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傅味琴:法我习气,坚执难转(40~45)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傅味琴:法我习气,坚执难转(40~45)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40)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8.2

  诸法性空,所以法我习气难转能转

  提要:

  · 诸法性空,所以法我习气难转能转

  · 妙善是灭谛的境,本性涅槃就是空,空最清净

  · 流转生死是表面染污,佛性始终是清净的

  · 没有烦恼就是快乐,烦恼断尽才是彼岸

  · 要证果成佛就要在无为法上成就

  妙善~即真阿练若,以乐净为自性能成之离,于无明爱死等苦蕴究竟寂静之中,于无我性及解脱及阿练若及空性等之相无与愿无,及于现行性之所作亦无(境)。

  能海上师说:此果之境。阿练若喻本性涅槃。妙善即涅槃境,即无为法。若在境上求妙善非真妙善。总之不可在境上求妙善,而当在心上断烦恼,烦恼断即妙善显现矣。妙善是显得而非生得,何以故?无为法非造作故。如谈玄妙而不断烦恼,终是假玄妙,如造假花,相虽似而非真。

  定生~决定出生之相者,即空无愿无相之能作是也。

  (摘自《能海上师全集》第二辑第75页)

  诸法性空,所以法我习气难转能转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我们是从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个法印来说明法我习气难转能转的,诸法的实相就是缘起性空,因为一切法性空,所以一切法都能转。

  妙善是灭谛的境,本性涅槃就是空,空最清净

  涅槃寂静,我们是从灭谛四相来阐明的。灭是灭谛的因,解脱是灭谛的果,妙善是灭谛的境,你要看清楚灭谛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就要从妙善中去看。好比一个人听说我们这儿好,究竟怎么个好法,你到我们这儿来看看就明白了。能海上师说:“此果之境”,这是灭谛果的境,“阿练若喻本性涅槃”,本性涅槃就是清净,清净就是空,只有空是最清净的。

  我们常说这地方空气不好,空气受染污,这是一般的说法。实际上空是不会染污的,因为空什么也没有,只不过是染污的东西混杂在空气里,使我们看不清楚,可这只是个形象,实质呢?空是不可能受染污的。一杯清水,也不可能受染污,我们通常讲,水受污染了,这并不是水变成污染,而是水里有污染的东西。通过科学方法把染污去掉,分离出纯净的水,照样可供人饮用。

  流转生死是表面染污,佛性始终是清净的

  众生的佛性也是如此,佛性始终是圆满的,佛性始终是清净的,因为混杂了烦恼,表面看起来就糊涂,把烦恼去掉了,每个人都是清净的。所以清净的本性不可能受染污。流转生死只是表面现象,流转是烦恼流转,而我们的佛性是不可能流转的。我们无论生死流转进入哪一道,我们佛性都是清净的,圆满的。

  没有烦恼就是快乐,烦恼断尽才是彼岸

  “妙善即涅槃境”妙善就是涅槃的境。涅槃是我们修行人的目的。涅槃就是彼岸,有人把极乐世界说成是彼岸,这应该说清楚,你往生了极乐世界还要修到烦恼断尽,这时的极乐世界才是彼岸。那么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修到烦恼断尽,娑婆世界也是彼岸。彼岸是个比喻,并不像人世间那样有泥土石头。有烦恼就叫此岸,烦恼断尽就叫彼岸。人的吃喝玩乐也会引起一时的快乐,可是这个快乐不长,因为快乐不在吃喝玩乐上,吃喝玩乐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地讲没有烦恼就是快乐,有烦恼就是不快乐。佛讲的法都是真谛。真谛就是真实不虚。只有你像佛那样来理解认识世界,你的认识才是真实不虚,才是彻底。

  要证果成佛就要在无为法上成就

  “即无为法”。要出离生死,要证阿罗汉果,乃至成佛,就要在无为法上成就,有为法是不可能圆满的,有为就是有漏,漏光了你怎么圆满?无为就是无所造作。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41)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8.2

  以世俗知见去造作,必然流转生死,

  朝断烦恼去努力才是趋向无为

  提要:

