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 第八讲 五根(第二部分)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 第八讲 五根(第二部分)

 

  昨天我讲解了五根,五根是每个禅修者所必须具备的,这些五根必须锐利、有力,并保持平衡。禅修手册《清净道论》提到了禅修者如何使这些五根更强、更锐利、更有力,提到了九种锐利五根的方法。但是,今天我们没有时间讲这九种方法,因为我们必须要重复讲解五根某些方面的内容。

  大家知道,五根是:信、精进、念、定、慧。

  信:通过对法的正确了解而建立起来的信

  精进:热忱的努力

  念:持续稳定的正念

  定:深度的定

  慧:观智、觉悟、智慧或理解

  这五根也被翻译成力量。因此,五根也是禅修者的力量,能使禅修者证得觉悟和苦的止息。

  慧也翻译成知识,但将慧译成知识就太弱、太肤浅。当慧指观智和觉悟时,它是深刻的、深层的,因为这种慧是通过在禅修中的亲身体验而获得的,不能通过学习或理论知识来获得。在五根里面,慧主要指观智和觉悟,但它也指一些知识或对法的理解,以及智慧。

  信和慧必须保持平衡,定和精进必须保持平衡。正念永远也不嫌多。当信比慧强时,一个人就会很容易相信别人的话,或一些体系、教理或一些人。此人就变得轻信,易接受导致痛苦的错误观点。

  在禅修中,当禅修者具有一些禅修体验时,其信心会增强。假设禅修者能够清晰地区别观察的心和目标—腹部的上下移动,观察的心是一个过程,上的移动是另一个过程。通过非常专注地观察上下移动,禅修者会通过其亲身的体验认识到身和心这两个过程是分开的。然后,就会判断佛陀的教导是正确的。

  当我们观察上下移动时,观察的心是一回事,被观察的对象—上下移动,是另一回事。因此,这是两个不同的现象,一个是心理的,另一个是身体的。如果我们不练习正念禅修,并且对上下移动的过程的专注力不够好,我们就不能够将身和心区分开来。于是,将身心现象的两个过程认为是我、人或众生。但实际上,身心这两个现象没有一个是人、众生或我。心理状态或观察的心是心理过程,它既不是人、众生,也不是我。身体现象,上升移动和下降移动,也不是人、众生或我,只是物质现象或身体现象的过程。

  由于禅修者能够区别主观和客观是不同的身心过程,对自己的体验和认识感到很高兴。他/她非常感恩佛陀,是佛陀教导了这个正确的道路,引导我们去认识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通过忆念佛陀的觉悟和他对弟子们的悲悯,禅修者会分析法,想到佛陀的伟大,等等。于是,正念受到干扰,定力中断,不会在禅修中有更大的进步,因为没有正念,定力太弱。这就是当信比慧更强时产生的缺点。因此,信必须与慧相平衡。

  禅修者应这样思维:“想佛陀的功德、佛陀的伟大或法的利益是错误的。这是一种分心。我应做的就是如实地觉知任何生起的现象。只有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保持正念这才是正确的道路,它引导至苦的止息。”于是,慧,即法的知识或理解,引导禅修者走上正确的道路。这样,信和慧就平衡了,禅修者继续客观地观察在身心中正在发生的任何现象。禅修者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有希望证得更高的观智、觉悟,并证得苦的止息。

  当慧,法的知识或理解,比信更强时,禅修者会分析禅修方法。他们会分析佛陀的教理,或分析任一在禅修中获得的体验。他们会将他们的体验与法的理论知识和经文作比较,并思维:“经文是这么说的,但我的体验却是这样或那样,这与经文不相符,因此,我的体验与经文不相符。”或这么思维:“非常正确,我的体验与佛陀所说的完全相符。”于是,分析个人的经验造成分心。分析的知识和体验的概念化中断了正念和定力。于是,禅修者就不能在禅修中取得进步。

  禅修者应如此思维:佛陀是通过他亲身对法的体验来教导这种正念禅修方法,并不是从其他老师那里学来的;因此,这绝不会错,始终是正确的。这样,禅修者就能增强对禅修方法和佛陀教导的信心,不需要再去分析或思维体验。他们需要做的就是运用这个方法。于是,信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如实觉知当下正在发生的任何现象。他们就能够继续禅修,如实地觉知当下发生的每个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然后,禅修者就能够证得更高的观智、觉悟和苦的止息。因此,慧与信应保持平衡。

