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坛经》中的阿含精神(林崇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坛经》中的阿含精神(林崇安)

   在中国佛教史和禅宗的源流上,《坛经》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流传中的《坛经》,有敦煌本、曹溪本、惠昕本、德异本等不同的版本。《坛经》的思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本文依敦煌本《坛经》来分析其中所具的阿含精神。今分述如下:

  一、现法的精神

  依据阿含的观点,修习正法后,就在此世,可以亲见烦恼的不断减除,在此时此刻就可以得到正法的利益,不用等到来世,这种「现法」的精神,在《坛经》中一再地被强调出来,例如,韦刺史问及「念阿弥陀佛,愿往生西方」的问题时,六祖惠能说:

  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过八千,但行直心,到如弹指。…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

  此处,惠能把临终的往生,拉回到当下的直心和慈悲喜舍,把遥远的西方拉回到眼前,只要内心清净,当下便是处在西方极乐世界并且面见观音与势至。阿含中现法的精神便是不要期盼未来,不要懊悔过去,而应好好的安顿当下的身心。《坛经》对忏悔的看法,便是如此:

  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自性若除,即是忏悔。…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

  因此,修行的着力处是在当下的不被愚迷染,能够处理好每一当下,那么,恶行自然就永断不作了。阿含中一再强调五蕴的无常、苦、无我,便是要修行者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无常的身心五蕴上,而不是外在的造寺等事业上。同样的,《坛经》也是处处回归到自己的身心上,六祖说:

  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

  自修身是功,自修心是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

  针对当时念佛往生、造寺布施的风气,六祖的回归自己的身心,确实使韦刺使等人,大为震撼。阿含经中所说的「汝等当知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杂639经),在《坛经》中,同样强调自归依:

  自归依者,除不善行,是名归依。……自悟自修,即名归依也。…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

  自心归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着,以无爱着,名离欲尊。

  自心归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自性不染着,名众中尊。

  针对当时众生往外寻求依靠、怙佑的心理,六祖提出反求诸己的看法,实是合乎阿含的精神。只有使自己的内心达到觉醒、清净、没有杂染,这样的心才是自己真正的归依处。这种精神,贯穿整个《坛经》,例如:

  1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自度。何名自性自度?自色身中,邪见烦恼,愚痴迷妄,自有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2闻其顿教,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

  3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

  4汝向自身见,莫着外法相。

  5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

  6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7一切万法,尽在自身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维摩经云:实时豁然,还得本心。

  这些说法,都把修行的重点回归自己的身心,六祖所引用的大乘经典,也是指向同一目标。

  二、不待时节的精神

  依据阿含的观点,正法的实践是不待时节的,也就是说,随时随地都可以实践正法的。《坛经》中说: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但行直心,于一切法,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此处六祖指出,修行必须贯穿到行住坐卧之中,对于当下所接触到的一切法(例如,眼见色、耳闻声)都要保持直心而不生起贪瞋的执着。若只执着「坐着不动」才是修行,那么就不能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因而,反而成为障道的因缘了。因此,六祖重视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在六门(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与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的当下,生起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时,要能够不起执着之心,他说:

  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识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

  因此,时时刻刻都要不染着于一切法,也就是说,在行住坐卧时,都要能在根尘接触的当下,不生起任何的杂染,这样才是般若三昧和无念行。修行的关键,在于六门接触到六尘时,内心乱不乱而已,《坛经》说:

  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

  由此可知,能在行住坐卧的日常生活当中,保持内心的不散乱,具足正念正知,这样才是禅定。这种禅定也是阿含中所提到的,《中阿含经》的〈念经〉说:

  若比丘不多忘有正智,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

  因此,只要于根尘接触时,保持正念正知(正智),那么,就能守护诸根(六门)、护戒,最后生起「定」。此处的「定」,便是来自生活中时时保持正念正知。由以上所说的「一行三昧」、「般若三昧」、「无念行」,可以看出其特色在于「不待时节」:在行住坐卧时都不染着于一切法。要注意的是,此处的「三昧」是动态的定,不是坐着不动。六祖的禅法其实是阿含所说的:在行住坐卧中保持正念、正知,由此守护诸根、守戒,并生起定及慧。

  三、自觉证知的精神

  依据阿含的观点,正法必须自己去亲证,不可以只停留在闻、思的阶段。《坛经》说:

  不在口诤,汝须自修。

  在闻思阶段,常有义理之诤,即使辩明了真理,若不去实行,仍然是轮回于三界之内。因此,六祖又说:

  1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2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知,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道成。

  这种重视实践的风格,在阿含经中处处散说,几乎所有释尊的弟子在闻思之后,就进入实修,并证得该得的果位。六祖此处也强调了实证的重要,但在实证的过程中,要有善知识的指导,六祖说

 
 
 
前五篇文章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坛经》的现代价值(耀真)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略论《坛经》的明心见性(照贤)

2010年7月空海法师台湾禅修开示(一)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六祖与《坛经》思想(释宗度)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坛经》简说(徐恒志)

 

后五篇文章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试论《坛经》的伟大优点与学习(唐仲容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略论《六祖坛经》之自性与自心(真通)

六祖坛经思想研究:六祖坛经与成佛之道(耕云)

2010年10月空海法师福建灵峰寺开示(四)

2010年10月空海法师福建灵峰寺开示(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