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五蕴心理学的基本文献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五蕴心理学的基本文献

  研究五蕴心理学,文献比较丰富。首先应了解新泽与旧泽的区别和特征,读文献时才不至于因文风、术语的不同而困惑。新译旧泽足以唐二藏玄奘法师为分界的,玄奘法师和他以后的译本称为新译。玄奘以前的译本称为旧译。旧译文风质朴,意译多,语法转换较完全,比较易懂,但术语与新译不同,所以读惯采用新译的普通佛学课本的人,对旧译不太习惯。新译文风典雅,节奏铿锵,术语精审,但直译为主,梵式汉语的特征很典型,有时需要埋头苦思梵语表达形式才能读懂其意。主要问题是力求典雅,损字较多,能够表达梵文文法特征的功能词大多被省略,与自然科学的语言相占太远,加—亡梵式汉语,读来难度较大。但所译术语普及,重要论典也多为玄奘所译,故非读他的译作不可。

  五蕴心理学文献,主要分为五期:第一期,根本经典期。以《阿含经》为代表,是释迦佛和直传弟子完成的作品,属经。以后皆为论。第二期,初期论典期,现存《舍利弗毗昙》,其他未泽来华,皆已佚失;第三期,早期部派论典期,现存有两个部派的论书,汉译有一身六足沦。南传佛教有与之相当的沦典,但部派不同,内容、观点不完全一致。第四期,部派论典大成期,指《毗婆沙》,都是专门注解《发智沦》的,汉译有三个不同的本子。第五期,普及期。有两类性质的沦书较为突出。一是普及教科书,以《俱舍论》为代表,有五六部;二是唯识学,向深度和专门方向开拓为特征,以《瑜伽师地论》和《成唯识论》为代表。还有两点也应了解:一是主要流行于印度中部、东部的佛教部派大众部的论典,完全没有泽来,户国,据一些线索推测,大众部论书应是以哲学为主的,大约与中国宗教的实  际形态差别太远,故未译出;更重要的是大众部的心理学可能是以觉性为主要对象的,属特殊领域,也是佛教的本位所在;二是印度佛教在唯识学派后,正统的佛学新发展是量理论,相当于逻辑哲学,唐代汉译仅有入门作品,精深的内容近年有所译出,但能深入者不多。

  大乘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也很丰富,特别是在心理哲学和精神生活的感悟和修养上,价值颇高。本文只推荐了一种,列入经的范围。

  第一期,根本经典。大多数为释迦佛及其直传弟子所讲,古朴简明。

  1.《杂阿含经》。最为根本。其中有五蕴、六人、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四食、缘起,都是专讲心理学的。特征是:一者有系统地分类,二是按照禅观讲述。这是整个佛教的教理根本所在。必读。推荐最佳读本:印顺长老《杂阿含经论会编》。

  2.《中阿含经》。专题专篇为主。有五蕴通论、人处专论、缘起专论、禅定论等。其中,对缘起和业力问题论述最为充分,为必读文献。

  3.《长阿含经》。哲学性内容为主。本经综合运用哲学与数理方法,以禅观内省为利器,向心理世界纵深拓进。欲达缘起深义,宜以本经与《大宝积经》、《大集经》等初期大乘经比较研读。沿此方向,心理学世界有广阔的蓝天。

  4.《增一阿含经》。小论较多;有大量心理学术语分类文献。

  5.《楞伽经》,为佛家心理哲学的典型代表。有四译,现存三本。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本四卷本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为禅宗传宗印心的经典;唐•实叉难陀所译七卷本名《大乘人楞伽经》,则为译文较为流畅的本子。本经善本,有会译和考订本,但难以获得。一般以四卷本为基础,对照七卷本阅读。本经是佛语类篡性质的书,喻为佛语心要,核心命题为“自觉圣智”。读之品之可饱啖佛味,亦能大开学术见地。重点推荐!

