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禅与老庄思想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禅与老庄思想
  陈荣波
  一、序言
  太虚大帅说:“中国佛学特质在禅。”禅原来在印度是讲禅定,传到中国之后,变成一支目前最热门、最独特的顿悟法严。我们质问:禅为何能够茁壮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呢?吴恰教授认为“禅宗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固然由于慧能及以后许多禅师的智慧和气魄,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早在印度佛学传入中国的时候,首先去开门迎接的是道家思想。此后经过了三百余年来,无数半佛半道的中国高僧和名士的努力,才使佛与道逐渐融合,才使佛学完全的道家化,而有禅学的产生。”吴教授此一席话点化了禅与老庄道家有不可磨灭的相通性,才能便禅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本文的重点是放在禅与老庄两者的相通处来谈。
  二、禅与老庄思想的相通处
  笔者在这里只提出两者的六点相通处来说明其间的密切关系。可是我们别以为我只谈其类似点,而误解他们的思想是相同:禅就是老庄、老庄就是禅以及禅是老庄的继承人。这是大错特错。我之所以指出它们的类似点,其用意在于说明禅宗能够在中国生根不是没有囚缘的。现在,分六点阐述于后
  ㈡语言文字只是一种标月之指,而不是目的
  —、老子
  老子开宗明义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注三)意谓可道之道不是常道,可名之名不是常名。老子既然认为常道是不可说,可是他还是说了五千多字。这会是一种矛盾吗?我认为语言文字只是一种权宜之计罢了,但不等于实相本身。因为我们使用语言文字的目的是透过它的了解,进而把握其背后所显示的真正义蕴。那才是我们所要追寻的理想指标。
  2、庄子
  庄子在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其重点在于“意”,而不是在“言”。“言”是一种媒介,是一种阶梯,但不是目的。西方当代哲学家维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一八八九—一九五一)说:“我的命题在于向任何了解我的人阐述如下:当他以它们为阶梯,爬过它们之后,毕竟认知它们为非意义。(他必须超越这些命题;然后他才能正视世界。换句话说,他爬过去之后,必须舍弃此阶梯。)庄子着重“得意忘言”的看法,由此可知了。
  3、禅宗
  一般人认为禅宗思想可用十六字来表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其中所谓“不立文字”不是说“不用文字”,而是说“不执着于文字”。假如说,禅宗真的不用文字,那么市面上所见到的禅学要籍为何特别多呢?其因在于禅宗为了要接机,为了要“应机与法”,不得不说,说出来的语言又字(公案)只是一种方便法门而已。
  ㈢最高知识是绝对待的,不是一种主客
  对立的相对知识
  —、老子
  老子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又云:病病,不知,上。不知,知,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意谓以“不知”为“知”就是一种病。所谓“病”就是一种执着,就是一种对待的邪念。真正的大知不是一种相对知识。老子所提出的绝“圣”弃;“智”之用意在于泯除一般所谓主客对立的相对观念(如圣)与投机取巧的相对知识。
  2、庄子
  庄子在大宗师上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用意在于断除人的欲念向外驰求,唯有“与天地精神独来往”,才能“与天地并生,而与万物为一”。(齐物论)庄子认为唯有把是非相对立的知识泯除之后,才能“与道同在”,获得真正的快乐。
  3、禅宗
  禅宗认为最高的知识是一种自性(佛性或觉性)知识,是言亡虑绝。唯有内证于心,才是禅宗的重点所在。换言之,唯由内在的生命之流泉活生生地把握万物的真相,才是宝贵的,真实的。
  ㈢崇尚自然
  1、老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七山这里所说的“自然”两字不是当“名词”来解,而是当“形容词”来解。所谓“道法自然l意谓这的变化运动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地生出一切,毫无造作。他说:“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注八)老子认为万物是由道自身的自然展现出来的。因此,他非常着重自然性与返朴归真的思想。