  · 以世俗知见去造作,必然流转生死,朝断烦恼去努力才是趋向无为

  · 无为法本身就是无所作为,所以成就了,就必须放下造作

  · 要证果就必须走清净道,重担已下,就不需要再努力了

  · 不可在境上求妙善,而当在心上断烦恼

  · 自利不断烦恼,利他不说法,威仪虽好也是假花无果实

  以世俗知见去造作,必然流转生死,

  朝断烦恼去努力才是趋向无为

  我们今天的造作也要一分为二,看你是往流转生死方向去造作,还是往了生死方向去造作?你凭着自己的世俗知见去造作,人们称为小聪明,即使你拼命地努力,你所造作的都是流转生死;你朝断烦恼的方向去努力,比如现在我们也有所造作,讲法就是一个造作,要通过思惟,要通过语言的组织,从内部语言发展到外部语言,而听的人必须放下一切,专门听法,听进去了还要思惟,还要去实践,这些都是造作。可是这个方向是从有为法清净的造作趋向无为法。真正到了无为法,你一切都成功了,就用不着再造作了。

  无为法本身就是无所作为,所以成就了,就必须放下造作

  打个比方,写书法就是造作,这个字写完你就成功了,用不着再动笔了。假如有人把写好的字再去修改修改,看起来总是别扭得很。小孩子写毛笔字,写完了,看这一笔太细了,再去加加粗,一加粗看起来又不顺眼,再在别的地方加加粗,加到后来成了墨团团。所以在无为法上一成就,你必须把所有的造作全都停下来,无为法本身就是无所作为,就是无所造作。

  要证果就必须走清净道,重担已下,就不需要再努力了

  要证果,就必须走清净道,你不走路怎么到目的地?你在走的时候你还在路上,等到证了四果阿罗汉,就不需要走了。阿罗汉就叫无学位,他在了生死上已经成功了,没有什么可学的,经书上所谓生死已了,重担已下。重担就是生死流转的重担。在有重担的时候,你必须努力把重担放下来,肩胛上已经没有扁担了,你再努力放下,难道要把肩胛骨也拔掉啊?那你这个人还不是个自在的人,病好了继续吃药,有必要吗?

  不可在境上求妙善,而当在心上断烦恼

  能海上师说:“若在境上求妙善非真妙善,总之不可在境上求妙善,而当在心上断烦恼。”你把烦恼断了,妙善就现出来了,老话说:“成者为王。”皇帝是怎么做的?还不是把天下打下来的,你打下来了,这个王位自然就归你。打天下也不肯打,只想做王,戴了皇冠,穿了龙袍,口里自称寡人,这是皇帝吗?这是演员,假皇帝啦。假花无果实,却很容易迷惑人,现在的塑料花,做得像真的一样,很惹人喜欢。再惹人喜欢,也结不出果来。

  自利不断烦恼,利他不说法,

  威仪虽好也是假花无果实

  现在佛门里很多修行人,有的根本不是在修行,这就不提了,就是搞假花无果实,很会讲,也有气派,也有威仪,可是自身烦恼泛滥,从不惭愧,更不忏悔,假装糊涂。他的言行和威仪只是为了要维护自身的形象。其实这个形象假的啦,假如你认为他好,跟他学,他结不出果子来,你也结不出果子来,为什么有人喜欢搞那一套呢?因为结不出果子是以后的问题,现在这么搞他感到舒服。真好比从前讲的小资产阶级的优越感,知识分子的自我陶醉,即使他能痛快一时,这是没有果实的痛快。

  以前佛门里就有一个名望极高的人,人们称他第几代祖师。祖师应该是一代传一代喽,比如说初祖传二祖,可是有的根本不是一代传一代,二祖跟初祖认也不认得,就是有些人起哄,喜欢谁就把谁抬为祖师。有这么一个人,人们一直赞叹他威仪好,从这一点上,人们对他产生信仰。加上过去的人头脑里都有封建意识、儒教思想,讲究隐恶扬善,喜欢拍马屁,这个人反对讲经,自己也从不讲经说法,不讲经说法怎么称得上善知识呢?如果他懂佛法,他的说话他的书信来往,应该离不开弘扬佛法,可是他写的信全是儒教的主张,非但不断烦恼,根本证不到果,只是在搞假花的时候,吸引了很多人对他赞叹,崇拜,就算他修方便法门求生净土,听说临终小中风,最后还不是什么都拿不到。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42)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8.2

