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 文学 声明 其它护持
 
 

《现证庄严论》学习笔记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现证庄严论》学习笔记
  宇同法师
  六百卷《般若经》概括了一切经的深义,详尽无余,可谓是“众经之母”。经中讲一切人皆须学般若,即使是凡夫外道也应学习般若。然而般若深义很难通达,若能学习《现证庄严论》(能海上师由藏译汉,法尊法师译为《现观庄严论》)则容易通达般若深义。《般若经》包含了深观和广行两方面,龙树菩萨的《中论》可以说是深观方面的代表作,而广行方面的代表作正是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证庄严论》。
  《现证庄严论》,二百七十余颂,以三智、八品(又名八法、八事)、七十义释《大品般若经》,既汇总了《般若经》的法相,又阐发了经中的密义,指示出一整套完整的修行次第,故印藏两地一向重视本论的学习与修证。本文拟对《现证庄严论》的基本问题做初步地学习和整理,为以后继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希望法师给以慈悲指正。
  一、《现证庄严论》的由来及弘传
  印度狮子贤论师曾在《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现证庄严论光明释》(简称《光明释》)中说,我曾听说,圣者无著虽然了解一切圣教的义理,并获得证悟,但总觉般若经义甚深莫测,所以他为求通达般若,就修观见弥勒菩萨。因此弥勒慈允,为其造般若经释——《现证庄严论》。
  在印度,首先弘扬本论的即是无著菩萨,他著《真实性决定》为本论作释,随后世亲菩萨也作疏注释本论。但此二人的注疏在西藏大藏经中并没有保留,现在保留下来最早的一部论释,是圣解脱军著的《圣二万五千般若波罗蜜多要诀现证庄严论释》。在圣解脱军之后,公元四、五世纪之间,印度又先后出现本论的注释有21部之多。其中狮子贤论师的注释很著名,尤其是他的《明义释》成为印藏学者共同推崇的一部权威的论释。
  本论传入我国西藏地区是公元九世纪初,由西藏大译师吉祥积将狮子贤的《明义释》译为藏文。十世纪到十二世纪初,又有译师将印度其余论释译为藏文。藏地学者纷纷研习此论,并为之注疏,数量可观。据近代高僧能海上师说,在藏地本论注释有千种以上。西藏宗喀巴大师对印度21种注释都详加研习抉择,于32岁时著《现观庄严论金缦疏》(简称《金缦疏》)此疏以狮子贤的《光明释》与《二万五千般若经合编》为基础,又参引其它各家着疏写成。大师晚年又著《现证庄严论广解》。《金缦疏》多抉择法相并兼修行,《现证庄严论广解》则多明修行事。此后,宗喀巴大师的弟子达玛仁清又著《般若波罗蜜多要诀现证庄严论释心要庄严疏》(简称《心要庄严疏》)与《现证庄严论摄义宝缦》,这是《现证庄严论》、《光明释》、《金缦疏》三书的总纲。阿旺罗桑加措著《现证庄严论诸根本启明——善慧密意庄严狮王之音》,是《现证庄严论》、《光明释》二书的注疏,此疏成为拉萨哲蚌寺德漾学院的学习教材。另外,西藏对于本论还有许多注疏,而三大寺学修抉择,则依宗大师《金缦疏》,其余注疏想要在拉萨流通,就必须经三大寺辩论决定,以防止思想杂乱之弊,本论对西藏的影响可见一斑。
  本论在近代由能海上师与法尊法师分别译为汉文。能海上师进藏求法,向西藏日月二轮之一的康萨仁波卿学习,用四、五年时间专学宗大师的《现证庄严论颂本》,于1930年1931年间,在拉萨译《现证庄严论广解》之前三品,后于1938年在四川成都近慈寺译完。1953年又出版译着《现证庄严论狮子贤义疏》,并著《现证庄严论文句颂解》(一名《现证庄严论义疏附讲》)。1958年至1959年间,上师于五台山吉祥寺讲解《现证庄严论狮子贤义疏》,由弟子隆莲法师笔记整理为《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简称《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或《清凉记》)。
