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佛禅密器--连云港佛教文物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佛禅密器--连云港佛教文物
  过去,人们常说:“云台山三元宫有密藏五件宝”,此话不假,这就是明代圣旨、大藏经、袈裟、白玉佛造像和明代玉带版。历史沉浮,时事沧桑。三元宫有过它极为兴盛的历史时期,明代开山祖师——德证,艰苦经营,造就了云台山前顶地区的佛教中兴。清初“裁海”,寺庙废,香火断绝。康熙初“复海”,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迭次重修三元宫,渐复旧迹,“香火两万家”。1938年日寇轰炸三元宫,文物流失,庙宇倾颓,名胜之区,海内圣宇,尽成螓莽。建国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云台山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盛而宗教兴。九十年代,昌槛监院来连,经过十年的艰辛经营,振兴佛事。如今,云台山成为旅游胜地,海宁禅寺重光,佛事昌盛。流失之明万历《大藏经》现藏于山东省图书馆,而白玉佛、明玉带版、明圣旨则藏于连云港市博物馆,成为佛禅密器,国家级的重要文物。市博物馆还保存着明代三菩萨青铜造像,其艺术价值也极高。
  1、圣宫三宝
  明代圣旨
  每当我们在电影或电视剧中看到:皇宫太监展开一卷黄绫、朗声以“奉天承运,皇帝昭曰”的起句而后宣读圣旨时,很多人在想,圣旨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明清圣旨一样不一样?
  未看过圣旨的人往往对圣旨有一个误解,认为皇家的文书都是圣旨。其实不然。我们常说的“圣旨”,其实是对皇帝授官、赏赐、诏令的一种俗称。其中诏令有两种,一种是诰命和敕命。经过明清时期形成完整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从夫品级,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第二种就是皇帝的指示、命令,称为诏书,又都统称为圣旨。圣旨的起首都是:“奉天承运,皇帝昭曰”,属于皇牍文书。
  连云港市博物藏有一件明万历皇帝颁赐给三元宫大藏经的诏书——万历圣旨。(见碟盘圣旨1)万历圣旨颁赐于万历三十年(1602年),纸本。原藏云台山三元宫,为三元宫镇山之宝。建国后由市地志文物陈列室收藏。
  圣旨色黄,堂心高31.8厘米,宽77.2厘米。天地各有3.6厘米宽的二龙戏珠的云龙图案,色黄褐。圣旨正文共20行,行9-11字款1行,12字。正文前两行惜漫患。文为:“奉天承运,皇帝昭曰:朕发诚心,刊造佛大藏经。颁施东京及天下名山寺院。供奉经首护敕,已谕其由。尔主持及僧众人等务要虔诚供安,朝夕礼诵,保安眇躬,康泰宫壶,肃清忏已性愆,祈无疆寿福,民安国泰,天下太平。俾四海八方,同归仁慈善教。朕成恭已无为之道焉。今准钦差提督山东、徐州等地方矿税,兼理盐法,清查沿江河道船料内承运库事,御马太监陈增奏请,前去彼处,供安各宜,仰体知悉,钦哉故谕。大明万历三十年九月初六日。”
  圣旨文后加盖“广运之宝”大印,小篆,印高11.4、宽11.1厘米。文、款皆楷书。字1.6-1.7厘米,工整清秀。
  明代圣旨传世极少。此圣旨对于研究明代圣旨程式以及佛教史都有较高的价值,为我们研究皇牍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
  三元宫到底是一座什么性质的宗教建筑,是佛还是道?直到今天,还有不少人认为“三元宫”是道教建筑,后来“雀占鸠巢”,被佛教强占去的。其实,一座宗教建筑的性质,不能光从名称去决定。“三元宫”乍一听,肯定是道教的建筑。然而,“三元宫”原名“三官庙”,它的起始既不是佛寺也不是道宫,而是祭祀地方保护神—三元大帝而修的庙宇,是因民间信仰而供奉的地方神祗。应该说它既不姓佛也不姓道。追溯到明代,众妙开山,三官庙才成为佛教寺庙,这如同“大仙庵”里住着德连和尚一样。谢淳大修三元宫也是夜有所梦,神人感应,梦三元拊之曰:“汝夙世僧也……遂弃家 染具戒于憨大师”。(《敕赐护国三元宫海宁禅寺碑记》)谢淳出家拜的憨大师就是明代四大名僧之一的憨山,法号德清,俗姓蔡,安徽全椒人。
