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白话藏传法句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白话藏传法句经

  原著:法救尊者(Dharmatrata)
  葛雷。斯帕汉(Gareth Sparham)由藏文译成英文
  孙一居士由英文译成藏文

  白话藏传法句经-壹。无常品。(一)

  (1)~(20)

  (1)啊!凑合之物皆无常,打从它们一存在起就开始毁坏;一旦生起,它们就败坏,将之平定下来是真乐。
  (2)在这样的烈焰中,有谁能明白什么是喜悦呢?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何不努力去寻找一把慧炬?
  (3)看到这些零乱地散弃在地上的鸽色人骨,想想此身有何可乐哉?
  (4)打从那晚人初入子宫的那一刻起,他们步向死亡的生命之旅便开始了,一旦出发便无法回转。
  (5)在清晨时看到的一群人,当晚其中其人便已离去;晚间看到的一群人,第二天清晨其中某人便已离去。
  (6)许多男子和女人在年轻时或盛年时死去,所以吾人怎能感觉安稳并认为:“我还年轻,来日方长。”呢?
  (7)有些人在母胎中死去,有些就死在出生时的地上,有些死于正学爬的时候,有些则死于正学步行之时。
  (8)有些老年时死,有些少年时死,有些壮年时死,人们相继死去,犹如成熟的水果先后落在地上一般。
  (9)正如同所有成熟的水果都会掉落并腐烂一样,所有的出生者都会被他们的死亡摧毁。
  (10)犹如巧艺的陶工所塑造的器皿,最后终于每个都破毁了,人的生命亦皆如是。
  (11)犹如用毛线织布,在布机上来回地织著,最后终于用尽了,每个人的生命亦复如是。
  (12)正如一个死刑犯一步步地接近那就将他吊死的绞架一般,每个人的生命亦复如是。
  (13)犹如瀑布的水不能向上倒流,一个人的生命亦复如是,永远向前推移,不会增加,也不会回返。
  (14)如此难得,却如此短暂,又充满了痛苦。生命的消逝是如此快速,犹如用木枝在水上写的字一般。
  (15)犹如牧人用棍将羊群赶入羊栏,老与病将一切人赶至他们的死地。
  (16)就像一条小溪,随著日、夜的消逝,一个人的所有很快地就耗尽了。同样地,生命是短暂的。
  (17)对失眠者而言,黑夜很长。对疲惫者而言,路程很长。同样地,对于不知圣教的人而言,轮回亦甚长。
  (18)“我有孩子与财产。”这种想法就把幼稚的人给毁了,因为不论内或外都没有一个“我”存在,那么说“我的”孩子、“我的”财产有何意义呢?
  (19)成千上万来自各各业的男男女女,纵然他们拥有生活中的一切,都必将屈服在死亡的威力下。
  (20)积聚的结果是消散,凡是升起的必将落下。聚会的结局是分散,生命的终结则是死亡。

  (21)~(41)

