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金刚经》释义十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发起序包括消文、释义和显理,消文已消过,释义也释过,现在就要显理。显理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浅的道理,二是深的道理。不显理不行,因为发起序所发起的正宗分会接不上头。这正宗分讲的道理是什么呢?正宗分讲我空法空,至少讲二空的道理,连空也空就是三空。这段发起序从入城乞食、吃饭完,到静坐,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发起三空之理呢?下文须菩提请问佛,问的是什么道理,答的又是什么道理呢?“安住其真心,降伏其妄心”,《金刚经》自始自终都围绕这两个问题和答复来阐发道理的。发起序文内托钵化饭,回来洗足,吃后打坐,这又与“安住其真心,降伏其妄心”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就要显理,否则便接不上头。

第一从浅处显理讲,这个发起序是发起正宗分,而正宗分是讲般若智慧,发起序讲的是“持戒修定”。佛说了四十九年法,不出于戒、定、慧三学。目的是开智慧。智慧从何来呢?智慧人人本具,为什么我们的智慧不现前呢?因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所以须要开启,即要依著佛说的道理启发出来。智慧要怎样才能启开呢?必须得修定。怎样才能入定呢?必须得持戒。所以第一要持戒,第二要修定,第三开智慧。这段文怎么能发起般若智慧呢?如“尔时世尊食时”就绝对要遵守吃饭的时间,就是过中不食的戒律。“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也属于戒法;戒法就是规矩,讲了戒,就要修定,“敷座而坐”,端身正坐修定,是定学;依戒才能生定,修定后要正观,才能发慧。若没有戒,没有定,般若智慧便启发不出来,所以这段发起序要显理,不显理就跟正宗分接不上头,发不起正宗分。浅的显理就是持戒修定才能发起般若智慧,这段经文从佛陀去城里面乞食,再回来袛树孤独园,这样一趟是身业清净;在走路的当下、在吃饭的当下,要意业清净,心不放逸,尤其敷座而坐的时候,要摄心正观。

第二、再从深处显理有三:

一、《金刚经》讲的是什么功夫呢?“安住真心,降伏妄心”。须菩提在上半卷提出这两个问题,下半卷还是提出这两个问题。整部经讲的就是“住心、降心”的道理。安住这真心,称为“住心”,降伏此妄心,称为“降心”。这一段发起序,佛没有开口就在那儿讲金刚经,而是以身教,以身作则修行的方法来告诫大众。佛到了吃饭时,就著衣持钵,慢步很有威仪地,入舍卫大城乞食,还至本处吃饭,吃完饭,收衣钵,洗了足,敷座而坐。你看他有没有著相吗?他并没有著相,出、入、往、返,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在这日用寻常的生活中,都是任运自然,一点都不著相。不著相,妄心就不起,这就降伏妄心。妄心不起,真心就没有走动,这就安住真心。所以下面再告诉你怎么样降伏妄想心,怎么样安住真心,都得加上一个方法上去,加一个方法就不任运自然了。所以就在日用寻常的生活上给你说这般若妙法,让你了解“住心、降心”的妙用自然。你要是想安住真心,无住而住才是真安住,要想降伏妄心,不降而降才是真降伏。佛本意是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走路不著走路相,做事务不著事务相,尤其是吃饭穿衣的时候,穿衣服不著穿衣服相,吃饭不著吃饭相,这才是会用功,会修行。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两句话,看似无有意思,但穿衣吃饭两件事上污染人心可真厉害,无始劫来就在穿衣服,就在吃饭,到现在这习气深厚,不要说不用功的人这两个关你过不来,真正修行用功的人,穿衣吃饭不著相还是很难做到。

温州净居寺比丘尼玄机前来参访雪峰禅师。雪峰问:“从何处来?”玄机答:“大日山。”雪峰又问:“日出了沒有?”玄机回答:“日出就会融化雪峰。”雪峰问:“你名叫什么?”回答:“玄机。”又问:“每天织多少?”玄机回答:“寸丝不挂。”问到这里,我们也能感觉到,这位比丘尼很懂得禅门的机锋,回答很有禅味、禅机。但是,当她“礼拜而退”,告辞就向外走的时候,雪峰禅师突然喊住她:“你的袈裟拖在地上啦!”玄机回头一看,禅师笑着说:“好一个寸丝不挂﹗”

