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秦汉宗教史之汉代译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秦汉宗教史之汉代译经

  汉代译经

  佛教是一种外来宗教,它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同佛经的翻译分不开的。两汉之际,佛教传入内地以后,仅有《浮屠经》的口授和《四十二章经》的流传,大量翻译佛教典籍,却要晚到公元2世纪中叶的东汉末年桓、灵二帝的时候。根据梁曾祐《出三藏记》所载经录、魏晋人所写的经序和僧传等资料,对汉代的译经介绍如下:

  (一)《四十二章经》

  相传汉明帝感梦遣使西行求法,使者在大月氏抄写了佛经四十二章。由此,佛教史上常常把《四十二章经》作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四十二章经》共一卷,包含42篇短短的经文。有关《四十二章经》译传的文献记载很多。据《四十二章经序》说,后汉孝明帝夜寝南宫,梦见金人,于是便派张骞、秦景、王遵等12人到大月氏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据《出三藏记集》卷二载, 《旧录》云:《孝明皇帝四十二章》,安法师(指东晋道安)所撰《录》阙此经 ,并加以说明,认为汉明帝派张骞、秦景等 于月支国遇沙门竺摩腾译写此经还洛阳.《高僧传》卷一又说此经于洛阳译出。由此可见,《四十二章经》究竟是抄于大月氏,或是在洛阳译出,自梁代就已弄不清楚了。至于译者,现在通行本的《四十二章经》,署款为 迦叶摩腾并竺法兰共译.《四十二章经》所传版本较多,主要有三种:(1)《高丽藏》所收本,它源出于宋初蜀版的《开宝藏》;(2)宋朝真宗注本,收在明朝《永乐南藏》中;(3)宋朝守遂注本,流行比较广,明朝智旭的 解 ,了童的 补注 ,道霈的 指南 ,清朝续法的 疏抄 均用此本。

  《四十二章经》由42段短小的佛经组成,内容主要是阐述早期佛教(小乘)的基本教义,重点是人生无常和爱欲之蔽。认为人的生命非常短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无常变迁,劝人们抛弃世俗欲望,追求出家修道的修行生活。

  现把《四十二章经》的各章内容简介如下:第一章是说出家沙门行道和四果的意义;第二章是说沙门道法应该少欲知足;第三章是说在家男女能遵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五条戒条,也能得道;第四章是说犯有过错就应悔改,改正了错误之后也能得道;第五章是说要用好心肠对待恶人;第六章是说人作恶会祸及自身,就像送礼别人不收只好拿回;第七章是说恶人害贤人,就像仰天吐唾沫,天不会被他的唾沫弄脏,而唾沫掉下来正好落在自己头上,又像迎风扬尘土,最终弄脏的是自己的身体;第八章是说施舍得多福气就大;第九章是说随喜人施也得福报;第十章是说较量施福何者最大;第十一章是说世界有五难;第十二章是说污秽的东西去掉后就会干净,就像擦镜子一样,镜子上的脏东西抹掉后,就变得明亮;第十三章是说行道者善,志与道合者大,忍辱者多力,除心垢者最明;第十四章是说心垢(三毒五盖)尽,乃知生死所趣,诸佛国土道德所在;第十五章是说学道见谛,就像持着火炬进入暗室,黑暗就立即消失;第十六章是说应念道不应稍息;第十七章是说恒念无常则得道疾速;第十八章是说念道得信根其福无量;第十九章是说念四大无我;第二十章是说华名危身,如香自烧;第二十一章是说贪求财色,就像舔刀刃上的蜜糖,很可能会割破舌头;第二十二章是说妻子情欲,患甚于牢狱;第二十三章是说爱欲莫甚于色;第二十四章是说爱欲之于人,就像迎风持火炬有烧手的祸患;第二十五章是说佛诃玉女如革囊众秽;第二十六章是说修道不要被七情六欲所诱惑,保其得道,就像一根木头顺流而下,不碰撞两岸,就会顺利地流到大海;第二十七章是说意不可与色会合;第二十八章是说无视女人,见之当如莲花不为泥污;第二十九章是说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避火;第三十章是说止息淫欲当先断心;第三十一章是说无爱即无忧,无忧即无畏;第三十二章是说坚持精进,欲灭得道;第三十三章是说学道调心,就像调弦缓急得中;第三十四章是说学道应渐渐去垢,就像锻铁;第三十五章是说人不为道,生、老、病、死其苦无量;第三十六章是说人离三恶道乃至信三宝值佛世等八种难得;第三十七章是说为道须念人命在呼吸间;第三十八章是说离佛虽远,念戒必得道;第三十九章是说佛经如蜜,中边皆甜,行者得道;第四十章是说为道须拔爱欲恨,就像摘悬殊,终有尽时;第四十一章是说沙门行道,当如牛负重行于泥中急求出离;第四十二章是说轻视富贵如过客,视金石如砾石。全经文字虽然很短,但叙述却生动活泼,特别是妙用各种比喻,娓娓道来,颇具说服力。