  谢淳重建的三官庙就是地方文献中的海宁禅寺。这就是圣旨中所提“尔僧众及住持人等”。《大藏经》是佛教的百科全书,皇帝再昏庸也不会将佛教的《大藏经》颁赐给道教宫观,万历皇帝这份圣旨,也是可以奠定“三元宫”是佛教建筑之正统地位,还历史一个真面目。
  玉佛造像
  白玉佛造像现藏连云港市博物馆。(图24)像高48.5厘米,宽25厘米。人物造型神态自然。佛为高螺髻,披衣领右衽宽肩袈裟,线条以金线鎏饰,衣褶流畅。双目有神,面貌安祥,施无畏印,结跏趺座。白玉佛系白玉雕成,光洁无暇。其雕造手法十分简洁而传神,明显受犍陀罗风格影响。
  相传此佛为明代三元宫高僧绪道不辞辛劳、万里跋涉由缅甸请来。绪道大师是清末三元宫名僧。发愿去天竺请佛。两年时间,往返数千里,从缅甸请回白玉佛。三元宫专建玉佛楼一座,成为三元宫的镇山之宝。1939年三元宫遭受日寇焚掠。朗舟法师冒着生命危险将玉佛背至山下地藏庵密藏。建国后玉佛迎请至龙洞庵,“文革”中移交市博物馆。
  玉佛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有着较高的历史价值,也是中缅佛教交往史中的一段佳话。
  白玉带版
  玉带版(见碟盘2620),是玉带上镶嵌的玉片。玉带版12节,以新疆和阗白玉透雕而成。有长方形、桃形和长方形一端成圆角三种,计大小36块。最大尺寸为16.4×6.5厘米,最小尺寸为5.4×1.4厘米。带版为头和尾两部分。明万历二十二年,由明神宗之母贞肃文献皇太后随同《大藏经》一部及三品紫衣一袭(附玉带)颁赐三元宫。历明、清、民国作为三元宫镇宫之宝一直妥为保存。1938年,日寇侵占连云港,由主持埋入地下,建国后紫衣等文物流散。玉带版、玉佛等经过多次辗转后转交市地誌文物陈列室,1973年入藏于市博物馆。
  2、佛教造像
  中国佛教造像源远流长,即从东汉初年算起,至今已有一千数百年的历史。佛教弘传离不开佛像,因而有人称佛教为像教。
  东魏造像
  北魏(386-534)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黄金时代,许多佛像名品大多出于北魏。东魏是北魏政权的分裂和继续,它的造像风格继承于北魏造像艺术,但艺术水平已日势渐微。东魏时铜造像日渐减少,而石造像数量增多。东魏的佛造像无论其质量还是数量都是西魏所不能相比的,连云港市博物馆保存的一尊有“大魏武定元年”(544)铭文的东魏四面造像幢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因为造像上有明确的“大魏武定元年”的造像铭,研究佛教造像的专家们,把它定为判断东魏造像的标准器,因而更显出其重要的艺术价值。
  东魏四面造像幢,(图25)1961年海州师范的师生采集于孔望山龙洞庵下的土层里,出土石造像7件,3件完整,4件残缺,其中有确切造像纪年的有3件。大魏武定元年四面造像幢就是其中最完整的一件。
  为什么称为造像幢呢?这件石造像整体象一件长方体的经幢形的造像龛,四面都有佛造像,是一件造型独特在北朝造像中也很少的一件艺术珍品。它由灰白色的矾石雕成,高20厘米,宽8厘米,四面有造像龛。幢顶平整,是一个顶形的幢檐,正中为造像浅龛,共四面。
  第一面:菩萨造像,脸部丰满,眼微闭,头戴花冠,冠上有一颗硕大的宝珠。璎珞分披于肩。面现女相,身后有背光,项后又有舟形头光。著圆领敞衫,袒胸。衣褶重复,舒畅流动,宽袖下垂,施合掌印,结跏跌坐于平台之上,平台为大莲瓣托持,下连须弥座。莲瓣下有“大魏武定元年”的造像铭,由左至右直书,每行两字,共3行。铭文为魏碑体气势,遒劲刚朴,结体介于隶楷之间。
