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福建佛教历史上的刻经事业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福建佛教历史上的刻经事业
  周书荣
  佛教于两汉传入我国后,随之有大量经、律、论译出并流通于世。但五代以前,均是以手抄本为主,福建也不例外,其中著名的例子有:唐咸通十四年(873),懿宗李漼赐号福州怡山长庆寺住持大安“延圣大师”,并“赐紫袈裟,命剑南写开元藏经给之。”[1]景福二年(893),福建观察使王潮延请僧人“缮经三千卷,皆极越藤之精、书工之妙”[2],供养于泉州开元寺藏经楼上。天祐二年(905)春,福建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命人缮经5千卷藏于莆田灵岩寺;同年夏又藏佛经541函5048卷于福州寿山。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审知在福州于山建造定光塔后,“缮经五藏,其二进于上,其三附于寿山、定光。”[3]后唐同光年间(923—926),王审知在怀安(属今福州)太平寺“又泥金银万余两,作金银字四藏经,各五千四十八卷。”[4]
  随着五代、宋初雕版事业的兴起,佛经始有木刻本。福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刻书中心之一,宋代福建的刻书业尤为兴盛。福建佛教历史上的刻经事业也从此揭开篇章。从宋太祖于开宝四年(971)命张从信在益州(今四川成都)雕印第一部大藏经《开宝藏》起,有宋一代共刻了5部大藏经。其中,在福建就雕印了《崇宁藏》与《毗卢藏》二部大藏经。
  《崇宁藏》的雕造,始于宋元丰三年(1080),由宋礼部员外郎陈旸倡议、福州东禅等觉禅院住持冲真发起劝募,经过东禅院数代住持冲真、智华、智贤、道芳、普明、达杲等的努力,至崇宁二年(1103)竣工。全藏580函,1440部,6108卷,千字文编号从“天”字至“虢”字止,其版式为每版30行,折为5个半页,每半页6行,每行17字。《崇宁藏》刻成,大书法家米芾为之题额,朝廷加号东禅院为“崇宁万岁”。
  《毗卢藏》的雕造,始于宋政和二年(1112),由福州开元禅寺住持本明与寺中僧人本悟、行崇、德华、圆津等发起劝募,当地信众蔡俊臣、陈询、陈靖、刘渐等予以协助。在开元寺本明、元忠、法超、惟冲、必强、了一等历任住持的努力下,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告竣。全藏595函,1451部,6132卷。千字文编号从“天”字至“颇”字,其版式与《崇宁藏》相同。
  《崇宁》、《毗卢》两藏总计达1175函,2891部,12240卷,堪称煌煌巨制。惜由于天灾、兵燹等原因,现国内所存只200多卷,大部分流散在国外。值得一提的是,从1989年起,福建省佛教协会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已陆续从日本影印回存于日本宫内省图书寮的《毗卢藏》。
  宋代,福建除刊刻卷帙繁多的这两部大藏经外,今可考者还有:元丰三年(1080),福州玄沙宝峰院刊行《玄沙师备禅师广录》三卷;乾道间(1165—1173),福州光孝寺刊行《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三十卷;淳熙五年(1178),福州鼓山涌泉寺刊行《古尊宿语要》四卷;嘉熙二年(1238),福州鼓山涌泉寺刊行《续古尊宿语要》六卷。此外,福州鼓山涌泉寺还刊行《佛眼语录》、《虚堂和尚语录》三卷、《续辑》一卷。福州南禅寺皈云庵也刊行《祖庭寺苑》。
  到了元代,大德八年(1304)至至大元年(1308),泉州护国水陆禅寺僧怀仁、法崇等募缘对《毗卢藏》进行补版印刷,称“水陆寺大藏经”;延祐二年(1315)建阳后山报恩寺也刊刻《毗卢藏》中的华严、涅槃、宝积、般若四大部经(计84函,762卷)流通;至正二十三年(1363),建阳大觉妙智禅寺刊行《四家录》二卷。
  明、清以来,福州鼓山涌泉寺、怡山西禅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均有刻经流通,鼓山涌泉寺的刻经规模更为福建全省之冠。清康熙三十年(1691),涌泉寺方丈道霈还刊行《鼓山永通斋流通诸法宝划一》,介绍寺的刻经目录及其单价,以促进流通。1932年9月,虚云和尚的弟子观本禅师在鼓山涌泉寺编成《鼓山涌泉禅寺经版目录》一书,他在跋中谈及:“鼓山白云峰涌泉禅寺之西厢宝积仓上,危楼五楹,插架连云,藏有古刻经版多种。查此经版自明崇祯间(1628—1644)永觉贤祖继紫柏尊者之径山寂照庵而起,为霖霈祖绳武主之,时在有清康熙中叶,刻经最多。其中如《华严经疏论纂要》凡百有余卷、四千有余页,为海内未经见之本。其他刻本属于近代名德之著述,多非《龙藏》及日本《弘教藏》本所有,惟近代日本明治藏经院所编之《续藏》始搜采之,然亦不备。”