  本论的另一位译者是近代汉藏佛学翻译家法尊法师。法师从西藏学法十年,回汉地后,1937年于四川重庆汉藏教理院将本论颂文译出,名为《现观庄严论》,又著《现观庄严论略解》、《现观庄严论八品七十义略解》、《般若八千颂与现观庄严论对照科目》等书或文章介绍本论。
  除能海上师与法尊法师的著作外,近代又出现许多关于本论的著作:任杰译有金刚笑上师所著《八事七十义建立--善释弥勒上师》;隆果法师译有甲曹杰所著《现观庄严论略义宝缦论》;乘清法师著《修学大般若现证庄严论入门初编》(5卷),将大经与论颂对照,参引能海上师的几部注释著成;罗时宪据法尊法师《现观庄严论略解》进行改编,亦名《现观庄严论略解》;陈玉蛟著《现观庄严论初探》,对本论的创作、作者记思想等各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并译出狮子贤《明义释》,与宗大师《金缦疏》序品及第一品,二者加以对照并作注,对本论的学研都有很大的帮助;此外,还有张静《现观庄严论要略》、史道明《现观庄严论略师表解》等著作。以上汉文著作对本论在汉地的推广将是宝贵的资料。
  二、《现证庄严论》组织结构
  本论的组织结构可用三科、六门、八法、七十义、六百六十义等各种方法概摄。三科即是境(三智)、行(四加行)、果(法身果)三科。三智即一切种智、道智 、根本智(即一切智);四加行即园加行、顶加行、渐次加行、刹那加行;法身果即佛的四身:自性身、法性身、圆满受用身、幻化身。
  三科又可开为六门:一、三智自性,包括三十义。二、自在因,包括十一义。三、自在果八义。四、坚固因十三义。五、坚固果四义。六、法身果四义。
  六门又科开为八品(又称八法):一、一切种智性品十义。二、道智品十一义。三、根本智品九义。四、圆加行品十一义。五、顶加行品八品。六、渐次加行品十三义。七、刹那加行品四义。八、法身品四义。
  八品又科开为七十义及六百六十法等。(见下表)
  三科 六门 八法(即八品) 七十义(名称见下文)
  境——三智 1、三智自性 1、一切种智性品 10义
   2、道智品 11义
   3、根本智品 9义
  行——四加行 2、自在因 4、圆加行品 11义
   3、自在果 5、顶加行品 8义
   4、坚固因 6、渐次加行品 13义
   5、坚固果 7、刹那加行品 4义
  果——法身果 6、法身果 8、法身品 4义
  三、三科概说
  弥勒菩萨是般若会上的听法者,所以能够总持般若经的深义,造本论而显示大经的组织次第,将释迦佛一代教法归纳为境、行、果三科。境即以讲解法相义理为主,用三智法相果显示法性的空寂;行即是修行的次第方法;果即十佛陀所证之四身果及法身事业。
  (一) 境——三智的性相界地
  三智即一切种智、道智、一切智。三智又统摄于一切智中,所以对一切智的性相界地应详细了知。
  1、 一切种智。
  一切种智是指对发心等十法能无余现观的究竟智,了达一切法皆无自性的智慧。一切种智包括发心、教言、四抉择分分全解脱之证、修行所依、所缘、所为、甲铠正行、契入正行、资粮正行、决定出生十义,这十义摄全部《般若经》,而十义又以发心摄尽,故发心一义也摄全部《般若经》。能海上师说:“学习本论的人应念诵一切智的颂文,这是一个总持法门。”总摄十义的颂文是:“发心及教言,决证支分四,成行之所依,法界住自性,所缘等极大,甲胄行契入,资粮定出生,能仁种智性。”这十义普摄了一切经的深义,若能依此修行,必然会得欲乐之果。所以此一切种智的界限唯在佛地。
  十义略说如下:
  (1) 发心。发心就是发胜解心,是为了利益众生的缘故,而发殊胜的大乘心相。这种发心从修习世俗菩提心开始,直到与法身相应所发之心,这中间共22种发心。
  (2) 教言。教言即是指示发心后如何修行的教授教诫。从未入道直至佛位可以10种教授摄尽。
