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四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四集

   录音记录:明忻

  《安乐集》的学习我们继续进行。昨天把“大乘经论皆言:「一切众生毕竟无生,犹若虚空。」云何天亲、龙树菩萨皆愿往生也?”这个设答作了读诵。那么看下一段文字:

  又问曰:夫生为有本,乃是众累之元。若知此过,舍生求无生者,可有脱期。今既劝生净土,即是弃生求生,生何可尽?

  答曰:然彼净土,乃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众生,爱染虚妄执著生也。何以故?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

  又问曰:如上所言,知生无生,当上品生者。若尔,下品生人,乘十念往生者,岂非取实生也?若实生者,即堕二疑:一恐不得往生,二谓此相善不能与无生为因也。

  答曰:释有三番:

  一、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以珠威力,水即澄清。若人虽有无量生死罪浊,若闻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上)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

  二、如净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名号,以无量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岂不能转生为无生智乎!

  三、亦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液,冰液则火灭。彼下品往生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既至无生界时,见生之火,自然而灭也

  善哉。

  夫生为有本,乃是众累之元,

  他提出来“生者为众累之元”这么一个设问。

  若知此过,舍生求无生者,可有脱期。

  因为趋于无生,还有脱离生死之期。

  今既劝生净土,

  这个生的设置,

  即是弃生求生,

  虽弃轮回之生,但求生净土之生,

  生何可尽?

  这是个设问。第一个生是众生轮回之生,虽然有所弃,但又求生,那生生何以可尽?就是说尚是轮回之业,这么一个设置。要是没有这种设问,我们往往没有这种概念,或者说思维不到这个地方。实际这些设置问答就是不断地来让我们剖析这个法则,剖析我们心中的一些疑虑,令它表露出来,让它释放出来。

  答曰:然彼净土,乃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

  这个“无生之生”是以净愿安立。

  我们还是举菩萨众生之说吧。诸菩萨的生命是以分段死也好,变易死也好,他皆是以愿力而安住于世间的。虽现种种身相,现种种长短善恶是非之相,但他是以愿力而住持,以愿力表现在这个世间的。那众生的这个生呢,是以无明业流在六道中不断轮转。这两种生:一个是无明所生,一个是愿力所生。愿力者,皆是顺性立于世间所生,此生本质无生;众生之生是无明业力所催使之生,称为轮回之生,此轮回不得自主,多有苦难。如十二因缘所表述,有三苦、八苦。这种生死轮转是在无明业力的驱使下,是无奈的,是不自主的,那么这个生我们称为苦众生、三恶道众生,或者三善道众生,但皆不得出离轮回,不管善道轮回、恶道轮回,不出无明轮回。

  那么菩萨也好,诸佛也好,他们顺性立于净愿,无量劫延续着种种生命法则,莫不是顺性立于世间,所以此生本是无生。此生表现的是无所染著故,顺性法性故,是为净愿延续,但为利益世间,拔济众生,不为自求,所以他这个生本身就是无生。

  众生也是无生,但是在无明业遮蔽下,在无明业流催使下,不断地在无生中产生虚妄的轮回,就是六道之苦啊。这苦,虽然本源是无生,但不知被无明所遮,被无明业驱使,不断在善恶中无有休止地轮转,所以长没于生死轮回。

  其本源是一如的,但诸佛如来菩萨皆以无生之本源,顺性发愿,以利益轮转有情,令其得以度脱。他们是以净愿安住此生,此生即是无生,此生即现无生。众生之生本源亦是无生,但不知不晓,不能证得,所以是轮回之生,无明遮蔽之生。

  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看得到。彼净土乃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我们能清晰地透视它。所以对此生处,莫作畏惧。有人有这样畏惧的,说摄众生轮回之生——尚有投生彼国之生,会不会产生被众生之累之元呢?生生死死是不是不可以尽呢?这个生不可尽,亦是愿力载负,亦不会被无明业遮覆,那么这生无有尽,本身也是无生之妙用,也没有什么可畏惧的。

