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莫高窟的西夏佛教艺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莫高窟的西夏佛教艺术
  党项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羌族的一支,隋唐以来在今天的陕西、甘肃、青海的边区一带主要过着游牧生活。
  公元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市)为都城,建立了大夏国,即皇帝位。由于这个少数民族国家位于黄河以西,历史上称之为西夏。公元1074年,回鹘人与西夏军队又一次交锋,西夏人最终取得胜利,占领了敦煌。从此,敦煌被西夏国统治达一百五十余年。
  西夏国的历代君主都是虔诚的佛教信仰者,李元昊就是一位既通蕃汉文字,又懂佛学的人物,他大力提倡“以浮图安疆”,就是要借助佛教来慑服人心,巩固党项族在西夏国的统治。
  在武威博物馆里,保存了一通立于公元1094年《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根据碑上的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夏统治者对于佛教是“尤所崇奉”的,不论是远近山林,还是村落坊聚,只要发现有被毁坏的前朝佛教寺院,西夏都采取了保护维修的措施。这样一来,西夏境内就出现了浮图梵刹,遍满天下的佛教发展盛况。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西夏人对国境以内过去所开凿的石窟也很自然地加以保护利用,并且重修和兴建。
  在敦煌莫高窟,保存了西夏时期的洞窟七十多所,其中绝大多数是改造或重修前代的洞窟,新开建的洞窟很少。但是,西夏人对于壁画和塑像全部经过了重新制做,于是就形成了一所所内容完整的西夏风格的石窟。例如:第263、246窟原来都是北魏窟,它们的中心塔柱虽然还被保留着,但壁画和塑像全部被西夏人重新改做了。因此,莫高窟的西夏石窟在洞窟形制上较少有它自己的特点,壁画和塑像的题材与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承袭曹氏敦煌时代的艺术。但西夏石窟的自身特点也是很鲜明的,并且其内容之丰富,数量之众多,也足以使莫高窟堪称为中国最大的西夏艺术宝库。
  在西夏重修过的几十所洞窟中,都是采取大面积地绘制新壁画的作法,而很少去有意损坏或改塑前进有的塑像。在莫高窟中,只保存下来二三十尊西夏彩塑像,而且大部分还是在前朝塑像毁坏的情况下重新补塑的。这些为数不多的西夏彩塑,有佛、弟子、菩萨像,以及释迦与多宝佛并坐说法像等。从艺术风格上看,这些彩塑面貌丰润、衣纹流畅,保持了很多唐、五代、宋的遗风,但在体态的多姿,富丽的色调,健美的气质等方面,它们的艺术造诣就远不如唐宋时代了。
  莫高窟的西夏壁画艺术,在题材布局、人物形象、衣冠服饰、绘画技法等方面,都对曹氏时期的壁画艺术有相当程度的模仿,并且从中孕育出了西夏民族特有的壁画艺术风格。西夏国早期的壁画内容,大部分是整窟地描绘众多的千佛和供养菩萨,这些供养菩萨身材高大,形象千篇一律,缺乏动态的变化。虽然还有一些过去曾经盛行的经变画,但品种只剩下《阿弥陀经变》、《药师经变》等几种,而且场面也大大简化了。如 第400窟北壁的《药师经变》,画面中有简化了的亭台楼阁、天人围绕药师佛说法,以及莲花水池、伎乐人物等,但已没有任何经中的故事情节。有的经变化干脆连象征西方极乐国土的楼阁、水池也没有了,仅仅凭借佛在说法以及化生童子等来表现原先经变的内容,我们往往无法识别它们究竟属于何种经变。其实,它们的画面效果已经和一般的说法图差不多了。西夏国在中期以后,他们自身的民族艺术特征越来越多地反映在壁画中,佛教中的人物面型变得浑圆而长,世俗装的供养人像更是表现了西夏人成熟的民族特点。少量的几身党项族女供养人,都是身穿窄袖衫裙,头上戴着毡冠或步摇冠,大体上是从中原地区的汉装改变而来的。第409窟东壁南侧的回鹘王供养群像,是西夏时期难得的一组肖像画:王者的形象可能代表着修造这所石窟的主人,他的前面立着一位少年,可能是王者的儿子;身后有八位随从人员,分别为王者张伞盖,执团扇,捧弓箭,举宝剑,执金瓜,背盾牌。有学者认为这属于西夏王的供养像,但如果从服装的特征上看,与回鹘人的装束打扮是很相似的。西夏时期,敦煌一带回鹘人的活动很频繁,他们的可汗与西夏王室也有着密切的交往。因此,在西夏时期的莫高窟里出现回鹘王者的供养像是不足为奇的。同样,第409窟东壁北侧绘制的两身女供养人像,头上戴着桃形大凤冠,身穿大翻领窄袖大红袍,也是属于回鹘贵族妇女的装束,应该代表了回鹘王妃的形象。
  莫高窟西夏洞窟壁画,在着色上有鲜明的个性:窟内大面积的千佛、供养菩萨,以及说法图、经变画,大部分是用石绿色作地色的,有一些说法图或经变画则用土红色或淡紫的蓝色作地。窟顶藻井以及壁面上大量使用的团花图案也多用石绿色着色,使洞窟笼罩在一层冷绿色调之中,增强了肃穆的宗教气氛,这是其他时代的石窟很少见到的。另外,对于壁画中的装饰部分,喜欢用金色来涂施:像窟顶藻井图案中的游龙、戏凤,图案中的边饰,以及人物装饰中的璎珞、手镯等,都流行浮塑贴金、描金,或者是沥粉堆金的制作工艺技术,加强了壁画中的质感效果,也能使洞窟内部显得豪华富丽。第309窟顶部的红地绿团花图案,第245窟、234窟、130窟、16窟的游龙或戏凤藻井,都是莫高窟西夏装饰壁画中的佳作。
  莫高窟的西夏佛教艺术,虽然处在中国佛教艺术发展长河中的衰落阶段,但相对于立国不久的西夏王朝而言,却正是佛教艺术的兴起与发展时期。它们虽然无法与唐代的艺术相媲美,但仍然透出了一种清新与活力。众多西夏石窟的壁画,为我们研究西夏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提供了难得的形象参考资料。

 
 
 
前五篇文章

北京金代碑刻叙录

从鄂州出土文物看三国六朝时期武昌的佛教

三国时期东吴佛教的兴起——孙权与康僧会

汉末、三国时期的佛教发展

支谦生平略考

 

后五篇文章

西夏建筑中的佛教建筑

游祥洲:自力与他力之融合

五台山:一部活生生的中国佛教史

济南郊外历代石窟及摩崖造像(续完)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必须与时俱进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