[5]1934年,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在《福州鼓山庋藏经版目录序》中也提到:“昔年余游鼓山,览彼所雕《法华》、《楞严》、《永嘉集》等,楷字方册,精妙绝伦。以书法言,亦足媲美唐宋,而雕工之巧,可称神技。虽版角有少腐阙者,亦复何伤,弥益古趣耳。又复检彼巨帙,有清初刊《华严经》及《华严疏论纂要》、《憨山梦游集》等。而《华严疏论纂要》为近代所希见者。余因倡缘印布,并以十数部赠与扶桑诸寺。乃彼邦人士获斯秘宝,欢喜忭跃,遂为摄影镂版,载诸报章,布播遐迩,因是彼邦佥知震旦鼓山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6]今据《鼓山涌泉禅寺经版目录》一书统计:鼓山涌泉寺刻经自明万历间(1573—1620)起至1932年止,计有359种。其中明刻84种、清刻l95种、民国刻45种、年代不明的及抄本35种。明刻中多为万历(1573—1620)与崇祯年间(1628—1644)所刻,著名的有《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五灯会元》与《建州弘释录》等。清刻中多康熙年间(1662—1722)所刻,有141种,几乎均是精槧之本,其中著名的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顿悟入道要门论》、《鼓山永觉禅师广录》与《旅泊庵稿》等;而康熙五年(1666)刊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原为宋书法家苏轼所书,鼓山涌泉寺据镇江金山寺宋本翻刻,以镂工精良著称。民国所刻著名的有《三坛传戒正范》、《禅关策进》、《楚石和三圣诗集》等。1935年,随着鼓山涌泉寺经版与经书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上海佛学书局专门派编辑何子培居士来鼓山协商有关流通事宜。同时,寺中亦派人清点经版,发现不为虫蚀鼠伤、完整无缺的尚有188种(其中方册的145种、梵册的43种)。于是上海佛学书局遂与鼓山涌泉寺签订合同,这些经书在涌泉寺刷印后,由上海佛学书局向全国流通。
  福州怡山西禅寺刻经始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至1949年止,共有49种。其中明刻2种、清刻43种、民国刻4种。明刻中以万历十三年(1585)所刻的《月上菩萨经》为最早。清刻中著名的有《禅门日诵》、《万佛名经》、《经律异相》、《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等;而乾隆五十八年(1793)刻的《释迦谱》(又名《释迦如来应化事迹》)四卷,图文并茂,雕工精细。
  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刻经流通始于明末清初,寺有刷印楼,“在藏阁上,凡法宝新旧板俱在此楼,递年刷印者住焉。”[7]寺共刻经24种,其中著名的有《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虎丘隆和尚语录》、《祖庭钳锤录》、《心经斫轮解》与《黄檗隐元禅师语录》、《云涛集》等。
  此外,福州罗山法海寺于明万历后期(1605—1620)刊行《心经宋濂宗泐合注》一卷。漳州丹霞岱山广严寺住持亘信禅师于清顺治四年(1647)刊行《漳州保福净众开山灵应大觉祖师语录》。
  民国时期,除上述福州鼓山涌泉寺、怡山西禅寺继续流通经书外,泉州承天寺于1915年重刊清初版的《博山和尚参禅警语》。1932年,性愿法师在泉州刊行《圆觉了义经》。至今仍受人景仰敬重的圆拙法师,一生致力于经书的流通,应该说,他的弘法事业也始于此时。1944—1949年,驻锡在福州郊区螺洲华严精舍的圆拙法师与陈士牧居士在福州刊行了30多种佛教经籍与弘一法师遗著,其中主要的有《高丽本梵网经》、《释门归敬仪撷语》、《心经大意》、《法雨追思录》、《晚晴集》(附《永觉和尚广录摘要》与印光法师所辑《净土经论撷要》)等,为福建佛教历史上的刻经事业最后添上完美的一笔。
  注释:
  [1]清·沈涵《怡山西禅长庆寺志》卷二。
  [2][3]五代·黄滔《莆阳黄御史集》下秩。
  [4]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三十三。
  [5]近代释观本《鼓山涌泉禅寺经版目录》。
  [6]近代释弘一《福州鼓山庋藏经版目录序》。
  [7]见清《黄檗山寺志》卷二。

 
 
 
前五篇文章

从唐诗看唐代茶与佛教的关系

北魏时期的佛教——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八

东魏和北齐的佛教概况——中国佛教史话之三十九

西魏和北周的佛教概况——中国佛教史话之四十

《涅槃经》与涅槃师——中国佛教史话之四十一

 

后五篇文章

清代汉传佛教建筑赏析

天台国清寺建筑概说

蓝毗尼简史

法源寺志(2)

法源寺志(1)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