  非如三有众生,爱染虚妄执著生也。

  把这两种生、生的延续相,给我们作了一个十分清晰明了的剥离。本源一如,起用有别。这个别在:一个是无明催使,就是无奈驱使;一个是愿力方便,得以自在。虽都是生,起用有异。

  何以故?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

  因为诸佛如来菩萨莫不是以净愿安立。这个净愿就是顺性立愿,来广利世间有情,令无明遮蔽烦恼有情得以出离生死轮回之苦这个愿。他们立的愿就是无生之愿,就是净愿所建立,非为自求,非为爱染。众生因为无明染著故,皆以爱染、我执延续虚妄生命,沉沦于六道轮回之际。这是十分清晰的一个概念、法则。

  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

  实际说往生这也是我们一个愿望罢了。这个愿是汇入净愿之善巧,因为诸佛如来的净愿,我们有时会生起畏惧,那么我们借着往生彼国而得安住。是什么呢?无生法忍,顺性建立广大自在之力,就是入诸佛之愿来安住自愿。要是我们直接说把佛愿拿来自己来用,我们会产生疑虑,说我们怎么能做到佛菩萨的事情呢?这么多贪嗔痴慢疑,烦恼未断,法性未证,怎么能随佛愿安立在世间呢?就会产生疑虑。那么我们这个愿生得生只是个情计罢了,把这个情计放到弥陀的愿力之中,弥陀的国土之中,直接地汇入无生。但这个情要是没有消融之处,自然堕入无明之情,一样在轮回中不能自拔。当我们把自己的情染、相取、执著放在弥陀清净无染的愿力中,入弥陀大智愿海,众罪消灭,善根增长,得生彼国,一时如滴水还海,如空汇空,了无痕迹。

  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因为有情在这个地方,若说无生令其畏惧,若说有生令其疑惑。所以在这个地方,他剖析得十分清晰。因为道绰禅师是一个极为稀有的讲经法师,他在玄中寺遇到昙鸾法师的净土碑文,一看顿时弃讲席入净土,专修净土。讲《无量寿经》讲二百多回,他善讲,于众生种种心智障碍中善于剥离,你读到这文字象清水一样,洗涤你心中疑虑之垢,令你心得清凉无碍。本来是毕竟无生,因为直接说无生,我们一般还是有畏惧的,所以给一个接度。

  又问曰:如上所言,知生无生,当上品生者。

  前面道绰禅师有说。

  若尔,下品生人,乘十念往生者

  上品往生,就是破诸相方便,以得见无生忍生起决定,得以信顺法忍。因为阿弥陀佛的愿——“他方菩萨及有众生,闻阿弥陀名号即得二种忍。”这二种忍就是菩萨法忍——信忍、顺忍,得入如来正教,那这样的人是上品生者。他说十念下品人,就是一生造恶,破种种戒法,作种种过失,对这些人,说十念往生。

  岂非取实生也?

  这样的人是不是有实生呢?所谓实生,就是实有轮回,他这个生,就是执著之生。设置了这么一个疑问。

  若实生者,

  他对实生开始提疑,

  即堕二疑:

  因为众生多是疑难。我们不是信德具者,信根、信力、信具,信德不具,所以贪嗔痴慢疑,落到这个疑处,甚为难以动摇。他很细微、很深刻地含在我们生命意识之中,沉淀得十分细腻、十分深厚。

  一、恐不得往生,

  说这个十念往生能不能真正往生阿弥陀佛国土呢?这是第一个疑问。

  二、谓此相善不能与无生为因也。

  和上一个问题是一样,说这个求生是不是生生不尽,为轮回之因缘呢?不能证得无生。他是个设置。好,我们看他怎样来解答:

  答曰:释有三番:

  一、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以珠威力,水即澄清。

  现在我们对很混浊的水用白矾之类,很多自来水厂有处理浊水的方式,象郑州大家使用黄河水,黄河水很浑,不要说吃了,看都没法看,怎么能吃呢?沙泥很细很细的,从黄土高原淌下来的水,是没法吃的。他们会通过一种处理装置,漂白粉之类一投,过滤出来全是清水,透明的水。象现在(用)很简单的处理方式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用人工的工艺。那么这个净摩尼珠,现在人的福德智慧的因缘嘛,人为的东西越来越多,象摩尼珠这类天然的东西越来越少了。一些珠宝还是有一些特殊的效应的,现在我们在民间往往看不到了。他举这个例子,我们就来作些观察吧。

  若人虽有无量生死罪浊,若闻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上)清净宝珠名号,

  阿弥陀佛名号的确有如是具足不可思议功德,所谓的具足就是诸佛所赞叹,诸佛所亲证,就是诸佛三身功德聚于名号之力之中,这个名号之力就具足诸佛三身功德,毫无差别的。具足一切如意自在力,但一信顺,即方便取用;若不信顺,亦使令渐除心垢。你说我不信,他就渐渐地来除你的心垢。

  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

  我们在很浊恶的生命中,以弥陀的名号唤醒我们清净的心智。什么清净的心智?我们这个心念本来是没有混浊的,也本来是没有清净的,是没有对待的,这个名号本来是无对待之宝珠名号——摩尼宝号,令我们在浊净中而得到清净的无造作的安住与回施。念念中灭除我们心中的对待的混浊啊,还归于圆满的安住,所以便得往生。这是他三番解释的第一个。

  二、如净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

  这个例子很简单,舞台上设置都有这样的,一个黄色灯泡放到水里面一照,整个水都是黄色了。举这么个例子。

  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名号,以无量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岂不能转生为无生智乎!

  世间尚有这样的善巧,况且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名号呢?再以无量功德成就的帛裹着,令其投置往生者心水之中。实际这是一种喻说,我们自己可以去观察。如此而已,善于观察。

  岂不能转生为无生智乎!

  转生的生就是愿生之生,虽是愿生之愿,与弥陀无生之愿,自然融合,令其还得无生智。举个例子,这一滴水象我们的生命,象我们业相一样,这一滴会干枯掉,这是个无常相,妄执之水啊,我们投入大海之时,大海不干枯之量就令其滴水不得干枯。何以故呢?因为一体故。这是个喻说罢了。

  三、亦如冰上燃火,火猛则冰液,

  就是冰化掉。

  冰液则火灭。

  我们马上可以做个实验,这实验很简单的。

  彼下品往生人,

  就是说你有坚固的执著,象冰一样。

  虽不知法性无生; 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

  这往生意就象这个火一样。

  愿生彼土;既至无生界时,见生之火,自然而灭也。

  你愿意生,阿弥陀佛又愿意摄你生,那么这愿生之火也灭了,冰也化成水了,实际原来是水,如此而已,但要有这个假借的过程。凡夫的烦恼,所谓的执著于我与有生、实有轮回之业,其本质亦是无生,但要没有佛之智德名号无碍的加持,你没有偿还水之本源的能力,就是你自身没有这个能力,坚固如冰啊,不得自在力。

  这是个喻,我们可以善自观察。象这两段文字的比喻,我们“愿往生”这个(愿)不管是妄愿也好,是情愿也好,是执著愿也好,这个愿,象一滴水一样,投入弥陀的大智愿海之中,即不干枯,就是即以投入无生。所谓无生者,不可干竭,不可毁灭,不可动摇,不可增减。在这种本源心智功德中,就是阿弥陀佛清净法性之土、报德圆满之土。

  所以我们尚存分别之意的时候,这个往生之愿是十分重要的。那你真正歇心了,那自然得毕竟安乐,现下得以真正的息心清凉。

  这个地方我们要善自观察。这些文字需要我们在生活中热恼现前的时间,我们意识在徘徊颠倒的过程中,要反复地思维观察,会有一个抉择、消归的机遇。

  时间到了,谢谢大家。明天继续学习。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五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六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七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八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九集

 

后五篇文章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三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二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一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三十集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九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