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古刹 名树 灵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古刹 名树 灵泉

  □ 邵之茜 荆三隆 《华夏文化》 2009年第01期

  位于西安城南约四十里的终南山,峰峦叠嶂,水清谷幽,其间有众多的佛教胜迹,是历代大德高僧潜心佛理、修法弘道、开宗立派的禅修宝地,也是历史上鸿生硕儒、文人雅士留连忘返的清雅之处。

  从西安城区向南至终南山脚下环山公路旁的南石村口,沿一条丈余宽的水泥路缓步南行约10分钟,路的左侧则可见“观音禅寺”的路标,按箭头所指再步行几分钟,红色的寺庙院墙即映入眼帘:进入大门,古朴的寺院、整齐的花草、庄严的殿堂,喧嚣和杂念便被隔在了墙外。寺庙山门里侧耸立着两株高大的古柏。上有“西安市人民政府名木”(编号0323、0324)的标志,古树枝繁叶茂、苍翠虬劲,给人一种岁月沧桑、历度风霜之感。院门正对面是挂有“观音禅寺”匾额的大殿,殿堂内奉有观音、普贤、文殊、地藏诸菩萨。观音禅寺背依禅岭顶,南通观音山,原名“观音堂”,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相传是太宗李世民为消灾祈福而建。时占地300余亩,为一方名刹,历代香火不绝。解放后,该寺遭到毁损,被改为“红岩中学”,寺内僧众也被遣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宗教政策的落实,才得以恢复修建,重现昔日风貌。现任住持悟宣法师强调寺院进一步修缮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为发挥佛教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开发和利用佛教文化旅游资源,近几年,观音禅寺举办了禅修班、禅茶会等各类佛学活动,接待僧人游客,社会反响良好。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观音禅寺则“名”、“灵”俱全,既“名至实归”。又“灵奇有传”。“名”在刹内有一株千年银杏树,为西安古木(编号0325);“灵”在树下有一眼长年涌流不竭的清泉,叫“观音泉”。银杏树亦名白果树、公孙树,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高龄树种,有“植物活化石”之称,属国家一级珍贵树种,6世纪开始才逐渐传至海外,因而也有人称其为“中国国树”。银杏树干端直挺拔,树冠阔大,叶片状如扇形,美丽古雅,叶色春夏碧绿,秋则鹅黄,十分悦目。因其果实可食,又是益寿延年的补品,我国古代民间有“宅中有银杏,人活百岁多”的说法,故银杏又有“长生果”之称。银杏的美好神奇也引起历代文人题咏赞叹,唐代诗人王维就曾赞美道:“文杏载为梁,香茅结为宇。”(《文杏馆》》)银杏树又多与古刹结缘,建于东晋的山东莒县浮来山的定林寺。有一株树龄达3600余年的银杏树,树高26.3米,围粗15.7米,有“世界第一银杏树”之誉,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江西永新县境内的一棵古银杏树,高32米。围粗1.26米,树龄也有1500多年。据此看来,西安终南观音禅寺这株树龄在1400余年的银杏树应当排在世界古银杏的第三位。不仅如此,观音禅寺古银杏树的奇绝之处还在于:其一,从现有的发现看,这是一株十分罕见的“祖母银杏树”,也应当被列入《吉尼斯世界大全》。因为一般的古银杏树都是单株的,而这棵“祖母树”的主体却是由一株围粗10余米、高约30米的主干及四株由地下长出皆合抱粗的百年“子干”构成的,两株“子干”已枯死,另两株依旧茂盛。更奇特的是。主干四周还环绕着约百株或经年或数十年的小银杏树,密密麻麻地围成一个环形树群,生机盎然,迎风摇曳。主干、子干、群干和谐共生,十分壮观,不由使人产生佛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两重因果的无限联想。时值盛夏,主干上华盖亭亭,遮天蔽日,果实累累,伸手可及,显示了大自然所赋予的神奇生命力。其二,此株银杏“主干”与“群干”叶片迥异“主干”叶片如扇,“群于”叶片如爪。主干叶与一般银杏无异,群干叶却中分五叉,遥看如一山五峰,反复把玩,耐人寻味。繁茂的枝干,或喻示着古城的佛教文化事业生机无限。奇异的叶形,莫非暗合禅门一花五叶之法脉?也许是由于禅寺中的古银杏树,背倚青山,阳光朗照,树干有泉,水量充沛,故群干丛生。又因群干之叶在主干树冠的遮蔽下,只能采撷斑驳散碎的阳光,才使叶片分为五叉。微风拂过,满树叶片犹如群蝶翻飞舞动,沙沙作响,令人神思无限,流连忘返。