  世俗心重的人装模作样痛快一阵,

  这种修行不会有成就

  提要:

  · 假和尚、假活佛必须要整顿

  · 世俗心重的人装模作样痛快一阵,这种修行不会有成就

  · 谈玄妙而不断烦恼,终是假玄妙

  · 造假的人胆大,过失也大

  · 证果的人要把“我已证果”的心全扫光,好比病愈,不必再记在心头挂在口上

  假和尚、假活佛必须要整顿

  近年来,很多人都喜欢戴“上师”这顶高帽子,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搞这种事情的人往往都是年轻人。过去的年代这种风气还很少,慢慢由于交通的发达,尤其是近十年来,很多的所谓活佛、上师,全跑到汉地来了。深圳的学生问过我一句话:“现在怎么活佛越来越多,全往深圳跑?”这些居士今天接这个活佛,明天送那个活佛,变了接送大队,也没时间修行了。有的人法都没有搞清楚也自称“上师”。班禅大师曾经说过一句话:“汉地出了很多假和尚,藏地出了很多假活佛,要整顿。”

  世俗心重的人装模作样痛快一阵,

  这种修行不会有成就

  从前我在上海,有个居士叫我去他家,他叫我吃东西,因为我刚吃饱,我说我不吃了。他一只手拿着吃的东西,一只手比比划划,嘴巴唸唸有词,说:“这是我加持过的,你吃下去能得加持。”(众笑)世俗气重的人搞自我陶醉,假装一套,吸引人注意,这种修行,永远不会成就。按照释迦佛的教导,恭敬是恭敬功德,可不是恭敬假装。

  以这种心态去当演员,演皇帝,他一定很痛快,做个假皇帝也好,照样台上能说几句皇帝的话。假如要他演被皇帝砍头的,要不是为了拿点工资,谁肯演这个角色?我小时候,住在父亲朋友家里上学,他最小的一个孩子经常跳上凳子,唱起来,“众将官,听令!”其实底下一个将官也没有,(众笑)那么喊一声也痛快痛快。这种种都是众生的习气,搞假花,痛快一下,实际上没有果实的。

  谈玄妙而不断烦恼,终是假玄妙

  真的皇帝是打天下打出来的,真的成就,是跟烦恼打仗打出来的,烦恼断了,妙善就显出来了。所以“妙善是显得而非生得,何以故?无为法非造作故。如谈玄妙而不断烦恼,终是假玄妙。”有些人夸夸其谈,谈得非常玄妙,这有什么稀奇啊?一只鹦鹉还能学会三国语言呢,学会了又有什么稀奇啊?能派得上用场吗?家里来了客人,它会叫:请坐请坐。家里来个小偷,它也叫:请坐请坐。

  造假的人胆大,过失也大

  能海上师从前说过:“我大的功德没有,大的过失也没有,只是一个胆小的出家人。”搞假的人全是胆子太大,莽撞。

  “如造假花”,就好比自己给自己制造假花。“相虽似而非真”,即使装得很像,实际上不是真的。能海上师这段话就是教我们如何去成就妙善这个涅槃的境——要从断烦恼上成就。

  证果的人要把“我已证果”的心全扫光好比病愈,

  不必再记在心头挂在口上

  妙善这个境到底怎么样?能海上师说:“妙善即真阿练若。”阿练若就是清净的场所,真阿练若就是彼岸,彼岸没有烦恼,所以快乐。“以乐净为自性能成之离”,离是离什么?你即使证了阿罗汉果,也要把“我已证阿罗汉果”的心扫光。比如生病的人病好了,只有两种时候他才会讲“我病好了”。一个是出院的时候,一个是当别人问他“你病怎么样”?那么回答:“我病好了。”其他时候呢?如果经常讲“我病好了”,岂不有点神经不正常?因为有病,才有病好了,你没有病,就没有病好了这回事。为什么他会这么样?因为众生有执着心。假如修行人执着于自己的成功,就不是真的成功。正好比开悟的人不知道自己开悟,即使知道了,他也不会说自己开悟。老是宣扬自己开悟了,说明你还有执着心,你悟什么呀?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43)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8.2