  以上教言与发心合称为“解行发心”。
  (3) 四抉择分分全解脱之证。此即是四种顺抉择分:为暖、顶、忍、世第一法四种加行道。这属于非常殊胜纯洁的发心,需要经过不断的修行才能坚固。
  (4) 修行所依。即大乘种性,这是修行成就之所依,也叫清净法界,是由修法空断我执而薰习成的清净菩提心的种子。大乘资粮道直到十地最后心都属于修行所依。此种又分13种。
  (5) 修行所缘。修行所缘即是修行所要对治的境界,包括善等十一法。此修行所缘可以摄世出世间、有为无为的一切法境上的种子。
  以上所依和所缘又称为“种子成熟发心”。
  (6) 修行所为。即菩萨为彻底断除二障而发心修行,因菩萨还有烦恼尚未完全断尽,成佛才能究竟清净,所以成佛就是发心修行所为。
  以上六种是发心之理,属愿菩提心所摄。以下四种是发心之行,属行菩提所摄。愿与行如二足,有愿有行,愿力才更加坚固,所以菩萨更重视六度万行的实践。
  (7) 甲铠正行。即菩萨披甲精进修行六度,六度又各摄六度,故可开为三十六,一一义摄六度,重重无尽,这是修习一切菩萨行的工具,就象菩萨所披的甲铠一样,所以称为甲铠正行。
  (8)契入正行。即迅速契入大乘因果的加行。主要以修习止观禅定为主,从大乘加行道到十地共分九事。
  (9)资粮正行。从开始发心修行就需要不断积集福慧资粮,故此中广说十七种资粮,并兼明修行次第。
  (10)决定出生正行。也即决定出离三界,承办一切功德,成就一切种智的坚固不动力。
  以上十义,摄尽全论七十义,也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总纲。
  2、道智。
  道智即是最殊胜方便与智慧所摄持的大乘圣智。其中有道智之五支分、声闻道、缘觉道、具大义利大乘见道、大乘修道之所作、胜解作意大乘修道、赞美承事称扬大义利、回向作意大乘修道、随喜作意行大乘修道、引发正行修道、最极清净修道11义。道智中五种发心是为明般若正宗,是入道所应作的事,修行人应决定依四谛五道等的次第,随次第进行修习,此中又详示五道次第的功德过失,这些对于修行者都是应该熟悉的,这里的要点很多。摄持此段的颂文是:“光作末末等,声闻缘觉道,于他诸功德,大义利见道。能作及胜解,赞事意所钦,回向随喜修,无上意能作。最极清净行,是所谓修道,菩萨方善巧,道智说如是。” 道智的界限从见道直到佛位。
  十一义略说如下:
  (1) 道智之五支分。支,是因义,佛陀的自性光明无量无边,能使诸天的光明隐暗,这样能使他们去除我慢,这是生起道智之因。
  (2) 声闻道。声闻道的根本体性就是对四谛的所缘、行相能清净证知,这也是菩萨道中应完全了知的。要了知四谛,必先修行四加行,所以在声闻道后,即说暖、顶、忍、世第一法四种加行。
  (3) 缘觉道。由发心回向通达空性慧的法摄持,为摄受缘觉所应了知的大乘现观的圣智,就是缘觉道的道相智之相。
  (4) 具大义利大乘见道。即是具足此世、他世的广大殊胜功德利益的大乘见道。这是无漏修道未生起之前证悟二种无我的出世间智。
  (5) 大乘修道之所作。即是由修习大乘修道的力量而得的殊胜利益。
  (6) 殊胜作意大乘修道。即是要胜解般若的义理深信般若是出生功德利益的根源,以胜解心而起现行。
  (7) 赞扬承事称扬大义利。在修行中,自己已得法益,就能发起真诚的心来供养赞叹,又因此更生证解。
  (8) 回向作意大乘修道。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将一切修习的善根回向无上菩提。
  (9) 随喜作意行大乘修道。心生欢喜心,内生种种法乐。即依世俗谛就以方便缘信等善根修行随喜,若依胜义谛则一切法性空无所得。
  以上胜解作意大乘修道、回向作意大乘修道、随喜作意行大乘修道三种属有漏的大乘修道,以下二种属无漏的大乘修道:
  (10) 引发正行修道。即是已修成究竟证德的大乘无漏修道。
  (11) 最极清净修道。即是已修成究竟断德的大乘无漏修道。
  3、 根本智。