  (21)因为生命的终结是死亡,是故一切众生都必死无疑,将更接近他们所做的善恶果报。
  (22)由造恶行,人们堕入地狱;由于德行,上升入乐界;另有一些人修道并获得无垢解脱。
  (23)因为佛陀,一切声闻乃至一切缘觉,都舍去了他们的身体,是故一切凡人亦必如此。
  (24)无论你到何处,都无法找到一个死亡不能进入的地方;无论是地下、天空、海底或深山。
  (25)看到每个已经出生或将要出生的人,都必舍弃此身而去,智者会戒惧,依教修行,过清净生活。
  (26)看到年老和病苦,又看到死亡时心识离去,坚强的人舍弃牢狱般的家,那是凡人所喜爱而无法舍弃的。
  (27)连华丽的皇家马车也会毁坏;同样地,身体也将衰老,神圣的真理(之身)是神圣的,最殊胜的人能了悟它而永不衰老。
  (28)“老”,你是个可怕的呆子,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坏的,你彻底将俊美的身体毁了。《注1》
  (29)那些已经活到百岁的人也必将死去,他们或变得很老,或病了,最后终被死亡吞噬。
  (30)直去不复返,随著日夜的消逝而毁坏,还带著生和死的痛苦;那就像沸水中的鱼一样。
  (31)不论吾人坐或动,此生皆无法回转,就像一条强大的河流不断地向前流去,不舍昼夜。
  (32)如浅水中的鱼,随著日夜的消逝。此生是如此短暂~那里有什么可乐的呢?
  (33)因为生命的终结是死亡,届时此身彻底老朽,那是个行将粉碎的病屋,一团毁灭中的血块。
  (34)啊!绝无法避免《注2》!此身将空空地毫无知觉被抛弃在火葬场中!
  (35)舍弃此身是正确的,它充满痛苦,经常有病,受老、死的折磨,而且常流出肮脏不净之物。
  (36)用这个经常生病、行将毁坏的骨血的皮袋,去求取无比的成就、安乐和平和。
  (37)当幼稚的人这样想:“明年夏天或明年春天或冬天来临时,我要做这些事。”的时候,他们没有看到障碍。
  (38)犹如洪水袭卷一座城镇一般,死亡会很快地到来,并带走人们仍深爱执著的家庭与财物。
  (39)当你死亡时,你的儿女不能保护你,你的双亲和朋友亦皆不能,那时你将无处躲避。
  (40)“这件事完成后,我要做那件,那件事完成后,我还要再做这件。”老、病和死把作这些计画的人吞噬、消灭。
  (41)是故经常以“定”为乐,住于“等持”,努力精进,看向生死的终结,彻底粉碎魔军。噢!比丘们!如此实行超越生与死。

  注释:
  1。有一次,佛陀坐在屋外阳光下,一位比丘对佛陀身相的圆满,感到十分羡慕,于是佛陀说了这个句子。
  2。意为无人能阻止其发生。


  白话藏传法句经-贰。欲望品

  (1)欲望是从(错误的)意识生起,应知这些意识心乃是欲望之根而避免之,于是欲望就不会生起。
  (2)从一切欲望生起悲伤,从一切欲望产生恐惧《注1》,若将一切享乐舍弃,则即无恐惧亦无悲伤。
  (3)从一切享乐生起悲伤,从一切享乐产生恐惧,若将一切享乐舍弃,则即无恐惧亦无悲伤。
  (4)欲望和喜爱成熟为痛苦,就像甜味变成了苦味一样,又好像一支火炬,愚者持著不将它抛弃而终于烧到手了一样。
  (5)上人们说:“用绳索、木材或铁制成的镣铐,都比不上对青年男女和宝石耳环的爱执所形成的桎梏。
  (6)语云:“虽然欲望的束缚很松,但却很难全然脱离它们。”坚定者藐视欲望之乐,将它们全部断除并迅速脱离。
  (7)其实这个世界的林林总总(万事万物)并没有什么可爱的,感觉它好像很可爱是出于吾人内心的爱渴;坚定者降服渴望,因为花花世界依然如故。
  (8)语云:“并没有恒久的人类欲望,所欲的一切皆是无常的,是故为了不再受生,应在心中将它们全部降服并追寻无死。”
  (9)语云:一个“向上升的人”《注2》对任何可欲之物皆毫无爱执,不渴望亦不染污《注3》(任何东西),拥有一颗无错误的心和回忆。
  (10)智者就好像一位银匠,逐步逐步地将心净化,一直精炼到将最微细的不纯净物亦净除为止。
  (11)犹如鞋匠先将皮革整治,然后做成鞋子,若将一切欲望统统舍弃,则可获得完全的喜悦。
  (12)若你想求得一切的喜悦,那么就应将所有的欲望完全抛弃,若将一切欲望统统抛弃了,便获得最殊胜的大乐。
  (13)只要你还追随欲望,则永无满足之日,以智慧倒转欲望的人,获得满足。
  (14)是故欲望使“满足”无法达到,而智慧却带来满足,知足的智者,不会受贪欲的摆布。
  (15)啊!渴望爱欲的人,贪著于非法的行为,以为生命可以常保,不能观察生死的无常,他们无法识得未来的剧变。
  (16)卑鄙的人被欲乐所降服而不想超越,自贬人格,对欲望的贪求为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17)纵使下一场量如卡萨巴《注4》的金雨,贪婪的人仍然不会满足,智者则深知即使是极微小的欲望都必带来很大的伤害。
  (18)诸佛与诸声闻即使是对天人所爱乐之物亦毫无兴趣,爱渴的终结带来喜悦。
  (19)他们明白纵使一堆大如雪山的黄金也不能令一个人满足,是故他们如法修行。
  (20)知道这个苦因的人,绝不会对欲望感兴趣,见到一切世界中的种种苦因,他们坚毅地修行,将之完全平定。

