋供、半月布萨诵戒、结夏安居、禅七净七、讲经传戒等功能要充分重视,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发挥其摄受大众、凝聚人心、传承文化、落实修行、树立形象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防止僧团信仰淡化、修持缺位等消极现象的继续滋生蔓延。 道风要坚持传统化,不能丢掉传统。丢掉传统,我们姓什么就不知道了。所以,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来适应我们今天的环境。如果把传统丢掉了,只谈适应,就没有任何意义。今天,我们佛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怎么样适应?就是要我们爱国守法,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一句话,就是要爱国爱教,这就是我们的适应。从什么地方适应?从我们和尚的身份,从我们和尚的本分,从我们和尚的清净庄严的僧格,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如果说你没有一个清净庄严的僧格,那也就无所谓适应不适应。所以,我们的道风建设一定要坚持传统化,不要丢掉传统。

  二、僧团管理要坚持律制化,是指寺院和僧团在落实教制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坚持“以戒为师”的大原则不动摇,依律摄僧,以法摄众。佛陀临涅?的时候,阿难请问佛陀:“佛陀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陀去世离开我们了,我们以谁为师啊?” 佛陀慈悲地告诉阿难,戒律是佛陀亲自制定的,佛离开大家时,大家“以戒为师”,就还像佛陀住世一样。所以,僧团管理要坚持律制化,就是要强调“以戒为师”。 僧团因时因地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循律制,僧团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体现戒律止恶行善、防非离过的精神,在具体的管理运作过程当中落实养成僧格、融入僧团的大目标。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传统的管理办法是戒律与清规相结合的双轨机制,这也是管理律制化的方向,要认真坚持不动摇。

  三、僧团弘法要坚持大众化,是指寺院弘法利生的理念要时刻关注普通信众,要关注平民百姓,要关注寺院周边的群众,要关注来寺游览参观的每一个人。这四个方面的人是寺院的无尽宝藏,是整个佛教的资源优势,是佛教存在和发展的深厚基础。面对这些人,面对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每一个人,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理念是:感恩、分享、结缘、宽容。出家人既不能成为以清高自命的学者,更不能成为像腰缠万贯的大款,当然也不能有官气。出家人要学习菩萨的精神,作众生的不请之友,作众生的仆人。佛教不是我们僧人的专利品,也不是我们先入门的佛弟子的专利品。佛教是大众的,佛教是九法界众生共享的一种教法。所以,我们的弘法工作一定要敞开大门,一定要打破局限性,一定要坚持走大众化的道路。 坚持大众化就是想问题、做事情一切为大众着想,为大众作奉献,把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菩萨精神落到实处。

  四、僧团生活要坚持平民化,是指僧团或者寺院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四依”的精神,“四依”才是比丘的生活方式,戒律上规定比丘依“四依”而住。“四依”就是:著粪扫衣、常行乞食、依树下住、用陈弃药。这种生活方式就是修行人的生活方式,出家人依此四法而住得成圣道,故此四法又名“四圣种”,四种成就出世圣贤的种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当然中国和印度国情民俗不同,古今生活方式各异,但“四依”的精神不能丢。每一个出家人在受比丘戒之前,都要先受“四依法”,目的就是要告诉每一位新受戒的比丘,依“四依”而住才是出家人的本色。我们今天的寺院虽然说不能照搬古代印度僧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要提倡节俭的生活作风,要提倡清贫的生活作风,要提倡劳作与修学并重的生活作风,要提倡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作风。我们要力戒浮华奢侈之风,要力戒讲排场、摆阔气之风,要力戒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风,要力戒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之风。总之,出家人是修道之士,是传道之士,要摆脱一切有碍清修、有碍道风建设的追求享受、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作风,防止僧团学德的滑坡、素质的下降、形象的矮化。出家人生活的平民化是个大问题,我们的一切设施是为大众准备的,要与大众共享,不要有占有的欲望。佛法是大众的,佛教是大众的,寺院是大众的。离开了大众的参与和成就,我们一无所有。这就是因缘法,我们要懂得随缘而住,随缘而作,随缘而来,随缘而去,万事随缘,轻安自在。对我们柏林寺来说,从1992年开始,就一直在修庙、建庙,一直在搞基本建设,一直在从事硬件的建设。那个时候的生活比较艰苦,那个时候不仅是过着平民化的生活,而且比平民化还要平民化。现在可以说柏林禅寺已经是万事俱备。大家在这里生活,用禅堂的话来说,“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百事不操心,十指不点水”。我们要经常思考,我们的生活比大众怎么样?是有差距,还是有超过,还是与普通老百姓基本上保持平衡?我们对于一切设施和设备,都不要过分的讲究,都要保持平民的特色。特别是我们的寺院处在乡村,处在一个经济比较滞后的小县城。赵县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整个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那么,我们出家人一定要想到我们要过一种比较艰苦的生活,比较简单朴素的生活,比较平民化的生活。这四点在柏林寺用得着,学僧毕业以后,离开了柏林寺更是用得着。这是贯彻“信戒学修”办学宗旨的具体化。这四句话没有离开“信戒学修”的宗旨。