  根本智也称一切智 ,是证得补特伽罗无我的智慧,明了三世诸法都是清净平等之性。其中以分别远近定义、明示有方便无方便之定量、所治、能治、加行差别、自性、加行果等九义概摄根本智的内容。此段相应的颂文是:“智不住生死,悲不住涅般,无方距果远,果近善方便。不共对治品,加行平等性,声闻等见道,许即遍知性。”根本智的界限从见道直到佛位。
  九义略说如下:
  (1)、(2)、分别远近的定义。此明不住生死、不住涅磐得大乘观智。
  (3)、(4)、明示有方便无方便的定量。开示若执著境行果三相就没有方便而遥远的一切智,以及若具有殊胜方便与智慧的一切智。
  (5)、明所治。此明法上所应对治的,即色等五蕴、三界所有诸法,以及六度四摄等修行法,应了知皆无自性,若起执著就是修行所应对治的。
  (6)、明能对治。对于六度等法能不起我治,并能够做利他令行六度等法,通达一切法无自性而能对治一切法相执的智慧。
  (7)、加行之差别。在色等事相上能破除执著所修习的十种道,就是加行差别。
  (8)、加行自性。即是修习一切智加行的行相,这种行相能破除对境界的执著是当下用功的方法。
  (9)、加行果。即见道,初见真谛得能远离三十二种增益,这种真谛观包含了小乘的见道。
  在三智中,一切种智是了知一切万法了无自性,唯有佛陀才有这种智,佛用一切种智来宣说一切法相;道智是了知一切道无自性,在三乘人中菩萨具有此智,菩萨用它来宣说三乘道,承办三乘的利益;一切智是了知一切事无自性,虽一切圣者都具一切智,但论文中主要指二乘为主。
  (二) 行——四加行的性相界地
  四加行即是圆加性、顶加行、渐次加行、刹那加行。四加行中圆加行可以通摄余三加行,故对圆加行的性相应详细了解。
  1 、圆加行。
  把三智一百七十三种行相作为所观之境,而三智得以自在生起,一切修行事都全部摄尽,就是圆加行。与此相应的颂文是:“相及加行等,功过性相四,解脱证分全,学故不退僧。生死解脱平,无上刹清净,诸相现圆证,此等善方便。”界限从大乘资粮道到十地。通俗地讲,圆加行就是菩萨为求得一切相智要完全地修习三智所有行相,具体包括三智行相、殊胜加行、加行之功德、能作中断之过失、加行之性相、顺解脱分、顺抉择分、生起殊胜现观不退转之总相、法身平等加行、净智佛刹加行、化身中之方便善巧加行十一义。
  圆加行中介绍了有关修习三智的一切方面的加行,现在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圆加行的意义。
  (1) 所修习的三智行相
  修行人要如实地了知所对境界,就要对三智的一百七十三种行相能圆满地现观。三智的行相分别是:一切种智一百一十种、道智三十六种、一切智二十七种。其中一切种智行相又分三类:第一、和一切智,属无烦恼障漏,是声闻弟子以断烦恼为主,与其相顺的有三十七种。第二、和道智,属假名有漏,因菩萨不以断烦恼为主,与其相顺的有三十四种。第三、唯一切种智,是佛陀自身所独具的,有三十九种,纯属无漏,已断尽烦恼障与所知障。
  (2) 修习三智的资格
  三智的修习不是任何人都具备资格的,必须是具备四种条件的资粮道菩萨才是修习三智的法器。第一、在过去生或现在生中曾在无量诸佛面前承事诸佛、培植善根、使善根不断地增长。第二、必除去我慢,得到善知识的清净加持,是堪能容纳深广胜法的法器。第三、对于诸佛如来能生深重的恭敬心、爱敬赞叹之心,曾向诸佛请示过般若深义,不自作主张。第四、长久地修习布施等十种波罗蜜多。具备这四种条件的人才是修习三智的法器。
  (3) 修习三智的方法
  要修习三智就必须从二方面来修二十种加行。第一方面,是较难证的五种加行:了知色等法住相不可得、对治远离不随顺品、如实平等契入甚深真如理性,专念无我而契证如所有性无量渊深真如理性是得妙止观及得止观双运而摄的境界。第二方面,是较易证的十五种加行从除怖畏心、修暖、顶、忍、世第一法、达见道、进入修道。
  (4) 修三智的功德利益