  《四十二章经》的内容多见于阿含部经典。如第三章见《中阿含经》卷三《思经》、《伽兰经》、《伽弥尼经》,第六、第七章见《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十章见《中阿含经》卷三十九《须达多经》及别译《须达经》、《长者施报经》,第十七章见《杂阿含经》卷三十四,第二十四章见《中阿含经》卷三十四,第二十四章见《中阿含经》卷五十五《晡利多经》,第二十六章见《杂阿含经》卷四十三,第二十八章见《长阿含经》卷二以下《游行经》,第三十章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五《五王品》之四、卷二十七《邪聚品》、卷四十九《非常品》之三,第三十二章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五《五王品》之三,第三十三章见《杂阿含经》卷九、《增一阿含经》卷十三及《中阿含经》卷二十九《沙门二十亿经》,第三十九章见《中阿含经》卷二十八《蜜丸喻经》等。《四十二章经》各章的文字,均比这些经文简略很多,可以说《四十二章经》是这些经文的摘抄。

  《四十二章经》在流传转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讹误,特别是有的传抄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自己的需要作些改动,加进些内容,使得这部经各本内容互有出入。如宋朝真宗注本卷首没有经序,将《高丽藏》中八、九章合为一章,第十一章天下五难增为二十难。其他相同的各章,文字也略有出入。后人增加的内容,比较突出的,如第一章加入了 识心达本 等内容,第七章加入了 佛言……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 这种儒化语言;第十四章加入了 行道守真 的道家语言。从以上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四十二章经》夹带有儒、道两家的内容,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也渗进最早的佛教译经里了。

  《四十二章经》是佛教在中国初传的时期,在社会上比较流行的一部佛经,文字简炼而又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纲领,对当时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东汉襄楷给汉桓帝上奏章时,就引用过其中的一些内容。

  《牟子理惑论》第二十一章所载几乎与《四十二章经序》完全相同,记载着汉明帝感梦求法的故事,足见两书有密切关系,说明此书在当时是有相当影响的。

  (二)安世高的译经

  安世高,名清,字世高,原是安息国太子。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载,他博学多识, 外国典籍,莫不该贯,七矅五行之象,风角云物之占,推步盈缩,悉穷其变,兼洞晓医术,妙善针脉,睹色知病,投药必济.是一位集通晓天文、风角、医学于一身的佛教徒,在西域各国远近闻名。父王死后,他 深悟苦、空,厌离名器 ,不继承王位,把它让给了叔父,自己出家修道, 博综经藏,尤精《阿毗昙》学(按:指上座部系统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学说),讽持禅经,略尽其妙.曾游历西域各国,通晓各国语言。在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来到洛阳,不久学会汉语。那时,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已有一百多年了,在宫廷中和社会上已有不少信仰者,为了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更好地了解佛教,信仰佛教,安世高即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到汉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年- 172年)为止,翻译工作长达20余年。汉灵帝末年,中原战乱,安世高避乱到江南的江西、浙江等地。有不少关于他的神奇故事在民间流传,晚年踪迹不详,在中国活动约30年。据说最后病死于会稽(今浙江绍兴)。