  第二面:浅龛内也是菩萨造像。高鬓宝冠,面相清瘦,双眼微合,脸露笑容,结跏趺坐于平台。身著袈裟,衣领左衽,衣褶流畅,右手平放膝上,掌心向上,左手平举至胸,掌心向内。身后舟形背光,项后舟形头光。
  第三面:浅龛内为佛造像,高肉髻,著圆领袈裟,肥袖下垂,衣纹流畅密致,双手抄拢,结跏趺坐于平台。面目清瘦,双眼微合,面露笑容,身体清瘦,身后,项后皆为舟形背光。
  第四面:浅龛内菩萨造像。头戴三棱宝冠,面貌丰满,双眼微合,身著圆领袈裟,衣左衽。衣纹飘逸,下摆作对称的正反转折垂于膝上。肥袖下垂,双手相叠,掌心向上,施禅定印。手持宝珠,结跏趺坐于平台。
  南北朝造像有两种,一是施舍造像,为家人祝福,请人雕造佛像,供安于寺内。这种造像一般都有纪年和施主名称。另一种是镶嵌在殿宇墙壁上,以供佛教徒习禅,礼拜和供养。这件四面造像幢雕刻的内容可能是佛经中的四方四菩萨造像。按佛经记载,胎岁界曼荼罗中除如来佛外,尚有四方四菩萨,即观音、弥勒、普贤和文殊。还有四方四佛,即东方香积世界阿陀佛、南方欢喜世界宝相佛、西方安乐世界无量寿佛、北方莲花庄严世界微妙声佛。这件造像应该是四方一佛三菩萨造像。
  这件造像应该是观禅用的。因为北朝佛教是重禅观而轻空谈佛理的。僧尼们通过观禅,修真入性,澄心静虑,到佛国神游而达到“四大皆空”,以成正果。
  据造像采集的东海师范师生反映,7件石刻出土于同一地点,堆压叠乱,显然是匆忙中埋藏的。《魏书·地理志》记载,东魏武定七年始有海州(549),州治在龙苴,领6郡19县,当时孔望山当地属琅邪郡。公元574至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下令毁齐境八州佛教,焚毁经像,没收寺庙财物、勒令僧尼还俗,寺庙改为民居,《隋书·地理志》记载,北周时我市属朐山郡,辖海州。四面造像幢及其它石造像应该是在宇文邕灭佛时埋入地下的。
  武平造像
  “武平三年”铭石造像(图26),出土于孔望山下。高25厘米、宽11厘米。为青灰色片麻岩雕成的浮雕立佛像。高肉髻,面目清瘦,双眼微合,嘴唇紧闭,鼻梁短而鼻头大,脖颈细长。外披通肩式袈裟,赤足立于平台。衣式已不是贴体,而为宽袖垂摆。线条明快秀丽,身后有月形背光。背后阴刻造像铭:“武平三年十二月八日请僧□□,弟子□其上为□□造石像一躯。”书法介于行楷之间。
  武平为此齐温公高纬年号,三年时当公元572年。这件石造像的艺术风格和东魏造像幢完全不一样,时代的信息表现得特别强烈,它完全撷取了南朝“幽雅韶秀”的艺术营养,使南方“瘦骨清像”也得以在淮北地区流行大。南朝士大夫阶层面目清瘦,眉疏目朗、眼小、唇薄、身体扁平、“脖颈细长”的形象已经替代了北魏至东魏时期的菩萨形象,完全是当时士大夫阶层“通脱潇洒”的风貌再现了。
  青铜造像
  青铜造像共三尊,为一组,其为观音、普贤、文殊三菩萨造像,从其造像风格看,应该是明代佛教造像。原藏云台山三元宫,1938年流失,1976年5月入藏市博物馆。
  三件造像尺寸统一,风格一致。由像和座两部分分铸而成。座高41、宽42厘米,像高47厘米:
  普贤造像:座为象。身披璎珞,象匍伏于地。象背上为莲花宝座。普贤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双手持如意,双目下垂,面目安详,似在入定;
  文殊造像:座为狮子,狮子头微扬,眼微睁,成卧狮状。狮背上有莲花座。文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身披璎珞,结跏趺座,虔诚安详;
  观音造像:座为吼。吼有独角,头上扬,张口,似在怒吼,有威严之态。背上置莲花座。观音身披璎珞,手持经卷,结跏趺坐于莲座之上,慈眉善目,神态安详。

 
 
 
前五篇文章

地藏文化中禅学思想在九华山的体现

吃素是最好的放生吗?

禅修入门书:呼吸也是一种享受

禅窟与看经寺罗汉

《心经摸象》《坛经摸象》序

 

后五篇文章

佛教忏悔思想具有哪些现代意义

佛理禅机说乌尤

话说血书《华严经》

开光法会

戒杀与放生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