  注释:
  1。因为失去了所欲之物产生痛苦,而丧失了已得之物生起恐惧故。
  2。通常“向上升的人”是指第三“不还果”的圣者,在此似指四果“阿罗汉”较为妥当。
  3。“染污”是“漏”的意思,犹如从一个开著的孔洞滴漏出去。是故戒德不好的沙门无法控制其诸识之门,于是他或她们的识(consciousness)便会漏出去并染污了可欲之物。
  4。十六玛夏(Marshas)重量的金或银。


  白话藏传法句经-参。爱渴品

  (1)彻底被(错误的)意识心降伏之后,人们生起不可压制的执取,并视(对象)为清净;执取的对象增加,他们乃落入其罗网中。
  (2)那些以将错误的意识心平定下来为乐的人,经常观念不净(丑),来将束缚松脱,彻底抛弃爱渴。
  (3)所有陷入黑暗欲网的人,被爱渴所覆盖,失去警觉而陷入罗网,就像沸水中的鱼一样。
  (4)当人们失去警觉时,贪爱会像蔓藤般地生长。他们将追随老与死,犹如未断奶的牛犊求索母牛的奶一样。
  (5)那些怀念、爱执对象(客体),并渴望心理快乐的人,将不断地徘徊在生死轮回中,犹如果园里的猴子寻逐于水果。
  (6)那些经常喜欢欲乐的人,将更接近生和老。他们受自己贪爱的驱使,犹如落入陷井中挣扎的兔子一样。
  (7)被爱渴之“结”束缚的人会对真实或非真实的事物产生执著,幼稚的人喜欢结使《注1》的滋味,将一再地遭遇痛苦。
  (8)没有成就和大乐的人从事著“魔”的工作,将追随他们的老和死,犹如幼小的牛犊求索母奶一般。
  (9)经由此(教法),将“渴望”抛弃,并从贪爱真实或非真实的事物中解脱后,凌?#123;于一切诸“有”(existences)的比丘们达于无余涅槃。
  (10)世人受此“性欲”的控制,如此难将它舍墸妒峭纯嘣黾营q如雨后
  的杂草。
  (11)将这个世人极难舍弃的“性欲”舍弃之后,痛苦便停止了,犹如盛开莲花上的露珠。《注2》
  (12)是故你们来此的人应该欢喜,犹如清除乌沙(ushir)植物周围的杂草一般,将所有的爱渴连根拔除。
  (13)因为和贪爱为友的人,将常久地徘徊(于世间);彻底将贪爱根除,则不再有痛苦和恐惧。
  (14)他们一再地受生,他们一再地入胎,先在这儿,然后又在别处待一阵子,众生们就这样来来往往地漂泊下去。
  (15)将那难舍的贪爱舍去,并经由此(教法)将其种子亦消灭,没有爱渴的人,不再进入生死轮回矣!
  (16)切莫浪费了生而为人或天人的机会,盖人生是欲渴的奴隶,应把握此人、天之身超越物欲。
  (17)那些生于地狱中的人,悔恨他们浪掷了宝贵的人、天之身,是故除非吾人已将对物欲的渴望彻底净化,否则连续不断生起的痛苦是绝不会完全停止的。对物欲的渴望,便是生命之海的因(恶)果的根本,和散布出一个蔓藤之网的折磨者。
  (18)一颗树如果被砍断了,但未连根拔除,是会再生的。同样地,若不将烦恼的爱渴彻底根除,不断生起的痛苦是不会被驱除的。
  (19)犹如强盗使用自己所制造的武器来谋杀自己,由内生起的爱渴就是自我的夺命者。
  (20)是故了解了会带来痛苦的贪爱之过患后,把它抛弃!尔后便不会再有“执取”《注3》,于是行者在一切事物中便是一位自觉的比丘。《注4》