  6.《长老偈》。包括《长老偈》和《长老尼偈》,多为佛直传弟子所创作的诗歌。其中有不少因观五蕴而得解脱的实例,发人深省。

  第二期,初期论典。大多不存。从一些记载看,初期的论书在释迦佛的直传弟子时代已有出现,有相当深入的心理学和哲学研究成就。现仅存一部,弥足观瞻。

  7.《舍利弗毗昙》,应为舍利弗和摩诃拘缔罗一系后辈所著,去佛不远,估计成立于公元前300年之前。内容简洁精审。必读。基础部分在:

  阴品 为《问分之三》

  人品 为《问分之一》

  界品 为《问分之二》

  缘品 为《非问分之五》

  四圣谛品 为《问分之四》

  人品 为《非问分之三》。论述佛教人生观。

  第三期,早期部派论典期。以一身六足论为代表。一身论,指具有根本地位的《发智论》;六足,指六种与《发智论》并行的论典。南传佛教同期论典,已有部分译出,收入《大藏经补编》。

  8.《阿毗达磨发智论》。简称《发智论》,30卷,迦旃延尼子造,成立于公元前130左右。内容偏深,篇章次第也比较特别,其逻辑结构不同于一般知识性书籍。很重要,宜与《婆沙》同读。

  9.《阿毗达磨法蕴足论》,署名目犍连造。12卷,分21品。内容古老,论述精要。据现代考证,本书实际成立时代在部派分裂之前,内容属于根本佛教的思想,故当列入初期论典。但遵从老习惯,则为“身足论”中的一部,等视如部派论典。若研究学术史,当据考据,列入第一期。该论的心理学基础内容在:

  根品 为第17

  处品 为第18

  蕴品 为第19

  多界品 为第20

  缘起品 为第21

  圣谛品 为第10

  本论乃按一定体系选录佛经而解说之,可能保存了部分在《阿含经》存目而无具体内容的根本佛教思想。例如揭示了道品的五蕴底蕴,显示了释迦佛菩提道理论的系统一致性。本论可能是根本佛教时代作为教材使用的经典选讲,可读性强。重点推荐。

  10.《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20卷,分为12品。是对《长阿含经,集异门品》的解说。按增一法编成,属词典性质。古朴。

  11.《阿毗达磨施设足论》仅译出七卷,无全译本。宋•法护译。本论是了解佛教运用类比法研究心理学的入门文献。译出不足三分之一;其未译出部分,可参考《大集经》、《大宝积经》和《长阿含•世纪经》。另外《大毗婆沙》曾引述达七十余节。本论又名《分别世界经》或《分别世处》(注:意为时空范畴研究),是佛教早期的法相著作,研究范畴与概念的心理建构原理。由于主要运用类比法,故致误解为佛教宇宙论。透过类比术语,是通达佛家心理学深义的重要环节。本论原非部派论典。

  12,《阿毗达磨品类足论》世友造,成书年代为公元前100年左右。玄奘译本18卷,分为8品。求那跋陀罗译本12卷,亦为8品。其中最基础为部分为第一品《辨五事品》,以五种心理活动——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无为——概括一切心理现象,称为五事。这是新理论,影响深远。五事理论本质上是心理层次结构,但相关理解不完善。第三品《辨诸处品》,先论十二处,接着论蕴、处、界、根、随眠(心理信息的储存、心理模式及其意识水平问题)。第四品《七事品》为按十八界、十二处、五蕴及五取蕴、六界、诸相应心法、遍行心法论述。很有条理。第五品《辨随眠品》专论随眠,对意识自觉的水平,对各种结障性心理模式的起源、强化、作用方式、断除等问题,分别研究,非常精密,是佛家“潜意识”理论的基本文献。第八品《辨抉择品》中也有按蕴、界、处、根、随眠五门整理的资料。本论理沦严密,资料丰富,篇幅适中,且有专题研究的开拓,宜渎。

  13、《阿毗达磨界身足论》二卷,为删节本,可读性好。论文分为二品。第一品《本事品》论述心理活动现象,第二品《分别品》,以蕴、处、界,观摄与不摄,可视为心理系统的主要部分;以受、识(想)、无惭(行)、无愧(识)四门观相应不相应,可视为心理层级的观察。