  2、庄子
  我们举庄子应帝王的一段话来说明:“南海的帝王名叫傈,北海的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修和忽两人常到浑沌的国土,并接受礼遇。因此,此两人为了要报答浑沌的善待之德,商议着如下计划:‘人都有七窍(耳朵、眼睛、嘴和鼻孔)作为看、听、饮食以及呼吸之用,我们试图凿开他的七窍。’于是他们两人决定每天替浑沌凿一窍,等到七天,七窍凿完。浑沌就溘世了。”此一“浑沌凿窍”的故事说明了人要顺其本性的自然发展,不可违反本性,否则会断丧本性,丧失了自己。
  3、禅宗
  禅宗强调“平常心就是道”。大珠惹海:“饥来吃饭,困来就眠。”其意是说该当吃饭,就要吃饭。禅宗认为道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六祖坛经:“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薨,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注九)日常生活都是道的显现。如果离开日常生活来谈道,就是违理的。
  ㈣注重“无”的妙用
  一、老子
  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注十)老子指出有很多人只看到有形而忽略了无形的妙用。这是一种肤浅的看法,殊不知“无形胜有形”、“无声胜有声”的奥义。所以”老子常言“无欲”、“无名”、“无为”、“无知”,其目的在于展现无形的无限妙用。
  2、庄子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他举、出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例子如下:
  惠施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名叫樗。它的树干上木瘤盘旋着,凸凸凹凹,虽然用绳墨,不能使它挺直;它的小枝弯弯曲曲;虽然用规矩,也不能把它制成方圆的器具;放在大路当中,匠人都不去理会它。现在,你所讲的话,大而不适用,像这棵树一样,为人所唾弃了。”庄子回答:“你不曾见过狐狸和野猫吗?蹲下身暗伏着,等候乱跑的鸡鼠,一不小心往往就中了机关,死在陷阱之中。旄牛身体极大,像天边的乌云一般,无法捕捉老鼠,可是你现在既然有此大树,为何愁它无用呢?何不把它种在寂静的广大田野,让它自由的盘旋着,然后在它树荫下舒适的躺下休息。虽然它看起来对于人·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它不会遭人斧伐而免于困苦了。”这是一个很实在的“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之写照,令人不得不慎思之!
  3、禅宗
  现在,我把神秀与慧能两位大师的试法偈比较如下: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泅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
  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处惹尘埃。”(注十二)
  为何五祖弘忍会把心法传给慧能而不传给神秀呢?从此两首偈的比较中可看出慧能会运用“无”的妙用,层层遗相,展现真空妙有的中道思想,使人心中毫无一丝尘污,达到心灵宁静与喜悦的境地。这是慧能比神秀高明之处。后来,惹能常便用“无”来表达他的中心思想。他说:“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注十三)我分析“无”之意义,具有六种妙义:①扫荡性(超越性)②平等性(无差别之执着性)③自由性(心灵提升)④内在性(日常性)⑤创生性(活动性)⑥中和性(圆融性)。关于此点,往后以专文阐述之,在此不加以赘述。从上所述,可了解到“无”、“非”、“不”等否定词不仅在老庄思想上,而且在禅宗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不可忽视。
  ㈤三者都具有辩证程序——“正、反、合”
  之特色
  1、老子
  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价,昔声相合,前后相随。”(注十四)其中“有无”、“难易”、“长短”、“音声”、“前后”都是“正”“反”两面,然后由此引出“相生”、“相成”、“相较”、“相倾”、“相合”、“相随”等和谐圆融思想,这就是一种“合”的综合作用。这是老子的一种“正、反、合”辩证程序。
  2、庄子
  我们以庄子的应帝王壶子四示来说明他的辩证程序。