  安世高译出的佛经,确实部数历来各种经录的记载互有出入。晋代道安编纂的《众经目录》,列举所见过的安世高所译经典共35种,41卷。其后历经散失,现存22种,26卷。《历代三宝记》则说安世高的译经多达176种之多,《开元释教录》订正为95部,都比《众经目录》为多,但根据不足,不太可靠。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二《新集经论录》里,称安世高译经为34种,40卷。在现存的22种经中,属于阿含的16种,属于修持的5种,属于阿毗昙的1种,在安世高所译的经典中,主要有《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百六十品经》、《九横经》、《七法经》、《五法经》、《义决律》、《思惟经》、《十二因缘经》、《难提伽罗越经》、《五十校计经》、《七处三观经》、《积骨经》、《八正道经》、《切流摄守因经》、《本相猗致经》、《是法非法经》、《人本欲生经》、《漏分布经》、《长阿含十报经》等等。《四谛经》、《十四意经》、《九十八结经》等,道安说像是安世高的撰述。

  安世高翻译的佛经,与他同时的严佛调在《沙弥十慧章句序》中说: 凡其所出,数百万言,或以口解,或以文传 ,①口译而由他人执笔成书的,就像讲义一样,如《十二因缘经》便属于这一类。此书在别的经录里则被称为《安侯口解》。这是由于安世高出身王侯,出家后仍被人们称之为 安侯 ,所以经录家就沿用了。但安世高的翻译仍以笔译为主。他的译文条理清楚,措辞恰当,不铺张,不粗俗,恰到好处。但总的来说,仍偏于直译。晋道安评价说,安世高 译梵为晋(按:' 晋' 为' 汉' 之误),微显阐幽 ②; 言古文悉,义妙理婉③; 辞旨雅密,正而不艳 , 世高所出,贵本不饰 ④。谢敷说安世高 其所译出,百余万言,探畅幽渊,赜玄难测.⑤梁慧皎评价安世高的译经说: 所出经论,……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辨而不华,质而不野。凡在读者,皆亹亹而不倦焉。 ⑥由于当时汉译佛经尚属创举,没有其他译作可资观摩取法,安世高的译文难免有不适当之处。

  ①   《出三藏记集》卷十。

  ②   《出三藏记集?阴持入经序》。

  ③   《出三藏记集?人本欲生经序》。

  ④   《出三藏记集?大十二门经序》。

  ⑤   《出三藏记集?安般守意经序》。

  安世高所译的佛经,就思想体系上说多属小乘佛教,他重点地翻译了禅数两方面的学说。道安说: 其所敷宣,专务禅观 ;①又说 昔汉氏之末,有安世高者,博闻稽古,特专阿毗昙学,其所出经,禅数最悉.② 安世高善开禅数.③由于安世高擅长于阐明禅数,所以他的译经也以禅、数最为完备。

  禅 ,是指禅法,即通过禅定静虑而领悟佛教之道,其方法很多。安世高所译禅法,以 安般守意 影响最大,它要求坐禅时专心计数呼吸次数,使分散浮躁的精神专注,从而进入到安谧宁静的境界。这种修禅方法与当时神仙方术家的 食气 、 导气 、 守一 等说法是相似的,容易被人接受。如《安般守意经》、《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大道地经》、《五十校计经》、《阴持入经》、《禅行法想经》等都是指导人们修习禅法的佛经。

  数 ,是指数法,即阿毗昙,是用数字把佛教中名目众多的名词概念加以分类论述,从而阐释佛教基本理论的一种方法。如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 阴 )、十二处( 入 )、十八界( 本持 )、十二门禅等等。安世高翻译的《五法经》、《七法经》、《十二因缘经》、《十四意经》、《阿毗昙五法经》、《阿毗昙九十八经》等是属于数法的译典。

  安世高所译的佛经 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辨而不华,质而不野 ④,给当时初学佛教的人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佛教徒可以通过这些译典加深对佛教的理解。所以,安世高的翻译,在佛教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严佛调撰写的《沙弥十慧章句》,开始发挥安世高的学说。安世高翻译的禅经之一《阴持入经》,是提倡由禅定退治烦恼,由戒、定、慧三学控制贪、瞋、痴三毒之方法的小乘经典,这部经典在魏晋时就有注释了。东吴康僧会曾从安世高弟子南阳韩林、颍川皮业、会稽陈慧随学,并帮助陈慧注解了《安般守意经》。晋僧道安对安世高所译禅法有深刻的理解,为《大十二门经》、《小十二门经》、《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人本欲生经》、《大地道经》等经作序作注。东晋隐士谢敷也曾为《安般守意经》作序。由此可见,安世高所译的经籍,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的影响。