  坚持僧团的四化原则,然后要不断强化四种意识:不断强化信仰意识;不断强化归属意识;不断强化神圣意识;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这四句话,我们毕业的学生用得上,在读的学生用得上,我们寺院所有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们在座的所有居士,都用得上。

  首先,我们佛弟子,就要不断地来强化我们的信仰意识,要提升信仰,让信仰生根,让信心有力量。信心能生根,信心有力量,才能真正地克服我们在学佛道路上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烦恼和魔障。

  第二,不断强化归属意识。我们当了和尚,我们信了佛教。当了和尚,要以僧团作为我们的家。在家的居士,要以教团作为我们的家。教团是由七众弟子组成。有这种归属意识,我们才真正觉得,作一个佛弟子很光荣,作一个佛弟子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要让我们的信仰边缘化,不要让我们的生活边缘化,不要让我们的思想意识边缘化,一定要时时刻刻想到,如何养成僧格,如何融入僧团。

  第三,不断强化神圣意识。信佛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能够做和尚,成为僧人的一分子,成为僧团的一员,这是千生罕遇、万劫难逢,是我们过去生中种了无量的善根,才能够在此生此世成为僧人,一定要有这种难遭之想、难遇之心、希有之心。要觉得我们做一个出家人,很高尚,很神圣,很了不起,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自己看不起自己,大众怎么能看得起我们?我们要晓得自尊自爱,自己对自己有要求。自己对自己没有要求,社会人士对我们只会唾弃,和尚不像个和尚,衣着打扮俗气,说话做事俗气,社会人士哪能看得起我们?那种俗气,不是今天社会人士对我们僧团的要求,更不是党和政府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我们的要求。党和政府希望我们每一个出家人,每一个在佛学院学习的宗教教职人员,要有较好的、较高的宗教修养,要有较深的宗教学识造诣。要求每一个宗教教职人员在信教群众当中有一定的威信,能够带领广大信教群众走爱国爱教的道路。如果我们自身的形象不好,你能够起什么作用呢?你带僧团,你带信教群众走,你别把人家带错了路。所以,要有一种神圣的意识,要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要求自己。

  第四,要强化责任意识。出家人利生为事业,弘法是家务。佛教的兴衰,我们每一个出家人,每一个佛弟子,都有责任。这种责任意识,靠我们平常一点一滴地来养成。不是说我们走在大街上,能够给大家讲一通,我们在弘法利生,那就是责任意识的体现,那固然也是,但是不仅仅如此。我们住在寺院里,住在佛学院,把桌子擦干净,把地扫干净,把玻璃擦干净,把衣服洗干净,把胡子刮干净,这些都是责任意识的体现。因为只有在生活的点点滴滴能够养成责任意识,最后才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责任意识。爱国也好,爱教也好,都是从身边点点滴滴的事情做起。看到哪个水龙头坏了,水在滴呀,应该马上关好,如果关不好,还在继续流水,我们马上要报告有关的管理人员,赶快把漏水的水龙头修好。因为节约用水,不仅给寺院节省钱,也是给我们人类,给我们这个地球做贡献。一定要把很小的事情和很大的事情联系起来,那才是责任意识的具体体现。这就是讲,要坚持四化原则,不断强化四种意识。

  此外,要求我们已经毕业的研究生,要继续培养和巩固道心,这是一辈子的事情。道心是根本,没有道心,知识学得再多,不能在行动上落实,那就是空话了,跟学世间的知识没有什么区别。我们今天的社会问题,就是理论和实践脱节,言和行脱节。作为佛弟子,就要反此而行之,一定要做到言行一致,理论和实践一致,解和行一致。所以一定要不断地培养和巩固我们的道心。

