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宗舜法师:12.四、《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之佛教文献考辨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宗舜法师:12.四、《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之佛教文献考辨

 

  《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中,未能定名的(包括定名不确的)汉文佛教文献共有5件,今据相关资料考察,全部予以定名。

 

  1、上图009(799220) 3.佛教戒律1

 

  按:上图009号共有三件,一是“律杂抄”,二是“佛说犯戒罪报轻重经”,第三据《叙录》称:“未能查到相应现存文献,据内容拟名。”2

 

  考其内容,乃是抄写的比丘戒的四波罗夷法,即比丘应远离的四种根本重罪,也称四波罗夷罪、四种根本罪,即淫、盗、杀、妄。此卷内容,乃是将四波罗夷法的制戒因缘(佛在何时何地因何故制戒)、成犯条件单独抄出,亦可看作是一种戒律的杂抄。

 

  故此件可拟名为:比丘戒四波罗夷法。

 

  2、上图105(812555)7.佛经3

 

  按:此件为一残页。《叙录》云:

 

  唐写,卷子。潢簾纹细麻写经纸,1纸。首尾残缺。高23.2cm,宽41cm。卷心高19.8cm,天头2.2cm,地脚1.2cm。仅存22行半,每行17字。乌丝栏。楷书,墨色浓。4

 

  考其内容,为伪经《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定名据《大正藏》。参见《大正藏》第85卷2875号,第1359页中栏倒数12行至下栏第3行。因《大正藏》所据之本首缺,故上图本较之多出开头的7行。

 

  故此件可拟名为:大方广华严十恶品经。

 

  3、上图138(812588)V 佛教问答5

 

  按:此件为一残页。《叙录》云:

 

  唐写 卷子

 

  写於同号《太上洞玄灵宝明真经科仪》背面。外形说明参见正面文献叙录。

 

  首缺,文似已结束。顶格书写,无栏线。字体草率,墨色中。6

 

  今考其内容,大体同於属名“沙门大照、居士慧光集释”的《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当是其异本。可参见《大正藏》第85册第2835号据P.2162过录之文。之所以说大体相同,是因为此卷与《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情况有三种,一是内容相同,语句表述不同。二是内容相同,但上图本完整。三是内容完全不同。

 

  第一种情况,如P.2162云:

 

  君臣父母人义礼信,此即是世间法不坏。是故经文:不坏世法而入涅槃。若坏世法,即是凡夫,流浪生死。其世间因缘法各各无主,假缘和合,体性皆空,毕境不可得。若见如是理者,即名见性是也。即於分别中得无分别智,常行分别而不分别,此是不坏世法。是故经云:分别诸结相入第一义而不动。是以能觉之者,即动而起寂也。7

 

  上图138v则作:

 

  君臣父母人义礼智信总不空,是世法不得坏。若坏是凡夫人,是流浪生死人。知众缘之中,各各无主,和合之时,亦无主。立体不可得,即是见性人。於分别中得无分别智,常行分别得不分别。此是不坏世法得第一义,不坏威仪得第一义。8

 

  两相比较,内容基本一致,只是表述语句不同。上图138v少了引经的两句。

 

  又如P.2162云:

 

  又问曰:《维摩经》云:常求无念实想智惠,於世间法少欲知足,於出世间法求之无厌,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惠引道於众生。此义云何?

 

  答曰:此义者即是三世诸佛妙即证者乃智,非心所恻。

 

  问曰:既常求无念实想者,缘何事诸经即说布施、持戒人天之福,岂不是有念法耶,因何得不同而有差别?令一切学人孤疑不信。

 

  答曰:汝莫不信。汝不解事。佛说布施、持戒人天之福者,为众生多在妄想,佛无量善巧方便,随众生意说妄想法,诱引令趣大乘门。汝今不信,即为引经来证也。《法华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大乘为本。又说云:十方佛土中,准有一乘法。且以假名字,引道於众生。终不以小乘,济渡於众生。又说云:勿亲近小乘三藏学者。又说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即非真。又《诸法无行经》云:若人分别戒,是即无有戒。若见有戒者,是即为失戒。据此而言,明知佛说究竟门非说人无福。9

 

  上图138v则作:

 

  问云:何知不坏威仪,得第一义?愿示其要。

 

  答:《维摩》云:常求无念实想智惠,於世间法少愿(欲)智(知)足,於出世间法求之无厌,不坏威仪而能随俗,起神通惠引道於诸众生。此是妙印,我示你其要。

 

