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J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J

 

  1173经:本经主旨是教导我们应认清一切苦的真相,从而不著五欲,善护律仪。

  佛陀在本经中开宗明义,直指要旨:

  “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见五欲犹如火坑。如是观察五欲已,于五欲贪、欲爱、欲念、欲著不永覆心,知其欲心行处、住处,而自防闭;行处、住处逆防闭已,随其行处、住处,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漏其心。”

  这段经文,已经把本经的核心内容都囊括在内了。首先,对于众苦产生的根源(集、灭、味、患、离)有个正确的认识和分析,也就是进行思惟和“观察”;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将这些认识再落实到自己的言行之中,也就是在“行处”与“住处”之时,都要时刻牢记“苦”因与“苦”患,时刻将身心防护住,使它们不会懈怠和放逸。

  佛陀很慈悲,如果对于上上根机的闻法者而言,说了上述经文后,基本上都可以知道自己该怎么去做了;然而佛陀担心一些愚钝者听不明白,于是逐字逐句对之进行分解。

  第一,什么叫“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

  回答:“多闻圣弟子于此苦圣谛如实知,此苦集、此苦灭、此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多闻圣弟子于一切苦法集、灭、味、患、离如实知见。”这里实际上是对四圣谛的理解,“苦集”即是对诸苦的构成进行分解,也就是造成生死轮回的原因。找到原因以后,再来分析苦味(众生为什么明知痛苦或者以苦为乐却依旧贪著而不肯出离),分析苦患(生死的种种过患或危害),分析苦灭与苦离(如何脱离生死,即修持的具体方法与途径)。若对于四谛法门能够做到正确知见,那么从指导思想上就知道孰利孰害,这对于今年的个人修为,可谓大有帮助。

  第二,“云何见五欲如火坑,乃至世间贪、忧、恶不善法不永覆心?”

  佛陀在此作了一譬喻:“譬如近一聚落,边有深坑,满中盛火,无有烟焰”,一般人见到这样的深坑便会自然想到“我若堕中,必死无疑”,所以都躲得很远,生怕一不小心葬身火坑。如果我们将眼前世间一切所谓的快乐都视为炙热的焰坑,那么谁还会主动往里送死呢?问题是很多人不知道其中的利害,还是一个劲地陶醉其中。于是佛陀巧施种种方便示现法门,引导我们出离火海而趋向极乐。

  正是五浊世间的种种过患,故而佛陀教导弟子们要善护身心。佛陀说,假如我们现在正身处布满荆棘的丛林之中,我们该怎么办呢?一定要小心谨慎,需要“正念而行、正念来去、正念明目、正念端视、正念屈身”,绝对不可麻痹大意。稍不注意,便会被利刺扎得遍体鳞伤。当然,对于普通的人们而言,或许觉得这种苦行僧般的生活实在令人无法忍受,而且在当前社会里也根本行不通,大约是太过落伍了吧。即便在佛陀时代,也时有不同声音的传递:“不如安慰服五欲乐,行施作福”。一边享受生活,一边做些顺水人情的好事,这不是也挺好吗?佛陀的观点是:“多闻圣弟子其心长夜临趣、流注、浚输,向于远离,向于离欲,而于涅槃,寂静舍离,乐于涅槃;于有漏处,寂灭清凉。”

  从当代而言,我们自然无法一门心思地做到“寂静舍离,乐于涅槃”,但是我们能否在喧嚣忙碌之余,能否使我们这颗“心”,获得哪怕是片刻的“寂静”呢?然而实际的情形是:人世间最廉价的东西,我们往往却是毕生难得。比如,素面布衣、粗茶淡饭、日没而息;比如,夜不闭户、鸡犬之声相闻……(12.18.)

 
 
 
前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K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L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M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N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A

 

后五篇文章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I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H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G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F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三)~E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