  要提高做学问、做工作的能力。你们现在已经毕业了,应该说做学问摸到一点门路了,做工作,也有一些能力。但是学无止境,诸法无住,我们要不断地提高做学问的能力,提高做好工作的能力。道心是本,工作学问的能力是用。或者说,道心是体,能力是用。有体有用,才能够真正地为弘法利生做出我们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四个坚持”的提出,“四化工程”的提出,的确是有感而发。近年来,我南北东西走了一些地方,大小活动参加了不少,也接触了不少人,有许多有益的见闻。闲坐山庵,每有所思。当前我们佛教有很好的机遇,也潜伏着相当严重的危机。作为一个老人,走了许多路,经历了许多事,居安而思危,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僧人默守清贫、修德讲学之风盛行的时代,就是佛教兴旺发展的时代;每当僧源失控,僧人素质低落,僧人生活腐化,不务正业、戒律松弛、管理力度疲软的时代,就是佛教走下坡路的时代,就是“法难”即将到来的时代。一部中国佛教史,一部世界佛教史,有相当篇幅是描写佛教兴衰成败的历史教训。我希望我们这一代出家人要成为续佛慧命、光大法门的佛门龙象,不要成为玷污法门、埋葬佛教的一代罪人。我看到佛教繁荣的背后存在着很严重的危机,面临着来自教内外的严重挑战,所以讲了以上的一些意见,一则自勉,一则共勉。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有危机感,时刻有临深履薄的自觉性,在落实生活禅和建设平民佛教的理念上狠下功夫,才能化险为夷,使僧团立于不败之地。

  学僧在学习期间既要总结所取得的成绩,也要找出差距。

  在成绩方面,首先是信仰和道心上的进步。河北省佛学院的宗旨就是信、戒、学、修,这既是我们的宗旨,也是我们教学内容的纲领。河北省佛学院的一切教和学都要围绕这四个字展开。这四个字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希望每一位同学,不管是哪一个班次,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达到“养成僧格,融入僧团”的目的。“养成僧格,融入僧团”,这八个字看起来轻描淡写,做起来是我们每一个出家人一生的事情。我们这一辈子能不能养成一个圆满的僧格,能不能够真正地融入僧团,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要在道心上有进步。每年都有各种形式的修行活动,因为过去打禅七,我每天都在禅堂,我也看到他们每一天每一支香都能坚持,而且坐得稳稳当当、像模像样的。修行怎么样那是每个人内在的事,至少表现在威仪上有一种道气,那是大家共同看得见的,那是一种他受用。所以说在佛学院学习,不管是做什么都是在给自己画像,都是在给自己写历史,都是在给自己写评语。希望我们在读的各位同学,不管是大专班、中专班也好,预科班也好,都要记住我这个话,一定想要做一个好和尚,做一个像模像样的和尚。年纪大的可能有自觉性,年纪小的可能就没有自觉性,或者自觉性不强,有时候还会故意地作点调皮的动作。我想那不好,那首先是对自己的形象有损害。因为我们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有因果的。有些因果是现在的事,有些因果是未来的事。因果是从当下这一刻往未来延伸,不是一个遥远的事情。第二,学业上的进步,这个是靠平常学习的自觉性和钻研精神。第三,在参与学院、寺院管理教学上的进步。学业上的进步是理论上的提高,参与教学和管理是实践上的提高。学佛不仅仅是学知识,学佛是要学以致用,是要用在修行上,用在指导我们做好寺院的管理、做好佛学院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上。

  学僧们还应该找出差距。这个差距并不是他们本身的不足,主要是由于佛学、修行和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如果我们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只要有这个起心动念,我们马上就落后了。所以,我们在学习上永远不能满足;在修行上永远不能停步;在思考问题上我们永远都要随着万事万物的变化不断地找出答案。所谓的差距,我想要说三句话,一句话叫作“菩提路遥”。我们修行这条路很遥远,不能停步,一停步我们就落后了。第二句话,是“学无止境”,因为学无止境,所以我们要难学能学,尽一切学。第三,就是“诸法无住”。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日新月异,我们的思想应该怎么样呢?也要不断地有所突破,不断地有所进步,不断地有所发展。如果我们的思想停滞不前,以一种停滞不前、凝固不化的思想去面对无住的万法,我们就会落后,我们就会起执著,我们就会有烦恼。诸法无住,我们也不能停留在某一个点上。我们要不断地有所突破,不断地有所进步,才能够不断地克服我们自身的局限和障碍。所以,我们要找出差距。总结成三句话,就是菩提路遥、学无止境、诸法无住。

  (据净慧法师在河北省佛学院的三次开示整理)

-----------------------------------------------------------------------------------------------------------------

更多净慧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净慧法师:关于禅与生活禅

净慧法师:第十七届夏令营开营式上的讲话

净慧法师禅堂开示

净慧法师:无门之门——禅堂开示

净慧法师:云水开示

 

后五篇文章

净慧法师:愿愿不离国土的庄严众生的净化

净慧法师:应机施教与时代精神——星云大师率团回大陆弘法

净慧法师:禅意三题

净慧法师:念佛与调五事

净界法师:佛陀心中有三道光明是我们该学习的!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