  閒(问):《维摩经》说:常求无念实想,何为诸经说布施、持戒人天之福,即是有念说法,因何不同?令一切学者孤疑不信,愿示之。

 

  答:你莫不信,莫不解事。佛说布施、持戒人天之福,为众生在妄想,世尊说妄想法,人天福,是方便门,非究竟门。你若不信,我与你引经。《法华经》云: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又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但以假名字,引道於众生。又云:勿亲近小乘三藏学者。又云:馀唯此一事实,馀二即非真。《诸法无行经》云:若人分别戒,是即无有戒。若有见戒者,是则为失戒。明知诸佛说究竟门,不说人天者,方便引众生令入佛惠。过去现在圣人说心得自在,说心得解脱,说心得圣,此是三世诸佛大印,破汝疑,须知之。10

 

  可见,除引《维摩经》一在问中,一在答中外,两者内容基本一致,仅有表述语句的差异。

 

  第二种情况,如P.2162说:

 

  问曰:禅师得圣人心耶?

 

  答曰:我亦无得。

 

  问曰:既是无得,何有知耶?

 

  答曰:我今亦无得亦无知。是故经云: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即是菩提萨埵。11

 

  上图138v则作:

 

  问:汝得圣人心耶?

 

  答:我语你道得圣人心,我即是罪过人,是颠倒人。

 

  问:你语我道得圣人心,即罪过颠倒人。你不语我道得圣人心,我即是罪过人,是颠倒人。

 

  答:我不语你道得圣人心,即无罪过。

 

  问:云何道得圣人心即罪过,道不得圣人心即罪过,12道不得圣人心即无罪过?

 

  答:圣人心无得,所以知无罪过。

 

  问:云何得知圣人心无得?

 

  答:《维摩经》云:若有证,即於佛法为增上慢人。是以知圣人心无得。《金刚经》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世心俱不可得,是圣人心。又云:无少法可13,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般若》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14

 

  两相比较,显然上图138v的内容更加完整,也更容易理解。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P.2162多次出现“禅师”一词,但是在上图138v中却没有出现。

 

  第三种情况,从P.2162“答曰:我今亦无得亦无知。是故经云: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即是菩提萨埵”和上图138v“《般若》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开始,后面的内容两本完全不同。P.2162在后面讨论了转八识成四智、三身、三宝等问题,而上图138v则着重讨论会三乘归一乘等问题,根本没有涉及转识成智等方面。

 

  从整卷观察,P.2162首尾完整,上图138v则首缺,但从文章末尾的“尔时徒众无可问,豁然大悟,一时长叹,声彻拾方……”等句来看,显然全文已经结束。但是为什么两本有这样特别的差异,尚待深入考察。由於《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乃是唐代禅宗的重要文献,则其异本的新发现,将有助于推动对《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的研究。故此件亦属上图所藏敦煌吐鲁番文献中特别有价值的文献之一。

 

  故此件可暂拟名为:大乘开心显性顿悟真宗论

 

  4、上图163(812614) 佛经15

 

  按:此件为一残片。《叙录》云:

 

  北魏写,卷子。白麻纸,1纸殘片。下端残缺,有灼痕。高4.8cm,宽51cm。天头1.7cm。存30行,每行存上二字。乌丝栏。隶书,墨色浓。16

 

  考其内容,为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卷第三“大施品第三之二”中的残片,定名据《大正藏》。参见《大正藏》第2卷157号,第181页中栏倒数第8行至第182页上栏第20行。今据《悲华经》原文复原如下,以资比较说明。其开头两字(有下划线者)为残片原文:

 

  (阎浮提内有转轮王名无诤念有大梵)

 

  志名曰宝海即其圣王之大臣也终竟七岁

 

  供养如来及比丘僧卿等以是善根应生随喜生随喜

 

  已发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忉利天

 

  王乃至他化自在天王闻是语已各各还至所

 

  住之处即集会诸天而告之言卿等当知阎

 

  浮提内有转轮圣王名无诤念有大梵志名

 

  曰宝海即其圣王之大臣也终竟七岁供养

 

  如来及比丘僧卿等以是善根因缘故应生

 

  随喜生随喜已发心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

 

  男子时诸天众恭敬叉手作如是言我等今

 

  者于是善根生随喜心以随喜故悉令我等一

 

  切皆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更告言

 

  卿等今者当至佛所见佛世尊及比丘僧礼

 