  同样地,当一位禅修者贪婪地或野心勃勃地想通过根除所有不安的、负面的心理状态或烦恼而证得觉悟或生活安宁,他/她日夜精进地用功。这位禅修者下决意:“我必须在一周内证得觉悟”。他/她在禅修中付出过度的精进,非常专注地观腹部的上下移动。于是,他/她变得掉举,心不能很好地停留在目标上,心不专注,散掉了。心越散乱,付出越多的精进来观察,导致心更加散乱。于是,禅修者有时候会变得很生气或对禅修感到失望。尽管他/她付出如此多的精进,但他/她不能将心专注在任一个禅修目标上。禅修者会感到很绝望,放弃禅修,哭泣,或对禅修非常生气。这就是精进过强的过患。

  精进应与定保持平衡。当没有定力时,禅修者可以修习慈心禅或忆念佛陀的功德,这样他/她的心就变得更加平静、更加专注。那时,禅修者可以切换到威巴萨那,但精进必须稳定。

  另外一种方法不是修习慈心禅或忆念佛陀的功德,而是以一种身心更放松的方式继续修观禅。禅修者可以休息一会儿,使心平静约十分钟、一刻钟或半小时,然后非常平静地、缓慢地继续观腹部的上下移动,并在心中思维:“我不期盼进步,我所应做的就是平静地、平稳地如实觉知在身心中发生的任何现象。”拥有这种态度,他/她就会平静地、准确地观腹部的上下移动,不会太专注,观“上、下”,“上、下”。当心跑掉时,禅修者不应感到失望,因为心打妄想是自然的。没有一个心不打妄想。如果有心,就有妄想、想和分心。明白这些,禅修者应观妄想的心是“妄想、妄想、妄想、妄想”。不要追妄想的结束,而是标记妄想五、六次,然后把心带回到主要目标,平稳地、平静地观“上、下”,“上、下”。

  在行禅中也一样,禅修者不应观许多目标,而只是非常准确地、平静地观“左、右”,或“提、推、落”。三个目标就足够了,不需要更多。非常准确地观提,觉知提的实际移动。然后,观推,身心完全放松,准确地、密切地观察,觉知推的实际移动。然后观落,觉知落的实际移动。这样,以平静、放松的心情,不带任何期盼,观察每个移动为“提、推、落”。于是,心逐渐变得平静并专注在禅修目标上,随着定力的增强,禅修者会发现自己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禅修者应从这里记住一个教训,思维:“由于精进太强,我陷入了困境,因此太多的精进对禅修是不利的。平稳的精进、一定程度的定力和稳定的正念将会帮助我证得更高的观智,”等等。这样,就能够检查精进是否太强,将精进与定保持平衡。

  如果定比精进强,会导致昏沉或昏睡。当禅修者能非常轻松地、很好地观察任何心理状态和身体过程时,心变得越来越专注。付出一些精进,定力就变得更深,心能很容易专注在当下生起的任何目标。当腹部上升时,能够非常轻松地专注在上升的移动,很舒服,不用费太多的力气。由于定力太强,心精进逐渐变弱,最终,由于精进太弱,观察的精进力不够。心变得迟钝、沉重,慢慢地导致昏沉。为什么会打瞌睡?因为定力比精进强,精进太弱。因此,心变得迟钝、沉重,导致昏沉。

  在此情况下你们应怎么做呢?享受昏沉?佛陀用了两个词:贪睡和贪昏沉。当一个人早上醒来,不想起床,从床这边滚到那边,这就是贪睡。但当一位禅修者在坐禅时感到昏沉,他/她没有专注地观昏沉是“昏沉、昏沉”,因为他/她知道如果专注地观昏沉,昏沉将会消失,就不能享受昏沉,这就叫贪昏沉。