  菩萨修无诤行,去除世俗念,与世无争

  提要:

  · 涅槃就是常乐我净,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 菩萨修无诤行,去除世俗念,与世无争

  · 清净心才是阿练若,应当远离不如理作意

  · 能悟一切流转以及出离生死都如影如幻,才是一个乐阿练若行的人

  涅槃就是常乐我净,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乐净为自性”,妙善以乐净为自性,所以涅槃就是常乐我净,也就是乐净。

  《金刚经》里说:“须菩提,于意云何?”这是佛问须菩提,“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回答说:“不也,世尊。”阿罗汉不能有“我已经得到阿罗汉果了”这个念头。“何以故?”为什么呢?“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证到阿罗汉果的人,法跟非法全都放下,哪还有一个法叫阿罗汉呢?“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假如阿罗汉有这个念头,“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这个人就是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执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仍然是众生。“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三昧就是定,定在无诤上,称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争都是从有欲而来,心中有所贪求,就有争。开始是观点不同,你说一套我说一套,互相争论,甚至会发展成斗争。欲是指对五欲的贪欲。

  菩萨修无诤行,去除世俗念,与世无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到这时才是真正的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假如我有这个念头,“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阿兰那即阿练若,什么叫作阿练若行者?“菩萨修无诤行”,那就是阿练若行,即清净行。无诤就是与世无争,你要真正做到与世无争,最关键的问题,你心里不能有世俗念。世俗念就是“世”,你心里保留了世俗念,当然会与世有争,一保留世俗念,马上起矛盾,即使口里不争,心里也在争,说明你还没有到彻底清净的境界。

  清净心才是阿练若,应当远离不如理作意

  “是名阿练若处”,现在有人找一个清净的地方,贴一个牌子叫“阿练若”。在清净的地方,你心不清净,仍然不叫阿练若。你虽没有一个清净修行的场所,可是你心清净,你这个心就是阿练若处。“应当远离不如理作意”,凡是内心所想的,不如佛说的理,全要远离,全不能想,这就是叫你断尽妄想。众生的妄想全不如理。“于如理法中心生爱乐”,你悟到了佛讲的道理,你心里要产生欢喜。“增广修行”,修行不断地增广。“自能行已”,自己能做到。“复叫他人亦复而行”,还能够教导别人也都这么做,像这样的人才叫阿练若行者。

  能悟一切流转以及出离生死都如影如幻,

  才是一个乐阿练若行的人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一切都是如影如幻,有这个影子而没有一个实体。流转生死也是如影如幻,从形象上来看是有流转,这是烦恼流转。从实质上来看,根本没有流转。既然没有流转生死,也就没有断离生死的种种造作。打个比方,我们的鼻子,本来的作用是呼吸用的,可有时发生了另外的作用,鼻子痒了,就打喷嚏,不痒就不打了。所谓真正面貌那是不可能改变的,一个人有鼻子,今天呼吸,明天呼吸,一直会呼吸,这是不会改变的,因为它是一个呼吸工具,而打喷嚏呢?今天打喷嚏明天就不打了。

  既然流转生死都是假,那么所谓修行出离生死也是假。真的就是佛性如如不动,你流转生死做众生时也是这个佛性,将来成佛了,也是这个佛性。演员的角色个个都是假的,人生就是演场戏,既然是假的就别演了吧,他偏要演下去。原因无非是两个,一个他喜欢演,有种爱好演戏的习气;还有一个,演戏既有工资,又能出名,他这个贪欲放不下。如果我既不贪演员的名,也不贪演员的利,这个舞台上就没有一个演假戏的我。须菩提能够悟到,“实无所行”,一切流转都是如影如幻,“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像这样的人,如来才称他是一个乐阿练若行的修行人。