  注释:
  1。结使:结使是譬喻烦恼的意思(遍存于三界中),随逐系缚义。如世上的警察,随逐罪犯,得便系缚也。烦恼亦然,久随行人,将行人系缚于三有中,不得出离。又结使有四种:欲使、有使、见使、无明使。
  2。盖露珠只是浮立在莲花上,而未穿入花心,也没有渗入花瓣。莲花是指心。
  3。是十二因缘的第九支“取”。
  4。本经中“比丘”通常与“阿罗汉”同义。藏文此字的意思是“到处漫游的人”,而非“持家者”。因此他们通常是一位漫游的宗教行者。


  白话藏传法句经-肆。谨慎品。(一)

  (1)~(17)

  (1)谨慎是不朽之基,疏忽则是死亡之本,能谨慎,死亡不会发生,若疏忽则死亡常随。
  (2)他们了解了这个差别后,所有的智者皆谨慎,保持谨慎所获得的大乐便是卓越的人的喜悦。
  (3)经常观照这个,而降服另一边,坚定者获得大安乐、威力和无比的涅槃。
  (4)常智者以其谨慎推翻了疏忽后,他们达于智慧的殿堂,脱离痛苦,仁慈而坚定,高高的山顶上纵览地上幼稚的人们。
  (5)以精进(努力)与谨慎、清净的戒德和宁静智者们,成为不被巨流冲毁的小岛《注1》。
  (6)那些谨慎、坚毅、具不忘念、善行、有深思关怀的事业、清净的誓言和宗教生活方式的人们名誉远播。
  (7)特别留意“超越的心”,修练一切王者《注2》应具备的基础,涅槃是那些经常不忘记平和的人的保护。
  (8)切莫学习低等的宗教,与疏忽为友,切莫欢喜不正见。不要增加世间(Do not increase the world)。
  (9)不论一个人多么崇高或渺小,若他拥有完美的世间见《注3》,在未来一千生中,都将不会转生入下界。
  (10)幼稚的众生是疏忽的,自我毁灭的。智者则是谨慎的,犹如商人保护他们的货物。
  (11)那些不疏忽的人,不增长对欲望的爱渴,经常慎思,能够达到“染污的终止”。
  (12)“染污的终止”常未达到之前,切不可疏忽,犹如“母兽”之于?#123;子,所有疏忽的人皆被杀死《注4》。
  (13)四件事将困扰与他人配偶私奔的疏忽放逸者:一、他们没有功德,二、不得安眠,三、被人蔑视,四、下地狱。他们做错了,没有功德,忧心与恐惧伴著少许的喜乐,然后被国王判处死刑,他们被吊死并在活地狱中烧煮。
  (14)一切希求自身安乐的人皆应依照以上的教法(谨慎)行持,坚定者不会像幼稚的人所?#123;的马车一样漫游而去。
  (15)譬如,幼稚的人?#123;驶的马车驶离宽坦的大道,至于凹凸不平的路行于邪事,将落入死亡的掌握,犹如车轴破裂而粉碎。
  (16)对疏忽抱著信心的人,染污会增加,舍弃应该做的而去做不该做的。染污增加的人将更远离“无染”。
  (17)念觉对“身性”《注5》(body nature)的人常行正行,不断地做著这件事,而避免不该做的事,保持觉照和念处,会将一切的染污了结。已经了解染污的人必获“无染”,那些说而不行的人,并未持有神圣正法。