  (三)支娄迦谶的译经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出生在月氏国。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载: 支谶,本月支国人也。操行淳深,性度开敏,亶持戒法,以精勤著称。讽诵群经,志存宣法。 于东汉桓帝末年到洛阳。他通晓汉语,学问广博,思致幽微。在汉灵帝光和至中平年间(公元178年- 189年),在洛阳翻译了大量佛教经典。支娄迦谶到中国内地,时间与安世高仅是前脚后脚之差,俩人基本上是同时的,但支谶在洛阳从事十余年的佛经翻译工作之后却不知去向了。

  ⑥   《高僧传?安清传》。

  ①   《出三藏记集?阴持入经序》。

  ②   《出三藏记集?安般注序》。

  ③   《出三藏记集?十二门经序》。

  ④   《出三藏记集?安世高传》。

  支娄迦谶译出的佛经,确切部数很难确定。晋道安编纂的《众经目录》据所见写本,认为年代可考的只有三种:《道行般若经》10卷(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译)、《般舟三昧经》2卷(现存本3卷,译年同上)、《首楞严经》2卷(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译,已轶)。另外,道安从译文体裁上认为似属支娄迦谶所译的有九种:《阿闍世王经》2卷、《宝积经》(亦名《摩尼宝经》)1卷、《问署经》1卷、《兜沙经》1卷、《阿閦佛国经》1卷、《内藏百宝经》2卷、《方等部古品日遗日语般若经》1卷、《胡般泥洹经》1卷、《孛本经》2卷。其中后3种已轶。还有在晋代支敏度《合首楞严记》中提到而道安所未见的《伅真陀罗所问宝如来三昧经》3卷。梁僧祐《出三藏记集?新集经论录》里,认为《光明三昧经》也是支娄迦谶所译的。

  支娄迦谶除了独自翻译佛经外,有时还和早来的竺佛朔合作翻译。影响最大的《道行般若经》和《般舟三昧经》就是两人共同翻译的。

  支娄迦谶翻译的佛经,由于有安世高的译作可资观摩取法,在遣词造句方面都已积累有一定的经验,所以支娄迦谶的译文比较流畅,能尽量保全原意,故多用音译。后人说他译文的特点是 辞质多胡音.晋支敏度评价说,支娄迦谶 博学渊妙,才思测微,凡所出经,类多深玄,贵尚实中,不存文饰.①说明支娄迦谶的译经,质胜于文。在汉代的译经中,由于佛教处于初传时期,译出的佛经也多半为一卷一部的小部头经典,安世高译的三十来部佛经中,绝大多数为一卷本,只有少数为二卷本。而支娄迦谶却译出了10卷本的《道行般若经》,在当时可算是大部头了,能译出10卷本的佛经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支娄迦谶的佛经与安世高及其他译师一样,对于许多佛教专有名词、术语的翻译,很多都是晦涩、欠通的,有些则明显地受了汉代鬼神方术观念影响,如把 真如 译为 本无 , 灭谛 译为 尼谛 , 无我 译为 非十 等等,不一一列举了。

  与当时安世高所译的基本上都属小乘佛经的情况正好相反,支娄迦谶所译的佛经几乎全属大乘佛经。可以说,支娄迦谶是中国翻译和传播大乘佛教的创始者。如《道行般若经》,亦称《般若道行品经》,与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无极经》、姚秦鸠摩罗什译《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属同本异译,是反映佛教般若学的较早的一部佛经,主要宣扬大乘佛教的 诸法悉空 、 诸法如幻 的思想。此经是大乘般若学介绍进中国内地之始。《首楞严三昧经》和《般舟三昧经》都是讲大乘禅观的佛经。 首楞严 是 首楞严三昧 之略。 首楞严 意译为 健相 、 勇伏 等, 三昧 即是禅定的另一种梵音。这种禅定,能统摄一切佛法,具有不可思议的神秘力量。所谓 般舟 ,意为 佛现前 、 佛立.称修习此三昧,可以使 十方诸佛 出现于修行者面前。《般舟三昧经》还特别宣扬了阿弥陀佛净土信仰,说一个人只要专心思念西方阿弥陀佛,经一昼夜或七天七夜,就会在禅定中见到阿弥陀佛,死后即可往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这是西方净土思想传入中国内地的开端。