  法我习气,坚执难转(44)

  傅味琴 讲于浙江开化文殊院 2005.8.2

  要在究竟寂静中解脱苦,

  就得在空、无相、无愿上成就

  提要:

  · 有“爱”才有“取”,有“取”才有“有”,有“有”才有“老死”

  · 要在究竟寂静中解脱苦,就得在空、无相、无愿上成就

  · 极乐是从有、有相、有愿,进入空、无相、无愿而成就的

  · 欲影百忙体性皆空,空才是真

  · 《金刚经》一面说有一面扫掉,最后全扫光,这才是般若波罗蜜

  · 佛摄持众生先讲有,引导众生成就全讲空

  有“爱”才有“取”,

  有“取”才有“有”,有“有”才有“老死”

  涅槃的境就是妙善,这个境到底是怎么样的?“于无明爱死”,这是讲十二因缘。人从十二因缘来,从无明开始,一直到老死,中间最最关键就是一个爱,有爱才去取,有取才有。有什么?有老死等苦蕴,十二因缘形成了我们今天受苦的五蕴。

  要在究竟寂静中解脱苦,就得在空、无相、无愿上成就

  “究竟寂静之中”,你通过修行,达到成就了。“于无我性及解脱”,你能够悟到一切法无我,从烦恼中得到解脱。“及阿练若”,乃至于你能够成就像须菩提那样一个真正的阿练若行者,“及空性等之相无与愿无”,以及你成就的空、无相、无愿。要解脱苦,你就得在空、无相、无愿上成就,这称为三解脱门。释迦佛是这么说的,十方佛也是这么说的,诸佛如来说的法一模一样,因为这是真谛,是绝对的。真正懂得佛法的人,就懂得当年法藏比丘成就极乐世界,是从空无相无愿中成就的。摄引众生的时候要讲“有相”,《佛说阿弥陀经》里表面讲的都是有相,有树,有莲花,有七宝,有八功德水等等,当然树有树相,水有水相,莲花有莲花相,可你想成就你就得修无相。极乐世界是法藏比丘愿力所成。你可以发愿,可你要成就,你就得把这个成就的境界以及你发的愿都要空掉,要不然的话,你执有,有相、有愿,你不可能成就。也许你到的地方很快乐,可那不是净土而是天堂。

  极乐是从有、有相、有愿,进入空、无相、无愿而成就的

  极乐极乐,一看就知道是极其快乐。真正讲起来如果你认为有快乐,这不是极乐世界,这是天堂。什么叫极乐?有快乐,实无快乐,是名极乐。这到底是什么?就是断烦恼,没有烦恼就是极乐。有烦恼得到的快乐都是假快乐,你如果不去掉烦恼,你是得不到净土的快乐的。法藏比丘是从有、有相、有愿,进入空、无相、无愿,成就了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称为净土,称为佛土。如果不是通过这样一个法上的规律成就的,那是天堂。

  欲影百忙体性皆空,空才是真

  “及于现行性之所作亦无(境)”,以及你现在所做的一切的一切,你都要证到体性皆空,就是刚才讲的,虽然是有造作——我们还要有清净的造作,也是如影如幻。经书上有句话:“欲影百忙”,你这个欲是清净的欲,为了修行忙得很,全走在清净的道上,“巧持真”,最要紧的,心里不能忘记,这一切全是体性空,全像影子那样。这个境界就是涅槃的境界,称为妙善。你当初的发心,中间的修行,将来的成就,全部扫光,那才是真正的成就。

  《金刚经》一面说有一面扫掉,最后全扫光,这才是般若波罗蜜

  我年轻时刚进佛教青年会,听老法师说:“《金刚经》这部法,一面说有,一面扫掉,一说有,就扫掉,一直扫到最后全都扫光,这才叫般若波罗蜜。”能海上师圆寂时的最后一句话:“什么都没有。”