  14.《阿毗达磨识身足论》16卷,分为六蕴,相当于六章。论多深义,如第二至五蕴(章),广论因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增上缘,这是缘起理论的重要文献,在研究心理过程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依此观察,可以直入心理哲学。

  第四期,部派论典大成期,,表现为精研《发智论》,为之作注,形成博大精深的大型论著。在汉译有二种,第一种名《鞟婆沙论》14卷,既是略释,又非全泽本,年代较占。第二种名《阿毗昙毗婆沙论》100卷,因战火部分伙失,现存60卷。译文通俗易懂,但部分术语与唐泽不同。第三种名《大毗婆沙论》,玄奘泽,200卷,为全本。成书于西元150年左右。都是《发智论》注释,但也有许多新的发挥,集佛家心理学之大全,欲窥佛家心理学深义,非读不可。要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才能读懂。这里编号为15;16;17。俱不单列。

  18.《修行道地经》,全本7卷。这是一部成立于西元一世纪的修行指导书籍,其中有通俗易懂的五蕴介绍,还可从中看到如何结合五蕴止观禅定。本书内容较浅,反映了五蕴理论在当时的实际普及水平。

  19.《顺正理论》80卷,乃针对《俱舍论》而作,为说一切有部最后的巨著,在多方面都有精微的辨析,对研究心理学与哲学,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宜与《俱舍论》对读。

  第五期:普及和专题深入期。

  教科书类:甚多。传统部派教科书在汉地流传最广的有二种。凡教科书,必然有佛家的心理学基础知识。

  20.《俱舍论》30卷,最受重视。一般使用唐三藏译本。该论是北传佛教公认的权威教科书,也是现代佛学院作为佛教教理学使用的教科书。是汉藏语圈内治佛学必须通达的基础读物。比较《清净道论》与《俱舍论》,可以看出南传佛教与北传佛教在心理学说上的同异。

  21.《成实论》16卷或20卷。在苦谛蕴一章中,详述色受想行识五蕴,此为古例,反映了心理学在佛教中展开的缘由。此论出自独立自由学者,在心理哲学方面,富有独特见解,例如不承认心所与相应之说,持论严谨。

  唯识家为初级人门者写的心理学教材,都极为简略,篇幅极小,仅为纲目,不涉及到较深的知识,也不讲修行的深观和解脱道果。在中国流行的有三种:

  22.世亲《大乘五蕴论》。仅为讲义提纲。

  23,安慧《大乘广五蕴论》,是与《大乘五蕴论》同类的讲义提纲。

  24,世亲《百法明门论》。讲义提纲。主要说明心理学对象的分类原理(分位理论)与常见心理现象,是启蒙性读物。

  瑜伽行派,根据心理学基础理论和修行需要,全面深入地论述心理现象和规律。在佛家心理学史上,代表一个新时代。有三个特征,尤其引人注目:其一,创立了以阿赖耶识为核心的纯粹理论心理学;二,直接从修行、内省的实际出发,可操作性强。正是这个原因,在多方面有深入的开拓,使佛家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相较也不自愧。三,直接从内省走向哲学,产生了许多深刻的哲学思想,范围覆盖面广泛涉及文艺复兴以来的大多数哲学领域,为现代佛法向前开拓指明了方向。在此介绍有代表性的几种:

  25.弥勒《辨中边论》,1卷。确定了本转二识的基本架构,即作为心理后台基础的根本识与前台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立足于心理返观,阐述了何谓“中”与“边”,是以心理主义的分析学风解决玄哲学问题的典范。他的著作有五种,在佛家哲学中,都很重要。