  ①   《出三藏记集?合首楞严经记》。

  支娄迦谶所译出的佛经,数量虽然不是很多,但对中国佛教史和思想史的发展,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支娄迦谶传译的大乘佛典,重点是般若学说,反映了龙树以前印度大乘佛经流行情况。如他译的《宝积经》、《阿閦佛国经》、《般舟三昧经》都是构成大部《宝积经》的基层部分。《道行经》是大部《般若经》的骨干。《兜沙经》又属于大部《华严经》的序品。由此可知印度的大乘佛经开始向境、行、果各方面平均发展。还有支娄迦谶译出的《首楞严三昧经》说:佛告坚意,有三昧名首楞严,若有菩萨得三昧,如汝所问,皆能出现于般涅槃而不永灭,示诸形色而不坏色相,遍游一切诸佛国土而于国土无所分别。 这种用大神通游戏世间的思想,在中国这个盛行神仙不老方术的社会是深受欢迎的。此经自支娄迦谶译出至于姚秦,二百余年中,先后竟有7个译本,支娄迦谶的首译之功是不可抹煞的。支娄迦谶译出的《般舟三昧经》,将阿弥陀佛介绍到中国来,给中国佛教以很大的影响。

  所译的《道行般若经》则对后来义学影响最大。在这部译经里,支娄迦谶借用道教思想概念来传播般若,如他把 波罗蜜行 译为 道行 ,把 如性 译为 本无 等,而当时思想界有道家的 无名为天地始 等说法,正好有了接受般若理论的基础,也正是通过这类思想使般若理论在中土能够迅速地传播。而《道行般若经》则成了学习般若理论的入门译籍。支娄迦谶所传译的大乘般若学的基本理论为 缘起性空 ,即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均为因所生,根本没有固定不变之自性,世俗认识及其面对的对象,纯属虚幻不实,唯有 般若 能超越世俗之见,把握诸法真知。所以 般若 智慧的获得唯有通过对世俗认识的否定才有可能,这与老庄的某些思想是相通的。魏晋玄学盛行时,般若学在佛教中得到突出的发展,此经起了不少的作用。支娄迦谶的弟子有月氏的支亮、再传弟子支谦,继承和发扬了他的学风, 世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 (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五引)。此外,洛阳孟福、南阳张莲等人皆传承其学。魏晋以后,虽然小乘佛教也有发展,但由于大乘佛教的学说更适合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以至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支娄迦谶功不可没。

  (四)安玄、竺佛朔、支矅、康巨、康孟详的译经

  东汉时期,自古印度和西域来到汉地的佛经翻译家中,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是最有影响的两个。在桓帝、灵帝、献帝时代,除安世高、支娄迦谶以外,安玄、竺佛朔、支矅、康巨、康孟详等人的翻译也很活跃。

  安玄,原安息国人。据《出三藏记集?安玄传》记载: 安玄,安息国人也。志性贞白,深沈有理致。为优婆塞,秉持法戒,毫厘弗云;博诵群经,多所通习。 是一个博学多记的沙门。在汉灵帝(公元168年- 189年在位)

  末年来到洛阳经商,渐谙汉语,常与沙门讲论佛教,并因有功受封为 骑都尉 ,也称 都尉玄.在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安玄和严佛调合作翻译了《法镜经》。翻译这部《法镜经》时,安玄口译梵文,严佛调笔受。《法镜经》是《郁伽长者所问经》、《郁迦罗越问菩萨行经》的同本异译,是阐明在家修菩萨的大乘经典。后人对这部译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晋道安评价说: 安侯世高都尉、弗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 ①康僧会评价说: 骑都尉安玄,临淮严浮调,斯二贤者,年在束龀,弘志圣业,钩深致远,穷神达幽,愍世矇惑,不睹大雅,竭思译传斯经景模。都尉口述,严调笔受,言既稽古,义又微妙。 ②梁僧祐的评价是: 玄与沙门严佛调,共译出《法镜经》,……理得、音正,尽经微旨,郢匠之义,见述后代。 ③由此可见,安玄翻译的佛经,尽管仅此一部,但在当时的影响却是很大的。这部《法镜经》流传到江南后,三国时代由康僧会(?- 公元280年)