  佛摄持众生先讲有,引导众生成就全讲空

  初进佛门,因为众生世俗心太重,执着心太重,迷迷茫茫,习惯于有,你叫他转过来,非但他一时转不过来,可能心里还在怄气,那咋修行啊?佛不得不先讲你喜欢听的法,样样讲有。可是如果一直有到底,你能成就吗?你执著布施有功德,你能成就布施波罗蜜吗?成就布施波罗蜜要三轮体空,要把你贪功德的心,有功德的想全部扫空。

  执“有”就起烦恼,放下才能成就

  提要:

  · 执“有”就起烦恼,放下才能成就

  · 空中才能出生一切有,因此出生的有也是如影如幻

  · 修行人非但妄念要扫掉,连“我在修行”的观念也要扫掉

  · 把心里的有扫干净,才是究竟的清净

  执“有”就起烦恼,放下才能成就

  你们了解了这个道理,真的能悟了,并且真的在悟上起作用了,还有什么烦恼呢?你们常起的烦恼,无非是“我这么辛苦,他还要说我没有功德。这种人啊,真是颠倒,竟然这样看不起我”,这就起烦恼了,就有“看不起我”这个烦恼心了。我是谁呀?你有“我”,你现在又没成佛?你这个“我”就是凡夫众生啊,你抓住“我”就是抓住凡夫众生相,不放下,你能成就吗?

  空中才能出生一切有,因此出生的有也是如影如幻

  从前修行人总有只瓶子,现在叫口袋,里面什么东西都有,人们称之为宝瓶。这不是说瓶子里有金银财宝,意思这个瓶子什么都有挺方便,连衣服破了,缝衣针也有。从前修行人都是自己缝衣服的。为什么能什么都有?因为这个瓶子是空的。假如瓶子是实心的呢?它什么都没有。只有空才能出生一切有,从空里出生的有才能称宝,而这个出生的有也是如影如幻。比如你瓶子里拿出一根针一根线来缝补衣服,结果线缝光了,针也断了,就丢掉了。丢不掉的是什么?就是这个瓶子里的空。

  修行人非但妄念要扫掉,连“我在修行”的观念也要扫掉

  所以咱们所有的起心动念都应该这么做,一起妄念马上扫掉。即使你发了愿要做这件事情,你可以去做,但要把执著心放下。小时候妈妈跟你说:“饭不要吃到鼻子上去。”你今天已经不会吃到鼻子上去,还把妈妈跟你讲的话保存在心里干什么?这句话就不要想了,否则妈就会说:“小时候这个样,长大了仍然这个样,这孩子是不是脑子有毛病了?”这就叫妄。不修行不可能成就,可修行非但妄想要扫掉,你一面修清净的行,一面要把“我在修行”的念头也扫掉。证阿罗汉果的人,不去想“我是阿罗汉”。同样的道理,你可以发愿行菩萨道,你也可以去做,不能老是想“我在行菩萨道”。你可以布施供养,不要老在想“我在布施供养”。随时随刻要这么去练习。这么修,跟你将来的成就就没有抵触,因为你一开始修就符合“空”的道理。你们诵的《十地颂》,能海上师说,每一地全都要加一句:“自性无所缘”。

  把心里的有扫干净,才是究竟的清净

  例如:当老师的可以叫学生听你话,为了让他学习更好,为了培养他成才,但是你不能有“我是老师”的念头,你有这个念头,从修行角度来讲,就叫有分别心。我是老师,你是学生,你就应该听我话。是应该听你话,可你别这么想,别这么高高在上啊。所以真正扫干净要从心里上扫干净。好,今天讲完了。(完)

----------------------------------------------------------------------------------------------------------------

更多傅味琴居士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傅味琴:缘起性空,转染成净(1~9)

傅味琴:缘起性空,转染成净(10~19)

傅味琴:缘起性空,转染成净(20~29)

傅味琴:缘起性空,转染成净(30~39)

傅味琴:缘起性空,转染成净(40~49)

 

后五篇文章

傅味琴:法我习气,坚执难转(30~39)

傅味琴:法我习气,坚执难转(20~29)

傅味琴:法我习气,坚执难转(10~19)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