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浅谈唐代敦煌壁画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浅谈唐代敦煌壁画

  周琳丽

  [摘 要]敦煌壁画是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艺术与中国的传统艺术相结合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的壁画史乃至整个艺术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的敦煌壁画是整个敦煌壁画的鼎盛时期,大量优秀的作品代表着我国石窟壁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关键词]敦煌壁画 唐代 佛教艺术

  佛教在公元前后传入我国。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美术作为其重要的宣传工具而随之兴起。这些外来的佛教美术经过无数中国艺术家的吸收融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造像艺术。其中包含了佛教建筑和石窟。敦煌莫高窟壁画即以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堪称稀世之珍。敦煌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数量最大、内容最多、色彩最鲜的壁画艺术!“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敦煌壁画从十六国至元朝的漫长发展演变过程中,唐代是它的鼎盛时期。唐代的敦煌莫高窟壁画也代表着我国石窟壁画艺术的最高水平。

  谈到唐代的莫高窟壁画艺术之前,必然联想到隋代莫高窟壁画的艺术成就,因为它是唐代石窟壁画艺术高度发展前的准备和前奏。在初唐时期的莫高窟壁画中有着明显的隋代大业遗风。其人物脸型方正圆润,肩部丰腴微瘦。加之微扭的腰肢使菩萨及其弟子端庄的形象中出现了一些轻微的姿态变化。

  武德七年(624年)以后丝绸之路的交往恢复促进了中原艺术的新画风向西流传,与敦煌、新疆等当地的地方风格相融合。如第322窟的《说法图》,在造型、构图、晕染以及装饰上都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画风。这表明了敦煌壁画已逐渐形成了新颖的唐代风貌。

  唐代三百年间的壁画以吐蕃占领河西为界自然而然的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包括初唐盛唐两个阶段,后期包括中唐和晚唐两个阶段。总的来看,唐前期的壁画呈现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在继承了隋代莫高窟壁画艺术成就的基础上,随着东西交通的通畅,受中原艺术的影响,出现了新的风貌。造型上人体比例适度,更趋写实,菩萨和飞天的形象千姿百态、秀美自然,表情各异,出现了沉思、妩媚或会心的微笑等更有人情味的表情,把不同阶层的菩萨的喜怒哀乐表现无遗。与敦煌壁画早期的菩萨一律为男子形象不同,唐代的菩萨形象逐步女性化,尽管嘴唇上还留着蝌蚪形的小胡子,但动态神情已并非男子形象,形成了后来我们所常见的菩萨的典型形象。这说明了唐代敦煌壁画的菩萨形象与前期相比逐渐的人性化,慈眉善目的女性菩萨形象是人们脱离苦难,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它是人们对于现实生活以外的一种憧憬,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唐代前期壁画在构图上不断创新,打破了“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格局,以鸟瞰式或散点透视营构了题材多样、气势磅礴的经变画,寓装饰性于空间感,内容丰富、结构复杂,人与景物关系也逐步合理。而壁画的下层也不再如隋朝般绘以面目狰狞的金刚力士,而是出现了一些供养人的形象。如第217窟的《观无量寿经变》、《法华经变》等都是这一时期经变画的典型代表。

  在人物造型上,由于塑造人物的艺术语言色与线的运用越来越纯熟和精练,在人物造型上极尽“穷神尽变”之能事,不仅是单个人物本身的造型,还逐渐注意到从人物的行、住、坐、卧、举止言谈中展示人物的心灵境界,从面部、眼神、姿态、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局部情节与主体人物的关系等种种方面表现人物发自内心的神采风情,塑造了大量富有艺术生命力的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艺术作品,把魏晋时期所追寻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发挥到极致。此外,人物形象在写实的基础上在局部和细节加以夸饰,如菩萨长眉入鬓,嘴角深陷,项下加三级和如婴儿般丰满娇柔的手脚。这样,一个曲眉丰颊、丰肌肥体的唐代美人形象就跃然壁间;金刚力士则夸张其肌肉骨骼的强健。如力士面部和腹部出现许多有规律的球状肌肉,虽然并不完全符合生理和解剖学结构,但却令人感到力士浑身潜藏着的力量。这种夸张既富真实感又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壁画的另一种变形想象、联想也在唐前期壁画中大量运用。如飞天作为佛教中八部护法之一,既不象西方天使双肩插翅,又不象中国的羽人遍身长羽毛,仅仅凭借两条舞带即在碧空翩翩起舞、任意翱翔。反弹琵琶的飞天形象,今天被当作敦煌艺术的标志。

  在描线上已经形成了兰叶描。起稿线、定型线、提神线等笔力雄健、富有生气,并随着人物形象的不同而随机应变。还注意了用线的主辅、疏密、虚实、浓淡关系以及运笔中抑扬顿挫的节奏和韵律,笔情墨趣、神韵天然。加上金碧辉煌、绚丽夺目的色彩,特别是富有立体感的新的晕染法,颜色由浅入深逐渐过渡,青绿朱白诸色套叠,使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浑圆、真实的立体感,给画面带来光辉灿烂的效果.