  那么,你们是应享受昏沉还是要克服昏沉?你们如何克服昏沉呢?因为观察的力量不够,你感到昏沉,心和身体发沉。因此,你需付出更多的精进,更加使劲地标记“昏沉、昏沉、昏沉、昏沉”。有时候,不是在心里念,而是大声地念。是的,就这样大声地念“昏沉、昏沉、昏沉、昏沉”。心被激活,变得有活力、警觉,昏沉就消失了。有时候,禅修者处于这样一种状况,他/她半享受昏沉,半观昏沉,因此,他/她不会在观昏沉时付出足够的精进。禅修者缓慢地标记“昏沉(稍停)、昏沉”。昏沉可以通过在观察时付出更勇猛的精进来克服,使标记更有力、更有精神、更快,如“昏沉、昏沉、昏沉”或“瞌睡、瞌睡、瞌睡”。如果这样还不能使昏沉消失,禅修者就睁开眼睛,标记“瞌睡、瞌睡”或“昏沉、昏沉、昏沉”。这样,他/她就能够克服这种迟钝的状态。

  你会体验如目犍连尊者在证得觉悟前所体验的昏沉,他是佛陀第二大弟子。当他听到一小段总结佛陀教导的偈子时,就证得了第一层次的觉悟,成为入流者。但是要证得更高的其他三个层次的觉悟,他必须禅修。他在马嘎塔国名为伽罗瓦拉子的村庄附近修行。他只是练习行禅,观脚的移动。他体验到了不同的移动,并体验到了脚的移动—身体现象的无常、苦和无我性,也体验到观察这些移动的心的无常、苦和无我性。但慢慢地他累了,因为他已经连续走了七天,他想坐下休息会儿。他走向树下的座位,坐下来,修行正念。但在很短时间内,他感到了昏沉。尽管他观这个昏沉,但不能克服昏沉,因为这个昏沉是由于疲倦造成的。此时,佛陀居住在竹林精舍,他知道目犍连尊者的禅修状况,于是来到目犍连尊者身边,在他旁边为他准备好的座位上坐下。(在佛陀时代,每个比库都要为来鼓励他的佛陀准备好座位)。目犍连尊者好象没清醒,在佛陀的面前还是处在昏沉中,因为他太累了。

  佛陀说:“目犍连,目犍连,你在打瞌睡吗?”只有在那个时刻,目犍连尊者才清醒,昏沉消失了。然后,佛陀教导他七种克服昏沉的方法。该部经叫做《睡意经》,但现在我们没有时间来更详细地讲这部经。

  佛陀教目犍连的方法之一是揪耳朵。如果你睁着眼睛,很精进地观察,更专注地、更有精神地观昏沉,还没有效果,你就揪你的耳朵,你会哭的!那样你的心就会变得警觉、有活力,昏沉就会消失。

  由精进不够和深度定力造成的昏沉可以通过行禅来克服。不要继续坐了,起身行禅。用力并快速地走,观身体的移动。不要观“左、右”或“提、推、落”,而只是观“走、走、走”。这样,精进变得更强,昏沉将会消失。

  大约六七年前,我在泰国主持一次禅修,有两位荷兰比丘尼参加了这次禅修营。年轻的那位报告她每天清晨都感到昏沉,不能很好地行禅或坐禅,有时候心会跑掉。我给她建议了很多方法来对治这个昏沉,但都不见效。于是我告诉她:“你应倒退着走来克服昏沉”。她选择了一块又合适的地方,只在一个方向上行禅,她克服了昏沉。她非常高兴。此后,那位比丘尼又来到我仰光的禅修中心继续禅修约两年,之后她又来到该禅修中心修行了一年。她修得非常成功!

  因此,重点是要弄清楚昏沉是由深度的定造成的还是一些其他的原因。你应做的就是付出更多的精进来观察,专注地、有精神地观察每个目标,特别是昏沉。这样,昏沉就会消失。如果昏沉还不消失,就睁着眼睛观昏沉,昏沉将会消失。如果这样昏沉还不消失,揪你的耳朵。如果这样还不见效,就起身,倒着走。在倒着走时,你必须付出更多的精进来观察,因此,昏沉会消失。

  五根必须保持平衡,这样你就能在禅修中取得进步!

-----------------------------------------------------------------------------------------------------------------

更多恰宓禅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 第九讲 五根(第三部分)

万行法师: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觉照

万行法师:佛教徒如何看待财权观

万行法师:信仰只有零和百分之百

万行法师:人天合一既是道

 

后五篇文章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 第七讲 五根(第一部分)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 第六讲 观心的重要性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 第五讲 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威巴萨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 第四讲 舍摩他和威巴萨那禅修

恰宓禅师:开发直觉智慧 第三讲 四护卫禅以及指导温习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