  注释并作序。

  ①   《出三藏记集?法旬经序》。

  竺佛朔,亦作 竺朔佛 ,原天竺国人。关于他的生平,史载不详。据梁慧皎《高僧传》卷一记载: 天竺沙门竺佛朔,亦汉灵之时,齑道行经,来适洛阳,即转梵为汉,泽人时滞,虽有失旨,然弃文存质,深得经意。 竺佛朔从天竺携带《般若道行经》梵本来到洛阳,在光和二年(公元179年)

  把它译成汉文。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道行经后记》说: 光和二年十月八日,河南洛阳孟元士口授天竺菩萨竺朔佛。时传言者月支菩萨支谶,时侍者南阳张少安、南海子碧,劝助者孙和、周提立。 由此可知,《般若道行经》是由竺佛朔宣读梵文,支娄迦谶译为汉语,孟元士笔录成文的。此书为一卷本。同年十月,竺佛朔在洛阳与支娄迦谶还共同翻译了《般舟三昧经》。

  《般舟三昧经》,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天竺菩萨竺朔佛于洛阳出。……时传言者月支菩萨支谶,授与河南洛阳孟福字元上、随侍菩萨张莲字少安笔受.①梁慧皎《高僧传?支娄迦谶传》也说: 朔又以光和二年,于洛阳出《般舟三昧》,谶为传言,河南洛阳孟福、张莲笔受。 从这两则记载中说明竺佛朔所译的《般舟三昧经》也是与支娄迦谶合作翻译的,由竺佛朔宣读原文梵文,支娄迦谶译为汉语,孟福、张莲笔录成文。由上可见,竺佛朔的译经为数很少,也没有单独译出过佛经,可能是他汉语不过关。他每执梵文宣译时,均由先来汉地通晓汉语的支娄迦谶替他传语,所以《般若道行经》、《般舟三昧经》的实际译者应为支娄迦谶。

  支矅,生平不详,由于当时外来僧多以国为姓,从其姓来看,可能是大月氏人。他在汉灵帝时来到洛阳,在中平年间(公元184年- 189年)译出《成具光阴经》一卷。又说《小本起经》也是他译的,但查《出三藏记集》,未见著录,所译的《成具光阴经》,与支娄迦谶所译的《光明三昧经》为同本异译,属大乘禅经。

  康巨,生平不详。他在汉灵帝时来到洛阳,译有《问地狱事经》一卷,已佚。梁慧皎称赞他的译经 言直理旨,不加润饰 (《高僧传》卷一)。

  康孟详,生平不详,可能是康居人。据《出三藏记集?安玄传》记载: 次有康孟详者,其先康居人也。译出《中本起》。 康孟详是在汉灵、献二帝间来到洛阳的,在献帝建安年译出《中本起经》1部凡2卷。梁慧皎说: 孟详译《中本起》及《修行本起》。 ①但查《出三藏记集》,未见著录有《修行本起经》。康孟详所译的《中本起经》,是宣传释迦牟尼出生、成长、出家修道、传教的经典,据说,此经的梵本是昙果从迦维罗卫(在今尼泊尔境内)带来的。康孟详所译的佛经,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晋道安评价说: 孟详译出经,奕奕流便,足腾玄趣也。 ②可见他的译本文辞相当雅驯,译笔颇为流利了。

  ②   《出三藏记集?法镜经序》。

  ③   《出三藏记集?安玄传》。

  ①   《出三藏记集?般舟三昧经记》。

  ①   《高僧传?支娄迦谶传》引。

  ②   《高僧传?支娄迦谶传》引。

 
 
 
前五篇文章

秦汉宗教史之汉代传译的主要佛学思想

秦汉宗教史之佛教在中国的初传

秦汉艺术史之秦汉艺术概述

秦汉艺术史之绘画

秦汉艺术史之雕塑

 

后五篇文章

秦汉宗教史之秦汉宗教概述

青瓷奇葩——元龙泉窑观音像

清朝绘画史

清朝历史之佛教

清朝历史之清代宗教概述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