  了解修习三智的利益会更加促进行者的修习。此中有十四种利益:○1能得诸佛加持摧伏魔力。○2得佛无上智护念,使顺于修行。○3经常依止诸佛,故所修加行有进无退。○4越来越接近菩提。○5能作利他的大异熟果。○6能生在有佛法的国土中可以受持读诵深甚般若。○7能圆满一切无漏功德。○8能生生世世为他人演说佛法。○9菩提心不会动转。○10能引生不共二乘的善根。○11能如实完成自己利生的誓愿。○12能摄持广大善果。○13能给一切众生引发义利。○14转生也定能得甚深般若。
  (5) 修习三智加行会出现的障碍
  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谓的魔就是修行中所遇到的来自内心和外界的障缘、困难等。菩萨在修行三智时会出现的障碍不外四十六种。这四十六种可分成三类;有二十种十修行人自身方面可能发生的障碍;有二十三种是修行人自己和师长之间可能发生的障碍;还有三种情况,是属于外恶魔作祟可能出现的障碍,如恶魔伪作师长障碍学法、听法等。
  (6) 正修三智的过程
  首先修习三智的基础就是要通达诸法性空之理,且能以空慧达到现观。其次在此基础上整个修行过程又分成二步:一是达到法现观,即是大乘的正信、正精进、正念、正定、正慧,这是大乘的资粮位阶段,二是达到能熟现观,就是通过加行道乃至作后心的修行渐次地调伏烦恼,逐渐断除烦恼,能接近解脱功德圆满是能熟现观,这是大乘加行道阶段。然后是殊胜现观,即得法不退转相,并能引发法、报、化三身的殊胜功德,包括大乘加行道暖位到最后心阶段。在殊胜现观中,加行道、见道、修道各有很多的不退转相,其中修智引发法身、报身之因加行的界限,都只限在八、九、十、三个清净地,因七地前加行的主要力量用在断二障烦恼,到八地后加行的主要力量是用在利他和庄严佛土及成佛方面。
  2、顶加行。
  顶加行即是圆满现证一切种智的方法,也就是使一切种智的修习达到圆满自在,达最高峰,这就是顶加行的修法。顶加行中有八义,可分四类:第一、是加行道的顶加行,即暖、顶、忍、世第一法的修习。第二、是见道位的顶加行,所谈得是能取、所取的四十九种分别,和能对治的因果自性。第三、是修道位的顶加行,所谈的是修道顶加行的相及所治、能治的分别与胜利。第四、是无间道顶加行。顶加行的颂文是:“抉择等福增,坚固诸心住,是渐修所作,于中各各道。分别相四种,及对治四种,无间道等持,修行违谛理。”顶加行的界限是从暖位到十地最后心。可见,凡是顶加行必定是满证圆加行,但若满正圆加行却不一定是顶加行,如资粮道,虽是满证圆加行却不属于顶加行中摄。
  3、 渐次加行。
  渐次加行所要修习的内容仍是三智的一切行相,这里主要特别提出对六度、六念与无自性的十三法要渐次修习。渐次加行的颂文是:“边次行十三。”界限是大乘资粮道到最后心之前。
  4、 刹那加行。
  刹那加行即是由修习六度等法,直到菩萨究竟位的最后一刹那,现证圆满法身果德。这里的刹那就是指金刚喻定最后心,通过这一刹那的加行,现证圆满菩提。刹那加行的颂文是:“一刹那圆证,性相有四种。”界限在十地最后心。
  以上四种加行中,前二种属自在因果,这是从不纯熟到纯熟,从努力到完成的关系。后二种属坚固因果,是从渐修到顿证,由量变到质变的关系。若能依前面所讲的三智一切行相与四种加行去修行,必然会得证法身果。
  ( 三 ) 果———法身果及事业
  本论中把法身开为四种:自性身、法性身、受用身、应化身。这是由不断地修习所得到的究竟果。相应的颂文是:“自性圆满报,随他变化身,法身诸所作,四种正等宣。”界限唯限在佛地。自性身具足二种清净:即本性清净与离垢清净。法性身是观待如所有性、尽所有性而立的究竟见智。受用身是具足五种决定的究竟色身:一、住处决定在色究竟天。二、定有相好庄严。三、眷属定是圣位菩萨。四、说法决定说大乘法。五、决定作饶益有情的事业。化身分巧变化身、生变化身、胜变化身三种。法身所作的事业共有二十七种,这些事业虽然是色身所作,但如果没有证得自性身和法性身也就不能有这些作为。只有证得此二身,才能做出种种利生的事业。
  四、本论的思想价值