  26.弥勒、无著师徒共著的《瑜伽师地沦》100卷。称为大论,是瑜伽行派的根本经典;全面论述了心理层次及其相应修习方法。佛家理论心理学的核心概念阿赖耶识,由无著在此书《抉择分》中确立;《本地分》全部讲心理层次和相应观行;《菩萨地》讲述了佛家哲学思维的开展和成就,其中所引用的《解深密经》在逻辑学、认识论等哲学问题上,有佛家独特的认识。若高级研究,必须精读。其中《摄事分》为解说郇叮含经》的论著,是现存的唯一的《阿含》注解,但比较专业,这部分内容,已由印顺长老将其与《杂阿含经》本文汇编在一起,著成《杂阿含经论汇编》,成二大册,功勋不朽。《瑜伽大论》的缺点:术语众多、体系浩繁,梵式汉语。分为十七地,并不严谨,应重新编H。

  27.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是无著整理《瑜伽师地论》的作品,条理性强,要义突出,易读性强于《瑜伽大论》。宜与《瑜伽师地沦》对照阅读。另有《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是瑜伽系通论性著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瑜伽行派的心理学方法。可与《显扬论》比较阅读。

  28.世亲《唯识二十颂》1卷。说明一切境界,本质上都是心理影象,只是心识所变化显现出来的影像;故说唯识非境(外物),并以此成立唯识观。与唯名论及现象学非常近似。有许多普及性讲本。

  29.世亲《唯识三十颂》1卷。是唯识学核心著作。主要论述阿赖耶识和本识一转识之间的转变和熏习关系,并整理了心理现象,成为沿习最广的心理现象分类表;还阐明了如何根据唯识观转染成净、以取圣果的原理。其实,唯识学主要是以认知系统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摄大乘论》与《唯识三十论》的中心都是认知。

  30.《成唯识论》10卷。是对《唯识三十颂》注解,以护法论师的注解为主,糅和十家注释而成,实为玄奘草创、窥基整理而成的集注。是中国唯识代表作,反映了中国唯识学的最高成就。文章典雅,并非一般学术语言。远有窥基《成唯识论述记》,近有林国良《成唯识论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可作辅读材料。

  大乘经中涉及心理理论也比较多,而且侧重面不同,不更罗列。需要注意的是,佛家心理学以实现心理转变为宗旨,所有经论都以此为中心,故表现为:(1)宗教实修实证的内容偏多,而且专业性太强,与世俗知识是不同的知识体系;(2)心理转变必然带来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转变,自然通于哲学,故哲学内容较多,而且往往跨越多种哲学体系和多种一般知识,这使得阅读佛书需要广泛的知识结构,完全读懂很不容易。由于这些缘故,不能只以单纯的心理学眼光来阅读佛家心理学典籍,否则将会障碍对佛家心理学的认识,并丢掉更多的宝贝。

  上列书籍中,初步研学应渎《大乘广五蕴论》、《舍利弗毗昙》、《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四种;到中级以上阶段,应研读《瑜伽师地论》、《发智论》和《大阿毗婆沙论》。这七种为必读。高级研究应以《毗婆沙》、《瑜论》、《大智度论》为中心。其他可作为一般参考或作为深入研究的阅读资料。此外,藏传佛典汉译中“心理学”之名,特指认识论中的心智理论而言,直译为“心明”,意译当为“心理哲学”,研究对象为“量识”,并非普通的心理学。

  附述近百年佛教心理学研究动态如次:

  现代研究佛教心理学者,国外有:英国大维兹夫人(Mrs.C.A.F.RhysDavids,1858—1942)于1914年著《佛教心理学》,其“材料来源仅限于巴利文,而心理论最发达之汉译阿毗达磨,尚未能及,故组织寸感缺乏”。未泽来华。渥尔大加格本1921年著《佛教之心理勺伦理》,其“思想筑基于尼柯耶(指南传根本佛教经典,相当于阿含经)短篇书籍之上,较德非夫人(即大维兹夫人)更不充分”。门本井上圆了博士编钉《佛教心理讲义》,乃就“《俱舍》与唯识之心所论,用现今风行之新名词以说明其义蕴”。橘惠胜著有《佛教心理之研究》,乃“基于唯识论之五位,作各种之研究,另无何等之意味”。木村泰贤(1881~1930)等学者,有关于佛教心理学的探索。木村泰贤认为:“佛教进行之过程小,虽发生各种之学术,其最有根据、最精彩者,则为心理论”。愚早年闻一法师介绍,东南业曾有《佛教心理学》撰述。《世界佛学名著译丛》中未见收录佛家心理学译著,想有关著述水平,尚不如人意也。欧关心理学界,也注意到“业洲传统心理学”的某些特殊见解,不过他们相当程度上抱着神秘的看法,并持怀疑的态度。比如他们对藏传佛教心理学方面有特殊的向往,对印度宗教和中网禅宗的二界理论和解脱理论、妄识理论(即主观扭曲理论,如“三界虚妄唯是一心作”,知觉扭曲是其中之一)、禅或瑜伽的心理现象,及亚洲宗教小对高层心理的研究,有较大兴趣。在这方面造诣较深的可能是研究亚洲宗教心理学的专家。不过他们把禅修方法称作“冥想”,不知是出于旁观猜测性的表述,还是中文译语有误,与禅修实际根本小闷。西方有的心理学家“正在试图在东西方心理学之间搭起概念的桥梁。这些尝试集中在体现超个人心理学方面,像东方的传统那样,超个人心理学对发展特殊的心理健康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也勇敢地承认,“在有关解脱和超度的心理学问题上,我们仍然一无所知”;“与瑜伽的自我探究程度相比,甚至最佳的西方训练分析,也不过是一堂心理学的导言课”。他们对禅修瑜伽术的研究,也主要在最初级的沉思和凝视水平上。但最大的支持来自于现代理论物理学:理论物理对于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看法,与佛教、道家、印度教、耆那教的某些理论惊人相似,例如佛家认为业就是存在,或者说效能就是存在,或者说物就是业力因果,实体是妄识所成,客在为比量所知。从文化史角度上看,西方现代科学对东方哲学的认同,与我国宋明期间心学家在印度中国文化的汇通中经常强调“天同此理人同此心”,也是相似的。

  在国内近百年佛家心理学史迹主要有:1.谢蒙(号无量,1885-1963)于191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佛学大纲》,其中,下卷中篇为“佛教心理学”专章,其主要内容为法相宗等派的心理学理论。但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以专题形式研究和介绍佛家心理学。2.梁启超(1873—1929)于1922年六月在北京中华心理学会演讲《佛教心理学浅测——从学理上解释五蕴皆空》,文章现存。以梁氏在近代思想界和学术界的地位,直接向心理学界介绍佛家心理学,而且以五蕴为纲,确具慧眼。这是一件值得记载的事。3.唐仲容(1921-2002)于1947年在上海《觉有情》杂志发表过一篇论文《佛教心理学》,阐述唯识学派的主要心理学观点。已收入其个人文集《学佛指南》。4,《法音》在八十年代初期发表过法尊法师(1902-1980)的题为《五蕴之研究》的论文,该文运用五蕴理论分析了现代社会心理失调的问题。5.国内20世纪20年代到70年代的主要佛学研究成就已汇人《现代佛教学术丛刊》,其中第53册《佛教根本问题研究》中,收录有关于蕴、处、界、缘起的论文十余篇,主要属于心理学领域。尤可痛者,本土心理学的历史研究中,也忽视了晋隋唐宋以来中国佛家在心理学方面的成就。

  近代佛教心理学研究的初期,基本与我国现代心理学研究同步,但至后半叶,则声息罕闻。近十年动态,蛰居无闻。

  摘自:惟海法师著《五蕴心理学》

 
 
 
前五篇文章

五蕴心理学的性质和评价

五蕴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来源

圣地的微笑

闲游古寺静参禅——走访滁州龙蟠寺

金阁寺 银阁寺

 

后五篇文章

佛史略览与佛法概观

第四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及论文简述

佛教圣地——多灵山

禅与书画

论儒、释、道的战争与和平观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