  第二不如下:“郑国有一位极为灵验的相命师,名叫季威。他能够预卜一个人的生死、祸福、寿命的长短,新定日期,没有不灵验。郑国的人畏惧他说出不吉利的话,所以一见到他,就开溜不见了。列子见了季威相命之后,心里非常佩服他,回去告诉他的老师——壶子说:气起初,我以为老师的道行很深,可是今天我料想不到会碰上一位比您更高深的人呀!”壶子回答说:气我目前只传给你一种初浅的功夫而已,但不是真才实学的功夫。那么,你怎能说得到我的真传呢?这好像在许多母鸡当中,如果没有一只雄鸡,那怎会孵出小鸡来呢?无可讳言,·你的勿力还浅,如果与世人相比,你就会很容易被人看出破绽。那么,你叫季威来替我相命。”第二天,列子果然邀同季威一同来替壶子相命。季威看完后,就向列子说:“你的老师一副死相,活不到十天喔!我看你师此副相貌一点生气都没有啊!”列子一边哭泣着,把话告诉壶子。壶子回答:“我刚才给他看的相貌,像土地一样没有生气,像山陵一样没有动静,他大概见我闭塞了生机,所以才这样说),你再叫他来,替我相面。””
  第二示如下:“第三天,列子又约了季威来。季威替壶子面相后对列子说:“幸好你的老师碰到我!我见他闭塞已通了,有生机。乙列子把此话转告壶子。壶子回答说:“我刚才给他看的面貌像天地之间生育万物,微露出的生机皆顺乎自然,一切名实并象无法穷尽。这一股生机,是由脚后跟发出来的。他大概见我微露生机,才如此说。你再叫他来,替我相面。”
  第三不如下:“第四天,列子又陪了季威来,季威看完壶子的面貌后,出来对列子说:“你的老师气色未定,我不能替他相面。目前唯有等待他的气色平定下来,我再替他相吧!”列子进入房内把季威的话告诉壶子。壶子回答说:“我刚才给他看的相貌,乃是一种太虚的灵气,圆浑无迹,他大概见我的气色平衡,毫无头绪可寻,所以没有办法替我相面了。鲵鱼(即大鱼)在水中来回的游泳,激起波浪,变成为深泉;有的水被鱼止住,回浪漩成深泉;有的水顺流下去,积成深泉;深泉共有九种,我给季威看的相只取象于以上三种而已。你约他来,替我看相”
  第四示如下:“到了第五天,列子又陪了季威来见壶子,季威见了壶子还未曾站定,就惊惶逃走了。壶子说:“赶快追啊!”列子迫不上,回来向壶子报告:气他已经跑掉了,不见人影了。”壶于回答说:“我刚才给他看的,乃是万象俱空的境界。动静俱寂,一毫也不把我的心性显露出来。我对于他,一去心机,顺物推移,毫无牵挂。他不能测知我,所以才逃走了。””
  依照唐西华法师成玄瑛解释,第二不为“妙本虚凝,寂而不动也”,可说是表现一种心不受外物干扰的真空(正)的境界,第二一不释为“应感动而不寂也”,表现一种有生机的妙有(反)境界。第三示释为“动静一如”(合)的双照中道境界,第四示释为“两忘动寂双遗”(合)的双遮中道。此种思想与禅宗三关——空(真空)、有(妙有)、中(双照与双遮)是相通的。详细在下一个禅宗部份说明之。
  3、禅宗
  禅宗所谓“三关”就是初关、重关、牢开三者。初开就是一种真空境界,重关是一种妙有境界,牢关具有双照与双遮的中道境界。此三关的内容,据雍正御选语录序诠释如下:“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滑殡,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为初步汲参,前后际断者。(即初关)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声香味触法者色声香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勿非我身,无一物非我自己,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劲,是则名为透重开,名为大死大活者。透重关后,冢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阶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生灭故长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着,自然滑落,方能踏末后一关(即牢关)。”我们研究禅宗公案,参究公案都离不开此三关的展现。现在,我们举两个公案说明于后:
  (1)鲁祖提起茶盏云:“世界未戌时,便有者个。”南泉师云:“今人只识者(这)个,未识世界。”归宗:“是。”师云:“师兄莫同此见么?”宗却拈起盏云:“向世界未成时,这得么?”师作掌挚,宗以面作承掌挚。
  此一公案提到三个和尚:鲁祖、南泉(老师)、归宗。我们知道,和尚在一起所谈论的内容莫非盘问明心见性的修行功夫。二个和尚的对话是谈到二个境界(在空、有、中三关只占其中两开,而三个和尚的谈话是谈到三个境界——空、有、中。