  拜围绕恭敬供养尊重赞叹善男子尔时忉

 

  利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王各各悉与百千无

 

  量亿那由他天子天女童男童女及余眷属

 

  前后围绕来至佛所顶礼佛足及比丘僧听

 

  受妙法第二天下五阿修罗王天魔波旬大

 

  梵天王亦复如是第三第四第五乃至三千

 

  大千佛之世界百亿忉利天百亿夜摩天百

 

  亿兜率天百亿化乐天百亿他化自在天百

 

  亿五阿修罗王百亿魔波旬百亿大梵天王

 

  及无量亿百千那由他眷属悉发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心以佛力故皆共来到此四天

 

  下至于佛所头面礼佛及比丘僧听受妙法

 

  尔时大众悉皆遍满此间三千大千世界无空

 

  缺(处)善男子尔时宝海梵志复作是念我今

 

  已得教化百亿毗沙门天王乃至百亿大梵

 

  天王而我今者所有誓愿已得自在复作是

 

  念若我来世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可知原抄卷基本上每行17字,符合一般的抄经惯例。

 

  故此件可拟名为:悲华经大施品第三之二。

 

  5、上图附9(861087)v 1.佛教戒本17

 

  按:此件是日本古抄本,抄写在湛然所述之《授菩萨戒仪》前,乃罗振玉1914年在日本购得者。罗振玉跋云:

 

  (前略)予居东邦既数岁,访求古佚籍不可得也。前年 冬乃获此于江户书林。中卷背有元庆五年比丘慧稠书《授菩萨戒仪》,有太政官印。元庆纪元当中土唐乾符四年,则此卷东渡当在唐之中叶。千余年久佚之秘籍,一旦归我大云书库中,喜可知也。18

 

  从字体看,当与《授菩萨戒仪》为同一写手所抄。而《授菩萨戒仪》后署“元庆五年四月十三日追录之”,时间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1年),则此件抄写时间,亦当在此时。《叙录》云:“1.3.4未查到相应现存文献。”

 

  今考其内容,应分为两个部分。从第一行“(前残)也割肉饲鹰”到第十四行“大道龙华为期”为一部分,抄写的是日本慈觉大师(圆仁)所著《显扬大戒论》卷四中的内容,见《大正藏》第74册第706页中第15行至706页下第2行,有少量异文。

 

  从第十五行“高昌本”至最末小字“出传受戒法所以如戒疏”为一部分,抄写的是隋·天台智者大师说、门人灌顶记之《菩萨戒义疏》卷上的一段,见《大正藏》第40册第568页中第14行至第568页下第5行,略有异文。

 

  故此件可拟名为:显扬大戒论卷四、菩萨戒义疏卷上。

 

  1 见《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第1册第81页。以下凡引《上海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献》均只标册数和页码。

 

  2 见第4册“附录”之《叙录》第3页。

 

  3 见第3册第5页。

 

  4 见第4册“附录”之《叙录》第20页。

 

  5 见第3册等333页。

 

  6 见第4册“附录”之《叙录》第27页。

 

  7 见《大正藏》第85卷第1279页上。

 

  8 见第3册第333页。

 

  9 见《大正藏》第85卷第1279页上至中。按:此处据文义重新施以标点,故与《大正藏》原本不同。又为使两本对照方便,故将问与答分列。

 

  10 见第3册第333页。

 

  11 见《大正藏》第85卷第1279页下至1280页上。

 

  12 按:“道不得圣人心即罪过”,据文义,此句似衍。

 

  13 按:“可”字后脱一“得”字。

 

  14 见第3册第334页。

 

  15 见第4册第12页。

 

  16 见第4册“附录”之《叙录》第31页。

 

  17 见第4册第358页。

 

  18 转引自第4册“附录”之《叙录》第39页。

 

--------------------------------------------------------------------------------

更多宗舜法师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一行禅师:佛之心法 八正道之正业

宗舜法师:13.五、《甘肃藏敦煌文献》之佛教文献考辨

阿姜查尊者:宁静的森林水池 后记

阿姜查尊者:以法为赠礼 前言及译者的话

阿姜查尊者:以法为赠礼 真正的给予

 

后五篇文章

一行禅师:佛之心法 八正道之正语

一行禅师:佛之心法 八正道之正念

宗舜法师:11.三、《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敦煌文献》之佛

宗舜法师:10.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文献》之佛教

一行禅师:佛之心法 八正道之正思维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