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浅谈如何欣赏佛教美术作品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浅谈如何欣赏佛教美术作品
  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以来,迄今已历两干余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佛教种子可说已传递亚洲及至世界各国,不仅充实了这些国家的哲学背景和文化内涵,更丰富了他们在美术创作方面的题材与形式。举例言之,印度阿姜塔的石窟艺术、中国教煌的辉煌壁画、云冈和龙门的佛教石雕、日本奈良的古寺建筑、斯里兰卡波罗奈梵的卧佛亘像、印尼爪哇婆罗浮图的大佛塔……等佛教艺术杰作,相信都已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
  这次,在台北历史博物馆展出的西夏文物中,以佛教绘画为主,这些出土的作品经过时间的长廊,仍能维持完好,诚属难得。然而,尽管前人留下这么丰富的遗产,我们究竟该以何种态度去欣赏它?尤其,面对这批年代久远的佛教美术作品,我们应如何掌握其精蕴,而与个人的学佛相结合呢?一般来说,赏析一件美术作品,大致不出两种方式:一是“主观的欣赏”:另一则是“客观的认识”。而佛教美术作品的观赏自然也可以从这两方面人手。以下,先就“主观的欣赏”部份加以论述。
  一真、善、美”是艺术创作的三大要件,这是人尽皆知的,藉著作者精心的创作,不仅呈现外在事物的具体造形,更传达了内在精神的抽象意涵。就以佛教的造像来说吧,其中:佛、菩萨、天龙八部……等性格各异,致其美术的造形也随之不同。如众周知,佛像多法相庄严,肃穆端凝。而为了表现菩萨的慈悲,菩萨像大多相貌和蔼,平易亲切。至于天王力士,则因为是佛教的护法,故艺术家多以嗔目裂齿,血脉贲张等外形,来刻画他们的威武勇猛。凡此种种:“以形写神”的例证,充份道出艺术中“真”的特质。接著,以“真”作基础,进而达致“善”的境界。《历代名画记》说到:“夫画者,成软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所以,艺术还必须透过对“善”的诠释,达到教化人群的目的。
  名雕塑家杨英风认为,“佛教艺术”乃是结合了艺术心灵与形上意象两者,并且相互辉映的华严境界!因此,透过此一灵性的浸润,使人在方外玄想中,获得无与伦比的禅悦之乐,并开启对于生命的智慧。杨先生也认为,由于佛教艺术和中国造型美学有其相通之处,所以才能顺利根植于这片土地上。因而可知,举凡艺术创作均透过造形理则和形上思惟的相互交感,引发人们的共鸣:进而藉著艺术的手段—“美”,使得艺术作品之呈现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境地。
  由上述可以了解,一件真、善、美兼备的佳作,很容易引发欣赏者的共鸣。以佛教的美术作品来说,晋朝顾恺之在瓦宫寺北殿所画的维摩诘像,颇有清蠃示病之容,隐机忘言之状,至今仍为世人传颂不已。唐代吴道子绘制的变相壁画,人物众多,奇踪异相,生动活泼,也一直为人们所推崇备至。再者,当我们造访印尼婆罗浮图大佛塔时,对于那宏伟的建筑,复杂的设计,以及精美的雕刻,莫不被深深震憾。而至为重的一点是,这种种的感受,和欣赏者是否为佛教徒无关。然而,由于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审美的角度自然有异。有人偏爱北魏佛像的沈稳,有人欣赏唐代菩萨像的亲和,也有人喜好宋代造像的秀致。总之,在主观的欣赏角度上,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美学家李泽厚说过::不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来说,宗教艺术首先是特定时代的宗教宣传品,它们是信仰、崇拜,而不是单纯观赏的对象。它们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是为基不教服务的。”因此,要真正地了解佛教美术,我们还必须采究作品的内涵和思想,亦即从客观的认识上来著手。并且,经由一番理性的引导,吾人当更加领略佛陀的教示。
  首先,我们必须具备解读美术图像的能力。一尊佛菩萨像的手印常传达了某种特定的讯息。例如,常见佛菩萨曲肘扬掌,五指平伸,手掌向外,作施无畏印,表示皈依此尊,则能不畏外敌,无所惧怕。我门看释迦成道像,右手抚膝,五指下垂,指尖触地或台座,施触地印,象征著佛已降魔,圆满证道。有如金刚界大日如来,双手于胸前作智拳印,右手五指紧握作金刚拳,象征般若智慧:握住代表方便的左手食指,以示结合智慧和方便,方能递入佛智。这些例证说明了,佛、菩萨圣像非止于崇拜、信仰而已。透过不同的手印,他们正在向我们布道说法,讲演经义。
  有时,在博物馆或美术馆中欣赏佛教作品,我们常忽略了这些作品原本应为佛寺整体设计的一部份。事实上,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陈列方式,往往使得作品原来的精神风貌丧失殆尽。例如,《维摩诘经》中,维摩诘居士和文殊菩萨的辩论,充份阐扬了大乘思想中的第一义谛。为此,艺术家多以两人辩论的场面作为佛寺壁画的主题。这是因为:古代教育水准低落,文盲众多,宗教师便使用佛画来解经说法。所以,追究作品的经典根据,而非割裂析赏,是深入了解佛教美术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尤其,在大乘佛教里,思想内容的特色往往影响美街作品。以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的特点来说,其强调直接的宗教体验,导致禅宗艺术回异于其他宗派的表现方式。如我们所常见的禅画,概多为水墨作品,往往逸笔草草,笔简而神备。再如,有名的禅寺庭院里,更利用院中山石林木的布置,处处透露出禅机,予心灵极大的想像空间。另外,密教注重持咒观想,而在此一修行方式的影响下,密教美术出现了多首多臂,手持各类器物的菩萨像,或甚至是青面獠牙,面目可怖的明王护法像,作为信徒观想的对象。由上述可以知道,佛教美术造型往往与特定宗派的思想内涵息息相关。故吾人在欣赏的同时,若能对其背景稍作了解,相信更能探得作品的精髓。
  不论是主观的欣赏,抑或客观的认识,对抄了解一件有价值的佛教美术作品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感性的层次上,我们藉由佛教的美术作品,将个人的宗教情操发挥到极致;而在理性的层次上,我们透过佛菩萨的造型,印证了所学所思,并且增广见闻,优游法海。是以,结合主、客观的角度,旨在调融我们的理智和情感,以求活出一期圆满无碍的生命。
  摘自《中国佛教》第38卷第12期

 
 
 
前五篇文章

峭壁上的文化瑰宝 “摩崖石刻遍大伾”

清末民国国家体制的转型与北京寺庙历史变迁

如何把佛法发挥于企业经营之探讨

宗教心理学的意涵及其功能之研究

重庆北碚抗战墨宝解密

 

后五篇文章

浅论佛教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借鉴作用

龙象圣地缙云寺

论东晋南朝时期会稽佛教文化兴盛之原因

明代苏州最有名的佛教史志——《吴都法乘》

罗睺寺建筑与塑像概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