  在这一公案中,最先说话的是鲁租,他提起茶盏说出“世界未成时,便有者个。”其意是说世界还没有形成之前,便有了自性,强调自性(本体)能生一切万法。其次就是南泉为了破斥他的执着于自性之一边而说出“今人只识者个,未识世界”一语之目的在于表现人不要死于本体界(真空),应该从体起用。接着,南泉师采用现象界的妙有去破斥本体界的真空。鲁祖的话语可说是第一层次——“真空”境界,而南泉帅超越第一层次,未到第二层次——妙有境界。可是,在坐的归宗肯定南泉的话,死于妙有境界。于是,南泉师为了要破斥归宗的执着性,以问话“师兄莫问此见么?”提醒归宗不要死于现象界,幸亏归宗领悟力很高,知道南泉师的用意,因而说出“向世界未成时,道得么?”来否定第二层次,提升到第三层的中这境界。再者,南泉“作掌势”来显示绝对本体是言亡虑绝,不可思议,其境须要亲自去体悟。然后,归宗此时真正悟到南泉师所要诠示的含意,因此用“承掌挚”去逐盖之,达到突破三关。以上三人所说的话是互相否定,显示正、反、合的辩证程序。
  2、胜光锄断一蚯蚓,向子湖神力禅师云:某甲今日锄断一条蚯蚓两头俱动,未知性命在那头?师提锄向蚯蚓左头打一下,右头打一下,中心空处打一下,掷却锄头便归。
  此一公案是表示突破而超越三关。其中“左头打一下”表示“空”之一边,“右头打一下”表示“有”之另一边,而“中心空处打一下”表示中道的境界,“掷却锄头”表示三关都齐破。这是以动作来表示禅宗所修行的境界如何。
  总之,中国(包括禅与老庄)的辩证法是实际运用于日常生活来谈,表现一种相反相辅相成的圆融思想,不像黑格尔把一切活生生的事物陷入于玄思的瓶颈。这是中国辩证法优于黑格尔的地方。
  ㈥注重心灵的永恒快乐
  1、老子
  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各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乙(注十七)又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注十八)老子认为人不能得到快乐在人不知足。唯有知足,才能获得心灵的快乐。这是老子“知足常乐”的看法。
  2、庄子
  我们举庄子与惠施在河边观鱼的一段话来说明:
  有一次,庄子与惠子(惠施)相约而同在滚水的桥头上游玩。此时庄子看到很多鱼在水中游着。于是,庄子就开口说道:“修鱼(白鱼)很自在的游着。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回答说:“你又不是鱼,你怎么会知道鱼是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陕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无法知道你。可是你并不是鱼,你无法知道鱼的快乐,这不是很明显吗?”庄子说:“那么,我们从开始谈话说起,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乙一句话就表明了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才问起我从何处得来的,我告诉你,我是在滚水的桥上得知的。”
  庄子是站在主客合一的立场来看万物,泯除主客对待的分别心,所以,他很快乐。
  3、禅宗
  禅宗认为人的自性(觉性或佛性)是自足自满,清净光明。人只要把内在清净光明的自性充分显现出来,他一定是常乐的。禅宗也跟庄子一样,带给人真正的快乐。因为它在于启迪人的心灵,开拓人的视野,培养“海阔天空,逍遥自在”的洒脱人生观。所以,我们只要把内在品莹如镜的自性发挥出来,一定充满快乐与喜悦。此种快乐是永恒的、无垠的、甜美的。
  三、结语
  今天我所谈的重点放在禅与老庄思想的相通性,虽然两者具有一些类似点,可是它们之间仍有很多不同点,举其荦荦者如下:①禅宗是属于宗教色彩,而老庄思想是一种非宗教性的价值观。②禅宗是一种顿悟法门”而老庄思想是一种有次第的修行与实践。③禅宗有时用棒、暍等行动来表达禅境,禅机,而老庄并未用棒喝教化众生。④禅宗有公案,可作为人参究的指南针,丽老庄思想并无指导后人的实际体悟记载,但到了后来的道教才略有雏形罢了。
  总之,禅宗不仅与老庄思想有一些相通性,而且更从老庄思想吸取营养,便其内容更加充实,影响后世至深,至少有三点:①对唐宋诗的影响(例如层朝的王维诗与宋朝的苏东坡庐山三偈等具有浓厚的兴趣)②禅宗所开创的丛林制度对于中国文化与教育的书院制度(例如朱子白鹿涧书院的设立与宋元明学案)影响很大。③禅宗所着重的“不立文字”、“坐禅”、“心悟”等思想影响宋明理学。最后,我盼望吾国人能够对中国禅宗作更进一层的了解与融化,使得中国文化更加完美,大放异彩于全世界,广受全世人的爱好与研究,以期实现“净化世界一、“美化世界一的净土人间!
  摘自《中国佛教》第25卷第10期

 
 
 
前五篇文章

禅与色空观

禅与西方思想(续完)

禅宗“不作不食”思想略探

禅宗初传云南考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考

 

后五篇文章

禅与高峰体验

禅与道的艺术

禅学英文书目

禅修与心理治疗的迷思

禅修小品——空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