  吐蕃占领河西以后,敦煌壁画在继承唐代前期画风的基础上融入了“吐蕃风格”在一些经变故事壁画中除去赞普的画像,新添上了《劳度叉斗圣变》一类的画面。此外还创造出了《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夫人出行图》两幅大型历史现实题材的作品。尽管如此,唐后期的敦煌壁画与其政治形势相似,虽然也有许多优秀作品产生,在艺术水平上直追盛唐,但总的趋势已是江河日下。

  这一时期的壁画在人物造型上充分掌握了“骨法用笔”的奥秘,注意了骨与肉的有机结合,用笔精细,形象丰富.人物的动态更加生动,菩萨已摒除了忸怩的体态,出现了双腿直立,腰部微扭,自然和谐的姿态。经变画构图已经定型,线描造型的表现力大大提高,兰叶描勾勒的形态,粗壮者挺拔有力,精细者委婉柔丽,在表现物体质感上各极其妙。土红线作为人物的定型线已经成为吐蕃时期线描的特点。色彩不如前期丰富,但有两种不同情趣的色调:一种以白壁为底,青绿为主,色调清新淡雅;另一种以土色为底,朱、赭稍重,色调浑厚温润。人物造型越加严谨精细,所以,人物形象的风采颇有“襟怀旷达”、“深思飞扬”之感。

  纵观敦煌壁画的整个发展历史,从十六国的初创到唐朝的盛极至宋元的衰败。我们可以看出敦煌壁画的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密切相关联的。它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唐朝时政治稳定、民风开放,对外交流相对较频繁,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推崇佛教。安史之乱以后千里江河次第陷落,已是盛唐不盛,但佛教方面正值兴盛,可见佛教的发展往往在人间不幸之时。此时佛教宗派林立,寺院石窟丛生,并已拥有当时社会上举足轻重的财富力量和敢于与国家争理的经济集团。因此公元7-8世纪中出现了佛教如日中天、盛极一时的局面。这也为敦煌壁画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唐代敦煌壁画的题材亦随着佛教的发展而有所改变。贞观年间的佛教“净土宗”流行。中原净土宗的艺术也逐渐西传,壁画中原先较简单的《说法图》逐渐改为描绘现实生活中的实景实物的《净土变》。至盛唐时期(约705---780年)佛教宗派林立,敦煌壁画的题材也日趋丰富成熟。这时期最让人称道的便是色彩瑰丽、布局严谨、气势磅礴的经变画了。如第217窟的《观无量寿经变》,构图丰满新颖,人物按身份进行了有主有次的安排,在建筑的表现上注意到透视关系,并以夸张、装饰的手法恰当地处理了建筑与人物的组合与比例,是莫高窟内经变故事壁画中的杰出作品。到了中晚唐,佛教持续兴旺,并未因战争而受挫。佛教壁画的画风继续向晚唐时期画风延伸发展,题材仍旧非常广泛。

  敦煌壁画的题材除了宣传佛教、佛理的经变画、佛像画以及佛教故事外还要为政治服务的历史题材的壁画,用于记载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如:初唐的《张骞出使西域图》、盛唐的《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晚唐的《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它们贯穿了唐代敦煌壁画发展的整个历程,为我们研究唐代历史、了解唐朝的风土人情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总之,唐代的敦煌壁画其数之多,规模之大,艺术技巧之精湛,内容之丰富,是整个敦煌壁画发展的顶峰时期,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交通、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宗教史、艺术史、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古典艺术遗产。研究唐代的敦煌壁画对于我们研究整个敦煌壁画艺术,乃至于理解唐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对外交流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惠民.敦煌宝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史苇湘.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M].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2

  [3]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以壁画艺术为中心[M].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前五篇文章

五蕴心理学(上)第二章 佛家心理学的方法论特征

佛教对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贡献

杜甫《游龙门奉先寺》赏析

炳灵寺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

紫禁城内的佛教寺院

 

后五篇文章

甘肃省陇南境内石窟寺概述

法门寺地宫

少林寺的体验性设计

敦煌研究院藏两组石雕造像的来源及相关问题

蹲坐式石狮对北朝隋唐时期石狮造型的影响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