  大觉佛陀四十九年说法中,二十二年宣讲般若,以般若为佛法的中心根本。学习《大般若经》的论著主要有《大智度论》、《现证庄严论》及《中论》等,《现证庄严论》可以说是大乘弥勒学的代表作,它主要明法相的次第,从俗谛方面来显示一切法无生的道理。《中论》则主要明诸法性空,是从真谛方面来遮止俗谛,显示大经的密意。能海上师说:“学中观不依《现证庄严论》,则中观不能得,以不依法性不能证自性故。二者合学,方有门路。”
  《现证庄严论》也是整部《般若经》的论义、教授和口诀,它以三智、八个现观、七十要义来统摄《般若经》,这正是《般若经》的“庄严”,能令学者心生欢喜。《现证庄严论》在思想上继承了中观派的性空理论,又在实践上以修行阶位为纲,用现观的意义,贯通了整部般若经。本论的思想体系是一种既阐扬中观思想,又兼有瑜伽行次第的般若学,既不离甚深的空性见,又可使学修的人有具体实践次第可以依循,因此本论取得了代表瑜伽行派的地位。
  以上从本论的由来、弘传及思想内容等方面的初步探讨中,可以看出本论的重要价值。能海上师说:“西藏学者多背诵义疏,但通《现证庄严论》即可考格西。”又说:“汉地法师,但通此论,任讲何经不必求注解。”这是上师对后辈学人的殷切鼓励。《现证庄严论》是三藏三学的总教,为我们指示出体、道、果的要点。现在,西藏格鲁派的僧众仍以本论为重要的学习课程,一般要学习七至九年。通过修习,对三乘道次第,尤其对大乘道次第产生坚固不谬的定解和信念。本论在自修方面有许多重要口诀,皆是弥勒菩萨亲承佛陀教授的缘故,若能认真研习此论,则必得全部佛法的精要。
  参考资料:
  1、《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根本颂》 弥勒菩萨造 能海上师译 2001年上海佛学书局
  2、《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证庄严论义疏》 狮子贤菩萨造 能海上师译
  3、《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能海上师讲述 隆莲法师笔记 1994年上海佛学书局
  4、《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名句颂解》 能海上师著
  5、《现观庄严论略解》 法尊法师著 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丛书第五种 内部刊物
  6、《般若八千颂与现观庄严论对照科目》 法尊法师著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1990年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7、《现证庄严论中八品七十义略解》 法尊法师著 同上
  8、《八事七十义建立善释弥勒上师言教》 笑金刚上师造 任杰译 (内部刊物)
  9、《现观庄严略义宝缦论》甲曹杰著 隆果法师译 (同上)
  10、《现证庄严论入门初编》 乘清法师著(四川省什邡市玉佛寺内部刊物)
  11、《现观庄严论略释》 罗时宪著
  12、《现观庄严论要略》 张竟著
  13、《现观庄严论略释表解》 史道明著
  14、《现观庄严论初探》 陈玉跤著 1988年中华佛学学报第二期
  15、《现观庄严论纲要书──八事七十义之译注研究》 廖本圣 颡凌格西 合著

 
 
 
前五篇文章

音乐与教育

文学巨匠老舍的佛学思想与他的不解佛缘

佛教与回鹘讲唱文学

王安石诗文佛典注释辨正

智慧的语言

 

后五篇文章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中译序

法净舍利入塔铭

崇安寺的传说

法门寺的故事—— 写在法门寺博物馆新陈列开放之际

诗心方丈释惟贤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