由这公案你就知道这个穿衣服的习气是很难摆脱的,但你不把它解脱,永远不能开智慧。现在佛将开示般若真空妙理时,而从著衣、持钵、乞食发起,正是表示学佛人应重视般若,犹如衣食不可缺少,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般若的真空妙理。古人云:“原来佛法无多子,只在平常日用中,穿衣食饭亲认得,千差万别体皆同。”世尊在行住坐卧中,不需言说,便把般若表露出来。

二、我们要打开慧眼,启发生活即是六度,六度要在人间生活中展现般若的光明。如着衣持体,显示持戒的严谨;城中乞食,次第乞已,一方面让众生得见佛,实为方便游化,成就一切众生布施,另一方面要平等视有情,要接受种种待遇,吃各种食物,要保持威仪,不愤怒,不记恨,不结怨,这是忍辱的修行。饭食讫,与前文次第乞,反映佛在走路的当下、在吃饭的当下,意业清净;收衣钵,一切佛都没有假他人之手,主要是教大家精进,佛在这里是暗示我们要积少成多,累善成德,修行才会有飞跃;洗足已,敷座而坐青,是禅定的示现,以上圆满,是般若的示现,也说明佛的身业清净。所以佛要求学佛人重视般若,犹如衣食不可缺少,而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般若的真空妙理。世尊在行住坐卧中,不需言说,便把般若表露出来:这些呈现于外的日常形相,是般若的“相”,也都是从般若的体流露的,应用于生活中行住坐卧则是般若的妙用:要想降伏虚妄之心,安住真心,就要照着佛的样子去,穿衣不执于衣服是否养眼,吃饭不执著于饭菜是否美味,乃至于出入、往返、清洁、打坐,一切都要从容自然,这些才是修行的真功夫,如此实践下去,智慧就能启发出来,由此可见佛说法的善巧方便与智慧。

三要做到入世与出的统一。修行菩萨道时,应怎样将“出世”与“入世”相统一。发善心,度众生,是讲入世,不入世怎么去度众生;但度众生一定要有离世之心,也就是说如何保持出世的心态,否则最后也脱离不了三界六道的轮回。因此修行首先要出世,但却要从入世下手。多数人一开始修行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解脱,而少有一开始就想着为他人谋福的,但有佛法中,要想完成自我解脱,必须先要放下自私的念头,舍弃小我。尤其是菩提道修行,自度与度人是一回事,越是利益众生,就越要无我,也就越接近觉行圆满的佛果位。入世不是要堕回放纵声色的状态,而是让众生将世俗的任何诱惑,都当作实践佛法的对象。没有入世,也就谈为上出世,超越一切的大解脱首先要从眼前开始,连吃饭、穿衣都不能摆脱烦恼,那么更谈不上看破生死大事。

然而,修行的入世,最终还是为了要出世。但出世并不是指消极避世或者回避现实,而是指真心想要证得无上菩提,获得彻底的解脱。如果一个人执迷于现在的世界和生活,对修行还没有生起真正的信心,那他仍然无法摆脱轮回之苦。世俗是个大染缸,你要没有出离它的心,就只能被无尽的烦恼淹没,那佛亲自来度也度不了你。所以入世修行要保持出世之心,这样既利人,也利已,是彻底的解脱、修证成佛的大道。

总之,修行离不开入世,也无须分出世与入世,世俗是个大练习场,如果你善于利用它,烦恼也会变成菩提,帮你修成正果。所以佛从眼前的穿衣、吃饭开始,教化众生从入世修行着手,安住出世超脱之心。

 
 
 
前五篇文章

《金刚经》释义十四

《金刚经》释义十五

《金刚经》释义十六

禅宗祖师教化弟子的方式

性相与唯识的关系

 

后五篇文章

《金刚经》释义十二

《金刚经》释义十一

《金刚经》释义十

《金刚经》释义九

《金刚经》释义八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