  注释:
  1。此偈是教导五力,前四者“进”、“念”、“定”、“慧”是第五者“信”之因。此“信”德犹如巨流中的一个岛石,不会被冲毁。
  2。王者是阿罗汉的意思。
  3。世间一切有德之人的共同见,即是品德。
  4。此“母兽”可能是一种真实的鸟兽,也可能是想像寓言性的。据说它会跟随?#123;子并以舌头舐它,?#123;子感觉很舒服,因而入睡,此时“母兽”使将?#123;眼啄出。
  5。“身性”是指四种念处(mindfulness or remembrance)的对象,即:身、受、心、法。


  白话藏传法句经-肆。谨慎品。(二)
  (18)~(34)

  (18)留心教法的人,将他们所听到的一点点教法付诸实行,便是持著神圣的正法。
  (19)虽然他们满口说著真理,放逸著并未依照他们自己的说教去实行,犹如牧羊人数著别人的羊一样,就不能积聚宗教行持的善德。
  (20)虽说他们只能说一点点真理,那些实修教法并抛弃憎恨、欲望和愚痴的人,必成就宗教行持的善德。
  (21)经常歌颂谨慎而批评疏忽(放逸),在诸天人中“谨慎”,比一百种供养更为重要。
  (22)不论他们是否做此工作《注6》,智者皆歌赞“谨慎”,有智慧和慎重的人轻易地成就两种目标。
  (23)这样做,他们实现了今生的目标,也实现了未来多生的目标,是谓“智者”。
  (24)乐于“谨慎”而惧怕放逸的比丘们,将自己从诸下界中拔出,犹如大象出于污泥。
  (25)乐于“谨慎”而惧怕放逸的比丘们将一切的错误抖脱,犹如大风吹落树叶。
  (26)乐于“谨慎”而惧怕放逸的比丘们净化粗细两种烦恼,犹如大火焚烧。
  (27)乐于“谨慎”而惧怕放逸的比丘们,逐渐地脱离每一种烦恼,亲尝解脱自在。
  (28)乐于“谨慎”而惧怕放逸的比丘们,将诸业行平定,并证悟平和的每一状态《注7》。
  (29)乐于“谨慎”而惧怕放逸的比丘们不会退堕,因为他们已接近涅槃《注8》。
  (30)精进且谨慎的人,做宗教工作(行善),经由他们的宗教工作,获致今生和来生的欢乐。
  (31)因为平和的获致,有赖于磨炼,要热诚要努力!每个人皆应了知“妄念”、“放逸”(疏忽)、“不精进”、“不守誓言”、“贪睡”、“散乱心”、“怠惰”对修行是危险的,并且莫将“念住”浪掷。
  (32)保持纯净的道德,以谨慎为乐,比丘们!安住于全知的等持中,好好地照顾你们的心。
  (33)急求方便,出离生死,谨遵佛陀的法教实修,犹如大象踏毁囚禁它的泥屋,彻底消灭死军《注9》。
  (34)凡在此以静定为宗旨的宗教中谨慎修持的人,能抛弃生死轮回并令苦痛止息。

  注释:
  6。成为一位阿罗汉的工作。
  7。是有余依涅槃和无余依涅槃两个状态。
  8。以上六偈是指出佛道与其他外道(非佛道)的差别,外道之法不能对治导生于色界和无色界的各种粗细烦恼,所以外道的成就总是限于轮回之中,故仍然会退堕。
  9。死军是指一切烦恼。


  白话藏传法句经-伍。美丽品(一)

  (1)~(15)