  在当地比古银杏树名气还大的是树下的泉水。此泉长年不竭,清冽甘美,被称为“观音神泉”。寺中僧人在泉边置一桶一瓢,以供游人自取自饮。因相传泉水能防治百病,故前来观赏、取水者络绎不绝。关于灵泉及银杏的由来,在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妙的传说,其中包含了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相传,唐代术士袁天罡于长安街头算卦,泾河龙王化为人身至闹市游玩,和袁天罡打赌私降甘露,因触犯天条而当斩。时太宗李世民率宰相魏微及十八卫士在终南狩猎,梦见泾河龙王哀求而允诺放其生路一条。醒后。乃见山中云雾缭绕,仙气飘飘,一石洞中流泉喷涌,饮后即觉甘美无比,称其“真神泉也”。随后,魏徵醉酒后,梦中奉玉皇大帝之旨,于南天门斩首泾河龙王。龙首掷于长安城北,化为龙首原;龙尾长一丈八弃于长安城西成为丈八沟;斩龙身十八段在“神泉”东西各弃九段,形成东西各九条蜿蜒山沟。魏徵又梦见出南天门后,见一无首尾的青龙,向他索命,顿时,惊出一身冷汗,遂将此禀告太宗。太宗听后也大惊(观音禅寺所在的村子,原名惊驾村),说:我日前梦中一青龙求我救命,答应阻止你赴南天门,暗命十八卫士不让你离开,今失信于青龙,将如何是好?大臣徐茂公进言:观音菩萨专门扶危济困,普渡众生,只要虔诚供养,可以化解心结。太宗以为“神泉”依山而出,是祥瑞之地,于是建一座观音堂,以消散仇怨。观音堂建好后,观音菩萨托梦于太宗:我已洒甘露于青龙之躯,使之复活,但其犯天威有过,已将其身缩为三尺,放人神泉洞中,(故此泉又称龙泉)并须十八卫士出家为武僧,在神泉守护,防止青龙再出洞滋事,还须选两位将军把守宫门。后来,十八卫士为僧后修成罗汉正果,而把守宫门的秦琼、尉迟敬德两位大将也成为民间门神。神泉上不久就长出了观音保佑人们福寿延年的银杏树。

  这个传说在当地有不同的版本。今天人们也大都以为:这些传说不过是在历史变迁中演化的民间故事,还有待于进一步搜集整理。但我们应当明确的是,只要名刹、古树、灵泉三者中任何一个事物在现实中还存在,那么,诠释它们相互关系的历史传说就仍有生命力。这个传说本身就是现实和信仰的结合,是对此岸世界的憧憬和对彼岸世界的探寻。同时,也蕴含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从宗教发展的眼光看,这个传说还具有以下内涵:

  首先,反映了初唐的政教关系问题。特别是折射了道教与李唐王朝之间的结合。袁天罡是著名的道教人物,精通相术,成名于唐初,在武则天时被尊为“国师”。道教之祖李耳在唐开国后,就被奉为李唐王朝的先祖,道教被定为国教。传说中“天帝”与“人主”结合,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和合”思想的体现,也是政教之间复杂关系的证明。

  其次,展现了佛教在初唐由衰而兴的历史文化背景。唐初,佛教被划入“革弊”之列,这种情况直到贞观十九年(公元645)玄奘法师返回长安后,才开始转变。因此,我们以为观音禅寺,可能建于盛唐,而古树应在建寺时已逾百年,灵泉是亘古之物。观音禅寺的建立,也反映了印度佛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观音信仰在终南山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另外,还透露了一些信息,如终南山民间信仰(门神)产生的文化背景,应当与道教和佛教的兴衰有密切联系。在终南山宗教信仰形成和演化中,各种不同宗教之间呈现“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互补关系。在观音禅寺周围还有一些寺庙,如石佛寺、清风寺。这些寺庙一般规模不大,类似民居。其中正殿供奉菩萨、弥勒佛,偏殿却又往往供奉着关帝、王母、玉帝、太白老母等,不同信仰供奉一庙的特征,表现出佛、道以及民间信仰的融合。对此进行认真研究,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仍具有现实价值。

  所谓仁者爱山,智者乐水。终南山麓的青山碧水足以使仁者、智士心旷神怡。满目青山,皆见般若,蓝天白云,尽现菩提。溪涧野花,处处吉祥世界,山中松柏,个个独具精神,好一个十方如意境地。随着终南山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树名而泉灵的观音禅寺终能显扬于海内。

 
 
 
前五篇文章

古格东嘎皮央石窟遗址壁画

古代题壁诗漫谈

甘肃旅游线路推介

浮丘山导游词

佛教祖庭茶文化

 

后五篇文章

汉画像创作心理探微

河南淇县太子出行造像

猴啸宝相寺

慧远是中国早期佛教史上的一个大师(续)

慧远是中国早期佛教史上的一个大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