  (1)从一切美丽生起痛苦,从一切美丽生起恐惧,当美丽被抛弃之后,便不再有痛苦和恐惧。
  (2)从漂亮生起痛苦,从漂亮生起恐惧,当所有的漂亮改变时,失望和沮丧生起。
  (3)每一种世间的痛苦,每一种难忍的哀伤,皆依美丽而生,当美丽被抛弃之后,它们便不再生起矣!
  (4)在此世间若能将美丽舍去,则该地必有乐无苦。所以一切寻求脱离尘埃和痛苦的人绝不在乎美丑。
  (5)失去美丽带来痛苦,正如丑陋出现时一样,是故莫将自己涉入美丑中。
  (6)丧失俊美,变成丑陋,对那些逐渐衰老的人而言,实在是难忍的悲哀。
  (7)一位俊美的人若去世,给亲朋好友带来的哀伤甚长久,与俊美别离带来苦难。
  (8)当吾人不再在乎美丑时,便不受它们的束缚了,是故不要以“漂亮”为事,“美”有污染性。
  (9)那些放弃了他们的目标而耽著于美丽的人,其所做所为并不能带来喜悦,他们所做的只会带来痛苦,却指望会获得快乐。
  (10)迷惑于美丽形貌之乐的人,做错了!他们将从人或天的状态堕落下去,并屈服于老和死的威力下。
  (11)不放逸的行者日夜不断地舍弃美丽的形貌,抛弃那难舍的魔食《注1》,并将错误之根彻底拔出。
  (12)以丑为美,以不好为好,以苦为乐,这样放逸的人就给毁了。
  (13)假如一个人关心自己但是做错了,便不能轻易地获得快乐,是故不要去追求美丽。
  (14)假如一个人关心他自己,并且做得对,便能轻易地获得安乐,是故不要走错误的路。
  (15)如同偏远地方的住民以壕沟来保护自己,一个自爱的人亦应小心地守护自己。

  注释:
  1。魔食:谁有欲望,谁就有死亡;谁有食物,兀鹰就降临至谁。

  白话藏传法句经-伍。美丽品。(二)

  (16)~(27)

  (16)一个不放逸的人是有智慧的,在一切三时中都犹如哨兵一样小心地守护者自己的心。
  (17)如同偏远地方的住民内内外外地保护著自己,同样地你也应这样保护自己,莫浪掷此珍贵人身。
  (18)否则除了要转生入地狱之外,生命被浪掷了,内心会深感懊悔。
  (19)细心寻遍四方,似乎无人比我更俊美,当知别人对他们自己亦有同感,爱他们自己,是故不要伤害他人。
  (20)因为每个人皆视自己的生命为极珍贵,并惧怕丧失(死亡),想想自己是多么珍惜自己的生命,是故不可打杀众生。
  (21)诸天皆极赞美拥有善德的人,在天上无人藐视他们,他们将升天受乐。
  (22)譬如某人远至他方,经过很长的时日平安归来,亲朋好友皆极欢喜。同样地,修福德的人在由此生转入下一生时,也会受到有福德之人的欢迎,犹如迎接其亲友一般。
  (23)是故应为来世积聚功德,在来世功德才是每个众生的根基《注2》。
  (24)修习正法(慈悲)、完美的道德、明智、知耻和诚实的言语,老实地做自己的工作并令他人欢喜。
  (25)我踏实地达成自己的目标,其他的众生便能获得安乐,今生受赞誉,来世生善道。
  (26)当恶行被制止后,善良的人感到欢喜,然而教导恶人道德和内在的修省,反令他们感到不悦。
  (27)所以善人和恶人在他们死亡时便分道而去了,恶人下地狱,善人往生上界。

  注释:
  2。根基是指一种善巧之因,也就是功德。相反地,如杀生献供就是不善巧之因,不是获得喜悦之因。

 
 
 
前五篇文章

青海掠影探访藏传佛教之光

举世无双的彩云佛光——云南是汉传、南传、藏传佛教荟萃的

西藏传昭大法会

藏传佛教对蒙古族民间宗教的影响

藏传佛教的世俗化倾向——兼论西藏民主改革对藏传佛教的影

 

后五篇文章

关于藏传《中论》八不颂的意义

藏传佛教佛塔文化艺术

古塔之美:西夏时代的藏传佛塔

循化县藏传佛教景点

藏传佛教“后宏期”的发祥之地——丹斗寺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